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JTG BOl-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


2014 -09-30 发布


2015-0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

JTG BOl-2014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实施日期:20150101


厶炭交通也版*土股份有P艮公司


律师声明


本书所有文字、数据、图像、版式设计、插图等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著作权法 保护。未经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 本作品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复制、转载、出版或变相出版。

任何侵犯本书权益的行为,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有奖举报电话:(OlO) 85285150


北京市星河律师事务所

20141118


C


图书在版编目(ClP)数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交通运输部 公路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一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 12

ISBN 978-7-114-11814-2

I .①公….①交…②中…nI.①道路施工一技 术标准一中国IV.U415∙ 1-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14)249214


©


标准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标准名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标准编号:JTG BOl-2014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吴有铭刘涛李农

出版发行: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0011)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饵斜街3

网 址:http //www. ccpress. com. cn

销售电话:(010) 59757973

总经销: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部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市密东印刷冇限公司

开 本880x1230 1/16

印 张:8

字 数:173

版 次201412月第1

印 次201412月 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114-H814-2

定 价98.00

(有印刷、装订质量问题的图书,由本公司负责调换)


G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51


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作为公路工程行业 标准,自20151I日起施行,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其英文版和法文版同时废止。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H—2014)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与中交 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标准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 通运输部,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负责。

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函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U号,邮政编码: 100736),以便修订时研用。


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4930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14108日印发


C


前 言


前 言


为适应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初以交公便字[2011] 3号通 知,安排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03版)进行 修订。修订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交 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同时得到了各 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C      本次《标准》修订工作,系统总结了《标准》03版施行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的经

验,在充分吸收近年来公路行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 13项专题支撑 科研项目,并参考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修订工作始终 坚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准化工作方针,全面体现"综合交通、智慧 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要求,坚持“先进理念、系统管理、经济可靠、 有效实施”的工作原则,并结合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强调安全、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突出公路及其设施的功能在确定技术标准和指标中的主 导作用。修订后的《标准》对于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构建完善合理的路网结构和 “两个公路体系”建设、提高公路网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修订后《标准》分为10章,《标准》修订增加了公路改扩建、特殊地区高速公路、 运行速度、非机动车和行人密集路段、设计年限、安全性评价、救灾通道等方面的规定 和要求;调整和补充了桥梁荷载、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节能环保、干线公路交通工程、 乡村公路交叉等方面的规定;调整了公路适应交通量、车辆折算系数、交通量预测年 限、服务水平分级、路基横断面宽度、纵坡、桥梁减宽、隧道断面及进出口线形、交通 工程分类及建筑设施年限等方面的规定。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地 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U号;邮编:100736电话:OlO-65292718传真:010-65292276)或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科技二路63号; 邮编:710075;电话:029 -88322888 -8802 E-mail BZXD@ccroad. com. cn),以便 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主      编:

主要参编人员:


霍明李春风


周荣贵 廖朝华 郭腾峰 孟书涛 张劲泉 余培玉 韩常领 孙芙灵 王 蒙汪晶


©


O


—2 —


C


C


目 次


目 次

1 总则...................................................................................................1

2术语...................................................................................................3

3基本规定.............................................................................................5

3.1公路分级.......................................................................................5

3.2设计车辆.......................................................................................5

S     3.3交通量..........................................................................................6

3.4服务水平.......................................................................................6

3.5速度.............................................................................................7

3.6建筑限界.......................................................................................8

3.7抗震.............................................................................................10

4路线...................................................................................................U

5路基路面.............................................................................................17

6桥涵...................................................................................................21

7汽车及人群荷载....................................................................................25

8隧道...................................................................................................29

9路线交叉.............................................................................................33

9.1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33

9.2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34

9.3公路与铁路相交叉...........................................................................35

9.4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35

9.5公路与管线等相交叉........................................................................36

9.6动物通道.......................................................................................37

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39

10.1 一般规定....................................................................................39

10.2交通安全设施..............................................................................39

10.3服务设施....................................................................................41

10.4管理设施....................................................................................41

附录A公路服务水平分级........................................................................45

附录B货车停车视距、识别视距...............................................................49

本标准用词说明 ....................................................................................51

附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条文说明 ..............................5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1  总则................................................................................................55

3基本规定..........................................................................................59

4路线................................................................................................69

5路基路面..........................................................................................83

6 桥涵................................................................................................89

7汽车及人群荷载.................................................................................95

8隧道.............................................................................................101

9路线交叉.......................................................................................107

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115


C


—2 —


C


总 则


1总则


10.1为规范公路工程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公路。

O 1.0.3公路建设应按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综合分析确定公路的功能,根 据功能结合交通吊:、地形条件等选用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

1.0.4公路建设项目应做好总体设计,使主体工程与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相互协调 配套,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和项目的整体功能。

1.0.5公路建设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确定公路用地范围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 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Im范围内的土 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 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2在风沙、雪害、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设置防护、整治设施时,以及在 C   膨胀土、盐渍土等特殊土地带采取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3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安全设施、服务 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及其他线外工程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1.0.6公路建设必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 2公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

3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设项目应作环境影响评价和水 土保持方案评价。

4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因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环 境保护设计。

5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公路废旧材料,节约工程建设资源。


C


—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IiOl-2014)


1. 0.7公路分期修建必须遵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前期工程应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2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段不得横向分幅分期修建。

3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可采用分幅分期修建,先期建成的一幅按双向交通通 车时,应按二级公路通车条件进行管理。

l∙0.8公路改扩建时,应对改扩建方案和新建方案进行论证比选。采用改扩建方案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____

1公路改扩建时机应根据罗嘘室永无町論N^速公路、一级公路服务水平 宜在降低到三级服务水平下必^/TS5>|^^^在降低到四级服务水平下 限之前,四级公路可根据夕僚野荷定。 ___G

2利用现有公路闻询力I地丿J艮制,伊高*咨邸诱发工程地质病害、

大幅增加工程造价或X4/境、文物/较大影响时,该就明的设计可维持原设计 速度,但其长度高速駆/大于15km,二级公路不宜Dkm

3高速公路改雌丿/在进行交战且织设计、萎通安全评牽、础上做出具体实施 方案设计。在工程4?1(应减少对駅j∙公路的干扰,并应有玲E行安全措施。维持

通车路段的服务水巾可*氐一级,设*速■不宜低于60kn√hI I

4 -、二、三41改扩建时,I应作碗■方案。

5沙漠、戈壁、1草*等小交通的高速公路分离式唾讨段利用现有二级公 路改建为一幅时,其设计,水频率可颦,设计承砧大于80km∕ho

L0∙9非机动车、彳W,#段宜考虑非和行/娱通需求,可根据交通

组成情况设置非机动车聶a典      / /


1.0.10二级及二级以上的■炭E吵蹦安全评价,其他公路在有条 件时也可进行交通安全评价。

1.0.11有救灾通道功能需求的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相应提高抗震及设计洪水频 率标准。

1.0.12公路建设项目,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综合考虑建设、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 和安全、环保、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综合效益最佳方案。


—2 —


C


术 语



C


O


2术语


2. 0. 1 公路改扩建 highway reconstruction & extension

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为提高技出  通丘能力或改善技术指标而进行的公路建

设工程,包括公路的改建、扩至



2. 0. 2 公路功能 higl]∕ay ⅛^tion 公路在路网中为车鋼出雌供用

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賞雌有畅通■iι≡[j


集疏散的功能,支线


有出人通罐的功能C


疏散和


主要集散丟


达的交通服务能力。主 次要集散公路具有汇


2.0.3设计速度 确定公路设计:


2. 0.4运行速度

路面平整、潮: 速度。


使其相互协画的设计任


ating speed


I流状态下


2.0.5限制速度

对公路上行驶车辆规定


漣度


!计分布曲


上前应于85%分位值的


2. 0. 6 设计车辆 design vehicle

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代表车型,其外廓尺寸、载质量和动力性能是确定公路几何 参数的主要依据。


2. 0. 7 设计通行能力 design traffic capacity

相应设计服务水平下,公路设施通过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2. 0. 8 服务水平 IeVeI of service

驾驶员感受公路交通流运行状况的质量指标,通常用平均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驾 驶自由度和交通延误等指标表征。


—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O


2. 0. 9 避险车道 evacuation/escape lane

在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制动失效车辆驶离、减速停车、自救的专用车道。

2. 0. 10 硬路肩 hard shoulder

与行车道相连,具有一定路面强度的带状部分。主要用于:为行车提供侧向余宽, 为路面结构提供横向保护,为故障车辆紧急停车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宽度等。

2. 0. 11 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service life

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路面、桥涵、隧道结构或结 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 0.12 电子不停车收费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不停车收费的全电子收费方式,简称ETCo


C


—4 —


C


C


基本规定


3基本规定


3.1公路分级

3.1.1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五个技术 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高速 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 OOO辆小客车以上。

2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一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客车以上。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二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为 5 000 ~ 15 000辆小客车。

4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的年平均日 设计交通量宜为2 000 -6 000辆小客车。

5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 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2 000辆小客车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 量宜在400辆小客车以下。

3.1. 2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

2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

3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4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二级公路。

5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三级公路。

6支线公路宜选用三、四级公路。


3.2设计车辆

3.2.1公路设计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规定如表3.2. 1


C


—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3. 2.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车辆类型.

总长(m)

总宽(m)

总高(m)

前悬(m)

轴距(m)

后悬(m)

小客车

6

1.8

2

0.8

3.8

1.4

大型客车

13.7

2.55

4

2.6

6.5+1.5

3.1

饺接客车

18

2.5

4

1.7

5.8+6.7

3.8

载垂汽车

12

2.5

4

1.5

6.5

4

校接列车

18.1

2.55

4

1.5

3.3 + 11

2.3


注:较接列车的轴距(3∙3 + ll)m: 3. 3m为第一轴至饺接点的距离,IIm为饺接点至最后轴的距离。


3.3交通量


3. 3.1新建和改扩建公%项



设计交通量预测应国合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董计交) 测年限为15年;四级宣路M根据实

2设计交通量:


3.3.2交通量换

3. 3. 2。拖拉机不


动车等交通


汽车代表车型


小客车

中型车


大型车


汽车列车


J 20


亍性研究


算应符合ε列规定:


U规定:

三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


ι伸计划通车年。


辆折算系数规定如


3.3.2各先车代表车型及车辆折算系数


乍用h∙T):系数



座位W19座的客车


■w2t的货车


伝座的客车和5 ‹


ffi≤7t的货车


W2QT^货车


的贷车


机动车按


θ


1畜力车、人力车、腼车

2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IIit算为4辆小客车

3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军


:扰国累计。


!?W应针对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


的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


3.3.3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也可根据项目特点与需 求,在当地年第20 ~40位小时交通量之间取值。


3.4服务水平

3.4.1公路服务水平分为六级,见附录A


—6 —


C


C


基本规定

3.4.2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于表3. 4. 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4. 2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V级公路

四级公路

服务水平

三级

三级

四级

四级


1 一级公路用作集散公路时,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

2长隧道及特长隧道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 区段以及交织区段,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


3.5 速度



3.5.1各级公路设计吵粒5.1懒、 能与技术等级,结合地/y康济力用鱸好速曲 论证确定,并应符合τ^l⅛j^ ■


N度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的功 亮血N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


表 * 5. 1


计速度



1高速公路段上电


度不宜低于


80 km/h o

2作为干线的*纟 可采用80km∕h。作N 限制,可采用60km∕J

3高速公路和作



限制时,可以选用


IOokmzh ^^J⅛形、地

Λr 宜采用 IoOkm/h;




∖路,设计


一级公路的*礴觑住局部据段J


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N^

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或編体 4作为干线的二级公路,m


1、地质等条件限制, 屋地形、地质等条件


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


路段的设计速度SUqfbkm/h,但长度不宜大于


述度宜采用图


;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


采用60km∕h。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设计逮度宜采用6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 制,可采用40km∕h

5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3Okm∕h

6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rn∕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20km∕h


3.5.2公路设计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20km/h, 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宜小于20km/ho

3.5.3公路限制速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 确定。

—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3.6建筑限界


3.6.1各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3. 6.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



b)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



C


d)公路隧道

3.6. 1各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尺寸单位m)

—8 —


基本规定


@


C


图中:IF-行车道宽度;

厶--左侧硬路肩宽度;

L2--右侧硬路肩宽度;

S,—左侧路缘带宽度;

S2--右侧路缘带宽度;

L-侧向宽度。二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三、四级公路的侧 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 度加宽路基;

L左--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

J—-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

C——当设计速度大于IookmZh时为0.5m,小于或等于IOOkmZh时 为 0.25m

D--路缘石高度,小于或等于0∙ 25m。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可不设路 缘石;

Ml--中间带宽度;

M2--中央分隔带宽度;

J-检修道宽度;

R--人行道宽度;

d--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WIm时,E = L;当厶>lm时,E = Im;

S—-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厶<lm, El=LitS]+C<lm, Ei=Sl + C当厶 Nlm S+CNlm 时,Ei =Im5

E2—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2=Im;

E左--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厶左WIm时,E=L左;当包>lm时,

E=Im;

E右--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厶右WIm时,E=L右;L>lm时, % = Im;

H-净空高度。

1设置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错车道、慢车道、车道隔离设 施等路段,行车道应包括该部分的宽度。

2八车道及以上的高速公路(整体式),设置左侧硬路肩时,建筑限界应包括左 侧硬路肩宽度。

3 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 00m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 50m

4人行道、自行车道、检修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0m

5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


—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3.7抗震


3.7.1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0∙05地区的公路工程,除有特殊要求外,可 采用简易设防。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0.05、小于0.40地区的公路工程,应进行抗震 设计。



—10 —


C


C


路 线


S


4路线


4. 0.1 一般规定

1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

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用局,充分发挥

2公路选线必须由面到M■由J 然保护区等调查与勘察的:

3路线线位应考虑照^g水利


系及不同层次路网间的分工与配合, 公路总体综合效益。

地质水文、气候气象、自


物、水源与自然保护区

4各级公路应做 设置各类出入口、交

5路线设计应 确定公路断面布置形 衡,在确保行驶安


4. 0.2车道宽度应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m)



!划的酿哈,雙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


环境且I



总年设计,IE


相关路网0交


和釣造物。各:


与布置应


路功能、


:确运用各


S提下,满


α?级和地形等条件.恰


术指标,注意平纵线形


节点的关系,合理 实用、经济。

I设计速度,合理 保持线形连续均


4. 0. 2


1八车道及以上公路在内侧车 道宽度可采用3. 5m


找仝济等要:


于合下列规



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


2以通行中、小型客运车辆为主且设计速度为80km∕h及以上的公路,经论证车 道宽度可采用3.5mo

3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时,车道宽度应采用3. 5m

4设置慢车道的二级公路,慢车道宽度应采用3. 5m

5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公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的宽度,宜视实 际情况确定。


4. 0. 3各级公路车道数应符合表4. 0. 3的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各路段车道数 应根据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确定,当车道数为双车道以上时应按双数增加。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C


4. 0.3各级公路车道数


公路等级

高速、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车道数

≥4

2

2

2 (1)


注:四级公路应采用双乍道,交通量小或困难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4. 0.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 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1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公路项目中央分隔带 功能确定。

2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中间隔离设施的宽度确定。

3左侧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表4. 0.4的规定。设计速度为12Okm/hIOokm/h, 受地形、地物限制的路段或多车道公路内侧车道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的路段,左侧路缘带   「

可论证采用0. 50mo


4.0.4左侧路缘带宽度


设计速度(km/h)

120

IOO

80

60

左侧路缘带宽度(m)

0. 75

0. 75

0. 50

0. 50


4. 0.5路肩宽度应符合表4. 0.5-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0.5-1路肩宽度


公路等级(功能)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干线功能)

设计速度(km/h)

120

IOO

80

IOO

80

右侧硬路肩 宽度(m)

一般值

3.00

(2. 50)

3.00

(2. 50)

3.00 (2. 50)

3.00

(2. 50)

3.00 (2. 50)

最小值

1.50

1.50

1.50

1.50

L 50

土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0. 75

0. 75

0. 75

0.75

0. 75

最小值

0. 75

0. 75

0. 75

0.75

0.75

公路等级(功能)

一级公路(集散功能)和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右侧硬路肩 宽度(m)

一般值

1.50

0. 75

最小值

0. 75

0. 25

土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0. 75

0. 75

0. 75

0. 50

0. 25 (双车道)

0. 50 (单车道)

最小值

0. 50

0. 50


O


1.正常情况下,应采用"一般值";在设爬坡车道、变速车道及超车道路段,受地形、地物等条件限制路段 及多车道公路特大桥,可论证采用"最小值,

2.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以通行小客车为主时,石侧硬路肩宽度可采用括号内数值。

—12 —


路 线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

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不应小于 表4. 0. 5-2的规定值。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4. 0.5-2分离式断面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______左侧硬路肩宽度m)______

1.25

1.00

0. 75

0. 75

______左侧土路肩宽度m)______

0. 75

0. 75

0. 75

0. 50


3八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不小于2. 5m。左侧硬路肩 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4. 0. 6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 50m时,应设置紧急 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 50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0m,间距不宜大于500m

4.0.7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管理设施等的出入口 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设置加(减)速车道,二级公路应设置过渡段。

4.0.8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 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 50m。六车道以上的高速公 路,可不设置爬坡车道。

4. 0.9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

4.0.10二级公路货车比例较高时,可根据需要局部增设超车道。超车道宽度应按相 C   应路段的车道宽度确定。

4.0.11二级公路慢行车辆较多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加宽硬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车道, 并应增加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组织管理。

4.0.12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时,应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应小 于双车道的路基宽度。

4. 0.13非机动车、行人密集公路和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侧分隔带、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 0.14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 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超车道、错车道、慢车道、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

—1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I—2014)


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


4.0.15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4. 0.15-1的规定。

4.0.15-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_______停车视距m)_______

210

160

110

75


2 规定。



二、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不小于表4. 0.15-2


设计速度km/h)


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m)


超车视距



4.0.15-2


与超车视距


8。/

11/ / /


20


20



40


IOC


100


3互通式立交7 距要求。

4双车道公路

5高速公路、 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本

6积雪冰冻地


区、停车


^^^?;靠站等各为出


人口应满足识别视



2


4.0.16直线的最大]


I设置满足走


1路以及大Z


车的停车


视距的路段。



)二、三级公路,


口识别视距应符合附录B


应采用货车停车视 规定。


车视距宜适当


长度应有所限制


4.0.17圆曲线最小半径醒符合裏4 0. 17的规


设计速度km/h)

120

80

60

40

30

20

最大超高

10%

570

360

220

115

8%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6%

710

440

270

135

60

35

15

4%

810

500

300

150

65

40

20

不设超高

最小半径m)

路拱这2.0%

5 500

4 000

2 500

1500

600

350

150

路拱>2.0%

7 500

5 250

3 350

1900

800

450

200


注:"一"为不考虑采用最大超高的情况。


4. 0.18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表4. 0.17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圆曲线超 高。最大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


C


路 线


1 一般地区,圆曲线最大超高应采用8%

2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应采取6%

3以通行中、小型客车为主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最大超高可采用10%

4城镇区域公路,最大超高值可采取4%


4.0.19直线与小于表4. 0.17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 线。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和曲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 用较大的数值。

2四级公路直线与小于不设制哥最小半径的個 济口衔接处,可不设置缓和曲线, 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书


4. 0. 20最大纵坡应彳


设计速度(km/h)

最大纵坡(%)


1设计速度为120 况限制时,经技术缰齐i

2公路改扩建 段,经技术经济论¾≡

3二级及二级C



• 0. 20Ι


)的规定


4∙0.2()




60


4


5


F 6


30

8


20

9


h. IOOkn


证,最大纵


设计速度为


纵坡值可


駆的越岭


80km/h的高速公路


JI条件或其他特殊情


∏ l%α


50Om时,平均纵坡不

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

4高速公路、一级^应M证采用合理作 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


4. 0.21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


m/h20 k


1(或下坡)


- 500m


旳规定


4. 0.21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m)


可用原有公路的路


续 相对高差为200 ~

I纵坡不应大于5%


泉在连续长、陡纵坡的路


纵坡坡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速度km/h)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IOO

80

60

40

30

20

3

900

1 OOO

1 IOO

1 200

4

700

800

900

1 OOO

1 IOO

1 IOO

1 200

5

600

700

800

900

900

ɪ OOO

6

500

600

700

700

800

7

500

500

600

8

300

300

400

9

200

300

IO

200


—1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C


4. 0. 22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不应小于表

4. 0. 22的规定值。


4.0.22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IOO

80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 城小半径m)

11 0∞

6 500

3 000

I 400

450

250

IOO

凹形竖曲线 最小半径(m)

4 000

3 000

2 000

I OOO

450

250

IOO

竖曲线最小长度m)

IOO

85

70

50

35

25

20


C


—16 —



路基路面


5路基路面


5.0.1 一般规定

1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 料、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 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

2路基应设置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 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应进行路基表土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充分利用资源。

3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安全、环境、土地、经济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路基断面 形式。

4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 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5路基路面结构应遵循整体化设计原则。路基设计应根据可用填料、施工条件和 当地成功经验,提出路基结构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路面结构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 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进行综合设计,以满足路面结构耐久性要求。

6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新建路面和原路面利用均应按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并应加强 路基、路面的拼接设计;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进行论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5. 0. 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 0. 2的规定。

5.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洪水频率

1/100

1∕1∞

1/50

1/25

按具体情况确定


2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结合城市防洪标准,考虑救灾通道、 排洪和泄洪需求综合确定。


5.0.3路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 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2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高程,应高出表5. 0.2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 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 5m的安全高度。

—1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5. 0. 4路基技术要求和原地面处理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 稳定,减少工后沉降。

2路基压实度应根据公路技术等级、填挖深度、交通荷载等级和填料特点等因素 确定,并应符合表5. 0.4的规定。


5.0.4路基压实度


路基部位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


压实度(%)


下路床


上路堤


下路堤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上路床

轻、中及乖交多, 荷载等

特重、


1.表列压实度数值

2.特殊干早或特殊


0. 3 ~1.2


N 94


»4



'Ti.



M94


乖交通




fit S≡i实试验法为准, :地K的路基压实度


"数值可适当降低。


3.三、四级公路修稣Hf


标准。


3在满足路基各雇压累度的前提可


设计要求,确定路床顶i⅛回 当提高路床顶面回弹模量施准:


量标准。对于重


基实际采顯

E通路


I料类型和路面结构 犠和特殊土路基,可适


C


5.0.5路基防护应根据公匿 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并应符合


、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


1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


2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 防护设计。对存在稳定性隐患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护措施,保证 边坡的稳定。


3沿河路段必须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采取防止冲刷路基的防护措施。凡 侵占、改移河道的地段,必须做出专门防护设计。


5.0.6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IOokN,轮胎压力0.7MPa。重载交通路 段可根据实际调查的轴载谱采用分向、分道方式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18 —


C


路基路面


5. 0.7路面类型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环境保护、工程造价等因素 进行综合论证后选用;路面结构形式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交通荷载、当地材料,并结 合路面结构耐久性、资源循环利用等因素进行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后合理确定。

5. 0. 8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小于表5. 0. 8的规定。


5.0.8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使用年限(年)


沥行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5.0.9路面结构层材料少吗&除S求。路面垫层宜采用水稳 性好的粗粒料类材料或》^1#T路基填料采NN等材料时,应作环保评 价,明确利用方

5. 0.10路基路M/防水应符合F列规察:

1路基、路面##综合设计Y合理布局J并与沿线排、善相协调,保护生态 环境,防止水土流J和,染水源。.           11

2根据公路理及吉合沿线气地形、地质、水文等4然*件,设置必要的地 表排水、路面内部*水[地下排水4设施.并与A线排水系统,配卜,形成完整的排水

3特殊地质地MJ、基、路面与该特卄*治措施相结合,进

4路基、路面结\^^进行防水设计W以减少路膿1构水损坏。

5. 0.11高速公路路面大]SL位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 段,面层可一次设计、分期昜


5. 0.12沙漠、戈壁、草原等地区小交通量高速公路,其右侧硬路肩部分的面层可分 期修建,但在分期修建实施前,应采取技术措施对右侧硬路肩面层进行处理,保证交通 安全。


桥 涵


6桥涵


6.0.1 一般规定

1桥涵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及防灾减灾等要求,结合水文、地 质、通航和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桥涵应按照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考虑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进行全寿命设计。

3桥涵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

4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

5特大桥、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 计流量的河段,并应避开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在受条件限制而 选取不利桥位时,必须采取防控措施并进行严格论证。

6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7桥涵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 化施工。

8对于分期修建的桥梁,应选择先期与后期易衔接的结构形式。

9桥涵应设置维修养护通道,特大桥和大桥应设置必要的养护设施。


6.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6. 0.2

6.0.2桥涵分类


桥涵分类

多孔跨径总长L (m)

单孔跨径"(m)

特大桥

£>1 (XX)

厶 > 150

大桥

I00≤Δ≤1000

40≤Δk≤150

中桥

30<L<100

20% <40

___^___

8WLW3O

5≤Lk<20

涵洞

"(5


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端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


C


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 为准。

—2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I-2014)


C


6.0.3有桥台的桥梁,桥梁全长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 的桥梁,桥梁全长应为桥面系的长度。

6.0.4 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o


6.0. 5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6. O. 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桥涵设计炉水频率


公路等级


设计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特大桥

1/300


1/300


ɪ/ioo ^B


1/100

1/100


1∕1∞


1/50


1/50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1/100


1/100


不作规定


1二级公路的 下,宜提高一级设于

2沿河纵向高 洪水频率的规定。

3多孔中小跨彳型


:以及三、卩


由桥头引道


桥可采F


水频率。


6.0.6桥面净空应符0IL准第3. 6. 1


、易于冲刷的情况


5. 0.2条路基设计


;筑限界彖!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车道公路上的特★桥、整体式上部结构时, 护栏形式确定。


]带宽度应根据所采用的


C


2


特大桥的路肩宽度经论证


米用表4. 0. 5


撮小值。


3路、桥不同宽度间应顺适过渡。

4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安全设施及标志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6.0.7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或流放木筏的要求。

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6.0.8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22 —


C



桥涵


1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 ,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 o

2对于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

3位于城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4桥头两端引道的线形应与桥梁的线形相匹配。


6. 0. 9渡口码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

3

4


渡口位置应选择在河床稳定、水力水文状态适宜、无淤积或少淤积的河段。 直线码头的引道纵坡宜采用9% ~10%,锯齿式码头宜采用4% ~6%o 车辆上、下渡船的引道路面,应采取必要的防滑措施。


二、三级公路的码头引道卓"应小十


四级公路不应小于IOmo


Q


6. 0.10桥涵改扩建戰冷R规定: 1新建桥涵(含囉*豳分) 2对直接利用叫何母4,应■检■i平 四级公路提高等级时/喊承载能力醞蘭足或,


3拼接加宽利

极限承载能力应满4

4整体拼接M

5对直接利N


的係有桥涵,丿礎行


[或:



殳计好

f满足Nl举标准要求,二、三 加固措施N满\现行标准的要求。


嗝并满足原*卄


取加固措施后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


桥下净空,

接加宽的桥


6.0.11桥涵主α


和可更换制 卜表6.0.11



:小于原设计标准。

,应提出有针对性的运营


啲设计便用年限规定¾∣ 桥涵设计使用年限(年)/



『载标准要求,且其


和维护措施。


610. H0


公路等级

\ \  主体结构:

,/ 可更换部件-

N

大桥

、^桥

/k拉索 /吊索 /系杆等

栏杆 伸缩缝 支座等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20

15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IOO

50

30

四级公路

IOO

50

30


C


23


汽车及人群荷载


7汽车及人群荷载


7.0.1汽车荷载分为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II级两个等级,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 成,并规定如下:

1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用于桥梁结构整体分析计算。

2车辆荷载用于桥梁结构局部分析计算和涵洞、桥台、挡土墙土压力等的分析 C 计算。

3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相互叠加。

7.0.2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7.0. 2的规定。


7.0.2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一1

公路一1

公路一1

公路—II

公路-II


注:1.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旦交通心小、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一Il级荷载。

2.对交通组成中垂载交通比帀: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 局部验算。


7.0.3车道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7. 0.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C


7. 0.3车道荷载

注:计算跨役,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而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I公路一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7κ = 10- 5kN∕mo集中荷载标准值PK 按下列规定选取:

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κ =27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50m时,Pκ=36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应乘以L2的系数。


—2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公路一 I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一1级车 道荷载的0∙ 75倍。

2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 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的一个影响线峰值处。

7. 0. 4车辆荷载布置图如图7. 0.4,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7. 0.4o公路一I级和 公路一∏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



项 目     、

■     技术指标

______车辆垂力标准值______

kN

550

______前轴重力标准值______

kN

30

______中轴重力标准值______

kN

2×120

______后轴重力标准值______

kN

2×140

m

3 + 1.4+7 + 1.4

_________轮距

m

1.8

_____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

rn

0.3 ×0.2

_____中、后轮在地宽度及长度

m

0. 6 X 0. 2

_____车辆外形尺寸(长X宽)

m

15 X 2. 5


汽车及人群荷载


7.0.5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7.0.5布置车道荷载进行 计算。


7.0∙6桥涵设计车道

7. 0.6-2的规定。横桥向, 道汽车荷载时,应考嶼 的荷载效应,也不得,务



7. 0. 6-1 的规.


单位m)


N车道布载系数应符合表


,勺線的提 作车道布 ,表 7.0.



考虑MN的折减;布置一条车 曜瞰的荷圖*彘得小于两条车道布载


计车道数



7.0.6-2横向车道布载系数


横向布载车道数(条)

1

2

3

4

5

6

7

8

横向车道布载系数

1.20

1.00

0.78

0.67

0.60

0. 55

0.52

0.50


7.0.7大跨径桥梁应考虑车道荷载纵向折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计算跨径大于15Om时,应按表7. 0.7规定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

2桥梁为多跨连续结构时,整个结构应按其最大计算跨径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 折减。


—2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7.0.7纵向折减系数


计算跨径4 (m)

纵向折减系数

150 < L0 <400

0. 97

400≤Λo <6∞

0. 96

600WL <800

0. 95

800≤Lo<l 000

0. 94

LNI 000

0.93


7. 0.8公路桥涵设置人行道时,应同时计入人群载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 0kN∕m2

桥梁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15O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 5kN∕m2

桥梁计算跨径大于50m、小于15Om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

跨径不等的连续结构,采用最大计算跨径的人群荷载标准值。

2非机动车、行人密集的公路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上述标准值的1.15倍。

3专用人行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5kN/m2


O


—28 —


C


隧 道


8隧道


8.0.1 一般规定

1隧道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需要,遵循安全、耐久、经济、节能、利于保 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隧道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质、施工、运营、管理等条件进行 设计。

2隧道选址必须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气象、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完整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3隧道高程和平面位置应根据公路等级、路线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选在地层稳定, 利于设置洞口、洞口两端接线、防灾救援系统、管理养护等设施的地段。

4拟定路线总体设计方案应论证采用隧道或深路堑等不同方案给生态环境带来的 影响。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应优先选择 对环境影响小的方案,并辅以治理措施。

5隧道路面应具有足够的抗滑性能。洞内、外衔接路段路面设计抗滑性能应一致。

8. 0.2隧道分类规定如表8. 0.2


8.0.2隧道分类


隧道分类

特长隧道

长隧道

中隧道

短隧道

隧道长度L (m)

£>3000

3 000≥Δ>1000

1000≥Δ>500

Δ≤500


8. 0. 3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3. 6.1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 分宽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隧道内的最小侧向宽度应符合表8. 0. 3的规定。

8.0.3隧道最小侧向宽度


设计速度km/h)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左侧侧向宽度厶左(m)

0.75

0.75

0.5

0.5

0.75

0.5

0.25

0.25

0.50

右侧侧向宽度厶右m)

1.25

1.00

0.75

0. 75

0.75

0.5

0.25

0.25

0.50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 二级、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二、三级公路隧道的人 行道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 75mo

—2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四级公路隧道、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保留C值宽度。

3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

4山岭特长、长隧道内不设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2.5m时,单洞两车道隧道 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三车道隧道宜设置紧急停车带。

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 0m,且与右侧侧向宽度之和应大于或等于3∙ 5m,有效长度 应大于或等于40m,单向行车时,间距不宜大于750m,双向行车时,同侧间距不宜大 于 1 OOOmo

5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与城市出入口的中、短隧道,宜与路基同宽。


8.0.4隧道及其洞口两端路线E

1隧道路段平、纵线形Jm衡 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平也

2洞口内外侧各3s蒙计】 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后,洞Ir内外平I


3 渡段,

4

5



「横


示应符合下列规定:

:形宜采用直线,当设为曲


行不


I曲线,


洞口外相接路段应设置距洞I


:形康一致。特殊困难地段, 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

且不小于50m的过


θ


保持横断面过渡的 隧道内纵坡虜小 高速公路、



3%,大于


%,但短于IoOm的隧


路的中、当条件受限制时,


K受此限。

t经济论证、交通


安全评价后,隧道最


8.0.5洞口之间4

全、管理等设施及防:


Ml适当加大I但不宜大于4%


i f速度行程长度的相邻隧道.成糸统


8.0.6隧道交通工程

1隧道交通工程及附

交通量、隧道长度等确定,并13畸合公

2隧道内应设置标志、标线、


虑通风、照明、安


术标准与建没把膜应麗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 f线设施总体设计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洞口


C


两端连接过渡段的标志、标线、轮廓标及护栏等应进行专门设计。

3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长隧道应设置监控设施。二级公路长隧道可根 据需要设置监控设施。


4通风设施应根据隧道长度、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增长情况等,按统筹规划、一次 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设置。

5长度厶>20Om的高速公路隧道、一级公路隧道应设置照明,长度IOOm <LW 20Om高速公路光学长隧道、一级公路光学长隧道应设置照明。

二、三、四级公路的隧道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照明设施。

设置照明的隧道洞口内外亮度应顺适过渡,不设置照明的隧道应加强设置视线诱导 设施。


—30 —


隧 道


6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必须配置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报警 设施、消防设施与通道等。

二、三级公路的长隧道,应根据需要设置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报警设施、消防设施 与通道等。

7特长隧道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长隧道,必须保证重要电力负荷供电可靠。


8. 0.7隧道应制定发生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


8.0.8隧道改扩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 原有隧道现状等,对增建隧] 比选。

2原址扩建和新建 体结构可维持原标准, 评价。


3应根据原有


8.0.9隧道设计使用


名称

类别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C



询按期


程及I


营状况,{


丿匕、


线总体、运营状况、应急救援、 道改缠破其组合方式等进行多方案



利用

冃现行|


组织方案i


;限应符合君8∙ 0.9的规定。


8.0.9

村砌、洞f

长隧道


100


100

ι°01~


注:可更换、修复构件为隧道内边.


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年)

J体结构-


中隧道



50


短隧道


100


50


50


直加固改造时,隧道主 ,恫时应进行交通安全


换、修复构件

特氏、中、短隧道


C


C


C


路线交叉


9路线交叉


9.1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9.1.1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公路网规划、地形和地质条件、相交公路的公路功能、 Q   技术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用地条件等确定。

9.1.2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分为主路优先、无优先交叉和信号交叉三种,应根 据相交公路的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等确定所采用的方式。

9.1.3平面交叉角宜为直角,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同一位置平面交叉 岔数不宜多于5条。

9.1.4两相交公路的技术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 降低,但不宜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

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不宜大 于 20km∕h°

9.1.5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根据其对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和交通延误等的影响确定。 有条件时应尽量通过支路合并等措施,减少平交口数量,增大平交口间距。一、二级公 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表9. 1.5的规定。


9.1.5平面交叉最小间距


公路等级

__________一级公路__________

______二级公路______

公路功能

___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一般值

最小值

间距(m)

2 000

I(XX)

500

500

300


9.1.6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的平面交叉均应进行渠化设计。

9.1.7各级公路平交范围内应进行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

—3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9.2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9. 2.1符合下列条件时设置立体交叉:

1高速公路与各级公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2 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公路交叉应采用立体交叉。

3二、三、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立体交叉。


9.2.2立体交叉分为互通式立体交叉: 通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置互


1

2

3

4



高速公路与承担干线SiJ噪散工

高速公路与连接其 要友通源的连接线公路


作为干线功能的 一级公路采用


能力要求时。


9.2.3符合本标 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9. 2.4互通式立 规定:


2. 1条规定


交!•分为枢纽


过渠化逸信图S制仍不能满足通行


踹,但不符合本标准第


通式":交和一般互通式


1相邻互通式立窿交嵬的间距7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權殊AL况限制,经论证相翎互通式M⅛


时,其上一互通式立体交义加.

离不得小于1 000m,且应畔专M通工程设计,」 示、诱导设施。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小


E道终点至下■


胃规定条件时宜设


设置应符合下列


叉的间距需适当减小 减速车道起点之间的距


完# 醒目的标志、标线和警


最小值,且经论证必须设置时,


应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

2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30km。在人烟稀少地区,其间距可适 当加大,但应在适当位置设置“U形转弯”设施。

3互通式立体交叉与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隧道等其他重要设施之 间的距离应能满足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

4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应符合表9. 2. 4的规定。


9. 2. 4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


__________匝道形式__________

直连式

半直连式

环形匝道

匝道设计速度(km/h)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50~80

40~80

40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40~60

40~60

30~40


—34 —


C


路线交叉


5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车道数应根据匝道交通量和匝道长度确定。主线与匝道或 匝道与匝道的分、合流连接部,应保持车道数的平衡。

9.2. 5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3. 6.1条的规定,并应 满足桥下公路的视距要求,其结构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9.3公路与铁路相交叉


9.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罗嘛!艾艾Ilv,弋产立体交叉。

9. 3. 2高速铁路、准或滅夕歸为140km∕h的铁路与公 路相交叉时,必须设置/孥仁 .X

9.3.3公路、铁照符合下歹卜星]应设置\*:

I铁路与二级承恨叉时。I \

2路段旅客列,设F行车速度5齋誨路与公路3同时。

3由于铁路调F饵对公路上彳辆会造成严重延误时

4受地形等条t刷,,采用平行交叉会危吋车安全时。

9. 3. 4铁路跨越*∖方时,其矗桥下净空及布孔应符/本4准第3. 6.1条公路 建筑限界、第4. 0.15*障的规定,■蹶!喊息识别m

铁路穿越公路下收,、产跨线高%目符合现行耍7力限界标准的规定。

9.3.5公路、铁路平謠夕正交;吃罗何外叉角度应大于45。,且 道口应符合侧向瞭望视距的瀛J^^≡≡!^^


9.3.6铁路与公路平行相邻时,铁路用地界与高速公路用地界间距不宜小于30m, 与一、二级公路用地界间距不应小于15m,与三、四级公路用地界间距不应小于5m

9.4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

9. 4.1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的位置、形式、间距等的确定,应考虑县、乡(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业耕作机械需求。必要时应结合规划,对农业机耕道作适当调整 或归并。

9.4.2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必须设置通道或天桥。


—3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一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宜设置通道或天桥。

二、三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应设置平面交叉,四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宜设置 平面交叉,地形条件有利或公路交通量大时宜设置通道或天桥。

二、三、四级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时,应对其交叉范围一定长度的路段进行改造, 使其达到四级公路的标准。

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位于城镇或人口稠密的村落或学校附近时,宜设置专供行人横 向通行的人行地道或人行天桥。

9.4.3车行通道的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行拖拉机、畜力车时,通道净高应不小于2. 70m通行农用汽车时,通道净 高应不小于3. 20m

2通道净宽应根据交通量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选用,一般应不小于4. 00m通道 过长或敷设排水渠时,宜视情况加宽。

9. 4.4人行通道净高应不小于2. 20m净宽应不小于4. 00m

9.4.5车行天桥桥面净宽按交通量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可选用4. 5Om7. 00m其 汽车荷载应符合本标准第7. 0. 2条有关四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的规定。

9.4.6人行天桥桥面净宽应大于或等于3. 00m其人群荷载应符合本标准第7. 0. 8 条的规定。

9.5公路与管线等相交叉

9.5.1电信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害公路交 通安全和人员安全,并不得损害公路的构造和设施。

9.5.2架空送电线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 45。。架空送电线路跨越公路时,送电线路导线与公路交叉处距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必 须符合相应送电线路标称电压规定的要求。

9.5.3原油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与公路相交叉时,宜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 角度应大于30。。

9.5.4管道与各级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设置地下通道(涵)或套管。 通道或套管应按相应公路等级的汽车荷载等级进行验算。


—36 —


C


路线交叉

9∙5.5严禁易燃、易爆、高压等管线设施利用或通过公路桥梁和隧道。

9.6动物通道

9.6.1公路应结合沿线放牧及野生动物迁徙需要,选择合理位置设置必要的动物 通道。

9.6.2穿越草原区域的封闭公路,应根据放牧等需要修建沿公路通行的便道(牧 道)。


—37 -


公路桥梁百宝箱持续更新中QQ:417389907(2014.12版)......

职称论文总代理、文章写作推荐指导,支付宝担保交易,100%安全!

http:/∕shop63887450. ⅛aobao. com/

桥梁涵洞标准图CAD版):桥梁涵洞标准图2014版、交通部上部标准图(新规 范2008版、184册)、各院桥梁标准图、现浇钢筋混凝土简支及连续板标准图、 钢筋混凝土变截面高墩标准图、防撞栏、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桥梁公用构造、 低高度密肋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上部通用图、老版公路桥涵通用图汇总等。 桥梁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种类型桥梁(梁桥、现浇箱梁、钢箱梁及钢桁梁、 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立交桥、旧桥加固)施工图;

桥梁计算书及计算模型汇总:桥梁计算书汇总、桥梁抗震计算、空心板、T梁、 小箱梁计算、大跨连续梁计算、悬索桥计算、钢桁梁计算、现浇箱梁计算、钢箱 梁计算、拱桥计算、斜拉桥和独塔自锚式悬吊一斜拉协作体系桥计算、桥台计算。 公路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等级公路(市政、高速、一级公路、国道、二级公 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乡村道路)施工图;

软件及学习:新midas Civi丨至今为止全部资料教程迈达斯软件(约35G)、新桥 梁博士学习资料及软件(约6. 5G)、桥梁通资料及软件、纬地学习资料及软件、 公路桥梁结构设计系统GQJS 9. 7升级版、毛世怀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2011破 解版、挡土墙设计与计算资料汇总、桥梁大师学习资料、路面计算等。

2014最新CAD自定义图案图库大全 施工图填充(共1397个图案);

CAD辅助设计工具汇总CAD插件杀毒软件;

CAD二次开发autoIiSp Visual LlSP程序设计视频教程资料;

公路桥梁施工必备资料汇总(方案图、施组、技术资料及计算)

公路桥梁市政施工技术专题讲座PPT、交通工程资料汇总、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视频汇总1-2)、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

职称论文总代理: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市政排水园林绿化电气等

工程类中级、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写作推荐指导!

QQ: 417389907        公路桥梁技术资料交流QQ群:232082117


本网提供的资料最好,最全面,最权威,且永久免费更新! 100%好评!


C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0.1 一般规定


C


10.1.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为 级、交通量、运营条件等综


10.1.2交通工程及演线i 统一,充分发挥公路f


10.1.3交通工年 行设计。


10.1.4交通工 施应按统筹协调、, 补充、完善。





10.1.5 对于改扩

提供配套的交通工程及


10.2交通安全设施


规模与标価驅据公路网规划、公路的功能、等


路总德BMJ要求,相互匹配,协调


线设施应摧海"保障齡、提供服


;线没∕施包括交证


、服务设施


计的原则并应结合交通量的增


交通工程及沿线


的没计和施


、制于管理”的原则进


!设施三种,各项设 术发展状况等逐步


1应配合豪路,体工程的改扩建方案,


[方案


10.2.1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隔离栅、防落 网、防眩设施、防风栅、防雪(沙)栅、积雪标杆等。


10.2.2交通安全设施应根据公路功能、交通组成、公路环境、运营条件等设置,以 满足交通安全管理与服务的需求。

10.2.3公路应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交通标志、标线应总体布局、合理设置,重要信息应重复设置或连续设置。

2交通标志的位置应保证其视认性,与其他标志或设施不应相互遮挡。

3交通标志与标线应根据实际需求配合使用,应互为补充、含义一致,并与其他


—3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设施相协调。

10.2.4公路路侧护栏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路侧净区的宽度不足时,应按护栏设置原则确定是否设置护栏。

2桥梁与高路堤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

3路侧有悬崖、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

4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宽度小于或等于12m时, 必须连续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

5应根据车辆驶出路外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结合公路设计速度、几何指标、交 通量、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确定护栏防护等级。

6不同形式的护栏相接时应进行过渡设计。

e

10.2.5轮廓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主线及其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等处的进出 匝道、连接道、中央分隔带开口以及避险车道等应连续设置轮廓标。

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视距不良路段、车道数或车道宽度有变化的路段及连续 急弯陡坡路段宜设置轮廓标,其他路段视需要可设置轮廓标。

3隧道内应设置轮廓标。

10. 2.6公路隔离栅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需要控制出入的路段两侧宜连续设置,也可利用天然屏障 间隔设置。

2其他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

10.2.7公路防落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C

1公路跨越铁路、通航河流、交通量较大的其他公路时。

2公路路堑边坡可能有落石并影响交通安全的路段。

10.2.8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根据需要设置防眩设施。

10.2.9连续长、陡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时,应设置配套的标志、标线及隔离、防 护、缓冲等安全设施。

10. 2.10 为集散公路的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应设置隔离设施。

10.2.11风、雪、沙等危及公路行车安全的路段,应设置防风栅、防雪(沙)栅、 积雪标杆等安全设施。


—40 —


C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0.3服务设施

10.3.1服务设施包括服务区、停车区和客运汽车停靠站。

10.3.2服务区、停车区的位置应根据区域路网、建设条件、景观和环保要求等规划 和布设。客运汽车停靠站的位置宜根据地区公路交通规划、公路沿线城镇分布、出行需 求布设。

10.3.3服务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应设置服务区,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宜设置服务区。服务区平均 间距宜为50km当沿线城镇分布稀疏,水、电等供给困难时,可增大服务区间距。

2高速公路服务区应设置停车场、力II油站、车辆维修站、公共厕所、室内外休息 区、餐饮、商品零售点等设施。根据公路环境和需求可设置人员住宿、车辆加水等 设施。

3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服务区宜设置停车场、加油站、公共厕所、室外休息 点等设施,有条件时可设置餐饮、商品零售点、车辆加水等设施。

10.3.4停车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应设置停车区,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宜设置停车区。停车区可在 服务区之间布设一处或多处,停车区与服务区或停车区之间的间距宜为15 ~25kmo

2停车区应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室外休息区等设施。

10.3.5客运汽车停靠站应设置车辆停靠和乘客候车设施,可与服务区结合设置。

10.3.6作为集散的一、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加油站、公共厕所 及客运汽车停靠站等设施。

10.4管理设施

10.4.1管理设施包括监控、收费、通信、供配电、照明和管理养护等设施,应符合 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应设置监控、收费、通信、供配电、照明和管理养护设施。其他等级 的公路可根据需求设置。

2监控、收费、通信、供配电、照明和管理养护等设施应根据交通量进行总体设 计、分期实施,并据此实施基础工程、地下管线及预留预埋工程等。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10.4.2监控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控设施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应全线设置视频监视、动态信息发布及交通诱导设施,结合收费站、特大 桥、隧道前、互通式立交、服务区等重点或有特殊需求路段,设置交通事件检测、交通 量检测、环境信息检测、匝道控制设施。实现全线的全程监控、动态信息发布和交通 诱导。

B级:应在收费站、特大桥、互通式立交、服务区等重点或有特殊需求路段,设置 视频监视、交通事件检测、交通量检测、环境信息检测、匝道控制、动态信息发布及交


通诱导设施。实现全线的重点监控、


定布和交通诱导。



C级:宜在特大桥、服务区K运汽车停靠站7 求路段,设置视频监视、交g件


D级:可在特大桥、

殊需求路段,设置交通量检演、现W 2各等级监控设施的怎用范围 表 10.4. 2


平面交叉口等重点或有特殊需 信息发布及交通诱导设施。

5公旅平面交叉口等重点或有特


©


监控设施等级




2确定。

的适用范


适用范围


高速公路(全程监畫)  通速公路(分段监・)



3

划设计,协调管理。


10. 4.3收费设施应符NF列魏定: 1收费设施应与公路电

道数均不应小于2条。新建收费f


:线一级、二级公


集散公路、支线q


变的监控设施统一规


费广场出口和人口的收费车


2省界主线收费站宜采用合建方式。

3收费系统机电设备可按开通后的第15年交通量配置;收费岛、收费广场、地下 通道、收费大棚等设施宜按开通后第15年的交通量配置;收费广场用地、站房用地、 建筑和土方工程用地应按开通后第20年的交通量实施。

4客车应采用分车型收费方式,货车宜采用计重收费方式。


10.4.4通信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信设施应满足监控、收费和管理等业务需求,结合路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统一体制,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信息服务平台。

2高速公路的通信管道应按远期规划设计。通信管道敷设容量应综合考虑交通专

—42 —


C


C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网需求、社会租赁需求和扩容要求确定。省际之间应保证一条用于干线联网的通信 管道。


10.4.5供配电、照明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公路特点、系统规模、负荷性质、用电量、电源条件、电网发展规划, 在满足近期要求的同时,兼顾远期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外部电源、自备应急电源的供配 电系统方案。

2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应结合工程特点、规模和远期发展状况,施工临时用电和运


®


营永久性用电相结合实施。

3收费广场、服务区广场、] 市出入口路段的互通式立体 设施。


10. 4. 6


管理中心、


O


10. 4.7

养护工区,


养护设施 其他等级


10.4. 8


10. 4. 9


公路管



理療中心、


:设置道班


暫理设施宜


公路管理鹰屋建筑应布局


房屋建筑规模宜根据遇HI通量确定


)等应设置照明设施,位于城 漣公羸环城高速公路可设置照明


!需求设置。


B护工区和


合地形和业务范Ihl选用


理、经济适用、环保节離,


—43 —


o高速公路宜设置


周围环境相协调。


公路桥梁百宝箱持续更新中QQ :417389907 (2014.12版)......

职称论文总代理、文章写作推荐指导,支付宝担保交易,100%安全!

http:/∕shop63887450. taobao. com/

桥梁涵洞标准图CAD版):桥梁涵洞标准图2014版、交通部上部标准图(新规 范2008版、184册)、各院桥梁标准图、现浇钢筋混凝土简支及连续板标准图、 钢筋混凝土变截面高墩标准图、防撞栏、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桥梁公用构造、 低高度密肋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上部通用图、老版公路桥涵通用图汇总等。 桥梁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种类型桥梁(梁桥、现浇箱梁、钢箱梁及钢桁梁、 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立交桥、旧桥加固)施工图;

桥梁计算书及计算模型汇总:桥梁计算书汇总、桥梁抗震计算、空心板、T梁、 小箱梁计算、大跨连续梁计算、悬索桥计算、钢桁梁计算、现浇箱梁计算、钢箱 梁计算、拱桥计算、斜拉桥和独塔自锚式悬吊一斜拉协作体系桥计算、桥台计算。 公路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等级公路(市政、高速、一级公路、国道、二级公 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乡村道路)施工图;

软件及学习:新midas Civi丨至今为止全部资料教程迈达斯软件(约35G)、新桥 梁博士学习资料及软件(约6. 5G)、桥梁通资料及软件、纬地学习资料及软件、 公路桥梁结构设计系统GQJS 9. 7升级版、毛世怀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2011破 解版、挡土墙设计与计算资料汇总、桥梁大师学习资料、路面计算等。

2014最新CAD自定义图案图库大全 施工图填充(共1397个图案);

CAD辅助设计工具汇总CAD插件杀毒软件;

CAD二次开发autoIiSp Visual LlSP程序设计视频教程资料;

公路桥梁施工必备资料汇总(方案图、施组、技术资料及计算)

公路桥梁市政施工技术专题讲座PPT、交通工程资料汇总、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视频汇总1-2)、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

职称论文总代理: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市政排水园林绿化电气等

工程类中级、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写作推荐指导!

QQ: 417389907        公路桥梁技术资料交流QQ群:232082117


本网提供的资料最好,最全面,最权威,且永久免费更新! 100%好评!


公路服务水平分级


附录A公路服务水平分级


A.0.1本次修订依据专题研究成果,采用〃C值来衡量拥挤程度,作为评价服务水 平的主要指标,同时采用小客车实际行驶速度与自由流速度之差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将 服务水平分为六级,分别代表一定运行条件下驾驶员的感受。具体的服务水平划分如表 A. 0. 1 .1 ~ 表 A. 0. 1-3 所示。


A. 0.1-1高速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服务水平等级

"C

设计速度(km/h)________________

120

100

80

最大服芬交通Ift [pcu∕(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量 [pcu∕(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量 [pcu∕( h ∙ in)]

~-

v∕C≤O. 35

750

730

700

0. 35<v∕C≤0. 55

1 200

1 150

1 100

0. 55 <v∕CwO. 75

1 650

1 600

1 500

0. 75<v∕C≤0.90

1 980

1 850

1 800

0.90<v∕C≤l.∞

2 200

2 100

2 000

v∕C>1.00

0~2 200

0-2 100

0~2000


"C是在基准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准通行能力之比。基准通行能力是五级服务水平条件下对应的最 大小时交通最。


A.0.1∙2 —级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服务水平等级

"c

______设计速度(km/h)________________

100

80

60

最大服务交通量 [pcu∕(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量 [pcu∕(h ∙ In)]

城大服务交通量 [pcu∕(h ∙ In)]

v∕C≤O. 3

600

550

480

0. 3 < v∕C≤0. 5

1 OOo

900

800

0. 5 < v∕C≤0. 7

1 400

1 250

1 100

0. 7 < v∕C≤0. 9

1 800

1 600

1 450

0.9<v∕C≤1.0

2 000

1 800

1 600

v∕C>}.0

0 - 2 000

0~1 800

0-1 6∞


注:"C是在基准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眼与基准通行能力之比。基准通行能力是五级服务水平条件下对应的最 大小时交通量。


—4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A. 0.1-3二、三、四级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延误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速度km/h)_________________

80

60

≤40

速度

(km/h)

v/C

速度 (km/h)

v/C

v/C

禁止超车区(%)

禁止超车区(%)

禁止超车区(%)

<30

30~70

≥70

<30

30-70

N 70

<30

30~70

≥70

≤35

≥76

0.15

0. 13

0. 12

≥58

0. 15

0.13

0. 11

0. 14

0. 12

0.10

≤50

N72

0.27

0.24

0.22

≥56

0. 26

0. 22

0.20

0.25

0. 19

0. 15

W65

/67

0.40

0. 34

0.31

254

0. 38

0. 32

0. 28

0.37

0. 25

0. 20

W80

>58

0.64

0.60^

0.48

0. 43

0.54

0.42

0. 35

W90

/48

1.00

^W^

7

E

1.00

1.00

1.00

1.00

>90

<48

<40



1.设计速度为80km/hpcu/h2 500pcu∕h *400

2. "C是在基准条件一步最 進 务交通量, 最大小时交通甌,/

3.延误率为车头时逐于•于5s的车


m的双 N公g其基准通行能力分别为:2 800


"之圖匕基准通彳進力即i级服务水平条件下对应的


分比。


根据交通流状齊J

1 一级服务水

驾驶员能自由地按贝卡 车辆的影响。在交便性非常优越。较小* 排队现象,很快就能N

2二级服务水平】


將服务水平I 上通流处于才 的意愿选择 上驶的自由 卜事故或行


事踊述如下:

■自由流状态。交通量小]味高,行车密度小, 斤需速度,律车辆不受可基,不受交通流中其他 廉大,为驾驶员、乘客或亍丄提供的舒适度和方


招障碍的影响容易消除,聋事∕


:路段不会产生停滞


M级服务/ /

毓状态心⅛^g⅛的状态力遥员基本上可按照自己


的意愿选择行驶速度,彳映Z 平很高,较小交通事故或八® 差些。 \

3三级服务水平,交通流京


注意到交通流内有其他便用JF,驾驶人员身心舒适水


影响容易消除,


我的运行服务情况比一级


C



段,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变大,选


择速度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变换车道时驾驶员要格外小心,较小交通事故仍能消除, 但事故发生路段的服务质量大大降低,严重的阻塞后面形成排队车流,驾驶员心情


紧张。


4四级服务水平,交通流处于稳定流范围下限,但是车辆运行明显地受到交通流 内其他车辆的相互影响,速度和驾驶的自由度受到明显限制。交通量稍有增加就会导致 服务水平的显著降低,驾驶人员身心舒适水平降低,即使较小的交通事故也难以消除, 会形成很长的排队车流。

5五级服务水平,为交通流拥堵流的上半段,其下是达到最大通行能力时的运行 状态。对于交通流的任何干扰,例如车流从匝道驶入或车辆变换车道,都会在交通流中 产生一个干扰波,交通流不能消除它,任何交通事故都会形成长长的排队车流,车流行

—46 —


C



公路服务水平分级


驶灵活性极端受限,驾驶人员身心舒适水平很差。

6六级服务水平,是拥堵流的下半段,是通常意义上的强制流或阻塞流。这一服 务水平下,交通设施的交通需求超过其允许的通过量,车流排队行驶,队列中的车辆出 现停停走走现象,运行状态极不稳定,可能在不同交通流状态间发生突变。


θ



O


—47 —



货车停车视距、识别视距


附录B货车停车视距、识别视距


B. 0.1货车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和货车停车视距对照如表B. 0. I」、表B. 0. 1-2所示。

B. 0. 1-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和货车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210

160

110

75

货车停车视距m)

245

180

125

85


B. 0.1-2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和货车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10

75

40

30

20

货车停车视距m)

125

85

50

35

20


货车停车视距在下坡路段,应随坡度大小进行修正,其值如表B. 0.1-3所示。

B. 0.1-3货车停车视距


纵坡坡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速度km/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0

245

210

180

150

125

100

85

65

50

35

20

3

265

225

190

160

130

105

89

66

50

35

20

4

273

230

195

161

132

106

91

67

50

35

20

5

236

200

165

136

108

93

68

50

35

20

方 向

6

169

139

110

95

69

50

35

20

7

70

50

35

20

8

35

20

9

20


B. 0.2识别视距

识别视距(identifying sight distance)是指车辆以一定速度行驶中,驾驶员自看清 前方分流、合流、交叉、渠化、交织等各种行车条件变化时的导流设施、标志、标线, 做出制动减速、变换车道等操作,至变化点前使车辆达到必要的行驶状态所需要的最短 行驶距离。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识别视距如表B. 0. 2所示。

—4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B. 0.2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识别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识别视距(m)

350 (460)

290 (380)

230 (300)

170 (240)


注:括号中为行车环境复杂、路侧出入11提示信息较多时应采取的视距值。



Q


—50 —


C


本标准用词说明



C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

禁”;

2) “不应"

3)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


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睨下, 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H


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界定条件下


—51 —


e


C


附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Ol-2014)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统一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合理控制工程建设规模、规


范公路工程建设行为、维护公路权益提供


l∙0∙3本条是公路建设要j 公路建设时首先要根据项励勺


O



绡点、交通特性、


地位和作用,明确公路∙(f能,/再按照 设计速度等主要技术报标,彝次修订你 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公晶采用的∙标应i 需求的多样化,满跚律能需求右礴时,应


功能,确定应该采F

一直以来,公 络结构考虑较少。' 等级的结果是不同3 建合理的路网结构,


技霹等级主要以■


前■我国公路发■


在国外,美国和・本It道路规北


交通


工路网中应有其自身的功能。 结醒!分析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 条件等选用技术等级、


为确定^技味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


足所需要僂


[求,但是由于功能 fc,判断应该重视的


西量为依据选用,对道


3处于完善路网阶段,


,也不利于充分;





区域特点及交通网 量为主导确定公路 :准修建,不利于构 建设的投资效益。


从以交通叟为心向重视公路多功能


为基础确定技术标准和席W向转变。美国早《■!公路设I


力水平也都是根据交通竇E围险类的。但是E

的理论和方法。目前美国的"公M⅛城市道路几何5一》


方法,公路标准与服务水平应Ia据公图 精细。设计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定S


何设计标准和通行能


公路网婚完函提出了公路按功能分类 提出了公路功能分类及


心*量则用来使各类标准制定得更 。日本以前在公路的规划和设计


时也是主要考虑交通量,日本《道路构造令说明与运用》2003版)明确规定把交通 功能作为道路级别划分的主要依据。


公路功能应根据公路的区域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综合分析确定。公路的区域 特点考虑要素:土地利用、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灾害、公共交通、通信、 城市建设的现状和规划等;交通特性考虑要素:汽车、行人、自行车等各自的交通量以 及车辆类型、出行距离、交通量变化特征、速度分布等;路网结构考虑要素:该公路在 全国或者区域交通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公路功能确定公路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有利于路网结构的完善、资源的有 效利用、公路技术指标的合理选用,有利于公路建设更好地与城市规划建设、抗灾救 灾、交通安全等相协调,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5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本次标准修订的明显特点就是突出功能的地位,明确在确定公路技术标准,选取公 路各部分的技术指标时,以公路及其设施的基本功能为基点,使公路建成后能够满足主 要功能的需要。

1. 0.4公路建设项目由主体工程(土建工程)与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构成一个整 体,要使这两个部分协调配套,共同发挥作用,总体设计就非常必要。另外,这两个部 分又自成体系,各自都有一个协调配套的要求,因此各自都应该进行总体设计,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主体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包括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 各自都应进行总体设计,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公路项目应在组合这两部 分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总体设计,以充分发挥项目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l∙0∙5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 r: 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公路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

土地。

本次对公路的用地范围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11124 号)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了不良地质、特殊土地带设置防护设施及采取工程处治措 施,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各种交通工程设施等,根据实际需 要确定用地范围。

1.0.6为实现公路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必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 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建 设的全过程。根据近年公路建设的经验,应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优 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求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建设应进行环境 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评价;另外,对于有特殊要求地区的三、四级公路也应根据需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评价。这里特殊要求地区是指:环境脆弱地区、生 态敏感地区和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

公路新建和改扩建等都需要采取的大量砂石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 此,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都应充分利用公路的废旧材料,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本标准 修订时,自始至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l.0∙7关于四车道整体式高速公路的横向分期修建,多个项目已经证明,四车道整 体式高速公路的横向分期修建,并按一幅高速公路双向开放交通时,其教训极为深刻, 因此,明确规定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段不得采用横向分幅分期修建。

本次修订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西部沙漠戈壁与草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执行技术 标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 400号),以及近年的工程实践,対于地广人稀、 小交通量的戈壁、沙漠、草原以及处于交通末端的地区,明确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 可以实施横向分幅分期修建。但是,为安全计,先期建成的一幅按双向通车时,应按二


条文说明


级公路通车条件管理,行车速度不应超过80kn√h。对于高速公路而言,小交通量是指 设计交通量小于15 000辆/日(以下同)。

1.0.8本条是对公路改扩建的原则规定。

公路改扩建是指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为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增加公路容量或改善 公路技术指标而进行的公路建设工程,包括公路的“改善”、"改建”、"扩建”等多种 含义。《标准》03版中的公路改建也是此意,只是限于当时对高速公路的改扩建研究较 少,“改建"工程主要是指二、三、四级公路等级提升或改变功能的公路建设工程,对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改扩建时机、交通量预测年限、临时安全设施设计采用的设计速 度等技术指标没有相应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已经完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南京等一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取 得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交通运输部也启动了相关公路改扩建项目的研 究工作,同时下发了《关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有关技术问题处理的若干意见》(交 公路发C2013) 635号)。本次修订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改扩建的有关内容 进行了补充完善。

本条明确,公路改扩建时首先应对改扩建方案和新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通过对工 程规模、建设条件、交通组织、交通安全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之后,确定 最优方案。当采用改扩建方案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的改扩建时机应根据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公路运营条件、路网 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确定。本标准仅对服务水平与改扩建时机的相关性做出了规定。经 研究,高速公路一般以原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降低到二级水平下限(指《标准》03版 的服务水平等级,相当于本标准的三级服务水平)之前实施为宜,其他公路目前尚未 作研究,建议参考高速公路的研究成果,即一级公路服务水平降低到二级水平下限 (本标准三级)之前,二、三级公路服务水平降低到三级服务水平下限(本标准四级) 之前可考虑实施改扩建,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当为提高公路等级改建公路时,局部路段由于提高设计速度将诱发严重的工程 地质病害或者对保护环境、文物影响较大时,该局部路段可维持原设计速度,但其长度 应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不宜大于15km, 一、二级公路不宜大于Iokm,不 同设计速度路段间速度差不宜大于20km/ho

3高速公路改扩建对施工期间的交通通行与交通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且不同的 交通组织会影响具体实施方案的确定,因此,规定高速公路改扩建应在进行交通组织设 计和交通安全设计的基础上完成高速公路的改扩建设计。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减少 对既有公路的干扰,采取保证通行安全的措施,维持通车路段的服务水平可在原设计服 务水平上降低一级,设计速度不宜低于60km/h,但施工期间的维持通车速度应根据该 路段设计速度、交通组成、交通管理水平等确定。

4对于一、二、三级公路改扩建,为了维持通车并加强安全措施,规定应作保通 设计方案。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rG BOl-2014)


5本次修订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西部沙漠戈壁与草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执行技 术标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400号),对于地广人稀、小交通量的戈壁、 沙漠、草原以及处于交通末端的地区,明确了高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利用现有二级公 路改建为一幅时,其设计洪水频率可维持原标准不变。


1.0.9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周边地


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公路大量涌现。这些公路的功能与一般公 路的功能明显不同,除机动车交通量以外,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交通量也很大。目 前各地在公路建设中,都采取预留或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方式解决这一需求。根


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工程实践, 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1.0.11近年来,我[3发S多次3E 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F寸鹏及边i 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步发扉着不可函


订提出对于联系城臟


抗震及设计洪水频E


1.0.12本条是 运营、养护、管理F 期内,根据公路的3


或间有抗M



iʃ.



以提高公


'哈寿命没i


阶段,应J


:通量、)]


益进行全过程、全方甑的踪合论证,


1动车、行人密集路段,可根据具体


三洪水*11然灰害,公路在抢险救灾中


往成为


界的唯一通道,在运送


为抢险救蜜的Ik命线。因此,本次修


的二遇


然灾害、应对其


以下公路,可提高 t事件的能力。


,在公路建


公路项目成本效益分析I


水平,以及安全、环保


得公路


A合效益最位。


—58 —


后期、设计、施工、 程项目的全寿命周 SI侍续发展等的社会效


O


C



条文说明



C


3基本规定


3.1公路分级



3.1.1本条对技术等级划分的"萌和高速公路设N通量进行了修订。

(1)技术分级

本次修订从汽车运行卿、閒別出人、车道数与车整内Ja否专供汽车行驶等几个方




面考虑。

高速公路单向最少最置方i个车道

隔对向交通,采用立雌Jr等措施全證駐制出入I


公路。

一级公路单向 线功能的一级公路, 措施,只对所选定的


正其快速、


必路或其他j


J车辆进


*除纵横市修


制,设置中央分隔带分 應为通行效率最高的


容量、安全的服务能力,


I入连接,而


路、铁路、管线、渠电翁目交处设置 辆、非机动车以及牲蓋等畳入;而当: 常采取接入管理措施, 障和服务水平。


喻制公路


:交叉,


并设置隔离i


:集散公路时


的位置`


二级公路是在行车道RL供 2 行驶的双车

程度严重时,可采取加宽硬躍肩就工式增设慢行车"减4 安全。


三、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2


控制出人。具备干 采用部分控制出人 式他公路、城市道 方止行人、低速车 纵豪向干扰都较大,通 hr、形式,提高安全保


?辆交通量较大,街道化 、横向干扰,保证行车


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在交通量


较小时采用单车道),允许拖拉机等慢行车辆和非机动车使用行车道,其混合交通特征 明显,抑制干扰能力最弱。

(2)设计交通量

本次修订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适应交通量进行了调整。由于《标准》03版规定 了各级公路的适应交通量,但多车道公路适应交通量受车道数、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 方向分布系数及道路条件等多个因素影响,加之本次修订又增加了服务水平分级,公路 服务水平由四级调整为六级,即将原二级服务水平细分为二级和三级,原四级服务水平 变为五级与六级,以体现依据公路功能和地区差异选取设计服务水平的灵活设计思想。 使得原适应交通量范围进一步扩大,重叠范围更多,准确性更差,而且适应交通量在使 用中存在歧义。故本次修订将原标准适应交通量更名为设计交通量,并按照公路功能决

—5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1501-2014)

定技术等级的原则,采用双车道二级公路上限交通量15 000辆/日,作为高速公路和一 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下限值,不再给出上限值。具体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远景年不同 服务水平下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按式3-1)计算:

AADT =算                     (3-1)

式中: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CD--设计服务水平下单车道服务交通量;

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由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

D—-方向不均匀系数;

N——单方向车道数。

二、三、四级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应按整个断面交通量,因此其年平均日设计交通 量应按式3-2)计算:

AADT = Cd X Rd∕K                       (3-2)

式中:AADT—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

Cd--二、三、四级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

%--二、三、四级公路的方向分布修正系数;

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

二、三、四级公路由于运行质量受双方向流量比、超车视距、管理水平、路侧干扰 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其设计通行能力与设计交通量的范围较大,并有一定的重叠交叉。 设计推荐采用的双车道二、三、四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如表3/


O


3-1二、三、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设计通行能力 (pcu∕1)

方向分布修1E 系数

设计小时交通量 系数

年平均日设计 交通量PCUZd)

二级公路

40~80

550 ~ 1 600

0. 88 ~ 1

0

0.9-0. 19

5 000-15 (XX)

三级公路

30~40

400 - 700

0. 88 ~ 1

0

0. ɪ ~0. 17

2 000 ~ 6 000

四级公路

20

<400

0. 88 ~ 1

0

0∙13~0. 18

<2 000


C


单车道的四级公路考虑到当前公路建设的政策、各等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范 围的连续性等,其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为400pcu∕d以下。


3.1.2本条突出以公路功能选取技术等级的理念,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与地形、地貌差异影响,各地公路交通发展不均衡,为了体现差异性,同一功能类别 的公路不宜只对应一个技术等级的公路。选用技术等级时,应首先根据公路网规划、地 区特点、公路的交通特性等因素确定公路功能,然后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论证选用公路 等级。

公路按照交通功能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支路三类。干线公路细分为主要干线 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集散公路细分为主要集散公路与次要集散公路。

—60 —                          C


条文说明


(1)主要干线公路:

①连接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对外口岸和军事战略要地。

②提供省际间及大中城市间长距离、大容量、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2)次要干线公路:

①连接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②提供区域内或省域内中长距离、较高容量和较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3)主要集散公路:

①连接5万人口以上的县(市)、主要工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经济开发区、旅游名 胜区和商品集散地。

②提供中等距离、中等容量及中等速度的交通服务。

③与干线公路衔接,使所有的县(市)都在干线公路的合适距离之内。

@      (4)次要集散公路:

①连接1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大的乡镇和其他交通发生地。

②提供较短距离、较小容量、较低速度的交通服务。

③衔接干线公路、主要集散公路与支线公路,疏散干线公路交通、汇集支线公路交通。

(5)支线公路:

①以服务功能为主,直接与用路者的出行源点相衔接。

②衔接集散公路,为地区出行提供接入与通达服务。

公路功能类别可按下列步骤确定:

(1)依照行政属性、用地性质、交通需求等实施区域划分,并将区域抽象为节点。

(2)确定节点重要度。节点重要度是定量描述区域内各节点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指 标,主要以总人口、工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指标作为定量分析各节点重要度的指标。 节点的层次结构见表3-2。当一条公路的主要控制点为A层节点时,该公路为主要干线 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B层节点时,该公路应为次要干线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C层 节点时,该公路应为主要集散公路;当主要控制节点为D层节点时,该公路为次要集 散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E层节点时,该公路为支线公路。


3-2节点的层次结构


节点层次-

—中心节点—

主要节点       一

A

~Jti~

各行会、自治区首府、宜辖市、特区

B

省会或自治区首府

_______各地市政府所在地_______

C

地市政府所在地

各县(市)政府所在地    -

D

县市政府所在地

_______各乡、一政府所在地_______

E

乡皱府所在地

各行政村         一


(3)当同一区域内存在主要控制点相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时,应通过路网服 务指数确定其功能类别。路网服务指数为公路车公里比率与公路里程比率之比。路网服 务指数越大,则公路功能类别越高。其计算方法为:规划区域内有几条公路,则第, (i = l,…几)条公路的车公里比率RVMt,里程比率凡,及路网服务指数凡按下列公式

—6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计算。


车公里比率:

VKTi

RVMTi = ^VKT X ι°°%

(3-3)

里程比率:

Ki

Rki =7 X100%

(3-4)

路网服务指数:

(3-5)


式中:VKTi--路网中第i条公路的车公里(PCU ∙ km),即该公路上通过的车辆数与 平均行驶距离的乘积;



X VKTi--规划区域内路网>


Ki--i条公路伊 孑Ki--规划区域 (4)公路功能分类W标 等定性和定量指标。


扌公路的车公里


(pcu km)


听有公路的总里程(



,攵层次、路网连

取。各地区可根据规雌Il实际情况1■^^p


:经济发#


3-3


3-3


分类指标


适应地域与 路网连续性


路网服务指数


期里速度


出入控制


3.2设计车辆


次斐


I续性、


特性和公路自身特性


地貌差気直接影响到分类指标的选 M的公路功能分斐量化指标规定列入


路功能分类指标


人口 10万以上


币我的市县


IO ~ 15


60km I-


分类


■集散公Isi


人口5万以上的


或连接



IIl



km以上


/视需要控制 横向干扰


支线公路


直接对应于

交通发生源


<1


不要求


不控制


3.2.1公路采用的设计车辆其外廓尺寸、载质量和动力性能是确定公路几何参数的 主要依据。根据调研显示,当前运营车辆的外廓尺寸有较多车辆长度超过16m,出现了 18m20m甚至到26m的超长车辆。从公路投资与车辆行驶安全考虑,本次修订根据我 国《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04)的规定,考虑满足标准 运营车辆100%的需求条件,增加了大型客车和校接客车两种车型,并将原来的鞍式列 车调整为18. Im长、2. 55m宽的较接列车。但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公路功能、设施类 型及交通组成情况综合确定设计车型。各代表车型的外廓尺寸见图3-1 o


—62 —


C


条文说明


@


C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d)较接列车



3.3交通量

3.3.1公路远景预测设计年限既要考虑适应一定时期内的交通需求,又要兼顾公路 投资和结构物使用年限,而应有所差异。但过长会因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测交通 量误差偏大,设施闲置。故依据国内外经验,本次修订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计交通 量预测年限均规定为20年;二、三级公路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交通量较小,设计年 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排除合理的延长或减少。


—64 —


条文说明


3.3.2用于交通量换算的车辆折算系数是在特定的公路、交通组成条件下,所有 非标准车相当于标准车对交通流影响的当量值。考虑到标准的连续性,本条款仍提供 了在公路建设前期阶段用于确定公路建设规模与公路等级的车辆折算系数与相关 规定。

考虑到当前货运车辆类型多、载质量大,使得货车运行速度与小客车的差异更为 明显,原标准的折算系数已不适应当前交通流的现状,故在4种车型类型分类并以小 客车作为交通量换算标准车型的基础上,本次修订按照货运车辆构成比例进行了 调整。

调研发现:载质量20t的载重车比例较大,且与原载质量14t的载重车动力性能基 本一致,故将原来大型车14t载质量的划分标准调整为20t,同时折算系数上调0.5。而 对于拖挂车,公路上实际行驶的拖挂车与小客车差异拉大,故将原折算系数调整到 @   4.0,同时将该代表车型名称改为汽车列车,与国标内的车型名称一致。调整后的折算

系数,将会导致预测交通量的整体水平提高10%左右。

3.3.3设计小时交通量是确定公路等级、评价公路运行状态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 设计小时交通量越小,所选用的车道数越少,公路的建设规模就越小,建设费用也就越 低,但是不恰当地降低设计小时交通量会使公路的交通条件恶化、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 增多,公路的综合经济效益降低。因此,将全年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设计小 时交通量的位置一般采用第30位小时,或根据项目特点与需求,结合当地调查结果和 经济承受能力,控制在第20 ~40位小时交通量之间取值。

3.4服务水平

3.4.1调研发现:原标准四级服务水平等级划分偏粗、级差偏大,特别是设计采用 的二级服务水平,交通流运行质量变化范围大,不能很好地确定改扩建时机。同时,密 度作为服务水平的衡量指标,使用上没有饱和度"C)方便。本次依据专题研究成 果,将服务水平分为六级,同时采用"C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

3.4.2公路规划设计时,既要保证必要的车辆运行质量,同时又要兼顾公路建设的 投资成本。在服务水平由四级改为六级基础上,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以不低于三级服务 水平进行设计,既可以保持设计等级与《标准》03版一致,又突出了依据功能选用服 务水平的理念,扩大了设计服务水平选用范围,以保证高峰期交通的运行质量及达到预 测交通量使用年限。同样,当一、二、三级公路的功能类别高时,应该选用较高的服务 水平,功能类别低时,也可降低一级,节约工程投资。

此外,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条件的差异,公路设施设计时也有选用不同设 计服务水平的需要。因此,长隧道路段及非机动车与行人密集等路段,土地资源紧缺、 Q   工程造价高昂或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路段,也可选用低一级服务水平设计。


—6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3.5速度


3. 5.1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基本要素。一经选定,公路的 所有相关要素如平曲线半径、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均与其配合以获得 均衡设计。目前,基于设计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已被所有设计人员所掌握,因此保持 《标准》03版的规定。


1高速公路的设计速度不宜低于]


一目的是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与舒适。


国内外高速公路的运营实践表明:


易诱发交通事故,而且复杂



计速度低与驾!


期望差异较大,运行过程中极


劣选*个区域走廊带内,待经济


发展需改造时,提升线形指杯很难,故将80km∕h


3高速公路和作为 设计速度,其含义是包虧 传统意义的技术经济i停证 一个设计路段的长度即小 能大于15km,针对連一 注意线形衔接和交通IC

本次修订贯穿了動自 宜选用较低设计速度υ


线,级公


*经济


r论证通过


[5km ra


自特殊困难局部路


F设计速度的最低要求。

论证可以采用60km/h


旧社会等塞面Il综合比选论证;而非

■才能作■殊困难的*段警虑,并且要求小于


考虑至


定条件将用汇宽到相邻两互通式立体


件受限时,往往可 间的路段,但应


殳施的配合


W别高的公


己即一级


和二、三级公路应按C


选择设计速度,只有里受地形、地质等条件



,类别较低的公路 路网中的交通功能


寸,才可以降儼一緒即20km∕h°


3.5.2本条对公路设Ih日味用运行速度检验) 行速度概念和开展安全性意价X作以来,采月 基本成熟,而且有了上万公事的i*实践。因此, 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设计进行检 运行安全和使用质量。


说明


03版正式引入运


速度的f?法避行检验的理论与方法已 次标准缪订明确规定公路设计应采 J协调性和一致性,提高公路


C


3.5.3本条对公路限速进行说明。目前我国公路限速值多采用设计速度,由于限速 值确定不合理,影响了公路的运行效率,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本次 标准修订把限制速度设计作为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以便在设计阶段科学合理 地确定限速值以及限速方式和方法,在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道路的运 输效率。


3.6建筑限界


3 6.1公路建筑限界仍沿用《标准》03版的规定。但为解决设施侵入限界的问题,   C


—66 —


条文说明


细化了一级公路及增设慢车道的二级公路设置分隔设施时计算车道宽度的规定;新增加 了隧道入口段设置护栏过渡的建筑限界规定。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质或环 境因素限制,同一条公路,局部路段降低了技术等级,也就是常说的“不二不三或不 三不四",因此规定同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以保证其通过性。

3.7抗震


3. 7.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的概念,取之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手度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之间的 关系如表 3-4 所示。


3-4


速度蕤Ii的对应关系


地偲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

0. 05

0. 10

0. 20

0. 30

≥0.40

地―本烈基本 X

ʌvɪ

VI

VD

\训

VI

NIX



本标准中规定地//J用匕加速度系 抗震设计;对地震呼41速度系 抗震研究和设计。量,据了我国云TEl


~ 0∙4范围Mq厂公路工程,应进行 40地区吸吨:程,应进行专门的 I东、广东、*苏1辽宁等地的部分震


害调查资料,并结q 年来的应用情况看,



的抗震防強限居本要求提出的,与《!审097版一致。从多

条件下,公路丄君   至受住地震动kd加速度系数为0∙05


的地震的影响。简举 提高抗震设防能力。I 对于地震动峰值]

行专门的抗震设计,F


,等桥梁结构



速襲系数小于 易设防。


过一些简单的抗震措般(,口防止落梁措施等)



0地区,除伪■竹剃规定以外,可不进


—67 —


条文说明


4路线


4.0.1 一般规定

本次修订除对公路路线设计思想、技术方针等做出指导、原则性规定外,主要对影 响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的控制性指标进行了规定,其他详细技术指标均移至相 关设计规范。其中控制性指标主要是指满足公路基本功能需要和保证公路交通安全的低 @   限指标。

1当前,我国各层次公路网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具相当规模,本次修订强调在 公路项目尤其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前期,应加强对项目区域各级路网和综合运输体系的 研究,科学分析拟建项目在综合运输体系和规划路网中的功能、作用,并合理处理与其 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分工。

2在公路建设中,经常会遇到滑坡、泥石流、崩坍、溶洞、采空区或软基等不良 地质问题,因之必须在勘察设计阶段做好地质灾害评价,加大对不良地质地段的调查与 勘察工作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论证路线通过的合理方案以及应采取的工程措施,避免 造成地质病害。

3根据《农业法》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县 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当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 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时,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征用手续。

根据《城市规划法》,国家规定大、中、小城市是分别以"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 口” 50万以上、20~50万和不满20万划定的。规定新建的过境公路应当避开市区;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早期修建的公路其沿线的街道化情况十分严重,这些路段已变成了交通堵塞的"瓶颈” 地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路运输事业需求的增加,在新建公路工程项目时必须做好这 方面的协调工作。因此,本标准中明确规定:在确定公路路线线位时应考虑同农田与水 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物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应该认真地进行保护。根据《文物 保护法》,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 代表性建筑等为"不可移动文物",国家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分别定为 全国重点、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工程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 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因而,本标准明确地规定 应"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

D                         — 6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4本次修订强调各级公路均应做好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应重点从发挥公路网和本 项目功能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公路与相关路网、交通节点的关系,合理设置各类出 入口、交叉和构造物,做到各类构造物选型与布置合理、实用、经济。

5本次修订提出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选用的总体原则,即:依据路网规划和公路功 能确定公路技术标准和等级;根据公路的功能和地形条件确定设计速度;根据公路功 能、交通量和地形条件确定车道数和横断面形式。


4. 0.2车道宽度


车道是指专为纵向排列、安全顺适地通行车辆为目的而设置的公路带状部分。所谓 车道宽度是为了保障车辆安全、顺i  丁叩硏九趾J车道几何宽度(值)。

车道宽度是根据设计车

宽度应该满足设计车辆正必全在駛的需要。对于:


超车行驶所必需的余宽。 宽度。

车道宽度与公路谓计i


余宽越大)。据调查 路,日本等少数国3 速公路货运车辆占I

3. 75m0

1根据国内目 车型通行管理方式小 车道宽度可采用3. 5m



J泗不道"


度相关,


J∙ Ifll M^t


车所必需的余宽确定的。车道 ,车道宽度应满足错车、


4车道徹度应难足车辆并列行驶所需的


则露要的宽度



各国相同


道宽度基,


自览度略窄于我国咼速公路的宽度


车型复杂等…情况,本标准规定我[


;成的八车   公路实际通行管理3


(主要是需要的侧向 致的。对于高速公

)o考虑到我国高 公路车道宽度仍采


在采用分车道、分 型專辆通行,此时内侧


2以中、小型客邊车*为主的公路,如別IC用公骑,方车道宽度可论证采 用 3. 5m

4二级公路因非汽车交通触较大而设置慢车道,慢阵道宽度应采用3. 5m




4. 0.3车道数确定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车道数应  K其交通量和设计通行能力确定。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的车道数不应少于四条,增加车道数时,应两侧对称增加。

(2)二、三级公路应采用双向双车道;四级公路应主要采用双向双车道,交通量 小或困难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4.0.4中间带

多车道公路的中间带和中央分隔带,在构造上起到分隔对向交通的作用,对提高高 速行车安全性和发挥公路项目的功能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 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中央分隔 带的两侧设置左侧路缘带。中央分隔带由防护设施和两侧对应的余宽C组成。

—70 —


条文说明


左侧路缘带和余宽C提供了安全行车所必需的侧向余宽,并能引导驾驶员的视线。 侧向余宽是公路通行车辆在高速行车时,行车道两侧需要预留的一定的富余宽度,即车 道边线到障碍物之间距离。具体如图4-1所示。


建筑限界


汽车车体


防护设施宽度i  左側


I側向余宽



《标准》03X 一般条件下应采用白 国调研发现,对中


公路和一级


般值”和制


『宽度指新


的,也有反映“最小噸”/足的。其 域建设条件的差异。WJ



路缘带


中间带示意图


M隔带的宽度個出


采用的“最小i'


具体的规定,包括 。本次标准修订全


冃存在较大争议,既頑反Il原"一般值”过宽


速公路多在中央


J央分隔带覇


?带内考


位的不同和项目区 (Jf通信管线、绿化等需


C


要,后期有项目则主要看虑减t护栏和防眩受 施的不断发展,能够满足a⅛5 缩减。

本次修订不再指定出中央分


■功能需婆。胃外,随着新型护栏等设 "功唯的最小宽度指标也逐渐


C


哥:中央分隔带宽度应从对向隔 离、安全防护的主要功能出发,综合考啟    带护栏的防护形式和防护能力确定。

1在高速公路、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的中央分隔带护栏形式选择和宽 度确定时,应着重考虑护栏的防护功能需要,选择可有效防止车辆失控冲过中央分隔带 的护栏形式及对应的中央分隔带宽度。

2对于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中间物理隔离措施的宽 度确定。这里的中间物理隔离措施是指可不具备安全防护功能、仅具有物理隔离功能的 护栏等措施。

3本次修订,规定多车道公路如通过管理措施,内侧车道仅限于小型车辆通行时, 左侧路缘带经论证可采用0. 50mo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一般路基路段和中、小型桥梁构造物路段,通常应尽量避免


宽度推荐值,


—7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C


因采用不同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引起公路线形和车辆行驶轨迹的频繁变化。对于路基与整 体式结构的桥梁路段,在采用不同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前后,均应设置必要的过渡 段,以保持行车轨迹的连续性。

4.0.5公路路肩具有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提供行车道侧向余宽和侧向通视条件、 为故障车辆提供临时停靠空间等功能。公路路肩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两部分,其中土路 肩还具有为各类护栏、标志牌提供设置空间的作用。

根据调查,我国公路货运车型向大型的5轴和6轴车型集中,而此类车型的基本宽 度均为(甚至超过)2.50m。为满足大型货运车型临时故障停靠硬路肩的需要,并减少 因其停车对相邻车道通行与安全的影响,本次修订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一级公路的右侧 硬路肩的“一般值"为3.0Om,“最小值”为1.50m,主要通行小客车时右侧硬路肩也 可采用2. 5mo并规定了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和二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 度的"一般值”和"最小值”。总体上,公路路肩宽度主要依据项目功能、设计速度确 定,条文中表4. 0.5-1中的"最小值”是对应技术等级(项目功能)和设计速度条件 下,满足行车安全需要和发挥路肩基本功能的最小宽度值。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离式断面,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左侧硬路肩内包含左侧 路缘带。表4. 0.5-2的规定值为满足行车安全需要和发挥路肩基本功能的最小宽度值。

在双向八车道及以上多车道高速公路中,左侧硬路肩可满足内侧车道上的事故车辆 临时停车需要,对于保证公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具有实际作用。考虑到我国八车道以 上多车道高速公路实践较少,且已建成的八车道高速公路均未设置左侧硬路肩等情况, 本次修订规定:八车道及以上的多车道高速公路,有条件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由于多 车道高速公路内侧车道上行驶的车辆以小型车为主,要求左侧硬路肩的宽度不应小 于 2. 50mo

4.0.6为满足故障车辆临时停靠的需要,本标准要求在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 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 5O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应与车道平行、 在车道外侧设置,为方便车辆驶入,且其两端需要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紧急停车带 宽度内一般包含硬路肩的宽度。

4.0.7由于加减速车道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标准对加 减速车道仅作一般性规定。

二级公路在条文中述及的各类设施出入口处应设置必要的过渡段,以满足车辆提前 驶离车道、安全减速进入的需求。

4.0.8实际应用中,应对路段内大型车的爬坡性能和混入率对通行能力及大、小车 型速度差等的影响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设置爬坡车道。爬坡车道宽度内不包含右侧硬 路肩的宽度。


—72 —


C


条文说明


六车道及以上的公路一般采用分车道行驶,外侧车道行驶的载重汽车对公路整体的 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影响较小,可不设置爬坡车道。

4.0.9避险车道是供制动失效车辆尽快驶离行车道、减速停车、自救的专用车道。

本标准要求在连续长、陡下坡路段,为便于制动失效车辆撤离行车道,应结合交通 安全评价,论证是否需要设置避险车道以及避险车道的设置位置。

避险车道的设置位置应与主线保持恰当的驶离角度,并应修建在失控车辆不能安全 转弯的主线弯道之前以及修建在坡底人Ll稠密区之前。

4.0.10二级公路采用中间不分隔的对向行车方式,车辆需要占用对向车道进行超 车。在交通量较大且货车比例较高时,由于货车运行速度较低,其后的车辆会出现大量 C   的超车需求,使得利用对向车道进行超车难度增大、对行车安全不利。本条文规定对于

货车比例较高的二级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超车道。鉴于我国二级公路中设置超车道的 实践较少,从安全角度,设置超车道的路段,需要对应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 交通组织管理。

4.0.11二级公路在慢行车辆交通量较大或街道化程度严重时,可论证采取加宽硬路 肩的方式增设慢车道,通过划线分快、慢车道进行通行管理,以减少慢行车辆对车道内 行驶车辆的纵、横向干扰,但这类公路仍属双车道范畴。考虑到增加慢车道后公路路基 宽度增加,可能出现车辆通行速度提升等现象,从行车安全角度,应对应增加必要的交 通安全设施,实施速度控制,加强交通组织管理。

4.0.12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路基时,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的间距应根据错车时 间、视距、交通量等情况决定。国外有的规定最大错车时间为30s左右,其最大间距应 不大于300m。本标准对设置间距未作硬性规定,可结合地形等情况,在适当距离内设 置错车道。错车位置至少可以看到相邻两个错车道的情况。

4.0.13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域,公路两侧出现大量的非汽车交通,出现公路 承担类似城市道路功能的实际需求。本条文规定对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域承担集 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根据非汽车交通需求,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论证设 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0.14《标准》03版在规定路基断面各部分宽度的同时,对路基总宽度也做出规 定。根据本次修订全国调研,这种“双控”规定容易引起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故本 次修订改路基宽度"双控”为"单控"方式,即取消对路基总宽度的指标规定,只规 定公路路基横断面中各部分宽度,包括发挥各部分基本功能和与行车安全性密切关联的 "最小值”指标,以鼓励根据公路项目综合建设条件,因地制宜选用横断面布置形式和 O                        — 7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O


宽度。

同时强调,公路路基横断面中各组成部分宽度应以满足行车安全要求为前提,根据 项目交通功能、各组成部分所具备功能、设计交通量以及沿线地形等建设和通行条件 综合确定。在具体项目横断面形式选择时,尤其是在各类构造物与路基宽度变化路 段,应首先保持与驾驶员安全行车密切相关的行车道、路缘带,包括侧向余宽的连 续性。

由于一般公路项目设计和服务的交通量均为双向、等值的,因此,除局部单一方向 设置的辅助车道、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爬坡车道等外,一般公 路路基横断面中各部分宽度上、下行方匂均第设置。

公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一般分3怵式断面形5 离式断面形式。图4-2为高速公 路和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形M示; M为/盖道断面形式,右侧为四车道 断面形式。



高速公路和一勘




缘巻 带窗



硬路肩 土路肩


4道外


側线 缀 带


车道外




S 4-2高速公■■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形式示意[



应根据地形丁地貌等实际条件,因


整体式和分离式断面影工0在山岭.i^MH  量过大时,宜采用分發®Ι面形式。在沙漠、  式断面形式或宽中央分K 带亜体式断面形齎 面形式的示意图。


形受制约 i和草原g


4-3



側线


制宣选用(或分段选用)  段,采用整体式断面工程 17,有条件时宜采用分离


用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离式断


路戌



土路肩


4-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断面形式示意图(右幅断面)

根据相关专题研究,多车道公路当双向车道数达到十条及以上时,不宜采用整体式 断面,推荐采用内、外幅分离的复合式断面布置形式。图4-4和图4-5为高速公路复合 式断面典型形式。

二、三、四级公路为典型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可能出现单车道的情况),采用 无分隔的双向混合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应采用整体式断面形式。图4-6为典型的双车道 公路横断面形式。


—74 —



C


条文说明



4-4高速公路复合式断面形式示意图(内、外福路処分离)


路基(右侧)


(



内幅

中央硬路肩~⅛m ¢5  ^


外幅

^ 车道硬路肩.


7


二级公路作为城



土路肩


路肩


复合


曾■


L车道,


H


[硬路肩」


公路加宽硬路


* 4-6


、混合:


车道


三、W级公路•般情


四级典型断而形式小意图


文公路,W


路肩设置慢车道。设置相•曼極的二级公路,应 穿越,以避免车辆占用对间车通超车和车辆随


4. 0. 15 视距(sight distance1、^指在^ 续看到公路前方行车道范围内路面上


限制车柄运


:际需要加宽右侧硬 :速度,禁止车辆随意


决等为绯安裁的现象。


行驶"驾驶员从正常驾驶位置能连 :或者看到公路前方交通设施、路


面标线的最远距离。这里的距离是指沿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图4-7)


车道中心


路中线



视距

--------一



4.7公路平面视距和纵而视距示意图

—75 —


视距


视距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I-2014)


O


公路视距主要包括:停车视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及识别视距等。

停车视距StoPPingSightdiStanCe)是指车辆以一定速度行驶中,驾驶员自看到前 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要的最短行驶距离。在停车视距检验 时,小客车停车视距采用的驾驶员视点高度为1.2m,载重货车停车视距采用的驾驶员 视点高度为2. Om,视点前方路面上障碍物顶点高度为0∙ 10m

由于一些情况下还满足不了货车停车视距的要求,根据“公路货车停车视距专题" 研究结果,本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较高的二、三级公路, 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积雪冰冻路段的停车视距,考虑到在这些路段行驶的车速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也 可不再调增。但对重要干线公路,可根据各地要求的必须保证安全的最低车速适当调增 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intermediate sight distance)是指在同一车道上对向行驶车辆,为避免发    G

生迎面相撞,自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现对向来车起,至驾驶员采取合理的减速操作后两 车安全停止、不发生相撞所需的最短行驶距离。参考国内、外的普遍做法,会车视距一 般取停车视距的两倍。

超车视距PaSSingSightdiStanCe)是指在需要临时占用对向车道完成超车的公路 上,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自开始驶离原车道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 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行驶距离。在超车视距检验时,小客车采用的驾驶员视点高度为 1.2m,载重货车采用的驾驶员视点高度为2. 0m,视点前方路面上障碍物顶点高度为 0.60m,即对向车辆(小客车)的前灯高度。

由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分向分道行驶,不存在会车和对向超车等需求,因 此,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对于二、三、四级公路,由于一般采用 双向行驶的交通组织方式,其行车特征是超车时经常要占用对向车道,为保证行车安 全,本标准中规定:"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公路是三维的空间实体,公路视距除受到平、纵、横等几何指标、参数和平纵组合   C

等影响外,还可能受到路侧填挖方边坡、护栏等的遮挡影响。通过对我国部分山区高速 公路进行视距检验评价发现:在平、纵等主要几何指标满足对应标准、规范指标要求的 情况下,仍可能存在视距不良(不足)的情况。本标准规定对于公路平面和纵断面指 标较低、平纵线形组合复杂路段,应进行对应的视距检验。对于视距不良路段或区域, 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改善。

在公路各类出入口区域,由于驾驶员需要及时辨识出(人)口位置、适时选择转 换车道、进行加(减)速驶入(驶出)等操作,存在交通流交织和冲突等现象。因此, 公路互通式立交、避险车道、爬坡车道、停车区、服务区等各类出入口区域应满足识别 视距要求。

4.0.16直线是公路几何线形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公路平面线形中,圆曲线间直线过 短,会造成线形组合生硬、视觉上不连续等问题。而直线过长,则会出现公路线形单


条文说明


调,容易诱发驾驶疲劳问题,对行车安全不利。本标准规定: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 有所限制。

根据"西部地区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安全性评价与检验技术”等相关研究成 果,评价公路平曲线中直线段长度的安全性,应主要依据检验直线段与相邻路段的运行 速度的协调性。对于不得已采用长直线的路段,应注意采取限速、警示等管理措施。有 条件时,视条件增加路侧视线诱导设施。

4.0.17-4.0.18本条文主要根据“公路横向力系数”专题项目研究成果编制。

(1)确定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原则

本标准中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是以汽车在曲线部分能安全而又顺适地行驶所需要 的条件而确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实质是汽车行驶在公路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 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根据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的受力 状况及各种力的几何关系,可推导出如下计算公式:


式中:R——曲线半径(m)

«—车辆速度(km/h)

儿--横向力系数,极限值为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横向摩阻系数;

,--路面的横向坡度。

本次修订,标准给出了直接影响行车安全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两种值:即“最 小值"和"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公路线形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地形等情况,合理选用 不小于“最小值”圆曲线半径。在不得已情况下,方可使用"最小值”。

选用曲线半径时,既要适应沿线地形地物条件变化,同时应注意前后线形协调,不 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长直线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不能采用最小圆曲线半径。从地 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线形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

(2)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的确定

按式(4」)计算最小圆曲线半径时,式中的"采用各级公路相应的设计速度,因 此,确定圆曲线最小半径的关键参数是横向力系数和超高横坡。

横向力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乘车人的舒适感。根据测试获得的小客车、大客车、大 中型货车在43个观测路段上运行时乘车人的舒适度感受数据,运用心理学方法和统计 方法分析,整理得出各种车型在不同行驶速度下对应的横向力系数阈值(图4-8)

车辆在曲线上稳定行驶的必要条件是横向力系数不能超过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横向摩 阻系数。所以,为了确定横向力系数的设计值,既要通过实测路面与轮胎之间的摩擦系 数范围,还要考虑驾乘人员在行驶中所能忍受的横向力的大小和舒适感,综合平衡二者 后才能确定。

经过对43个观测点极限摩阻系数的测试,样本路段的极限横向摩阻系数均在0.3 以上,设计用的横向力系数(0.10~0.17),占极限横向摩阻系数的比例较小,安全度


—7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较高,基本上可以避免横向滑移的危险。根据以上分析,本标准在计算最小圆曲线半径 时采用了表4-1所列横向力系数及超高值。



0.14 n

0.12


0.08


货车■


圆曲线


y(km∕h)


小客车


N数及超



本标准规定的超年值毫化范围在


~6%之间。计算圆


小半径时,分别用


6%8%10%的超中直.计算,将计算结果.整,即得.本/准规定的圆曲线最 小半径“极限值",如W     J    /

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


设计速度(km/h)

^100

80

/ 40

30

20

i = 10%

50

30

15

i=8%

650

55

30

15

i =6%

710

440

270

135

60

35

15


C


(3)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等于直线路段路拱的反 超高。从行驶的舒适性考虑,必须把横向力系数控制到最小值。《标准》97版规定不设 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是取用了"=0.035, i= -0.015,按各级公路设计速度代入公 式进行计算并整理得出的结果。本次修订,如横向力系数在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 半径时仍采用0.035,则在目前路拱坡度最小采用2%的情况下,会得出较大的一组不 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值。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拟将横向力系数的采用以一个幅度的值来 表示。在本次修订中,将横向力系数按0∙035 ~0.040取用,并规定当路拱横坡为

—78 -


C


条文说明


1.5%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35当路拱横坡为2%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40。这样 代人公式后进行计算并整理得出的结果,仍为《标准》97版中的一组不设超高最小半 径值。同时还应考虑到现实的路拱横坡在高速公路,一、二、三级公路上还有大于 2∙0%的情况,如仅采用原来的一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会得出按公式推算的横向力 系数过大。本次修订将原先所列"=0∙035, i= -0.015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整理得出的 一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作为路拱大于2.0%的情况下使用。这样,当路拱横坡为 2∙5%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40;当路拱横坡为3.0%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45当 路拱横坡为3.5%时,横向力系数采用0.050横向力系数在路拱横坡大于2.0%的情况 下采用0. 040 -0. 050的幅度来计算举屬畐昌城径值。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如 表 4-3ʃʌv

表外外聲璃®WSy彳、L



(4)公路圆曲普力超高 _ I I

公路项目采用的k#超高值不同/一设计速度下,圆曲*境卜半径应是不相同 的。公路项目拟采風卜《大超高(值^HI通量、交通#率公路行车环境等 条件确定。大型货唾*比较高的呼屋Si较小的最大步高1值)。对于存在积 雪冰冻情况的地区,*瀛目最大超歌应大于6%。城市区#考/到非机动车等通行 特点,公路项目最大冊/大于/

4.0.19为使公路平NB^与圆曲线:顺雰佝血渡,本标准规定高速 公路,一、二、三级公路施®眼置超高的吵I*/)相衔接处,应设置缓 和曲线进行连接。由于回旋或Z@i*wi^^^^上的行驶轨迹,本标准规 定公路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回Ui

r×l =A2 (4-2)


式中: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线半径m)

2一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

H--回旋线参数m)

缓和段一般包括下列内容:①曲率变化缓和段(从直线向曲线或从大半径曲线向 小半径曲线变化);②横向坡度变化的缓和段(直线段的路拱横坡度渐变至弯道超高横 坡度的过渡或曲线部分不同的横坡度的过渡);③加宽缓和段(直线段的标准宽度向曲 线部分加宽宽度之间的渐变)。

条文规定:"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 求,选用较大的数值”。回旋线最小长度系曲率变化需要的最小长度。沿双车道中线轴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O


旋转的超高缓和长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并适用一般情况。但是,有时以行车道边缘线为旋 转轴,或者车道数较多或较宽的,则可能超高所需缓和段长度大于曲率变化的缓和段长 度,因此应视这两个缓和段长度的计算结果采用其中较大的一个。缓和段长度一经确 定,就应在其中同时进行各种需要的渐变。

本条文中的规定是以超高缓和段的需要考虑的,技术等级较高的公路同时需要设置 超高缓和段和回旋曲线时,应以较大值包含较小值。所以,条文规定:“直线与小于表 4.0. 17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4. 0. 20本条文主要依据标准修订支撑专题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结论修订。

(1)各级公路纵坡的适应性

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km∕h的最大纵坡规定为3% ,因为小客车在3%的坡道上 行驶,同在水平路段上行驶相比较,只是在保持自由速度方面有轻微的影响。在较陡的   C

坡道上,其速度则随着上坡坡度的增大而逐步降低。在下坡道上,小客车的速度略高于 水平路段的速度,但也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3%4%的最大纵坡适合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较高行车速度行驶,当高速公路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8%9% 的最大纵坡适合于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20km∕h的四级公路 上低速行驶;5%6%7%的最大纵坡适合于80km/h60km/h40km∕h的设计速度。

(2)纵坡控制指标

近年来,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交通事故较为集中,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 注。"国家道路安全行动计划”等项目对大量事故的深入剖析表明:长大下坡事故致因 主要在于"人"和"车”的因素(如:违章驾驶、超速、超载、超限等),直接由于 道路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极低(由公路几何线形、路面和维养状况等道路因素直 接引发事故的比例低于1%)。并且相关研究均不能揭示事故与公路纵坡坡度、长度之 间的直接关系。显然,在车辆正常配载、行车制动系统工作完好、驾驶员操作正确的情 况下,按照现行标准纵坡控制指标设计建设的高速公路是能够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 通过国外高速公路相关调研和国内外公路技术标准的纵坡设计指标对比发现:我国纵坡 控制指标(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最大纵坡坡度指标)与各国基本一致,甚至总体控制 指标小于部分欧洲国家的纵坡控制指标,偏于安全。综合考虑,本期标准修订未对各级 公路(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最大纵坡指标进行修订。

本条文第3款是指导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越岭线纵坡设计的平均纵坡控制指标。 对于一条公路项目,“相对高差指标”的要求和“任意连续3km路段”的要求应同时 满足。

尽管在全国调研中,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控制指标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性问题,且目前 部分在建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纵坡设计有明显的采用平缓纵坡方案的趋向,但经分析论 证,单纯通过修订降低公路纵坡控制指标,采用更趋于平缓的平均纵坡设计方案,不仅 会直接导致公路建设里程、用地、建设规模、造价和运营成本等的显著增加,而且目前 C

—80 —


条文说明


相关研究尚不能得出“采用平缓纵坡的方案就能有效提高对应长大纵坡路段的行车安 全性”的明确结论,因此本次修订仅提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合理的平均纵 坡,以提高纵坡路段的通行能力和运行安全。这是对今后设计的原则性要求。具体项目 中,对于可能存在连续纵坡的路段,均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基于运行速度等方法对各类 指标、速度变化、安全设施等进行检验分析,进而通过优化线形设计、完善安全设施、 实施速度管理等综合措施,提升公路的本质安全性。

4. 0. 21这里的最大坡长是针对采用同一坡度值的单一坡段而言的。当单一纵坡的长 度超过表中规定值,或者路段平均纵坡较大时・,应通过通行能力验算,论证设置供大型 车辆上坡的爬坡车道。

相关研究表明,在长陡纵坡中间设置缓坡,不利于下坡方向车辆减速,可能会给驾 驶员造成进入平坡或反坡的错觉,本次修订取消关于氏陡纵坡中间设置缓和坡段的 规定。


4.0.22竖曲线

竖曲线最小半径分为"一般值”和“极限值”。按照本次技术标准修订原则,在本 项条文修订保留了对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极限值”的规定,把部分影响行车 舒适性的指标包括竖曲线半径和最小长度的“一般值”移至相关专业规范中。

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是汽车在纵坡变更处行驶时,为了缓和冲击和保证 视距所需的最小半径的计算值,该值在受地形等特殊情况约束时方可采用。竖曲线半径 "一般值”是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的1.5~2.0倍。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 的计算及整理如表4-4和表4-5所示。


4-4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的计算


C


设计速度 (km/h)

停车视距

m)

缓冲冲击所要求 的曲线长度(m)

小莉

视距所要求 的曲线长度m)

,D2Δ

采用值 厶 (m)

极限城小半径m)

IOOL1

120

210

40. 0Δ

111.0Δ

IlOA

11 000

IOO

160

27. 8A

64. 5A

65Δ

6 5∞

80

IlO

17. 8A

30. 2Δ

30Δ

3 000

60

75

10. OA

14. 14

14∆

1 4∞

40

40

4.4Δ

4. l∆

4. 5A

450

30

30

2. 5A

2. 3

2.5A

250

20

20

I. l∆

1.0A

1.0A

IOO


注:。—行车速度(计算时采用计算行车速度)km/h)

。--视距(计算时采用停车视距)m)

厶一采用的竖曲线氏度m)

A--坡度差(% );

R—极限最小半径m)

—8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I-20I4)


C


4.5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的计算


设计速度 (km/h)

停车视距 。(m)

缓冲冲击所要求 的曲线长度(m)

7    V2 Δ

%=而5

前灯光朿距离所 耍求的曲线长度 (m)

/       P2Δ

跨线桥下视距所 要求的曲线长度 (m)

2 692

采用值 厶 (m)

极限最小半径(m)

100Rr

P -5O+5. 24/

120

210

40. OA

35. 3A

16.4A

40A

4 000

100

160

27. 84

25. 9Δ

9. 5A

30A

3 000

80

110

17. 8Δ

16. 7Δ

4.4

20Δ

2 000

60

75

10. OA

10.44

2. IA

10Δ

ɪ 000

40

40

4.4Δ

—0.6A

4. 5A

450

30

30

2. 5A

2. 5A

250

20

20

1. IA

1.04

100


竖曲线长度过短,缉 条文中规定的最小竖曲4


E纵面上一个很急促力刑的%,影响行车的舒适性。


?3s


设计速发行程月度而噓


Q





C


—82 -


条文说明


5路基路面

5.0.1 一般规定

1路基路面的损坏不仅与其结电摩亠路喳面材料、交通量与交通荷载大小有 关,而且与路线线位、路基路阿步定啞因素直接相关。本次修订仍维

C

持《标准》03版的要求,与*够伊iE言*质及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 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必吵腐S的设计,眉N曾厘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柄礎亂足!阳!要求、^K,极端气候现象的频 繁出现,对路面的使雌Hfc久性整犀1严直的不飛η、因此在路面设计和施 工中,应加强对气候/牛0S应性。■:修订强调了对气候邮畢求。

2《标准》03卓又串基排水、取土和弃鴻岁水土保持、护以及能诱发路基 病害的内容提出了系,住些原则性對满足了我国公路建设糠1。但在在实际工程 建设过程中,在原W4理时对路基的利用重视不够,路承I有的被弃掉,浪费 资源;有的不作处挚4作为路基填]回填,对路基的稳定造#不,后果。因此,本次 修订提出了对路基派躯彳了综合利節要求,以充分利用资力。I

5本次修订,A4我国公路覇路面设计经验与教训步基友上,充分借鉴发达 国家经验,针对路基* IV面没计施,提出/z典路基路面一体化综 合设计的原则,通过味眩的综合设计,提高路基路面叨^植。

C

6为了适应我国鹤限皆项目快速:求/y丁对路基路面改扩建标 准选用的原则、路基路面無峨%^以及路面沙i森野輪提出了相关要求。根据 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政策研嘉処Mj⅛⅛≡rf^^l∏则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次 修订增加了关于改扩建公路新符4⅜m1W*编用工程的路面结构均应按现行 标准进行设计的要求,统一了改扩建公路工程路面设计标准。

5.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是参照《防洪标准》GB 50201)确定的。为了适应我国 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确保城市安全,要求对城市周边区域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 与城市防洪标准相协调并考虑救灾通道、排洪和泄洪需求综合确定。

5.0.3路基高度设计应考虑路基所处地段的地面积水情况、地下水位高度、基底 和路基填料的毛细水作用、冰冻作用等。沿河路基应按设计洪水频率合理确定路基

O

高程。


—8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5.0.4路基原地面处理和技术要求

1《标准》03版针对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对于非软基路段的原地面的压实和处理 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出现较大工后沉降的问题,在修订时强调了应对路基原地面进 行清理和压实,并对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的路段做好处理的要求,应用效果很好,故 本次未对原条文进行修订,继续保留。

2《标准》03版修订时,为保证路基强度和路基稳定性,及时总结当时许多省区 提高路基压实度标准并付诸实施的工程实践经验,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 5m以下的 路堤压实度标准从90%提高到了 93% , 1. 5m以上各层压实度分别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二级公路I.5m以下路堤压实度从90%提高到92%, 0.8~l.5m的路堤压实度从90% 提高到了 94%, 0~0. 8m的路床压实度从93%提高到了 95%。在过去的十年中,该标 准的修订对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随着重载交 通的不断发展,重载交通对路基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加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提高 C 路基更深层位的压实度标准,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总结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次修订针对特重与极重交通荷载等级条件,提高了路基下 路床和路堤部分层位的压实度标准。

3《标准》03版中,对土方路基的技术要求仅有压实度一个指标。压实度指标实 际上是一个施工控制指标,对于路基设计指标来说,技术标准没有做出规定。本次修订 增加了控制路床强度的技术要求,即采用路床顶面回弹模量指标确保路基稳定。从国际 上发达国家公路工程应用经验看,控制路床强度是确保路基稳定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我国多年来对路床强度的检验评定非常重视,但对路床强度标准的要求却较低,一般要 求不低于30MPa即可,与公路等级及路面结构设计的关联性不足。本次修订对路床顶 面回弹模量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回弹模量标准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 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o本次修订还对软弱路基不良路段、重载交 通路段的路基强度做出了灵活运用的规定。

C

5.0.5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工程是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的重要措施。本条强调应根据公路功 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路基稳定;深挖、 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往往存在着稳定性隐患,强调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根据地质勘察 成果进行稳定性分析,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保证边坡稳定;考虑到环境 保护和美化景观,强调路基防护与公路景观相协调。

5.0.6路面设计轴载标准

路面设计轴载标准关系到公路建设投资、路网运营养护和路面使用寿命等重大问 题,同时也关系到汽车工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因此该标准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十分敏 感。《标准》03版修订时,路面设计轴载标准维持了《标准》97版的规定,仍采用 K)OkN作为标准轴载,相当于国际中等水平。在2004年实施的国标《道路车辆外廓尺   /

—84 —



条文说明


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04)中,对单轴汽车及挂车单轴的最大允许轴荷 做出了规定,明确客车、半挂牵引车及三轴以上(含三轴)货车,每侧双轮胎的最大 允许轴荷为:驱动轮115kN,非驱动轮IOOkN,装备空气悬架时为115kN,实际上小幅 度提高了货运汽车制造的轴载标准。从我国目前公路网实际运行情况看,超载车辆虽得 到有效控制,但货运汽车仍有一定程度的超载现象无法根除,对公路网的运营和养护造 成不利影响,导致公路养护费用提高。

本次修订在综合考虑原有标准的延续性、我国现行汽车轴荷标准、公路路网运营养 护以及公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补充增加了在重载交通条件下可灵活选择路面 设计轴载标准的方法,既可有效解决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载交通的实际 问题,又可对合理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起到引导作用。修订提出的可采用轴载谱方法进行 路面设计的要求对原标准起到了进一步细化和灵活运用的作用。



5.0.7路面类型与路面结构形式的选择

《标准》03版中,将路面分为四个等级,即高级、次高级、中级及低级,并将常用 路面材料—-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处、砂石路面等 与公路等级相对应,明确了这些路面材料的适用范围。鉴于这些对应关系已不符合目前 我国公路建设的实际,在概念上也不清楚,故本次修订删除了分级的规定。

目前,在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对于路面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出现了行政化趋势,对 路面类型和路面结构形式的选择和确定脱离了本源,绝大多数省区的高速公路路面采用 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面比例越来越小。本次修订增加了对路面类型和路面结构形 式进行选择和确定的基本原则,即综合考虑交通量、交通荷载、路面结构耐久性、工程 造价、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路面类型和路面结构形式的原则性要 求,以便更科学合理地选择路面类型和路面结构形式。


O


5.0.8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本次修订增加了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条文,主要是基于下列三个方面的理由:

(1)随着我国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为了确保发挥路网的运营效率,减少路面结构 性的频繁维修对路网运输效率和交通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做 出规定是必要的。

(2)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仍然偏低。例如:欧 盟中多数国家的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在15 ~30年间,普遍比我国的规定要高。英国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40年。法国国家公路网,高速公路和快速路设计使用年限为 30年,城镇道路和其他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地方上的低交通量道 路路面结构初始设计使用年限为12年。德国高速公路、州级公路和低等级公路一般为 30年。澳大利亚路面结构设计年为:新建柔性路面为20 ~40年,罩面为10 ~ 20年; 刚性路面为30 ~40年。日本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对于主要的干线公路、高速公 路为40年,国道20年;隧道内的路面为20 ~40年,对于大交通量的交叉口(立交)

—8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和城市的干线公路为大于20年。

(3)从我国公路建设与工程实践经验看,京津塘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济青 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都已超过15年,并超过或接近了 20年,其他等级的 公路路面结构的实际使用年限也有很多路段远远超过了初期的设计使用年限。2000年 以后,随着针对路面早期损坏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应用和公路建设管理技术的不 断进步,路面结构的使用年限不断提高,逐步朝耐久性方向发展。通过对过去二十多年 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进步成功经验的总结看,无论是在原材料控制、混合料设计、施工 关键技术方面,还是在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以及交通运营管理方面,都为路面结构设计使


用年限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因此, 本次修订增加了对路面结构田 用年限是指路面结构在正常出 构设计使用年限内,可根


对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做出规定是可行的。

本标准所规定的路面结构设计使 迦用条件下应达到的年限。在路面结


5.0.9路面材料

路面结构一般由直层


材料在公路工程建i 年来大量应用于工稻 增加了对尾矿和矿2



U年限的


C





3的要求。


5.0.10路基路山

做好路基路面排水斉少路面水 技术措施。近年来的


二程建设与


的防水也同样重要,特Wl是 因就是防水设计不完善,1 本次修订增加了关于路基 路基路面结构的耐久性。


!丿■或。本条修订通加了对尾矿和矿渣等 循环利用的書施■很多尾矿和矿渣近


和矿渣会带来潜在的环


Ii利用方案和环保处置书


:,因此本次修订, 要求。


胃害、避免或减軽路基水毁、


1护沿线环境的重要


走路面的ATK注招.重要,但路基路面


t于广泛应用的半例…^层沥青儕面,水损坏发生的直接原 基路面设计価!瓢需遵彳固以鹏主,防排结合的原则。 期减少水损坏发生,提高


?进行防水设计的


O


5. 0.11路面分期修建

关于路面分期修建问题,《标准》03版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不宜分 期修建,但位于软土地区、高填方路段等可能产生较大工后沉降的路段,可按'一次 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明确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主 要是因为: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交通量大,且对路面的使用品质有较高的要求,一旦 投入运营再中断交通维修养护或边施工边通车,不仅影响行车安全,给交通管理带来困 难,而且会降低公路网运营效率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互通式立体交叉、通道等结构物较多,并均为 一次施工完成,若路面分期修建,则会造成纵断面高程的频繁变化,不仅给施工带来麻


—86 —


C


条文说明


烦,而且降低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次修订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分期修建问题,认为《标准》03 版当时提出的理由对于今天来说更为适用,因为,任何路段的分期修建都会对路网的通 行效率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较《标准》03版修订时期更为突出,因此,本次修 订将“不宜”改为"不应"。


5.0.12针对本标准修订期间各省提出的由于初期建设资金紧张、运营成本高于收 益、初期交通量较小以及边远地区出于路网功能需要而必须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等


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修订组在充分尊重


见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沙漠、戈壁、草原


O


等地区小交通量高速公路右侧硬 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对右侧硬路肩面层部分进彳 有陡坎或台阶。


O



i层可分期


右侧硬路肩高



O


87


阮定,以满足上述地区在公路工 建实施前,应采取技术措施 :高程相顺平衔接,不可留


公路桥梁百宝箱持续更新中QQ :417389907 (2014.12版)......

职称论文总代理、文章写作推荐指导,支付宝担保交易,100%安全!

http:/∕shop63887450. taobao. com/

桥梁涵洞标准图CAD版):桥梁涵洞标准图2014版、交通部上部标准图(新规 范2008版、184册)、各院桥梁标准图、现浇钢筋混凝土简支及连续板标准图、 钢筋混凝土变截面高墩标准图、防撞栏、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桥梁公用构造、 低高度密肋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上部通用图、老版公路桥涵通用图汇总等。 桥梁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种类型桥梁(梁桥、现浇箱梁、钢箱梁及钢桁梁、 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立交桥、旧桥加固)施工图;

桥梁计算书及计算模型汇总:桥梁计算书汇总、桥梁抗震计算、空心板、T梁、 小箱梁计算、大跨连续梁计算、悬索桥计算、钢桁梁计算、现浇箱梁计算、钢箱 梁计算、拱桥计算、斜拉桥和独塔自锚式悬吊一斜拉协作体系桥计算、桥台计算。 公路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等级公路(市政、高速、一级公路、国道、二级公 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乡村道路)施工图;

软件及学习:新midas Civi丨至今为止全部资料教程迈达斯软件(约35G)、新桥 梁博士学习资料及软件(约6. 5G)、桥梁通资料及软件、纬地学习资料及软件、 公路桥梁结构设计系统GQJS 9. 7升级版、毛世怀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2011破 解版、挡土墙设计与计算资料汇总、桥梁大师学习资料、路面计算等。

2014最新CAD自定义图案图库大全 施工图填充(共1397个图案);

CAD辅助设计工具汇总CAD插件杀毒软件;

CAD二次开发autoIiSp Visual LlSP程序设计视频教程资料;

公路桥梁施工必备资料汇总(方案图、施组、技术资料及计算)

公路桥梁市政施工技术专题讲座PPT、交通工程资料汇总、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视频汇总1-2)、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

职称论文总代理: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市政排水园林绿化电气等

工程类中级、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写作推荐指导!

QQ: 417389907        公路桥梁技术资料交流QQ群:232082117


本网提供的资料最好,最全面,最权威,且永久免费更新! 100%好评!


C


条文说明


6桥涵


6.0.1 一般规定

1桥涵设计属于系统工程设计范畴。桥涵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公路功能、技术等级、 通行能力及减灾防灾等的要求,还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河床地质、通航要 求、河堤防洪、泄洪排涝和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系统设计。

C     2在保证安全和耐久的前提下,桥涵设计要优先考虑满足功能需求,即要满足

"适用"的要求,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环保、经济和美观的要求。环保问题关系到公路 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 素,进行全寿命设计,符合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3重视桥涵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相协调设计,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桥梁建造艺术的追求,以及作为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的 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位于城市及其周边、旅游景区等的一些大跨径桥梁,或造型特殊的 桥梁,宜结合自然环境、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

4公路桥涵的建设与农田水利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公路桥涵的设置应兼 顾农田灌溉的需要,考虑综合利用。

5特大桥、大桥的桥位通常选择在顺直的河道段,避免设在河湾处,以防止冲刷 河岸。桥位处河槽要稳定,主槽不易变迁,大部分流量能在主河槽内通过;河床地质条 件要良好,承载能力高,不易冲刷或冲刷深度小。若受条件所限,只能选择水文或地质 Q   不利的河道段布设桥位,必须经严格论证,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确保岸坡和桥梁

基础的稳定。桥位选择应尽力避开断层、岩溶、滑坡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若桥位 无法绕避断层地带,要分析断层的性质,如为非活动断层,宜将墩台设置在同一岩盘 ±o若桥位避不开岩溶、滑坡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必须经严格论证,采取必要的 工程防控措施,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

6桥面积水不仅会影响安全行车,而且会导致桥面铺装出现水损坏;桥面泄漏和 渗水不仅会影响到桥梁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对桥梁主体结构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因 此,必须高度重视桥面铺装的防水、排水设计。通常,在桥面上设置纵坡和横坡,并设 泄水管,以利桥梁的纵向和横向排水;在桥面铺装与桥梁主体结构之间设置防水层,以 防止桥面泄漏和渗水。

7为了加强我国桥梁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推动我国桥梁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桥梁 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对于跨径小于或等于50m的桥涵,推荐采用标准化跨径、装配式 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I-2014)


8鉴于我国公路建设存在"分期修建"的需求,对于桥梁亦可采用"分期修建” 的方式建设。但在进行先期建设的桥梁设计时,需要统筹考虑后期拼接加宽的受力与变 形协调问题,优先选择便于后期拼接加宽的上、下部结构。

9我国公路建设已进入"建养并重”的时代,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是落实"全 寿命设计”理念、保证桥梁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可靠服役的重要举措。设置桥涵维修养 护通道,为特大桥和大桥提供必要的养护设施,便于桥涵检查与养护工作落到实处。


6.0.2桥涵分类标准与设计洪水频率、抗震设防等级、维修养护标准和设计重要性


等级等关键设计参数密切相关,是桥涵设计的重要索引指标。


桥涵分类采用了两个指标: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E 虑两岸桥台侧墙长度在内



用以反映桥涵的技术复杂程度, 正;另3是多孔跨径总长厶,即不考


I:跨校总长,用T


下,桥梁总长大致相当乖JM)宽度


作中对桥梁总长的估篡

10年来的应同周 涵分类标准总体上百


结构,包括连续梁 多孔跨径总长起点f 或跨越城镇的高架 映出的具体应用问丿

(1)桥涵分类才




近年来


①特大*


续刚构桥、


1 000m,


本次修订%


下列解释;


可采取“就高不就低t的腺则。


(2)在计算桥梁mI


YJ



划分指


KJ建设水


:涵的建设规模。一般情况 左较明确,有利于勘测工


:为 150m,


:扌共桥和钢管:混


能够涵盖高速公路和-


及其标准不


金总长或单跨跨役任.


曲线桥宜按弧长■斜桥宜


6.0.3鉴于桥台是桥煤J重要部件,侧墙或八字廿


计算桥梁全长时应该计入两审俗台 则为桥面系的长度。


M,《标准》03版的桥 柵®盖了所有常规桥梁 (桥等;将特大桥的 路上的旱地跨线桥 :调整,仅根据调研中反


确定,存在差异时,


力台的组成构件,所以,在


W度,•于无桥台的桥梁,桥梁全长


O


6.0.4为了便于标准设计,增强桥梁构件的互换性,对跨径小于或等于50m的桥 涵,本标准采用了标准化跨径的概念,并对具体标准化跨径的数值作了相应的规定。


6.0.5实践证明,《标准》03版关于桥涵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能够适应我国公路建 设的实际情况,与水工、铁路、城市等的防洪标准也是相协调的。

1桥梁水毁的原因之一是基础薄弱。对于二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和三、四级公路上 工程艰巨、修复困难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选用高一公路等 级的设计洪水频率,即分别为1/3001/100,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2沿河纵向高架桥一般不会对河流的过水面积造成明显的影响,其跨径和桥长通


—90 —


0


C


条文说明


常不是由设计洪水频率控制确定的,按照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进行设计是适宜的。

3调研中,多数省份提出“长桥的洪水频率宜按桥梁重要性、复杂性予以确定"。 考虑到我国用单孔跨径、多孔跨径总长两个指标来确定桥梁分类标准,虽然能够反映桥 梁的重要性,但并不充分、全面,特别是用多孔跨径总长作为界定标准,并不能充分反 映桥梁的技术复杂性和重要性。故本次修订在借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规范的基础 上,从考虑结构重要性及洪水危害程度出发,增加了按多孔跨径总长确定的多孔中小跨 径(单孔跨径小于或等于40m)特大桥,其设计洪水频率可按相同公路等级大桥标准 采用的规定。


C


6. 0.6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 下路桥同宽对工程造价影响 好地改善公路线形、保障方

按"符合本标准第》6∙


(包括:加减速车道、



卩界的规定二



1道、慢



隔带、路缘带等对应修宽度应保持一


1考虑到桥梁一 所以多车道公路上白 形式确定。这样做,

2在特大桥的 特大桥的右侧路肩宽 度采用"最小值"后 长度。

4在桥上设置的 蔽处。


中央分隔作


:为整体式


于减小整体


:件受到限I


e证可采用


桥与桥


6.0.7设计水位根据本标准柬6. 0. 流的具体情况,分别计入壅水高、秘


的规定,是考虑到一般情况 结合处出现颈缩现象,以更



需合桥梁结


正与桥头引道的行车道 百鼻紧急停车带、中央分


;结构时,中央分隔带


:部结构特大桥的宽度,



;准表4.0.5-1规定的


形应顺适衔报





民进行专门设计的, 根据所采用的护栏 省工程费用。

率等方面的考虑, 、值”;右侧路肩宽 具有足够的过渡段


响行车,且


:将其设置于桥梁的隐


好[-洪水频率求得,并须根据河 水上漂流物等的影响。


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如图6-1所示,根据航道等级和相应的通航代表船型的吨位 及其技术要求确定,应满足相关通航标准的规定。桥下净高应从最高通航水位算起,桥 下净宽应根据最低通航水位时墩台间的净距确定。

对于潮汐影响明显的感潮河段,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一般多采用年最高潮位累积频率 5%的潮位,按极值I型分布律计算进行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一般多采用低潮位累


积频率为90%的潮位。


对于非通航和无流放木筏的河流,其桥下净空高度主要根据设计水位、壅水高、浪 高、最高流冰水位等因素确定,并且尽量给予一定的安全储备量。

对于跨越非通航河流的桥梁,其跨径的确定除了应考虑水流平面形态特征、河床演 变趋势、河段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还应考虑流冰、流木等从桥孔通过的情况。


—9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C



6-1通航河流桥下通航净空示意图

DIlNWl,设计最高通航水位;DLNWL-设计最低通航水位;Be-水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净宽;(一水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净 髙;从航道水深小上底宽;。一斜边水平距离匹側而


6. 0.8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快,桥与路的衔接必须顺适,才能满 足行车要求。因此,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各类桥梁,除宽度有所减小的特大桥外, 其布设应满足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当二、三、四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桥位选择余 地较小、成为路线控制点时,路线线位应兼顾桥位。

1有关桥上及其引道纵坡的规定,从多年来的应用情况看,总体上是适宜的。

2考虑到在冰雪条件下,与公路相比,桥梁更易结冰,冰雪更难消融,从保障行 车安全、桥梁结构安全使用等的角度,补充了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的限制要 求,但对桥上纵坡的大小并未作硬性的规定。具体设计时,宜考虑用地、通航、气候、 交通量、桥面排水、结构受力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

3对于位于城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为方便非机动车的行驶,规定了桥上纵 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4为满足车辆行驶连续、顺适的要求,桥头两端引道的线形应与桥梁的线形相 匹配。

6.0.9目前,我国还有相当数量公路的渡口。因此,本标准中保留了公路渡口码头 的规定。

1在河床稳定、水文水力状态适宜、无淤积或少淤积的河段修建渡口,有利于渡 目的运营。考虑到今后路网结构的发展要求,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在选择渡口位置时, 还应对将来改渡为桥的方案进行比选。

2公路渡口码头有直线式和锯齿式两种形式。

直线式码头由前墙与设有系船环或将军柱的码头引道组成,一般河流均能适用,目 前在山区河流修建的较多,其特点为既是码头又是引道,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前墙的 作用是挡土和靠船,可用坊工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修建。前墙氏度与码头引道宽度 相同,高度由渡船船型决定,顶面高程通常要高出最低通航水位0∙8 ~ 1.2m。直线式码 头的引道纵坡一般为9% ~ 10%,主要是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以方便渡船停靠和车辆 安全行驶。若纵坡大于10%,则车辆上坡困难、下坡危险;若纵坡小于9%,则争取到

—92 —


C


条文说明


的高差太小,吃水深度不够,渡船难以停靠。

锯齿式码头能够适应水位变化大的河流,一般采用高、中、低三种水位的码头,以 方便渡船停靠,但其工程费用大。锯齿式码头通常由几个齿相连,每个齿又由前墙、侧 墙和靠船设备组成,在前墙和侧墙中间填料夯实并铺设路面。齿数及相应的高程是根据 水位并结合码头纵坡决定的,每级高差为0.6 ~ 1.2m,两齿间的水位重叠至少0∙ 2m, 最低的一级要高出渡口通航水位0∙8~1.2m,以利车辆上下渡船。锯齿式码头引道纵坡 一般为4% -6%o

3鉴于车辆上、下渡船的引道纵坡较大,为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引道路面应采取 必要的防滑措施。

4考虑到客货车辆分类摆渡、货运车辆大型化发展、渡口交通组织管理等的需求, 结合目前渡口码头引道的实际使用状况,根据调研情况,本次修订提高了渡口码头引道 O (二、三、四级公路)的宽度指标。

6.0.10为满足我国公路改扩建的需要,本次修订增加了桥涵改扩建的规定。

1公路改扩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经过改扩 建后的公路应符合现行的技术标准。这就要求改扩建工程中的新建桥涵(含拼接新建 部分)应按照现行技术标准修建。

2考虑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节省投资的需要,对原有桥涵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对经检测评估能满足原设计荷载标准的原有桥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可直接利用, 二、三、四级公路提高等级时,只要其极限承载能力满足或经加固补强后能够满足现行 标准的要求就可以考虑直接利用。

3对于拼接加宽利用的原有桥涵,检测评估后应满足原设计荷载标准,同时,只 要其极限承载能力满足或经加固补强后能够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就可以考虑拼接加宽 利用。

4为保证改扩建后的桥梁不发生降低或丧失原有的使用功能,对整体拼接的桥梁, 其桥下净空如通航(行)净空、过水面积等仍应满足原设计标准的要求。

5考虑到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利用的原有桥涵,在改扩建时对其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其极限承载能力满足或经加固补强后要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 但没有要求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满足现行标准的规定。为保证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利用 的桥涵安全可靠服役,改扩建工程设计时应提出有针对性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措施。

6.0.11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桥梁设计规范对桥梁 工作寿命(即设计使用年限)均有明确的规定,从75 ~ 120年不等。我国《工程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对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所以,本次修订增加桥梁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是合适的和必要的。

桥涵设计使用年限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桥涵保 (,   持正常承受各种设计荷载作用的能力而不用进行结构性大修的时间期限。

—93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本条主要参照《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的规定,结 合考虑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和桥涵的重要性等因素,规定了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构件 设计使用年限的最低值。

6. 0.11中所列的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系按桥梁的单孔跨径进行分类的。



C


—94 —


O



条文说明


7汽车及人群荷载


7.0.1《标准》03版对汽车荷载分级、组成做出了规定,采用了国外普遍采用的由


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的模式,从此 发展的需要。本条修订基本内茗


C


O


此情况看,基本上能适应我国公路建设 的修改。



不变


7. 0.2本条修订涉及两君面M内容:①提高二级和


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雙校滅勺公路


进行结构整体和局部3

(1)提高二级和师纟 全国调研统计数尉 低等级公路建设中Eim 二级公路:由于戈E 本转向二级公路,龜: 撑课题研究结论也支 一口级”提高为“公 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駐


路荷载标


68%


汽车荷载


已经逐步取


?高二级公


Η观点。本


级",


但二


II级荷点


公鬣荷载标准;②增加“对


路交M山灘口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


当提高汽车荷载


筝级,调研成果


:准,63%的单位在


车辆为降低运输成 标准修订的相关支 赤载等级由“公路 量小、重型车辆少


四级公路:取消了%四 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岡 级汽车荷载标准较低,有些E


公路币:型个:辆支璃■其桥沿


鶏应可米用0. 7


h的规溶


和乡村道路虽图


JT采用公路一 II级车道

NM因:①由于公路一口 i较少,但其往往为进村的


唯一通道,由于农村建设和经移展的需k®有较:


程规模小,桥涵比例一般很低,汽车碘


车辆通行。②四级公路桥涵工


面价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公路一 π


荷载基础上再降低汽车荷载标准对工程总造价的影响极其有限。③实际应用中四级公路 和乡村道路桥涵设计时往往直接套用公路—∏级的标准图或通用图,很少在公路一n级 汽车荷载标准的基础上再进行折减。

(2)增加“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 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局部验算”。

全国调研统计数据表明:考虑到大件运输车辆、交通量FI益增大、堵车现状等因 素,有69%的单位认为目前的汽车荷载种类偏于单一,有94%的单位提出应增列特殊 荷载或验算荷载。

通过对发达国家汽车荷载模式的调研,发现在桥梁结构整体计算时,发达国家至少 都采用两种以上的荷载模式进行计算,而我国结构整体验算仅有车道荷载1种模式,偏

—9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于单一。

我国幅员辽阔,交通组成复杂,东西南北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条道路的功能和 作用差异较大,重载交通量大的公路(如集装箱运输公路、煤炭等能源运输公路等) 当载重车辆密集布置在桥梁上各个车道(如堵车状况)时,其产生的效应可能大于公 路一 I级的效应。本次修订过程中采用有关部门的限载规定“2轴车20t3轴车30t4轴车40t6轴车55t”等车辆对不同跨径的桥梁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当桥梁上 布置上述3轴或3轴以上的车辆时,其效应在部分跨径的桥梁上大于公路一I级的荷载 效应。基于这些原因,本条增加“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 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局部验算”的条文。

考虑到各条公路的功能不同,交通组成较为复杂,各地区差异较大,具体与公路交 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的取值和模式可以根据公路的功能和交通组成的特点由项目或 地方自行确定。                                    。

7.0.3汽车荷载标准高低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 至改革开放以前汽车荷载标准较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汽车荷载标准也由 汽车一20级提高至汽车一超20级、挂车一1202004年调整为公路—I级。2004年 至今采用公路一 I级荷载,调研统计数据表明68%的单位认为应适当提高汽车荷载 标准。

标准修订的支撑课题“公路桥梁荷载标准研究”、"桥梁设计荷载与安全鉴定荷载 的研究”共获取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汽车荷载数据,涉及全国65个路段、 2007 -2011年共计72个时段的车辆4 277. 6万组。为了解实际汽车荷载效应与规范规 定的汽车荷载效应的适应程度,利用上述数据分别选取了简支梁、连续梁、拱三种结构 类型,共计47种跨径组合的结构,进行了一般运行状态和密集运行状态车队荷载效应 的计算。为了便于与《标准》03版汽车荷载效应进行对比,取无量纲参数K = S/Sκ作 为汽车荷载效应的基本统计对象,其中S为根据实测车队计算的效应值,SK为根据 《标准》03版公路一1级汽车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效应值,效应比的大小即可反映实际汽 车荷载效应与规范的适应程度,如图7-1所示。

7-1显示,桥梁跨径小于IOm时,53个测点中有51个测点超过了《标准》03版 的效应;桥梁跨径大于50m时,仅4个测点超过了《标准》03版的效应,且这些测点 均为超载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小跨径桥梁实际运营的汽车荷载超越 《标准》03版的汽车荷载标准的问题相对突出,而大跨径桥梁的实际运营汽车荷载与 《标准》03版的汽车标准的适应性较好。

7-22011年治超效果良好的7个测点K值的95%分位值和跨径的关系,显示 即使在治超严格的情况下,小跨径桥梁实际运营的汽车荷载效应依然超过《标准》03 版的汽车荷载标准的效应,而大跨径桥梁的适应性较好。

故本次修订对车道荷载中的集中荷载PK值进行调整,由《标准》03版的180 ~

360kN调整至270 ~360kNo调整后的情况如图7-3所示。                        θ

—96 —



条文说明




跨径(m)


7-1 2011年全国53个测点K值的95%分位值与跨径的关系



线

主站站 口西省站梁 池渡胜陕陕关圈 盐军得甘改潼王



7-2 2011年治超效果良好的7个测点K值的95%分位值与跨径的关系


7.0.4车辆荷载用于桥梁结构局部分析计算和涵洞、桥台、挡土墙土压力等的分析 计算,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11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考虑到《标准》 03版颁布使用以来,车辆荷载能适应我国公路建设的需要,业内对此较为认可,故本 次修订沿用《标准》03版的规定,仍采用总重为550kN的车辆荷载。

7.0.5汽车荷载的横向布置涉及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其 计算状况的复杂性,本次修订维持《标准》03版的布置及其计算方法。

7. 0.6车辆实际行驶时,可能在行车道上,也可能在桥面的其他部位上,因此,要 J   考虑桥面净宽内如何布载,使结构物获得最大荷载效应。

—9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95%分位值平均值


修订后


《标准》03


跨彳f(m)


值叮跨径*


布载宽度是为使桥梁获観最大荷



1定,车3磨亍驶仍需要足够的行


e


车道宽度。在确定横國寶车队时,两者均应考 的情况:单纯按标准横向KJ载的规定臟面連


"I队数,而


并使之保持一定行车靈鹹必需的行i≡宽度。例如9. 75m


3. IOm (车厢宽2. 5(*IIffl邻车厢净 宽度3.50 ~ 3. 75m自里吸I,要设置3金 车辆正常行驶。显然犀管皺布载宽度 按行车条件的要求是X合理的。


桥梁横向布置车队I


.6m


:向布载可布置


需要有10


:9. 75m桥面净宽


计中,常遇到这样 能使车辆正常行驶 争宽,按布载宽度 E队,但按行车道 面净宽才能保证

63行车队,但


规定,J≡噸本弔駅度3. 5演制的。当为单向行车道


时,把3. 5N的桥面净宽蚱为嗔下限,3.5 (N+H圈作为上Hr 叱用3个布置车队数,


则桥面净宽必须大于3. 5



5m而小于3


= 14.


为双向行车道时,由于


横向布置车队数必然为偶数ZJf以大F限仍然为3. 5 用两个布置车队,其桥面净宽F 于四级公路,存在桥面净宽小于7m


而卵则为3. 5 (N+ 2),如采 i上限为 3.5 x4 = 14.0m° 对 ,故将双向行驶的两个设计车道


数的桥面净宽的下限调整至6mo


随着桥梁横向布置车队列数的增加,各车道内同时出现最大荷载的概率减少。因 此,可从概率理论推导出汽车荷载横向布载时横向车道布载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我 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规定值。本标准中两车道及两车道以上的横向车道布载系数仍维 持了《标准》03版的规定,同时增列了单车道的横向车道布载系数。

从汽车荷载各车道横向分布的概率分析,单车道的横向车道布载系数应该比两车道 大。如表7. 0.6-2中两车道的横向车道布载系数为1.0, 3车道为0.78, 4车道为0.67, 那么单车道时的横向车道布载系数应该大于1

调研发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单车道汽车荷载进 行了适当提高,表7-1为美国规范(AASHTOLRFD 2007)车道布载系数,表7-2为法

—98 —


条文说明


国规范CPC61-U)车道布载系数。


7-1


美国规范AASHTOLRFD 2007)车道布载系数


加载车道数

1

2

3

>3

车道布载系数

1.20

1.00

0.85

0.65


7-2法国规范CPC61-U)车道布载系数


加载车道数

1

2

3

4

5

车道布载系数

1.20

1.10

0.95

0.8

0.7


日本规范(道路桥示方书一2012)中没有提出明确的多车道布载系数,但由于主


荷重是从荷重的2倍,实际上也提Ja 英国规范BS 5400—2

道可以加载较重的HB荷载第模3 经过研究和分析,用次修〃单车


7.0.7利用在4条倜窗F线公路 受荷特点及我国现行新准阵辆荷载的


机程序计算其在各利階彳


了统计分析。

根据可靠度理I 100年,以随机过程 率分布的95%分位 减系数的计算公式:



(侧帀于大跨径


將通过桥梁的汽



确的*车道布载系数,但其一个车


I系数碎1.


得荷载到


耳到的车队


向各类桥梁上的货


为随机过程


,■虑特大跨径桥梁的 =为样本,通过计算 并对这些效应进行


里,设计基准期取 分布。取最大值概


彳專到随跨径变化的效应曲线,经线形I邸归審到汽车荷载纵向折


=0.979 13-4.710


式中α..汽车荷载纵K折洞係数;

L0--桥梁计算跨径

该曲线随LO的增大递减率粒平缓丁 纵向折减系数从桥梁计算跨径 折减。


(7-1)


*筒一化规定值。

就是特大桥(单孔跨径)才考虑


7.0.8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对人群荷载随机过程概率模型的数理统计分析,得 到了人群荷载随机过程的任意时点的分布和设计基准期内的最大值分布以及人群荷载 的代表值。当取设计基准期内最大值分布的95%分位值时,人群荷载的标准值为 3. OkNZm2o

各国规范关于人群荷载的表达,有的以结构跨径作为指标,也有的以加载长度作为 指标,实际上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本标准以结构跨径作为指标,人群荷载的标准值 随结构跨径增大而予以折减,其低限值为2∙5kN/m2。当桥梁单孔跨径小于50m,人群 荷载标准值不折减时,取3.0kN/m2;桥梁单孔跨径大于或等于15Om的特大桥,人群


—9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荷载取其低限值2.5kN/r√;桥梁跨径居于50 ~ 150m之间的大桥,人群荷载随结构跨 径的增加而线性递减。

考虑到与《标准》03版的衔接,人群密集地区的公路桥梁一般情况下取人群荷载 标准值的1.15倍;专用人行桥,人群荷载的标准值取3.5kN/n?,这相当于设计基准期 内最大值分布的98%分位值。


C


-100 -


O



条文说明


8隧道


8.0.1 一般规定

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在隧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 技术进步。本次修订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以及建设与运营经验,增加了隧道 耐久、节能、隧道路面抗滑性能以及联络通道设置等规定,保障隧道建设与运营安全。

C     1从长期运营来看,若对隧道进行频繁的维修、拆除与重建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

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隧道设计需按全寿命周期考虑,满足安全、耐久、经济、节能、 环保等要求,既要保证隧道结构与运营安全,使隧道结构与所处地质环境相适应,也要 考虑施工方法的选择,方便运营管理与养护需要,满足隧道长期运营需要,同时还需避 免因隧道建设导致隧址区生态环境恶化,如当隧道排水可能对附近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 响时,隧道防排水设计需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临近城市地区的隧道及水下隧道设计还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规划、航道 规划、岸线规划、交通功能的要求,并妥善处理与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的 关系。

2隧道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隧道的建设规模、结构设计、施工和工程投资, 以及竣工后的运营安全和养护管理、运营成本,因此,隧道所在区域的地质勘察工作必 须深入和细致,力求全面、准确。对于水下隧道还需掌握水域区段的水文条件、防洪标 准、航道航运要求、水下地形、水下障碍物、河势演变分析等资料。

C     3隧道高程及轴线的确定对控制建设规模至关重要。山岭隧道,对于越岭段需对

不同的高程、纵坡、展线方式进行综合比选,沿沟(溪)线需对长隧道方案和隧道群 方案进行比选。水下隧道,当采用盾构法修建时,其顶部覆土厚度、平行或交叉隧道的 间距,需根据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安全、盾构性能、施工工艺等综合研究确定; 当采用沉管法修建时,一般浅埋在规划航道及水域预测最深冲刷线以下。

4是否采用隧道方案需结合社会、经济、地质、环保、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比选。 一般当路基中心线处挖深达到30m时,需进行深挖与隧道方案的比较,比选不仅要考 虑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还要考虑建成以后车辆的行驶安全、行驶费用,环境保护以及 运营管理和养护维修的费用。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或可能因施工造成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地段”是指自然植被 一旦被破坏,恢复困难或几乎不可能恢复的地段。对这些地区,需强调方案选择时环保 因素优先的原则。

5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且集中于洞口段,其中,隧道内路面抗滑性 —101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C


能差、洞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是一个重要诱因,为此提出了路面需具备足够抗滑性能 的要求。当采用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交工验收时其表面层抗 滑性能技术指标要求如表8-1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表面构造深度要求如表8-2。 洞内、外衔接路段是指紧邻洞口的洞外以及洞内相接、具有一定长度的路段。由于洞内 外行驶环境的差异以及明暗适应的影响,驾驶员往往会在洞口段采取减速、加速等操 作,若洞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大,车辆容易打滑,诱发交通事故,故提出了洞内、 外衔接路段路面抗滑性能基本相同的规定。


8-1沥青路面面层抗滑技术指标


年平均降雨Ht (mm)


交工检测指标值


>1000


500-1 0∞


7


向力系数寄原、


构造深度TO (mm)


NO. 55


250 - 500  / /



注:1.横向力系数SFC60—

2.路面宏观构造深度 Mm



⅛45




NO. 50


MO. 45


公路等级


构造深度m


注:特重交通、垂交通



!数测试460k


—用令川,法i


-2水泥混;


、连续长、陡


道分类标


所接受,仍对隧道建幾与量营管理有


工、养护和管理中的


车速下测鳩敝横i⅜j系数。



;表面构造深度


三、四级公路


0.6 ~ 1.1


义,综介考虑公例


-、建设和管理人员 &在勘测、设计、施


離,本次修订对隧作调罐


8.0.3 1公路隧道横

(或人行道或余宽)组成。


道、左侧侧向宽度


:侧侧向宽度L右、检修道 工左(右)侧标线内缘至左


(右)侧最近行车障碍物间的距离7近行车房 部位。


身旨检修道或人行道或余宽的突起


根据“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指标研究”专题研究,隧道余宽的功能主要如下:一是 发挥“护轮带”作用,防止车身凸出物刮擦隧道壁或交通工程设施;二是发挥“安全 带"作用,提供富余量,保证行车安全;三是发挥“路缘石”作用,对偏驶车辆进行 拦护,防止或减轻偏驶车辆对隧道墙壁及交通工程设施的冲撞和破坏,降低冲撞隧道壁 对车辆自身的破坏;四是加宽了建筑限界与限高一致的顶部宽度,可减少车辆对侧壁的 擦挂现象。结合余宽功能,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余宽包含于检修道或人行道中; 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单独设置,并凸出于路面。

本次修订将100km/h设计车速时隧道左侧侧向宽度调整为0. 75m,主要是基于车 速快车辆偏移量大,有利于洞内外路基衔接,且增加造价有限。


—102 —


条文说明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由于设计速度高,交通量大,且养护要求高,因此要 求在隧道两侧设置检修道。检修道宽度需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洞内管线数量和布 置需求等确定。连拱隧道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其左侧可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但需设置 余宽。二、三级公路隧道为混合交通,因此建议设置人行道,其宽度视隧道所在地区的 行人密度、隧道长度、交通量、洞内管线布设等因素而定,同时兼顾洞内设施的检查需 求。四级公路隧道可根据隧道所处位置和功能要求,考虑是否设置人行道,当不设人行 道时需设置余宽。


3考虑单车道隧道的改建和通行能力、交通安全等问题,四级公路一般不修建单 车道隧道。


4紧急停车带主要是用来停 人员用以进行紧急救援活动:


C



柄、




2. 5m时设置紧急停车带是必要修)但考虑到紧急停】


辆、紧急情况下救援车辆和救援

*设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 对K同车道数隧道的重要性以


及建设难度有所不同,


:紧急


紧急停车带的规定,但齊喷条件^≡n|Imi■风险很:


后单洞三车道隧道可不i 设置应以侧向宽度夕瞰IJ 长车数量越来越多,

5四车道高1


与路基同宽有利于 次修订提出了隧道I



单洞三车道隧道宜设置 增加很高时,经论证


:紧急停■,但应衣交通工程*救擴设施。紧急停车带的


始,向夕


■正常行驶斗


应长车停车需要,将停车带有效长度


一级公路 ■ 短隧道以及城市出人


:辆通过隧道的通彳一


■保障行不安



I


戈干扰。近年来我国 I提高为40m

、短隧道建筑限界 I于紧急救援,故本


同宽的规注


8. 0.4 1影响隧童行*安全的重■圈

距进行验算,尽量避 组合方案,保证隧道前 般采用不设超高的大半径WIl

2由于光线的剧烈变化0攻横 口是事故多发地段,因此,洞内


,采用曲


长大下


玩管隧道-般采


与洞夕



if方案时,需对停车视 :径平曲线隧道的平面 :工法限制,盾构隧道一


I行车环境的改变,隧道进出 ɪ离保持线形一致是必要的。"3S


行程线形一致”的规定自实施以来,其必要佳和作用受到肯定。线形一致的理想线形 是直线和圆曲线,但实践证明,在地形条件特别复杂的地段,若过分追求理想线形,往


往造成工程规模和造价大幅增加,或为满足3s行程将线形指标降低,采用小半径的圆 曲线,反而使行车安全性降低。因此,本次修订提出特殊困难地段(采用直线或圆曲 线造成工程规模急剧增加或行车安全性降低)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可在洞口段布设缓和 曲线,但需避免急剧的方向改变,注重线形的均衡协调性,同时采取相应的交通工程措 施,保障行车安全。

3通常情况下,隧道与路基建筑限界宽度不同,断面的变化易诱发交通事故,形 成通行瓶颈,影响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需采取交通工程或土建工程过渡措施,来 解决路基和洞内路面宽度的顺适过渡问题,如设置标志、标线、安全护栏、警示牌、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号等,使驾驶员能预知并逐渐适应驾驶环境的变化,避免车辆冲撞洞门墙、电缆槽。

4~5参照国外相关标准以及国内科研成果与运营经验,隧道最大纵坡一般不大于 3%,当受地形、地质条件等限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最大纵坡可适当 加大,但通常不大于4%。隧道拟采用大于3%的纵坡时,需根据公路等级、隧道长度, 考虑隧道所在地区的气候、海拔、主要车辆类型和交通流组成、隧道运营管理水平、隧 道内安全设施配备标准等因素,对纵坡值进行论证与交通安全评价后,再慎重使用。


8.0.5在山区公路建设中,遇到一些相邻洞口纵向间距很近的隧道,对于这种情况, 可视为隧道群。对于隧道群,一般认为包含两类隧道:一类是洞口距离很近,相互有明 显影响的隧道;另一类则是洞口距离较远,但呈连续分布的隧道。本次修订主要针对前 一类隧道群。

通常认为,确定隧道群的主要因素取决于驾驶员的视觉适应特性。隧道路段驾驶员 视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洞口段驾驶员瞳孔宜往快速变化,以适应洞内外环境空度差异 (典型明暗适应过程如图8-1所示)。一般暗适应起点位于洞外,即从进洞前一定距离开 始驾驶员已进入暗适应阶段(瞳孔直径开始增大),时间为进洞前2~4s明适应在洞 外有一定延续(瞳孔直径持续减小),出洞后l~3s。为此,可将明暗适应时间作为隧 道群界定指标,即上游隧道明适应洞外段(1 ~3s) +下游隧道暗适应洞外段(2~ 4s),综合取6s。在此长度范围内,驾驶员视觉变化大,容易造成视觉信息不连续,对 行车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在隧道群区段行车,较短的时间内频繁进出隧道,视线明暗变化以及行车环境的改 变,对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前一隧道行车出口排出的污染空气可能 对后续隧道产生二次污染,并且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如雨雾多、冬季路面结冰等, 造成洞内外环境差异大,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隧道群路段,往往桥隧相接,应急 救援难度大。因此隧道群路段各隧道平纵线形、通风、照明、交通安全、运营管理以及 防灾救灾等都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会对彼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次修订提出洞口之间间距小于6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的相邻隧道,应 系统考虑通风、照明、安全、管理等设施及防灾、救援等进行整体设计。考虑到驾驶员 视觉明暗适应过程,根据需要可设置遮阳棚等光过渡措施,以降低明暗快速转换带来的 不适感,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104 —


条文说明


@


C


8.0.6 1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包括通风、照明、消防、通信与报警、交通监控、供 配电、交通安全设施等,是实现隧道安全运营、达到服务水平的直接保障。配置的交通 工程及附属设施不仅要满足隧道运营的需要,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总 体要求,还要与交通量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一次规划、设计,根据交通量发展情况分期 实施。前期交通量较小时可前期配置、后期完善,以免设施规模偏大,造成设施闲置, 同时也要考虑到有利于在发生事故或灾害时通过各类设施的协同联动使受损情况控制在 最小范围内。

2隧道洞口段由于断面突变易引发车辆冲撞洞门墙或电缆槽事故,为提高行车安 全性,降低事故损失,提出需做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洞口两端连接过渡段的标 志、标线、轮廓标及护栏的衔接过渡,必要时可在隧道入口设置防撞砂桶等防撞 设施。

3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后,二级公路上的交通量尤其是大型车辆数量呈上升趋势。 为保证交通安全,本次修订提出了根据需要在二级公路长隧道可设置监控设施的要求, 以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

5公路隧道设置电光照明的目的是不间断地为驾驶员获得足够的视觉信息提供照 明条件,防止因视觉信息不足而出现交通事故。结合目前隧道照明运营情况,本次修订 调整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设置照明的起始长度。光学长隧道是指距洞口一个停车 视距处,在道路中心线、离地面1.5m高位置不能完全看到出口的曲线隧道。

洞口段事故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就是洞内外亮度显著差异而引起的视觉信息不足, 因此,洞口段照明亮度的顺适过渡显得尤为重要。洞内外光线过渡,可采取设置人工强 光过渡、设置光过渡建筑、洞外种植长青树木等措施。

6通道包括人行横通道、车行横通道、平行通道、直接通向地面的横通道、洞外 联络通道等,根据隧道土建设计以及救援需要进行配置。

7隧道电力负荷通常根据供电可靠性和中断供电在社会、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或 影响程度确定负荷等级。重要电力负荷包括:应急照明、电光标志、交通监控设施、通 风及照明控制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检测及报警控制设施、中央控制设施、消防水 泵、基本照明、排烟风机等,其供电需可靠,故通常采用一级负荷,由两个独立电源供 电。当一级负荷容量不大时,一般优先采用从邻近的电力系统取得第二低压电源,也可 采用应急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对于隧道一级负荷中的关键负荷,如应急照明、电光 标志、火灾检测与报警设施、监控系统电源等,除上述双重电源外,还要设置不间断电 源装置UPS)或应急电源装置EPS)作为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他负荷接入应急供 电系统。


O


8. 0.7隧道是封闭空间,救援难度大,为此要求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 则,制定隧道内发生交通或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交通组织、应急疏散、通风 排烟、消防救援、监控系统的联动控制等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快速、有效 处置以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保证人员、车辆安全。


—105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8. 0.8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保证公路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公路隧道改 扩建问题愈来愈突出,本次修订对隧道改扩建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1改扩建方案直接影响着隧道施工和工程投资以及运营安全,因此,需结合工程 具体条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改扩建方案。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 下,充分利用既有工程及设施,减少改扩建工程量。

2改扩建隧道标准通常按现行规范标准执行,但对利用既有隧道加固改造时,其 建筑限界宽度一般会低于现行标准,若采用现行标准,必须对既有隧道进行扩挖、改 建,工程量大、投资大、施工风险大。为降低施工风险、节省投资,提出隧道主体结构 经过全面论证后可维持原技术标准。但隧道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需采用现行标准,加强



G


106 —


公路桥梁百宝箱持续更新中QQ :417389907 (2014.12版)......

职称论文总代理、文章写作推荐指导,支付宝担保交易,100%安全!

http:/∕shop63887450. taobao. com/

桥梁涵洞标准图CAD版):桥梁涵洞标准图2014版、交通部上部标准图(新规 范2008版、184册)、各院桥梁标准图、现浇钢筋混凝土简支及连续板标准图、 钢筋混凝土变截面高墩标准图、防撞栏、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桥梁公用构造、 低高度密肋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上部通用图、老版公路桥涵通用图汇总等。 桥梁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种类型桥梁(梁桥、现浇箱梁、钢箱梁及钢桁梁、 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立交桥、旧桥加固)施工图;

桥梁计算书及计算模型汇总:桥梁计算书汇总、桥梁抗震计算、空心板、T梁、 小箱梁计算、大跨连续梁计算、悬索桥计算、钢桁梁计算、现浇箱梁计算、钢箱 梁计算、拱桥计算、斜拉桥和独塔自锚式悬吊一斜拉协作体系桥计算、桥台计算。 公路施工图汇总CAD版):各等级公路(市政、高速、一级公路、国道、二级公 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乡村道路)施工图;

软件及学习:新midas Civi丨至今为止全部资料教程迈达斯软件(约35G)、新桥 梁博士学习资料及软件(约6. 5G)、桥梁通资料及软件、纬地学习资料及软件、 公路桥梁结构设计系统GQJS 9. 7升级版、毛世怀公路路面设计系统HPDS2011破 解版、挡土墙设计与计算资料汇总、桥梁大师学习资料、路面计算等。

2014最新CAD自定义图案图库大全 施工图填充(共1397个图案);

CAD辅助设计工具汇总CAD插件杀毒软件;

CAD二次开发autoIiSp Visual LlSP程序设计视频教程资料;

公路桥梁施工必备资料汇总(方案图、施组、技术资料及计算)

公路桥梁市政施工技术专题讲座PPT、交通工程资料汇总、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视频汇总1-2)、 公路道路工程图纸和参考资料汇总。

职称论文总代理:交通公路桥梁隧道建筑市政排水园林绿化电气等

工程类中级、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写作推荐指导!

QQ: 417389907        公路桥梁技术资料交流QQ群:232082117


本网提供的资料最好,最全面,最权威,且永久免费更新! 100%好评!


条文说明


9路线交叉


9.1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


9.1.1平面交叉是公路路网L 的发挥以及交通安全, 体现安全第一的原则, 要求。


9.1.2从调查研究 除信号交叉以外,许 交通状况较为混乱,


C



加选定直接影响路网整体效益

;址和选重鹼综A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同时应 1成要素都能满足其安全


5到,目公路*


鹏者对其他


式。一般来讲,当矶史a路等级较低 应考虑采用主路优■β当各相

时,可采用信号交叉1俄寸,信号交 优先交叉一般仅用于相交


交叉的交通管


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及其规则尚不熟鬆,导致平面交叉的


的交通管理引起重视9


通量较小或相交公路I


等级相同,


・置还应考虑交叉位置I;


最不大的情




计中明确其管理方 条为干线公路时, 昼或行人数量很大 电信设施条件;无


9.1.3平面交叉处相弦公看的交叉角度 <■ 用正汝接怎直角,当受条件限制 不得已采用斜交方式时,玄叉:应大于45。 证S交Jr范围内的交通秩序和通 行效率,同一地点的平面交 近超过5条, 应S路和四路交叉为主。


:应大于45


9.1.4从安全角度考虑,相交公



近超过5条,


寻内应该有良好的线形和视距,因


此其设计速度一般不得任意降低。当相交公路的等级和交通量相近时,其交通管理方式 可能采用信号交叉或无优先交叉,此时主线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当为主路优先交叉 时,次路的设计速度也可适当降低。

平面交叉内右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过大,将难以保证相应的超高及其过渡段,同时 也会明显增加用地面积;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过大,将会扩大交叉冲突面积,增加出 现事故的概率。因此对右转弯和左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应予控制。


9∙ 1.5根据各国研究,平交口是各类公路交通事故相对集中的区域。平交口数量越 多、间距越小,对主线运行速度和安全的影响越大。本标准要求有条件时,应采取上游 支路合并、加设辅道、合并部分平交口和增设立交等方式,减少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平


—107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I-2014)


C


交口的数量,加大平交口间距。

一级公路具有两种功能,但都允许设置平面交叉。为了优先保证承担干线功能的一 级公路通畅,提高其运行速度和安全,应严格限制其平面交叉数量,严格控制出人,可 采取合并、设置辅道等措施尽量加大平面交叉的间距;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其平 面交叉必须配以齐全、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对于二级公路,可参考以上要求和原则进 行设计。

9.1.6-9.1.7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乡村道路直接接入公路的现象较多,而此类交 叉通常不具备平面交叉的安全条件,对公路交通安全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本次修订 明确界定本标准中所述及的“平面交叉” 一般系指等级公路间的平面交叉。而等级公 路间的平面交叉(口)应进行平面交叉设计,并符合相关安全设计和指标要求。

平面交叉的渠化是提高安全性和通行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渠化的设置要求主要   。

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和交通量而定。随着交通量的增长,非渠化交叉已难以适应,本标 准要求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平面交叉均应做渠化设计,并实施渠化工程。与原标准要求 相比较,扩大了要求实施渠化的对应技术等级范围。而对于三级公路而言,渠化工程主 要是通过标线等方式实现,因此一般不会由此对工程建设和维养造成较大的费用影响。

平交口范围内的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是保证平交口设计安全性的关键要素。鉴于目 前我国公路忽视平交口设计和安全检验的现状,本次修订要求各级公路的平交范围内应 进行视线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各类平交口范围内,无论是交通工程、路侧安全设施, 还是行道树、乔灌木等绿化工程,均应消除对三角区视线遮挡的现象。

9.2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9.2.1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分离式立体交叉同属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的两种不同形式, 为便于理解和分类,本次修订把原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分离式立体交叉两节合并一节进行   O

说明,并对设置互通式立交以及分离式立交的条件进行了梳理归并,把部分与设计关联 紧密的条文移至相关专业规范中。本条重点说明几种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1高速公路是完全控制出入的公路,因其交通组织方式和安全性要求,不允许设 置平面交叉,因而高速公路与各级公路交叉,均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2尽管一级公路允许设置平面交叉,但当其与交通量大的公路交叉时,为提高一 级公路主线和交叉处的通行能力,应采用立体交叉。

3当二、三、四级公路之间相互交叉时,如交叉处各线的交通量以直行交通量为 主,转向交通量很小时,宜视条件选用立体交叉。

9. 2. 2本条是在第9. 2.1条设置立体交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设置互通式立 体交叉的条件。本条文主要根据"公路与公路交叉技术标准”专题研究成果修订。

选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路网分布与路网系统的主要节  U

—108 —                            U


条文说明


点,即主线与沿线主要公路的相交点和与主要交通发生源连接线的相交点。其次是主线 和被交叉公路条件,要求交叉范围内的主线技术指标,如出入口端部的视距和主线横坡 等,能提供安全的分合流条件并能与匝道顺适连接;被交叉公路则应具有与互通式立体 交叉出人交通量相适应的通行能力,并能为交通发生源提供近便的连接。此外,还应考 虑地质和地形条件,以及用地、文物、规划、景观和环保等社会和环境因素。

高速公路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条件主要是交通条件和社会需求。一是在其影响区 域内有适量的交通发生源;二是其附近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或交通集散地。专题研 究结果表明,交通发生源的大小可以间接用影响区域内人口数、GDP和客货运量等来 衡量,其中人口数是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根据国内统计资料,一座互通式立体交叉直接 影响区域内的人口在4. 5万~ 10万人之间。而当社会因素成为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 主要条件时,交通量的大小可能不是控制因索,但也应有一定的数量,以保证其具有基 C 本的综合效益。本条文提出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条件,是指在这些情况下首先要考虑 的设置地点,最终的设置还要综合考虑沿线交通流的组织和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合理间 距等。

一级公路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条件除交通条件和社会需求外,当综合效益与修建 平面交叉相当或更好时,亦应考虑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在设置条件的掌握上,当一级 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只要满足规定的条件就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以减少横向干 扰;当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如果交通条件允许且平面交叉的间距满足规定要求,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亦可适当从严掌握。

9. 2. 3本条在第9. 2. 19. 2. 2条的前提下,说明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的条件。 高速公路除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其余交叉必须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一级公路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的条件主要是交通条件,即主要取决于平而交叉是否 能处理来自于各向的交通量。当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应优先保证主线直行交通的 通行。由于分离式立体交叉不能提供交通转换的条件,因此该交叉的交通转换需求应该 是可以忽略的,否则应通过其他措施将转弯交通引至其他平面交叉或互通式立体交叉。

9. 2.4本条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间距、匝道设计速度和匝道车道数确定等做出 规定。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功能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互 通式立体交叉主要指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要求 匝道能尽量为自由流提供条件,交叉范围内的各向交通流无交叉冲突。一般互通式立体 交叉则主要指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与双车道公路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当高速公路 与一级公路、一级公路与一级公路相交叉时,一般亦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如果因为 设置收费站等而采用的是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也应归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在拟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时,交叉公路的功能、总出入交通量、收费制式以及 是否合并设置收费设施等决定了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地形、地质、用地规划和 —10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I-2014)


施工期间维持临时通车等现场条件、直行和转弯交通量的分布以及是否需分期修建等决 定了匝道的具体布局。同时,还要考虑其安全、环境和经济等因素。


1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

专题研究成果表明,高速公路的安全和运营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通式立体交 叉的间距。一方面,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 内,特别是进出口匝道和变速车道范围内。如果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过小,事故率的 增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加大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又会使高速 公路与当地路网难以有机联结,从而影响高速公路的骨架作用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 因此,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规划和设计中,间距的控制十分重要。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沙≡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间的距离招战置I


ffZ⅛g制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当 此脸总限要求的距离时,间距的大小


对安全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I吻您间距的确定主夏脸、麻志设置的需要,即最小


e


间距等于两互通式立体 y⅛!加的苗片 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通疆体交(的平


密志没NfN的距离。在确定枢纽 *度时?*¾析了国内153座互通


式立体交叉的资料,Mb雌分析了)


的蜂再经足瓶后取值。最后计算


得出的互通式立体交手一 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宜,于 于路网密集地区,有E件 当间距达不到一*最

道,也会因频繁的交 间距的方案不得轻易輻


‘最小间距另


3.


kmo此值与德!索


寸应尽量加I 卜旬距的要W k与分流等I


若因交通需要和書外 证并有切实可行的安全晕; 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净ɪð* 交叉减速车道起点之间的通


中取值4. q 国的规定值


1


[即规定相邻互通式 h相同。且要求对


通式立交间距。

.,即使偿I邻互通式立 :运营问题和事故率的句


艮制必须竇近距离餐通式立用


时,本标准规用 让一互通式M


式立体3



I义之间增设辅助车 耳此小于一般最小


代,应经技术经济论 最小间距应以相邻互


■叉加射闻I点至下一互通式立体


送行控制。该净距複


式立体交叉间交通流稳定的需1、 主线直行交通的影响长度约为6



伤,要取决于维持相邻互通 淑减速车道起点开始对上游


加速车道约,F始对下游主线直行交通的影响


长度约为500m。再结合最少设置两个出方强害标志所需要的距离等因素考虑,规定两 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净距离最少为1 000m。对于按照此要求进行间距实际控制 的互通式立交区域,本次修订增加要求:应进行交通工程设施专项设计,应设置完善、 醒目的标志、标线和警示、诱导设施,最大限度消除互通式立交区域分、合流交通流交 织而可能产生的行车安全问题。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净距离小于IoOOm的规定值,则应设置成复合式的互通式立 体交叉,以辅助车道或集散道路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直接连接,或将两座互通式立体交 叉合并为一座进行设计。无论哪种方案,辅助车道、集散道路或交织段均应确保交通交 织所需要的最小长度,并应尽可能合并出入口。

2互通式立交的最大间距


-110 —


O


C


C


条文说明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大间距是为满足管理、维修和错过出口车辆折返的需要。在人 烟稀少地区,当在规定的最大距离范围内确无必要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时,应在适当的 位置设置专供汽车掉头用的U形转弯车道。在设置转弯设施时,应尽量利用主线桥孔 和服务设施等。

在规划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时,尚应注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合理密度。合理的 互通式立体交叉密度,既可以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效益,同时又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车流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密度与高速公路影响区域内的交通需求有关, 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平均间距。专题研究在统计了国内155条段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 平均间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规划阶段卫 蓋的范围,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


平均间距在一般地区为15 ~25k 3互通式立交与相关j 互通式立体交叉与服須区


C



E大城市周围利


Lr业区为5 ~ 10km


里车区、公共汽车停祕和饕道等其他重要设施相邻


时,控制其最小间距时壁盧的因索 需要等。

4互通式立交的BS道毀计速度 匝道设计速度是整值!基本路段


能、类型和匝道的歴3 种是根据互通式立他 前者是国外最常用E 式立体交叉类别和匝喳 线设计速度予以确定


正确定。匝


的类型和匝


。本次修订


提供「匝


5互通式立交匝建的*道数确为 匝道车道数除主要跋据 匝道,应考虑为快速车辆際供


应结合主线


计速度确定,概括起


?式収值;另一种是根


点果并综合


计车速的取值范围,


E持其间交通流稳定的


计萱度、互通式立交功





般有两种方法:一 2的设计车速取值。 外经验,根据互通 使用中尚应结合主


量来确定外,i≡階虑匝道的価。对于较长的单车道


的条件,if


9. 2.5在进行分离式立体交 公路位于曲线段时,仅满足桥下公


【往往强注意到了跨路的需要,当被跨 制Ir可能造成视距的不足。因此,从安


全出发,本标准将视距等要求提到了与建筑限界的要求同等重要的地位。


9.3公路与铁路相交叉


9.3.1~9.3.2设置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是消除平交道口安全隐患的主要途径,因而 铁路与公路交叉应优先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高速公路为控制出入公路,一级公路为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公路,与铁路交叉时必 须设置立体交叉。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140km/h的地段,列车速度高、密度大,若设平面交叉安 全性很差,因此同公路交叉亦必须设置立体交叉。本条修订增加了 "高速铁路”的 —Ill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C


内容。


9.3.5公路、铁路平面相交时,应以正交或接近正交为宜。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 应大于45。,以缩短道口的长度与宽度,避免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车轮陷入铁轨轮 缘槽内。

汽车驾驶者侧向最小瞭望视距是指汽车驾驶者在距道口相当于该级公路停车视距并 不小于50m处,应能看到两侧铁路上火车的范围。火车司机相对应的最小瞭望视距如 表 9-1


9-1最小瞭望视距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km/h)

火车司机最小瞭望视距 (m)

汽车驾驶员侧向最小瞭望视距 (m)

140

1 200

470

120

900

400

100

850

340

80

850

270


9.4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叉

9.4.1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一方面影响公路沿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另一 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公路行车安全和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我国部分人口密集地 区乡村道路直接随意接入公路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大,因此,应限制 乡村道路随意接入公路的现象,有条件时应尽量结合规划,对乡村道路和农业机耕道进 行适当调整和归并。                                  Q

9.4.2各级公路、乡村道路交叉时,选择交叉方式的原则为: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 交叉,必须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一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若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 路,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也可利用辅道合并交叉数量,必要时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其 目的是控制平面交叉的数量和间距,尽量减少横向干扰,增强行车安全和提高道路通行 能力;若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应根据需要严格控制出入,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二、三、四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乡村道路与等级公路平面交 叉时,应对其前后一定范围进行改造,使其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

9.4.3本标准规定的各类通道的净高、净宽要求均为适用一般情况下的低限值。具 体项目中宜根据通道功能和实际通行交通特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净高和 净宽值。                                        Q

—112 —


条文说明


9.5公路与管线等相交叉

9. 5∙ 1 ~ 9. 5. 5本节条文修订依据201171日起执行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3号)的规定。同时,修订参考了最新的相关行业标 准、规范,如:《1 00O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CB 50665-2011)、《110kV~ 75O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80O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规范》(GB 50790—2013)、《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2007 )、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0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2003)等,对原条文规定值进行了核对和补充。

( 9. 6动物通道

9.6.1 ~9.6.2本条从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公路动物通道和放牧便道等 做出了要求。公路在可能阻碍野生动物正常迁徙通道时,应考虑设置合理的动物迁徙通 道。同时,应考虑沿线群众生产、放牧等需要,设置必要的便道和牧道。


C


C


-113


C


条文说明


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0.1 一般规定


10.1.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如


挥公路功能、保障行车安全、4J


公路网规划、公路的功能



f的强要一组成f


其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对于发 彝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根据


交通量、运营条件等綜合*证确定。这里的综合论证


是指要在考虑技术、经源 环隱等条 证,能够准确反映我医 同经济水平的发展需求。


:没的实


i时还要



吉合我IliL公躍的建设经验进行综合论 二性强,期时看应我国东西部地区不


10.1. 2交通工商 线设施与公路主体」 一、互为补充,使事


没计是公路


毘恵体设计的M


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


■一致,要求各种设施之


国用和方案合理


基有机衔接,


强调交通工程及沿 i]虜相互匹配、协调统 公路整体效益。


10.1.3由于交通1程我沿线设施是保障


强化管理的必要设施,・是 速公路,在交通安全、


现代化


、提高通行能力、 续标志,虜在总结我国公路特别是高


务、管理等设施建设击隹护等加面嗚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fg相对的延续 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熙Il0设计。


3进性/前j≡性,按照“保障安全、


10.1.4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1


【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组成,这些


设施应按统筹规划、总体设计的原则配置,其最重要的是做好前期的总体规划设计,



定系统的设置规模,一次性征用土地和实施基础工程、地下管线及预留预埋工程等,依 据技术发展和交通量增长情况等分期配置设备,逐步补充完善,最终形成系统规模。


10.2交通安全设施


10.2.3理想的公路条件、交通条件、环境条件是保证交通安全出行的三大因素,公 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反映了上述条件的真实信息。公路交通标志是以不熟悉周边路网体系 但对行驶路线有一定规划的公路使用者为对象,综合考虑周边路网与公路技术等级、交 通量、交通组成、设计速度、气象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根据公路的功能、驾驶员的行为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


特征和交通标志的类型,合理设置。

交通标志的信息内容根据行动点的距离需要逐级转递,通过重复设置或连续设置的 方式加强公路使用者对信息的认知。如互通式立交出入口指引系列标志信息通过逐级指 弓I,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同一位置的标志信息内容,信息量太大,会影响辨认效果和行 车安全,所以内容需要甄选,为正常速度行驶的公路使用者提供容易识别和理解的 信息。

调研中,关于平面交叉口的安全问题,各地反映比较强烈,主要是认为平面交叉口 的物理渠化和安全设施设置不够完善,无信号设置,路权优先指示(停车让行标志、 减速让行标志)不明确或者缺乏等。因此,平面交叉口的标志要结合平面交叉口的交 通渠化,考虑相交公路的路权分配和地点名称信息,设置完整的警告、禁令、指示、指 路标志和必要信号灯、警示灯等设施。

标志视认性主要是指标志文字及符号的可见性和易读性,就版面内容而言,包括了   。

字体、高宽比、笔画粗细、字频、间隔、行距、符号的轮廓大小等。因此交通标志一般 设置在车辆行驶方向驾驶员最容易看到的位置,如设置在行车方向右侧、左侧和行车道 上方。不同标志设置时要协调前后标志之间的位置,避免相互遮挡。标志设置路段有监 控设施、照明设施时,也要协调相互位置,避免被遮挡。多车道公路标志设置时,还要 考虑内侧车道被外侧车道大型车辆遮挡的情况,在行车道内侧或上方采用门架式的支撑 结构增设必要的标志。

10.2.4 1~3公路路侧净区的宽度与公路的交通量、运行速度、平曲线半径和路基 边坡坡度有关。公路路侧净区的宽度不满足安全要求,净区范围内有无法移除的障碍物 时,应按护栏设置原则确定是否设置护栏。《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将护栏的防护等级分为八级。各等级公路进行公路护栏的设计时需根据路 侧危险程度选择相应的防护等级。当路线采用最小值或低限的技术指标时,完善安全及 防护设施。在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桥梁、高路堤、悬崖、深 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结合路侧安全净区情况设置相应防护等级护栏。

4为防止车辆穿越中央分隔带闯入对向车道,减少二次事故,需要设置中央分隔 带护栏。调研中部分省份对于小于12m的中央带,采取低于主线的路基形式,并采用 铺设沙砾、植草树等缓冲设施,使车辆驶入后能陷入、阻挡并停驶。如果这种方式经论 证、实验后能够满足阻止车辆越过中央分隔带驶向对向车道时,也可以采用。

6经调研,中央分隔带开口处的活动护栏、不同等级和形式的护栏过渡段以及护 栏的端头部位的事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些路段的防护等级不能满足一定的防撞 要求。

10.2.5视线诱导设施可分为轮廓标、分合流诱导标、线形诱导标三种。轮廓标以指 示公路线形轮廓为主要目标,诱导驾驶员视线,使行车更安全、舒适。轮廓标设置于一 般路边。隧道内一般设置在隧道壁和检修道顶部。                     Ll


条文说明


10. 2.6高速公路和需要控制出入的一级公路,专供汽车行驶且车速较高,为防止行 人、牲畜误入公路,保证行车安全,需要设置隔离栅禁行封闭,禁止行人、牲畜进入这 些公路。天然屏障指公路路侧遇到水渠、池塘、湖泊等天然阻隔或桥梁、隧道等。针对 不同方式做出专门的端头围封。

10. 2.7防落网包括防落物网和防落石网。防落石网设置时应根据路堑边坡的地质条 件和土体、岩石的稳定性,经计算在公路建筑限界内有可能落石并影响安全的路段 设置。

10. 2.8防眩设施主要包括防眩板、防眩网和植树防眩三种形式。设有中央分隔带的 公路,夜间交通量较大,行车产生眩光影响对向车道行车时,设置防眩设施可对眩光产 (    生遮挡,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位置设置防眩设施时,容易对转向车辆产生遮挡,导致交叉口 的视距不良,因此该处的中央分隔带开口两侧防眩设施的高度可在两侧一定范围内逐步 降低,对于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n√h时采用IOOm长度,设计速度60km∕h时采用 60m长度,防眩设施由正常高度降至开口处的0高度。

10. 2.11防风栅一般设在公路上路侧横风与公路轴线交角大于30。,且设计速度大 于或等于80km/h的公路上常年存在风力大于七级路段,或者设计速度小于80km/h的 公路上常年存在风力大于八级的路段。

防雪栅一般设在风雪量较大且持续时间长、风向变化不大的路段。积雪标杆一般设 在降雪量较大且持续时间长,而且积雪概盖行车道的公路路段。

10.3服务设施

C

10. 3.1 ~ 10. 3. 2服务设施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体现公路交通文 化的窗口。服务设施应依据路网规划、公路服务水平和交通量的增氏情况,全省或区域 内总体规划,区分功能和规模大小,有重点、分层次地分期建设。

本次修订延续《标准》03版的原则,服务设施包括服务区、停车区和客运汽车停 靠站。可结合服务区、停车区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服务区、停车区内设置观景台。

设置客运汽车停靠站时,还要结合公路项目所在地区的公路运输规划和对公共交通 客运路线及停靠站点规划。调研公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避免不适应的情况。

10. 3. 3 ~ 10. 3. 4在关于服务区间距的调研中,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意见 不同。从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有的认为15 ~30km的服务设施设置间距过密,有 59. 3%的人认为服务区的合理间距为50km,56. 99%的人认为服务设施之间的合理

,      间距在15 ~30kmo大多数意见基本上与《标准》03版是一致的。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C BOl-2014)


戈壁、荒漠地区人烟稀少,水、电、气资源缺乏;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复杂,服 务设施选址困难,满足50km的设置间距非常困难。交通运输部交公路发[2012] 400 号“关于西部沙漠戈壁与草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执行技术标准的若干意见”中,也明 确规定了 "对于交通量较小,供水、供电困难路段,其服务区间距可适当加大。"

《日本高速公路设计要领》1991年版)规定服务设施之间的标准间距为15km,最 大间距为25km服务区之间标准间距为50km,最大间距为IOOkm美国的服务设施间 距一般为65 -80km德国的高速公路服务站平均52km 一处,加油站平均30km 一处。

综上所述,规定服务区的基本间距仍为50km,停车区基本间距15~25km,对沿线


水、电、气供应困难地区可适当加大。

调研中还有很多省份反映"喙阳 银行服务等服务。编写组认#^jI 建设项目论证确定是否设廳少eT 提升公路的服务能力和藤。/ /


应提供气象y路况信息、互联网接入服务、 KE筏沿线服务实际需求由公路 也鼓励有痴0^^e公路建设项目设置,以



10. 3.5-10.3.6 駆果看, 运距较长的公路或球醯,对服务I


些公路上设置了服3 很多干线公路如厕4 50多个卫生服务 丰富了公路内涵。


■敦公路服憲MJ需求明显,特别是


物更黑出。一些*伤


<如陕西省公路局针对二级公路上没用服


I


题,在国率12210316108等号戋1

艮务区造型折颖、卜净卫单、标志鲜明13


Ζ据实际需求已在这 i区,陕北、陕南等 路上,规划、建设 太方便了驾乘人员,


关于客运汽车哪年


调研结果裏明,浙江、江苏、湖北侨经


合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靓\在等级公■BB⅛客运汽车确阿


片发达地区,建议结 勺设置,明确加减速


车道及站台长度,并療触设同步实施完成I励匸省近)必述的公路项目均考虑了


港湾式客运汽车停靠站N联审, 线设置客运汽车停靠站不收4 置的情况,个别项目虽然有通7 公路主线设置客运汽车停靠站。】Sh


位置多¥晒F镇附y中普遍认为高速公路主 难以管理。目期崎說6∙路几乎没有在主线上设


时,可结


后少/因此本次修订不建议在高速 M^区论证设置,也可结合互通式


立交和收费站,设置在公路收费站前的连接线上或被交公路上。


10.4管理设施


10.4.1-10.4.2确定监控设施规模和内容的主要因素有;运营管理、交通量、服务 水平、通行能力、交通组成、公路条件、建设投资等多个方面,很难定量描述。本次修 订,主要基于我国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现有理论基础,根据交通运营管理和交通 安全的需要,从功能要求、适应范围等各方面,针对所有公路,将监控设施规模分为 ABCD四级。A级主要适用于采用全程监控的高速公路;B级主要适用于采用分 段监控的高速公路;C级主要适用于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采用特殊路段监控或重


—118 —


O


C


条文说明


点区域监控;D级主要适用于集散公路和支线公路,采用点式监控。这种分类方法,不 再以交通流密度指标作为分类依据,而是以公路功能为基础,重点体现交通安全、运营 管理以及应急救援三大需求,并与公路等级对应,以便设计过程中执行。


10.4.3 1随着交通智能化的发展,ETC收费是智慧交通发展的需求,也是解决 我国收费广场拥堵的最有效手段。ETC收费系统只有规模化才能发挥其效益。目前, 京、津、冀、鲁、晋和沪、苏、浙、皖、赣、闽已实现华北、华东两大地区的ETC 系统联网,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所有省份均设置了 ETC收费系统。交通运输部要 求,到2015年底实现全国ETC系统联网〃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还会实现多车



道自由流的不停车收费系统。g 车道。

2收费公路跨省建t 素,合建主线收费站的聚:僧F两省 种模式:一种为两省倖里嗣同收费J 在某一方境内)各建年幅斂费广场巾


3本次修订, 多数省份的实施经! 致。对应收费机电、


C



f次修订


据我国公路发丿


收费机电0



采用了 “可”、"宜L 份。一级公路收费:

4从我国对超

目前,我国除西藏、


新建的收费设施应同步建设ETC


哈幅


种为省


虑占地、投资和服务等因 上站。合建方式主要有两 双豆选择合适地点(可能


结合我国


的计算交通量调整为上


, 土建和征车道数计算交通量取


应”,选用时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的建必


的计算中,…机电设施取值年份宜



费广场建设现状和 土建计算交通量一 规定的用词上分别 确定合适的计算年 年。


超戰车辆的治理效果来看,计重收费是限制超载车辆的有效方式。


10. 4. 4 2关于管道也赁 量需求多达18 ~ 24孔,N地 上的空置。因此本次修订不再IiL定通 证省际之间联通。


管道仅使用了


完全相同。有些地区容 务的2~3孔,有50%以 ;实际的使用需求确定,并保


10.4.5 2以往在公路建设中,施工用电的变配电设施、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在项目 建设完成后大部分进行了拆除甚至废弃,但随后又要重新建设道路营运时需要的变电所 或高压输电线路,两个时期的建设需求没有兼顾,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对公路交通工 程及沿线设施在建设和运营时期的用电负荷进行统筹分析,做到“永临结合”是近年 多个省份公路建设中推行的措施,能够较好地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避免浪费,体 现了节约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本次修订规定,供配电系统、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应施 工临时用电和运营永久性用电相结合实施。

3调研问卷结果显示,69%的意见认为:公路收费广场、互通式立交、大桥、隧 道、避险车道有必要设置照明设施。有65%的意见认为现有收费广场等道路照明开启

—119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I—2014)


和关闭时间合理,但控制方式灵活性较差。

从实际工程建设看,多数公路工程基本按照《标准》03版的规定,在公路收费广 场、服务区设置照明设施,位于城市出入口路段的互通立体交叉、特大桥设置照明设 施。在非城钦化互通立交和特殊大型桥梁中设置照明的项目日益减少。即使设置照明, 规模也在不断减小,因为互通立交区和桥梁照明对夜间行车安全的增强作用不大,但却 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和运营管理费用。

随着人们对道路运营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公路沿线出现了检测点(站)、避险车 道等重要的管理、安全防护和救护类设施,更多的道路使用者希望在这些路段设置照明 设施,满足安全方面的需要。另外,机场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公路由于靠近城区,夜间 交通量较大,在建成的项目中基本上都设置了照明设施。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在检测点 (站)、紧急避险车道等重要段落设置照明设施的要求,互通立交区、桥梁、机场高速 公路、环城高速公路可按经济条件和路网特征慎重选取指标,合理设置照明设施规模。   [:


C


-120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