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手册
DIANQI ZUOYE
Xianchang anquan
G0NGZU0 SHOUCE
濮贤成贾代球罗新王少华编著
囲斤向雄/幺做社
L≡δ≡J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电气作业 现场安全 工作手册
DIANQl ZlTOYE
Xianchang ANQUAN
(J0NGZII0 SHOUCE
关注我,关注更多好书
投稿电话:010-63412394
电子信箱:xingyun-wang@sgcc.com.cn
上架建议:电力工程/电力安全
濮贤成 贾代球 罗 新 王少华 编著
囲夕向电/幺做总 I=SJ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涵盖有电力安全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诸多方面的知识,是一本内容详 实、知识面广,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电力作业安全技术工具书。
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分别为:电工基础,电气安全基础,电气安全防护技 术,电气安全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变电运行安 全技术,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变配电设备安装 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现场电气安全管理等。
本书可作为电力企业各级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检测、工程技术、 生产操作与作业等人员系统学习电力作业安全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时的参考, 也可作为电力基层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材和大中专院校机电与企管等 专业师生教学用书。
图书在版编目(ClP)数据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濮贤成等编著.一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15.1
ISBN 978 - 7 - 5123 - 6334 - 2
I.①电… n.①濮… m.①电气安全-安全管理-手册 M ①TMo8-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14)第189670号
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 19 号 IooOo5 http: //www. cepp. sgcc. com. cn)
航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售
2015年1月第一版2015年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710毫米X980毫米 16开本 13. 5印张 256千字 印数0001—3000册 定价35. 00元
敬告读者
本书封底贴有防伪标签,刮开涂层可查询真伪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退换
版权专有 翻印必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护国家和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安全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 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减少事故,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说安 全生产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技术,它 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概括来讲:一是提高本质安全技术;二是制定安全生产技 术对策措施;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本质安全技术是指利用该技术进行设备预定功能的设计和制造,满足设备自 身安全要求或实现预定安全功能,达到杜绝或限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 状态,如电器等各类安全标准的要求。安全技术对策措施的原则是优先应用工艺 程序、装置设施。物料器具、法规制度等手段与措施来消除或限制危险(源)。如 电气装置安全要求,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装置保护器,执行两票三制。如何加 强安全生产管理?从根本上来讲,一是国家要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安全生产政策、 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法制环境, 如《安全生产法》、各类安全工作(作业)规程等。二是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 员和相关方面要依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要求 变成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现实,并创建更高的安全水平。如电力线路、变电运行 及检修施工作业安全技术、现场安全管理技术。就现代安全管理而言,也早已从 "经验型"、"问题出发型"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系统型”、"问题预见型”的 理念和方法,如当今开展的安全性评价、作业危险点分析及预控等。
为了满足电力企业各级各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检测,工程技术、 生产操作与作业等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必备知识与技能, 作者精心编写了这本《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依据,用《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 电力生产、安全法规及相关文件资料做准绳。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涵盖有电力 安全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诸多方面的知识,是一本内容详实、知识面广,具有实 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电力作业安全技术工具书。
本书由濮贤成、贾代球、罗新、王少华等同志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
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省安全培训中心,六安市供电公司、舒城供电公司、省及 市电机工程学会,舒城县政协,县科技局、人社局、安监局、文化局、县科协等 单位大力支持,舒城县政协慈世春、李光年,县科技局孙家胜、王经品、方成俊、 汪广月、薛姗,人社局孙正华,安监局孙鹏,文化局董舒奇,县科协沙际平,舒 城县供电公司詹昭、周霞、王甫如、桂舒梅、李宏霞、李蒙、李冬梅、陆必忠、 陈妙微、张鹏、梁波、李家腾、张学财、高林、孟德好、李莉(大)、陶勇、卜晓 晟,老同学余华平、徐德年、朱来权、张令铸、杨邦长、戴多兰、王进云、何世 复等同志热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参考了国内部分相关技术文献, 在此谨向相关作者和出版社深表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缺点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学者和 读者赐教与指正。
作者
2014年8月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电工基础 ..............................................................................1
第一节对称正弦三相交流电............................................................1
第二节开关电器的用途与分类.........................................................2
第三节 电力系统单相接地情况下的电流及电压分析 ..............................3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7
第一节电气事故和触电事故的分类............................. 7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和安全电压 ................................................ 11
第三节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 .......................................16
第四节 紧急救护与心肺复苏法 .........................................................22
第三章 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29
第一节 绝缘、屏护、安全距离(和用电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29
第二节 电气装置的安全要求 ............................................................33
第三节 保护接地、接零基本概念 ......................................................38
第四节 接地和接零及其保护概念 ......................................................41
第五节 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接保护中性线 .......................................46
第六节 雷电伤害与雷电预防一般措施.............................................. 54
第七节 农村电网雷击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56
第四章 电气安全装置 ........................................................................62
第一节概述.................................................................................62
第二节漏电保护装置.....................................................................62
第三节电气安全联锁装置...............................................................73
第四节信号和报警装置..................................................................82
第五节电工安全用具.....................................................................86
第五章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93
第一节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93
第二节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运行管理技术与要求 .....................loo
第三节剩余电流保护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105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110
第一节 送变电运行专业工作概述 ...................................................Iio
第二节 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Ill
第三节 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 115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122
第一节变电设备巡视检查............................................................122
第二节 变电设备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24
第三节 变电设备特殊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 137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140
第一节停电作业安全技术............................................................140
第二节安全工具、用具的安全技术................................................143
第三节 断路器安装或大、小修时安全技术及要求 ..............................149
第四节 隔离开关大、小修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 155
第五节设备清扫及绝缘子防污的安全技术及要求..............................156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160
第一节架空线路架设施工概述......................................................160
第二节线路检修工作专业技术与要求.............................................164
第三节开挖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168
第四节杆塔组立及撤杆安全技术...................................................174
第五节 放、撤线与紧线作业的安全技术 ..........................................182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190
第一节 杆、塔、配电变压器台上作业安全技术 .................................190
第二节IokV配变站敷设电缆作业安全技术.......................................193
第三节避雷器及其安装安全技术...................................................196
第^■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199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199
第二节安全性评价.....................................................................199
第三节作业危险点分析...............................................................202
第四节施工安全管理...............................................;..................204
第一章电
工基础
第一节对称正弦三相交流电
1.对称正弦三相交流电
(I)交流电。方向和强度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方向随时间变 化而改变的电流叫"交流电:
(2)三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一般是由三相交流发电机发出。三相交流发电机 里有三个绕组,彼此的相位相差120° (电角度)。
(3)对称三相交流电。当三相交流发电机所发出的交流电是三个频率相同、振 幅相同、相位互差120° (电角度)的交流电动势时,则称为"对称三相交流电动 势”,如此生产的电能称为"对称三相交流电工
(4)对称正弦三相交流电。如果对称三相交流电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按照正弦 函数规律变化,那么我们就称它为"对称正弦三相交流电”,通常简称"三相交流 电”或"三相电:
2.三相制连接的星形(Y)接线与三角形(△)接线
常用术语有:
相线(俗称火线)——连接电源和负载各相端点的导线,称为相线或端线。
中性点--三相电源中三个绕组末端,也可以是三个绕组首端,它们的连接点, 称为三相电源中点或中性点,三相负载星形连接点,称为负载的中点或中性点。
中性线——连接电源中点和负载中点的导线,称为中性线(有时以大地作为 中线,此时中性线又称为地线)。
线电压--端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
相电压——每相绕组或每相负载上的电压,称为相电压。
线电流——流过端线的电流称为线电流。
相电流--流过各相绕组或各相负载的电流称为电流。
(I)Y接线。所谓电源(发电机)星形接线,是把三个绕组的末端(X、y、Z)连在 一起,这个连接点称为中性点,而从首端(A、B、C)引线出去,如图1-1 (a)所
1
f r rr⅝*n
H-T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示。这些从首端引出的导线称为“端线”或"相线”(火线);从中性点引出的导 线则称为"中性线"。
(2) △接线。所谓电源(发电机)三角形接线是把三个绕组每相邻的两相所引 出的首尾两条线(A与Z、B与X、C与Y)两两合并,如图1-1 (b)所示。
⑸
图1-1三相制Y、△连接接线示意图
(a) Y接线方式;(b) △接线方式
3.对称三相正弦交流电的丫、△接线的线相之间电压、电流关系
丫接线时:I相=I线,U线=乃U相。
△接线时:yjι⅛=1线,U线=U相。
4.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以下简称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有直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等。
第二节 开关电器的用途与分类
1.开关电器基本用途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元件,由于检修、改变运行方式或 发生故障时,需将它们接入或退出,因而要进行一些操作。例如,在正常情况下, 要能可靠地接通和断开电路;在改变运行方式时,要能灵活地进行切换操作;在 电路发生故障情况下,须能迅速切断故障电流,把事故限制在局部地区,并使未 故障部分继续运行,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在检修设备时,隔离带电部分, 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等。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装设一些开关电器。
2.开关电器的分类
根据在电路中所担负的不同任务,开关电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仅用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断开或闭合正常工作电流的开关电器。如高压 负荷开关、低压闸刀开关、接触器、磁力启动器等。
2
第一章电工基础
(2)仅用来断开故障情况下的过负荷电流或短路电流的开关电器。如高、低压 熔断器。
(3)既用来断开或闭合正常工作电流,也用来断开或闭合过负荷电流、短路电 流的开关电器,如高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等。
断路器根据灭弧介质及作用原理可分油断路器(有多油和少油断路器)、压缩 空气断路器(简称空气断路器)、六氟化硫(龜)断路器、真空断路器和磁吹断路器 等。为了减少投资和大量节省占地面积,还有SF6作绝缘的组合电器(GIS)。
(4)不要求断开或闭合电流,只用来在检修时隔离电压的开关电器,如隔离开 关等。
第三节 电力系统单相接地情况下的电流及电压分析
三相电网中单相接地事故是较为多发事件。由于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的 运行方式不同,电力系统单相接地表征也不相同,故作以下分别叙述。
一、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情况的分析
1.正常工作状况及其假设条件
交流三相电网中各相导线之间及相对地之间,沿导线(线路)全长都分布有 电容。相间电容及由它决定的电容电流数值较小,且发生单相接地时相间电压不 变而略去不计。为分析方便,导线对地电容用集中于线路中央的电容C来代替。 三相系统正常运行时,电网各相对地电压Ua、Ub、UC是对称的,中性点的电位 为零C电源各相的电流厶、厶、厶、分别等于负荷电流Ifa、Ifb、Ift及相对地的 电容电流Ig的向量和。因各相对地电容量互差120。,故向量和等于零,所以地中 没有电容电流流过,如图1-2所示。
(a)
(b)
图1-2交流三相系统正常工作状况示意图 (a)接线图;(b)向量图
3
ɪli:ɪ.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2.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电流的数理分析
当电网中由于绝缘损坏而发生单相接地时,各相对地电压发生变化,对地的 电容电流也发生变化。如果是金属性接地时,故障相对地的电压变为零,其他未 故障的两相对地电压值升高到西倍,即为线电压。此时中性点的电位不是零,对 地的电压值为原相电压值。
图1-3所示C相发生金属性接地情形,C相对地电压变为零。A、B两相对 地电压值升到芯倍。各相对地电压的变化,可以认为是由与电压UC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的零序电压。A。、‰.08相对应地加在原各相电压Ua、Ob、UC之上, 从图1-3 (b)上可见Ul=闻A、Ub=√3 L7b. Ul =*,Ul与“之间的夹角为 60°; A、B两相对地电压的升高,使其对地的电容电流也相应地增加乃倍,ICA = ⅛ =√3Jcoa =√3Zcob =√3Ico,因C相电容视为短路,所以C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变 为零。ICA和ICB它们都分别超前于电压Ul和Ug的相量90。,因而这两个电流向量 间的夹角为60°, ,a和is的和为雑Ica,可见C相接地点的电容电流(简称接地 电流)值 IDC=V^lCA=V^Xa/^】8 = 3IcOo
(b)
图1 - 3交流三相系统C相接地时的情况分析示意图 (a)电路图;(b)向量图
3.分析结论
(1)发生单相接地时的接地电流,为正常时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
(2)在发生不完全接地时(经过一些电阻接地),故障时相对地电压是大于零 而小于相电压;未故障时相对地电压则大于相电压而小于线电•压,此时接地电流 也比金属性接地时小。
(3)从图1-3的向量上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相间
4
第一章电工基础
电压的大小和相位差仍维持不变,也就是说对三相负载的运行是不受影响的。值 班人员得到信号,可采取措施尽快查处故障点,并在最短时间消除故障。在消除 故障时,先将故障线路负荷转移给备用线路,没有备用线路时可对用户停电。
(4)单相接地一般在接地点处可能出现电弧,接地电流越大,此电弧越大。电 弧可以烧损设备或引起两相、三相短路。在一定条件下单相接地处可能出现间歇 性电弧,也就是周期性的熄灭和重燃的电弧。因为电网总具有电容和电感,即可 以形成一个振荡回路,从而产生过电压,其值可达2. 5〜3倍相电压。这种过电压 会影响到有电联系的整个电网,可能击穿绝缘较弱的部分,而造成短路。
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三相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情况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已知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点处容易发生 电弧(光)而产生过电压,所以应采取减少接地电流的措施。通常在中性点与地 之间接入消弧线圈,如图1-4所示。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中性点的消弧线圈 承受相电压并有电感电流IL通过,接地电流IDC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IL的相角 度差为180°,所以在接地处冗、IDC相互抵消(补充),因而减少了接地点处的电流 值。正常情况一般采用过补偿方式运行。
图1 - 4经消弧线圈接地三相系统单相接地时情况分析示意图 (a)电路图;(b)向量图
三、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情况 的分析
防止交流三相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产生过电压的第 二种方法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地。如图1 - 5所示。
因为这种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相由接地点 通过大地形成单相短路。单相短路电流4值很大,它将 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使断路器断开,将故障部分
切除。
三相系统单相接地情况示意图
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缺点,是单相短路电流很大,每次发生单相接地时, 断路器由保护装置动作而跳开,使供电中断。因单相接地故障在线路中故障几率 占比重较大,且暂时故障为多数,所以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广泛装设自动 重合闸装置。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优点是在单相接地时,中性点的电位不变,未故障相 的对地电压也不升高。我国目前IlO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一般都采用中性点直 接接地方式。这种方式又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
66、35、10 (6) kV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
对于380V系统,绝大部分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
6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第一节电气事故和触电事故的分类
一、电气事故的分类 ;
1.从劳动保护的角度分类
人身财产安全事故有电流伤害事故、电磁伤害事故、静电事故、由电气设备 事故可能伴随的人身伤害事故、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及雷击伤害事故。
(I)电流伤害事故。它是指人体触及带电导体,电流通过人体而导致触电的伤 亡事故。常见电流伤害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感应电压触电、 高压放电事故及电弧伤害事故等六种形式的伤亡事故。在高压触电事故中,当人 体与带电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就开始击穿放电,从而造成触电事故。
(2)电磁场伤害事故。它是指人在强电磁场的长期作用下,吸收辐射能量而受 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主要伤害,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高频电磁场还 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正常机能造成一定影响。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功能性 改变,一般具有可变性特征。
(3)电气设备事故及可能伴随的人身伤害事故。它是指由于电路或电气设备故 障,造成电路或电气设备损坏、燃烧的事故,而事故又往往与人身事故联系在一起。 如电线短路、开关烧毁可能引起火灾,断路器爆炸等而伴随的人身伤害事故。
(4)静电事故。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静电酿成的事故。在有爆 炸性混合物的场所,由于静电放电会引起爆炸。静电也会给人造成一定程度的电 击,静电不影响产品质量。
(5)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电气火灾和爆炸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电气设备的 危险温度或设备短路及电火花酿成的。电火花中,静电火花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一个危险因素,静电火花也可能在火药、石油制品、化工品等产品生产及运输过 程中,引起火灾或爆炸,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与财产损失等次生损害。
(6)雷电伤害事故。雷电事故是一种自然灾害。雷电电压高、放电时间较短、
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电流大,若防雷设施不完善,也可以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
2.按电气事故损害的对象分类
(1)人身触电事故。这是电气事故中最为严重和常见的一种事故,特别是在农 村,由于安全用电的知识少,人们缺乏安全用电常识,低压电网不合格、维修不 善以及违反安全规程等现象时有发生,很容易发生人身触电事故。
人身触电事故的显著特点是:人们的五官感觉一般是觉察不出事故的预兆, 当有了感觉,也就受到了伤害;而且在严重情况下,自身难以摆脱危险处境;如 抢救不当,参与抢救的人也可能同遭不幸。
(2)电气设备事故。这类事故极易造成火灾事故。造成电气事故和火灾的一般 原因是:①木质电杆、横担腐蚀;②水泥电杆质量低劣或损伤严重;③使用破股 线,或导线截面及拉力不够,或导线严重烧伤、损坏、断股;④拉线松弛或严重 锈蚀;⑤设备(变压器及电动机严重受潮);⑥熔体熔丝选择不当,或用铜铝线代 替;⑦配电变压器缺油严重或进水;⑧设备严重过载;⑨防雷装置损坏或不合格, 接地线断线,接地电阻不合格;⑩设备质量低劣或失修,特别是家用导线、开关 及电器;⑪接线错误或使用不当;⑫由于电气设备过载、发热、短路引起的火灾。
二、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从多年来人身伤害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看,在电力系统中,触电事故占的比 重是较大的,所以防止人身触电是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1.触电事故的规律
(1)季节性明显。
一(2)低压触电事故多(低压电器使用多,布设简陋)。
(3)携带式和移动电气设备事故多。
(4)电气连接部位事故多。
(5)单相触电事故多。
(6)误操作事故多。
2.触电一般原因分类
(1)因施工现场的施工电源布置不尽合理,线路裸露,绝缘损坏,电动工具接 线不符合要求或漏电,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2)青工、临时工、民工等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电气工器具缺乏维护保养,不定期试验;使用前检查不细,重用不重管, 使隐患长期未能消除。
(4)低压配电箱(柜)维护不善,不正确使用劳动使护用品•。
(5)有关规程规定不掌握,已受电的变电所,母线上作业无工作票,安全措施 不完善,误入带电间隔;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线路感应电压伤人。线路架设完工,
8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虽然没有验收送电,但线路路径是通常会与带电线路平行或交叉,容易感应带电。
(6)电动工器具未按规定装设漏电保护器。
(7)特殊作业环境,未按规定使用安全电压。
(8)低压线路中,接零与接地混用。
(9)接电不找电工,私拉乱接用电,特别是农村较严重,其中农业生产用电这 种情况更多。
触电事故往往发生很突然,而且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死亡率较 高。如果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触电事故的种类
触电一般是指人体触及带电体,由于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的伤害。触电分类 如下:
1.按触电事故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
(1)电击。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造成的内伤,它破坏了人体的心脏、肺以及神经 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室颤动,导致血液循环 停止;电流通过呼吸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停止;电流通过胸部,可使胸肌强烈收缩, 压迫呼吸引起窒息等。触电死亡事故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由电击造成的。
电击又分为直接电击和间接电击。
D直接电击,是指人们在进行电气设备检修、清扫、安装、调试及用电时, 误登、误碰带电体,或电器设备外壳破损导致带电体外露,造成触电。
2)间接电击,是指运行中的电气设施的金属外壳意外带电漏电,当人误碰带 电的金属外壳时,造成的触电。
(2)电伤,也叫电灼。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 伤害。电伤常常发生在人体的外部,往往在肌体上留下伤痕,受电弧释放出的大 量热能灼伤;人体与带电体接触,并同时发生放电电弧,灼伤更严重。这种伤害 将使人的皮肤发肿,或形成一层坚硬的膜。如触电人接触的是铜、黄铜或铝等载 流体,这些物质侵入皮肤后,会使皮肤变得粗糙、硬化,或使局部皮肤颜色呈绿 色或暗黄色。
人身触电时,通常会同时受到电击和电伤。
2.按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身的途径分类
发生触电事故大体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和感应电压触电、 高压放电事故、电弧伤害事故六种类型。其中尤以单相触电事故为最多。大约占 触电事故的75%,两相触电事故约占触电事故的15%。
(1)单相触电。当人体的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电导体时,就有触电电流通过人 体称为单相触电。
9
至王二一<L.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在中性点接地低压电网中,触电的情形如图2-1所示。这时作用于人体的电 压为220V,电流通过人体、大地和中点的接地装置,形成闭合回路,此时会给触 电者造成致命危险。
在中性点不接地低压电网中,触电的情形如图2-2所示。这时作用于人体的 电压是380V,但由于线路对地绝缘水平地较高,绝缘电阻非常大,通过人体的触 电电流一般不大于30mA,对人的危险性较小。但线路的绝缘不良,这种触电对人 的危险仍然很大。
电网人体单相触电示意图
图2-2中性点不接地低压 电网人体单相触电示意图
图2-3两相触电示意图
(2)两相触电。当人的两手或身体某一 部位,同时触及两相导电导线(体)时, 不论电网的中性点是否接地,都会有触电 电流通过人体,这种触电称之为两相触电。 两相触电的情形如图2-3所示。这时作用 于人体的是线电压,对于低压系统,电压 为380V,由于电压较高,危险性很大。
(3)跨步电压触电。当高压架空线路的 带电导线断落在地上时,如果人或牲畜站 在距离带电导线落地点IOm圆周范围以内,
且两脚(或牲畜的前后蹄)站在离断线落地点远近不同的位置上,如图2-4所示。
就会有触电电流通过人体或牲畜,这种触电就叫做跨步电压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对牲畜的危害较大(电流通过牲畜心脏),对人的危害相对较小(电流主要通过两 腿,而通过心脏部分电流较小)。当人感觉两腿发麻时,应赶快把双脚并在一起, 或双脚或单腿跳着离开危险区,要求跳至距离带电导线落地点20m以外,这样就没 有触电危险了。如不及时跳出,两脚抽筋以致跌倒时,触电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遇到 此种情况,为防止别人靠近这个危险区域,应迅速树立标志,并报告电力部门处理。
10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带电低压架空线断落地面时,同样也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不可麻痹大意。
带电导线落地点附近的地面电位分布如图2 - 5所示。当落地点通过电流时, 在落地点附近地面上会呈现电位,从图上所示电位分布曲线可以看到,距离落点 地越近,电位越高:距落地点越远,电位越低。距落地点20m以外处,地面电位 近似等于零。跨步电压触电,如图2-4中△5、△5所示。
图2-5电流入地点附近地面电位 (对地电压)分布图
(4)接触电压触电。当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布置不合理时, 壳接地后,地面电位分布就会不同,如果人体碰到电动机外壳,
如电动机绕组一相碰 就会有触电电流通过
人体,这种触电叫做接触电压触电。只 要对每台电动机都安装合格的保护接地 装置,就能防止接触电压触电事故发生。
接触电压触电如图2-6所示。接 触电压△u等于电气设备对地电压5 (即相电压)减去人体站立点地面电压 U2。人体站立点距接地点越近,地面 电压越高,接触电压就越小,反之,接 触电压越大。
图2-6接触电压触电示意图
第二节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和安全电压
1.触电伤害程度与电流强度的关系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通过电流的大小、持续时间、途径、 电流频率,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各种因素不是孤立的,特 别是电流的大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电流流过
11
至至三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人体所产生的不同生理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可分为感觉电流、摆脱电流、安 全电流和致命电流。
(1)感觉电流。当人发生触电时,人体开始有通电感觉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觉 电流。通电感觉随电流流入人体内的部位和流经途径有所不同,在相同条件下, 每个人的感觉也不同。根据测试结果:成年男子在交流50HZ电流作用下的平均感 觉电流为1.ImA,女子最小感觉电流为0. 7mAo
(2)摆脱电流。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值称为摆脱电流。根据测 试结果,交流摆脱电流统计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交流摆脱电流统计结果
性别 |
平均值(mA) |
概率 0.5% (mA) |
16 |
9 | |
10.5 |
6 |
(3)安全电流。为了保证人身安全,一般认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 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称为安全电流。 安全电流又可分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
1)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数值 称容许安全电流。国家标准中摆脱电流数值为IOmA,对矿井或金属容器内等作业 则规定为6mA o
2)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 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 电时间的关系为
7ac = 10+10∕z (0. 03s≤≤10s) (2 - 1) 式中IAC--交流持续安全电流,mA;
Z——持续通电时间,So
(4)致命电流。致命电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危险及生命的最小电流。在电流不 超过数百毫安的情况下,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引起心室颤动或窒息造成 的,因此使心室颤动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引起心室颤动的电流与通电时间有关, 从数十毫安到数百毫安不同。
通电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心室颤动、呼吸停止,电击者生命危险性越大。
2.触电伤害程度与电流途径的关系
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较大电流还会使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这 样就会使血液循环中断导致死亡。电流流经人体的中枢神经或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 神经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电流通过头部会使人昏迷;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截瘫。
12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电流流过人体的途径不同,对应流过心脏的电流大小也不同。表2-2以心室
颤动作为评价各种电流途径的相对危险性。
表2 - 2 各种电流途径的相对危险性
电流途径 |
F |
电流途径 |
F |
电流途径 |
F |
电流途经 |
F |
电流途径 |
F |
左手一左脚 |
1.0 |
双手一双脚 |
1.0 |
右手一双脚 |
0.8 |
胸一右手 |
1.5 |
臀一左手 |
0.7 |
左手一右脚 |
1.0 |
左手一右手 |
0.4 |
右手一右脚 |
1.0 |
背一右手 |
0.3 |
臀一右手 |
0. 7 |
左手一双脚 |
1.0 |
右手一左脚 |
0.8 |
胸一左手 |
1.5 |
背一左手 |
0.7 |
臀一双手 |
0.7 |
注 表中F--L、脏电流系数,就是左手到双脚的心室颤动电流ISC与任一电流途径的心室颤动电流Ir
的比值,即有F=L〃-
从表2-2中可以看出:胸—左、右手是最危险的电流途径;对四肢电流途径 来说,最危险的心脏电流系数是F=I的有:左手一左脚、左手一右脚、左手一双 脚、双手一双脚。左手一右手的心脏电流系数为0.4,除背一右手外此任何电流途 径都小,即流过左手一右手的电流要比通过其他任一电流途径的电流值大,但进 入心脏分流的电流较小。而脚一脚途径,由于偏离心脏较远,因此分流进入心脏 的电流比手一手途径分流进入心脏的电流还要小。
3.安全电压及人体允许电流、人体电阻
安全电压是制定安全措施的依据,安全电压决定于人体允许的电流和人体电阻的。
(1)人体允许电流。一般情况下可把摆脱电流看作是允许电流。男性的最大允 许电流为9mA,女性为6mA。在电气设备作业时安装有速断保护装置的情况下, 允许电流可按30mA考虑。在高处作业可能因触电导致坠落的场合,人体允许电 流应按5mA以下考虑。
(2)人体电阻。影响人体电阻的因素很多,皮肤(粗糙或细腻、干燥或潮湿、干 净或脏污)、气候(温度、湿度等)、触电的部位、面积、触电时间等,都是影响人体 电阻的因素。在不考虑皮肤角质层的情况下,一般人体电阻为IOOo〜2000。。
(3)安全电压。根据以上分析,则安全电压可写成以下公式:
U=ZR=50X1000=50 000(mV)=50V (2-2)
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安全电压在GB/T 3805—2008《特低电压(ELV)限 值》中明确规定,其安全电压定义: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 的,电压的系列。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两导线或一导体与地之 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500Hz,有效值50V。
(4)特定电源。特定电源是指:①除采用独立电源外,安全电压的供电电源的输入 电路与输出电路必须实行电路上的隔离。②工作在安全电压下的电器,必须与其他电气 系统和任何无关的可导电部分实行电气上的隔离。③直流电的上限值尚未规定。
(5)安全电压的额定值。其等级可分为:42、36、24、12、6Vo
目前我国电建企业采用于36V和12V,国外有采用42V的。
13
江二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对手提照明灯、危险环境的携带式电动工具,如无特殊安全结构和安全措施 时,其安全电压应采用42V和36V。但在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周围有大面 积接地导体、潮湿环境(如金属容器内、隧道内)使用的手提照明灯,应采用12V 安全电压。42V、36V作为安全电压是有条件的,只是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 全。例如,男性摆脱电流值是16〜9mA,若接触到42 (36) V电压时,则有电流 1=42 (36)/1000=42 (36)(mA),即远远大于人体的摆脱电流。
4.触电者能否死亡的决定因素
(1)人体是具有一定电阻的导体。
人接触带电体后,人体就会成为带电体与大地之间,或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 的通道,电流就会经人体构成回路,从而引起人体触电。
人体的电阻有多大呢,通过对动物(羊、猪与狗)的实验,推论出人体电阻如下: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穿鞋的人,从手到脚的电阻在IoOO〜2000。变动。因此, 可以认为,L 5k。是人体电阻的平均值。
人站在绝缘地板上时,对地总电阻大约是5k。,当施加上220V电压时,通过 人体的电流大约为44mAo
(2)触电者能否死亡的决定因素。
决定触电者能否死亡,有两个决定因素,即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和电流通过 持续时间。电流越大,时间越长,触电者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同触电电流强 度与触电时间下的人体反应如图2 - 7所示。
14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1)触电电流强度。触电电流强度与触电电压的高低、人体电阻的大小、电流 种类和频率,以及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等因素有关。
①触电电压的高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触电电压愈高,流过人体的 电流就愈大,触电伤害就越严重;反之,电压愈低电流愈小,触电伤害就越轻。 220V交流电压,人触电后就相当危险。经验证明:在一般环境下,50V的电压不 会给人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把36V规定为安全电压。
②电流种类和频率。直流电流通过人体,在5mA时人才有感觉,而交流电流 通过人体在ImA时就有感觉。显然,交流电对人体的危害也比直流大。频率为 50HZ的交流电,其对人体触电所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而高频率的交流电,由于 趋肤效应,电流只有很小部分通过人体的心脏部位,因此它只对人体造成灼伤, 而不会有生命危险。
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习惯上我们又称作"市电"或"工频电流:工频电 流通过人体时的生理反应,如表2-3所示。
表2 -3 工频电流通过人体时的生理反应情况
电流范围 (mA) |
通电时间 |
人体生理反应 |
电流范围 (mA) |
通电时间 |
人体生理反应 |
0—0.5 |
连续 |
没有感觉________ |
50〜 数百 |
低于心脏 搏动周期 |
受强烈冲击,但未发生心 室颤动 |
0.5 〜5 |
连续 |
开始有感觉,手指手腕等 处有麻痛感,没有痉挛,可 以摆脱带电体 | |||
超过心脏 搏动周期 |
昏迷、心室颤动、接触部 位留有电流通过痕迹 | ||||
5〜30 |
数分 钟以内 |
痉挛,不能摆脱带电体, 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是可 忍受的极限 |
超过 数百 |
低于心脏 搏动周期 |
在心脏搏动周期特定的相 位触电时,发生心室颤动、 昏迷,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 过的痕迹 |
30 〜50 |
数秒到 数分钟 |
心脏跳动不规则,昏迷、 血压升高,强烈痉挛,时间 过长即引起心室颤动 |
超过心脏 搏动周期 |
心脏停止跳动、昏迷、可 能致命电伤 |
③人体电阻的大小。人体的电阻主要是皮肤电阻,而皮肤电阻的大小又与皮 肤的角质外层厚度、皮肤的干湿和清洁程度、接触面积大小等有关。人体的电阻 越小,流过人体的电流就越大,触电伤害就越严重,反之则相反。
④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对触电事故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电流在人体中通 过的途径和触电的后果密切相关,电流从手流到双脚,比从一只手流到另一只手 或从一只脚流到另一只脚,所经过的中枢神经数目要多。同样电流从右手流到双 脚,通过心脏的电流占总电流的6. 7%;而从右手流到左手,通过心脏的电流占总
1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电流的3.3%。通过中枢神经和心脏的电流越多,就越容易造成中枢神经、呼吸器 官及心脏麻痹,触电后果也就最为严重。
2)触电持续时间。触电时间越长,电流的热效应使皮肤角质层迅速变质,接 触电阻越小,于是流过人体的电流增大,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得救希望越小。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人体通过的电流值与通电时间的乘积,对于人身安全是一个 界限,通常认为30mA ∙ s为安全值。数值超过得越多,危害性就越大。因此在对 触电者的抢救时,及早脱离电源,以减少人体通电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节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
一、发生单相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I)架空线路和临时线路未按规定架设,交叉跨越距离不够;或因自然灾害造 成其对地距离不够。当人误触这些"碰头线"、"拦腰线"、"地爬线"时,造成 触电。
(2)电杆和导线的机械强度不够,导线接头绑扎不牢、长期失修,或受外力破 坏,导致倒杆、断线、人误拾、误踩、误触带电部分,造成触电。
(3)广播线和电力线搭连、混线而带电后,人触及广播线造成触电。
(4)违反规定使用一线一地制照明(或窃电),人在拔接地线时触电。或接地 电阻达不到要求,人碰到接地线触电。
(5)屋内外布线安装不合格,导线破皮、电气设备带电部分外露,人误触碰造 成触电。
使用、安装不合格的电气产品(包含低质、劣质产品)及破损电器(或开关、 插头、插座、插线板、接线盒)也会造成触电。
(6)用湿手擦灯泡、开关、插座或移动带电电器;在灯头上装插三通或插拔插 头不慎(手指滑到触头)导致触电:家用电器金属外壳带电,人体碰到而造成 触电。
(7)带电移动电气设备,因设备漏电而造成触电。
(8)搭接熔丝,不慎触到闸刀开关上方的带电部位造成触电。修理电灯未拉总 闸,只拉开电灯开关,灯泡虽然不亮,但是电灯开关装在中性线上,所以灯口上 还是带电,从而发生触电。
(9)在带电线路附近工作(或检修另外线路、设备),误碰、误登带电线路触电; 在带电线路附近架设新线路(或做别的事)时,向上投递绳子,误投到带电线路上造 成触电,或新架导线(其他物品)弹跳碰到未停电线路上,造成触电事故。
(10)在检修线路或电气设备时,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约时停、送电,
16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以致造成线路未停电就开始工作,或在检修工作尚未结束、设备上仍有人工作的 情况下误送电,致使工作人员触电。
二、发生两相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
1.根本原因分析
一般是由于触电者,自以为已经站在木梯子等绝缘物上便开始带电作业,没 有注意或忘记旁边带电导体(线)存在,从而造成两相触电。
发生跨步电压触电或接触电压触电,一般都是无意识或忽视电压危险性等, 安全意识不够而误触电。
2.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
(1)触电事故有季节性。一般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生触电事故较多, 而六、七、八三个月最多。每年这一期间,供电部门都会在城乡开展百日安全无 事故宣传活动。这段时间多雨、空气潮湿,降低到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人体 也因天气炎热而多汗,故而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因此,使用电气设备时应更小 心、重视安全、谨防触电,有条件时应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试验,采取各种预 防措施。
(2)触电事故多发生在IOOOV以下的交流电气设备上。低压触电事故占绝大 多数,这主要是由于低压电气设备应用广泛,与低压电气设备接触的人员很多 (男女老少皆有),而且许多或绝大多数人员缺乏用电安全知识。在低压触电事故 中,由于触及正常时不带电而意外带电的电器设备;插、拔插头手指触及电极, 使用不合格电器产品,造成触电事故又占很大比例。这主要是由于设备有缺陷、 运行不合理、操作不当、保护装置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3)触电事故多发生在非专职电工人员身上。由于非专职电工对安全用电知识 一知半解、仅知毛皮或根本不懂,容易造成违章作业、耍大胆等情况所造成触电, 因此必须加强对非专职电工的安全用电宣传教育。
(4)触电事故与工作环境和生产部门的性质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冶金、矿 业、建筑、机械等行业的触电事故比较多;农村场院作业、抽水等临时用电时, 发生触电事故多。
(5)触电事故与使用不合格及不规范电器(包含质量低劣、破损等)有关系, 使用不合格电器(或不规范)极易发生触电。
三、防止触电的基本措施
触电事故最常见的,是偶然触及或接近带电体、触及正常不带电而意外带电 的导体(如漏电的电机外壳、电器外壳损坏带电部分被裸露)等情况。因此必须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任何人,特别是普通非电业人员,都必须使用合格电器;移 动电器设备、插拔插头,都必须集中注意力,做到一看、二小心、三动手(严禁
17
-rɪr rrgr,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湿手操作),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总之,触电事故与很多因素有关,触电事故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淹死 会水的人"的事并不新鲜。因此,我们从事电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提高安全意 识,预防触电,更应不断学习、分析、总结安全用电,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作为安全用电工作、学习宣传的材料,要随时随地对周围乃至社会人群传播、普 及高压电危险信号和安全用电知识,努力创造视安全用电为己任,全民预防触电 的氛围。
1.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
(I)保持与带电体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是指在各种工况条件下,带电 体与附近接地物体或地面之间、不同相带电体之间,以及工作人员距离带电体之 间,所必须保持的最小的安全距离,或最小空气间隙。这个间隙应能保证,在各 种可能出现的最大工作电压或某些过电压作用下,不会发生闪络放电,并保证工 作人员在正常作业时,不受到伤害。表2-4为人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表2 - 4 人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
有围栏 |
无围栏 |
有围栏 |
无围栏 | ||
10及以下 |
0. 35 |
0. 70 |
110 |
2.5 |
3.00 |
35 |
0. 50 |
1. 00 |
220 |
3. 00 |
3. 00 |
60 |
.1. 50 |
1.50 |
,安全距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设备不同相部分之间的距离。
2)设备带电部分至各种不同遮栏之间距离。
3)无遮栏裸导体至地面间的距离;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栅栏裸导体之间的水 平距离。
4)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抢修时与带电设备之间的距离。
(2)采用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指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特种电源供电的电压 系列。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两导线间或任一导体与地之间, 均不得超过交流有限值50Vo
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有42、36、24、12、6V,在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 的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有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
(3)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及其保护装置。当被保护电路中发生人身触电, 或者出现绝缘损坏,产生漏电时,只要泄漏电流或触电电流达到漏电保护器的动 作电流时,保护器就会迅速切断电源,以保护人身或电器设备的安全。
18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2.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
(1)加强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对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携带式电器采用双重 绝缘,即有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其工作绝缘主要用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而 保护绝缘是当工作绝缘损坏时用来防止触电的。
(2)采取熔断器保护、接地接零保护、漏电保护、过电流保护,以及绝缘监视 等保护措施。使得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动断开电源,防止发 生触电的危险。
(3)在电气设备上工作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1)在高压设备上工作,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有:①填用工作票、口头、电话 命令。②至少有两人在一起工作。③有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2)安全组织措施有:①工作票制度。②工作许可制度。③工作监护制度。 ④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3)安全技术措施有:①停电。②验电。③装设接地线。④悬挂标示牌和装设 遮栏。
四、触电急救措施
1.脱离电源
如果触电者尚未脱离电源,救护者不应直接接触其身体,应设法迅速使其脱 离电源,并防止触电者摔伤。脱离电源的方法有:①断开电源开关。②用相适应 的绝缘物使触电者脱离电源。③现场可采用短路法,使开关跳闸,或用缘缘杆挑 开导线(带电导体)等。
2.急救
触电者呼吸停止,心脏不跳动,如果没有其他致命的外伤,只能认为是假死, 必须立即进行抢救。抢救以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挤压法为主。
五、触电伤亡事故实例
1.在低压电力设备(施)上触电伤亡实例
(1)某日下午,某镇某村一带下起大雨,并有大风。朱某下班回家,途经某村 村民刘某家屋后时,大风正好在此时将刘家院内的一棵已枯死的树刮倒,树将低 压线砸断,而被砸断的电线正好落在从此走过的朱某身上,朱某当即触电死亡。
(2)某日,某县某村一带刮风下雨,将一条跨越农田的380V,农村灌溉用电 电力线路的电线刮断,掉落在地。此时正在农田干活的郑某,沿田境回家路经电 线掉落处,触电死亡。
(3)某日凌晨,某县某村发生山体滑坡,将一棵苦楝树压倒,树倒下时将架空 低压线全部压断,掉落在路上。第二天上午8: 30左右该村村民余某,骑着自行车 路过此地,掉落在地上的电线被卷入自行车钢圈内,余某当场触电死亡。
19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4)某日,杨某与郝某各驾驶一辆手扶拖拉机,在县中学南侧的地里拉泥土。 因路滑,郝某驾驶的拖拉机打滑,开动困难,杨某见状便到郝某的拖拉机车后准 备帮忙推车,左腿碰到了电线杆的拉线。因电线杆的拉线上端与电线绝缘层接触 摩擦已经破损,不动时不带电,但拉线一动便碰上导线就带电,当杨某左腿碰到 拉线时,拉线与导线接触,电流通过拉线击倒杨某,杨某触电死亡。
(5)某日下午5时左右,某村村民傅某乘坐木盆到其所承包的鱼塘中投放饲 料,由于江面雾很大,一条为鱼塘提供照明灯用电的220V低压线路距鱼塘水面仅 1.0m左右,傅某投料时不慎碰到鱼塘之上的电线,触电身亡。经查实,该线路虽 已作废弃处理,停止使用,但未及时派人拆除,而死者为了方便养鱼,未经任何 人同意,擅自接通本来已经断电的不安全线路。
2.在高压电力设施上触电伤亡实例
(1)某日,周某(时年8周岁)在其家新建住房二楼玩耍,当其在窗边玩玩具 时,不慎将玩具掉到窗外,落在其家一楼的雨篷上,因周某手够不到,便去房内 找来一根拉卷闸门用的元钢铁钩到窗边,站在窗边的凳子上向外去钩雨篷上的玩 具,不慎碰到与窗台平行的IOkV高压电线而触电,被电击伤左手与大腿内侧,经 某医院抢救脱险,但左手伤残。法医鉴定为十级伤残。后经查实,周某家的房屋 在地基批复时,镇政府就明确必须将房屋建在IOkV电力线路保护区外,而周家不 听,反将房屋位置向前平移3m,建在靠近IOkV线路侧,造成房屋与IOkV线路 过近而酿成惨剧。
(2)某日中午,许某(时年8岁)和同学放学回家,许某一边放风筝一边走 路,途经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时,风筝掉到了该院变电室房顶上,为取下风筝,许 某欲借助和变电室相连的一排低矮、废弃的平顶房爬上变电室的屋顶,许某在爬 时,一手抓住了在其头顶上部的IOkV电缆的电缆头,另一只手却抓住了变电室引 向地面的接地线,从而使其身体形成了放电通道(回路),许某立刻全身僵直,悬 挂在高压电缆上。后经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但两只手臂已遭电击致残,被高位 截肢,左臂留下IOCm,右臂留下8cm。后经查实,与变电室相连的一排低矮、废 弃平房与高压线路端距离不符合电力技术规程要求,但未及时拆除。
(3)某日16时许,胡某与其他小朋友放学后,来到本村的变压器房内玩耍, 当时变压器房门开着,内有两台变压器,落地式安装,胡某爬到变压器上玩耍时, 手触摸到变压器带电部分,当场被电流击伤,经送往医院抢救,双手被电烧伤, 医院鉴定为六级伤残。
六、单相电气设备的安全
1.单相电气设备的安全独特性
照明设备、电动工具,以及小型电气设备广泛采用单相用电。因单相设备数
20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量大、分布广、工作条件不固定和经常使用,因此发生触电事故较多。使用单相 电气设备,要特别注意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2.单相电气设备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
(1)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单相电器可采用保护接地的安全措施。为了减轻 短路,或过载造成火灾的危险,相线、中性线都应安装熔断器。
(2)在中性点接地系统中,可以采用保护接零,零线不得安装断路器和熔 断器。
(3)携带式或移动式单相电器的零线或接地线不宜单独敷设,而应当和电源线 采用带有接零(地)线的橡皮套软线或电缆作电源线,取其专用芯线作零 (地)线。
保护零(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在0∙75〜1.5mm2以上的铜线。
电源插座和插头应有专用的接零(地)插孔和插头。结构上还应保证接零 (地)插座和插头上导线之间不得插错,这类设备绝对不可不使用零(或地)线, 并应接入漏电保护器。
(4)在生活室内及公共场所,如地板系由木材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其触电危 险小,采用接零(或接地)会将大地电位引入室内(或场所),而增加触电危险, 因此不应采用接零或接地措施,这时零线必须采用与相线相同的绝缘线,但相线、 零线容易弄错,又考虑到要有利于切除短路和过载事故,减轻火灾的危险,相线 和零线上都应装设熔断器。
(5)在特别危险的场合,可采用安全电压(由双线圈的隔离变压器)供电 (24V、12V),不能采用自耦变压器供给。对中性点接地系统,为了防止高压窜入 低压,变压器低压一侧可以接零;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只将变压器外壳接地 即可。为了防止短路事故,隔离变压器一、二次侧都应装设熔断器。
七、农村引发人身触电的主要原因
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严重缺乏安全用电常识和家用电器安装使用知识。不懂安全用电常识又不 学习,更严重的是有事不找电工,糊涂胆大自己干;如不懂电器使用知识,私自 安装或修理用电设备;使用不合格的电器和不合格电线,带电移动电器设备,在 电线上晒衣服,在严重潮湿的场所或湿手安装电灯;私拉乱接电源线,不采取任 何保护措施;用电接线先接电源后接负荷,拆线时相反;发现有人触电不是先赶 快切断电源,而去直接用手拉触电人体等不科学不安全行为。
(2)用电设备不合格。一则为购置电气设备时,不注意检查产品质量,图便利 买贱货;二则为使用、安装前不检查、安装不合格、接地装置不符合要求、绝缘 不合格;三则为安全距离不够,金属导体裸露部分不包扎、接头不牢、使用破、
21
-rɪr Fan 迁二工 旧电气材料(电线、闸刀、插头、插座、电器带电体裸露在外)。
(3)架空线路断线或接户线断线造成触电。外力造成线路断线,导线超过允许 机械强度或电气安全数值,以及架设施工不规范造成断线;自然灾害或不合理作 业造成断线,使带电电线被人体接触形成触电。
(4)违反操作规程或习惯性违章。检修电路时,不认真执行“停电、验电、挂 接地线”的规定;停电后不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工作时思想 不集中,造成工作、操作等失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保护器不投运或拆除保 护器等。
八、农村防止触电必须采取的措施
(1)将裸露的带电体架高至2. 5m以上。
(2)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外壳与大地作良好的电气接触,即接地。
(3)保护接零。在IOOoV以下中性点直接地系统中,将电气设备的外壳与供 电线路的中性点连接起来。中性点(变压器附近)接地电阻不大于4。(IOOkVA 以上不大于10Ω)o
必须指出,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单靠保护接地是不能有效地防止 人身触电的,必须采取保护接零,否则会造成保护器不动作。目的是把电源碰壳 变成单相短路,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可靠地来自动断开故障设备电源。
采用保护接零时,还应注意:①不允许在同一电源上把一部设备接零,另一 部分接地;②在中性点绝缘(不接地)的系统中,绝不允许采用保护接零,特别 是家用电器,禁止采用接零代替接地;③采用保护接零时,接零导线必须可靠牢 固连接,并且在中性线上不允许装设熔丝或单独设置开关,中性线阻抗不能太大。
(4)重复接地。采取保护接零时,除系统中性点接地外,还必须在中性线上进 行多处接地,以防中性线断线。
(5)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为保证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如三相四线制中配电 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接地。
第四节紧急救护与心肺复苏法
-、紧急救护基本原则
(1)紧急救护的基本原则。其主要是指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抢救伤员生命, 减轻伤情,减少痛苦,并根据伤情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救治。急救的成功条件 是动作快,操作正确。任何拖延和和操作错误都会导致伤员伤情加重或死亡。
(2)要认真观察伤员全身情况,防止伤情恶化。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 即在现场就地抢救,用心脏复苏法支持呼吸和血液循环,对脑、心脏重要脏器供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22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氧。应当记住,只有分秒必争地迅速抢救,救活的可能性才较大。
(3)现场工作人员都应定期进行培训,学会紧急救护法。应会正确解脱电源、 会心肺复苏法、会止血、会包扎、会转移搬运伤员、会处理急救外伤或中毒等。
(4)生产现场和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应配备急救箱。急救箱内应存放急救用 品,并应指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
二、触电急救
1.触电急救
触电急救,必须分秒必争,立即就地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并坚持不 断地进行。同时要及早与医疗部门联系,争取医务人员快速接替救治。在医务人 员未接替救治之前,不应放弃现场抢救,更不能只根据没有呼吸或脉搏擅动自判 定伤员死亡,放弃抢救。只有医生有权做出伤员死亡的诊断。
2.脱离电源 ,
(1)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因为电流作用的时 间越长,伤害就越重。
(2)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他 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在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 员既要救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已不触电。
(3)在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及伤员。因为这时就护 人员也有触电的危险。
(4)如触电者处于高处。解脱电源后会自高处坠落,因此,要采取有效预防坠 落措施,避免发生次生伤害。
(5)触电者若触及的是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 电源开关或刀闸,拔下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如干燥的木棒、木板、绳 索等不导电的东西,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 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躯;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 燥衣物等包起作绝缘后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燥木板上, 在绝缘好自己后才能进行救护。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如果电流通过触电者入地,并且触电者紧握电线,可设法用干木板塞到伤员身下, 使其身体与地隔离;也可用干木把斧子或有绝缘柄的钳子等将电线剪断,剪断电 线人员要一根一根地分相剪断,并尽可能站在绝缘物上或干木板上后才能操作。
(6)触电者若触及的是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 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 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有必要的安全距离。
(7)如果触电发生在架空线路的杆塔上。如为低压带电线路,若有可能立即切
2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断线路电源的,应迅速切断电源,或者由救护人员迅速登杆,束好自己的安全皮 带后,用带绝缘胶柄的钢丝钳、干燥的不导电物体或绝缘物体将触电者拉离电源; 如为高压带电线路,又不可能迅速切断电源开关的,可采用抛挂足够截面的、适 当长度的金属短路线方法,让电源短路使开关跳闸。抛挂前,将短路线一端固定 在铁塔或接地引线上,另一端系重物。但抛掷短路线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 断线危及人员安全。不论是哪级电压线路上的触电,救护人员在使触电者脱离电 源时,要注意防止发生高处坠落的可能,以及再次触及其他带电线路的可能。
(8)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认线路无电时,救 护人员在未做好安全措施(如穿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紧跳跃地接近触电者)前, 不能接近离断线点8〜Iom圆周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伤人。触电者脱离带电导 线后,要迅速带到8〜IOm范围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认线路已经无 电时,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立即就地进行急救。
(9)救护触电伤员切除电源时,有时会同时使照明失电。因此应考虑事故照明 应急灯等做临时照明。这个临时照明要符合使用场所防火、防爆的要求,但不能 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工作开展。
3.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1)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应使其就地平躺,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 走动。
(2)触电伤员如神志不清,应使其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畅通,并用5s 时间,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采用摇动伤员头 部方式呼叫伤员。
(3)需要抢救的伤员,应立即就地坚持正确抢救,并设法联系医疗部门接替 救治。
4.呼吸、心跳情况的判定
(1)触电伤员意识丧失,应在IO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见图2-8),判 定伤员呼吸心跳情况。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听——用耳贴 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试——试测伤员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 两手指轻轻试测(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情况。
(2)若看、听、试结果,既无呼吸又无颈动脉搏动,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三、心肺复苏法
触电伤员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 施: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人工循环),正确进行就地 抢救。
24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图2-8看、听、试
1.通畅气道
(1)触电伤员呼吸停止,重要的一步是始终确保气道通畅。如发现伤员口内有 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个手指或用两手食指交叉从口角处 插入,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伤员的咽喉深部。
(2)通畅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類法(见图2-9)。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 一只手的手指将其下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随之抬起, 气道即可通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可参见图2 - 10,严禁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垫在伤 员头下,因为头部抬高前倾更会加重气道阻塞,且使胸外按压时流向胸部的血流 减少,甚至消失。
(b)
气道状况判断
(a)气道状况;(b)气道塞阻
2.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见图2-11)
(1)在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的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上的手指捏住伤员鼻 翼,救护人员深吸气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 气两次,每次1〜l.5s。如两次吹气后试测颈动脉仍无搏动,即可判断心脏已经停 止跳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除开始时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呼吸的吹气量不需过大,以 免引起胃膨胀。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 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
25
壬工一e一.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2-11 口对口人工呼吸
(3)触电伤员如牙关紧闭,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 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唇紧闭,防 止漏气。
3.胸外按压
(1)正确胸外按压的位置与步骤。正确的按压位 置是保证胸外按压效果的重要前提。确定正确按压位 置的步骤如下:①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触电伤员的右 侧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处的中心。 ②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 指平放在胸骨下部。③另一只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
缘,置于胸骨上,即为正确按压位置(见图2-12)。
图2-12正确的胸外按压位置
(2)正确胸外按压的姿势。正确的按压姿势是达到胸外按压效果的基本保证。 正确的按压姿势如下:①使触电伤员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立或跪在伤 员一侧肩旁,救护人员的两肩位于伤员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 两手掌根相叠,手指翘起,不接触伤员胸壁。②以髓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 力,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3〜5cm (儿童和瘦弱者酌减)。③压至要求程度后, 立即全部放松,但放松时救护人员的掌根不得离开胸壁(见图2-13)。
(3)按压操作频率。按压必须有效,有效的标志是按压过程中可以触及颈动脉 有搏动。操作频率如下:①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80次左右,每次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②胸外按压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同时进行。其节奏 为:单人抢救时,每按压15次后吹气2次(15: 2),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每 按压5次后由另一人吹气一次(5 : 1)反复进行。
四、抢救过程中的再判定
(1)按压吹气Imin后(相当于单人抢救时做了 4个15 : 2压吹循环),应用
26
第二章电气安全基础
看、听、试方法在5〜7s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和 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定。
(2)若判定颈动脉已有搏动但无呼吸,则暂停 胸外按压,而继续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 每5s吹气一次(即每分钟12次)。如脉搏和呼吸均 未恢复,则继续坚持心肺复苏法抢救。
(3)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再判定一次, 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 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图2-13按压姿势与用力方法
五、抢救过程中伤员的移动与转院(见图2-14)
1.抢救过程一般要求
(1)心肺复苏应在现场就地坚持进行,不要为方便而随意移动伤员。如确实需 要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应超过30s。
图2-14伤员的移动
(a)正常担架;(b)临时担架;(C)错误搬运
(2)移动伤员或将伤员送往医院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其背部垫以 平硬阔木板。移动或送往医院过程中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心肺复 苏法抢救。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救治前不能中止。
(3)应创造条件,用塑料袋装入砸碎冰屑作成帽状包绕在伤员头部,露出眼 睛,使脑部温度降低,争取心肺脑完全复苏。
2 •伤员好转后的处理
如伤员的心跳和呼吸抢救后均已恢复,可暂停心肺复苏法操作。但心跳呼吸
2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恢复的早期有可能再次骤停,应严密监护,不能麻痹,要随时准备再次抢救。
初期恢复后,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躁动,应设法使伤员安静。
3.杆上或高处触电急救
发现杆上或高处有人触电,应争取时间及早在杆上或高处开始进行抢救。救 护人员登高时应随身携带必要的工具和绝缘工具以及牢固的绳索等,并紧急呼救。 救护人员应在确认触电者已与电源隔离,且在救护人员本身所处环境的安全距离 内无危险电源时,方能接触伤员进行抢救,并应注意防止发生高空坠落的可能性。
触电伤员脱离电源后,救护人员应将伤员扶卧在自己的安全带上(或在适当 地方)躺平,并注意保持伤员气道通畅。同时要迅速按上面介绍的方法判定反应、 呼吸和循环情况。如伤员呼吸停止,立即口对口(鼻)吹气2次,再测试颈动脉, 如有搏动,则每秒钟继续吹气一次;如颈动脉无搏动时,可用空心拳头叩击心前 区2次,促使心脏复跳。
高处发生触电,为使抢救更为有效,应在合适的时间,及早设法将伤员送至 地面。在完成上述措施后,应立即用绳索迅速将伤员送至地面,或采取可能的、 迅速有效的措施送至平台上。在将伤员由高处送至地面前,应再口对口(鼻)吹 气4次。触电伤员送至地面后,应立即继续按心肺复苏法坚持抢救。
4.现场触电药物抢救的原则
现场触电抢救,对采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应持慎重态度。如没有必要的诊断设 备条件和足够的把握,不得乱用。在医院内抢救触电者时,由医务人员经医疗仪 器设备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决定是否采用。
28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第一节 绝缘、屏护、安全距离(和用电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一、绝缘
绝缘是用不导电的物质(体)把带电体与外界隔离开。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 气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与所采用电压等级相符合,必须与周围环境和 运行条件相适宜。
电工绝缘材料很多,常用绝缘材料的电阻在109。∙ cm以上。如瓷、玻璃、塑 料、纸、矿物油等。
1.绝缘破坏的概念及击穿的形式与特性
绝缘材料所承受电压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在某些地方发生放电绝缘而遭到 破坏,即击穿现象,也叫做绝缘破坏。
绝缘材料除击穿破坏外,蒸汽、潮湿、粉尘、腐蚀性气体、机械损伤等,也 都会使其绝缘性能导致破坏。
固体绝缘被击穿后一般不能恢复绝缘性能,固体绝缘击穿有热击穿和电击穿 两种形式。
液体和气体绝缘击穿在电压消失后,绝缘性能还是可以恢复的。
在正常情况下,绝缘材料也会逐渐老化而失去绝缘性能。
2.绝缘性能指标
为了防止绝缘性能损坏造成事故,应当按规定严格检查绝缘性能。绝缘性能 用绝缘电阻、耐电(压)强度、泄漏电流和介质损失等来衡量。
(1)绝缘电阻。绝缘电阻通常用绝缘电阻表测定。用绝缘电阻表测量实际上是 给被测物加上一个直流电压,测量通过被测物上面的泄漏电流,表上所指示的数 值是通过换算得到的绝缘电阻值。
(2)耐电强度。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应有足够的耐受电压强度和应能承受可能 出现的过电压叫做耐电强度。耐电强度通常用耐压试验来检查,有工频交流和直
29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流耐压试验两种方法;交流耐压应用比较普遍,直流耐压只用于电缆、发电机等
少数电气设备的测试。
交流耐压试验的时间一般为Imin,试验电压一般取被试设备额定电压的一倍 多至数倍之间(详见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标准),但不得低于IOoOV。
(3)泄漏电流试验。泄漏电流试验是发现绝缘硬伤、脆裂等内部缺陷的一种方
法。泄漏电流试验只对某些安全要求较高的设备进行。如某些安全工具(绝缘手
套、绝缘靴)、某些日用电气和电动工具、某些高压设备(发电机、变压器、电动
机、阀型避雷器、油侵电缆等)才有必要按规定进行。
(4)介质损失。介质损失以介质损失角的正切值(tan》)的大小来反映绝缘材 料性能,绝缘材料在交流电压作用下,电流可由三部分组成:①位移电流Iw,充 电性的电容电流,不产生电能损失;②吸收电流厶,与极化作用相联系,具有充
图3-1绝缘材料在交流电压作 用下产生三部分电流及介质损 失角tan 8组成示意图
电和产生电能损耗双重效应;③漏导电流九,通 过某材料绝缘电阻的电流,与电压同相位,产生 电能损耗,如图3-1所示。总电流I与电压U的 夹角φ即为功率因数角,总电流J的有功分量产生 的损耗为介质损耗,8角的余角8为介质损失角, 显然)=90-F当角S越大或tan》的值越大,损 耗亦越大。当绝缘材料老化、轻微受潮或局部缺 陷时,它所产生的介质损耗电流有所增加,总电 流增加很小,故很难测出。但在这种情况下tan) 却有明显增加,因此,测量tan3值就能及时发现 设备绝缘缺陷。
二、屏护
电气设备和配电线路的带电部分,如果不便包以绝缘或绝缘不足,为保证安
全,可以采用屏护措施。
屏护是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起来。如施工用 配电变压器、配电装置均需设置遮栏作为屏护。
栅栏高度不应低于L7m,下部边缘离地面不应超过0.1m,网眼不应大于 40mm×40mmo遮栏、栅栏与变压器外廓的距离应大于1m,在栏的周围应悬挂 "止步、高压危险!"的指示牌。
低压设备的栅栏与裸导体之间距离应大于0.8m。栏应有门,但门必须加锁。
户外变压器设置围墙高度一般不应低于2. 5mo
屏护装置所用材料应当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防火性能。金属屏护装置
必须接地或接零。
30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三、安全距离(和用电标准)要求
为了避免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造成触电事故,防止过电压放电和各种短路 事故,带电体与地面之间以及其他设备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均需保持一定的 安全距离,安全距离的大小决定于设备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安装方式等 因素。
(1)架空电力线与地面(水平面)最小安全垂直距离的要求,如表3-1所示。
表3-1 架空电力线与地面(水平面)最小安全垂直距留 (m)
最小垂直距离 |
线路额定电压等级(kV) | ||
线路通过碗盲 |
1以下 |
6 (10) |
35 |
人员频繁活动区(包括居民区) |
6 |
6.5 |
7 |
_____非人员频繁活动区_____ |
5 |
5.5 |
6 , |
____^____ |
6 |
7 |
7.0 |
铁路轨顶 |
7.5 |
7.5 |
7.5 |
河流(至50年一遇的洪水水面) |
5 |
5 |
5 |
(2)架空电力线与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架空电力线路不得跨越屋顶为易 燃材料建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亦应尽量不跨越。如需跨越时,架空 电力线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低于表3-2要求。
表3 -2 架空电力线与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
线路额定电压(kV) |
1以下 |
1〜10 |
35 |
60 〜110 |
154〜220 |
330 |
垂直距离(m) |
2.5 |
3.0 |
4.0 |
5.0 |
6.0 |
7.0 |
水平距离(m) |
1.0 |
1.5 |
3.0 |
4.0 |
5.0 |
6.0 |
注表中水平距离是指架空线的边线在最大风偏时的最小距离。
(3)架空电力线与树木间的最小安全距离。架空电力线路与地面生长的树木之
间的最小安全距离要求,如表3-3所示。
表3-3 架空电力线路与树木(竹)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线路额定电压(kV) |
1以下 |
1〜10 |
35 〜110 |
154〜220 |
330 |
500 |
垂直距离(m) |
1.0 |
3.0 |
4.0 |
4.5 |
5.5 |
7.5 |
水平距离(m) |
1.0 |
3.0 |
3.5 |
4.0 |
5.0 |
7.0 |
(4)线路同杆架设时最小安全距离。常见几种线路同杆架设时相互间最小距离 要求,如表3-4所示。
3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3 -4 几种线路同杆架设时相互间最小安全距离
同杆线路名称 |
直线杆 |
分支或转角杆 |
同杆线路名称 |
直线杆 |
分支或转角杆 |
低压线与低压线(m) |
0.6 |
0.3 |
IokV线路与IokV线路 |
0.8 |
0. 45/0. 60* |
低压线与IOkV线路(m) |
1.2 |
1.0 |
通信线路与低压线路 |
1.2 |
不允许 |
* 转角或分支线路,距上层横担为0∙ 45m,距下面横担为0.6m。
(5)低压绝缘动力线路与照明线路的对地安全距离。低压绝缘的动力线路和照
明线路对地的安全距离要求,如表3-5所示。
表3 -5 低压绝缘动力线路与照明线路对地的安全距离
低压绝缘临时动力、照明线路对地距离(m) |
不得小于2. 0 |
通过交通要道及车辆通行处(m) |
不得小于6. 0 |
______施工现场用IlOV、2用V灯具只作固定照明用,其悬挂高度(m)______ |
不得小于2. 0 |
(6)起重机械在高压线路附件作业时的安全距离。其类作业时(包括起重臂、
钢丝绳、重物)与高压电力线间最小安全距离要求,如表3-6所示。
表3 - 6 起重机械在高压线路附近作业时的安全距离
线路额定电压(kV) |
1以下 |
1—20 |
35-110 |
154 |
220 |
330 |
500 |
最小安全距离(m) |
1.5 |
2.0 |
4.0 |
5.0 |
6.0 |
7.0 |
8.5 |
(7)照明灯对地最小安全距离的要求。室内吊灯灯具、墙上灯具,高度一般应 大于2.5m。室外照明灯具一般应高于3m,拉线开关距地面高度可取3m。室内明 装插座离地面高度可取1. 3〜1.5m,暗装可取0. 2〜0.3mo
施工现场照明线路不得接近热源或直接绑在金属构件上:在竹木脚手支架上 架设时应设置绝缘子;在金属脚手架上搭设时应设置木横担;特殊照明灯采用金 属支架时,支架应稳固,并采取接地或接零保护。
(8)检查、检修工作中人体与带电体安全距离的要求。为了防止在检查、检 修、检验工作中人体与其携带的工具触及或接近带电体,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安全 距离,其要求如表3-7所示。如果小于表中安全距离时必须装设临时遮栏。
表3 - 7 人体及其携带的工具与带电体允许最小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 |
人体及其携带的工具与带电体的最小允许距离 | ||
低电压区 |
0. Im | ||
高电压区 |
电压等级 |
一般操作(m) |
用绝缘杆操作(m) |
≤10kV |
0.7 |
0.3 | |
20 〜35kV |
1.0 |
0.9 |
32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第二节电气装置的安全要求
一、配电线路的安全要求
1.导线截面
导线截面必须满足发热和允许电压损失的要求。如果负荷太大,导线将发热, 可能造成停电或火灾事故。而如果电压降低过大,将不能满足用电设备的需要。 除此之外,导线截面还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
为了防止导线过热,导线载流温度应不超过允许范围。塑料绝缘线的最高温 度不得超过70℃,橡皮绝缘线不得超过65℃, 一般导线不超过70℃。当周围环 境温度为35℃时,绝缘导线允许的最大持续电流按表3-8和表3-9选用。.
表3-8 塑料绝缘线安全截流量 (A)
截面 (mm2) |
明线 装设 |
_____钢管布线_____ |
塑料管布线 |
护套线 | ||||||||||||||
两根 |
三根 |
四根 |
两根 |
三根 |
四根 |
两芯 |
三芯四芯 |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
1. OO |
17 |
12 |
11 |
10 |
10 |
10 |
9 |
13 |
9.6 | |||||||||
1. 50 |
21 |
16 |
17 |
13 |
15 |
11 |
14 |
10 |
11 |
11 |
13 |
10 |
11 |
9 |
17 |
13 |
10 |
8 |
2. 00 |
17 |
12 |
23 |
17 |
17 |
14 | ||||||||||||
2. 50 |
28 |
22 |
23 |
17 |
21 |
16 |
19 |
13 |
21 |
16 |
18 |
14 |
22 |
17 |
30 |
23 |
23 |
19 |
4 |
37 |
28 |
30 |
23 |
27 |
21 |
24 |
19 |
27 |
21 |
24 |
19 |
28 |
22 |
37 |
29 |
28 |
22 |
6 |
48 |
37 |
41 |
30 |
36 |
28 |
32 |
24 |
36 |
27 |
31 |
23 |
38 |
29 |
57 |
44 |
45 |
35 |
10 |
65 |
51 |
56 |
42 |
49 |
38 |
43 |
33 |
49 |
36 |
42 |
33 |
49 |
38 | ||||
16 |
91 |
69 |
71 |
55 |
64 |
49 |
56 |
43 |
62 |
48 |
56 |
42 |
65 |
50 | ||||
25 |
120 |
91 |
93 |
70 |
82 |
61 |
74 |
57 |
82 |
63 |
74 |
56 |
81 |
61 | ||||
35 |
147 |
113 |
115 |
87 |
100 |
78 |
91 |
70 |
104 |
78 |
91 |
69 |
102 |
78 | ||||
50 |
177 |
143 |
143 |
108 |
127 |
96 |
113 |
87 |
130 |
99 |
114 |
88 |
128 |
100 | ||||
70 |
230 |
178 |
177 |
135 |
159 |
124 |
143 |
110 |
160 |
126 |
145 |
113 |
160 |
121 | ||||
95 |
282 |
216 |
216 |
165 |
195 |
148 |
173 |
132 |
199 |
151 |
178 |
137 |
185 |
138 | ||||
120 |
324 |
246 |
250 |
190 |
224 |
168 |
198 |
148 |
233 |
173 |
207 |
155 |
216 |
160 | ||||
150 |
371 |
281 |
285 |
216 |
259 |
194 |
224 |
173 |
263 |
198 |
237 |
179 |
242 |
183 | ||||
185 |
423 |
323 |
328 |
246 |
294 |
220 |
259 |
198 |
307 |
229 |
268 |
203 | ||||||
33
-rɪr S^^ ɪ,lɪ.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3-9 |
橡皮绝缘线安全载流量 |
(A) | ||||||||||||||||
截面 (mm2) |
明线 |
钢管布线 |
___塑料管布线 |
护套线 | ||||||||||||||
装设 |
两根 |
三根 |
四根 |
两根 |
三根 |
四根 |
两芯 |
三芯四芯 | ||||||||||
铜 |
铝 |
铜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铜 |
铝 | ||
1. 00 |
18 |
13 |
12 |
10 |
11 |
10 |
10 |
11 |
10 | |||||||||
1. 50 |
23 |
16 |
17 |
13 |
16 |
12 |
15 |
10 |
15 |
12 |
14 |
11 |
12 |
10 |
14 |
12 |
10 |
8 |
2. 00 |
17 |
13 |
12 | |||||||||||||||
2. 50 |
30 |
24 |
24 |
18 |
22 |
17 |
20 |
14 |
22 |
17 |
19 |
15 |
17 |
13 |
18 |
14 |
16 |
16 |
4 |
39 |
30 |
32 |
24 |
29 |
22 |
26 |
20 |
29 |
26 |
20 |
23 |
17 |
28 |
22 |
21 | ||
6 |
50 |
39 |
43 |
32 |
37 |
30 |
34 |
26 |
37 |
29 |
33 |
25 |
30 |
23 | ||||
10 |
74 |
57 |
59 |
45 |
52 |
40 |
46 |
51 |
38 |
45 |
35 |
40 |
30 | |||||
16 |
95 |
74 |
75 |
57 |
67 |
51 |
60 |
45 |
66 |
50 |
59 |
45 |
52 |
40 | ||||
25 |
126 |
98 |
98 |
75 |
87 |
66 |
78 |
59 |
87 |
67 |
78 |
59 |
69 |
52 | ||||
35 |
156 |
120 |
121 |
92 |
106 |
82 |
95 |
72 |
109 |
83 |
96 |
73 |
85 |
64 | ||||
50 |
200 |
152 |
151 |
115 |
134 |
102 |
119 |
91 |
139 |
104 |
121 |
94 |
107 |
82 | ||||
70 |
247 |
191 |
186 |
143 |
167 |
130 |
150 |
115 |
169 |
133 |
152 |
117 |
135 |
104 | ||||
95 |
300 |
230 |
225 |
174 |
203 |
156 |
182 |
139 |
208 |
160 |
186 |
143 |
169 |
130 | ||||
120 |
346 |
268 |
260 |
200 |
233 |
182 |
212 |
165 |
242 |
182 |
217 |
165 |
197 |
147 | ||||
150 |
407 |
312 |
294 |
226 |
268 |
208 |
243 |
191 |
277 |
217 |
252 |
197 |
230 |
178 | ||||
185 |
468 |
365 | ||||||||||||||||
2.线路的安全距离
线路的安全距离必须满足规程要求。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导线与地面、导 线与工程设备、导线与建筑物、导线与树木、导线与导线之间都应有足够的安全距 离,见表3 - 10〜表3 - 12,并应符合以下原则:
(1)最小垂直距离。其应按导线弛度(弧度)最大时考虑,一般应以下列气象条 件设计.:①导线有覆冰、气温一5℃、无风;②最高温度、无风。
(2)最小水平距离(或偏斜时的距离):其设计时应当考虑下面气象条件:①覆冰、 气温一5℃、无风;②无冰、最大风速。
表3 - 10 架空电力线路对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距离(m) |
10 |
3.0 |
35 |
4.0 |
60 |
5.0 |
34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表3- 11 架空电力线路对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通过林区(m) |
通过公园、绿化区、防护林带(m) |
通过果林、经济林(m) |
10 |
3.0 |
30. |
1.5 |
35 |
4.0 |
3.5 |
3.0 |
60 |
4.0 |
3.5 |
3.0 |
表 3-12
架空电力线路对地面或水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m)
线路经过地区名称 |
0. 40kV |
10 kV |
35 kV |
居民区 |
6.0 |
6.5 |
7.0 |
非居民区 |
5.0 |
5.5 |
6.0 |
交通困难地区 |
4.0 |
4.5 |
5.0 |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冬季冰面) |
5.0 |
5.0 | |
不能通航也不能浮运的河湖(50年一遇洪水位) |
3.0 |
3.0 . |
(3)布线方式。在有腐蚀、易燃、易爆、特别潮湿的场所应采用暗线;在比较
干燥、要求不太高的场所可采用明线。各种布线方式见表3-13。
表3-13 各种布线方式
0 场所环境条 , 件或名称 |
BLV导线在瓷夹板 或瓷柱上敷设 |
BLV导线在绝 缘子上敷设 |
BLV导线穿钢(或塑 料)管明线或暗线敷设 |
BvV导线用卡子 固定明线敷设 | |
正常 |
推荐(除天棚内) |
允许(除天棚内) |
允许 |
推荐 | |
潮湿 |
禁止 |
推荐 |
允许 |
推荐 | |
多尘 |
禁止 |
允许 |
允许用BLX线 |
推荐 | |
高温 |
禁止 |
推荐用BLX线 |
推荐 | ||
有腐蚀性 |
禁止. |
允许 |
推荐塑料管 |
推荐 | |
有火灾 危险 |
H-I |
禁止 |
允许 |
允许 |
推荐 |
H-2 |
禁止 |
禁止 |
允许 |
推荐 | |
H-3 |
禁止 |
允许 |
允许 |
推荐 | |
有爆炸 危险 |
Q-I |
禁止 |
禁止 |
推荐 |
禁止 |
QT |
禁止 |
禁止 |
推荐 |
允许 | |
Q-3 |
禁止 |
禁止 |
推荐 |
允许 | |
G-I |
禁止 |
禁止 |
推荐 |
禁止 | |
G-2 |
禁止 |
___禁止 |
推荐 |
允许 | |
室外布线 |
允许(无水淋) |
推荐 |
允许 |
允许(无暴晒) |
35
二、变电设备的安全要求
1.变压器
变压器的装设必须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并装设保护和测量装置。
变压器室必须是耐火建筑,室门应采用阻燃或不燃材料,且向外开启。油量 在60Okg以上的变压器,室内应有适当的储油坑(槽)。
变压器室的下方应设有通风道,墙的上方或屋顶应设有排气孔。通风孔和排 气孔应装设铁丝网以防止小动物钻入,引起短路事故。
变压器的释放阀装置,应保证事故喷油畅通,并且不致喷入电缆沟、母线及 其他设备上。
2.高压断路器
高压断路器是供、配电系统中重要开关设备之一,它能在事故情况下迅速地 断开短路电流,防止事故扩大。
断路器的灭弧介质、绝缘介质,以及操作机构的液压油和氮气,应符合相应 的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断路器接地金属外壳上应有防锈、导电性能良好、直径不小于12mm的接地 螺钉,接地点附近应标以"接地”或其他接地符号。
操作(动)机构必须具有易于观察表示断路器分、合位置的机械指示器。在 断路器本体上也应尽量具有这一装置。
断路器有排逸孔或安全阀的设备应使排油或排气时不致引起电气击穿,排除 方向应考虑不危及人身与其他设备的安全,排逸孔应能防止异物进入。
3.高压隔离开关
隔离开关主要用来隔断电源,保证有明显的断开点,隔离开关的触头是裸 露的。
隔离开关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安装调整容易、维护检修方便;金属制造 的零件,包括联锁元件均应防锈、防腐蚀,各螺丝连接部分应防止松动,接地开 关应拆装方便。
隔离开关的主开关和接地开关之间,应有可靠的机械联锁,并有实现电气联 锁条件。不带接地开关的隔离开关,应具有与携带接地线联锁的机构。
隔离开关与相应的断路器之间应有可靠的联锁装置。固定式开关柜和手车式 开关柜,应具有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拉(合)手车、防止带电挂接地 线、防止带接地线合隔离开关的联锁装置。 ^
IOkV隔离开关只允许用来切断或接通下列线路与下列设备:
(1)电压IOkV长度不超过1〜5km的空载电缆。
36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2)电压IOkV长度不超过5〜IOkm的空载架空线路。
(3)电压互感器及避雷器。
4.高压负荷开关
高压负荷开关有一定的灭弧能力,其开断能力介于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之间。
高压负荷开关一般只用来切断和接通正常线路,而不能用来切断或接通发生 故障的线路。多数情况下其应当与高压熔断器配合使用,由熔断器切断短路 电流。
由动力或储能操动机构同时操作的三相负荷开关,相间分闸不同期应不大于 5mm,合闸不同期应不大于IOmm0
负荷开关排逸孔的位置,应使排出物不致引起电气击穿,排出方向应不危及 人身和电气设备的安全。
5.互感器 .
互感器分为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其工作原理和变压器相似,它们是供 测量仪表和继电保护装置使用。
电压互感器运行时,二次侧必须可靠接地,为防止短路时烧毁互感器,其一、 二次侧均应装设有熔断器。电流互感器运行时,二次则不允许开路。
6.电容器
电容器应当有有效的短路保护装置,以免由于击穿引起爆炸事故。用熔断器 保护时,熔丝熔断电流应为额定电流的1.2〜1.3倍。
运行中的电容器脱离电源以后,其金属极板上尚存留一些电荷,两级之间有 所谓残留电压。在交流系统中,残留电压可达极大值(幅值)的两倍,甚至更高。 为避免残留电压伤人,必须根据电容器的大小,并联适当的放电负荷为其放电。
电容器在运行中,电流不应超过额定值的1.3倍,电压不应超过额定值的 1.1倍,外壳温度不应超过65℃,周围环境温度不应超过35℃,电容器各接线点 应保持接触良好。
不论是高压电容器,还是低压电容器,都不允许在带有残留电荷的情况下合 闸,否则,可能产生很大的电流冲击,电容器重新合闸时应先效电。
IokV的电容器,各相电容器相与相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0mm,电容器离地 面高度不得低于300mmo电容器的外壳和铁架应采取接零或接地措施。
7.母线
母线是用来汇集和分配电流的导体,有硬母线和软母线之分,一般硬母线用 得较多。
母线截面积不仅应满足负荷电流和机械强度的要求,还要经得起短路故障时 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考验(要求)。
3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为了安全,母线之间、母线与接地体之间、母线与其他装置之间均应保持一 定的距离。
母线可采用焊接、压接和搭接等三种连接方法。铜、铝之间在干燥的室内可 以直接相连;在室外或潮湿的室内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钢母线连接处应当搪 锡。母线的连接要求接触良好。如果接触电阻太大,可能由于接头处过热而造成 事故。
软母线多用于户外。软母线的连接应采用专用线夹连接或压接,不得采用一 般锡焊或较接的方法连接。软母线在档距内不得有接头,连接应在杆(柱)的跨 接线上进行。
注意:软线不得过松或过紧。
第三节保护接地、接零基本概念
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中,带电部分是由绝缘体绝缘的,但由于绝缘破坏和其 他原因可能造成非带电部分带电。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意外带电而引起触电事故, 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和装设漏电自动切断电源开关等措施。
一、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就是把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 密地连接起来。无论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无论是高压或低压,也无论是一般环 境还是特殊环境都经常采取保护接地措施。
下面以380V电网为例,分析电气设备外壳接地和不接地的区别。
1.设备外壳不接地情况分析
当电气设备(电动机)某处绝缘损坏或导体碰接设备金属外壳,造成设备外 壳带电,对地产生了电压,若其时人体触及时就造成触电,流入人体电流为L = U/ ‰+Kr),其中,RBD为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体电阻,取4。; Rr为人体电阻取 1000Ω; U为设备所接电压,取相电压220V。各值代人以上公式中则有:L = 220/(4+1000)=0. 22 (A) = 220 (mA)o这个电流值通过人体是危险的,它会致 人死亡,因此要求对设备的金属外壳进行接地。
2.设备外壳接地情况分析
如果设备外壳意外带电,上例人体触电时流经人体的电流Ir变为很小,而大 部分电流经设备的接地线流入大地,接地电流值约为单相短路电流,即,d=U/ (RBD+Rd) = 220∕(4+4) = 27∙5A° 而流经人体电流为;r =U∕jRr.= 110V∕1000Ω= 0. 11 (A) = IlO (mA)o
在设备外壳接地时,当金属外壳意外带电,若人体触及时流入人体电流降低
38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一半,接触电压也降低一半,因此要求设备外壳接地。
接地体的电阻值应尽量降低,一般要求接地体电阻值≤4C。若RB0、Rd值都 低,当外壳带电时,相当于单相短路,Td值可能增大很快,使熔断器熔丝熔断或 断路器跳闸而切断电源,从而可以减少人体触电的危险性。
二、保护接零
保护接零就是将电气设备外壳与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的零线相连接。采用保 护接零方式,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意外带电时,即形成单相短路状态,短路电 流值很大,可使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或熔断器熔丝熔断,快速切断电源,从而保护 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1.对零线(中性线)的要求
三相四线制的零线导电能力,一般要求不得低于相线的1/2,但单相供(用) 电电气设备的零线与相线的导电能力应相同。
2.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特性及其区别
保护接地方式只是降低设备漏电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能消除这种危险性,而 保护接零方式在当设备外壳意外带电时就构成相线与零线直接短路,这种回路阻 抗很小,短路电流很大,保护动作切断电源。因此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应采用 保护接零的安全措施。
3.工作接地与重复接地
(1)工作接地就是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它有两个作用:①减少一相接地时对 人身的伤害;②减轻高压(电)窜入低压的危险性。
(2)重复接地就是零线上设置有多处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这是保护接零系统 中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它有以下安全作用:①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②减轻 零线断线时的触电危险;③改善架空线路防雷性能。
三、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的配合
在由同一台变压器供电采用保护接零的系统中,所有用电设备都必须同零线 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零线网。但是如果有个别设备不接零而采用保护接地措施, 则情况将是相当严重的。
如图3-2所示,Ml采用了外壳接地,未接零。当Ml发生外壳带电时,电流 通过设备,电源开关可能不会断电,故障长时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除触及Ml 外壳时有触电危险外,由于零线系统对地电压升高,即UD=RBDU/(Rbd+Rd),这 时所有由这台变压器供电的接零设备都带有电压,当有人触及时均有触电危险。 因此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
如果把Ml的外壳同电网的零线连接起来(见图3-2虚线),贝IjRd即为零线 上的重复接地,对安全是有利的。
39
壬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3-3三相五线制接线方式示意图
较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22OV供电 系统更为安全的接线方式,为三相五线制,即采用 保护导体和中性导体分离接地方式,即称为Tn-s 系统。这种系统电源需引出5条线路(见图3-3), 接地导体正常情况下是不通过负荷电流和不平衡 电流,只有发生接地故障时才有电位,为降低电 位应采用重复接地。TN-S系统应用于核电站、 已充氢的系统、有燃油系统等易燃易爆的施工现 场。但同一供电低压系统,严禁一部分采用接地 保护,另一部分采用接零保护。
四、对接地装置和接零装置的安全要求
保护接地装置和接零装置的可靠良好运行,对于保障人身安全有着十分重要 意义,对其安全要求有以下几点。
1.保证导电的连续性
.必须保证电气设备至接地体之间,或电气设备至变压器中性点之间导电的连 续性,不得有脱节现象。一般不得采用建筑物的钢结构、行车轨道、工业管道、 电缆金属外壳、自然导体作为接地体。采用时必须在其伸缩缝,或接头处应另加 跨越接线,并要连接可靠,以保证其导电的连续性,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体之间 务必有可靠电气连接。
2.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扁钢搭接的长度应为宽度的两倍以上,在 四个梭边都进行焊接。圆钢的焊接长度应为直径的6倍以上。不能焊接的可采用螺 栓、长箍连接,但必须保持接触良好。在有振动的地方,应有采取防松动的措施。
40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3.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为了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及考虑到防腐蚀的要求。用钢、铜、铝等材料作零
线、接地线、接地体时,其最小尺寸应符合表3-14和表3-15的要求。
表3-14 钢接地线、接地体或接零线的最小尺寸 (mm)
材料种类 |
地上 |
地下 |
材料种类 |
地上 |
地下 | ||
屋内 |
屋外 |
屋内 |
屋外 | ||||
圆钢直径 |
5 |
6 |
8 |
角钢规格 |
30X3 |
40X4 | |
扁钢宽度 |
24 |
48 |
48 |
钢管管壁厚度 |
2.5 |
2.5 |
3.5 |
扁钢厚度 |
3 |
4 |
4 |
钢管直径 |
,30 |
≠50 |
48 〜60 |
表3-15 铜、铝接零线或接地线最小尺寸 (mm)
材料种类 |
_____ 敷设方式- | ||
明设的裸导线 |
绝缘导线 |
电缆接地线或与相线包在同一保护外壳内的接地线 | |
铜(mm?) |
4 |
1.5 |
1 • |
铝(mm2) |
6 |
2.5 |
15 |
一般宜采用钢接地线或接零线,有困难时可采用铜、铝接地线或接零线。地 下的不得采用裸铝导体作接地线或接零线。携带式设备因经常移动,其接地线或 接零线应采用0. 75〜L 5mm2以上的多股软铜线。
4.应采取防腐措施
为了防止腐蚀,钢接地装置最好采用镀锌元件制成,焊接处应加涂沥青防腐, 明敷设的接地体、接零线可涂漆防腐。对于有强烈腐蚀性的环境应增加导体截面 积。圆钢的直径不得小于12mm,钢管管壁厚度不得小于5mm,扁钢不得小于 40mm × 4mm o
5.地埋安装距离的要求
接地体与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1. 5m,与独立避雷针的接地体距离不应小于 3m0接地体上端埋入深度一般不应小于0. 6m,并应保证在冻土层以下。
6.接地、接零支线不得串联
为了提高接地、接零的可靠性,电气设备的支线应单独与干线或接地体连接。 干线应有两处以上同接地体直接连接,以提高可靠性。
第四节接地和接零及其保护概念
-、意外带电体
与电气设备有导电连接,但正常时与带电部分绝缘的导体,由于绝缘破坏或
41
Tf…L
其他原因而带电者,我们称其为意外带电体。
为了防止在意外带电体上的触电事故,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保护接地、 保护接零、等化对地电压、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等措施。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带电,造成触电事故的基本措施。
二、接地和接零及其保护概念
1.接地的分类
接地一般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电压保护接地及电气接地。
(1)工作接地。是指在电力系统中运行所需要的接地,如中性点接地等。
(2)保护接地。是指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将电气设备正常 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如外壳),即意外带电体,与接地装置实行良好的金 属性连接。它是一种防止间接触电的基本措施。
(3)过电压保护接地。是指过电压保护装置为了消除过电压危险影响,而采用 的保护接地。
(4)电气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或设施的任何部位(不论是否带电),人为的 或自然的与零电位的大地相接通的方式。
2.接地体、接地线和接地装置
埋入地中,并且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兼作接地体 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井管、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基础、金属管道 和设备称为自然接地体。接地体中与大地垂直的部分叫接地极,而水平部叫接地带。
与电力设备、杆塔的接地体或零线连接用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 体称为接地线。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叫接地装置。
3.接地电阻
(1)接地电阻的定义。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与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 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该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 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冲击电流求得的接地电阻,称为接 地电阻,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工频电流求得的电阻,称为工频接地电阻。
(2)工程上对接地电阻的要求。
1)工作接地电阻值。有关工作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如表3-16所示。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3-16 工作接地电阻值
工作接地设备 |
接地电阻阻值 |
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 |
一般不应大于4d 但当配变容量不大16OkVA时可不大于10Ω |
非电计量的电流互感器 |
一般可不大于10∩ |
42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2)保护接地电阻值。IT系统、TN-C系统TT系统、保护接地电阻值的要 求,分别如表3-17〜表3 - 19所示。
表 3-17 |
IT系统保护接地电阻要求值 |
-保护接地设备 — |
接地电阻阻值 |
高压击穿熔断器 |
一般不宜大于4于;但当配变容量 不大于IOOkVA时,可不大于Ioa |
1.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 2.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 3.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 4.电力金属管配线 5.配电屏金属柜架 6.金属配电箱 |
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接地电阻必须满足: Re≤5θm∕Iκ 式中Re--接地电阻,Ω; 5Om--通称电压极限,¢1E常情况下按50V (交流有效值)考虑,V; /κ——相线与外露可导电部分之间发生阻抗可忽略不计的第一 次故障电流,IK值要计及泄露电流,A |
以上设备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 |
-指沙土、多石土壤地区,可允许不大于30。 注:指土壤电阻率 G500X IOt。,m的地区 • |
表3- 18 TN-C系统保护中性线接地电阻要求值
_____保护接地设备_____ |
接地电阻阻值 |
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 |
其时接地是TN-C系统中性点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供用的, 一般不应大于4。,但当容量不大于IoOkVA时,可不大于IoQ |
1. TN-C系统中各出线回路的PEN 线首末端、分支点及接户线处 2.与高压线路同杆架设的TN-C系 统中的PEN在共敷段的首末端 |
TN-C系统中保护中性线的重复接地电阻,当变压器容量不 大于IOOkVA,且重复接地点不少于3处时,允许电阻不大 于30Q |
表3 - 19 TT系统保护接地电阻要求值
______保护接地设备 |
. 接地电阻阻值 |
1.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 2.电力设备传动装置 3.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 4.电力金属管配线 5.配电屏的金属柜架 6.金属配电箱 |
TT系统中在满足剩余电流二级保护或三级保护的情况下,受 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接地电阻,可按下式确定: Re&U]Om/】op 式中Re——接地电阻,。; 50m--通称电压极限,在正常情况下按50V (交流有效 值)考虑,V? /op--按剩余电流二级保护或三级保护所确定的动作电 流A (见表3 - 20) |
表3 - 20 剩余电流二级保护或三级保护所确定的动作电流
动作电流(A) |
总保护 |
中级保护 |
______末级保护______ |
二级保护IoP |
0. 1—0. 2 |
≤0. 03 | |
三级保护保~ |
0. 2 〜Q 3 |
0. 06〜0.1 |
≤0. 03① |
①家用电器、固定安装电器、移动式电器、携带式电器及临时用电设备为30mA;手持电动器具为
10mA;特别潮湿的场所为6mA。
4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3) TT系统、IT系统和TN-C系统的接线方式。
D TT系统的接线方式。TT系统是指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并引出 中性实施单相、三相混合供电。网路内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用保护接地 线(PEE)接至电器上,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无直接关联的接地极上,如图3-4所 示。第一个字母T表示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变电设备外露 可导电部分作保护接地。
电力系统中性点 接地点
受电设备 外露可导电部分
(a)
杳
受电设备接地 保护接地点
E_
电力系统中性点 接地点
OOOO
受电设备 外露可导电部分 (b)
PEE
受电设备接地 保护接地点
图3-4 TT系统的两种供电方式接线示意图
(a)三相四线(220/380V)接线;(b)三相三线制(380V)接线
2) IT系统的接线方式。IT系统也是一种三相三线制供电系统。IT系统是指 变压器低于侧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系统内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 部分用保护接地线(PEE)单独接至接地极上,如图3-5所示。字母I表示配电 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字母T含义同TT系统第二个 字母。
3) TN-C系统的接线方式。TN-C系统是指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 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合二为一,系统内所有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 分用保护线PE与保护中性线PEN相连接,如图3-6所示。
电力系展中性点经高阻 受电设备外接地保护 抗接地或不接地 露可导电部分 接地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点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
图3-5 IT系统接线示意图
图3-6 TN-C素统接线示意图
TN-C系统。TN-C系统的T表示该系统的中性点直接与地连接,N表示从
44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中性点引出的中性缓,C表示该中性线兼作保护。由于中性点是接地的,所以保护 也就通过中性线N与地相连接了,所以称为保护接地线PE。也就是说,在TN-C 系统中的工作中性线与受电设备的保护接地线是合用一个接地点,这时人们把这 条中性线称为保护中性线,用PEN表示,即起中性线与保护线两种作用的导线。 TN-C系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这就是TN-C、TN-S和TN-C-S三种形式。 TN-C系统中字母C表示共用保护中性线PEN0
TN-S系统的接线,如图3-7所示。其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和保护接地线PE 是分开的。
PEN
电力系统中性 点接地点
可导电部分
可导电部分
图3-7 TN-S系统接线示意图
但这两条线在电源中性点是合用一个接地点。TN-S系统是三相五线制供电 体系,其安全可靠性较高。
TN-C-S系统是TN-C系统和TN-S系统的结合。即系统中有一部分线路 的中性线与接地保护线是共用的,而有一部分线路的中性线与接地保护线是分开 的,如图3-8所示。这种系统是在TN-C系统中的用户建筑物进户处将PEN线 一分为二,作重复接地后,一根 作中性线N,另一根作接地保护 线PE。
应该提请注意的是,PEN-旦分开成为N和PE以后,其之 后线路就再也不能合并成PEN线 了,N线也不能再接地了,而且不 允许中断。所以没有TN-S-C, 也没有TN-C-S-C这种提法, 只有TN-C-S系统。
电力系统中性 点接地点
图3-8
4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4.接地装置对地电压或接地装置的电位
电力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根据欧姆定律,电流通过散流电阻,就会产生电 压;其接地部分与大地零电位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接地装置对地电压,或接地 装置的电位。
5.接触电势、接触电压、跨步电势、跨步电压
当接地短路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大地表面形成分布电位,在地面上距离设 备一定水平距离(与沿设备外壳、架构或墙壁垂直距离1.8m处)两点的电位差, 称为接触电势。人体接触该两点时所承受的电压称为接触电压。接地网网孔中心, 以对接地网接地体的最大电位差,称为最大接触电压。
带电体接地时地面上人体两脚(水平距离为0.8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称为 跨步电势;人体两脚接触该两点时,所承受的电压称跨步电压,接地网外的地面 上水平距离0.8m处,对接地网边缘接地体的电位之差,称为最大跨步电势,人体 两脚接触该两点时,所承受的电压,称为最大跨步电压。
6.接零
接零是指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用导线,直接与配电 系统的中性线(点)的零线相连接。如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电力设 备外壳与零线连接,称为低压接零保护,也简称接零。
7.重复接地
将零线上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 地在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减轻零线断线的危险性、缩短故障时间、改善防雷 性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节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接保护中性线
-、工作接地
1.工作接地的定义
’工作接地是指电力网运行时需要的接地,如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直接 接地。
2.工作接地应用场合
(I) TT、TN-C系统的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
(2)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专供计量者除外)一端接地。
3.工作接地的作用
(1)降低人体的接触电压。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气设备中,当有一相发生接地故 障时,人体触及另一相时,人体所承受的电压将等于线电压,即为相电压的乃倍。
46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在中心点直接接地的电气设备中,当有一相接地故障时,人体触及另一相所承受的 电压接近或等于相电压。
(2)迅速切断故障设备电源。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气设备中,发生单相接地 时,其接地故障电流很小,保护装置不能迅速动作切断其故障设备电源,故障将 长期持续下去,对人体是很危险的。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气设备中,单相接地 故障电流很大,能使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切断其故障设备电源。
(3)降低电气设备和电力线路的设计绝缘水平。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中,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其他两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因此电气设备和电力线路的绝 缘水平只要按相电压考虑即可。而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其电气设备和电力 线路的设计绝缘水平相对要高,要按相电压的6倍考虑。因而采用工作接地,就 可以节约投资和降低建设费用。
(4)避免过电压。35kV变电所主变压器的中性点,是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这 样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可以消除接地短路点的电弧,避免系统出现过电压。
二、保护接地
1.保护接地的定义
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而作的接地,如TT系统、IT系统中受电设 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所作的接地。
2.保护接地应用场合
(D在TT和IT系统中,除∏类和ID类电器外,所有受电设备(包括携带式 和移动式电器)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装设保护接地。
(2)在TT和IT系统中,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 电力配线的金属管、配电盘的金属柜架、金属配电箱,以及配电变压器的外壳应 装设保护接地。
(3)在IT系统中,装设有高压击穿熔断器时应装设保护接地。
(4)在TN-C系统中,各出线回路的保护中性线,其首末端、分支点及接线 处应装设保护接地。
(5)与高压线路同杆架设的TN-C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在共敷段的首末端 应装设保护接地。
3.保护接地的作用
保护接地的示意图如图3-9所示。如果电动机外壳没有接地,如图3-9 (a) 所示,当电动机发生一相导体碰壳时,则外壳带有相电位,这时若有人接触到其 外壳,就会有电容电流通过人体发生触电,这是很危险的。如果电动机外壳装设 有保护接地,如图3-9 (b)所示,由于人体电阻K.,远大于接地装置电阻Rd, 在发生一相碰壳时,即使人体接触到电动机(设备)外壳也没有多大危险。
4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3-9保护接地作用示意图
(a)电动机外壳没有装设接地;(b)电动机外壳装设有接地
三、接保护中性线
1.接保护中性线的定义
接保护中性线,是指中性线与保护线两种作用的导线。当电源的中性点不仅 是工作接地,而且也是系统中所有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接地时,则称 为接保护中性线,用字符"PEN"表示,又称接零。在TT系统中中性线只是为取 得单相电源,此时若称它为零不合适。
2.接保护中性线应用场合
在TN-C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它既是工作零线(中性线、取得相电压)又 是专用保护零线。
(I)TN-C系统中。除口类、∏I类电器外,所有电气设备(包括携带式、移 动式和临时用电电器)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采用保护线接保护中性线。
(2)在TN-C系统中。电力设备的传动装置、配电盘的金属框架,金属配电 箱,采用保护线接保护中性线。
(3)在TN-C系统中。保护中性线的接法应正确,如图3-6所示,即是从电 源点保护中性线上分别连接中性线和保护线,其保护线与受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 分相连,严禁与中性线串接。
(4)保护线应采用绝缘电线。其截面积应能保证短路时热稳定的要求,如按 表3-21选择时,一般均能满足热稳定要求,可不作校验。
表3 - 21 按机械强度要求中性线与相线配合的截面要求值
S相线截面积(mm2) |
SN中性线截面积(mm2) |
S≤16 |
S |
16<S≤35 |
16 |
S>35 |
S/2 |
3.重复接地
(1)重复接地的定义。在TN-C系统中,各出线回路的保护中性线其首端、
48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分支点及沿线每Ikm处和接户线处作保护接地;与高压线路同杆架设的TN-C系 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在共敷设段的首末端作保护接地;这种除在中性点处接地外, 还必须在保护中性线上的一处或多处进行接地,称为重复接地,如图3-8所示。
(2)采用重复接地的作用。①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短路时,可以降低保护中性 线的对地电压;②当中性线断线时,可以继续使中性线保持接地状态,减轻触电 伤害。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中性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 面所有设备外壳都呈现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中性线断 线的故障应尽量避免。施工时丝毫不能放松对中性线敷设质量的检查。运行中同 样不能忽视对中性线情况的检查。同理,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线上绝不允许 装设断路器或熔断器。
4.保护接地与接保护中性线的选择
低压电网的中性点(即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中性点),可采用直接接地或不接 地的运行方式。
(1)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接地相的对地电压不 会升高,但却有较大的接地短路电流。当人体触及设备的带电外壳时仍有触电危 险。因为人体所承受的电压等于接地短路电流和接地电阻的乘积。为此,应安装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减少其接地短路电流, 在电网绝缘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能减少人体触电的危险;但非接地相的对地电压 却要升高,特别是当发生高低压线路导线搭连,或变压器高低压绕组击穿时,会 使整个低压电网带上高压电,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应装设能迅 速自动切除接地故障的装置,或者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加装击穿熔断器, 以抑制低压电网可能出现的高电压。
根据DL/T 499-2001《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的规定,考虑用电设备比较 分散的情况,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中,电力设备一般采用保护接地,以 减轻触电危险。为了提高保安效果,当用电设备比较集中时,则采用接保护中线 线,但应在线路首末端重复接地。对装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低压电网,严禁 采用重复接地。否则,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就不能投入运行。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地网中,电力设备应采用保护接地。
由同一台配电变压器供电的电力设备,不能有的采用接保护中性线,有的采 用保护接地。
四、保护接地和接零的应用范围
1.应接地或接零的电力装置金属部分
电力装置的下列金属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应接地或接零:
㊃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电机、变压器、电器、携带式及移动式电器的底座和外壳。
(2)互感器的二次绕组。
(3)配电屏与控制屏的柜架。
(4)电力设备传动装置。
(5)屋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架构、钢筋混凝土架构,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 围栏和金属门。
(6)交直流电力电缆接线盒、终端盒的外壳和电缆的外皮,穿线的钢管等。
(7)装有避雷线的电力线路杆塔。
(8)在非沥青地面的居民区,无避雷线小接地短路电流架空线路的金属杆塔和 钢筋混凝土杆塔。
(9)安装在配电线路杆塔上的开关设备、电容器等电力设备。
(10)控制电缆的外皮。
2.可不接地或不接零的电力装置金属部分
电力装置的下列金属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可不接地或不接零。
(1)在木质、沥青等不良导电地面的干燥房间内,交流额定电压380V及以 下、直流额定电压440V及以下的电力设备外壳;但当维护人员可能同时触及电力 设备外壳和接地物件时除外。
(2)在干燥场所,交流额定电压127V及以下,直流额定电压IloV及以下的 电力设备外壳。
(3)安装在配电屏、控制屏和配电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继电器和其他低压电 器的外壳,以及当发生绝缘等损坏时,在支持物上不会引起危险电压的绝缘金属 底座等。
(4)安装在已经接地的金属构架上的设备,如套管等(应保证电气接触良好)。
(5)额定电压220V及以下的蓄电池室内的支架。
(6)与已经接地的机床机座之间有可靠接触的电动机和电器的外壳。
3.固定式电力设备的接地方法及注意问题
(1)交流电力设备的接地应尽量利用金属构件、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 穿线的钢管和电缆(通信电缆除外)的铅、铝皮等。
(2)低压电力设备的接地线可利用金属管道,但可燃流体、可燃或爆炸性气体 的金属管道除外。
(3)利用以上设施作为接地时,应保证其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利用串联的 金属构件作为接地线时,金属构件之间应以截面不小于IOomm2的钢材焊接。
(4)不得使用蛇皮管、保温管的金属网或外皮以及低压照明网络的导线铝皮作 为接地。在电力设备需要接地的房间内,这些金属外皮应接地,并应保证其全长
50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为完好的电气通路,接地线应与金属外皮用螺栓连接或低温焊接。
(5)接地线一般用钢材。但移动式电力设备的接地线应使用三相四线制照明电 缆的接地芯线,以及采用钢接地有困难时除外。
钢接地线的截面,应结合载流量、短路时自动切除故障段,以及热稳定的要 求,且不应小于表3 - 22的规格。在地下不得利用铝导体作为接地体或接地线。
表 3-22 |
钢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 | ||||
类别 |
_________地上 |
地下 | |||
屋内 |
屋外 | ||||
圆钢直径(mm) |
5 |
6 |
8 | ||
扁钢 |
截面积(mm2) |
24 |
48 |
48 | |
厚度(mm) |
3 |
4 |
4 | ||
角钢厚度(mm) |
2 |
2.5 |
4 | ||
钢管壁厚(mm) |
作为接地体 |
2.5 |
2.5 • |
2.5 | |
作为接地线 |
1.6 |
2.5 |
1.6 |
低压电力设备采用的铜、铝作接地线的截面积应不小于表3-23的规格。
表3-23 低压电力设备采用铜、铝接作地线的最小截面 (mm2) | ||
____^____ |
铜 |
铝 |
明设的裸导线 |
5 |
6 |
绝缘导线 |
1.5 |
2.5 |
电缆线的接地芯或与相线包在同 一保护外壳的多芯导线的接地线 |
1.0 |
, 1∙5 |
(6)温度要求。在小接地短路电路系统中,与设备和接地体连接的钢、铜、铝 接地线,在计算流过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时,应保证其长时间温度为:敷设在地 上的,不超过150℃,敷设在地下的,不超过100℃。
(7)截面积的要求。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力设备,接地线的截面应按相线允许 载流量确定。接地干线的允许电流不应小于供电网中容量最大线路的相线允许载流量 的1/2;单独用电设备,接地线的允许电流不应小于供电各相线允许载流量的1/3。
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电力设备,接地线的截面一般不大于下列数值:钢 800mm2 ;铝 70mm2 ;铜 5Omm2 o
(8)用于接零保护的零线上,不得装设开关和熔断器;单相开关应装设在相 线上。
(9)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照明线路的零线可兼作由另一线路供电的电力设
5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备的接地线。①零线的电导符合要求;②在线路运行时,零线不可能断开;③线 路均由同一接地网接地的变压器供电。
(10)接地线不宜作为其他用途。在个别情况下,接地线也可作为机床设备控 制回路的零线。
(H)携带式接地线应采用裸铜软绞线,其截面应符合短路时热稳定性的要求, 短路时的温度不应超过730℃,且截面不应小于25mm2。
(12)直接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主变压器、旋转电机的中性点,与接地体 或接地干线连接应采用单独的接地线。
4.携带式用电设备要采用专用芯线接地
凡用软线接到电源插座上的各种携带式电气设备、仪表、电动工具等,其接 地和接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携带式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芯线接地,此芯线严禁同时用来通过工作电 流;严禁利用其他用电设备的零线接地,零线和接地线分别与接地网相连接。
(2)携带式用电设备的插座,应备有专用的接地触头。而且所用插头(销)的 .结构,应能避免将导电的触头误作接地触头使用。插座和插头的接地触头应在导 电的触头未接通之前连通,并应在导电触头脱离之后才可断开,即接地触头应较 长些。带金属外壳的插座,其接地触头和金属外壳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3)携带式用电设备的接地芯线,应采用多股软铜线,其截面积不应小 于 1. 5mm2 o
(4)由固定式电源或移动式发电设备供电的移动式机械的金属外壳或底座应与 电源的接地装置有可靠的金属连接。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网中,可在移动式机械附近装设接地装置,代替金属 外壳或底座与上述电源接地装置的金属连接。如附近有自然接地体应充分利用, 但接地电阻应符合要求。
(5)移动式电力设备的接地,应符合固定式设备接地要求,接地线截面亦应符 合有关要求。
‘5.有爆炸、火灾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接地
(1)将整个电气设备、金属设备、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全部接地,在管道接 头处装设垮接线。
(2)测量接地电阻时,要在没有爆炸危险的场所进行,或者将测量端用线引至 户外进行测量。
五、对接地和接零的一般要求
为了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电力装置宜接地或接零。
(1)交流电力设备充分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但应校验自然接地体的热稳定。
52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2)对能构成电流闭合回路的直流电流回路中,不得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电流 回路的零线、接地线、接地体。直流回路专用的中性线、接地体以及接地线不得 与自然接地体有金属连接,如无绝缘隔离装置,相互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
(3)三相制直流回路的中性线,宜直接接地。
(4)变电所内,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的电气设备,除另外有规定者外,应使用 一个总的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
(5)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网,应装设能迅速自动切除短路的保护装置。
(6)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力网,应装设能迅速反应接地故障的装置,必要 时,也可能设延时自动切除故障的装置。
(7)低压电力网的中性点可直接接地或不接地。当安全条件要求较高,且装有 能迅速而可靠自动切除接地故障的装置,电力网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8)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电力设备的外壳宜采用低压接零保护。
如用电设备较少、分散、采用接零保护确实有困难,且土壤电阻率较低,可 采用低压接地保护。但如用电设备漏电,设备外壳和其他电气连接的金属部分可 能带电,应采取装设自动切除接地故障的继电保护装置,使用绝缘垫、安装围栏 或均压等安全措施。
(9)由同一台发电机、同一台变压器或同一段母线供电的低压线路,不宜同时 采用接零、接地两种保护方式。
(10)在低压电力网中,当全部采用接零保护确有困难时,可同时采用两种保护 方式,但不接零的电力设备或线段,应装设能自动切除接地故障的继电保护装置。
城防、人防等潮湿或条件特别恶劣的场所,供电的电力设备外壳应采用接零 保护。
(H)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应防止变压器、低压绕组绝缘击 穿引起危险。变压器低压侧的中性线或每个相线上必须装设击穿熔断器,低压架 空电力线路的终端及其分支线的终端,还应在每个相线上装设击穿熔断器。
在安全电压网络中,宜将安全电压供电网络中的中性线,或每个相线接地, 防止高压窜入引起危险;如接地确有困难,也可以与该变压器一次侧的零线连接。
(12)在确定变电所接地装置的型式和布置时,应尽可能降低接触电压和跨步 电压。
在条件特别恶劣场所,例如,矿山、井下和水田中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允 许值宜适当降低。
(13)设计接地装置时,应考虑土壤干燥或冻结季节变化的影响,接地电阻在 四季中均应能符合要求。但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可考虑在雷雨季节中土壤的干 燥状态的影响。
53
⅛I.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第六节 雷电伤害与雷电预防一般措施
一、雷电的产生及其危害性
天空中云团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两块靠近的带 不同电荷的云团之间就会产生放电现象。放电的火花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雷鸣 就是放电引发的强烈震响。当带电的云团很低时,带电云团上的电荷就会在地面 上的建筑物、大树上等突出物感应出与云团相反的电荷。由于雷云的电荷分布不 均匀,地面上又高低不平,天地形似一个巨大的电容器,其电场强度分布极不均 匀,当天地之间电场强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致使带电云团与地面及突出物之间 发生放电,即形成雷击,这就称为落雷。
雷电的电压很高,可达10亿伏;其瞬间电流可达几十千安到几百千安,这个 电流可迅速转化成大量的热能,产生高温时最高可达2000℃。因此雷电对地面物 体危害很大,可击毁建筑物、劈裂大树及引起火灾,击死或击伤人畜。
当雷电流通过人体时,会立即引起人的呼吸中枢麻痹、心室纤维颤动或心脏 骤停跳动,致使脑组织及一些主要器官严重休克或突然死亡;雷电火花还可以使 人、畜遭到不同程度的烧伤。
二、防雷电一般对策措施
一般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电力设备以及其他被保护对象的类别和特征, 分别对直击雷、雷击感应、雷电侵入波采取相应措施防护。
1.直击雷的防护
带电云团与电气设备、建筑物、地面正常生活的人、畜等间的直接放电叫做 直接雷击。这种雷击危害性很大。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应采取防直击雷。其措施是 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
(I)装设独立避雷针。独立避雷针是离开被保护物单独装设,不应设在人经常 通行的地方,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100。严禁在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上架设通 信、广播线、低压电力线;利用照明灯塔作为独立避雷针支柱时,照明电源必须 采用铅皮电缆或穿入铁管,并将他们埋入地下。
(2)在建筑物上附设避雷针。附设避雷针是装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顶面上的避 雷针;多支针相互之间应连接起来,有其他接闪器(屋面钢筋或金属屋面)也应 相互连接起来,并与建筑物的金属结构连接起来;防雷接地装置可以与其他接地 装置共用,需沿建筑物四周敷设,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2。。如利用自然接地体, 还应装设人工接地体,人工接地体电阻不宜超过5。。建筑物混凝土内用于接地连 接的单一钢筋的直径不得小于IOmmo
伙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2.二次放电防护
防雷装置承受雷击时,其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呈现很高的冲击电压, 可能击穿邻近的导体之间的绝缘,造成二次放电,也叫闪络。二次放电可能引起 爆炸和火灾及电击。为了防止二次放电,不论空气中或地下,都必须保证与邻近 导体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为了防止防雷装置对带电体的反击事故,在可能发生反击的地方应加装避雷 器或保护间隙,或采用系统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防止建弧、限制带电体上可能 产生的冲击电压,降低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也利于防止二次放电事故。
3.感应雷的防护
雷电对地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感应过电压,雷击感应也能产生很高的 电压,一般可达数百千伏。这样高的电压将使电气设备绝缘发生闪络或击穿,甚 至引起火灾或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感应雷的防护可分静电感应防护和电磁感应 防护。
(1)静电感应的防护。静电感应防护采用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 金属架、钢筋、电缆金属外皮,以及突出屋面的放射管、风管等金属物件与防雷 接地装置连接,屋面金属结构应焊接成闭合回路。
(2)电磁感应的防护。电磁感应防护是对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电缆相距不 到IOO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m;交叉相距不到 IOomm时,交叉处也应用金属线跨接;对管道接头、弯头、阀门等连接处过渡电 阻大于0.030时,连接处也应做好跨接。
4.雷电侵入波的防护
雷电侵入波是指落在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上的雷电,它将沿着线路或金属管 道等传入室内,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对此一是可将金属外层直接接地并埋入地 下;二是可设置避雷器或放电间隙。
5.发生雷雨时人身预防雷击一般措施
为了在雷雨时预防人身发生雷击事故,一般可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 预防。
(1)严禁操作电气设备或检修电气线路,人体不得靠近电线及电气设备。
(2)不要在杆塔或架空电线下方行走,不要在山顶、山脊、屋顶、杆塔、树上 或其他相对较高处所停留。
(3)不要靠近独立的高楼、避雷针、杆塔、水管、烟囱等危险场所和设施,也 不要在大树下或高墙下避雨。当几个人在一处避雨时,彼此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
(4)尽可能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接打手机和电话,不要 把头和手伸出户外,更不要到阳台上行走;要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随风
55
6.电子设备防雷
它们常用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热线圈、熔丝、排流线圈、隔离变压器等, 总之应符合GB/T 3482-2008《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的相关规定。
第七节 农村电网雷击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农村配变防雷保护存在一定问题
1.忽视低压侧装设避雷器
低压正变换与反变换可能造成过电压损坏变压器。(详见本节四的内容)
2.高压侧避雷器距变压器过远
在配电工程架设中,如果设计安装位置不当,会使避雷器的连接点Q距离配变 高压桩头6距离L过长。当雷电侵入波经ɑ点达到6点后发生反射,其反射波与侵 人波叠加,使α、6的两处电压都升高,而其时高压侧避雷器放电需要经过一定时 间,这就使6处的电压比避雷器放电电压高出一定数值,该值大小与距L成正比。 如果高压绝缘承受雷电冲击能力达不到该值,变压器就会损坏。为此L应满足 下式:
L < (Ut-Uf)VVq
式中UT——变压器绝缘耐冲击电压能力,一般取Ut = 5Un (UN为变压器额定电 压);
UF——避雷器冲击放电电压,查避雷器产品目录可知;
V——雷电冲击波波速,可取300m//s;
a--雷电波陡度,视当地雷暴情况,可取150〜300kA/pts。
3.接地安装不正确
在一些地方常常将避雷器的接地线直接接地,然后再从接地桩上另引一根线 至变压器外壳,如图3-10所示。表面看来没有问题,其实不正确。
图3-10变压器高压侧 避雷器及接地安装 不正确示意图
因为当雷电流侵入,避雷器放电时,进入地下的电 流I在接地电阻厂。产生较大压降万。,它和Fl上的残余 电压L (20〜50kV)叠加后加到变压器上,可使之 损坏。
正确的接法是将避雷器的接地线与变压器外壳连 接,外壳再直接接地。这样电压Ia不作用在变压器的 绝缘上,变压器的绝缘就比较安全:尽管外壳的电位升 高,但由于外壳又与低压绕组中性点相连接,因此不会
56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出现外壳向低压侧的闪络。
避雷器的接地线要尽可能缩短。一般长度为O. 6m的连线约有IRH的电感, 如果雷电流陡度出/山仅为5kV∕>,其压降(d√⅛) ∙ L = 5kV,按接地线长不超 过5m考虑,接地线的压降达40kV(5m÷0.6mX5kV),该电压和避雷器上的残余 电压5叠加,就能加剧对变压器的破坏,所以其接地线、中性点及外壳连接点的 导线都应尽量缩短。
4.接地电阻过大
防雷装置能否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其装置质量至关重要。有的接地体埋深 度不够,有的接地线不符合要求,使得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一般达10。左右,与 标准值厂o≤4Q相差甚远。功过大一方面是散流作用差,另一方面厂O上的压降会增 大,使配电变压器外壳的电位升高。
5.对接地装置及设备失修、产品不合格,致使保护作用降低 ’
如避雷器接地线和接地体连接处腐蚀严重、松动,避雷器较长时间没有测试, 接地装置处水土流失致使装置外露,接地电阻增大。
再有是所装设的避雷器产品不合格,因变压器长期失检失修造成其绝缘水平 下降。
二、农村电网遭受雷击的区段及原因分析
1.山区线路存在薄弱段易受雷击
因受地形、地貌、气流及云层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通过山区的电力线路 段容易受到雷击。
2. IOkV农村配电线路易受雷击
因农村IOkV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较长,且其绝缘水平较低,线间距离较小, 在遭受直击雷时常造成故障跳闸。
3.配电变压器易受雷击
农村一般只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而低压侧未装避雷器,.当变压器低压侧遭 受雷击时,而装在高压侧的避雷器起不到保护作用,故在雷击低压线路时可能会 击穿低压侧绝缘。另外雷电冲击波将按变比值感应到高压侧,从而将会使高压侧 绝缘击穿,损坏变压器。
4.山顶大跨越档距区间极容易遭受雷击
由于架设线路利用地形,在山头较高处立杆,从而其两侧出现大跨越,因此 其区间极容易遭受雷击,是线路防雷的薄弱环节。
5.杆塔接地电阻超过标准易遭受雷击
架空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对雷击闪络有很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其接地电 阻在30Ω以上,发生雷击闪络的次数是接地电阻值在30Ω以下的两倍。
5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6.设计资料对防雷效果存在一定影响
当设计时没有收集到可靠的气象资料,或套用、或未考虑等情况时,都将造 成部分设计失控,从而出现防雷效果降低。
三、减少农村电网雷击故障一般措施
L农村电网遭受雷击的类型
农村电网遭受雷击的类型可归纳为:①架空线路遭到直击雷或感应雷;②雷 击变压器的高压侧后窜入低压进户线上;③球雷落在进户线或低压照明线上; ④雷击建筑物后反击到进户线或照明线上。
2∙ IOkV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
(1)提高农村配电线路预防直击雷水平。①水泥电杆一般采用瓷横担,如 果使用铁横担,宜采用高一级绝缘水平的绝缘子。②采用三角排列最上的导线 可以起到避雷线的作用,对位于上面的导线每隔6〜7基杆上的绝缘子上应装 设一个接地保护间隙。③对于农村配电线路上所有配电设备(柱上断路器、负 荷开关、隔离开关等)应根据实际需要在带电侧(电源侧)装设避雷器或保护 间隙。④干线设置重合闸,支线加装跌落熔断器,这样可缩小雷击事故时停电 范围。
(2)提高线路绝缘水平。①对新建投入运行的线路,在第一年内要对全部绝缘 子进行一次零值绝缘子检查,及时更换运行中不合格的绝缘子,对其质量进行全 程管理,保证挂网运行的绝缘子质量良好。②对雷电活动强烈造成频繁跳闸的杆 塔,应适当增加绝缘子片数。
(3)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山区土壤的电阻率较高,必须严格执行施工验收 标准或在雷雨季节之前进行接地电阻测量。一般可采用增设接地扁铁与加大接 地面积、更换接地槽土质或采用降阻剂,以改善接地电阻值,提高线路防雷 效果。
3.低压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措施
(1)对于多雷区或易受雷击段。直接与低压架空线路相连的电能表,也可采用 安装低压避雷器专门保护电能表计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或装置保护间隙,间 隙距离一般采用1. 5〜2mm即可;也可采用通信设备上的500V真空放电器来保护 电能表。
(2)对于一般用户应对进户线绝缘子铁脚进行可靠接地。接地电阻要小于 30。。当线路遭到雷击时,即可能对绝缘子铁脚放电,从而大大降低侵入建筑物内 的雷电压的幅值,起到保护作用。
(3)对于重要用户。应在进户前后各装一组避雷器,并可靠接地。也可沿低 压架空线路的主干线每隔100〜20Om接地一次,尤其是对公共场所的低压接户
58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线,必须将电杆上的绝缘子可靠接地,接户线距接地点超过50m,应另增设接地 装置。
4 .对防雷保护及措施的一般要求
(1)接地线应短而直,不得迂回盘绕。保护接地装置的接地线应首先与保护设 备的外壳连接,然后与接地体连接。接头长度不小于IOomm,采用铜线16mm2或 铝线25mm2 o
(2)接地装置常见故障有:出现腐蚀损伤、折断、各连接部位松动、脱落;从 而致使接地体电阻增大,在雷击放电时过电压升高而损坏设备。
(3)把好设备内部绝缘质量关。由于设备内部绝缘质量(受潮、过热老化、变 质)缺陷的影响、浸漆工艺、绕组的绕制质量、各部位连接松动、脱落引起闪络 放电短路损坏,所以要严格把好配电设备质量关。做好定期、投运前和维修后的 预防性测试,从而能对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4)加强防雷日常管理工作。编制防雷工作计划,实施对防雷设施进行巡视检 查、测试,设立防雷设施运行台账。
避雷器绝缘电阻试验周期与工频放电试验周期均为1〜3年。
柱上变压器、配电柜、柱上断路器及电容器等设备的接地电阻每2年至少测量 一次;其他设备接地电阻每4年至少测量一次;防雷设施必须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 投入运行。
对配电设施定期测试,保证设备投入质量和维修质量。
四、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措施
1.配电变压器发生雷击故障时发生过电压情况分析
配电变压器遭受雷击时可能发生过电压可分两种情况,即正变换和反变换。
(1)正变换。丫/丫。接线,当雷电波到达低压绕阻时,中性点所装的击穿保险 被击穿,或当雷电波到达低压绕阻时,都会在外加电压作用下,冲击电流按变比 感应出电动势,而使高压绕组的中性点电位升高叫正变换。
(2)反变换。当IokV侧受雷击时,经过避雷器会有较大的雷电流通过,在接 地装置上产生电压降,这个电压降同时作用到低压绕组的中性点,并叠加到低压 绕阻上,通过电磁感应也会在高压侧出现高电压,对星形接线的变压器,高压侧 中性点上也会出现对绝缘有危险的高电压叫反变换。
2.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措施
(1)高压侧避雷器应尽量靠近变压器安装,距离越近保护效果越好,一般安装 在高压熔断器内侧。接线采用避雷器接地线与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以及变压器外 壳连接在一起的接线方式。当这三点连在一起,高压侧落雷避雷器放电时,变压 器绝缘所承受的电压是阀型避雷器的残余电压(间隙放电时残余电压为零),而接
59
N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地装置上的电压降并没有作用在变压器的绝缘上,它能降低高低压绕组间、高压 绕组对变压器铁芯与外壳之间发生绝缘击穿的危险,这样对变压器起到有利保护。 但是为了防止低压侧中性点电位瞬时升高对低压回路安全的影响,可以在靠近用 户的地方加装辅助接地线(也就是重复接地)。
(2)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可采用两相接阀型避 雷器和一相装设保护间隙的保护方式。但同一配电网络中,所有保护间隙必须 装设在同一相导线上,这样既可节省一只避雷器,同时不至于增加线路跳闸的 次数。
(3)建议在低压出线上安装避雷器或一组击穿保险器。这样不仅能保护变压器 低压绕阻,同时还能保护当过电压从低压绕组传递到高压绕组时,不至于使高压 绕组的绝缘损坏。
五、多雷区减少配电变压器雷击事故一般措施
1.消除变压器本身的绝缘薄弱点
运行经验证明,即使再有完善的防雷保护,而变压器本身存在问题,也是难 以保证它的正常运行。例如,变压器引出线、套管、端部绕组(最容易击穿)的 层间绝缘等。大容量没有油枕加装油枕,对层间绝缘较为薄弱者,则应对端部绕 阻(为全部绕组的5%左右)匝间的绝缘适当地给于加强。因绝缘油劣化会直接导 致绕组绝缘水平的降低,故应加强对绝缘油的试验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或更换。
对变压器进行广泛的冲击试验和匝间试验,能有效地发现变压器上存在的绝 缘薄弱点,并能及时检修,这样也能减少变压器遭受雷击损坏事故。
2.在多雷区,高压侧避雷器应单独接地,而低压侧也要装设避雷器
其接地线同低压侧中性点及外壳连接在一起。高低压侧分开接地,是为了防 止低压侧雷电波击穿高压绕组绝缘。
3.装设保护间隙与绝缘子铁脚接地
装在木杆线路上的配电变压器,可在变压器的进线段内装设保护间隙,或将 三角形排列的顶相绝缘子的铁脚接地,以降低雷电侵入波的陡度和减少阀型避雷 器的放电电流。
4.加装电感线圈
为减少配电变压器遭受雷击几率,也可以考虑在配电变压器与阀型避雷器之 间,加装一组电感线圈(620cm,长24cm, 30匝左右,电感值为IoOKH),以限制 雷电侵入波的陡度,从而降低变压器绕组层间绝缘上的过电压?
5.三相四线制中保护重复接地与漏电保护跳闸和防雷效果•
在这种系统中,低压零线在分支杆及末端采取保护重复接地,这样,有不平
60
第三章电气安全防护技术
衡工作电流时,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与另一重复接地构成"地一地"回路,其分走 部分零序电流,零序电流互感器便产生二次零序电流,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影 响正常供用电。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资料介绍说,安装漏电保护器之后,线路如果需要重复接 地,其接地点只能选择工作零线的输入端。鉴于总保护无法与分支杆及末端的接 地保护相配合,而如果去消重复接地,在多雷区势必影响防雷效果。
61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第一节概 述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正常工作,防止事故发生,可以采用各种型式的安 全装置。其中,凡是与电气有密切关系的安全装置统称为电气安全装置。
1.电气安全装置的作用
电气安全装置除用来防止触电、接地等电气事故外,也用来防止火灾、机械 伤害等非电事故。
2.电气安全装置的分类
电气安全装置种类很多,按照装置的结构,可分为机械式、电动式和电子式 三种类型。
按照电气安全装置的用途,将其分为漏电保护装置、电气安全联锁装置、信 号与报警置和电工安全用具四类。
第二节漏电保护装置
漏电保护装置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由漏电引起触电事故和防止单相触电事故; 其次是防止由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此外,有的漏 电保护装置能切除三相电动机单相运行(即缺一相运行)的故障。
漏电保护装置适用于IOOOV以下的低压系统,但作为检查漏电情况,也可用 于高压系统。
一、漏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分类和参数选择
1.原理
如图4-1所示,设备漏电时,出现两种异常现象:
一是三相电流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零序电流,即
⅛ = 2a ÷ ⅛ +,c
二是某些正常时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出现对地电压,即
62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S = IoRd
漏电保护装置就是通过检测机构取得这两种 异常信号,经过中间机构的转换和传递,然后促 成执行机构动作,并通过开关设备断开电源。有 时,异常信号很微弱,中间还需要增设放大环节。
2.分类
漏电保护装置种类很多,按照反映信号的 种类,可以分为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和电压型 漏电保护装置。前者一般反映零序电流的大小;
后者反映对地电压的大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 图4-1设备漏电图
置又可分为零序电流型和泄漏电流型两种。
按照中间机构的有无,可分为直接传动型漏电保护装置和间接传动型漏电保 护装置。前者没有中间结构;后者又可分为储能型和放大型两种,分别以储能器 和放大器作为中间机构。储能器能积累信号,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通过开关设备 断开电源。放大器能放大信号,将放大后的信号再通过开关设备断开电源。
3.参数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的主要参数是动作电压和动作时间,电流型漏电保护装 置的主要参数是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压最好不超过安全电压。
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可分为0.005、0.01、0.03、0.1、0.3、0.5、 1、3、5、10、20A等11个等级。其中,30mA及30mA以下的属高灵敏度; 30mA以上、IoOOmA及IooomA以下的属中灵敏度;IOOomA以上的属低灵敏度。 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要求适当选择保护装置的灵敏度。
为了避免误动作,保护装置的不动作电流不宜低于动作电流的二分之一。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决定于保护要求,可以分为:
(1)快速型,动作时间不超过0. 1s。
(2)定时限型,动作时间不超过0.1〜2s。
(3)反时限型,额定动作电流时,动作时间不超过1s; 2倍动作电流时,动作
时间不超过0.2s; 5倍动作电流时,动作时间不超过0.03s (对于线路额定电流单 相40A以上、三相60A以上的大型漏电保护装置,要求不超过0.15s)。
以防止触电为目的的漏电保护装置宜采用高灵敏度快速型漏电保护装置。一 般来说,动作时间IS以上者,动作电流不超过30mA;动作时间IS以下者,动作 电流和动作时间的乘积不超过30mA ∙ so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应符合表4-1和图4-2的要求。表4-1中,可能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的接触电压一栏中有四种皮肤状况:BBl状况相当于干燥、无汗的皮肤,电流途 径为单手至双足;BB2状况相当于潮湿的皮肤,电流途径为单手至双足;BB3状 况相当于润湿的皮肤,电流途径为双手至双足;BB4状况相当于侵入水中的皮肤, 只考虑体内电阻。图4 - 2是BB2状况下动作时间与可能的接触电压之间的关系曲 线,与表4-1列出的数字是一致的。
表4 - 1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对应表
最大持续时间 (S) |
流经人体的电流 (mA) |
可能的接触电压(V) | |||
皮肤情况- | |||||
BBl |
BB2 |
BB3 |
BB4 | ||
>5 |
25 |
80 |
50 |
25 |
12 |
5 |
25 |
80 |
50 |
25 |
12 |
1 |
43 |
115 |
75 |
40 |
20 |
0. 5 |
56 |
130 |
90 |
50 |
27 |
0. 2 |
77 |
170 |
110 |
65 |
37 |
0. 1 |
120 |
230 |
150 |
90 |
55 |
0. 05 |
210 |
320 |
220 |
145 |
82 |
0. 03 |
300 |
400 |
280 |
190 |
110 |
Ooo O-5 4 3 2
Oo Oooo Oo Oooo
1& 64.3.Z LOς E 2
、;;Ooooo
0.10
0.08
0.06
0.04
0.03
0.02
0.01
20 30 50 100 200 500
电压(V)
图4-2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与电压关系曲线
M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二、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
1.基本接线与工作原理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是以反映外壳对地电压为基础的,其基本接线如图4-3 所示。作为检测机构的电压继电器KV-端接地,另 一端在使用时直接接于设备(电动机)的外壳。当电 动机漏电,电动机对地电压达到危险数值时,继电器 KV迅速动作,切断作为执行机构的接触器KM的控 制回路,从而切断电动机的电源。图中,RX是限流电 阻;双投开关SA是检查用的,也可以用复式按钮代 替。为了灵敏可靠,继电器应有很高的阻抗。由于继 电器有很高的阻抗,对继电器接地的要求可以降低。
2.适用场所及注意事项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适用于设备的漏电保护,可 用于接地系统,也可用于不接地系统;可以单独使用,
图4-3电压型漏电保护 装置接线示意图
也可以与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同时使用。但要注意继电器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应与 设备重复接地或保护接地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分开,否则,保护装置失效。
图4-4和图4 - 5是从图4 - 3演变出来的两种接线,其特点是省去了继电器 KV的接地。前者是将电压继电器KV接地的一端改为接向电动机星形绕组的中性 点:后者是将电压继电器KV接地的一端改为接向一个星形负荷的辅助中性点。
图4-4利用电动机中性点的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接线图
图4-5有辅助中性点的 电压型漏电保护装置
三、剩余电流(零序电流)型保护装置
剩余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以零序电流作为动作信号。可分为有互感器零序电 流型和无互感器零序电流型两种。
65
壬娄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有互感器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
这种类型的漏电保护装置用环形的零序电流互感器作为取得漏电信号的检测机构。
按照其中间机构的不同,又可分为电磁脱扣型、灵敏继电器型、晶体管放大型三种。
(I)工作原理。电磁脱扣型漏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如图4-6所示。这种保护装置 以极化电磁铁YA作为中间机构。这种电磁铁由于有永久磁铁而具有极性;而且,在
正常情况下,永久磁铁的吸力克服弹簧的拉力使衔铁保持在闭合位置。图4-6中,
三相电源线穿过环形的零序电流互感器TAN构成互感器的TAN 一次侧:与极化电
图4-6电磁脱扣型 漏电保护装置原理图
磁铁YA连接的线圈构成互感器IAN的二次侧。 设备正常运行时,互感器IAN-次侧三相电流在 其铁芯中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互感器IAN二次 侧不产生感应电势,电磁铁YA不动作;设备发 生漏电时,出现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产生感 应电势,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流过,并产生交变 磁通,这个磁通与永久磁通叠加,产生去磁作用, 使吸力减小,衔铁被反作用弹簧拉开,脱扣器YR 动作,并通过开关设备断开电源。图中,SB、R 是检查支路,SB是检查按钮,RX是限流电阻。
为了提高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可以采用图4 - 7和图4 - 8所示经过改进的极化 电磁铁。图4-7中,%是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通,更是脱扣线圈产生的磁通。这两种 极化电磁铁都是根据磁通叠加后的去磁作用进行工作的。用这种电磁铁做成的电磁脱 扣型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指主电路中的零序电流)可以设计到30mA以下。
图4-7第一种改进计划电磁铁
1-永久磁铁;2-铁芯;3-衔铁;
4一脱扣线圈;5一反作用弹簧
图4-8第二种改进极化电磁铁
(a)动作前;(b) ⅛J作后
1一永久磁铁;2一铁芯;3一衔铁;4—脱扣线圈;5—反作用弹簧
66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2)主要特点与安装技术要求。电磁脱扣型漏电保护装置有以下特点:
D使用元件较少,结构简单。
2)只采用电磁元件,承受过电流冲击和过电压冲击能力较强。
3)主电路缺相时,扔能发挥保护作用。
4)如不采用极化电磁铁而采用普通电磁铁,灵敏度大大降低;极化电磁铁的 磁系统宜采用高导磁率材料制成,加工精度要求较高。
5)极化电磁铁的衔铁所受永久磁铁的吸力和反作用弹簧的拉力都很小,而且 接近平衡,比较容易受灰尘、潮气因素的影响而降低灵敏度,甚至失灵,因此, 极化电磁铁宜采用密封式结构。
6)为防止周围磁场的影响,应对极化电磁铁采取屏蔽措施;
7)为防止剧烈振动造成误动作,在有剧烈振动的地方,安装时要采取防振 措施。
(3)灵敏继电器型漏电保护装置。灵敏继电器 型漏电保护装置以灵敏继电器作为中间机构,其 工作原理如图4-9所示。零序电流互感器TAN的 二次侧接向零序电流继电器K的线圈。零序电流 继电器的动合触点串联在中间(灵敏)继电器KM 的线圈电路中。中间继电器KM的动断触点串联 在开关设备的脱扣器圈YA电路中。设备漏电时, 继电器K动作,并通过中间继电器和开关设备断 开电源。
为了提高灵敏度应采用极化继电器作为中间机 构。这种保护装置的特点与电磁脱扣型大致相同。 动作电流也可以设计到30mA以下。
(4)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
D工作原理。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以晶体管放大器作为中间机构, 其工作原理如图4 - 10所示。当发生漏电时零序电流互感器将漏电信号传给晶 体管放大器,经放大后传给继电器,再由继电器控制开关设备,使其断开电 源。因为晶体管放大器一般都需要供给十几伏的直流电源,所以,漏电保护装 置要求有低压边电压为11〜12V的降压变压器和整流器,作为放大器的电源。 降压变压器可以单独安装;但是,如果是用交流接触器作开关设备,为了简化 结构,可以在接触器铁芯上,加绕一个电压为11〜12V的低压线圈,作为整 流器的电源。如果主电路容量较大,在继电器和开关设备之间可以加装中间继 电器。
图4-9灵敏继电器型 漏电保护装置接线示意图
6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2)应用电路实例。图4-11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接 线线路图。其零序电流互感器TAN有三个绕组,Ll是一次绕组,通过零序电流, 约10匝左右;L2是二次绕组,给放大器AD输入漏电信号,约1500匝左右;L3 是反馈绕组,放大后的信号从这里反馈回去,约30匝左右。放大器AD由PNP (3AX3I)型晶体三极管等元件组成。其中,Rl和R2是调节灵敏度和防止短路用 的,电阻值约数千欧姆;R起调节和限流作用,约数十欧姆;两只晶体二极管 VD起过电压保护作用;滤波电容G与L2构成谐振回路,起稳定作用,防止一次 回路方面电压冲击波或高次谐波侵入电子元件造成误动作。图4 - 11中,C2是继 电器KM的交流旁路电容,起滤波作用,兼起对继电器KM断电时所产生感应过 电压的防护作用;C3是整流器UF的滤波电容。这种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 的动作电流不超过20mA,动作时间不超过0.1so
电源
图4-10晶体管放大型漏电 保护装置工作原理方框图
图4-11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图 TAN-零序电流互感器:A-晶体管放大器; KM-继电器;TR-变压器;UR一整流器
图4-12也是一种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图。VTl由Rx、员和VD2 组成稳压可调式偏置路线。VD2导通时,其上压降约为0.7V,使通过R2加在 VTl发射极上的电压不超过0.7V,从而使VTl在正常时处于截止状态。VT2因 其发射极上的电压为零也处于截止状态。发生漏电时,经L2、C2谐振回路供给 VTl发射结一个50HZ的信号电压,正半周时,VTI导通,VT2也导通;负半周 时,VTl截止,VT2也截止。因此,VT2的集电极输出每秒50次的脉冲电流。 脉冲电流经旁路电容C3滤波后带动中间继电器KM动作。因为增加了一级放大, 这种漏电保护装置有更高的灵敏度,其动作电流可以不超过15mA。
68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图4-12两只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线路图
(5)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特点。晶体管放大型漏电保护装置有如下 特点:
1)灵敏度很高,动作电流可设计到5mA。
2)整定误差小,动作准确。
3)容易取得动作延时,便于实现分段保护。
4)应用元件较多,结构比较复杂。
5)晶体管承受冲击能力较弱,晶体管放大器与零序电流互感器之间宜装设过 电压保护环节。
6)当主电路缺相时,保护装置可能失去电源而丧 失保护性能;为此,可采用图4 - 13所示三相整流UR 的晶体管漏电保护装置或其他专门型式的漏电保护 装置。
(6)有互感器的连续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应用范 围。有互感器的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可用于设备, 也可用于线路;可用于不接地系统,也可用于接地系 统。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如果设备同时采用了保护 接零,零线不应作为互感器的一次侧,以便互感器能 反映漏电引起的零序电流,这对于发现漏电故障,切 除漏电设备是有利的;但是,如果用于小容量线路,
图4-13三相整流晶体 管型漏电保护装置
由于线路上可能有不平衡的单相负荷,零线应该与三条相线一起作为互感器的一 次侧,否则,只要负荷不平衡,漏电保护装置就可能误动作。
2.无互感器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
(1)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这种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不接地系统。其基本接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线如图4-14所示,在这样的系统中,为防止高压窜入低压的事故,电源的中性点 通过击穿保险器FG接地。作为检测机构和中间机构的灵敏电流继电器KA的线圈 并联在击穿保险器的两端。系统正常运行时,零序电流可以忽略不计,继电器不 动作。当有人单相触电或一、两相接地或一、两相对地绝缘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有零序电流通过继电器KA线圈,继电器迅速动作,通过作为执行机构的接触器 KM切断电源。图中,Rx、SB3是检查支路;RX是限流电阻,SB3是检查按钮。 由于流过继电器线圈的电流是该系统中全部的零序电流,因此,这种漏电保护装 置可看作是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另一方面,电流继电器KA线圈两端的电压 是该系统中性点对地电压,因此,这种漏电保护装置也可看作是电压型漏电保护 装置。
(2)应用场合。图4-14所示漏电保护装置对单相触电事故和设备漏电事故都 能发挥作用,但动作后,造成全系统停电,因此比较适用于小容量的配电系统或 农村线路。
(3)应用中对装置改造的建议方案。图4-14所示漏电保护装置所用的灵敏电 流继电器KA应有很高的阻抗,动作电流应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为了提高漏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可以采用直流继电器代替交流继 电器。这时,应当加上整流装置把零序电流变成直流。带有桥式整流装置的接线 如图4-15所示。
灵敏电流继电器KA的连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改变。对于三角形接法的 电源,可以像图4 - 16那样,把电流继电器线圈KA接入辅助中性点与地之间。而 对于不接地三相四线制系统,继电器线圈一段接地,另一端接于中性线即可。
图4-14无互感器零序电流 型漏电保护装置
图4-15带有桥式整流
图4-16有辅助中性点
装置的直流继电器接线图
时继电器接线图
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避免偶然原因引起漏电保护装置动作造成全系统的停 电事故,可以采用自动重合的漏电保护装置。自动重合过程可借助时间继电器实
70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现,可借助电容器充电的原理实现,也可借助其他取得延时的方式来实现。 图4-17是利用时间继电器KT的自动重合漏电保护装置。如图4-17所示,当电流 继电器KA动作通过接触器KM断开电源时,时间继电器KT接通电源,其与启动按 钮SBl并联的动合触头KT延时闭合,接触器再次接通电源,实现自动重合。如引起 继电器KA动作的原因尚未消除,则接触器重复上述断开与自动重合的交替过程。
图4-18是由电容器充电的原理取得重合延时的。图中,R是充电电阻,KV 是直流电压继电器。
图4-17利用时间继电器的 自动重合漏电保护装置
图4-18利用电容器充电的 自动重合漏电保护装置
自动重合漏电保护装置的重合延时调整到30〜40s即可。
从防止触电事故的角度考虑,最好采用一次自动重合的漏电保护装置。
四、泄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
泄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除能反映零序电流外,还能反映泄漏电流的大小。这
种漏电的保护装置的基本线路如图4-19 所示。图中,继电器KA由整流器URl 和UR2供给直流电源;直流电流经零 序电压互感器TV、变压器T和线路对 地绝缘电阻RJ构成回路;电容器C和 TV、T一起构成滤波器。通过继电器 KA线圈的电流主要决定于整流器URl 和UR2的输出电压以及线路对地绝缘 电阻的大小。整流器URl以变压器T 作为电源,其输出电压基本上是固定不 变的。整流器UR2的输出电压决定于
图4-19泄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
7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零序电压互感器TV一次侧的电压,即决定于各相对地绝缘电阻的不平衡程度。不 平衡程度越大,输出电压也越大。因此,当设备漏电或有人单相触电或各相对地 绝缘显著不平衡时,零序电压互感器TV输出零序电压,整流器C)R输出直流电 压,从而使继电器KA动作,通过接触器KM切断电源。如果没有设备漏电,也 没有人单相触电,各相对地绝缘也没有显著的不平衡,但各相对地绝缘电阻显著 降低,由于泄漏电流显著增加,也可以引起继电器KA动作,通过接触器KM切 断电源。由此可见,这种漏电保护装置不仅在有人单相触电时或发生漏电时有保 护作用,而且在电网对地绝缘恶化时也有保护作用。在这种装置中,装上千欧计 或信号继电器,还可以监视电网对地绝缘情况。
图中,变压器T和零序电压互感器TV应有较高的感抗(5000。以上),这样 能保证漏电保护装置有很高的灵敏度,又不致降低对地绝缘。上述感抗在一定程 度上能减小泄漏电流中电容性电流分量。
这种漏电保护装置有很高的灵敏度,既可用于供电线路,也可以用于电气设 备,但是,这种漏电保护装置只能用于不接地电网,而且结构也比较复杂。
五、中性线接地保护装置
在三相四线制不接地系统中,如果中性线故障接地,虽然一般不会出现漏电 现象,但由于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被破坏,将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同时,系统中 如装设了无互感器零序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也将因中性线接地而失去保护作用。 因此,在这种系统中,为了及时发现或切除中性线接地故障,最好采用中性线接 地保护装置。
•中性线接地保护装置的原理如图4 -20所示。灵敏电流继电器KA由变压器T 经二极管VD供给直流电源。中性线没有接地时,电流继电器KA不动作;中性线 接地后,形成电流回路,电流继电器KA动作,给出红灯亮信号并通过开关设备切 断电源。这个线路可以实现自动重合,日光灯启动器S用以取得重合延时。
图4-20中性线接地保护装置原理图
72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这种保护装置也能反映泄漏电流大小,因此只要适当选择元件,即可兼作漏 电保护装置。
第三节电气安全联锁装置
一、概述
1.定义
凡装置的动作取决于另一装置的动作者,就叫做另一装置对该装置联锁,该 装置与另一装置一起称为联锁装置。用于安全目的的电气联锁装置即电气安全联 锁装置。
2.本质安全原理作用
有的安全联锁装置是设备自身配带的,如铁壳开关盖上的联锁装置。这种联 锁装置能保证开关在合闸状态下不能打开盖,而必须拉开开关之后才能开盖,这 有利于检修安全。
有的安全联锁装置安装在各设备之间,保证各设备之间一定的动作顺序,如 油开关和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之间的联锁装置。这种联锁装置能保证送电时只有先 合上隔离开关才能合上油开关;停电时只有先拉开油开关才能拉开隔离开关。这 就防止了隔离开关带负荷拉闸,有效防止了由于误操作造成的弧光短路事故。
有的安全联锁装置附加在其他设备上,借以达到自动换接、自动停车等安全 目的,如电容器自动放电装置、两路电源联锁装置、弧焊机空载自停装置等。
3.分类
按照用途,电气安全联锁装置可分为:①防止触电事故的联锁装置;②排除 电路故障的联锁装置;③执行安全程序的联锁装置;④防止非电事故的联锁装置。
二、防止触电事故的联锁装置
这种联锁装置主要是指防止人体直接触及或接近带电体的联锁装置。漏电保 护装置和保护接零装置也都包含有一定的联锁关系,但是,二者都有自己的特点, 不应与这里介绍的联锁装置混在一起。
这种联锁装置常用于通往禁区的门、窗上。例如,高压试验场围栏的门上, 装设有一个安全开关,门关上时开关是接通的,允许给试验场送电;门打开时开 关也跟着打开,试验场断开电源。由于这个安全开关和有关控制电器构成的联锁 装置能保证工作人员进入试验场时试验场停电。这就防止了工作人员触及带电体。
如果采用接触器作为电源开关,上述联锁装置可按图4 - 21接线。图中,KM 是电源接触器,QM是联锁用安全开关。当门打开时,QM断开,接触器线圈失电 跳闸,禁区断开电源。
7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4-21接触器联锁控制线路
电力电容器的自动放电装置也属于这种联锁装 置。这种联锁装置是使电容器在断开电源后或有人 进入电容器室前自动接通放电负荷,先行放电,以 防电容器残留电荷伤人。
防止人体接近带电体的联锁装置可以用门上 的安全开关进行控制,也可以用其他类似的开关 进行控制,也可以采用光电管等电子元件进行 控制。•
三,排除电路故障的联锁装置
电路出现短路、过载、三相电动机单相运行(即缺一相运行)等都属于电路 故障。虽然这类故障一般不立即和直接造成触电事故,但这类故障可能引起火灾 和设备损坏,还会降低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增加触电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在 线路或设备上应当装置必要的保护装置。这些保护装置与电源接通与否有联锁 作用。
熔断器直接安装在被保护线路中,用作短路保护装置;在没有冲击负荷或冲 击负荷很小的线路上可用作过载保护装置。熔断器的动作电流应能躲过线路上的 冲击电流而不动作,在此前提下,动作电流越小越好。
瞬时动作或短延时动作的过电流继电器(或脱扣器)也用作短路保护装置。 其电流线圈连接在被保护线路中,其控制触头连接在控制线路中,对作为线路开 关的接触器实现联锁。发生短路时,继电器动作,使接触器动作而切断电源。
.长延时动作的过电流继电器(或脱扣器)用作过载保护装置。联锁作用与瞬 时动作和短延时动作者大致相同。
三相电动机单相运行的保护方案很多。其中,有的是利用单相运行时电压发 生变化的原理,有的是利用电流发生变化的原理。
利用电压变化原理又包括利用电动机中性点电压变化和利用线路电压变化 两类。
利用中性点电压变化的基本接线如图4-22 (a)所示。正常运行时,中性点 对地电压很低(约为相电压的3%),电压继电器KV不动作,当一相断线时,中 性点对地电压显著升高(为相电压的10%〜20%;负载越大,电压越高),电压继 电器动作,并通过接触器KM切断主线路电源。
如果电气设备是三角形接法的,可以用电容器做成一个辅助中性点,如图4 - 22
(b)所示,以便接线。 ^
为了提高灵敏度,可将信号整流并采用直流继电器KA,如图4-22 (c)所 示;还可增加放大环节,将信号放大,如图4-22 (d)所示。
74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图4 - 22利用中性点电压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线路
(a)基本接线:(b)有辅助中性点的接线;(C)有整流环节的接线;(d)有放大环节的接线
利用中性点电压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装置所用元件少,但要求灵敏度高。 这种保护装置,若将电压继电器接地的一端再接向设备外壳,并选配适当的元件, 则可兼作漏电保护装置用。
图4 - 23〜图4 - 25是三种利用线路电压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装置的基本 接线。
图4-23中,信号继电器KS对接触器KM实行联锁。接触器KM接于A相 和B相,信号继电器KS接于C相和零线,A相或B相断开时,接触器停止工作,
线路断开;C相或零线断开时,信号继电器KS停止 工作,也能通过接触器KM切断线路。在这个线路 中,为了提高工作的可靠性,中间应具有较高的返回 系数。
图4 - 24中电压继电器KV经灵敏度调节电阻RP 取得电压,而电阻RP由变压器Ta、Tb、TC和晶体 管VD1、VD2、VD3供给直流电源。正常时电压继电 器KV吸合,使主线路保持接通;当一相断开时,该相 变压器无电压输出,总输出电压减低为正常时的2/3, 电压继电器KV释放,使主线路断开。
图4-25是利用熔断器断开后两端之间的电压(即
图4-23第一种利用 线路电压变化的单相 运行联锁保护接线
75
壬工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断丝电压)进行工作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接线。断丝电压决定于电动机容量的大小和 负载情况。电动机负载越大,断丝电压越高;而电动机容量越大,断丝电压越低。
图4-24第二种利用线路电压 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接线
图4-25利用断丝电压的 单相运行联锁保护接线
利用线路电压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装置比利用中性点电压变化的可靠性 高,但使用元件较多。
利用电流发生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装置种类也很多,图4 - 26和图4 - 27 是其中两种基本接线。图4-26所示装置采用了三个电流继电器,正常工作时三个 电流继电器线圈有电流通过,接触器接通线路,任一相断开时,该相电流继电器 释放,并通过接触器断开线路。这种装置需用三个电流继电器,而且轻载时可靠 性不高,适用于比较恒定的负载。
图4-26采用电流继电器的单相 运行联锁保护接线
图4-27采用电流互感器的单相 运行联锁保护接线
76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图4 - 27所示装宣采用了电流互感器TA和晶体管VT整流放大装置。正常时, VT1、VT2、VT3、都处在导通状态,b点电位很低,使VT4保持在截止状态;当一 相断线时,相应的三极管因没有输入而截止,b点电位大大提高,VT4饱和导通, 使继电器KA动作,并通过接触器切断线路。晶体管放大器的直流电源由绕在接触 器KM铁芯上的附加线圈KMf经整流供给,这样能简化本装置的结构。
如果负载恒定,电动机单相运行时线路电流增加为正常的遅倍,还可以采用
有延时的过电流保护接线来达到单相运行联锁保护的目的。
利用电流变化的单相运行联锁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性都比较高。
四、执行安全程序的联锁装置
实现一定的动作程序不但是自动控制的需要,而且经常是保证安全的需要。
例如,由两路电源供电的重要用户,其两路电源之间应装设联锁装置,保证 一路电源供电时另一路电源不得接通;而要接通另一路电源时,必须先拉开前一 路电源。如果电源开关是手动操作的,这一联锁可在两路电源之间装设机械联锁 装置来实现;如果是电动操作的。则可以采用电气安全联锁装置。图4-28是两路
电源供电的电气联锁装置的基本接线。这种接线不但能保证一路电源送电时另一 路电源送不上电,而且还能保证一路电源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供电时,另一路电源 自动投入供电。如图4-28所示,合上第一路电源控制线路中的开关Ql时,接触 器KMl动作,第一路电源开始供电;同时,接触器KMl在第二路电源控制线路
中的动断联锁触头打开,使第二路电源不能投入工作。这时,如将第二路电源控 制线路中的开关Q2合上,第二路电源就处在准备投入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第一路电源中断供电,则接触器KMI掉闸,其中第二路电源控制线路中的常闭联
锁触头恢复闭合,接触器KM2 动作,第二路电源开始供电。 在供电过程中,欲从一路电源 供电倒换到另一路电源供电时, 只需按下按钮SBl或SB2就够 了。图中,中间继电器KVl和 KV2是配合接触器KMl和 KM2对三相线路缺一相运行起 保护作用的。
又如,两台不能同时运行的电动机之间应装设联锁装置,保证一台电动机运行 时另一台电动机不能启动。其控制线路如图4 - 29所示。该线路具有双重联锁的特点, 即通过两个复式按钮实现的机械联锁和通过接触器常闭联锁触头实现的电气联锁。
再如,在交流电孤焊工作中,为了防止换焊条时焊钳电压(焊接变压器的空
77
壬王.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载电压)伤人,可以装设不同类型的空载自停装置。图4-30是交流孤焊机的一种 利用时间继电器KT的空载自停装置的基本接线。当电弧焊熄灭时,在焊钳电压作 用下,时间继电器KT动作,其串联在交流接触器KM控制线路中的动断触头延 时打开,使交流电接触器动作。图4-30中,电容器C在交流接触器掉闸后起分压 作用,使重新焊接前时间继电器能保持在吸合状态。
图4-29两台电动机的联锁接线
图4-30时间继电器型交流弧 焊机空载自停接线
图4-31也是一种交流孤焊机空载自停装 置的基本接线。这种装置是利用线路电流的变 化来实现控制的。电弧燃烧时,焊接电流经电 流互感器TA变流,经桥式整流器UR2整流, 并经电阻R和R2触发可控硅VI,使可控硅导 通,桥式整流器UR2处在工作状态,接触器 KM的线圈接通电源而吸合,其串联在主线路 中的常开触头保持闭合。电弧熄灭时,整流器 UR2没有输出,仅由电容器C2经电阻&放电 触发可控硅VI,使可控硅短时保持导通,亦即 使可控硅延时关断,接触器延时掉闸。改变电 容C2或电阻r2,可改变动作延时。
动作延时根据工作需要选定。一般以5〜
78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15s较为合适。接触器掉闸后,电容G接入线路,弧焊机二次边仅保持约20V的 电压,欲进行焊接时,只需将焊条接触工作,整流器UR2即输出电流触发可控硅, 使接触器吸合,弧焊机恢复工作。图4-31中,与电容C2串联的稳压管V2对整 流器输出的直流有稳压作用。
又如,矿用大型空压机备有水冷系统,为了保证安全,要求工作时必须先启 动水泵,待水到达水套后才能启动主机;而当水泵故障或漏水严重,致使水套或 水缸水量不足时,要求主机能自动停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用带有水触
点和晶体管线路的联锁装置,其基本接线如图4-32所示。在三极管VT的偏置电
路中串联有水触点,当水触点浸没在水里时,三极管VT导通,信号继电器KS吸
合,并通过中间继电器KM控制主机的启动设备;当水量不足,水触点暴露在空
气中时,三极管VT截止,信号继电器 KS释放,并通过中间继电器KM控制, 使主机不能启动(或掉闸停车)。
图4-31电流变化型交流弧 焊机空载自停接线
图4-32空压机水电联锁的基本接线
像上面列举的几个例子那样的执行安全程序的联锁装置在生产中应用很广, 原理不一,种类也很多。为了保证一定的动作程序,经常采用时间继电器、行程 开关、速度继电器等自动化元件,以满足各动作之间所要求的联锁关系。
五、防止非电事故的联锁装置
某些机械伤害事故、某些爆炸事故,以及某些其他性质的事故均可用电气方 法,借助电气安全联锁装置来防止。
例如,在冲压工作中,为了防止伤害工作人员的手部,可以采用光电式或感 应式安全联锁装置。光电式安全联锁装置需应用光敏元件,如光敏二极管、光敏 三极管、光电池等。安装时,把带有光敏元件的探头装设在冲模的一侧,把光源
79
壬至二干.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装设在相对一侧,让光线穿过上模与下模之间的空间照射在探头内的光敏元件上, 以使光敏元件发挥其特殊的控制作用。图4-33是这种装置的基本控制路线。图 中,VDl和VD2是光敏二极管,这种二极管在光线照射下,PN结反向电阻大大 减小,反向电流大大增加。当上、下模分离,光源灯HLl和HL2的光线照射到光 敏二极管VDl和VD2时,光敏二极管阻值很小,使三极管VTl和VT2获得足够 的基极电流而饱和导通,三极管VT3处于反向偏置而截止,中间继电器KM处于 释放状态,冲床可以工作;当光源灯HLl和HL2的光线被人手或其他物件挡住不 能照射到光敏二极管VDl和VD2时,三极管VTl和VT2因基极电流极小而截 止,其集电极输出高电位经电阻r4和R加到三极管VT3的基极上,三极管VT3 饱和导通,中间继电器KM吸合,并通过其他装置使冲床停止工作。图中,电阻 R9和二极管VD4、VD5构成一条稳压支路,使三极管VT3发射极对地始终保持 L 4V左右的电压。为了提高安全性能,可以相应地增加光源和探头,同时相应地 增加与三极管VTl和VT2并列的各元件。
感应式安全联锁装置是在冲模的与工作人员相对的一侧设置一根感应棒,利 用感应棒与人体之间的电容的变化来进行控制的。其基本控制线路如图4 - 34所 示。感应棒对地电容Cr和电容器&、线圈Ll构成构成LC电桥的一臂,电容器 C3、C2、线圈L2构成该电桥的另一臂。调整可变电容器C3,使C3等于Cr,则电 桥处于平衡状态,由三极管VTl和变压器Tl组成振荡器没有输入而停振,亦无 输出信号,中间继电器KM释放,冲床可以工作。操作过程中,如果人手伸进冲 模之间,即靠近感应棒一定的距离,则电容ɑ增大,电桥平衡被破坏,振荡器起 振,振荡电压由变压器TI的耦合线圈U加到三极管VT2的基极进行放大,然后, 经由二极管VDV VD2组成的半波倍压整流电路进行检波,再在电位器RP上取出直
80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流成分送至由三极管VT3、VT4组成的复合管再次放大;如调整好电位器RP,使复 合管饱和和导通,则中间继电器KM吸合,并通过其他装置使冲床停止工作。
Ci
vll2 CMDZ
图4 - 34感应式安全联锁装置装置的基本控制线路
又如,要求限制行程的移动机械(或部件),应当在适当的位置装设行程开 关。行程开关的动断触头串联在电源接触器的控制回路里(其接线与图4 - 21安全 开关的接线完全一样),对接触器实现联锁。行程开关种类很多,除机械式行程开 关外,还有晶体管无触点行程开关。晶体管无触点行程开关的原理如图4 - 35所
图4-35晶体管无触点行程开关的原理图 (a)晶体管控制线路;(b)感应头和接近体
81
干干 J............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_____________
示。感应头的铁芯由铁淦氧制成,其上有三个线圈,即LI、L2和L3。线圈Ll与 电容C]构成并联振荡回路,与三极管VT1、线圈L2等元件一起组成振荡器。振 荡时,产生交变磁通经空气而闭合,并通过线圈L3输出信号使三极管VT2导通, 三极管VT3截止。当把机械(或部件)移动到极限位置时,金属接近体进入感应 头磁场上方,并在接近体内感应出涡流,使振荡停止,线圈L3就没有振荡信号输 出,因此,三极管VT2截止,三极管VT3导通,继电器KM动作,通过其他装 置实现断电和制动。图4-34中,R是正反馈电阻,其作用是当振荡接近停止时, VT2截止,其集电极变为负电位,通过这个电阻把负电位加到VTI的发射极,以 加速振荡的停止,提高开关的动作速度。
再如,受压容器压力增加至危险程度时,可由压力继电器发出信号;或者与 有关设备实现联锁,危险时使有关设备动作,减小压力。
还有,当爆炸性混合物或化学有害物质增加至危险程度时,可以通过不同的 变换器,把非电学量变换为电学量,通过对电学量的测量、放大和联锁控制,最 后消除危险。
作为防止非电事故的电气安全联锁装置种类很多,而且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 高而发展。这样的联锁装置也和其他安全联锁装置一样,有待进一步研究,进一 步总结和提高。
第四节信号和报警装置
一、信号和报警装置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
信号和报警装置的作用是当出现危险因素时,发出信号,给人以警觉,以便 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信号和报警装置大体上由检测机构、放大机构、执行机构、操作电源等几部 分组成。检测机构把危险因素转变为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机构把这微弱的电信号 加以放大;执行机构接受放大了的电信号,并以光或声的形式发送出去;操作电 源作为辅助部分,供给放大机构和执行机构用电。
有的信号和报警装置,在现场把危险因素转变为电信号,然后送往控制中心 报警和记录:控制中心再发出信号,并通过各种安全装置消除危险因素,以及对 危险现场进行监视等。
也有的信号和报警装置,除能把危险因素转变为电信号外,还能启动现场的 安全装置,消除危险因素。 ^
危险因素种类很多,有电气方面的危险因素(如与带电体距离过近、电磁场 过强)、有火灾和爆炸方面的危险因素(如爆炸性气体或粉尘浓度过高、压力过
82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大)、有机械方面的危险因素(如载荷过重、速度过高)、有工业卫生方面的危险 因素(如有毒气体浓度过高、温度过高)等。为了监视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防 止发生或扩大事故,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信号和报警装置。
二、信号和报警装置的分类
1.有电报警器
有电报警器是在接近带电体时发出声响信号的报警装置。其接线如图4 - 36所 示。有电报警器的检测机构是两块金属极板,即接收极板和接地极板。当接近带 电体时,在两级极板之间感应出微小的信号电压;然后,将此信号电压送入由三 极管VT1、VT2和VT3组成的放大器放大和由三极管VT4组成的反相器反相, 并取得良好的开关特性,最后,送入由三极管VT5组成的音频振荡器,产生音频 振荡,通过扬声器发出声响信号。
图4-36中,稳压二极管VZl和VZ2用以取得良好的开关特性,以不致出现 随着与带电体间距离的不同而报警声响也明显不同的情况;电容G是电源电池的 交流旁路电容;电容C2和C3起滤波作用,减轻工频成分的电流对末级音频振荡 器的干扰;改变电容Cs或e6的大小,可调节音调;改变电阻R3或改变Cs的大 小,可调节音量,调节电位器RP,可调节报警器的灵敏度。
图4-36中,电阻R]、二极管VD1、电容C"是自动检验支路。报警器不工 作时,电源不接通放大器及以下线路,但接通C4给C4充电;报警器处在工作状 态(开关处在图中所示位置)时,电源接通放大器及以下线路,同时,c4通过 VDl和&给放大器送进一个电容器放电的直流信号,报警器短时间发出声响,借 以实现自动检测。
2.火灾报警装置
火灾报警装置包括检测机构、放大机构、执行机构、操作电源等几个基本组 成部分。其检测机构主要有感烟式检测机构和感温式检测机构。
83
一 AT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检测机构。
1)感烟式检测机构。感烟式检测机构又可分为光电感烟式和离子感烟式两种。
图4-37光电感烟式 检测器原理图 I-光敏二极管;2-光屏障; 3一发光二极管;4—暗盒
光电感烟式检测器的原理如图4 - 37所示,在没有烟尘 进入暗盒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因有光屏障阻隔而不 能投射到光敏二极管上,检测器没有电信号输出;如有 烟尘进入暗盒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因散射作用而照 射到光敏二极管上,光敏二极管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检. 测器输出电信号。
离子感烟式检测器的原理如图4 - 38所示。检测器 有两个电离室,室内装有极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锯- 241, 放射出a射线,使室内空气电离,具有导电性。内电离 室是密闭的,导电性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电离室
与外界是相通的,当有烟尘进入时,由于烟尘吸附导电离子,使得离子移动变慢, 导电性能降低,从而产生一个电信号。
2)感温式检测机构。感温式检测机构种类很多,所用感温元件可用低熔点合 金、双金属材料热电偶、热敏半导体材料和酒精、乙酸混合液体等制成。按其安 装特点,有定点安装和分布安装之分;按其工作原理,有差动式、定温式和补
偿式。
差动式感温检测器的原理如图4 - 39所示。当感温室温度快速上升,感温室内 空气迅速膨胀,小孔来不及漏过气体时,膜片两面出现压力差,推动膜片上升, 接点闭合,可通过有关装置发出信号。
图4-38离子感烟式检测器原理图
图4-39差动式感温检测器原理图
1一膜片;2一感温室;3一接点:4-小孔
定温式感温检测器的原理如图4 - 40所示。当温度升高时,小室内双金属片弯 曲,至一定程度时接点闭合,通过有关装置发出信号。
补偿式感温检测器的原则如图4 -41所示。这种检测器具有差动式和定温式的 特点,性能比较好。
84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图4-40定温式感温检测器原理图
1一双金属片:2一接点
图4-41补偿式感温检测器原理图
I一低热胀系数金属片;2一高烈胀系数金属片;
3一接点:4—感应室;5一膜片
3)特殊型检测器。除上述各种检测器外,近几年来,还出现了红外线检测器、 紫外线检测器、激光检测器和气敏半导体元件检测器等特殊型式的检测器。红外. 线检测器灵敏度很高,能检测IOom内0.In?瞬间燃烧的火焰,适用于检测森林火 灾。紫外线检测器能对任何火灾和爆炸立即作出反应;其稳定性好,可避免红外 线、热源和一般灯具光线(只有很少紫外线)的干扰,适用于易燃易爆场所。激 光检测器有保护面积大、灵敏度高等特点。气敏半导体元件检测器能探测甲烷、 丙烷等多种可燃气体的浓度,也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这些新技术在火灾报警方 面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发展前途是很大的。
(2)放大机构。为了简化结构,火灾报警装置的放大机构(包括放大线路和开 关线路)与检测机构可合装为一个整体。带有离子感烟式检测机构(见图4-38) 的放大机构工作原理如图4-42所示。当有烟尘进入外电离室时,外电离室等效电
阻变大,A点电位亦即场效应管VTl 栅极(G)电位升高;因此,自场效应 管漏极(D)流向源极(S)的电流大 大增加,并通过三极管VT2放大;至 一定程度时,稳压二极管V2反向导通 并触发可控硅V3,使之导通,a、b间 构成通路。图中,二极管VI、电容 C3、e2是起保护和抗干扰作用的。
图4-42火灾报警器放大机构工作原理图
(3)执行机构火灾报警装置应有能发出光、声双重信号的执行机构。信号装置 可设在控制中心等必要之处。各路检测机构单独与控制中心连接。报警时,相应 各路检测机构的发光信号是互相独立的,而发声信号是共用的。这种光、声信号 装置的基本原理如图4 - 43所示。图上画出了相应于两路检测机构的基本线路,其 中,a是共用线,e和b2经过各自的放大机构分别接往第1路和第2路检测机构,
8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4-43火灾报警器光、声 信号装置基本原理
当第1路检测得到火灾信号时,a与bɪ之间 形成通路(见图4 - 43),信号灯HLl接通 电源,发出光信号;同时,火灾信号经微分 线路G,七,二极管VD1,电阻R3、R送 往可控硅VD4的控制极,触发可控硅导通, 音响器HA接通电源,发出声信号。当第2 路检测到火灾信号时,除变为信号灯HL2发 出光信号外,其他完全一样。图4-43中, SB是动断按钮,起停止音响的作用。
最后应当指出,为了保证火灾报警装置 的高度可靠性,报警装置必须设置有检验 环节。
第五节电工安全用具
电工安全用具是为了防止触电、坠落、灼伤等工伤事故,保障工作人员安全 的各种专用电工工具和用具。主要包括起绝缘作用的绝缘安全用具、起验电或测 量作用的携带式电压和电流指示器、防止坠落的登高作业安全用具、检修工作中 的临时接地线、遮栏、指示牌以及防止灼伤的护目眼镜等。
一、绝缘安全用具
绝缘安全用具起绝缘作用,包括绝缘杆、绝缘夹钳、绝缘靴、绝缘手套,绝 缘垫和绝缘站台。绝缘安全用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基本安全用具和辅助安全 用具。基本安全用具的绝缘强度能长时间承受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能直接用来 操作带电设备,辅助安全用具的绝缘强度不足以承受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只能 加强基本安全用具的保安作用。
1.绝缘杆和绝缘夹钳
•绝缘杆又叫绝缘棒、操作杆或拉闸杆(见图4 - 44),绝缘夹钳又叫绝缘夹 (见图4 - 45)。绝缘杆和绝缘夹钳都是基本安全用具,用于35kV及以下电压的操 作。绝缘杆和绝缘夹钳都由工作部分(钩或钳口)、绝缘部分和握手部分组成。握 手部分与绝缘部分用浸过绝缘漆的木材、硬塑料、胶木或玻璃钢制成,期间有护 环分开。
绝缘杆主要用来操作高压隔离开关、操作跌落式保险器,安装和拆除临时接 地线,以及进行测量和试验等项工作。绝缘夹钳主要用来拆除和安装熔断器及其 他类似工作。
86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护环 | |||
Il.................. |
O | ||
一握手部分. |
维绿部分 |
( — | ||
( n - | ||
一握手部分. |
里绿部分 |
一工作部分. |
图4 - 44绝缘杆
图4-45绝缘夹钳
为了安全,绝缘杆和绝缘夹钳的绝缘部分和握手部分的最小长度不应低于表4 - 2 所列数值。
表4 - 2 绝缘杆和绝缘夹钳的最小长度
电压(kV) |
户内设备用(m) |
户外设备及架空线用(m) , | |||
绝缘部分 |
握手部分 |
绝缘部分 |
握手部分 | ||
10及以下 |
绝缘杆 |
0.7 |
0.3 |
1.1 |
0.4 |
绝缘夹钳 |
0. 45 |
0.15 |
0. 75 |
0.2 | |
35及以下 |
绝缘杆 |
1. 1 |
0.4 |
1.4 |
0.6 |
绝缘夹钳 |
0. 75 |
0.2 |
1.2 |
0.2 |
绝缘杆工作部分金属钩的长度,在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不宜超过5〜8cm, 以免操作时造成相间短路或接地短路。
2.绝缘手套和绝缘靴
绝缘手套和绝缘靴都用特种橡胶制成。绝缘手套和绝缘靴一般都作为辅助安 全用具,但绝缘手套可作为低压工作的基本安全用具,绝缘靴可作为防护跨步电 压的基本安全用具。
绝缘手套的长度至少应超过手腕10cm。
3.绝缘垫和绝缘站台
绝缘垫和绝缘站台只作为辅助安全用具。
绝缘垫用特种橡胶制成,厚度不应小于5mm, 表面应有防滑槽纹,最小尺寸不应小于0∙ 8m × 0. 8mo
绝缘站台用木板或木条制成(见图4-46), 相邻板条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2.5cm,以免鞋跟陷 入。台面板用支持绝缘子与地面绝缘,支持绝缘 子高度不得小于IoCm。台面板边缘不得伸出支持 绝缘子以外,以免站台翻倾,人员摔倒。绝缘站
图4-46绝缘站台
8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台的最小尺寸不得小于0.8mX0∙8m,但为了便于移动和检查,最大尺寸也不宜大 于 1. 5m× 1. Om0
二、携带式电压和电流指示器
1.携带式电压指示器 、
携带式电压指示器又叫验电器或试电笔,分高压和低压两种(见图4 - 47), 用来检验导体是否有电。
1 一工作触头;2一灯;3一电容器; 4一握柄;5-接地螺丝
∙^^∖ I ^A√iXΛ∕∖∕^∖Λλ )
0>)
I一工作触头;2一気灯;3-碳质电阻;
4一握柄;5一弹簧
图4-47验电器
(a)高压验电器;(b)低压验电器
验电器一般都靠发光指示有电, 新式高压验电器有靠音响指示的。
高压验电器不能直接接触带电体, 只能逐渐接近带电体,至灯亮(或发出 其他信号)为止。验电器不应受邻近带 电体的影响而使灯发亮。验电器一般不 应接地,如必须接地时,应注意防止由 接地线引起短路事故。低压验电器只能 用于500V以下的电气设备,不允许在 高压设备上使用。高压验电器的最小 尺寸见表4-3。
表4-3 |
高压验电器的最小尺寸 | ||
电压(kV) |
绝缘部分 |
握手部分 |
全长(不包含钩子) |
10及以下 |
320 |
IlO |
680 |
35及以下 |
510 |
120 |
1060 |
验电器的发光电压不应高于额定电压的25%o
2.携带式电流指示器
携带式电流指示器通常叫做钳形电流表或钳表(见图4-48), 用来在不断开线路的情况下测量线路电流。
使用钳表测量时,应当注意保持人体与带电体之间有足够 的距离。
对于高压,不能用手直接拿着钳表进行测量,而必须接上 相应等级的绝缘杆之后才能进行测量。
在潮湿和雷雨天气,禁止在户外用钳表进行测量。
三、登高安全用具
1.梯子和高凳
梯子和高凳可用木材制作,也可用竹料制作,不宜用金属
图4-48钳表
88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材料制作。梯子和高凳应坚固可靠,应能承受工作人员携带工具攀登时的总重量。
梯子分靠梯和人字梯两种。为了避免靠梯侧翻倒,靠梯梯脚与墙之间的距离 不得小于梯长1/4;为了避免滑落,其间距不得大于梯长的1/2。为了限制人字梯 的开脚度,其两侧之间应加拉链或拉绳。为了防滑,在光滑坚硬的地面上使用的 梯子,梯脚应加橡套和胶垫;在泥土地面上使用的梯子,梯脚应加铁尖。
在梯子上工作时,梯顶一般不应低于工作人员的腰部,或者说工作人员应站 在距离梯顶Im以下的横档上工作。切忌站的梯子或高凳的最高处或最上面一、‘二 级横档上工作。
2.脚扣、登高板和安全腰带
脚扣是登杆用具,分木杆用脚扣和水泥杆用脚扣两种。脚扣的主要部分用钢 料制成。木杆用脚扣的半圆形环上及其根部均有向内突出的小齿,以刺入木杆起 防滑作用。水泥杆用脚扣的半圆形环上及其根部装有橡胶管或橡胶垫起防滑作用。 脚扣有大小号之分,以适应电杆粗细不同的需要。
登高板又叫站脚板也是登杆用具。登高板主要由坚硬的木板和绳子组成。
安全腰带又叫安全带,是防止坠落的安全用具。安全腰带用皮革、帆布或化 纤材料制成。安全腰带主要有两根带子,小的系在腰部偏下作束紧用,大的绕在 电杆或其他牢固的构件上起防止坠落的作用。安全腰带的宽度不应小于60mm。绕 电杆带的单根拉力不应低于225kgf。为了防止偶然脱落,有的安全腰带另附有保 险绳和扣环。
四、临时接地线、遮拦和指示牌
在检修工作中及其他场合,经常用到临时接地线、遮拦和标识牌等安全用具。
1.临时接地线
临时接地线一般装设在被检修区段两端的电源线路上,用来防止突然来电, 临时接地线还用来消除邻近高压线路所产生的感应电,以及用来放尽线路或设备 上可能残存的静电。
临时接地线主要由软导线和接线夹头组成。其中,三根短的软导线是接向三 根相线用的,一根长的软导线是接向接地线用的。临时接地线的夹头必须坚固; 软导线应采用25mm2以上的多股软铜线:各部分连接必须牢靠,夹头与软导线的 连接应用螺丝连接后再加锡焊。
装设临时接地线时,应先接接地端,后接线路或设备一端,拆时顺序相反。 一般情况下,应验明线路或设备确实无电后才可装设临时接地线。
2.遮样
遮栏主要用来防止工作人员无意碰到或过分接近带电体,也用作检修安全距 离不够时的安全隔离装置。
89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遮栏用干燥的木材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在过道和隔离入口等处可采用栅状 遮栏(即栅栏)。遮栏必须安置牢固,不影响工作的方便。遮栏的高度及其与带电 体的距离应符合屏护的安全要求。
如因地位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设置遮栏,可以设置绝缘板或绝缘罩,起遮拦 作用。
3.标示牌
标示牌用绝缘材料制成,其作用是警告工作人员不得接近带电部分,指出工 作人员准确的工作地点,提醒工作人员采取安全措施,以及禁止向某段设备送 电等。
标示牌种类很多,如“止步,高压危险"、"在此工作”、“已接地"、"有人工 作,禁止合闸”等。其有关资料见表4 - 4。
表4-4 标示牌的有关资料
名称 |
悬挂位置 |
式样___________ | ||
尺寸(mmXmm) |
底色 |
字色 | ||
禁止合闸 有人工作 |
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施工设 备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操作手 柄上 |
200X100 和 80X50 |
白底 |
红字 |
禁止合闸 线路有人工作 |
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施工线 路的线路开关和隔离开关操作 手柄上 |
200X100 和 80X50 |
红底 |
白字 |
.在此工作 |
室外和室内工作地点或施工 设备上 |
250X250 |
绿底,中有直径 210mm的白圆圈 |
黑字、写于 白圆圈中 |
止步、高压 危险 |
工作地点临近带电设备的遮 拦上: 室外工作地点临近带电设备 的构架横梁上; 禁止通行的过道上; 高压试验地点 |
250X200 |
白底红边 |
黑字、有 红箭头 |
从此上下 |
工作人员上下的铁架梯子上 |
250X250 |
绿底,中有直径 21Omm的白圆圈 |
黑字,写于 白圆圈中 |
禁止攀登 高压危险 |
工作临近可能上下的铁架上 |
250X200 |
白底红边 |
黑字 |
已接地 |
看不到接地线的工作设备上 |
200X100 |
绿底 |
黑字 |
五、安全用具的使用和试验
安全用具是直接保护人身安全的,必须保持良好的性能。为此,必须正确使
90
第四章电气安全装置
用安全用具,并进行•经常和定期的检查和试验。
1.安全用具的使用
应根据工作条件选用适当的安全用具。操作高压跌落式保险器及其他开关时, 必须使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杆,并戴上绝缘手套或干燥的线手套;如在雨雪天 气户外操作,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操作;更换熔断器时, 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还要使用绝缘夹钳;空中作业时,应有合格的 登高用具、安全腰带、并戴上安全帽。
每次使用安全用具前,必须认真检查。如检查安全用具的表面有无损坏;检 查绝缘手套、绝缘靴有无裂缝、啮痕;检查绝缘垫有无破洞;检查安全用具的瓷 元件有无裂纹等。使用前,应将安全用具擦拭干净。验电器在每次使用前都要检 验其是否良好,以免使用时给出错误的指示。
安全用具每次使用完毕,应该擦拭干净。安全用具不能任意作它用,也不能 用其他工具代替安全用具。例如,不能用医疗或化学手套代替绝缘手套;不能用 普遍防雨胶靴代替绝缘靴,也不能拿绝缘手套和绝缘靴作其他用途;不能用短路 法代替临时接地线;不能用不合格的普通绳、带代替安全腰带等。
安全用具应予妥善保管。要防止受潮、脏污和损坏。绝缘杆应放在木架上、 不要靠墙或放在地上。绝缘手套、绝缘靴、绝缘鞋应放在箱、柜内;不应放在过 冷、过热、阳光曝晒和有酸、碱、油的地方,以防胶质老化;也不应和其他硬、 刺、脏物混放在一起或压以重物。验电器应放在盒内,并置于干燥的地方。
2.安全用具的试验
防止触电的安全用具的试验包括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试验。除几种辅助安全 用具要求做两种试验外,一般只要求做耐压试验。使用中的安全用具的试验内容、 标准、周期可参考表4-5。对于新的安全工具要求应严格一些。例如,新的高压 绝缘手套,试验电压应为12kV (泄漏电流12mA);新的绝缘靴,试验电压应为 20kV (泄漏电流IOmA)。
表4-5 安全用具试验标准
名称 |
电压 (kV) |
试验标准 |
试验周期(年) | ||
耐压试验电压 (kV) |
耐压持续时间 (min) |
泄漏电流 (mA) | |||
绝缘杆、 绝缘夹钳 |
35及以下 |
三倍线电压 但不得低于40 |
5 |
— |
1 |
绝缘挡板绝缘罩 |
35 |
— |
5 |
— |
1 |
绝缘手套 |
高压 低压 |
8 2.5 |
1 |
≤9 ≤2.5 |
0.5 |
91
名称 |
电压 (kV) |
试验标准 |
述验周期(年) | |||
耐压试验电压 (kV) |
耐压持续时间 (min) |
泄漏电流 (mA) | ||||
绝缘靴 |
高压 |
15 |
1 |
≤7.5 |
0.2 | |
绝缘鞋 |
1及以下 |
3.5 |
1 |
≤2 |
0. 5 | |
绝缘垫 |
1以上 |
15 |
以2〜3cm/秒的 |
≤15 |
2 | |
1及以下 |
5 . |
速度拉过 |
≤5 | |||
绝缘站台 |
各种电压 |
40 |
2 |
— |
3 | |
绝缘柄工具 |
i≡ |
3 |
1 |
— |
0.5 | |
高压验电器 |
10及以下 35及以下 |
40 105 |
5 |
— |
0.5 | |
钳形 |
绝缘部分 |
10及以下 |
40 |
1 |
— |
1 |
电表 |
铁芯绝缘 |
10及以下 |
20 |
1 |
— |
1 |
登高作业安全用具,主要是进行拉力试验,其试验标准列入表4 - 6。试验周 期均为半年。
表4 -6 登高作业安全用具试验标准
名称 |
安全腰带 |
安全腰绳 |
登高板 |
脚扣 |
梯子 | |
大带 |
小带 | |||||
试验静拉力(kgf) |
225 |
150 |
225 |
225 |
150 |
荷重 180 |
92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第一节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一、泄漏电流和剩余电流
泄漏电流是指电力网络中各相导线(体)中电流通过绝缘阻抗向大地泄漏的 电流。泄漏电流,简称漏电。
剩余电流是指通过保护器主回路的电流相量和,其电流多数情况是带电导体 直接接地或经人体等物体接地,或导体绝缘损坏(含不合格)致使接地(人身体、 树木等)而产生的电流。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被保护电路中剩余电流超过给 定值,能自动断开电路或发出报警信号的机械开关电器或组合电器。剩余电流动 作保护器是现在的名称,旧称漏电保护器。
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主要性能参数
反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主要参数有:额定频率、额定电压、辅助电源额 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剩余动作电流、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剩余电流保护器 的分断时间、额定短路接通分断能力、额定剩余电流接通分断能力和主回路中不 导致误动作的过流极限值等,如表5-1所示。DZ15L系列和DZ25L系列剩余电流 断路器(漏电断路器)的技术数据,如表5-2〜表5-4所示。.
表5-1 |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主要参数数据 |
参数名称及符号 |
优选值 |
额定频率/ (Hz) |
50 |
额定电压UN (V) |
220、 380 |
辅助电源额定电压USN (V) |
直流:12、24、48、60、110、220 交流:12、24、48、220、380 |
额定电流JN (A) |
6、 10、 16、 20、 25、 32、 40、 50、 63、 80、 100、 160、 200、 250 |
9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续表
参数名称及符号 |
优选值 | |||||||||||
额定剩余动作电流Ln (A) |
0.006、0.01、0.03、0.1、0.3、0.5、1、3、5、10、20 | |||||||||||
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no |
0. 5 Ln | |||||||||||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分断 时间£ |
1.直接接触补充保护用的保护器的最大分断时间 "△N时为0∙2s, 2^n时为0∙ls, 5Ln时为0.04S (IN为任何值。 【△n&O. 03A) 2.间接接触保护用的保护器的最大分断时间 "△N时为 0∙2s, 2I^n时为 0∙ls, 5I∕∖n 时为 0∙04s (IN 为任何值。 【△N》0・ 03A) 3.间接接触保护用的保护器的最大分断时间 ILn时为0.2s; 2Ln时为0∙4s: 5Izsn时为0. 5s (适用于剩余电流动 作保护组合器∕n>40A, ∕δn≥0. 03A) 4.延时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只适于间接接触保护,1δn>0. 03A 5.延时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延时时间的优选值为:0.2s、0.4s、 0. 8s、Is、1. 5s、2s | |||||||||||
带短路保护的剩余电流动作 保护器额定短路接通分断能力 |
1.应符合GB 14048. 2-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2.主电路接通、分断应符合GB 10963.1—2005《电气附件--家用 及类似场所用电流保护断路器》的要求 3.采用低压断路器时,应符合GB 14048. 2-2008的要求 | |||||||||||
不带短路保护的剩余电流动 作保护器额定接通分断能力的 优选值IN 额定剩余电流接通分断能力 ’的优选值(功率因数) |
IN (kA) |
0.3 |
0.5 |
1.0 |
1.5 |
3 |
4.5 |
6 |
10 |
20 |
50 | |
cosφ |
0. 95 |
0. 95 |
0. 95 |
0. 95 |
0. 95 |
0.8 |
0.7 |
0.5 |
0.3 |
0. 25 | ||
不带短路保护的剩余电流保 护器的额定短路接通分断能力 的最小数值Im |
额定电流IN (A) |
额定短路接通分断能力的最小值Im (A) | ||||||||||
∕n≤10 |
500 | |||||||||||
10<∕n≤50 |
500 | |||||||||||
50<∕n≤100 |
1000 | |||||||||||
剩余电流接通分断能力的最 小值 |
100<Zn≤150 |
1500 | ||||||||||
150<In≤200 |
2000 | |||||||||||
200<Jn≤250 |
2500 | |||||||||||
主回路中不导致误动作的过 电流极限值 |
在主回路没有剩余电流情况下,能够流过而不导致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器动作的最大电流值不应小于6乐(平衡或不平衡) |
%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表5 - 2 DZ15L系列剩余电流断路器技术数据
型号 |
额定 电压 (V) |
壳架等级 额定电流 (A) |
额定电流 (A) |
极数 |
过电流脱 扣器额定 电流 (A) |
额定剩余 动作电流 (mA) |
额定剩余 不动作 电流 (mA) |
剩余电流脱 扣器全动 作时间 (s) |
DZ15L-40/390 |
380 |
40 |
6、10 |
3 |
10、15 |
30 |
15 |
«»0.1 |
50 |
25 | |||||||
15、20 |
20、30 |
75 |
40 | |||||
DZ15L-40/490 |
4 |
50 |
25 | |||||
30、40 |
40 |
75 |
40 | |||||
100 |
50 | |||||||
DZ15L-60/390 |
380 |
63 |
10、15 |
3 |
10、15 |
30 |
15 |
≤0.1 |
20、30 |
20、30 |
50 |
25 | |||||
40 |
40 |
75 |
40 | |||||
63 |
60 |
50 |
25 | |||||
75 |
40 | |||||||
100 |
50 | |||||||
DZ15L-60/490 |
10、15 |
4 |
10、15 |
50 |
25 | |||
20、30 |
20、30 |
75 |
40 | |||||
40、63 |
40、60 |
100 |
50 | |||||
EZ15L- 100/390 |
380 |
100 |
60 |
3 |
60 |
50 |
25 |
≤0.1 |
75 |
40 | |||||||
80 |
80 |
100 |
50 | |||||
DZ15L- 100/490 |
4 |
50 |
25 | |||||
100 |
100 |
75 . |
40 | |||||
100 |
50 |
表5 - 3 DZ25L系列剩余电流断路器技术数据
型号 |
壳架等级 额定电流 (A) |
极数 |
额定电流 (A) |
额定 电压 (V) |
额定剩余 动作电流 (mA) |
额定剩余 不动作电流 (mA) |
过电流脱 扣器形式 |
DZ25L-32 |
32 |
3, 4 |
10, 16, 20, 25 32 |
380 |
15 |
8 |
液压电磁式 |
30 |
15 | ||||||
50 |
25 |
95
型号 |
壳架等级 额定电流 (A) |
极数 |
额定电流 (A) |
额定 电压 (V) |
额定剩余 动作电流 (mA) |
额定剩余 不动作电流 (mA) |
过电流脱 扣器形式 |
DZ25L-63 |
63 |
3, 4 |
25, 32, 40, 50, 63 |
380 |
30 |
15 |
液压电磁式 |
50 |
25 | ||||||
100 |
50 | ||||||
DZ25L-1OO |
IOO |
3, 4 |
40, 50; 63, 80, 100 |
380 |
50 |
25 |
液压电磁式 |
100 |
50 | ||||||
50/100/200 |
25/50/100 | ||||||
DZ25L-200 |
200 |
3, 4 |
100, 25, 160, 180, 200 |
380 |
100 |
50 |
热双金属片 电磁式 |
200 | |||||||
50/100/200 |
25/50/100 | ||||||
100/200/500 |
50/100/250 |
表5 - 4 DZ25L电子式系列剩余电流断路器技术数据
型号 |
剩余电流脱 扣器形式 |
额定极限短 路分断能力 AC 380V (kA) |
额定运行短 路分断能力 AC 380V (kA) |
额定剩余 电流接通 分断能力 AC 380V (kA) |
过电流时 不动作极 限电流 (A) |
机械寿命 (次) |
剩余电流分 断时限类型 |
DZ25L-32 |
电子式 |
3 |
2 |
1 |
6/n |
8000 |
快速型 |
DZ25L-63 |
电子式 |
5 |
3 |
1.5 |
6In |
8000 |
快速型 |
DZ25L-100 |
电子式 |
6 |
5 |
2 |
6/n |
8000 |
快速型和 延时型 |
DZ25L-200 |
电子式 |
15 |
10 |
3 |
61N |
8000 |
快速型和 延时型 |
三、在农村电网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作用
1.防止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电气火灾事故以及电气设备损坏
农村低压电网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俗称漏电保护器)是防止发生人身 触电伤亡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防止由于漏电引起电气火灾事故和电气设备 损坏事故的技术措施,但保护器并不是保命器,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以后,仍应 以预防为主,并应同时采取其他各项防止触电和电气设备损坏事故的措施。
2.直接接触防护和间接接触防护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采用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方式。在直接接触防护中,用
96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于防止电击危险的基本保护措施的附加保护。在间接接触防护中,用于防止发生 接地故障时,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持久带有危险电压,而引发电击危害或连 续电弧电流引发火灾危害。
直接接触指人体、家畜与带电导体的接触。
间接接触指人体、家畜与故障情况下变为带电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触。
四、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对低压电网的要求
1.基本要求
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电网,应是交流50Hz、额定电压为380/220V,电 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并按TT方式运行的农村低压电网和用电设施。如果县辖的城 镇也是按TT方式运行的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也可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具体要求
(1)农村低压电网的中性线,除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外,此后的全网不得再 重复接地、并应保持与相线同样良好的绝缘。
(2)如果电网内的原用电设备,采用的是接保护中性线的保护方式时,在安装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前,必须拆除这种保护方式,改为保护接地方式。
(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之后的中性线、相线均不得与其他回路共用。
(4)电动机及其他电气设备安装保护器后,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接地,其接地电 阻不应超过表5-5规定。当电动机等设备自然接地电阻能满足表5-5要求时,允
许不设接地装置。
表5 - 5 安装保护器后接地电阻要求满足条件数值表
保护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mA) |
50 |
75 |
100 |
200 |
300 | |
接地电阻(R) |
一般场所 |
500 |
500 |
500 |
250 |
160 |
特别潮湿场所 |
500 |
* 330 |
250 |
125 |
80 |
(5)照明及其他单相负荷,宜均匀分配到三相上,每年宜作一次调整。力求使 负荷电流及各相泄漏电流大致相等。当低压线路为地埋线时,三相长度宜接近。
(6)保护器的保护范围较大时,宜在低压电网适当地点设置分级保护,以便能 及时查找故障,缩小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
(7)接近架空线路的树枝(竹),应定期修剪,保持导线在最大计算孤垂的风 偏情况下,其垂直和水平方向距离树枝应在Im以上。
(8)照明、生活用电的室内外配线应符合JGJI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 范》等有关规定要求。
(9)电动机及其他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0.5MO。 农村每户线路对地绝缘电阻,晴天不宜小于0.5M。,雨天不宜小于0∙ 08M。。
9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0)装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线路及电气设备,其泄漏电流不宜大于额定 剩余电流动作值的50%。当达不到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复绝缘,不允许绝缘 带缺陷送电运行。
五、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1.预防人身电击
关于预防人身电击,需要装设动作电流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国际 电工委员会标准IEC4.79《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确定,通过人体的交流50HZ电 流不超过30mA时,人体不会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而死亡,它与人体潮湿程度、 接触电压高低无直接关系。因此,国际电工标准在所有防人身电击的条文中,都 规定采用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保护器。所以在农村及医院手术室、浴室等电 击危险大的场所,都应装设动作电流为30mA保护器。
2.手握式和移动式电气设备
对于手握式和移动式电气设备应装设动作电流为30mA高灵敏度(瞬动)的 保护器。其类电气设备发生电击的危险性很大,因为它们在被使用中经常挪用, 其绝缘容易破损而发生带电体碰触外壳接地故障,再者使用人握持设备的手掌肌 肉,通电收缩致使人无法甩脱外壳带电的设备,人体通电时间稍长,即易发生心 室纤维颤动而死亡。
3.常用的两级剩余电流保护
电力线路短路大部分是接地故障,如相线与大地、电气设备外壳、金属结构 (或管道)之间的短路,接地故障既能引起人身电击事故,也比相间短路、单相短 路容易引起火灾事故。当发生电弧性接地故障起火时,因电弧电流小,断路器、 熔断器往往不能在火灾发生前切断电源,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则能立即切断电 源。因此,还应在电源干线上安装带少许延时动作保护功能的保护器,各级动作 选择,只能靠动作时间的长短来保证。
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日常管理工作
(1)要定期组织村电工或台区电工,对保护器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测试,以保 证在有漏电情况下,能正常动作。
(2)台区电工应按有关规定,对所管辖的保护器进行试跳,试跳次数不少于每月 2次,对总保护器试跳次数每月不少于1次。在季节性用电、高峰用电及恶劣气候等 情况下,要适当增加检测试跳次数。在试跳时严禁利用相线直接触碰接地装置。
(3)建立并认真填写保护器运行记录,包括安装、测试、动作、定期分析总结 等。同时还要建立保护器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应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址、规 格型号、安装时间、地点、整定值、安装人、负责人等。
(4)在检查中若发现用户(含台区电工)等,人为使保护器拒动或误动,应视
98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后果者,可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七、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保护范围
1.保护范围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防止因低压电网剩余电流,造成故障危害的有效技 术措施。低压电网剩余电流保护,一般采用剩余电流总保护(中级保护)和末级 保护的多级保护方式。
(1)剩余电流总保护和中级保护的范围,它们是及时切除低压电网主干线路和 分支线路上断线接地等,产生较大剩余电流的故障。
(2)剩余电流末级保护装于用户受电端,其保护的范围是防止用户内部绝缘破 坏、发生人身间接接触触电等剩余电流所造成的事故,对直接接触触电,仅作为 基本保护措施的附加保护。
2.不起保护作用的触电形式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对被保护范围内相一相、相一零之间引起的触电危险, 保护器不起保护作用。
当发生相间触电,或相线与中性线之间的触电情况时,触电者只是成了一个 接于线电压或相电压下的一个负载(具有2000。左右的电阻),人体将通过IoOmA 的电流,危及生命安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起作用,因为这时不会产生剩余 电流。这两种触电方式分别称为两相触电和单相触电,触电后果是很严重的。
八、剩余电流总保护和末端保护
1.总保护与分级保护
采用TT系统方式运行时,应装设剩余电流总保护和剩余电流末级保护。对于 供电范围较大的或有重要用户的,农村低压电网可增设剩余电流中级保护。
(I)总保护。它是指保护器安装在低压电网电源端或进线端,实现对所属网络 的整体保护。
(2)分级保护。它是指保护器分别安装在低压电网的电源端、支(干)线路、 负荷端构成两级及以上的剩余电流保护系统。且各级保护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与 动作时间协调配合,实现具有选择性的保护方式。
2•剩余电流总保护安装方式
采用TT系统的低压电网,应装设剩余电流总保护和末级保护。对于供电范围 大的、或有重要用户的、低压电网宜采用多级保护。剩余电路总保护应选用以下 任一种保护方式:
(1)保护器安装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线上。
(2)保护器安装在电源进线回路上。
(3)保护器安装在各条配电出线回路上。
99
⅛J...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3.剩余电流末端保护安装方式
(1)剩余电流末级保护可安装在接户或动力配电箱内,也可安装在用户室内的 进户线上。
(2) TT系统中移动式电器、携带式电器、临时用电设备、手持电动器具,应 装设剩余电流末级保护(II类和m类用电器除外)。
4.多级保护
剩余电流中级保护,可根据网络分布情况,装设在分支配电箱的电源线上。
剩余电流保护方式,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需要进行选定,既可选定只有总 保护和末级保护的两级保护方式,也可选用有总保护、中级保护和末级保护的三 级保护方式。三级保护方式也称为多级保护。
第二节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运行管理技术与要求
一、剩余电流保护器(以下简称保护器)的具体安装施工
1.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
对于保护器的安装,根据实践经验强调以下两点:
(1)应安装在干燥、清洁的场所。不能安装在露天和潮湿的地方,不能安装在 灰尘多,受烟熏的场所。因雨水、潮气或灰尘、烟雾侵入保护器,能使金属部件 生锈、动作不灵、绝缘降低或使电子元件受到腐蚀,致使保护器过早损坏。
(2)保护器的进出线不可接反。因为进线接电源,当保护器跳闸后,其辅助电 源亦断开,其内部晶闸管瞬间导通不会损坏;若出线接电源,跳闸后辅助电源不 能断开,根据晶闸管的特性,就是导通后即使触发信号消失,仍旧保持导通状态, 则晶闸管因较长时间导通而烧毁,因而整机损坏。
2.应由专业电工安装
因专业电工有一定的电气知识和电业工作经验,能选择恰当位置、安装正确、 走线美观、发现问题可当即处理。
3.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按"试跳按钮”不动作。可检查电源或接线,若均无问题,则是保护器问 题,需另换一只重新安装。
(2)安装好后合上开关即动作,送不上电。应先检查电源电压,看是不是过电 压引起保护器动作。若电压正常,退出负载线,若一开仍跳,属于保护器自身故 障,需另换一只安装。若不跳,属于被保护的线路泄漏电流过大,超过保护器额定 动作电流。线路泄漏电流过大,先检查有无明显接地故障点,如家中是否装有小水
IOO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泵、有无电线敷设在潮湿的墙上,有无一线一地照明、有无装置外壳带电等,一般能 迅速确定;若无明显故障点,可用"中点断开法”查找隐蔽故障:把全部线路的中点 (在一半位置)断开,来确定泄漏电的地点在前段还是在后段,然后在故障段的中点 再断开,查看何处泄漏电;依次类推,一般能较快查出泄漏故障点(段)。
二、普及末端安装保护器
普及末端安装保护器,既能提高保护器灵敏度,又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1.应实行一家一户分别安装保护器
多户共用一台单相保护器弊病较多,其主要表现如下:
(1)一家接地,保护器跳闸,影响其余用户供用电,且因用电户多,泄漏或故 障几率高,从而造成跳闸几率高。
(2)因几家共用,都误认为不是自家的原因,故管理维护不积极,尤其损坏后 都不负责。
(3)因用电户数多,查找故障点不容易,几户相互抱怨,有的为了不停电,甚 至人为使保护器不跳闸,或造成保护器起不到保护作用,或使其损坏,或干脆将 保护器退出运行彻底不保护。
(4) 一般单相保护器容量较小,几户用电负荷电流加起来较大,容易烧坏保护 器开关触头。
因此,提倡实行一家一户安装保护器。
2.普及末端安装保护器
普及末端安装保护器,既能提高保护器的灵敏度,又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所有照明用户都安装家用保护器,所有动力用户都应安装三相三线或三相四 线保护器。这样台区总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可以调整为较大动作值、动作时间延迟 (总保护主要进行间接接触保护)一般很少动作,这样既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又提 高了保护器的灵敏度。
三、过电压型保护器的使用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过电压型保护器
照明电路的电压,按规定应保持在198〜235V ( 一 10%〜+7%),但是在某些 情况下会异常升高,如把220V电压误接成380V电压;因中性线断开造成三相电 压不对称,致使照明电路的电压升高至300V左右等。电压异常升高对家用电器危 害非常大,故附有过电压保护功能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得到了应用。
2.过电压型保护器的选用
当然家用保护器的过电压动作值低些保护效果更好,但由于用电峰谷差较大, 特别农村峰谷差更大,故也不能太低而影响供用电。综合考虑:在有较大的连续 负荷、电压变化不大的地方,推荐使用过电压动作值为260V的过电压型保护器;
IOl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电压变化大的地方则应选用过压动作值较高的产品,如280Vo
四、保护器与熔丝(又称保险丝)的关系
1.装设保护器后熔丝仍然必要
有的地方推广实行末端保护后,不再重视安装熔丝,电线直通或把熔丝配的很 粗,这是错误的。用电器中流过的电流是系统电流,根据保护器工作原理,它不能引 起保护器动作。一般家用保护器内部不设过电流保护,即使家庭线路中的电流超过保 护器额定电流,只会烧毁保护器开关的主触头,烧断电源线,但只要泄漏出系统的剩 余电流没有得到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值,保护器就不动作,即不予保护。
因此,电线直通或熔丝很粗,就无过电流保护或减弱保护能力,这样势必造 成严重后果,这应引起各级供电部门及其电工的注意。
总之,保护器和熔丝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共保安全、缺一不可。所以装设 上保护器后的家庭,仍要重视熔丝的作用,应按规定选配好熔丝进行安装。
2.保护器应装设在熔丝之前
保护器应装设在熔丝之前还是之后,过去一般认为要装在熔丝之后,这样保 护器本身的短路可由前面的熔丝来保护。但对需要辅助电源的保护器来讲,由于 目前绝大多数家庭中,相线和中性线都装有熔丝,这就带来一种潜在的危险:若 用户发生短路故障时只烧断了中性线上的熔丝,而未烧断相线上的熔丝,这时该 用户的单相电器不能工作,但电线对地仍有220V的高电位(不但相线上有,只要 接有负载,中性线上也有),这时若人触及任何一根电线都会触电的,而这时保护 器由于辅助电源供不上电而不能工作,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若将保护器装设在熔丝之前,则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若必须装设在熔丝之后,则应分清相线和中性线,在相线上装设熔丝,中性 线直通不装设熔丝。
五、低压总保护器安装要点
配电台区低压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常一台或数台保护器配合交流接触器作 总保护,安装时,一是要考虑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方式;二是多数安装在低压配电屏上 (周围电器多、干扰大);三是本身功能全、接线多。故技术要求高,牵涉面广。
1.必须严格正确的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安装
一般保护器产品说明书中,都详细叙述了本产品的安装使用方法,并附有接 线图。安装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正确理解后再进行安装,这样本无问题。但实 践中刚好多数问题出在这里:一是有的人靠老经验、盲目自大或文化水平低,不 看说明书或只看了部分内容,仅是一知半解;二是虽然看了说明书,但因知识水 平有限、实践经验缺乏、钻研不够而理解浮浅,甚至错误,就动手安装,结果运 行不好或根本不能运行,常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02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1)保护器应装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灰尘或有害气体侵蚀。实践中一些 农村因配电室阴暗潮湿通风不良,一些厂矿因配电房住人或和车间相通,保护器 受潮或遭腐蚀过早损坏。
(2)保护器的探头(即用铁壳或塑壳封闭起来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应尽量远离 交流接触器和母线,一般上下、左右、前后的距离应在20Cm以上。实践中有一些 电工不按规定,把探头随意固定在有空的地方,探头受到较大的电磁干扰,使保 护器容易误动作,甚至一开就动作,不能运行。
(3)根据保护范围决定探头穿线。单台保护器用作低压总保护,最好要用配电 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接地线穿过探头的方式(即保护器安装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线 上),这样具有安装方便,不受负荷大小影响,探头受干扰小的优点。用作分路保 护时(即保护器安装在各条出线引出的中性线上),则需要将探头穿入四根线(即 本路三条相线和一条中性线同向穿过探头),拼紧拉直固定好,尽量减少干扰。实践 工作中常见问题:一是单台总保护其探头穿入四根线,而这四根线松散杂乱,却不如 用中性点接地线穿过探头效果好;二是分路保护采用中性点接地线并联穿过两个探 头,触、漏电信号分流保护器不能正常工作,应改为探头各穿四根线后互不影响。
(4)中性点接地应良好。保护器的说明书,多附有使用接线图,标明中性点要 接地,不改变配变运行方式,但无详细要求。中性点接地线使触、漏电的电流流 入地电流形成回路,从而探头检测到信号,接地良好(中性点接地电阻4〜10。) 保护器才可能灵敏运行。而要求接地良好,低压侧中性点应通过适当规格的导线 (铝线不小于Iomm2)接在良好的配电变压器接地极上,接头处处理好。实践中中 性点接地不良好的问题发生较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配电室内用铁棍打 入地下作为接地极,入地不深,且配电室的地下土壤比较干燥,因而属于接地不 良;二是接头处理得不好,接触电阻太大,或当时处理不错,但日久铝一铁接头 处氧化生锈,接触电阻增大,从而造成信号衰减使保护器灵敏度降低甚至拒动。
2.负荷不能接在探头两端
某配电盘上的照明灯一开总保护器就跳闸,经检查总保护器是采用中性点接 地线穿过探头的方式,该照明灯相线接在交流接触器(总保护器的执行元件)的 出线上,中性线接在探头后的接地线上(中性点接地线穿过探头的方式,所有负 载都必须接在探头之前),图5-1 (a)中虚线为错误接线。造成该灯一开,其电 流流过中性点接地线,总保护就跳闸。将该灯中性线改接在探头前就能正常运行。
3.分路保护器安装接线应注意的问题
在同一配电屏上进行数路分路保护,最好采用各路单台装设保护器(或剩余 电流动作综合保护器),这样有体积小、造价低、安装简便、布线整齐、互相干扰 小、可靠耐用。尤其是综合保护器,不仅具有剩余电流保护,还有过电流、短路、
I(B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图5 - 1照明灯错误接在探头两端错误接线示意图 (a)总保护错误接线;(b)分路保护错误接线 RCD一剩余电流继电器;KM一交流接触器
欠压、缺相、断零保护,能够启动重合闸、特别适宜分路保护。
如一定要用数组剩余电流继电器和交流接触器,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 好各个探头的固定位置,探头之间距离要尽量离远些,减少或避免相互干扰;二 是每组的电源要引自母线,交流接触器应大于150A,其剩余电流继电器和交流接 触器线圈的电源也要分别引自母线。不要为了二次线简洁,用两根细细的二次线 依次为数组供电。这是因为在接触器吸合瞬间,其吸引线圈通过较大电流,在线 径不大的二次线两端产生较大压降,使保护器的供电电压产生波动,有可能使保 护器误动作。
4.保护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表5-6所示。
表5 -6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注意事项对照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____________正确使用方式与应注意事项____________ |
、因总保护动作频繁, 或根本送不上电,电工 将总保护退出运行 |
1.采取技术措施减少非正确动作机会 (1)把照明户(单相用电)均衡地分配到三相上,把正常泄漏电流平衡掉. 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2)调整开启电动机的隔离开关,使其三相同步接触(或脱离)。 (3)普及末端保护,减少总保护动作机会。 2.对不正确动作,应及时查清原因,去除信号源 (1)査出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点,避免因接地泄漏电流造成电能损耗。 (2)査出错误接线,如配电盘上有无负载接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两端,线路中 不同保护系统混接等情况。 (3)严禁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退出运行 |
家用保护器跳闸送不 上电、强推开关送电 |
1.应査清原因,消除缺陷后再送电。由于在一个家庭内,范围小,线路熟 悉,容易查清 2.不可强行推上隔离开关送电,否则将损坏保护器 |
104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第三节剩余电流保护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一、低压电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低压电器使用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相当严重,造成低压电器 频繁损坏,有的甚至造成设备或人身事故,因此需要加以注意。下面从表格形式 加以叙述,见表5-7〜表5-9。
表5-7 |
隔离开关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___________正确使用方法或应注意事项____________ |
利用配电盘上的隔离 开关停送电 |
没有灭弧装置的隔离开关不应切断带电流的负载。配电盘上部装设的隔离开关 很多没有灭弧装置.即使有,灭弧能力也很弱,直接停送电可能造成弧光短路。 配电盘上部装设隔离开关,下面装设控制保护器的交流接触器,其正确的操 作顺序是:停电时,先停下面的接触器,然后拉下隔离开关,送电时顺序相反 |
隔离开关胶盖损坏或 遗失后,仍然用来开断 电动机等负载 |
有灭弧装置的隔离开关,如胶盖隔离开关,可以切断电流,但不能超过额定 电流。灭弧装置缺失的一定要修复,补全再用,否则可能造成弧光短路 |
隔离开关平装或倒装 |
隔离开关应垂直安装,使夹座位于上方,不能平装(水平设置)或倒装(夹 座位于下方)。平装时操作不便,倒装时可能在分断位置时,由于刀架松动或 隔离开关脱落而造成误合闸 |
开断电动机的胶盖隔 离开关合闸时三相不同 步.引起剩余电流动作 保护器动作,电动机容 量越大情况越显著 |
合上隔离开关启动电动机时.若两相先接触,另一相稍迟接触,在此瞬间, 电动机的绕组对外壳泄放电容电流,流入大地,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 作,电动机越大该电容性电流越大。应细心调整隔离开关刀口或触头.使三相 同步接触 |
表5-8 |
熔断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___________正确使用方法或应注意事项____________ |
不重视熔断器的作用, 贪图省事,把低压侧熔 丝选的很大,高压侧熔 丝用铝、铜丝代替 |
熔断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熔体的熔断电流一般是额定电流的1.3〜2.1倍 (在此范围内主要保护过载),超过额定电流5倍及以上,熔断非常快(主要保 护短路)。近年来配电变压器因过载、短路而损坏的占很大比重,选取好熔丝 发挥熔断器的作用就能避免这类事故 |
低压侧熔丝选取过大, 仅靠高压侧熔丝保护配 电变压器 |
配电变压器熔丝容量的选择规定:高压侧按额定电流的L 5〜3倍选取;低 压侧稍大于额定电流,最大不超过20%〜30%。可见选好熔丝,防止配变损 坏的重点在低压侧。低压侧有众多的供电线路和设备,因而发生过载、短路的 机会较多。故其熔丝一定要紧扣额定电流选取.不能过大,以此有效地保护配 变;而高压侧熔丝允许为额定电流1.5〜3倍,这样在过载和低压线路末端短 路的情况下.熔丝可能不会熔断 |
105
iɪi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5 -9 交流接触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正确使用方法或应注意事项 |
发现主触头表面发黑或 有所烧损,就进行修锋 |
一般说正规开关产品的主触头基材为铜、表面为银合金,由于银不易氧化. 即使有一层氧化膜,仍能保持很好的导电性能,从而避免触头过度发热烧坏. 延长触头使用寿命。若铿掉合金层,其他金属在电弧高温下容易氧化.侧增大 接触电阻,流过电流使触头烧坏。且修铿后接触压力减小,使接触性能变差, 通电能力下降。所以许多电工都有越铿烧坏越快的体会。 一般情况下触头有所烧坏或发黑可不清理,表层有硬物可用钳子拔掉.有污 物可用柔软材料擦去,不可修住.如烧蚀严重则更换之 |
接触器运行时始终通 电线圈易烧毁,噪声大 |
大中型交流接触器应附加无压运行装置,闭合后线圈无压运行;或配用无声 节电电路(如无声接电器、节能型剩余电流继电器),吸合后无声节电运行。 既可节电,又不烧线圈,消除噪声,明显减少接触器烧坏 |
二、保护器不能有效防触电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1.动作电流选择过大
整定电流选择过大,将造成剩余电流大于安全值,又小于动作电流时保护器 拒动,从而发生触电伤亡事故。一般对于终端线路、用户开关箱、办公室、居民 宅居室、手持及移动式电器可选用动作电流为30mA的快速型(≤0.2s)剩余电流 动作保护器;潮湿、有腐蚀性气体和可能引起二次伤害的场所,如高空作业、水 边和水下电器等,应选用动作电流小于15mA的快速型漏电保护器。
2.产品质量低劣,粗制滥造
在购买时要选择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并经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 (标志为CCEE)的产品。有条件的应进行通电检查,若按下试验按钮后不动作, 即为不合格产品,不可购买使用。
3.安装位置不当
按常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在熔断器之后,即电源一熔断器—保护器一 用电设备,如图5-2 (a)所示。这对不需要辅助电源的保护器无疑是正确的。而 对一般电子式,其辅助电源均取自被保护电源,一旦零线熔丝熔断,保护器将失 去辅助电源,无法使脱扣机构动作,就会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应按电源一保护 器一熔断器—用电设备方式接线,如图5-2 (b)所示。N、L任一根,熔丝熔断 时都不会影响保护器动作。
漏电开关动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于漏电开关动作电流值的剩余 电流;二是要有漏电开关内部电子放大器所必需的单相电源,故漏电开关接线应 按图5-2 (c)所示接线。
4.忽视接地(接零)保护
保护器接地(接零)保护是一种最有效的直接接触触电保护手段,而且具有 良好的接地(或接零)装置才能形成剩余电流的通路,保证保护器在人未触电前
106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便能可靠动作。因此;安装漏电保护器后不可取消接地(接零)保护。采用“漏 电保护+接地(接零)保护"后,对接地电阻的要求降低了。采用动作电流为 30mA的快速保护器,也可在接地(或接零)保护失效时实施直接接触触电保护, 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直接接触触电保护。因为这时保护器只能在人直接接触带电导 体时,快速切断电源,而不能限制动作前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危险值。
5.接线上的错误 , 接线错误会造成保护器误动作或拒动作。
(1)在TN-C系统中,将PEN线与相线同时穿过保护器,如图5-3 (a)中 当Ll相对机壳漏电,故障电流从RCD中流出经机壳、再流入PEN,因流出流入 相等,保护器将拒动。正确接线有两种方法,一是M接零位置改到RCD之前;二 是将TN-C改为TN-C-S制,即将PEN线分成N线和PE线,N穿过RCD, PE不穿,外壳接在PE线上,如图5-3 (b)所示。
(2)配电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移到保护之后如 图5-3 (b)所示,这种接线无论设备采用接地或 接零保护,当发生漏电或直接触及相线时,故障电 流虽流进保护器,但流出和流入相等而不会动作。
N-^≡-
(a)
(b)
图5 - 2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接线安装位置示意图
(a) 一般错误接线;(b)正确接线;(C)漏电开关接线原理
图5-3在TN-C系统中 保护器错误接线示意图
(3)采用穿零线法时,配电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线未断开,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接 地端也未直接接地,而是接在配电屏的地脚螺丝上。由于地脚螺丝的接地电阻远 大于配电变压器中性线的接地电阻,当发生漏电或触电时,故障电流几乎不通过 零序电流互感器,保护器无漏电信号而不动作。
改正方法,将保护器的接地(接零)端直接与中性线连接,中性线与地线断 开,经保护器接到接地装置上,如图5-4所示。
(4)装有保护器与未装保护器的设备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当未装保护器的设备 对外壳漏电时,故障电流将流过共同接地电阻,使已装者外壳产生相同的对地电
10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压,但因漏电电流不流过所装漏电保护器,所以不会动作,该设备外壳将长期带 电,从而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l1 处理方法是每台设备都安装保护器,或各自配置独立的
-Wv....L2接地装置。
-^^ -二 6.保护器不能保护相间和相零间的触电
即一 保护器只能对触及一根相线、地线或与地线有联系的导
因[,汕亠 电体(包括PE线、PEN线、设备外壳、湿地的金属管道、 图5 - 4配置独乂
接地示意图 水面等)的触电有保护作用。若人体同时触及两根及三根相
八八‘ 、 线、或相线与工作零线,此时人体电阻在电路中相当于正常 负载反应在保护器上,故不动作,即起不到保护作用。所以不要认为装了漏电保 护器就万事大吉了。为预防触电,除保持线路绝缘良好外,还应尽量避免带电作 业,并且配置适当的过载、短路保护。
7.维护管理工作欠缺
维护管理工作包括线路绝缘和保护器两个方面。要经常检查并保持线路及供 用电设备的绝缘良好;对保护器要把好质量及施工验收关;运行中每月至少检测2 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杜绝“假保护”运行;保护器动作后,要查出故 障原因,排除问题后方可恢复送电。
三、DBL-5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常见故障与处理办法
1.送不上电故障检查与处理
(1)经过校验的新装保护器送不上电的问题,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D电源指示灯亮(绿色发光二极管),拆除负荷送不上电:应检查所接工作电 压是否与进线端子上方所标注的380、22OV相符,再检查接触器线圈及触头是否 正常,如果错接或线圈开路,将使接触器无法运行;处理方法是调整接点、紧固 接点。
2)电源指示灯、跳闸指示灯(红色发光二极管)同时亮,拆除负荷送不上电; 应检查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穿入方法是否正确(常用方法有接地线穿入法、三相四 线法、单相两线法),若将接地线误穿入当作零线或零线相线误穿入方向不一致, 将造成送电即动作。关键是认清接地线(由接地极引至中性线上的线)和零线及 穿线应方向相同。
3)以上方法仍找不到故障时,需查找控制柜或配电板上的照明灯、指示灯•、 仪表等用电是否跨接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两侧,即相、零两线是否结成一前一后; 处理方法是调整接线至同一侧。
4)不能带负荷。表明负荷出线漏电或相线直接接地。当漏电不太严重,可增 大保护器动作电流值来解决,再就是查找线路接地故障点并消除。
108
第五章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已投运一段时间后保护器送不上电,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线路接地故障。红绿灯都亮时,故障查找与处理方法同上述(1)中的4) 所述,再检查接触器故障,一般是接头接触不良、线圈烧断、铁芯阻卡等。
2)保护器故障。当红绿灯都不亮时,首先查电源是否正常,熔断器FU是否 熔断,电源开关S、变压器CT、稳压集成块ICl (7812)是否损坏并处理。当绿 灯亮,按试验按钮红灯亮,但自动复位跳闸指示灯熄灭时,一般为继电器线路板 的印刷线烧断,出现开焊或烧断,常为熔断器熔丝选择不当(过大),继电器或接 触器线圈开路及致使动合触点无法闭合,处理方法是进行焊接修复,更换上3A熔 断器。当红绿灯同时亮,首先检查零序电流互感器插头是否松脱、断线、插座内 触片与插头接触不良,电容器C8 (1.5mF/10V)开路、运算放大器IC2 (集成块 LM324)损坏,处理办法是更换、维修。
2.不动作故障检查与处理
(1)新装保护器不动作,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D接地极连接线接触不良。
2)动作电流整定值太大。
3)接地试验装置不良(以接地电流是否大于动作电流值而言),若前者小于后 者时将不动作。
4)有无零线(中性线)重复接地,重复接地将给保护器电流检测提供了并联 回路,造成保护器灵敏度下降,动作困难。
(2)已投运一段时间之后不动作,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
1)检查接触器故障,如触头烧结、铁芯卡死等。
2)保护器内部故障,如继电器触点烧结,三极管VTI (9013) e-c极短路烧 坏,运算放大器IC2损坏,处理方法修复继电器,更换VT1、IC2。
109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第一节送变电运行专业工作概述
一、送电运行专业
送电运行专业是电力系统专门负责35〜50OkV架空输电线路正常运行(供 电),并按时进行正常巡视、检查和维护的工作。根据巡视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 检修计划,并在春秋检修期予以消除,完成计划,保证送电设备健康运行。
二、变电运行专业
变电运行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在变电站(所)内进行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安全 技术工作有以下各个方面:
(1)变电站(所)(以下相同,简称站或所)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部分,必须 按规定接零或接地。其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规定。
(2)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试验项目、周期、标准,应符合《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 规程》的规定,并按规定执行。
(3)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技术记录及图纸、档案必须与实际运行设备相符合。当 设备变动,应及时更正。
(4)变电所内控制回路及保护回路的每个熔断器应标明名称和安培数。熔丝的 容量须逐级配置,当回路中有故障时,不应越级熔断。
(5)变电所内的所有指示电压表、电流表均应标明允许值,调整的应及时更 正;双方向的功率表,应标明受电及送电的方向。
(6)变电所设备发生异常现象,如接地,电流、电压回路断线,过负荷,压力 异常,温度过高等,均应发出预告音响报警。
(7)变电所应具备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
(8)变电所电气设备标识规定如下(单位:毫米):
1)线路名称标识牌规定:①220kV350X450; (2)66kV9OO×35O;③IOkV450X250。
2)断路器标识牌规定:①220kV、66kV断路器机构箱正门上标识牌为350X 250;②66kV断路器在通道侧标识牌为450X300 (低布置设备);③IokV网门上
110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标识牌为250X150。’
3)隔离开关标识牌规定:①220kV、66kV为300X 150;②IOkVlOOX200、 200XIOOo
4)变压器标识牌规定:①22OkV主变压器为700X400;②66kV主变压器为 500X300;③IOkV所内变压器为350X250。
5)母线名称及相位标识牌规定:①母线名称规定220kV为450×350, 66kV 为 350X900;②相位标志(红、绿、黄)22OkV 为 450X350, 66kV 为 350X250。
6)互感器、避雷器、消弧线圈和避雷针标识牌规定:22OkV及66kV为450X250。
7)分线箱标识牌规定有:350X250或250X150。
8)室外电容器标识牌规定为:450X250。
9)室内变电所门标识牌规定:80X300或300X300。
10)标识牌制作规定:①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必须写全线路名称及设备编号; ②标识牌全部为白底、红字、红边,边宽根据标识牌大小而定,长和宽为50Omm 及以上者边宽20mm,小于50Omm者边宽为IOmm;③接地开关标识牌为白底、 黑字、黑边,其他同上。
11)“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识牌规定:白底,红字;200X100和80X50。
12) "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标识牌规定:红底,白字;200X100和80X50。
13)"在此工作!"标识牌规定:绿底,白圈,黑字;250X250。
14)"止步,高压危险!"标识牌规定:白底,红边,黑字;250X250;红色 箭头。
15)“从此上下!"标识牌规定:绿底,白圈,黑字;250X250。
16)“禁止攀登,高压危险!"标识牌规定:白底,红边,黑字;250X250。
(9)三级污秽地区和外绝缘不足的设备,必须采取措施,如涂硅油、涂RTV 等。涂刷硅油的浓度和性能应符合要求;不断积累运行经验。
第二节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一、新建线路的验收检查及其要求
发电厂生产的电能是通过输配电设备输送到用户的,输配电线路是其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输配电线路按架设形式目前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按输送的电 流分为直流线路和交流线路;按电压等级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按 电能供给的方式分为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本节讲的是指交流输配电架空线路, 有时简称线路。
Ill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新建线路验收检查程序及其要求
新建(含大修后的)线路工程验收检查一般应按以下3个程序进行:①对隐 蔽工程的验收检查;②中间验收检查;③竣工工程的验收检查。
以上各种程序的验收检查均应做到记录准确、完整,对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和 器材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和试验记录(资料文件)要规范有效,并适时移交给 运行(工程)单位。
2.设置线路标识
新建线路必须有明显、规范的名称及杆号,若为双回路或多回路同杆(塔) 并架的,应分别设置不同颜色的标识牌;始、终端杆及换相杆塔应设置相位牌, 特殊地段(区)应安装警示标识牌。
3.建立线路资料档案
每一条线路均要有它的资料档案。线路档案资料应真实,记载有从建设设计 文件、验收检查记录,还应有建设投运初期至当前的各种运行情况。要求资料管 理人员认真按时收集、填写,要保证线路现场与档案记载情况完全一致相符,即 要保证线路档案资料的准确、真实、完整、可靠。
二、对线路工程的测试
1.交叉跨越距离测试
为了保证电力线路与被交叉各种设施的限距符合要求,从而保证线路合法安 全运行,因此要按时对各个交叉跨越点进行检查测试。做这项工作可以使用测量 仪器(如经纬仪)的方法或采用在地面用抛挂绝缘绳的方法测量。严禁使用皮尺、 线尺(即指夹有金属丝者)等来测量带电线路的导线对地(等)垂直距离。
架空线路与地面(水面)的最小垂直距离、架空线路与建筑物的最小距离、 架空线路与地面生长着的(竹)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几种线路同杆架设时 相互间最小距离应按规定执行。
2.接地电阻的测试
该项工作至少应由两人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必须了解仪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能正确接线,熟悉测试的安全措施。测试工作完成以后,要将引下线恢复,使之 紧靠杆(塔)身,并将螺栓拧紧。
3.带电测试
本项工作属于间接带电作业,应按周期安排进行,必须签发第二种工作票。 在风力超过5级时不宜进行本项作业。
(1)带电测试绝缘子。开展本项作业时,人身、绝缘工具与带电体最小安全距 离及有效长度应满足表6-1的要求。其他要求、操作方法要求如下:
112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表6-1 |
人身、绝缘工具与带电体最小安全距离及有效长度数值 | ||
电压等级 (kV) |
人体与带电体最小距离 (m) |
有效绝缘长度(m) | |
绝缘操作杆 |
绝缘承力工具、绝缘绳 | ||
35 |
0.6 |
0.9 |
0.6 |
63 (66) |
0.7 |
1.0 |
0.7 |
IlO |
1.0 |
1.3 |
1.0 |
220 |
1.8 |
2.1 |
1.8 |
330 |
2.6 |
3.1 |
2.8 |
500 |
3.6 |
4.0 |
3.7 |
1)采用火花间隙检测器检测绝缘子时,首先应对检测器进行检查调试(火花 间隙距离是否合适),要保证操作灵活、准确。
2)每组至少有2人,必须设有专人监护。
3)检测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绝缘子串时,当发现同一串的零值绝缘子片 数达到表6-2的规数据时,应立即停止测试工作。
4)应在干燥天气情况下进行测试工作。
表6-2 |
零值绝缘子片数极限数值表 | |||||
电压等级(kV) |
35 |
63 (66) |
110 |
220 |
330 |
500 |
绝缘子串总片数 |
3 |
5 |
7 |
13 |
19 |
28 |
零值片数 |
1 |
2 |
3 |
5 |
4 |
6 |
(2)带电测试导线连接器是否过热的方法。在绝缘操作杆上绑扎蜡烛检测导线 连接器工作,每组至少有2人,必须设有专人监护。当蜡烛触及导线连接器时,若 蜡烛融化,则该连接器过热,应视为不合格。
4.盐密测试
这里讲的盐密是指电瓷件在一年周期内表面浮着的污秽物的最大盐密,悬式 绝缘子串盐密值最大的一片,通常是靠导线的一片。
盐密测试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根据测试结果和污秽等级的要求,对照线路的 绝缘配合是否达到要求。
电瓷件在不同污秽条件下,要求的绝缘强度(也称绝缘配合)用有效泄漏比 距λ来表示,即
N=咨 (6-1)
式中N-绝缘子串片数;
A——有效泄漏比距,cm/kV;
11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Ue--额定电压,kV;
Le--每片绝缘子的几何泄漏距离,cm;
⅛——绝缘子泄漏距离的有效系数。
因此,不同等级的污秽地区,采用不同绝缘或绝缘子片数不同,以此来满足
安全运行。输配电线路污秽分级规定如表6-3所示。
表6 - 3 输电线路污秽分级规定数据表
污秽 等级 |
________. 污秽条件 |
有效泄漏比距(cm/kV) | ||
污源特征 |
盐密 (mg∕cm2) |
中性点直 接接地 |
中性点非 直接接地 | |
O |
空气无明显污染地区 |
<0. 03 |
1.6 〜1.8 |
2.。〜2. 4 |
1 |
空气污秽的工业区附近,盐碱地区,炉烟污秽地区 |
>0. 04 ~1.10 |
2.0〜2.5 |
2. 6〜3. 3 |
2 |
空气污秽较严重地区或空气污秽而又重雾的地带, 沿海地带及盆场附近,重盐碱地区,距化学污源300〜 1500m的污秽严重地区 |
>0. 10 〜0. 25 |
2. 5〜3. 2 |
3. 5 〜4. 4 |
3 |
导电率很高的空气污秽地区(冶金厂,大型化工厂 附近或火电厂烟囱附近,且附近有冷水塔严重盐雾侵 袭地区,距化学污源300m以内的地区) |
0. 25〜0.5 |
3. 2〜3. 8 |
4. 4〜5.2 |
三、对输配电架空线路巡线的一般规定
. 1.正常巡视及其内容、目的、周期与一般要求
正常巡视线路(有时也称定期巡视线路),即是对线路本体及沿线(路)情况 的巡视和检查。单人巡视线路时,禁止攀登杆塔,大风巡视线路时应沿着线路上 风侧行走。一般每条线路每月巡视一次。其目的在于随时掌握线路各部件运行状 况与线路沿线情况有无改变,以及有无危及线路安全运行情况出现。在偏僻山区 和,夜间巡视线路及暑天、大雪天气必须由两人一组进行工作。
2.夜间巡视
夜间巡视线路是为了检查导线连接器(处)是否有发热或绝缘子污秽放电现 象出现。巡视人员在巡视线路工作期间(中)要随身携带照明、通信工具等,还 要注意自身安全。
3.故障巡视、登杆(塔)巡视与特殊巡视
(1)故障巡视。为了查明线路发生故障接地、跳闸的原因,找出故障点并查明 故障情况的工作称作故障巡视;故障(事故)巡视应始终认为线路带电,当发现 导线断落地面或悬吊空中(含竹木上)时,应设法防止行人靠近断线地点半径为
114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8m的圆周以内,并迅速报告上级领导,等候处理。
(2)登杆(塔)巡视。为了补充地面巡视的不足,而采取登上杆塔检查、察看 线路本体有关部件故障情况称为登杆登塔巡视。
(3)特殊巡视。在大雾霾天气情况下,为了发现、掌握线路绝缘子污秽放电情 况,而进行对线路的巡视等,通称为特殊巡视。
第三节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一、概述
本节所讲的配电线路主要包括IOkV及以下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配电线路 运行的安全原则是"安全运行,预防为主"和"谁拥有谁维护"。要实现安全、优 质、经济、高效的供用电,供用电双方都应提供可靠的保证。
1.加强维护,保证电压质量
为了保证用户用电电压质量,用户端受电设备的电压变动幅度,应不超过其 额定电压的规定如下:
(1) 3〜IOkV高压用户及低压动力用户的电压为Ue±7%;
(2)低压照明用户的电压为Ue士歌。
2.配电线路运行维护及产权分界点的划分
配电线路及设备应由专责运行人员巡视维护,运行维护的范围应以产权分界 点为界,实行谁拥有谁负责维护的原则。
维护划分产权分界点的原则如下:
(1)高压架空线路及设备产权分界点的划分。
D与发电厂、变电所之间连接的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以厂、所出口 构架(无门型构架时以墙壁)上的耐张线夹(或蝶式绝缘子)向线路方向延伸Im 处为维护产权分界点。Im以内由厂、所负责维护,Im以外由配电部门(或专用 线用户)负责维护。
2)与IOkV及以下高压供电用户之间连接的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以 接户杆上的耐张线夹(或蝶式绝缘子)向用户侧延伸Im处为维护产权分界点。 Im以外由用户负责维护,Im以内由配电部门(或供电部门)负责维护。
3)与用户自维护线路之间连接的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供电配电线路 与用户自维护线路之间应装设开关设备(一般装设在新建线路的第一基电杆上) 其维护分界点为:以开关杆的用户侧耐张线夹(或蝶式绝缘子)向外延伸Im处为 分界点。Im以外由用户负责维护,Im以内由配电运行(或供电)部门负责维护。
115
迂_1.
4)线路与高压计量箱之间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以计量箱的输入、输出引 线与配电线路的接点为分界点,两节点及之间的设备由供电方营业部门负责管理。
(2)低压架空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
1)以用户墙外接户线与(屋)内线的接头(如无接头以穿墙瓷管外端)为维 护产权分界点,接头及支持物由配电运行(或供电)部门负责维护。
2)以电售(总表)表箱电源侧引线与电源线的接头为维护分界点,其接头以 上(电源侧)线路由配电运行(或供电)部门负责维护。
(3)电缆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
1)线路(或电缆)与用户电缆之间连接线路(电缆)维护产权的划分:以用 户的电缆与线路(或开关)的接头为维护产权分界点,电缆及接头由用户负责 维护。
2)供电方的电缆线路与用户线路维护产权分界点的划分:以供电方的电缆终 端头的引接点为维护产权的分界点。电缆及接头,由电缆运行(供电方)部门负 责维护。如果是环形网络供电,连接在环形回路的一切设备属电缆运行(供电方) 部门负责维护,配电箱内的用户支线及接头由用户负责维护。
二、配电线路巡视的安全技术一般规定
(1)必须按期按线对配电线路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主要是为了掌握线路设 备运行状况,以便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包含地理地形变化),消除线路走廊内的安 全隐患,并为线路检修提供实质内容。
(2)选用合适人员担任线路运行巡视检查工作。线路运行人员应由责任心强、 熟悉有关规程、熟悉线路设备状况、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线路运行、巡视检查 工作。各级领导应注意配齐线路运行人员,并应保持人员相对的稳定,要保障运 行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3)新来人员不得单独一人进行巡线。偏僻山区和夜间巡线工作必须由两人或 两人以上进行工作。暑天、刮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必要时也由两人进行 巡视、检查。
‘(4)单人巡线时,严禁攀登线路杆塔等电气设备。
(5)外出巡线应注意交通规则,夜间巡线应沿线路纵向垂直面外侧行走,刮大 风巡线应沿线路上风(迎风)侧行走,以免发生交通事故或触及断落导线发生触 电危险;事故巡线应始终认为线路带电,即使明知该线路已停电,也应认为线路 随时有恢复送电的可能。
(6)巡线人员发现导线断落地面或悬吊空中时,应设法阻止行人靠近断线地 点,所有人员(含行人)距离导线应保持半径在8m的圆周以外,同时在断线周围 用绳索来设置围栏,找当地居民值守,并迅速报告领导,等候检修人员到达处理。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16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7)巡视检查人员应严格按照例日巡视检查,并及时上报巡视检查报告书 (表)及设备缺陷票,并及时修改线路图和系统图,保证室内资料与现场的一致性。
(8)在巡视过程中,如遇有雷雨或远方有雷击声时,应远离线路或暂停巡视。
三、配电线路巡视常用方式
(1)正常巡视。是指由专责巡线员负责按期按线进行的巡视,任务是掌握沿线 的环境变化,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并做好记录与汇报。.
(2)特殊巡视。是指遇有天气恶劣(如台风、暴雨、覆冰等)、河(洪)水泛 滥、火灾(山火)和其他特殊情况下,对线路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巡视检查。
(3)夜间巡视。是指在线路负荷高峰期或阴雾天气时进行的巡线,目的是检查 导线接点有无发热放电、打火现象和绝缘子表面有无闪络现象。
(4)故障巡视。目的是查明线路发生故障的地点和原因,以便及时排除。
(5)监察性巡视。是指单位领导、配电专责技术人员或上级领导为了解配电线 路及设备状况和检查、指导巡线人员的巡视工作,这是每年必须进行的线路巡视。
四、配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周期(见表6-4)
表6-4 配电线路巡视检查周期
序号 |
巡视叫I_____ |
备注 | ||
1 |
正常巡视 |
1〜IOkV线路 |
市区:一般每月一次 郊区及农村:每季至少一次 | |
IkV以下线路 |
一般每季至少一次 | |||
2 |
特殊巡视(I-IOkV) |
重负荷和污秽地区每年至少一次 |
按需要确定 | |
3 |
夜间巡视 |
重要线路和事故多的线路每年至少一次 | ||
4 |
故障巡视 |
线路发生故障时 |
按实际需要 | |
5 |
_____监察性巡视 |
每年一次 |
五、架空线路预防性检查维护周期(见表6-5)
表6 - S 架空线路预防性检查维护周期
序号 |
项目 |
周期 | |
1 |
高压登杆检查(1〜IOkV线路) |
每年一次 |
有运行经验的可2年一次 |
2 |
绝缘子清扫或水冲______ |
根据情况 | |
3 |
木杆根部检查、刷防腐油 |
每年一次 | |
4 |
铁塔金属基础检查 |
5年一次 |
发现问题后每年一次 |
5 |
盐、碱、低洼地区混凝土杆根部检查 |
5年一次 |
发现问题后每年一次 |
6 |
高、低压线连接接头检查(同金属) |
4年一次 |
指跳引接头 |
11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续表
序号 |
项目 |
周期 | ||
7 |
高低压线连接接头检查(异金属) |
1年一次 |
指跳引接头 | |
8 |
拉线根 部检査 |
_____镀锌铁丝_____ |
3年一次 |
汛期前进行 |
_____镀锌拉线棒_____ |
5年一次 | |||
9 |
铁塔和混凝土杆钢圈刷油漆 |
3〜5年一次 | ||
10 |
_______铁塔紧固螺栓_______ |
5年一次 | ||
11 |
悬式绝缘子绝缘电阻测试• |
4年一次(至少一次) | ||
12 |
导线弧垂、限距及交叉跨越距离测量 |
根据需要而定 | ||
13 |
_______防洪设备检查_______ |
每年一次 |
六、电缆线路巡视检查周期
(1)敷设在土中、道中以及沿桥梁架设的电缆线路,每3个月至少一次。根据 季节及电缆线路周边或沿线基建工程,应增加巡查次数。
(2)电缆竖井内的电缆,每半年至少一次。
(3)水底电缆线路,由现场根据具体需要规定,如电缆直接敷于河床上,每年 检查一次线路情况。在潜水条件允许下,应派遣潜水员检查电缆情况,当潜水条 件不允许时,可测量河床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电缆线路环境和运行。
(4)发电厂、变电所的电缆沟、隧道、电缆井、电缆架及电缆线段等的巡查, 至少3个月一次。
(5)对挖掘暴露出来的电缆,按挖掘施工的工程情况酌情加强巡视检查。
(6)电缆终端头,由现场运行情况每1〜3年停电检查一次。
装有油位指示的电缆终端头,每年应检视油位高度,每年夏、冬应各检查一次。
污秽地区的电缆终端头的巡视检查及清扫的期限,可根据当地污秽程度予以 决定检视周期。
七、配电线路巡视检查主要项目内容
L杆塔巡视检查内容
(1)查看杆塔是否倾斜,各部件有无锈蚀、歪斜、变形情况。
(2)查看杆塔部件固定处是否缺少螺栓、螺帽或螺栓丝扣长度不够、螺帽松扣 现象;部件狮焊处有无裂纹或开缝现象。
(3)查看混凝土(电)杆有无裂纹、酥松、露筋情况。
(4)查看木杆、木构件有无腐朽、烧焦、开裂、绑桩松动、木楔变形或脱出等情况。
(5)对位于积水区的杆塔,冬季巡视时,应注意查看有无发生冻鼓现象。
(6)查看杆塔基础周围土壤有无被挖掘或沉陷,塔基有无裂纹、损坏、下沉或
118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上拔等情况出现。
(7)查看杆塔位置是否合适,有无偏离中心线现象;有无被车撞、水淹的 可能。
(8)查看杆塔周围垛草是否过高,有无危及安全的鸟巢、风筝及蔓藤类植物 附生。
(9)查看杆号、相位牌、警告牌等标志是否齐全、明显。 ,
(10)检查防洪设施是否完好,有无裂纹、损坏、坍塌等情况发生。
(11)检查电杆内有无积水现象,并记录积水高度。
2.对导线部分的巡视检查内容
(1)查看导线有无断股、锈蚀、损坏、烧伤等痕迹及磨损情况。
(2)查看导线对地、对交叉跨越设施及与其他物体的距离(垂直或水平)是否 符合规定。
(3)查看导线弛度、线间距离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同期摆动、振动、上拔、 覆冰等现象。
(4)查看导线接头是否良好,有无过热现象(如变色、结霜天气下无霜情况), 连接线夹是否缺失弹簧和螺帽松扣现象。
(5)查看过(跳)引线有无断股、歪扭变形及与杆塔间的空气间隙是否符合 规定。
(6)查看绝缘子的绑线有无松弛或断开情况。
(7)查看导线上有无异物,如风筝、塑料袋(皮),以及其他杂物等。
3.对绝缘子、横担与金具的巡视检查内容
(1)查看绝缘子有无脏污、裂纹、破损、闪络烧伤痕迹,有无机械损伤、铁担 弯曲、歪斜等情况。
(2)查看横担有无锈蚀、腐朽、弯曲、歪斜情况等。
(3)查看金具有无锈蚀、变形,销子针及各部位螺帽有无松脱、缺损等情况。
(4)查看连接跳线用的并沟线夹的螺栓是否齐全,有无松动现象,有无烧伤、 腐蚀情况。
4.对防雷设备的巡视检查内容
(1)查看避雷器瓷件有无脏污、裂纹、损坏及闪络痕迹情况等。
(2)查看避雷器、放电间隙固定是否牢靠。
(3)查看放电间隙有无烧损、距离变动、锈蚀和被他物短接情况等。
(4)查看各类引接线是否良好,与邻相、对地距离是否符合要求等。
(5)查看防雷设施在雷雨季节是否运行齐全、有无漏投情况等。
(6)查看测磁装置和雷电记录器等是否良好。
119
5.对接地体的巡视检查内容
(1)查看接地引下线有无锈蚀、断股、断路、丢失等情况发生。
(2)查看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连接是否牢固,接地线夹的螺丝有无松动或缠绕 不紧。
(3)查看接地体有无外露,在埋设范围内有无其他开挖土方工程,是否有被水 冲刷的可能等情况。
(4)查看接地线的保护设施是否有腐朽、破损、丢失等情况。
6.对拉线的巡视检查内容
(1)检查拉线有无锈蚀、松弛、断股、抽筋及拉线回头被折过短等情况。
(2)查看拉线棒(或下把)、抱箍等连接金具有无变形、松动、脱落或锈蚀等 情况。
(3)巡视拉线地锚(或下把)有无松动、缺土、上拔、下沉等现象。
(4)查看拉线绝缘子有无缺少、损坏等情况。
(5)检查拉线在拉线线夹处有无滑动、磨损等现象。
(6)查看拉线有无妨碍交通或被过往车辆碰挂的可能。
(7)查看过道水平拉线是否能满足对道路通行的安全距离的要求。
7.对接户线的巡视检查内容
(1)检查线间距离、对地距离及与其他物件交叉跨越距离是否符合规定。
(2)查看接户线的绝缘皮层是否完整,有无混线、断线、接头有无接触不良、 电化腐蚀现象等。
.(3)查看绝缘子有无破损、脱离、悬空吊起等现象。
(4)查看接户线的支持物是否牢固,有无腐朽、锈蚀等现象。
8.对线路走廊区域内的巡视检查内容
(1)检查线路走廊区内有无草垛、木材堆等易燃、易爆物品;有无打粮场院。
(2)检查线路走廊两侧有无与导线间距离不够或倒下时可能触及导线(含电 杆)的树木、铁烟筒、天线、发射塔及其他凸出物。
( (3)认真了解线路走廊区域内钓鱼池(含水面及池塘)情况,在钓竿、鱼线能 够触及导线的地点,应监督渔场主要采取安全防护及设置警示、警告牌,并与业 主签订好安全责任书。
(4)认真查看走廊区的土方工程(指开挖)、建筑工程、架设线路、敷设管道、 电缆线路施设等工程施工,有无威胁线路安全的可能。
(5)要查明走廊内是否有爆破工程及其安全措施是否妥当。
(6)检查走廊内有无修建道路、公路、铁路、码头、卸货场、射击场等情况, 对危及线路安全者应坚决及时制止,待与有关单位协商好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120
第六章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技术
(7)查看并记录线路走廊区内的植树造林情况,做好前期保安措施。
(8)要经常了解线路走廊内各类活动场所的情况,杜绝撞动、摇晃、拆卸杆塔 或拉线,及向电力设备射击、放风筝、抛扔铁丝、金属箔等现象。
(9)查明在线路走廊附近出现的高大农业机械及可移动的设施活动范围,告之 并杜绝其触及线路的可能情况。
(10)要详细调查了解线路沿线周围污染源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污措施。
(H)认真调查了解线路沿线附近有无其他不正常现象,如江河泛滥、山洪、 起火等异常情况有无发生,以便采取相应保安措施。
(12)‘认真察看线路沿线周围有无能被吹风刮起而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杂物。
(13)注意察看并记录线路巡视检修时使用的通道、桥梁是否完好,以便今后 抢修线路时快速通行。
9.对杆塔上配电设备的巡视检查内容
(1)检查变压器、并联电容器、柱上油开关有无漏油、渗油现象,油量是否充 足;油色油温是否正常,有无异味出现等情况。
(2)查看(听)并联电容器、变压器的声响是否正常,变压器、并联电容器、 隔离开关、真空开关及柱上油开关等是否清洁、有无损伤、裂纹或放电迹象。
(3)查看变压器台的跌落式熔断器的接触是否良好,各接触点有无烧损现象。
(4)查看街道绿化带树与配电线路和配电设备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5)查看各类引线、母线的垂直和线间距离有无异常情况出现,是否合适等 情况。
(6)查看柱上开关的分、合指针是否明显及位置是否正确。
(7)查看线路上安装的检测装置是否完好无损,其安装位置有无变化。
(8)查看变压器、柱上开关等的铭牌标志是否齐全,有无锈蚀情况。
121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第一节变电设备巡视检查
一、变电所巡视检查的安全基本要求
巡视检查是变电所运行值班(检查)人员最基本、最经常的工作之一。通过 巡视检查变电所的设备(设施),不仅能监视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否,而且还能 及时发现设备的缺陷。运行中设备缺陷及时处理,是保证变电所安全运行的重要 措施之一。为保证巡视工作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巡视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I)制定巡视周期。各地或各变电所应根据多年运行情况,总结出有规律性的巡 视检查周期,按照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运行方式、不同的 容量、不同的负荷及不同的气候等条件,规定出每次巡视检查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2)巡视检查。做巡视检查工作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路线,分别对相 应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当遇到突发事故时应停止巡视,协助相关人员进行处 理,待异常情况处理结束后,再继续巡视。
(3)巡视检查时运行值班人员或检查及操作班人员,在虚实检查时不得从事与 运行无关的其他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监视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设备缺陷, 对设备缺陷的情况要及时汇报,并做好记录;只有遇到危害人身或设备安全的情 况下,才能按照有关规程规定立即处理。巡视中绝对禁止移开或越过遮栏去靠近 高压设备,以免引起人身触电事故,巡视后应随手关好门窗,并上好锁扣。
(4)巡视检查中,若发现高压设备有接地(故障)时,不要靠近接地点。在室 内不得接近距故障点4m以内,室外不得接近距故障点半径8m圆周以内。进入上 述范围内,必须有第二监护人在现场监护,并穿好绝缘靴(鞋);若需要接触设备 外壳和构架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必须重视因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引起人身触电 事故的可能情况。
(5)巡视检查若遇有雷雨天气,需要进入室外高压设备场区时,应穿经试验合 格的绝缘靴,并且不得靠近避雷器和避雷针,以免发生人身触电事故。
(6)从事单独巡视检查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的
122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有关规定。
(7)巡视检查时,巡视检查人员应穿好绝缘靴(鞋),巡视后应将绝缘靴(鞋) 放回原处。
(8)集控站管理模式下的运行值班人员,巡视检查无人值守变电所时,应按照 上级或本局有关具体规定执行,做好现场运行工作记录,并汇报集控站,然后巡 视下一个无人值守变电所。
二、巡视检查应遵守的规定
(1)巡视高压设备一般由两人一起巡视。集控站管理模式下和无人值班的变电 所,从事单独巡视高压设备的人员应经考试合格后,由单位领导批准。
(2)巡视高压设备时,人体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电业安全工作规 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设备)所规定的安全距离,如表7-1所示。
表7 -1 人体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最小值
电压等级(kV) |
无遮栏(m) |
有遮栏(m) |
电压等级(kV) |
无遮栏(m) |
有遮栏(m) |
10 |
0.7 |
0. 35 |
220 |
3.0 |
3.0 |
66 |
1.0 |
0. 60 |
500 |
5.0 |
5.0 |
(3)必须按设备巡视路线进行巡视,以防漏巡设备。巡视时,不得移开或越过 遮栏进行任何工作。
(4)进入高压室内巡视时,应随手将门关好,以防小动物进入室内。
三、巡视高压设备应注意的事项
(1)巡视时不得移开或越过遮栏,不得进行其他工作。
(2)雷雨天气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靴(鞋),并不得靠近避雷器和避雷针。
(3)高压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室内不得接近故障点4m以内区域,室外不得 接近故障点半径8m圆周以内区域,否则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外壳和构架时应戴 绝缘手套。
(4)巡视设备出入高压室时,必须随手将门关好,出室时应将门锁好。
四、巡视检查周期
(1)每班(24h)值班期间对全部设备检查应不少于3次,即交接班各一次, 一般是上午10时一次,下午15时一次,晚20时一次。一次变电所每日凌晨3〜4 时还要巡视一次。
(2)晚间高峰负荷时熄灯检查一次。
(3)对有关设备操作前后及开关跳闸后应检查一次。
(4)对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应于每半年全面地核对检查一次定值和压板位置。
(5)每次雷雨、春秋检修和预防性试验后,检查一次避雷器及避雷针计数器的
12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动作情况,并认真作好记录。
(6)新安装设备、备用设备及检修后的设备在投入运行4h内每小时检查一次 (主变压器投运后12h内每小时检查一次),以后按正常周期进行检查。
(7)有下列情况应增加巡视次数或组织特别巡视:①设备满负荷并显著增加 时;②设备缺陷状况近期有所发展时;③恶劣天气气候时;④事故跳闸或设备运 行中有可疑现象时;⑤安全大检查或上级领导通知时;⑥法定节假日期间。
(8)集控站管理模式下:①各个无人值守终端变电所2天巡视一次,4天夜间 巡视一次;②操作队队长、技术员每月对各个无人值守变电站抽查一次;③特殊 情况由当班班长结合集控站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具体安排巡视。
五、巡视检查设备的基本方法与部位
(1)巡视检查时,要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充分发挥眼、鼻、耳、手的作用 并分析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2)在有毛毛细雨或小雪天气时,检查户外设备是否有发热情况。
(3)利用日光检查户外绝缘子是否有裂纹,背对日光可看到发热部分有彩光出现。
(4)雨后检查户外瓷瓶是否有水波纹。
(5)高温、高负荷时,检查设备是否发热。
(6)设备操作后要重点检查,特别是油断路器跳闸后必须进行检查。
(7)气候突然变化(变热、变冷)时要检查注油设备的油位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8)根据历次事故(含故障)处理的经验或教训进行重点检查。
(9)新投运、大修、春秋安全大检查等,对设备要增加巡视次数。
六、巡视检查路径(线)的绘制和定点位置布置
(1)定线。要选一条最佳的巡视路径(线),即在满足全部巡视项目的前提下, 巡视路线最短。集控站管理模式下,要制定出到各个变电所巡视的整个路线,确 保巡视人员交通安全。
(2)定点、定部位。在巡视线路上要标明定点的位置,以确保对重点部位巡视 检查到位。
第二节 变电设备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一、正常巡视检查主要内容
变电所正常巡视检查是指交接班巡视检查和定期巡视检查,即电气设备在无异 常情况下,按运行管理制度进行的设备巡视检查,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油设备的应检查油面指示、油阀、油标及法兰结合处有无渗油现象。
(2)各设备的套管、绝缘子应检查是否清洁、有无积雪或冻冰、有无放电裂纹
124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和烧伤痕迹,套管有无渗漏油现象。
(3)各部接头应检查是否紧固,有无发热现象。认真观察有无热气流,霜、雪 是否熔化,雨天是否有局部发干等现象。
(4)导线、母线是否完好,有无断股、变形、变色和放电烧伤痕迹。
(5)各设备运行中有无异常声音。
(6)各类仪表指示是否正常,有无杂音及放电声或现象。
(7)断路器的开、合闸位置指示器(标志)指示正确与否的巡视检查。加热装 置运行正常操动机构箱应为密闭的巡视检查。
(8)空气压缩机、SF6断路器、GIS等的管路运行情况的巡视检查。
(9)操作电源(能源)系统运行情况的巡视检查。
(10)无功补偿装置运行情况的巡视检查。 .
(Il)远动传输(RTU)运行情况等的巡视检查。
二、变压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外部(观)目测检查项目与内容
(1)引线、接头方面:检查变压器套管、接头、引线或结合处应无松动、松股 和断股现象,铜铝过渡线夹应无过热产生变色现象。
(2)套管。
1)外表应清洁、无明显污垢、无破损现象。
2)法兰应无生锈、裂纹、无电场不均匀发生放电声音等现象。
(3)油位、油色。
D注油套管内的油位应保持正常。
2)变压本体油位及有载调压开关油位应在标准油位线范围内,其中有指针铁 磁式油位计及玻璃管油位指示(油标),有全密封油枕和半密封油枕两种结构方 式。本体油枕油位、有载调压开关油枕油位,要求在其机构高度同样情况下的油 位高度也应相同。
3)气候突然变化、气温相差比较大时,应加强注意油位检查,尤其是套管 油位。
4)油色检查。对于不带密封隔膜的变压器油标中的油和其本体的油是连通的, 所以做油色检查可观察油标中油色的变化。一般正常油色为透明微黄色,若油色 变为红棕色,甚至发黑时,则应怀疑油质已经劣化,应对油进行取样简化试验。
(4)渗油检查。通常渗油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处,在巡视检查中应加倍注意, 并要对其加以判断是否确实漏油,是否是上次检修遗漏未擦的油迹。
D套管生铁高座电流互感器小绝缘子引出的接线头处以及所有套管引线接头、 法兰处。
125
-rɪr ^^^,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2)气体继电器及连接管道处。
3)潜油泵接线盒、观察窗、连接法兰、连接螺丝紧固体与胶垫。
4)冷却器散热管道。
5)全部连接通路碟阀(阀门)。
6)集中净油器或冷却器、净油器通路连接处。
7)全部放气塞处。
8)全部密封部位胶垫处。
(5)防爆装置检查。
1)检查压力释放阀装置应密封,有信号装置的导线应完整无损。
2)安全气道(防爆管)装置玻璃应完好无破损,有观察窗的安全气道应无积 水现象,防爆管菱形网应完整。
(6)温度检查。
D检查各温度计测温装置的指示数值是否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
2)检查周围环境温度、油温和表计温度应合理,温度计与各热电偶温度器、 压力测试计等应一致。
(7)呼吸器的检查。
1)呼吸器油封应通畅,呼吸应正常。
2)呼吸器变色硅胶不应超过2/3。如超过则应提出安排更换。
(8)气体继电器检查。从观察窗检查内腔机构应正常、无气体,器身及接线端 子盒应严密、无进水。
• (9)冷却器检查。
1)油流继电器动作指示应正常,玻璃腔内应密封且无积水现象。
2)风扇无反转、卡住、电机应无停转现象;电源线瓷接头包扎应良好,并应 叉开、无浸水、脏污、碰线等现象;潜油泵运行应无异常,测量的电流做好记录。
3)整个冷却(系统)器有无异常振动,应平稳运行。
,4)冷却器分控制箱及电缆进线,应密封、无受潮、无杂物。
(10)接地线检查。外壳接地线应无锈蚀现象,铁芯接地引线经小套管引出接 地应完好。
(11)事故排油坑检查。事故排油坑内应无杂物,如有则应清除,排油通道应 畅通。
2.耳听法检查项目与内容
变压器正常运行时应发出连续均匀的"嗡嗡……"声音,以及附属设备应发 出均匀的振动声音,这是属于正常响声。目前,大容量强油循环冷却的变压器, 正常运行中噪声较高,一般在80〜85dB;中、小型变压器运行中则噪声较低。
126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3.利用嗅觉感官进行异常气味检查项目与内容
变压器及各部件附件故障,由于接触处连接不良或松动会产生过热或氧化而 引起异常气味,一般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如高压导电部位连接部分,低压电源 接线端子,套管、瓷管、绝缘子,冷却系统包括电机、导线、瓷接头、分控制箱 内的接触器,热继电器绝缘板等发出焦味、臭味等都可以通过人的嗅觉发现问题。
4.利用触觉感官进行对温度、振动的检查项目与内容 .
用手摸的方法来比较设备外壳的温度,在相似情况下是否温度相差过大,振 动是否过于剧烈,然后与仪表对照分析。感觉接触式的触试可以用手指、掌、背 等合适部位,反复感触比较。这种检查方法只限于对安全的部位(无电或无机械 危险部位)的一般情况下进行检查。
5.有载分接开关的检查项目与内容
(1)操作计数器动作应正常,应与动作次数记录一致。
(2)电压表指示应在变压器规定的调压范围内。
(3)调压档位指示灯与机械指示器的档位应正确一致。
(4)操作箱应密封、无受潮和无进水现象。
三、断路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目测检查
(1)对油位的检查。
D油断路器中油位应正常,即油面应在油位表上、下限油位监视线之中。油 具有灭弧和绝缘的作用,若油位过高,缓冲空间减少,可造成在切断故障电路时 由于电弧与油作用分解出大量气体,产生压力过高而发生喷油,甚至由于缓冲空 间减小,断路器油箱发生变形或爆炸事故;若油位过低,由于空气中的潮气进入 油箱,使部件乃至灭弧室露在空间,这时可造成绝缘受潮事故,或由于油量少, 在开断故障电路时产生气体压力过低,使灭弧困难,而导致电弧烧坏触头和灭弧 室,甚至电弧冲击油面,高温使油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气体混入空气,引起氢气等 爆事故。
2)对液压机构应检查油箱中的油面线应在油位线刻度范围内,高压油的油位 应在允许范围内。如果缺油或者看不见油位,有可能油泵启动后,由于缺油而把 空气抽到高压油回路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由于油泵内有空气存在,起不到泵 油作用,压力建不起来,同时由于高压油油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将造成断路器 动作特性不稳定,影响断路器技术性能,甚至造成事故。
(2)油色检查。油断路器的油色检查虽不能直接准确地判断断路器中油质是否 合格,但可以简便粗略地判别油质变化的优劣程度。经验表明,根据运行中的油 颜色透明度、气味能初步确定油质的优劣,油质优劣与颜色对应如表7-2所示。
12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7 - 2 绝缘油油质优劣与颜色对应比对表
新油、合格油 |
淡黄色 |
透明 |
略有火油味 |
劣质油 |
棕褐色 |
浑浊 |
有酸味、有焦味 |
(3)渗漏油的检查。为保证油断路器安全可靠地运行,运行中的油断路器应无 渗漏油问题。出现渗漏油,一则是设备和环境被油污,影响美观;二则是渗油严 重时,使断路器油位降低,油量不足将影响开断容量甚至引发事故。因此,凡发 现有渗漏油现象,尤其是渗油严重时,.应及时汇报要求处理。
油断路器渗漏油部位主要表现在:用密封垫结合处、主轴油封处、油位表 (计)处及放油阀处。此外如IOkV断路器由于多次操作或切断故障,在上帽处有 轻微的油迹,它不能说明是渗漏,其产生的原因是动触杆动作后通过油气分离器 而泄出;故障时由于油分解成气体排出体外时带出少量的油气,这种情况可结合 停电进行清理。
对于液压机构各高、低压接头,活塞杆及工作缸应无渗漏油。如有渗漏油则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渗,用肉眼看不见;另一种是外渗,它可以直接观察到。 如发现外渗,可分析渗漏原因,并给予处理。若高压油路渗油,则在高压油路未 泄压前禁止扳紧螺丝处理,必须在泄压后进行处理。
(4)表计检查项目与内容。
1)液压机构上都装有压力表,额定工作压力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检查活塞 行程及微动开关位置应正常。若机构频繁起泵,而又看不出什么地方渗漏时,说 明是内渗,即高压油渗漏到低压油内。对这种情况下的处理:一是断路器停电处 理;二是采取措施后带电处理。因此,在巡视检查时看压力表的指示值,再折算 到当时的环境温度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如压力低,说明漏氮气;如压力高,则是 高压油窜入到氮气中。
运行中液压机构压力表指示值上升,说明油进入到氮气中,由于电机停泵靠 活塞杆位置带动微动开关,因此,运行中微动开关不会变动位置。而油进入氮气 中,使原氮气空间位置被油占据,引起压力升高。一般发现压力升高时,随着机 构运行时间越长,油流到氮气中越多(因为氮气与油的密封圈损坏,运行中高压 油侧的压强大于氮气侧的压强),这种压力的升高会使断路器的动作速度增快,不 仅对灭弧不利,而且使断路器的机械部件承受不了,很可能导致断路器动作时损 坏,因此凡发现这种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2)对于SF6断路器应每班定时记录SF6气体压力和温度,•对照"压力一温度" 曲线进行比较,其表计指示数值折算到当时的环境温度下的数值应在标准范围内。 如压力降低,在同一温度下两次表压力读数差值超过规定值,则说明有漏气现象,
128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对此应及时检查并汇报上级处理。如进入SF6断路器高压开关室,应启动通风机, 一般不少于15min。当SF6密度继电器报警时,不得进入开关室。如果进入必须戴 防毒面具、手套和穿防护衣。
(5)瓷套检查。断路器的瓷套应清洁、无裂纹、无破损和无放电痕迹等情况。
(6)真空断路器的检查。对真空断路器应检查真空灭弧室有无异常、玻璃泡应 清晰,屏蔽罩内颜色应无变化,在合闸时弧光呈蓝色为正常。
(7) SF6断路器的检查项目与内容。
D套管不脏污、无破损、裂痕及闪络放电现象。
2)各连接部分无过热现象。
3)内部无异声(漏气声、振动声)及无异常臭味。
4)壳体及操作机构应完整,无锈蚀;各类配管及阀门应无损伤、锈蚀,开闭 位置是否正确,管道的绝缘法兰与绝缘支持是否完整良好。
断路器分合位置指示应正确,应与当时运行情况相符。
(8)断路器导电回路和机构部分的检查。检查导电回路应处于良好状态。软铜 片连接部分应无断片、断股现象。与断路器连接的接头接触应良好,无过热现象。 机构部分检查紧固件应紧固,开口销应完整、开口。转动、传动部分应有润滑油, 断路器分、合闸位置指示器应正确,与实际运行工况应相符。
(9)操动机构的检查。操动机构的作用是用来使断路器进行分闸、合闸,并保 持断路器在分闸或合闸状态。由于操动机构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断路器的 性能及质量优劣。因此,对于断路器来讲,操动机构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断 路器动作是靠操动机构来实现的,操动机构又是容易发生故障,因此,巡视检查 中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对其主要检查项目与内容有:
1)正常运行时,断路器操动机构动作应处良好状态,断路器分、合闸位置与 机构指示器及红绿指示灯状态应相符。
2)机构箱门开启应灵活,关闭密封应良好。
3)操动机构应清洁、完整、无锈蚀,连杆、弹簧、拉杆等也应完整,紧急分 闸机构应完好灵活。
4)端子箱内二次线的端子排应完好,无受潮、锈蚀、发霉等现象产生,电缆 孔洞应用H耐火材料封堵严密。
5)液压机构的检查项目与内容:
①每天记录油泵启动次数。若断路器未进行分、合闸操作,在24h内如发生 油泵启动,则可能是高压油路渗油,应及时处理。
②电加热器应能正常工作,符合环境温度规定值应进行自动投切。
6)弹簧机构的检查项目与内容。
129
if I "會,1 rγ1: R--∙i.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①当断路器在合闸运行时,储能电动机的电源隔离开关、熔丝应在投入位置。
②当断路器在分闸备用状态时,分闸连杆应复归,分闸锁扣到位,合闸弹簧 应在储能位置。
③检查储能电动机,行程开关触头应无卡住和变形现象,分、合闸线圈应无 冒烟或异味。
④防凝露加热器应良好。
⑤辅助开关触点应光滑平整,位置应正确。
2.耳听判断检查项目与内容.
(1)瓷套应无污损产生的放电声。
(2)断路器引线应无接触不良引起的放电声。
(3)断路器内部应无“吱吱”放电声或油的翻滚声。
(4) SF6断路器及管道应无气体泄漏声和振动声,管道夹(接)也应正常。若 有异状应及时汇报并处理。
3.鼻嗅判别项目与内容
(1)检查分、合闸线圈、接触器、电机应无焦臭味或因放电而产生臭氧味,如 嗅到上述味道,则必须进行全部检查,并消除隐患。
(2) SF6断路器各部件与管道连接处应无漏气异味。若有异味应及时汇报,请 示处理。
4. GIS (SF6全封闭组合电器)装置的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进入GlS装置巡视,必须两人(不得单独巡视),且应先开启通风设备换 气,确保通风良好(将有可能漏出的SF6气体排出,做净化处理),检查分、合闸 指示位置应正确,符合实际运行工况。
(2)检查SF6气体压力指示应正常,将压力读数根据当时气温变化,按照“压 力一温度”曲线,在同一温度下,若相邻两次读数差值达0∙01〜0∙03MPa (表压 力)时,说明该气室间隔漏气,应注意监视和检查,并汇报上级。
(3) GlS在运行中SF6气体含水量应定期测量,新安装或大修后,每3个月测 量一次,待含水量稳定后,可每年测量一次。灭弧室的含水量应小于300MPa (体 积比),其他气室的应小于500MPa (体积比)。
(4)在巡视检查中发现SF6气体压力下降,若有异声、严重异味,发现眼、 口、鼻有刺激症状感觉时,应尽快离开。若因操作或工作不能离开时,则应戴防 毒面具、防护手套等安全用具,并立即报告上级以便采取措施。
(5)若手动操作GlS接地隔离开关时,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且与设备外 壳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外壳可能引起麻电(以免GlS内部故障等产生一定的接触 电压等)。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其他人员应停止在外壳上工作,离开设备等操作结
130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束再进行工作。
(6)压缩空气气动操作系统压力指示应正常,每班应检查一次,如果由于操作 或管道系统漏气,则空压机自行启动补气,以维持规定的操作压力;若无操作, 管道不漏气时,空压机不启动,但值班人员仍应按现场规定对空压机进行定期启 动检查,以保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空压机出口的排污阀工作状态应良好,空压 机停机时均应排污一次。 ,
四、互感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电压互感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目测检查项目与内容。
1)接线端子是否过热、变色。一、二次回路接线应牢固,检查各接头有无松 动现象。
2)油位是否正常,油是否变色,油位计是否渗漏油。
3)呼吸器的硅胶是否受潮变色。
4)套管是否清洁,有无裂纹和闪络痕迹。
5)其外壳是否有漆皮脱落、锈蚀、渗漏油现象。
6)高压熔断器是否完好,低压回路电缆是否锈蚀,有无破损,二次回路有无 短路现象,一次隔离开关及辅助触点应接触良好等。
7)端子箱是否清洁、受潮。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接地应良好。
(2)耳听判断检查项目与内容。
1)处在运行中的互感器"嗡嗡”响声是否正常,有无放电声和其他异常音响。
2)当外部线路接地时"嗡嗡”声是否正常,有无杂音。
(3)鼻嗅判断检查项目与内容:在温度上升时,互感器有无焦臭味。
2.电流互感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目测检查项目与内容。
D接线端子是否过热、变色。一、二次回路接线应牢固,检查各接头有无松 动现象。
2)油位是否正常,油是否变色,油位计是否有渗漏油现象。
3)呼吸器的硅胶是否受潮变色。
4)套管是否清洁,有无裂纹和闪络痕迹现象。
5)检查二次侧接地是否牢固,二次侧的仪表等接线是否紧密,检查二次侧端 子是否接触良好,有无开路放电或打火现象。
6)检查端子箱是否清洁,有无杂物。
(2)耳听判断检查项目与内容。
1)是否有异常音响现象。
131
2)电流互感器有无由于固定不紧而产生较大的"嗡嗡”声现象。
3)有无由于二次开路产生异常声响现象。
(3)用鼻嗅法检查判断项目与内容。
D检查是否因有过负荷而产生的焦糊味现象。
2)检查是否有由于接线端子接触不良而引起放电产生的臭氧气味现象。
五、消弧线圈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上层油温及油位是否正常、油色是否发黑等情况。
(2)套管、隔离开关绝缘子是否清洁完整,有无破损和裂纹现象。
(3)油箱各处是否清洁、有无渗漏油现象。
(4)各部分的引线、接头是否牢固、接地线是否良好。
(5)检查时应注意消弧线圈在正常运行时应无声音,系统出现接地时有"嗡 嗡”声,但应无其他杂音。
(6)其他检查项目内容同变压器。
六、隔离开关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隔离开关与断路器不同,它没有专门的灭弧结构,不能用来切断负荷电流和 短路电流,使用时一般与断路器配合,它只能在断开断路器后才能进行操作,是 起隔离电源作用的。但是隔离开关也要承受负荷电流,短路冲击电流,因而对其 要求也是严格的。其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如下:
1.对隔离开关本体巡视检查
检查隔离开关合闸状态是否完好,有无合不到位或错位现象。
‘2.对绝缘子的巡视检查
要检查隔离开关的绝缘子是否清洁完整,有无裂纹、放电现象和闪络痕迹。
3.对触头的巡视检查
(1)检查触头接触面有无脏污、变形、锈蚀、触头是否有倾斜现象。
(2)检查触头弹簧或弹簧片有无折断现象。运行中应保持"十不”现象:不偏 斜、不振动、不过热、不锈蚀、不打火、不污脏、不疲劳、不断裂、不烧伤、不 变形。
(3)检查隔离开关触头是否由于接触不良引起发热、发红,在正常运行中其通 过的电流不得超过额定值,温度不超过允许的70℃温度。夜巡时特别要留意,看 其触头是否烧红,严重时会烧焊在一起,使隔离开关无法拉开。
4 .对操动机构的巡视检查 ^
检查隔离开关的操作连杆及机构部分有无锈蚀、损坏现象,各机件是否紧固, 有无歪斜、松动、脱落等不正常现象。
132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5 .对底座的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隔离开关底座连接轴上的开口销是否断裂、脱落;法兰螺栓是否紧 固、有无松动现象;底座法兰有无裂纹情况。
6.对接地部分(构件)的巡视检查
对于接地隔离开关,应检查接地刀口是否严密,接地是否良好,接地体可见 部分是否有断裂现象。
7.对防误闭锁装置的巡视检查
检查防误操作的闭锁装置是否良好;在隔离开关拉、合后,检查电磁锁或机 械锁是否锁牢。安装在室外的防误锁的防雨罩密封应良好。
七、对电力电缆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外部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检查电缆头是否有油胶渗出现象。 .
(2)检查电缆头是否有发热变色、放电、烧熔等现象。
(3)检查电缆外皮是否完整,有无破损腐蚀现象;外皮接地是否良好。
(4)检查电缆附近应无易燃物、腐蚀物、沟内应无长期积水现象,电缆沟盖板 应完好。
(5)冬季户外电缆头应无挂冰柱现象,电缆头严禁用水冲洗。
2.负载情况下电缆巡视检查及要求
电力电缆通电运行时,应监视电压、电流数值,不许超过规定数值。
八、对电力电容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对电力电容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检查电容器应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数值下运行,三相电流表指示数值应 平衡。三相电容量相差不得超过5%。
(2)检查电容器套管及本体应无渗漏油现象,内部应无异音。
(3)套管及支持绝缘子应无裂纹和放电痕迹。
(4)接线端子、各连接接头及母线应无松动和过热变色现象;示温片应无熔化 脱落情况;电容器室内应通风良好,环境温度应不超过40℃。
(5)电容器内部应无异音,外壳应无变形、闪络及膨胀现象。
(6)单台保护熔丝应是完好,无熔断现象。
(7)放电线圈及其三相指示灯应亮。
(8)电容器的保护装置应全部投入运行。
(9)电容器外壳接地应完好。
(10)检查电容器所配套的断路器、互感器、放电线圈、电抗器等应无异常。
(11)密集型电容器的油位、油色应正常,油温不应超过65℃ (其他项目内容
13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参考变压器检查项目)。
2.耦合电容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巡视检查上下引线是否牢固,接地是否良好。
(2)巡视检查瓷套是否清洁,有无破损和放电痕迹。
(3)检查耦合电容器有无渗漏油现象等。
九、对电抗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电抗器经检修后,在送电前需要测量绝缘电阻(250OV绝缘电阻表分相测 量,其测量值应不低于IMC/kV)。
(2)正常运行中,通过电抗器的工作电流不应超过其额定电流值。
(3)检查电抗器室内应清洁、无杂物,更不能有磁性杂物存在,避免电抗器在 外部短路时,由于短路电流大、磁场强,磁性物体易被吸入电抗器绕组上,而使 电抗器损坏。
(4)巡视检查混凝土支架应完整无裂纹、油漆无脱落、线圈应无变形现象,绝 缘应良好。
(5)电抗器支柱绝缘子应良好、无倾斜不稳现象,地面应完好,无开裂、下沉 情况。
(6)通风(吹风)设备应完好,电抗器运行中环境温度不超过35℃。
(7)电抗器的换位处接线应良好,应无放电声及焦糊味。
十、母线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母线是变电所最重要的电气设备之一,一旦发生故障将会中断全部出线的供 电,因此,加强对母线的运行维护和检查,对保证变电所安全生产(运行)至关 重要。其巡视检查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绝缘子是否清洁,有无裂纹及损伤,有无电晕及严重放电现象。
(2)设备线夹、金具是否紧固,有无松动脱落现象。
(3)母线有无断股、连接处有无发热、伸缩是否正常等现象。
(4)所有架构的接地是否完好、牢固,有无断裂现象。
'十一.避雷器和避雷针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检查避雷器的上下引线接头应牢固,无松动和断线现象,均压环装设应牢 固、无锈蚀、无变形情况。
(2)检查瓷套应清洁、无裂纹、无破损和无放电痕迹,法兰应无裂纹。
(3)检查避雷器计数器应密封良好,动作应正确。雷击放电动作后应检查动作 指示并记录,对其他设备应无闪络痕迹。
(4)检查接地线应牢固可靠,无腐蚀现象。
(5)巡视检查避雷针应无倾斜,各焊接部分应牢固,基础应无下沉现象。
134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6)雷雨季节防雷设备应按雷季运行方式要求执行。如电源联络线路无避雷 器,则禁止热备用运行,以防止线路行波过电压击穿断路器套管。
十二、所用变压器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变压器上层油温、油位及油色应正常。
(2)检查套管、隔离开关、高压熔断器、绝缘子应清洁完整,应无破损、裂纹 及放电现象。
(3)检查油箱各处应清洁,应无渗漏油现象。
(4)检查呼吸器硅胶颜色应为蓝色。
(5)所用电控制屏的三相电压应正常,电流指示不超过规定值。低压总开关或 熔断器接触是否正常良好。
十三、直流系统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对直流系统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
(1)检查直流母线电压是否正常,一般情况下应略高于额定值,但不得超过额 定值的5%,如直流母线电压应为220〜230V。
(2)直流系统不允许长期一点接地运行。在每班的交接班时应检查直流系统绝 缘监察装置是否良好,检查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绝缘是否良好。
(3)直流盘、信号灯具及各操作把手应正确良好,闪光装置应良好,试验时均 应正常。
2.对铅酸蓄电池的正常巡视检查
(1)蓄电池正常采用浮充电方式运行。每个蓄电池的电压应保持在2.15V,最 大变动范围为2.1〜2.2V,这样可使电池保持在充满电状态。巡视检查时应检查浮 充电压,浮充时蓄电池电压不应长期高于2∙ 2V以上,否则会发生过充电现象,过 充电时从外部看蓄电池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浮充电压也不宜过低,低于2.1V以 下,就会发生充电不足现象,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2)应对蓄电池室进行检查。蓄电池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门墙要严密,照明 应充足,通风装置应良好。蓄电池室温应保持在10〜30℃之间,冬季蓄电池的室 温不得低于10℃。
(3)应检查连接蓄电池的每根引线。引线应清洁,以防被腐蚀;支持蓄电池的 瓷瓶应清洁,周围无杂物,以保证蓄电池绝缘良好。
(4)应检查蓄电池玻璃缸和盖有无破损、蓄电池缸有无倾斜、电解液温度是否 正常、电解液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漏液现象。
(5)应检查蓄电池连接处有无腐蚀,凡士林油涂层是否完好等。
(6)对蓄电池极板颜色和极板的检查:在充好电后,正极是红棕褐色,负极是 深灰色;极板不应有弯曲、短路、断裂等情况。检查中若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
13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并及时处理。
(7)每天白班至少轮流测量5只蓄电池的(电解液)比重、电压,并记录室 温等。
(8)检查中当发现电解液面与极板上缘距离小于IOmm时,即应进行充注蒸億 水并进行充电。如电解液比重高于1∙2,则补加蒸僧水;如比重低于1∙2时,此时 应首先查明比重降低的原因,不可盲目地补加硫酸溶液。
(9)对浮充电运行的辅助电池的放电电流应调节到与基本电池的自放电电流值 相等数值。
(io)要定期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新投运的蓄电池应每月进行一次核对性充 放电,一年后改每季度进行一次(放出蓄电池容量60%,终止电压1.9V)。当只 有一组蓄电池时,可以只进行过充电,而不做核对性放电。此时不切断负荷,浮 充电压提高至每个电池电压为2. 3〜2.33Vo电解液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如表7 - 3 所示。
表7 - 3 电解液密度与温度比对表
温度(C)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密度 |
1.217 |
1.214 |
1. 21 |
1. 208 |
1.204 |
1.20 |
1. 19 |
3.对硅整流装置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巡视检查所有导线的连接处、硅整流元件连接处的引线(接线)螺丝有无 松动,电路中焊接点有无脱焊或断裂现象,导线或线圈的裸露部分是否有碰壳接 地或短路现象。
(2)查看调压手柄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现象,各继电器的触点是否清洁, 接触是否良好。
(3)硅整流器在运行中,应检查其输入和输出的电压值是否正常,不得过高或 过低,因长期处于高电压运行,容易使硅元件击穿导致事故。还要检查接触器、 调压器等接触部分有无过热及放电、冒火花现象。硅整流器应经常保持清洁状态。
,(4)要检查直流母线电压是否保持在额定值的士5%范围内,若过高或过低时, 可用调压器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正常运行。
十四、二次回路的正常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要检查二次设备应无灰尘,绝缘处于良好状态。值班人员应定期对二次 线、端子排、控制仪表盘和继电器的外壳等进行清扫,在清扫时要谨慎,严防误 碰设备。
(2)要检查表计的指示应正确,无异常情况(每班在抄表时进行)。
(3)要检查监视灯、指示灯应是正确,光字牌应处良好状态,保护连接片应在
136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要求的投或切的位置(在交接班时检查)。
(4)要检查信号继电器是否掉牌(在保护动作后进行)。
(5)要检查警铃、蜂鸣器应在良好状态。
(6)要检查继电器的触点、线圈的外观应处正常状态,继电器运行应无异常 现象。
(7)要检查保护的操作部件,如熔丝型断路器、保护方式的切换开关、断路 器、连接片,电流、电压回路的试验部件等都应处在正确位置,并接触良好。
(8)检查各类保护的工作电源应正常可靠。
(9)若断路器跳闸,要检查保护动作情况,并查明原因。在试送前必须将所有 保护装置的信号复归。
第三节变电设备特殊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一、变电设备特殊巡视检查主要情况与内容
变电设备特殊巡视检查,它是指在气候剧变或信号发出等情况下进行的有针 对性重点巡视检查和结合政治任务(形势)、过负荷情况、运行方式变更、未能及 时消除的重大设备缺陷等情况而进行的巡视检查,主要有以下情况:
(1)阴雨天,重点监视系统设备运行情况:雷雨后,检查避雷器放电次数计数 器是否动作。
(2)刮大风天气时,重点检查导线及引流线弛度有无过松情况,是否有摆动严 重或悬挂杂物等现象。室外各类标示牌安装是否牢固。
(3)夜间检查,应闭灯进行。其检查重点是查看各接头有无发红,绝缘子套管 有无放电现象;各类设备有无放电的声光现象。
(4)对新投入运行、大修后、春秋检修后的等设备,重点检查各部接头有无发 热、有无放电声光及温升异常等现象或情况。
(5)对变压器过负荷或轻瓦斯动作后,要检查其上层油面线、温升和主变压器 声响,查看冷却系统有无故障;核算过负荷值及允许运行时间、轻瓦斯动作时间 间隔;查看各接触点接触是否良好、各部引线及套管接头有无发热现象。
(6)在线路过负荷时,重点检查电流互感器声音,查看各部位引线接头有无发 热现象。
(7)在事故时,重点要检查通过故障电流的设备有无烧损、放电、过热等现 象。断路器故障跳闸后要检查油色、油位,查看有无喷油、漏油及机械有无损伤 现象。
13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二、电力变压器的特殊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在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时,应加强监视负荷大小变化情况,查看油温和油位 是否正常,各个引线接头是否良好,查看有无过热现象、示温片有无熔化、冷却 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2)在刮风天气时,要检查变压器高(低)压引线接头有无松动,变压器顶盖 及周围有无杂物可能吹到设备上。
(3)在下雨天气时,要检查套管、绝缘子有无闪络痕迹、避雷器及保护间隙的 动作情况。
(4)在雾霾及阴雨天应检查套管、绝缘子等有无放电闪络或电晕现象出现,并 重点监视污秽绝缘子的运行情况。
(5)在降雪天气时,应检查变压器整体上的积雪是否融化,并查看其融化速度 与其他设备对比情况。
(6)夜间应进行检查套管引线接头有无发红、发热现象。
(7)天气突然变化趋冷时,应对油面下降情况的检查。
(8)检修后或新安装的变压器投运几小时,应及时检查散热器排管的散热 情况。
三、断路器的特殊巡视检查项目与内容
(1)查看其指示灯的指示与断路器的实际运行的工作位置应相符合。
(2)查看断路器的机械的分、合闸指示应与断路器的实际运行位置相符合。
(3)查看断路器的油位应正常,且无渗漏油现象;多油断路器套管应无漏胶 现象。
(4)查看断路器的传动机构应无变形及无裂纹现象。
(5)查看它的引接导线及其线夹应正常,无断裂、无发热现象,灭弧室应无发 热变色现象,示温片应完整良好。
(6)查看它的断口电容器应无渗漏油、绝缘子应无破损及放电等异常 现象。
(7)查看合闸电阻器的瓷套应完整无损,有无放电等异常现象。
(8)查看支持绝缘瓷套应是无破损、无放电痕迹,防雨圈有无拖挂现象。
(9)查看断路器本体防雨帽是否完整,安装是否良好。
(10)查看液压机构的压力应为正常,各高低压接头、活塞杆密封应良好,有 无渗漏油现象,加热器投切应正常。
(11)查看液压机构压力表指示应正常,各个限位值指示应正确,应无异常 声响。
(12)查看气动机构、空压机运行应正常,应无渗漏油现象。
138
第七章变电运行安全技术
(13)查看SF6断路器时,SF6指示值应正常(换算到20℃时),应无异味 出现。
(14)查看真空断路器时,真空泡颜色应无变化。
(15)查看空气断路器时,其压力指示应正确。
(16)查看开关柜门应是关闭良好,闭锁状况良好,且闭锁正确无误。
139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第一节停电作业安全技术
一、停电作业一般规定
(1)被检修设备应彻底停电。检修设备彻底停电是指把被检修设备各方面送到 该设备的电源完全断开,其断开点应明显可见,不允许用断路的触头间隙作为断 开点,与停电检修设备有关的变压器、电压互感器,必须从高压、低压两侧断开, 以防止向停电被检修设备反送电。
(2)电气设备的中性点应视为带电设备。任何采用星形接线的电气设备(如变 压器),在运行之中的中性点电位,有时要随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 化,所以应该将其中性点视为带电设备。
(3)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对被检修设备彻底断电。为了避免由于误操作向 停电设备突然送电,应将断开的电源有关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电源切断(如 将电动操作机构的电动机电源保险取下),并将手动操作机构的手柄锁住。
(4)必须按规程要求进行安全措施处理。停电设备检修之前,应按《电业安全 工作规程》的要求执行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的工作程序进行安全措施处理。
二、停电操作安全技术及要求
工作地点(区、段),必须停电的设备如下:
(1)被检修的设备。
'(2)与工作人员在进行作业中正常活动范围距离小于表8-1规定的设备。
(3)在35kV以下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作业),上述安全距离虽大于表8-1的 规定,但小于表8-2的规定,同时无安全遮栏措施的设备。
表8 -1 工作人员工作中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10 (13.8)及以下 |
0. 35 |
220 |
3. 00 |
20 〜35 |
0. 60 |
500 |
5. 00 |
60 〜110 |
1.50 |
140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表8-2 ^ 设备不停时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10 (13.8)及以下 |
0.7 |
220 |
3. OO |
20~35 |
1.00 |
500 |
5. OO |
60 〜IlO |
1. 50 |
(4)带电部分在工作人员后面或者两侧无可靠安全措施的设备。
三、验电工作的安全技术
(1)在特殊情况下(如高压试验后,对设备没有放电),检修人员不能确认设 备是否有电,可自行对设备进行验电。验电时,必须使用电压等级合适且合格的 验电器。验电前,应先在有电设备上进行试验,确认所持验电器良好。如果在木 杆、木梯构架上验电,不接地线不能显示者,可在验电器上接入地线,但必须经 值班负责人许可。
(2)对高压验电时必须戴好绝缘手套(合格品)。验电时应使用相应电压等级 的专用验电器。
(3)在电容器上的工作,应将对电容器逐个放电,在放电时应采用带有放电电 阻的绝缘棒进行放电,并应戴绝缘手套。放电应按"人工对电容器(组)放电、 人工对地放电和人工放电”的三步放电步骤进行放电。
人工对电容器(组)放电,第一步不能用导线去短接电容器两极。简单的方 法是装接一只220V/25W灯泡,放电接线应使用绝缘工具(棒)操作,不得用手 触摸。放电不能以灯泡熄灭为准,而应稍长一点时间,一般要等3〜5min。
第二步是人工对地放电。人工对地放电要先将接地端固定接好,再用接地棒 对待放电的电容器(被检修者)多次放电,直至无火花和无放电声为止。
第三步是短接电容器两极,人工使电容器短路放电。
最后将接地线固定在电容器的接线柱上J
四、装设接地线工作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检修人员进入现场前,应要求运行人员对检修设备的进出线两侧各装设一 组接地线,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这是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地点防止突然 来电的可靠安全措施,同时设备断开部分的剩余电荷,即可因接地而放尽。
(2)对于可能送电至停电设备的各方面或停电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都要装 设接地线,同时所装接地线与带电部分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规定。
(3)检修母线时,应根据母线的长短和有无感应电压等实际情况确定接地线数 量(组数)。检修IOm及以下的母线,可以只装设一组接地线。在门型构架的线路 侧进行停电检修,如工作地点与所装接地线的距离小于10m,工作地点虽在接地
14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线外侧,也可不另装设接地线。
(4)检修部分若分为几个在电气上不相连接的部分(如分段母线以隔离开关或 断路器隔开分成几段),则各段应分别验电、接地及短路。接地线与检修部分之间 不得连有断路器或熔断器,降压变电所全部停电时,应将各个可能来电侧的部分 (设备)接地与短路,其余部分不必每段都装设接地线。
(5)在室内配电装置上,接地线应装设在装置导电部分的规定接地点,这些地 点的油漆应刮去,并划上黑色记号。
(6)所有配电装置的适当地点,均应设有接地网的接头,接地电阻必须合格。
(7)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导电体(设备)端,且必须是接地良 好,拆除接地线的顺序与此正好相反。装拆接地线均应使用绝缘棒和戴绝缘手套 进行操作。
(8)接地线应用多股软铜线,其截面应符合短路电流的要求,但不得小于 25mm2o接地线在每次装设以前应经过详细检查。损坏的接地线应及时修理或更 换。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导线作接地线或短路之用。
(9)在高压回路上的工作中,需要拆除全部或一部分接地线后才能进行工作者 (如测量母线或电缆的绝缘电阻。检查断路器触头是否同时接触),如:
1)拆除一相接地线。
2)拆除接地线,保留短路线。
3)将接地线全部拆除或拉开接地开关。
进行以上之一的操作必须征得值班人员的许可(根据调度员命令装设的接地 线,必须征得调度员的许可),方可进行操作。工作完毕后立即恢复。
五、构架上工作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高处作业的等级与划分
对地面距离在2m及以上的构架等上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高处作业分为4个 等级,即有一级高处作业、二级高处作业、三级高处作业和特级高处作业。
(D作业处于对地面高度在2〜5m时,为一级高处作业。
’(2)作业处于对地面高度在5〜15m时,为二级高度作业。
(3)作业处于对地面高度在15〜30m时,为三级高度作业。
(4)作业处于对地面高度高于30m时,为特级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1)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掌握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常识。
(2)经过医生对其身体检查,并确认无妨碍高处作业的殊病。
(3)认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如检查起重工器具是否安全可靠,起重机械的制 动、保险装置和保护装置等是否灵敏可靠;个人登高工用具是否安全可靠(升降
142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板、安全带及绳、鞋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
(4)起重、吊装和登高施工作业区,应设置围栏和警告标志,配备监护人员, 禁止行人、车辆通行,以防发生事故。
(5)如夜间作业,应配备良好的照明设施。
(6)夏季炎热,应有防暑降温措施。
(7)冬季作业,应有防滑、防冻措施。 ,
(8)电气检修人员着装应符合"安规”规定要求。
第二节 安全工具、用具的安全技术
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靴(鞋)、绝缘手套等是电力系统安装和检修施工作业 现场,必须具备的、经常使用的安全工用具。当作业中出现例外情况,它能起到 防护作用,对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绝非“家常便 饭”,不允许松懈忽视。
一、安全帽的安全技术
(1)安全帽的技术性能。
D冲击吸收性能。将三顶同样的安全帽分别在(50士2)七、(一10士2)℃和浸 入水里的三种情况下处理4h,然后用5kg的钢锤自Im高处自由落下,打击木质 头模上的安全帽,进行冲击吸收试验,头模所受冲击力的最大值不应超过5000N。
2)耐穿透性能。安全帽经过上述三种情况冲击吸收试验后,选择其中承受冲 击力最大的一种情况,将安全帽按以上三种情况处理后,用3kg的钢锥自Im高处 自由落下,进行穿透性能试验。钢锥不与头模接触为合格。
3)耐低温性能。在(一10士2)℃以下,按上述方法进行吸收和耐穿透试验。
4)耐燃烧性能。用2kg汽油喷灯的火焰燃烧帽壳较薄处(一般是以帽顶为圆 心,直径IOomm以外的部分)10s,喷灯火焰移开后,帽壳火焰应在5s内自灭。
5)电绝缘性能。用交流电压120OV试验Imir1,泄漏电流不应超过1.2mA。
6)侧向性能。在帽的两侧加压430N后,帽壳的横向最大变形不应超过 40mm,卸载后变形不应超过15mmo
(2)安全帽的正确使用。
D配戴安全帽前应将帽内的弹性带系牢,帽内有缓冲材料的不应随意取出 (下),以保证头的上部与帽顶间有2.5〜5cm的缓冲层,以减轻对人头部的冲击, 起到保护作用。
2)作业时,应始终把安全帽牢固地戴在头上,不得随意摘下。以防止落物打 击头部,或其他意外的物体打击(触碰)。
14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3)安全帽必须扣在颌下并要系牢,以防止大风将安全帽吹掉,或是防止在低 头工作时帽子掉落。
4)安全帽使用中要保持清洁,不能接触火源,不要任意涂刷油漆,更不准当 作凳子坐用。
二、安全带的安全技术
(1)安全带的质量标准试验技术。我国安全带的标准规定,安全带的带和绳用 锦纶材料制造。因为它的强度大、耐磨损、耐虫蛀、耐稀酸、耐碱、自然老化也 比其他材料慢,并有较好的延伸性和回弹性,是制造安全带、绳的理想材料。
1)安全带组装后的试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电工和电信工的安全带、绳, 它以450ON静拉力试验,以不破坏为合格;另一种是冲击试验,其方法是在不同 绳长下,把12Okg的试验重量放在安全带拴挂处的同一水平位置上,让其自由落 下,以各部件不破断为合格。
2)安全带在使用前应进行认真检查,确认完整无损后,方可使用。出厂3年 后的安全带,每年应按出厂说明书抽样做冲击试验,如果没有出厂说明,应作荷 重120kg、冲击距离为2m的动负荷试验,试验后的安全带应报废。
(2)安全带的正确使用。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后作业,6m以上高处 作业应使用缓冲式安全带。
1)使用的安全带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
2)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安全带、绳有无破损,卡环弹性是否损伤。
3)安全带应高挂低用,且应拴挂在牢固的物件上。下列的挂法是错误的:把 卡环随意卡在全金属梁或板的边缘;挂在倒链上;挂在尖锐棱角处;低挂高用。
三、起重用的钢丝绳、卡头的基本要求和正确使用
线路和变电的安装与检修施工作业,经常使用钢丝绳及卡头,对其是否正确 使用会直接地影响到施工安全和人身伤害问题。
(1)钢丝绳的种类。
D按钢丝绳的搓捻方法,钢丝绳可分为右交互捻、左交互捻、右同向捻、左 同向捻和混捻钢丝绳。
2)按钢丝绳的绳股数量,可分为单股和多股钢丝绳。
3)按钢丝绳的钢丝股的形状,可分为圆股、三角股、椭圆股钢丝绳等。圆股 钢丝绳是送变电施工作业中常用的钢丝绳。
(2)钢丝绳的破断拉力和安全系数。
D钢丝绳的破断拉力。钢丝绳的破断拉力可在有关手册中查到,使用中应根 据实际工作的最大静拉力和安全系数来选取相应规格的钢丝绳,并满足以下强度 条件:
144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Sp ≥ ⅛ • 5 (8 - 1)
式中Sp-—钢丝绳的破断拉力,N?
笈——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可按表8-3选取。
S——实际工作的最大拉力(或允许使用拉力),kNo 现场作业中,如查阅资料不方便,不知道钢丝绳的破断拉力具体数据,可用 以下近似公式求取: ,
SP D2 (8-2)
式中SP——钢丝绳的估算破断拉力,kN?
D——钢丝绳的直径,mmo
式(8-2)是以钢丝绳的公称抗拉强度为1550MPa推导的,如果公称抗拉强 度小于1550MPa时,选用钢丝绳时,应取较大的安全系数。
2)钢丝绳的安全系数。根据用途的不同,对钢丝绳的安全系数要求也不同, 表8 - 3为钢丝绳的安全系数k取值范围规定。
表8 - 3 钢丝绳的安全系数A取值范围
_____5^_____ |
% |
用途 |
A |
缆风绳 |
3.5 |
做吊索(无弯曲) |
6〜7 |
小车牵引(水平轨道) |
4.0 |
用于载人升降机 |
14 |
(3)钢丝绳端的固定连接与卡头。钢丝绳用作吊环时,钢丝绳端部的固定连接 的常用方法是用卡接法。卡接法是将钢丝绳的一端或两端弯成环形,再用绳卡 (也称卡头)将绳端紧固。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钢丝绳的临时连接、捆绑的固定、 起升绳或变幅绳的终端处连接等。
D常用钢丝绳绳卡的种类与规格。常用绳卡有骑马式(狼牙卡)和压板式 (U形)两种。骑马式连接强度最高,所以广泛应用。常用的骑马式和压板式绳卡 规格如表8-4和表8-5所示。
表8-4 常用骑马式钢丝绳卡的规格
型号 |
常用钢丝绳直径(mm) |
A |
B |
C |
D |
H |
Y3-10 ' |
11 |
22 |
43 |
33 |
MlO |
55 |
Y4-12 |
13 |
28 |
53 |
40 |
M12 |
69 |
Y5-15 |
15、17.5 |
33 |
61 |
48 |
M14 |
83 |
Y6-20 |
20 |
39 |
71 |
55.5 |
Ml 6 |
96 |
Y7-22 |
21.5、23.5 |
44 |
80 |
63 |
M18 |
108 |
Y8-25 |
26 |
49 |
87 |
70.5 |
M20 |
122 |
145
Hɪ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续表
型号 |
常用钢丝绳直径(mm) |
A |
B |
C |
D |
H |
Y9-28 |
28.5、31 |
55 |
97 |
78.5 |
M22 |
137 |
YlO - 32 |
32.5、34.5 |
60 |
105 |
85.5 |
M24 |
149 |
Yll-40 |
37、39.5 |
67 |
112 |
94 |
M24 |
164 |
Y12-45 |
43.5、47.5 |
78 |
128 |
107 |
M27 |
188 |
Y13-50 |
52 |
88 |
143 |
119 |
M30 |
210 |
①选用绳卡时,应使其U形环的内侧净距比钢丝绳的直径大1〜3mm。
②上绳卡时必须将螺栓拧紧,直至将钢丝绳压偏1/3直径时为止;并应在绳 受力后,再将绳卡螺栓拧紧一次,以保证接头连接牢固可靠。
③同一根钢丝绳上几个绳卡的方向要一顺排列,使U形部分与绳头(端尾) 接触、压板与主绳(直接受力端)接触。不允许反向排列或一反一正排列。如果 U形与主绳接触,钢丝绳被压扁后,受力时容易断丝。
.④连接时使用绳卡的数量,应满足表8-6的要求,相邻的两个绳卡的间距不 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6倍,最后一个绳卡距绳头(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40mm, 绳头处要用细铁丝捆扎紧,以防散股。
表8 - 6 钢丝绳连接使用绳卡数对照表
钢丝绳直径(mm) |
7〜16 |
19 〜27 |
28 〜37 |
38 〜45 |
绳卡数量(只) |
3 |
4 |
5 • |
6 |
(4)钢丝绳报废的标准:GB 8918-2006《重要用途钢丝绳》。
146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5)钢丝绳选择和使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D钢丝绳的规格选择,应根据不同用途来选择。如做起吊重物或穿绕滑轮用 的钢丝绳,可选用圆股钢丝绳。
2)钢丝绳的直径,应根据所承载荷的大小及钢丝绳的允许使用拉力来选择。
3)钢丝绳的长度,应能满足当吊钩处于最低工作位置时,钢丝绳在卷筒上还 有2〜3圈的减载圈,避免绳尾压板直接承受拉力。
4)新钢丝绳在使用前(指新购待用品),应认真检查其合格证,确认钢丝绳的 性能和规格符合设计要求。
5)新钢丝绳穿过滑轮时,滑轮槽的直径应略大于绳的直径。如果滑轮槽的直 径过小,钢丝绳容易磨损。
6)钢丝绳在开卷时应防止扭结。若用扁铲切断钢丝绳,应先在钢丝绳切口 (准备处)的两侧用细铁丝将钢丝绳捆扎结实,防止切断后钢丝绳松散股,切断时 必须戴防护目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钢屑飞出刺伤眼睛。
7)为减缓钢丝绳的腐蚀与磨损,应定期(一般3-4个月)加油润滑,对不易 看到或不易接近的部位,应特别注意。所用润滑油要符合钢丝绳的要求。
8)钢丝绳在使用前(指施工作业),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绳端的固定(连接)和 磨损、断丝情况。
9)钢丝绳在吊重时,如发现绳股间有较多的右挤出,表明钢丝绳载荷已相当 大,必须加强检查,防止发生事故。
10)钢丝绳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要防止受高温、电弧、锐棱、腐蚀等情况的 损害。
四、滑车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1)滑车的种类。滑车是由滑轮、绳索按一定的连接方式构成不同形式的滑轮 组。按滑轮的数量可分为单轮滑车、双轮滑车、三轮滑车及以上的多轮滑车组。 按滑车与吊物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吊钩式、链环式、吊环式和吊梁式。中小型滑车 一般采用前三种形式,只有大型滑车才采用吊梁式。滑车的主要组件多用标准件 和通用件,按品种规格可以进行互换。
(2)导向滑车计算。如果使用导向滑车,不同的导向角,则实际起吊荷重与钢 丝绳的牵引力也不同,其关系式如下:
Q = IOKP
(8-3)
式中Q..实际起吊荷重,kg;
K..导向角系数(见表8-7);
尸——钢丝绳牵引力,No
14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表8-7 导向角系数表
导向角 |
<30° |
30°〜60° |
60°~90° |
90°〜120° |
>120° |
导向角系数K |
2 |
1.9 |
1.7 |
1.4 |
1 |
(3)滑车使用荷重的估算。一般滑车出厂,在铭牌上都标有允许使用荷重,对 于一些没有铭牌的滑车,在吊装时,其允许使用荷重可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P = nD2∕16 (8-4)
式中p—滑车估算的允许使用荷重,kg;
D一滑车的滑轮直径,mm;
n——滑车的滑轮个数。
(4)滑车的使用安全技术。
1)在使用滑车之前,应检查滑车各部分是否良好,如吊钩有无变形、裂痕, 轮缘有无破损或者槽壁磨损达10%,槽底磨损深度超过钢丝绳直径的25%等情况, 不应使用。
2)选用滑车时,滑轮直径大小、轮槽的宽度应与钢丝绳相适应,否则会使钢 丝绳磨损严重。
3)使用滑车时,其起吊重量应按铭牌规定,严禁超负荷使用。如无铭牌规定, 可进行估算,估算值只允许在一般吊装作业中使用。
4)在受方向变化较大的场合和高空作业中,不宜使用吊钩式滑车,应选用吊 环式滑车,以防脱钩。如用吊钩式滑车,必须对吊钩采取封钩口的保险措施。
5)使用开口滑车时,必须对开口的钩环锁紧。
6)使用滑车组时,两滑车轮中心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
7)在使用滑车过程中,对滑轮和轴应定期加润滑油。滑车使用完(施工结束) 应清洗干净,并涂上防锈油,放存于干燥地方。
(5)滑车定期检查与报废条件。
D滑车的定期检查期限与内容:一般每半年检查一次,主要检查内容如下:
•①在无载的情况下,用手旋转滑轮、吊钩、开合合页等转动部件时,必须灵 活及无卡阻现象。
②检查各主要部件应无裂纹和永久性变形。
③检查合格的滑车,应做出明显的标记,没有合格标记者不准使用。
2)滑车报废的条件。
①滑车主要部件有裂纹;
②轮槽不均匀磨损达3mm;
③轮槽壁厚磨损达原壁厚的20%。
148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五、梯子的安全要求和正确使用
梯子是一种移动式的轻便架子,登高作业经常使用。变配电安装检修常用有 竹木梯、铝合金梯、人字梯等。对梯子的安全使用要求如下:
(1)使用梯子前必须进行检查,梯子必须坚固完整。
(2)梯子的支柱、横档必须能承受工作人员及所携带工具材料在攀登时的总 重量。 ,
(3)梯子的横档必须嵌在支柱上,不准使用钉子钉成(或悬臂式)的梯子。并 且梯阶的距离不得大于40cmo
(4)梯子的长度不够,需要将两个梯子连接使用时,必须用金属卡子紧固,或 用铁丝、绳索(符合安全要求)绑扎牢固。
(5)使用梯子应采取防滑措施。在水泥或光滑坚硬的地面上使用梯子时,梯子 下端(脚)应安置橡胶套(或橡胶布);严禁把梯子搁置在木箱等不稳固或易滑劫 的物体上;梯子上有人工作时严禁移动梯子。
(6)人字梯必须有坚固的绞链连接和限制开度的拉链拉紧。
(7)梯子必须稳固在地面上(基面),其倾斜角度一般为60。〜70。。
(8)作业人员必须在距梯顶Im的梯挡(登)上工作;严禁两人站在同一梯子 上作业;梯子上有人作业,梯下(地面)应有人扶助与监护;在梯子上作业,工 具和物料应装在工具袋内,禁止抛掷工具和物料;要做好防止落物击打梯下人员 的安全措施。
(9)使用金属类制作的梯子,应采取防感应电的安全措施。
(10)当梯子在门前(后)使用时,应有防止门突然开启或关闭的措施。在通 道上使用梯子时,应设专人监护或设置临时围栏,避免过往人员伤害事故。
第三节断路器安装或大、小修时安全技术及要求
一、对检修油断路器本体部分的一般安全技术与要求
1.在本体部分上作业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I)搭检修支架,要求支架横平竖直,各连接处要绑扎紧固结实,横跨跳板应 固定在检修支架上,检修平台要有防止窜动措施,不能是随意摆放。
(2)构架两侧应有检修人员上下专用梯子,并固定绑扎好,在上下构架时,应 从梯子上下,不得随意攀登。
(3)拆卸接引线时,应使用绳索将引线系好,绳索另一端应系在固定的物体(件) 上,并留有一定余度,以导线摆动时应保证与相邻带电部位保持安全距离为原则。
(4)在分解断路器拆卸灭弧室时,应注意法兰盘紧固螺丝是否完全松开,连接
149
干干 J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_____________
轴销是否拆除;在起吊前,应做好防止法兰盘脱落损坏瓷套的安全措施。
(5)在断路器检修过程中,待用的工具要可靠的放置,以防不慎坠落造成设备 或人身伤害。
(6)断路器被分解后,各部件要放在适当的安全位置,还应做好安全措施,一 定要做到安全可靠。
(7)断路器沉重部件需要上下传递时,传递绳索要结实可靠,不能有断股现 象,捆绑要牢固安全,并要做好可靠的安全措施,确保传递过程中物与人的安全。
(8)断路器在拆、装过程中,绝缘子、金属部件都要轻拿轻放,避免绝缘子与 金属部件相互碰坏。
(9)在紧固断路器部件就位时要对称紧固傑丝并要用力均匀,防止部件受力不 均造成绝缘子、紧固法兰等部件损坏。
(10)拆除断路器检修平台时,做到稳而不乱,并注意长、大物件在拆除过程 中与所有设备保持安全距离,防止触碰设备与触及带电设备。
2.在断路器机构部分上作业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检修液压机构时,攀登的用具(木凳或铝金凳)要放置牢固,以确保检修 工作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2)液压机构箱各门及上盖打开后,要可靠的固定好,防止意外落下造成伤 害等。
(3)液压机构分解前,要将交、直流电源断开,压力全部释放,在确保无压力 状态下工作。
(4)储能筒与支架分离及组装时要垂直起落,并做好防止损坏微动开关、活塞 杆及或碰伤人的安全措施。
(5)在分解储能筒时,要用专用工具卡住,防止窜动。
3.在安装断路器时的人身安全技术与要求
(1)工作人员在油断路器上工作时的安全技术要求:必须切断操动机构的电 源。在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下进行调整和检查时,必须把防止操动机构脱扣的止 动螺钉锁住,防止断路器误跳伤人。
(2)对工作电源的要求:使用临时电源时,必须安装剩余电流保护器,熔丝规 格要逐级设置,不得越级,以防不测,不允许人员与带电体直接接触。
(3)对在承压设备上工作的安全技术要求:液压或储压设备带有高压液体或气 体时,不允许拆卸设备上的部件或在设备上进行工作。
4.油断路器的油位不正常时对安全的影响分析
(1)油断路器中的绝缘油主要起灭弧作用,在油位正常时,断路器的静触头全 部浸在油中。由于在灭弧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和油蒸气,是利用油气分离器进行
150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分离和冷却的,所以油箱上部仅留一个很小的空间。
(2)若运行中油位过低,会使得断路器灭弧室和静触头没有全部浸入绝缘油 中。这时若进分闸操作,可能会由于灭弧室内油量不够,而使吹动电弧的混合气 体压力不足,造成电弧长时不能熄灭,最终会导致断路器爆炸事故。
(3)若运行中油位过高,将会在分闸的灭弧过程中引起喷油事故。由于少油断 路器结构紧凑,相间距离及相对地距离都很小(特别是成套配电装置中距离更 小),如果断路器发生大量喷油,其后果更加严重,往往会引起相间短路或单相接 地事故。
5.缓冲器对断路器安全运行的影响分析
断路器具有分、合闸速度都很快(最大速度可达6m/s左右)、动触头总行程 短(一般为20Omm左右)的特点。为了及时吸收动触头系统合闸、分闸过程最终 阶段的剩余动能,避免断路器因机械冲击与振动过大而引起损坏,所以断路器需 要安装合闸缓冲器与分闸缓冲器。
运行中要求缓冲器安装位置正确、动作正常,否则会由于机械振动过大而造 成断路器支持瓷瓶断裂或其他机械连杆断裂等事故发生。
6.对断路器进低电压合、跳闸试验的要求
断路器在每次检修时,应进行低电压的合、跳闸试验。进行低电压合、跳闸 试验的目的,是保证断路器在变电所的操作电源为允许电压变动范围之内而且又 偏低时,仍能可靠动作。
操作机构脱扣线圈的端子动作电压应满足:操作电源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的 30%时,应不动作;高于额定电压的65%时,应可靠动作。
采用电磁操动机构时,对合闸电压的要求如下:合闸电源电压不低于额定电 压的80% (在额定短路关合电流大于或等于50kA时不低于额定电压的85%)时, 应可靠合闸;合闸电源电压最高不得高于额定电压的110%。同时还应注意合闸接 触器的最小动作电压,不得低于其额定电压的30%。如果合闸接触器的最小动作 电压低于其额定电压的30%时,运行中若发生绿色指示灯或它的附加电阻短路, 便有可能引起合闸接触器误动,从而造成断路器误合闸事故。
二、SF6断路器检修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1. SF6气体的特点
SF6是具有较高绝缘性与灭弧性能的气体。只有掌握SF6气体的工作特点,才 能更好地、更安全地使用这种新型断路器,SF6气体主要特点有:
(1)绝缘强度高、灭弧性能强。在0∙29MPa压力下,SF6的绝缘强度与普通变压 器油的绝缘强度相同。SF6灭弧能力为空气的100倍。SF6是稳定性高的化合物,在 普通使状态下是一种惰性、不燃、无色、无味的气体。SF6气体在0.098MPa压力
15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下的液化温度为一62℃,在1. 176MPa压力下的液化温度为0℃。
(2)受电场均匀程度影响较大。SF6气体的击穿强度除去与气体压力有关之 外,还要受电场均匀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受负极性影响较大,当电场分布稍有不 均匀时,就有显著的极性效应。因此,在SF6断路器结构中力求电场均匀。
(3)需要防止SF6断路器内部产生的电晕发生。SF6断路器中的绝缘间隙一般 都较短,这类间隙在稍不均匀电场或均匀电场中的电晕起始电压与击穿电压相近 时容易产生电晕。
SF6断路器中一旦发生电晕放电后,便会较容易地发展为间隙击穿,因此, SF6断路器在一般条件下不允许出现电晕放电现象。
另外,在电晕放电作用下,SF6气体分解物对绝缘材料的作用与电弧放电下的 反应不同。在电晕放电作用下,SF6气体将会与绝缘材料直接反应,对各种环氧树 脂绝缘材料来说,这时会生成较多的剧毒气体SO2F2;但在电弧放电时所产生的 SO2F2气体很少。
(4)需要保持SF6气体的纯洁度。由于SF6气体击穿强度高,所以断路器中绝 缘距离(间隙)小。因此应注意灰尘及导电微粒对SF6气体的影响。当导电微粒 增多时,极容易引起绝缘击穿现象。
(5) SF6气体的沿面放电电压与温度、湿度有关。当温度低于0℃时,SF6气 体的沿面放电电压几乎与干燥状态下相同,这说明水分在绝缘子表面结霜不影响其 沿面放电特性。当温度超过0℃时,冰转化为水,其沿面放电电压下降,下降程度 与SF6气体中水分含量多少有关。当温度上升超过露点之后,因凝结水开始蒸发, SF6气体中的沿面放电电压又上升。由此可见,严格控制SF6断路器每部的水分含 量对其安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措施。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工业SF6气体中所含水 分应小于8mg∕Lo
(6) SF6气体具有负电性。所谓负电性就是指SF6气体中的自由电子可直接被 SF6气体中的正离子吸附生成中性分子或原子的特性。这种负电性是一般气体所没 有的特性。因此,SF6气体在电弧电流处于接近零值状态时,具有较强的灭弧 能力。
(7) SF6是液化气体,断路器中所使用的SF6必须保持为气体状态。SF6的液 化温度与其压力、温度两个因素有关。为保持运行的SF6断路器内部的SF6气体 不液化,必须根据SF6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确定断路器的加热器投入时间。
2. SFe断路器的密封与防漏监视方法
SF6断路器中使用的SF6气体,一般密封在断路器内循环使用。根据上述的 SF6气体特性可知,为保证断路器的工作性能稳定,必须要求SF6断路器具有高度 的密封性能。为此要求SF6断路器选用合适的容器材料,并提高密封面的加工光
152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洁度。
要求密封部件一律使用锻造件或焊接件,而不采用漏气较多的铸造件。为保 证密封质量,要在其原材料阶段就应采用超声波等现代化测试方法进行探伤,在 判断材料无内部缺陷之后才可使用(制造)。
在运行中,为保证断路器的安全运行,要求采用专用的仪器定期监测断路器 SF6气体泄漏情况。通常监测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直接法。用检漏仪在断路器各密封环节进行直接测量,借以检测出漏气 部位。
(2)累积法。将断路器某一组元件(或整组设备)用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罩起 来,经一定时间后用检测仪探头伸入薄膜内进行测量,检查是否漏气。
为保证SF6断路器可靠工作,还应该装设绝缘气体的经常性监测装置。这种 经常性监测装置,在规定温度下,当SF6气体压力或密封度的变化值超过允许变 化范围时自动发出信号。通常500kV的SF6断路器年漏气量一般均在1%以下。
3. SF6断路器低温下的安全运行
当SF6断路器的运行温度低于气体的液化温度时,SF6气体将被液化。如果 SF6气体被液化,必然会降低断路器的绝缘强度及其灭弧性能,这是安全运行所不 允许的情况。为避免运行中SF6气体液化发生,在寒冷地区,必须控制断路器的 运行温度。为此通常在寒冷地区使用的SF6断路器中安装有加热装置,并规定加 热设备的投入运行条件,以便保证断路器在SF6液化温度之上运行。
由于SF6是液化气体,控制SF6加热器要采用数个温度继电器和压力继电器, 而压力继电器采用按气体密度值动作的继电器(温度补偿式压力继电器),这种压 力继电器不是单纯的根据气压变化动作,而是按照SF6气体的温度、压力特性, 计及温度补偿的压力值而动作。
4.SF6电气设备的安全技术
(1)新安装的SF6断路器投入运行前必须复测断路器本体内部气体的含水量和 漏气率,灭弧室气室的含水量应小于150mg/L (体积比),其他气室应小于 250mg∕L (体积比),断路器年漏气量小于1%。
对运行中的SF6断路器应定期测量SF6气体含水量。新安装或大修后的每三 个月测量一次,待含水量稳定后每年测量一次。灭弧室气室的含水量应小于 300mg∕L,其他气室应小于500mg∕Lo
(2)安装SF6电气设备的配电装置室和SF6气体实验室,必须装设强力通风装 置,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内底部。工作人员进入SF6配电装置室之前,必须先通风 15min,待用检漏仪器测量SF6气体含量合格后方可进入。
(3)在室内对设备充装SF6气体时,周围环境相对湿度应不大于80%,同时
15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必须开启通风系统,而且要避免SF6气体泄漏到工作区。工作区空气中SF6气体 含量不得超过IOOOppmo
(4)在SF6配电装置室低位区应装设能报警的氧气仪和SF6气体泄漏警报仪, 并应定期试验这些仪器,以保证其能正常工作。如果进入SF6配电装置低位区或 电缆沟工作,应先监测含氧量(不低于18%)和SF6气体含量,待合格后方可进 行工作。
(5)应尽量避免一个人进入SFg配电室进行巡视或进行检修工作。工作人员不 准在SF6设备防爆膜附近停留。如果巡视中发现运行的SF6断路器气体压力异常 (如突然下降至零等情况),应立即断开故障断路器的控制电源,及时采取措施, 断开上一级断路器,将故障断路器退出运行。
(6) SF6电气设备解体检修前,必须对SF6气体进行检查,并根据有毒气体的 含量多少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检修人员需穿着防护服,且根据需要佩戴防毒面 具。SF6电气设备封盖打开后,检修人员应暂时离开现场30min。在取出吸附剂和 清理粉尘时,检修人员应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手套。检修结束后,检修人员应洗澡 洁身,使用过的工具、防护用具也应清洗干净。
(7)在SF6电气设备上进行气体采样和处理一般渗漏时,要戴防毒面具,并应 进行通风。
(8) SF6电气设备发生紧急事故时,应立即开启全部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发生 设备防爆膜破裂事故时,应停电处理,并用汽油或丙酮擦拭干净。
(9)电气设备内的SF6气体不得向大气排放,应采用净化装置回收,经处理合 格后方准使用。
(10) SF6气瓶应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敞开的专用场所直立保存。SF6 气瓶应远离热源和有油污的地方,并做到防潮、防阳光曝晒、防止水分和油污粘 到阀门上。SF6气瓶搬运时,应轻装轻卸。对已检验合格的SF6气瓶应与未经检验 的新气瓶应分开存放,不得混淆。SF6新气体质量暂行标准见表8-8。未经分析证 明符合技术标准的SF6气体严禁使用。
表8 - 8 SF6新气体质■暂行标准
杂质名称 |
暂行标准(重量比) |
杂质名称 |
暂行标准(重量比) |
空气(氧、氨) |
≤0. 05 ⅝ |
矿物油 |
≤10mg∕L |
CF4 |
≤0. 05% |
SF6纯度 |
≥99. 8% |
水 |
≤8mg∕L |
生物毒性试验 |
无毒 |
游离酸(用HF表示) |
≤0. 8mg∕L |
可水解氧化物(用HF表示) |
≤1. Omg/L |
为了监视SF6断路器的气体压力,应装设有密度继电器或压力表。断路器应
154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附有压力、温度关系曲线,应具有SF6气体补气或抽气接口。
第四节 隔离开关大、小修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隔离开关,它没有特殊的灭弧装置。隔离开关只能起到隔离电压、切换电路 或者切断小电流电路的作用。
一、隔离开关检修的一般安全技术与要求
(1)在隔离开关构架上检修作业开始前,要系好安全带,使用攀登用具要认真 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使用,使用时应稳妥放置,确保攀登工作安全可靠。
(2)禁止攀登(利用)瓷柱进行作业,以防瓷柱断裂造成事故。
(3)各隔离开关引线拆除后要用绳索绑扎牢后传递,并做好防止其摆动的固定 措施。
(4)在分解检修隔离开关静触头底座部分时,各部件应稳妥放置,并做好防止 坠落措施。
(5)检修隔离开关导电杆动触指,导电杆不应摆动过大,作业人员身体要保持 安全角度,脚下站稳,在松紧螺丝时用力要均匀,谨防失去平衡。
(6)拆装中间转动瓷柱时,要用具有足够拉力的绳索进行起吊瓷柱,并牢固地 绑在被起吊的瓷柱上,确认安全可靠后再缓慢起落瓷柱。
(7)在隔离开关分解后及安装时,各部件传递中要做到手与手相交传递,不允 许随意上下抛掷。
(8)在隔离开关检修过程中,在不能确保作业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不允许进行 隔离开关操作。
二、合入隔离开关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手动合入隔离开关时,操作应迅速、果断,合人终了无撞击现象。如果合闸 操作中发现隔离开关触头间产生电弧后,应毫不犹豫地将隔离开关迅速合入,合 入后再分析、查找发生电弧原因。合闸操作中发现触头间产生电弧后,严禁将隔 离开关再拉开,以免造成再次带负荷拉隔离开关的误操作。
隔离开关合入后,应检查其触头接触情况,以避免发生触头合闸不到位的情 况发生。
三、拉开隔离开关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在进行手动拉开隔离开关的操作之前,首先应检查其机械闭锁装置,确认 无闭锁之后再进行操作。
(2)手动拉开隔离开关的操作应缓慢小心地进行。特别是在隔离开关触头刚分 开时,更应该慎重。如果这时未发现异常电弧光,应迅速拉开隔离开关;如果此
155
-rɪr k g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时出现强烈的弧光,应果断地将隔离开关合好(合上),停止继续操作,尽快查明 原因后再进行处理。如果这时出现强烈的弧光,仍继续拉开,可能造成带负荷拉 开隔离开关的严重事故(发生)。
(3)手动拉开隔离开关时,在操作人员与隔离开关之间无隔离墙隔开的情况 下,操作人员身体应避免正面对着隔离开关,以减轻发生带负荷拉隔离开关等事 故时对人身的伤害。
(4)手动拉开隔离开关之后,应检查隔离开关动触头(指)和操动机构是否拉 至最终位置。并要查证机械闭锁装置位置是否正确,以免因拉闸位置不到位而引 起隔离开关误合事故发生。
第五节设备清扫及绝缘子防污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一、电力设备的污级划分及外绝缘爬电比距
1.污级划分
线路设备的污级共划分为:0、I、口、HI和IV级五个级别,发电厂、变电所 设备的污级共划分为I、U、IH和IV级四个级别,如表8-9所示。
表8-9 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污秽等级
污秽等级 |
污秽(湿)特征 |
盐密(Tng/cm2) | |
线路 |
发⅛Ρ、变岐 | ||
0 |
空气清洁地区及离海岸盐场50km以上,无明显污染地区 |
≤0. 03 | |
I |
空气轻度污染地区,工业区和人口低密集区,离海岸盐场 10〜5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干燥少雾(含毛毛细雨)或雨量 较多时 |
>0. 03—0. 06 |
≤0. 06 |
π |
空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 IO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含毛毛细雨),但雨量较 少时 |
>0. 06〜0.10 |
>0.06 〜0∙ 10 |
in |
空气污染较严重地区,重雾和重盐碱地区,近海岸盐场1〜 3km地区,工业与人口密集度较大地区,离化学污源和炉烟污 秽300〜150Om较严重污秽地区 |
>0∙ 10 〜0.25 |
>0.10—0. 25 |
IV |
空气特别严重污染地区,离海岸盐场Ikm以内,离化学污源 和炉烟污秽300m以内的地区 |
>0. 25〜0. 35 |
>0. 25—0. 35 |
156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2.外绝缘爬电比距
各污秽级下相应的外绝缘爬电比距数值如表8 - 10所示。
表8 -10 各污秽等级下相应的外绝缘爬电比距数值
污秽等级 |
爬电比距(Cm/kV) | |||
________ 线路___________ |
_____发电厂、变电所_____ | |||
22OkV及以下 |
33OkV及以上 |
22OkV及以下 |
330kV及以上 | |
0 |
1.39 (1.60) |
1.45 (1.60) | ||
1 |
1.39〜1.74 (1.60〜2. 00) |
1.45〜L 82 (1.60—2. 00) |
1.60 (1.84) |
1.60 (1.76) |
π |
1.74〜2・ 17 (2・ 00—2.50) |
1.82〜2. 27 (2.00—2.50) |
2. 00 (2. 30) |
2.00 (2. 20) |
In |
2.17-2.78 (2. 50〜3. 20) |
2. 27〜2. 91 (2. 50〜3. 20) |
2. 50 (2. 88) |
2. 50 (2. 75) |
IV |
2. 78〜3. 30 (3. 20〜3. 80) |
2. 91 〜3. 45 (3. 20〜3. 80) |
3.10 (3. 57) |
3.10 (3. 4?) |
二、绝缘子防污闪措施
1.对设备进行污秽清扫
为了保证设备的清洁,减少设备污闪,增加设备耐压强度,每年至少对设备 污秽进行一次清扫。对污秽严重的地区应增加清扫次数。
2.采用涂料绝缘子与用涂料涂敷
(1)选择涂料的基本原则。
1)涂料应有符合涂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有关标准与规定的完备的试验 报告。
2)涂料应通过电力系统省局级以上部门的鉴定。
3)选择适宜于本地区环境的涂料,应具有成功的运行经验。
4)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积尘和严重化工污秽条件下选用时,需要特别慎重。
(2)基本要求。
1)涂料与涂料绝缘子应具有良好的电气与绝缘性能,且性能应符合技术条件 的要求。
2)涂料应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能和憎水迁移性能。去离子水与涂料表面的接触 角 Q>90°°
3)涂料应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电晕、耐电弧性能,一般其防污闪的稳定有 效期应在3年以上。
4)涂料的理化性能应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
5)涂敷简便易行,失效时清除方便,且对施工人员和设备无损害。
6)在相同污秽条件下,涂料绝缘子的污闪电压应不小于1.5倍无涂料绝缘子 的污闪电压。
15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7)涂层固化的表面干固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60min。
(3)对RTV长效防污闪涂料的验收内容及抽检项目。
D涂料应有出厂合格证。
2)涂料应有明确的储存期限,一般应在半年以上。
3)涂料应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4)用户对出厂的涂料有怀疑时,有权核实出厂试验报告、型式试验报告和产 品鉴定书,或进行抽检试验项目。
5)抽检试验项目包括有:
①外观检查。涂料应无浑浊、无明显的机械杂质、无絮状物和沉淀物。
②涂层固化的表干时间一般不大于60mino
③涂层表面光滑不起皮,不龟裂,内部无气泡。
④涂层与去离子水的接触角Q>9O∖
⑤涂料固化后试片的击穿场强》15kV/mm。
⑥涂料的附着强度采用GB 1720—1989 (划圈法)检验,达到产品标准。
(4)涂料涂敷的施工技术要求。
D应严格按照涂料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施工操作。
2)涂料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涂敷施工。
3)涂敷前一般应将绝缘子清洗干净,擦干水分和油迹,以免涂层起泡、龟裂, 或影响涂层的附着力。
4)使用涂料前,对多组成分涂料的各组分要充分地搅拌均匀,严格控制各组 分配比,对各组分混合后也应充分搅拌均匀,否则将影响涂料的固化时间。一般 应该用多少配多少。对于单组分涂料,应用多少取多少。取后并将容器密闭好, 以利涂料储存。
5)涂敷涂料要均匀完整,要不堆积、不缺损、不流淌,避免拉丝现象。
6)涂层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要求达到0. 2〜0.5mm厚,可分两次涂刷或多 次喷涂来完成涂敷施工。
7)涂刷应在晴好天气时涂敷。
(5)对涂料绝缘子运行维护与监督的安全技术及要求。
D涂料绝缘子涂敷涂料后几天内要做巡视检查,若发现有缺损、脱落、起皮 或不凝固情况时,应及时处理。正常运行后在恶劣天气时涂料绝缘子不应有明显 的放电声和放电火花。
2)涂层在其有效期内一般不需进行清扫和水洗。
3)在严重的水泥污秽或化工污秽(例如有氧气排放)和短时间有大量积尘地 区,对涂料绝缘子的绝缘状况应加强监督。试验证明,在这些污秽条件下运行的
158
第八章变电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涂料绝缘子的污闪电压较低。
4)在污秽比较严重时,要注意防止涂料绝缘子发生雨中闪络,特别是伞裙比 较密、伞间距离较小的设备。
5) RTV涂层一般对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无影响。但漏油和渗油设备会使涂层起 泡、起皮老化,对防污闪不利。当出现渗漏油时,应及时处理渗漏,并将漏油涂 层彻底清除,然后重新涂刷涂料。
6)对长效涂料绝缘子在运行后应加强测试与监督,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 进行评估和研究,以便决断能否继续使用。
①涂层起皮、龟裂。
②涂层的憎水性能丧失,且不能恢复。
③运行中出现较强的刷状放电。
④涂层表面疏水接触角小于90°,或涂层的憎水迁移性明显减弱。
⑤涂料绝缘子的污闪电压低于相应地区污级盐密的污闪电压的1. 3倍。
159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发电企业生产的电能是通过输配电设备输送到用户的,输配电线路是其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输配电线路按架设形式目前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按输送的电流分为直 流线路和交流线路,按电压等级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输配电线路,按电能供 给的形式分为输电线路、配电线路。
输配电线的施工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及群体配合的工作性极强,工作性 质多种多样,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施工方法随着施工现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施 工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也有其基本操作技能和规律。为实现对输配电线路工程安全 管理及安全施工,无论是安全监管人员还是施工操作人员,都必须正确掌握这些基本 操作技能,按照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不论情况如何变化,都能为作业人员创造安全 施工环境,监督作业人员正确操作,作业人员主动自觉安全施工,遇到事故隐患能及 时发现与及时消除或采取应急措施,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安全与实现安全。
第一节架空线路架设施工概述
目前架空电力线路(以下简称线路)仍是传输电能主要途径之一,所以简单 架空线路的勘察、设计及施工是中小型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经常性的业务工作,现 就对架空线路工程的勘测施工工作以下讲解。
一、架空电力线路的特点
电力线路主要分为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两种,广泛采用的是架空线路,因为 它造价便宜,取材方便,施工较之容易,也容易发现故障点,便于检修。
电力架空线路一般属永久性设施,线路的架设必须依法架设,首先是路径选 择必须得到当地政府规划部门批准同意;线路设施必须保障安全性,它包含施工 安全、运行安全,而且不得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如交通、居民生活、其他设备设 施、其他建筑物与构筑物正常安全应不受到影响。一句话,线路只有合法性,才 能得到法律的应有保护。
160
第九章 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线路的科学性体现在架设合理(如电压等级、路径选择等)、造价经济适用 (造价较低)。
二、导线与杆塔选择(设计)必须掌控的要点
1.对导线选择原则与条件的认识
导线选择应按规程要求选择。首先是保障安全,概括来讲,一是必须保证在 正常合理应力(拉力或张力)下应保证不发生断线事故;二是电压损失应满足允 许范围内的要求;三是尽量满足经济电流密度的要求(为减少电能损耗做准备)。 其实质性是对导线型号和截面积的选择。
有关规程指出用于架空线路的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的截面积不小于16mm2 ; 当高压架空线路的电压等级为6〜IokV时,铝绞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35mrη2,钢 芯铝绞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2o
导线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控制导线最小允许截面积外,还 有电杆强度、电杆之间距离(即档距)、导线对地距离(即弧垂)的影响因素。如 当导线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时,将引起导线的伸长或收缩;而导线上的荷载 (如风、雪、冰)变化将引起导线的弹性变形。即这两种现象都使导线的长度发生 变化。档距一定时,导线的长度即使发生微小的变化,也会导致导线张力(拉力) 和弧垂的明显(很大)变化。导线长度的缩短,弧垂减小,将使导线张力增大, 从而导致降低导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即不安全。反过来讲当导线伸长(加 长),将使弧垂增大,导线张力减小,导线安全系数增大,但有时会造成导线对地 安全距离不够标准要求。因此在放紧线时一定要按照设计档距、放线弧垂数据施 工,确保导线及杆塔的安全。
2.对杆塔使用(设计)持认真负责态度
为了架空线路安全运行,其导线对地面及交叉跨越等处的最小垂直距离规程 上均有具体要求,为满足这类距离及安全运行,我们必须注意对杆塔的正确使用, 即设计(选用)合适的杆塔,其核心问题:一是高度,二是强度,三是埋深度。 杆塔高低决定档距大小,而档距大小又决定导线规格及线间距离,另外它又牵涉 安全性和工程造价。所以我们必须对杆塔的使用持慎重态度。
杆塔重要设计参数是垂直档距、水平档距及呼称高度,这是我们施工中必须 恪守的规则。
三、架空电力线路的勘测和定位需要注意的事项
1.架空线路路径选择的技术要点
架空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是线路设计施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 到线路建设运行是否经济和安全可靠。线路路径必须征得当地政府的规划部门的 批准同意,并应考虑将来的发展,保障线路走廊的安全。
161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对所选择的路径除应符合现行各种规程的要求之外,并应尽量做到所选的路 径长度最短,转角点最少,而且转角角度要小,避开地质地形恶劣地带(块),少 占农田。此外线路路径应尽量靠近交通便利地带,以便施工和今后维护及检修。
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杆塔及线路造价,同时也影响施工的 难易和运行安全。
选线时,特别是确定杆塔位置,还应满足与地下、地上各种设施的安全距离 的要求;杆位及转角点不得妨碍行人、车辆的往来通行,转角点的选择应满足杆 塔的拉线布置所需占地面积和拉线盘基础、杆塔基础的稳定性要求;拉线对公铁 路、强电和弱电线路应保持足够安全距离:杆位及转角点应避开河岸冲刷变迁的 范围,以保证杆塔安全。
交叉跨越。新建架空线路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强弱电线路交叉跨越时, 应满足规程要求,而且不得在电信杆顶或配电变压器台上方跨越,以便保证被跨 物的检修安全;跨越河流时要兼顾垂直、档距最小、河道顺直、靠近摆渡或公路 桥梁处,以便施工和今后运行中的维护检修通行方便。
2.架空线路的勘测和定位
架空线路的勘测,随设计阶段的不同而异,概括起来讲可以分为初步勘察测 量、终级勘察测量和施工定位测量三部分。
四、架空线路施工中的安全工作
架空线路施工中的安全工作,概括来讲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施工单 位(人员)的人身和设备、设施财产的安全;二是工程质量方面的安全。
1.施工单位(人员)的人身和设备设施财产的安全
从分析生产安全事故实例中,使我们知道:施工单位引起安全生产事故的直 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当今安全文化理念就是强调在管理生产中要实现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设 备、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其中人与设备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产安全状态的最 基本条件,而安全工作的本质就是使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伤害和威胁。
■(1)抓生产安全思想不能放松。电力企业员工在生产作业中出现习惯性违章、 误操作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不是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匮泛,而是安全意识淡薄; 事实上有章不循、违章作业依然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对此如不加以清醒认识, 事故必然抬头,极容易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为了杜绝或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于施工作业人员而言,必须做到熟练技 术业务,学习和自觉执行安规,掌握安全知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章办 事,按规程操作,时时刻刻关心安全生产,关心你、我、他的安全,这样才是自 我关爱生命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162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2)认真编制施工"三措一案,保障施工中人身与设备的安全。施工"三措 一案"是指:施工安全组织措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措施及施工方案。 施工单位必须在开工前编制好施工"三措一案”,并完成报审批程序,这不仅是按 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和坚持"五同时"的要求,更是认真贯彻执行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总方针。
(3)分清施工安全管理职责,明确施工安全管理责任。要做到规范化管理施 工,必须明确施工中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考核与奖惩措施,建立安全施工保证体 系和安全施工监督体系,坚持进行安全检查,开展安全例行工作,做好安全事故 查处,坚持开好安全交底会、班前和班后安全会,树立"安全施工,人人有责” 的观念,实行科学管理,切实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和电网设备(含施工设备) 安全。
(4)做好作业危险点分析,实现安全可控、在控、预控。电工作业的危险点分 析是指在作业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和人的行为动作分 析等。危险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业人员在作业中违反安全工作规程,随意操作。如高处作业不系安全 带,即使系了也未按规定系牢;作业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机器设备等物体存在 不安全状态,个人不安全行为等。
二是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设备等物体。如裸露的带电体,人与之接触就会发生 触电;设备没有防护设施,人与之接触就会发生伤害等。
三是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作业环境。如蜂、蛇、虫蛰咬,甚至会使作业人员发 生慌乱,失去安全意识而发生事故;气象环境恶劣,使作业人员承受不了,发生 危险及危害等。
2.必须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
架空线路工程质量最突出的,一是电杆、拉盘的埋深度,它是属隐蔽工程, 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杆塔安全——倒杆断线问题;二是导线弧垂的施放必须符 合设计文件中的要求,否则要不对地安全距离不够,要不容易断线并造成倒杆, 更严重的是在紧线不当时会造成断杆、断线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五、加空使用绝缘铝线不妥与危害
一些供电所在对农村零散居住户或城郊,甚至城内春角处(避道)及街后的 居住户常使用绝缘铝导线作为架空线,这样做的主要观点有:一是防止窃电;二 是认为绝缘性能好,安全防触电;三是导线截面可取得较小规格,可以节约资金。 其实不然:
1.从安全性方面看不妥,存在后续隐患
安全规程明确规定"导线截面积要同时满足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要求,禁止
163
£『二』..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使用单股铝线和破股铝线"。但仍有使用6mr∏2的单芯绝缘铝线,在运行一段时间 以后,由于日晒夜露,风吹雨打,其绝缘性能早已降低或者被损坏,根本不具备 应有的绝缘能力,从而造成绝缘线上的触电事故,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单芯铝线在 外力作用下将发生疲劳而断落,人畜经过、特别是儿童经过很易发生触电惨剧。
2.从经济性方面看并不经济
(1)单芯铝绝缘线较小截面比较大截面一次投资可能略小,但使用最长寿命也 不过3〜5年,必须更换,从而造成重复投资,人力多次浪费,显现极不经济。
(2)由于导线截面小,电能消耗大,这种电能损失供用电双方反正有一方负担, 多处累计起来数据可观,给国家造成能源浪费,与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不相适应。
3.看法和建议
国家(规程)早已明文规定予以禁止使用,但是为何却屡禁不止;一是在线 路验收后私自架设;二是单位、小区电工内部施工,再者有可能职能部门(或单 位)对线路验收不到位或走形式而已。
对此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今后必须加强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对有电危险的 认识;二是供用电双方都应自觉按电网规划与规程要求办事;三是职能部门,特 别是供电部门应加强日常性管理工作,履行实在的验收与检查,杜绝此类事情今 后发生;四是依法办事,一旦发现必须予以拆除,违者可按私拉乱接处理,验收 不到位属失职行为,总而言之应以确保人畜安全为根本。
第二节线路检修工作专业技术与要求
输配电线路检修工作是指对根据输配电线路的巡视检查与测量结果及其报告, 对输配电线路、设备进行正规的预防性修理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在线路巡视 与检查中所发现的各种缺陷,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供用电。
一、输配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分类
该项工作可分为维修、大修、改进(造)工程、事故抢修四类。
- (1)维修。维修是指为了维持输配电线路及附属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和必 需的供电可靠性而进行的工作称为维修。
(2)大修。大修是指为了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恢复输配电线路及其附属设备 等至原设计的电气性能或机械性能而进行的检修称为大修。
(3)改进(造)工程。改进工程是指为了提高输配电线路的供电能力,改善系 统接线方式而进行的增建或撤除等方面的改进与改造工作。
(4)事故抢修。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冰雪、暴风、雷击以及外力破 坏(如火车、汽车事故将杆塔或拉线碰倒)等,所造成的输配电线路的倒杆、杆
IM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塔倾斜[带电部分对地(等)安全距离不足入 断线、金具或绝缘子损坏或脱落和 短路或接地等停电事故发生,需要尽快迅速地进行修复工作。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或检修工作的组织措施
1.制定检修工作计划
一般在每年的第三季度进行编制下年度的检修计划。计划编制的依据,除按 上级有关指示,按大修周期确定的工程外,主要依靠运行人员提供的资料(如巡 视检查报告)。然后根据检修工作量的大小、轻重缓急、检修力量、资金条件、运 输力量、检修材料及工具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再将全年的检修工作列为维修 (维护及小修)、大修及改进工程等计划,并按检修项目,编写材料工具表及工时 进度表,并分别安排到各个季度后,报上级批准。
2.检修设计
输配电线路检修工作,应进行线路检修设计,即使是事故抢修,在时间允许的 条件下,也应进行检修设计。只有现场情况不明的事故抢修,时间紧迫需马上到现场 处理的检修工作,才由有经验的检修人员到现场决定抢修方案,领导检修工作,但抢 修完成后,也应补写(画)有关资料图纸,转交运行人员(指导运行工作)。
3.准备器材及工具
检修施工前,应根据检修工作计划(或设计)中的检修项目和材料、工具计 划表,准备必需的材料和备品。需预先加工制作或需试验的(含机械试验),都要 及时进行(完成),并做好记录。还要检查必需的工具、专用机械、运输工具和起 吊机械等。
此外,要准备好检修工作的场地,对于准备好的材料及工具,需预先运往现 场的(如水泥电杆及三盘等),则经大搬运与小搬送至检修现场工地。其他工件材 料及工具,应存放专用的场所,以便由检修人员准时带往现场。
4.组织检修施工
(1)划分工作班组。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工作需要应将参加检修施工人员分为 若干个班组,并指定班组的负责人及负责安全工作的安全员(工作监护人),安全 员应由技术较高的工作人员担任。还要指定材料、工具的保管人员及现场检修工 作的记录人员。
(2)应交代工作项目、内容及质量标准。要组织施工人员了解检修项目、检修 工作的设计内容、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等,使检修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需要 施工测量的就应及时进行测量和记录。
(3)制定检修工作的技术组织措施。其技术组织措施,应尽量采用成熟的先进 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便施工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原 材料,缩短工时(期)。
16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4)制定检修施工安全措施。安全措施中应明确现场中各项工作的安全注意事 项,以保证检修作业安全进行。
(5)适时进行现场检查,保证安全和质量。施工作业中的每项工作在条件允许 时,可组织各班、组互相检查,且应由专人进行深入重点的现场检查,确保各项 检修工作的安全与质量。
5.组织竣工验收
在对输配电线路检修施工过程中,根据验收制度由运行人员进行现场验收。 对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项目要及时返修。
检修施工工作竣工后,要进行总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然后将有关竣工后的图 纸资料转交运行单位存档。
三、输配电线路停电施工检修工作的安全措施
线路检修工作虽然是在线路已经停电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为了防止意外触电 故障的发生,在进行作业之前应采取以下防止触电措施:
(1)必须填写停电作业工作票。工作开始之前,由施工负责人填写停电作业工 作票,同时必须将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向全体工作人员交代清楚。联系停电工作 必须由专人负责,严禁用口头或约时停电和送电。工作负责人未接到停电命令之 前,严禁任何人登杆(塔)接近带电体。
(2)实行验电程序。当工作负责人接到停电命令后,应使用合格的验电器进行 逐相验电,验明线路是否确无电压。
(3)验电程序及操作要求。验电时应戴绝缘手套,并要有人监护;应使用合格 的绝缘操作杆验电;验电前应确认停电线路的名称和回路;验电时绝缘操作杆的 验电部分应逐渐接近导线,并听其有无放电声,并注意指示器有无指示。
对配电线路应注意是环形供电还是分支线路供电情况,因此对联络用的断路 器或隔离开关的两侧均应进行验电。
对同杆并架的多回路线路验电时,应先验低压,后验高压;先验下层线路, 后验上层线路。
(4)挂设人工接地线及要求。被检修的线路经过验电证明确无电压后,各班组 可在其工作范围内的两端及可能送电到停电线路的分支点挂设人工接地线,同时 做成三相短路后接地。
接地线应采用专用接地线。专用接地线一般采用多股软铜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 25mm2o接地体可利用杆塔的接地装置,或用导线端埋入地下,埋深不小于0.6m。
(5)对挂设接地线操作工作的要求。挂设接地线时应戴绝缘手套并持绝缘棒操 作,挂设时应有人监护,操作者人体不得接触接地线。
挂设接地线的顺序为:应先接接地端,后挂导线端;拆除时,应先拆除导线
166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上的悬挂端,后拆接地端。同一杆塔有多回路线路时,应先挂下层,后挂上层; 先挂低压线路,后挂高压线路;拆除时,顺序刚好相反。
(6)对与带电线路交叉接近时安全要求。若停电线路与另一回带电线路交叉接近 时,认为在工作中可能与之接触,或当两回路线间距离小于规定的安全距离时,则另 一回路也应停电并实施人工接地措施,其人工接地线可在作业点附近安装一处。
(7)工作结束后的检查与接地线的拆除。检修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必须对 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待全部人员撤离(原)带电危险区,方可命令拆除所有接地 线。拆除接地线后,无论是否恢复送电,都应视作线路有电,严禁任何人进入这 个带电危险区。
四、输配电线路施工及检修工作应注意事项
在进行输配电线路施工及检修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安全要求:
(1)严防误登杆操作行为。在双回路并架的线路或变电所、发电厂进出线走廊 多回路地段施工、检修时,是最容易发生误登杆塔的地方;当绕过河流或穿过树 林离开线路较远再回到线路上时,更应仔细辨认线路名称和杆号,严防误登杆塔, 发生意外事故。
(2)严防错相错位操作。对导线特殊排列的杆塔,每换一相操作时,操作者必 须与杆下监护人相互呼应,取得联系和确认后再进行操作。
(3)谨防误登杆塔发生触电事故。登杆之前应确保线路已停电并挂好接地线, 并在有监护人监护下才能登杆操作,避免登错杆塔发生例外。
(4)登杆前应做的安全检查。应先检查杆根牢固情况,新换的电杆应夯实基 础;应检查拉线安装是否牢固,经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登杆。
攀登带脚钉的杆塔时,应注意每个脚钉固定是否牢固,检查可观察有无锈蚀 或松动,再用手搬动脚钉,证实牢固后再踏脚,一步一步检查攀登。
(5)更换绝缘子、金具等将导线、避雷线脱离线夹时,宜在杆塔上绑挂放线滑 轮,并将导线暂时放入滑轮内,避免导线拖地或与杆塔相碰而磨损导线。
(6)松开(拆除)导线、避雷线之前,应先做好安装位置记号(划上印记),以 便重新安装线夹仍握在原来位置,避免相邻档导线弧垂改变,以及造成对地距离变更。
(7)用火花间隙检测零值或劣质绝缘子时,应自横担侧开始逐片检测。若发现零 值和劣质绝缘子总和接近每串绝缘1/3时,应停止检测,防止绝缘子串闪络放电。
(8)检查电杆和拉线基础时,应安装好临时拉线后方可进行挖土检查。
(9)利用旧电杆起立新杆时,或拆除导线、避雷线之前,应检查杆根是否牢 固,否则应安装临时拉线。
(10)在市区、交通路口、居民来往频繁的地区进行线路检修工作时,应设专 人监护。除工作人员外,所有人员应远离电杆L2倍杆高的距离以外。
167
-r-Γτ-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U)在砍伐竹木和剪枝工作中,应用绳索或撑杆将树枝脱离导线或配电设备, 竹木倒下(掉下)不得砸碰导线和设备。
五、配电电缆施工或检修工作时的注意事项
(I)电缆的移动、拆除、改装或更换接头时,必须先进行停电、放电并进行接 地,确认无电后,方可进行工作。
(2)检查电缆时不得接触电和移动电缆,以防感应触电。
(3)检修故障电缆时,在办理停电、验电、挂接地线后,先用接地的并带木柄 的螺丝刀钻入电缆的导体,使导体接地放电。然后工作人员站在绝缘台上并手戴 绝缘手套方可工作。接地时可在工作地点打入O. 5m深的接地铁棒作为接地棒。
(4)切断电缆时,所用的锯具应采取接地处理,工作人员站在绝缘台上手戴绝 缘手套方可开始切割电缆。
(5)挖掘电缆时,当挖掘到电缆保护板处,需设专人监视、指导,方可继续深挖。
(6)挖出的电缆接头如下面悬空时,应增加两处悬吊保护,吊点间水平距离为 1 〜1∙ 5mo
(7)进入电缆井工作之前,应待井中浊气排除之后方可进入井中。在井内工作 应戴安全帽,并在井口设专人看守,防止物体落入井下伤人。
(8)在将水底电缆提起放在船上时,应保持船身平稳,船只上应有救生圈。
第三节开挖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
一、本项工作一般注意事项及安全技术要求
(1)在有地下设施(如电缆、管道及其他埋设物)的地方进行土方工程时.必 须在施工前与该项设施的主管(或产权所有者)部门联系,查阅有关图纸资料, 确定地下设施结构、状况、可能的埋深度及走向,并且应在该设施的主管部门 (者)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施工。
(2)在开始挖掘前,对施工区域内所有障碍物进行拆除、或搬迁(改建)、或 作防护加固措施。必须采取排除地面积水及防止水侵入的措施,当基坑、井坑挖 至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度时,其四周应做成适当纵坡的排水沟,大型基坑、井坑的 排水设施必须按设计施工。
(3)对挖掘土石方应自上而下逐步施工。在挖掘前应将斜坡上侧的浮石或在斜 坡上工作时发现坡的上侧松动浮石或单块大石头,应全部清除。严禁采用挖空底 脚的方法挖掘土石,防止发生坍塌事故。
(4)在接近地下电缆、管道及埋设物的地方进行开挖施工时,不准在雨天或地面 有积水的时候挖掘。不准使用铁锹、铁铲等金属工具进行挖掘,严禁使用机械挖掘。
168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5)在挖掘地区内发现有事先未预料的地下设备或其他不可辨别的东西时,应 立即停止挖掘工作,要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处理。
(6)在可能出现瓦斯的地点作业时,应预先通告工作人员,严禁明火或带火种 进入施工现场,并做好防毒准备预案与器具,如应备有足够的防瓦斯用具及瓦斯 鉴定器具等。在基坑、井坑、沟槽内等地方工作时,如突然发现瓦斯或有可疑迹 象,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撤离人员和报告上级领导处理。在有害气体未彻底清除 前不准恢复工作。
(7)沉轨道边缘进行挖掘时,应设置围栏或设专人监视过往车辆,以防危险。 围栏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宽轨不得小于2.5m, Im宽轻轨不得小于2m, O. 75m 窄轨不得小于1. 5mo
(8)在交通拥挤地点、广场或市区进行施工或挖掘工作时,应在周围设置围栏 和警告标志,夜间还应设置警示灯等。
(9)在基坑、井坑、沟槽边缘堆置土方或其他物件时,其土方底角(或其他物 件)与坑边距离应保持Im以上,当土质良好时,不少于0∙ 8m,且堆置的土方等 物的高度不准超过1. 5m。但当边坡为直坡或在自坍落角(安息角)范围内的坡度 时,则其与边坑的安全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
(10)当发现土壤有可能坍塌或滑动裂缝时,所有在坑下的人员必须离开工作 面,然后组织工人将滑动部分挖去,或采用可靠防护措施后再进行工作。在雨季 和化冻期间,更应该注意土石方的坍塌危险情况发生。
(11)工人下基坑、井坑应铺设钉有防滑条的跳板,如坑道狭窄,可使用靠梯, 但梯阶的距离不大于40cmo工人上下基坑不准攀登水平支撑或撑杆。
(12)在铁塔、电杆、地下埋设物及铁道附近挖土方时,必须在其周围加固后 方可进行作业。
(13)在开挖设有边坡的沟、井时,必须根据挖掘深度,确定是否装设支撑; 开始装设支撑的深度,应根据作业地点土壤性质和湿度决定Q如果挖掘深度不超 过l∙5m,可将两壁(侧)挖成小于自然塌落角的边坡,而不设支撑。支撑应选用 质地坚硬(实)、无枯节、无穿心裂缝的松木和杉木。加固的木板厚度不小于5cm; 固壁支撑应挖好一层支撑一层。严禁一次将土方挖完后再做支撑。
(14)禁止一切人员在基坑内休息、乘凉,防止土石方坍落伤人。
(15)对已挖掘的基坑、沟槽等,遇到雨、雪浸湿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工作负责人应经常检查土壤变化情况,如有滑动、裂缝等现象时,应先将 危险消除才可继续工作。
2) 土石方有坍塌危险者,应先将积水排出,暂时停止工作。
3)局部地方可设宽土坡、边坡或加固边坡,以保持稳定。
iæ
近一于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4)坡顶附近,禁止行人或车辆通过。
(16)冬季开挖土石方,在冻层深度范围内,可不设支撑,但超过此范围时, 必须作适当固定支撑。
(17)拆除支撑用的支柱、木板的顺序应从下而上。一般的土壤,同一时间拆 下的挡土木板不得超过三块;松散和不稳定的土壤,一次不得超过一块。更换横 支撑时,必须先安上新的,然后拆下旧的(原先的)。拆卸工作必须在工作负责人 的指导下进行。
二、开挖土方作业中的安全技术(在以上各项基础之上)
(1)人工开挖土方的各种工具(锹、镐、锄等)必须坚实,工具把柄应用坚硬 木料制成,表面必须刨光。锹、镐、锄等应用倒楔子使其安全牢固。
(2)在开挖的工作面上,工作人员之间应保持2m以上的间隔距离,以防所用 工具伤人。坑槽周围应设专人清理堆土、残土,防止坑口积土过多造成塌方、回 滚伤人。
(3)每个班次开始作业前,应详细检查开挖工程的边坡是否有松动、断裂、虚 软和悬土层等现象,如有上列现象,应立即设法防止土坡坍落。
(4)在开挖的土坑(沟、井)中留作人行道的土堤(境),应保持有足够的稳 定性的边坡,或加适当的支撑,但顶宽至少要大于70cm。
(5)使用挖土机或推土机进行机械开挖时,应订出专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 措施。
(6)机械开挖作业开始前,应发出规定的音响信号。
(7)当开挖机械正在作业或行走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D禁止在举重臂或吊斗下面有人逗留或通过;
2)禁止任何人员上下开挖机械和在挖斗内载重或传递东西;
3)禁止进行各种辅助工作和在机器回转半径范围内平整地面。
(8)当开挖机械暂时停止工作时,司机应将吊斗放至地面上,不准使其悬空 放置。
(9)清除吊斗内的泥土或被卡住的石块作业时,应在机器停运并经司机许可 后,才可进行作业(处理)。
(10)挖掘机械在建筑物附近作业(运行)时,对墙柱、台阶、电杆及拉线等 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至少应保持在Im以上,以免推倒该建筑物。
三、土石方爆破作业的安全技术
(一)打眼作业安全技术
1.人工打眼安全技术
(I)打眼作业前应先检查锤把、钢钎等工具,凡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禁止使用。
170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2)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在陡坡或悬崖处作业时,应绑好安全带和打好 护腿,安全绳不得横拴。
(3)工作前,应先清理工作面上的浮石和杂物。
(4)双人打眼时,应先用短钎开口,再用长轩,两人应站成直角形(位),严 禁面对面打锤,打锤人员严禁戴手套。
(5)钢轩顶部出现飞刺时,应立即更换,以免飞刺伤人。
2.机械打眼安全技术 ’
(1)机械钻眼时,不准钻旧眼和防震孔。
(2)开始打眼时,应先用短钎杆,每打深50Cm换一次长锌杆,使用的轩杆要 直,以免打眼时摇晃。
(3)巷道、洞室中打眼施工时,如发现透水现象,应停止作业并立即处理。
(4)使用凿岩机打眼时,胶皮风管不准缠绕和打结,不得采用折弯气管的方式 制止通风。
(5)对含有石英的岩石钻眼时,应使用水洗式凿岩机,以防止石英粉对人体的 伤害。凿岩机所用的水必须清洁,储水箱应装满水。
(6)机械钻眼时必须注意不要使钻轩楔住或被岩石粉卡住。如钻轩被卡住,不 准使用凿岩机往外拔钻轩,应用扳手向外转动拔出钻轩。
(二)土石方爆破作业安全技术
1. 土石方爆破作业中的安全技术
(1)加工起爆药包时,只许在爆破现场进行,并按所需量一次制作,不得存留 备用品,制作好的起爆药包应有专人看管。
(2)电雷管的导通检验和选配电阻加工等工作,必须有专人在单独的房间里进 行,发现异常的电雷管,不得使用。
(3)电雷管使用前,应检查其电阻(导电性),断电的不得使用。根据不 同电阻值选配分组,在同一串联网路中,必须用同厂、同批、同型号的电雷 管,各电雷管(脚线长度为20m)之间的电阻差值不同,对康铜桥丝:铁脚线 不大于0∙3C,铜脚线不大于0.250。对鎳倍桥丝:铁脚线不大于0∙8C,铜脚 线不大于0. 3∩0
(4)在选择电爆网路形式时,除应考虑导线的规格外,还应考虑电源的电压及 电容量是否够用,以免影响起爆效果。应能准确地控制起爆时间、起爆顺序和间 隔时间,安全可靠地同时起爆或分段起爆药包。
(5)为保证电雷管的准爆和操作安全,电雷管的有关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电 阻为1.0〜1.5。;最大安全电流直流输出电流不得超过0.05A。最小准爆电流(直 流)对康铜桥丝电雷管:交流电源4A,直流电源为2.5A。对模馅桥丝电雷管:交
171
二一ɪ.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流电源为2∙5A,直流电源为1.5A。
(6)电爆网路应采用胶皮绝缘和塑料绝缘的导线,不得使用裸露线。在潮湿地 面铺设电爆网路时,导线接头必须做到绞合牢固,并用绝缘胶布缠绕好,接头绝 缘处应用小木块支撑使其离开地面。
(7)电力起爆前,应将每个电雷管的脚线连成短路,使用时方可解开,并严禁 与电池放在一起或与电源线路相碰。主线的末端也应连成短路,并用绝缘胶布包 裹好,以防误触电源,发生爆炸。
(8)对大型或重要的爆破工程,应采用复式网路。不得采用水或大地作电爆网 的回路。对于复式起爆网路,各个串联支路的电雷管个数和电阻值应大致相等, 最大差值不能超过ιo⅝0
(9)使用电力线路作为起爆电源的必须有隔离开关装置。区域线与隔离开关主 线的连接工作,必须在所有爆破眼孔均已装药、堵塞完毕,现场其他作业人员已 退至安全区后,方可准许进行。
(IO)起爆之前应对爆破网路进行一次检查,防止电线路接头与地面接触,造 成短路。同时应用爆破绝缘电阻表检测电爆网的电阻和绝缘,如与计算值相差 10%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并消除故障后方可起爆。
(H)电源和雷管要分开放置,放炮箱电源闸刀要上锁具锁住,并有专人管理, 得到放炮命令后方准开箱合闸起爆。
(12)起爆后,若发生拒爆,应立即将主线从电源解开,并将主线短路。如使 用即发雷管时,应在短路后不少于5min,方可进入现场;如果使用延期雷管时, 应在短路后不少于15min,方可进入现场检查。
(13)如遇到暴风雨或闪电打雷时,禁止装药、安装电雷管和连接等操作,同 时应迅速将雷管的脚线、电源线的两端分别绝缘。
(14)使用大雷管时,导火线(索)应做燃速试验。点火应用专用香棒,不得 使用香烟、火柴或其他明火。
(15)水下爆破一般采用裸露药包法或炮眼法。应选用没有变质和防水性能良 好的炸药,如采用其他炸药,必须采取严密的防水措施。
(16)在车间内爆破时,应把门窗打开,对受保护的建筑物,其影响振速不得 超过50Cm/s。对原有蒸汽锅炉等高压设备,应将其压力降低到1〜2个大气压。
(17)爆破时,为保护周围建筑物及其他设备不被打坏,可在其周围设置厚度 不小于5cm的坚固木板加以保护,并用铁丝捆牢,距炮眼距离不得小于50cm。如 果爆破体靠近钢结构或需保留部分,必须用沙袋加以保护,其厚度不小于50cm。 为保证安全,爆破飞石的最小安全距离应不小于表9-1的数值。
172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表9-1 爆破飞石的最小安全距离数值表 (m) | |||||
序号 |
爆破方法 |
最小安全距离 |
序号 |
爆破方法 |
最小安全距离 |
1 |
炮孔爆破、炮孔药壶爆破 |
200 |
6 |
小洞室爆破 |
400 |
2 |
二次爆破、蛇穴爆破 |
400 |
7 |
边线控制爆破 |
200 |
3 |
深孔爆破、深孔药壶爆破 |
300 |
8 |
拆除爆破 |
100 |
4 |
炮孔爆破法扩大药壶 |
50 |
9 |
直井爆破、平洞爆破 |
300、 |
5 |
深孔爆法扩大药壶 |
100 |
10 |
基础龟裂爆破 |
50 |
(18)如若在装有精密仪表的车间附近进行爆破作业,除控制爆破飞渣外,还 必须严格控制一次允许起爆的最大装药量,以控制爆破震动可能引起的危害。
2.爆破材料的贮存安全技术
(1)爆破材料的贮存仓库应保持干燥且通风良好,相对湿度不大于65%,库内 温度应保持在18〜30℃。库内应设有消防设施,炸药和雷管要分开贮存,且不得 将批号、厂家混乱存放。不同性质的炸药不得共库存放,特别是硝化甘油类炸药 必须单独贮存。
(2)爆破材料贮存仓库与住宅、工厂等建筑物及铁路、公路干线的安全距离如 表9-2所示。
表9 -2 爆破材料仓库的安全距离规定数值表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炸药库容量(D | ||||
0. 25 |
0.5 |
2.0 |
8.0 |
16.0 | |||
ɪ |
距离有爆炸性的工厂 |
m |
200 |
250 |
300 |
400 |
500 |
2 |
距离民用建筑物 |
m |
200 |
250 |
300 |
400 |
450 |
3 |
距离铁路线 |
m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4 |
距离公路干线 |
m |
40 . |
60 |
80 |
100 |
120 |
(3)库房内堆放的成箱炸药,应放在指定地点,并整齐牢固地摆放在木垫板 上。炸药堆放高度不得超过2m (成箱的硝化甘油炸药只允许堆放两层)。堆具不 超过l.5m,宽度不超过2m,堆与堆之间应有不小于1.3m宽的通道,炸药堆与墙 壁间的距离不小于O. 3mo
(4)炸药与雷管应分开贮存,两库房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表9-3的规定。
表9 - 3 雷管仓库至炸药仓库的安全距离规定数值表
仓库内雷管数量(万个) |
0. 1 |
0.5 |
1.0 |
1.5 |
2.0 |
3.0 |
5.0 |
7.5 |
10.0 |
15.0 |
20.0 |
30.0 |
40.0 |
50.0 |
至炸药库距离(m) |
2.0 |
4.5 |
6.0 |
7.5 |
8.5 |
10.0 |
13.5 |
16.5 |
19.0 |
24.0 |
27.0 |
33.0 |
38.0 |
43.0 |
173
Λ Λ~A
迂二」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5)仓库内严格遵守出入制度,严禁穿带钉鞋、带武器、火种及其他易燃品进 入库房。
(6)爆破材料箱必须平放,不得倒放,不准抛掷、拖拉、敲打、碰撞,也不得 在仓库内开药箱。不准将导火索在阳光下曝晒,以防损坏防潮剂或防潮剂渗入药 芯造成瞎炮出现,也不得受潮受冻以免失效。
(7)施工现场临时仓库内爆破材料的贮存数量:炸药不得超过3t;雷管不得超 过IOOOO个和相应数量的导火索。
(8)炸药及雷管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的爆破材料,应经过检验鉴定并符合 质量要求后,方可出库使用。
3.爆破材料的运输安全技术
(1)爆破材料的装卸均应轻拿轻放,不得有摩擦、振动、撞击、坠落等现象发 生,炸药与雷管、导爆管(索)、硝铁炸药等不同敏感度的炸药不得在同一车辆、 车厢、船舱内运输,并不得与化学易燃品接触。
(2)爆破材料应使用专车或专船运输,不得使用自卸汽车、拖车等不符合安全 要求的车辆运输;如用柴油车运输时,应有防御火星措施。用车辆运输时,车厢 内不得放置钢铁工具(含材料),装载量不得超过允许载重量的2/3,装卸高度不 应超过车厢(板),并应用绳子捆绑紧,行走速度不应超过20km/h。
(3)运输爆破材料的车辆,禁止接近烟囱、蒸汽及其他高温场所、电源、磁场 以及易燃危险品。如途中停车,必须离开大型建筑物、民房、桥梁、铁路20Om以 上,并禁止在衣袋中携带爆炸材料。
第四节杆塔组立及撤杆安全技术
一、一般立杆和撤杆安全技术与要求
(1)立杆、撤杆等重大施工项目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经有关领导批准。立 杆、撤杆要使用合格的起重设备(含工具、材料、物件),严禁过载使用。
'(2)立杆、撤杆要设专人统一指挥。开工前,讲明施工方法及指挥信号,工作 人员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服从指挥、集中精力。在居民区和交通道口(边) 进行立、撤杆时,两侧(或多侧)应设专人看守。
(3)立杆过程中,杆坑内严禁有人工作。除指挥人及指定人员外,其他人员必 须在远离杆下1. 2倍杆高的距离以外。
(4)立杆及修整杆坑时,应有防止杆身滚动、倾斜的措施.,如采用叉杆和牵引 拉绳控制等。
(5)顶杆及叉杆只能用于竖立轻的单杆,不得使用铁锹、桩柱等替代顶杆或叉
174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杆。立杆前,应开好马槽。工作人员要均匀地分配在电杆两侧。
(6)利用旧杆(指已立杆)立、撤杆时,应先检查旧杆杆根是否安全可靠,必 要时应加设临时拉线(绳)。
(7)使用吊车立、撤杆时,钢丝绳套应吊在杆身的适当位置,防止电杆突然倾倒。
(8)在撤杆工作中,拆除杆上导线前,应先检查杆根是否安全可靠,并做好防 止倒杆措施,在挖坑前应先拴好临时拉线绳。
(9)使用抱杆立杆时,主牵引绳、尾绳、杆塔中心及抱杆应在一条直线上。抱 杆应受力均匀,两侧缆风绳应拉好,不得出现左右倾斜现象。固定临时拉线时, 不得固定在有可能移动的物体上,或其他不可靠的物体上。
(10)杆塔起立离地后,应对各个吃力点处做一次全面认真检查,确认无问题后, 再继续起立。起立至60。后,应减缓速度,严密注意各侧拉线(绳)受力情况。
(Il)已经起立的电杆,只有在杆基回土夯实确实牢固后,方可撤去叉杆及拉 线(绳)。杆下工作人员应配戴安全帽。
(12)整体组立杆塔,还应制定具体施工安全措施。
二、电杆及配件焊接安全技术
目前焊接施工方法分为两种,即电焊与气焊(或称火焊)。
1.使用电焊焊接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电焊机的外壳要有良好的接地,裸露的导电部分必须有防护罩,电器设备
的带电体和转动部分要有防护装置。
(2)电焊机应加装漏电保护器,其技术要求如表9-4所示。
表9 -4 电焊机漏电保护器技术要求
________________安全技术要求________________ |
备注 |
1.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Q |
接地线不准串联接入 |
2.接地导线的截面积不小于12mm2 | |
3.保护接零导线应有足够的截面积,使线路上任一处发生的碰壳短路电流比最近 处保险器额定电流大2. 5倍,或比相应自动开关跳闸电流大1. 2倍 | |
4焊接设备的电源线长度一般不大于2〜3m___________________ |
(3)焊钳把电源线应使用软橡胶电缆线,焊钳应能夹紧焊条,钳柄应具有绝 缘、隔热功能。
2.使用气焊焊接安全技术与要求
(1)使用气焊时,氧气瓶、乙快气瓶的距离一般应大于5m,气瓶距明火不得 小于IOm0
(2)在焊接时产生回火或鸣爆时,要迅速先关闭氧气阀,继而再关闭乙快阀,
17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严禁使用浮桶式乙快发生器。
3.焊接工序安全监察要点
(1)焊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对两端封闭的混凝土电杆的焊接施工,要先将其一端凿开排气孔后才能 施焊。
(3)在瓶阀、乙快管冻结时,可用浸入40。C热水的棉布解冻,严禁采用烘烤方式。
(4)高处作业时,地面要有专人监护和配合,焊接人员不能携带电缆和气焊软 管登高。
(5)野外及林区作业时应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三、铁塔地面组装安全技术与要求
(1)搬运材料时要注意防止碰撞他人,传递工具材料时杜绝抛扔。
(2)组装时施工人员应戴手套、安全帽,对接螺孔时应用尖扳子插入找正,严 禁用手指伸入孔内,大型物件要用木杠及撬棍拨正。
(3)拉线V型塔(简称拉V塔)均应采用整体起吊。虽然它不受起吊方向限 制,但在选定方向时,为减少转动塔身的麻烦,应尽量选在顺线路方向,同时应 考虑总牵引地锚与塔身地面高差不大的位置,以免影响正常起吊的牵引角度和抱 杆脱帽角,两侧临时拉线必须设在起吊方向与主坑垂直位置上。
(4)组装顺序应由根部开始,按塔段次序向塔头进行组装。
1)组装塔根。为了便于塔根就位,应在距离基础Im处垫一块横向道木作回 转支点,道木的高度应使塔根部高出基础就位点,以便顺利就位。
.2)组装塔身。先垫好道木,每段支垫两点,先组装下平面再组装两侧面和上 平面,然后将各段边联成整体。
3)组装横担底架。按上述组装方法连接成整体,各部位连接螺栓必须紧固, 否则不能起吊。
(5)安全监察要点。
D搬运材料和对塔料时,要防止碰撞他人,两人抬运时要用同侧肩扛,且做 到同起同落。
2)传递工具材料时,严禁抛扔,不能用手指代替工具找正螺孔。
四、混凝土排杆立杆安全技术及其要求
(1)起立排杆时要设专人指挥,统一行动;在复杂地形施工要制定相应安全 措施。
(2)各杆段的排放应满足整体起立方法的要求。
(3)排杆场地的选择要视电杆高差、总牵引地锚和临时拉线位置及实际地形来 确定。
176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4)起立排杆时,每根杆段至少支垫两点,道木一般只能重叠两层。超过两层 应搭设工字架,杆身两侧用木楔塞牢。坡度较大处地形的排杆,应用钢丝绳向上 坡拉牢。
(5)在水田里作业时应事先排水,土质比较松软处支垫道木要垫牢实,以防止道 木下沉,力求使各杆段保持同一水平位(线),若受到地形限制,杆头低于水平线以 下,不得超过一5。。
(6)安全监察要求。
D在滚动杆段时,要统一行动,滚动的前方不得有人:杆段顺(纵)向移动 时,要随时将支垫处用木楔掩牢。
2)用棍、杠撬拔杆段时,应防止滑脱甩出伤人,不得使用铁撬棍插入预埋孔 内转动杆身。
3)在对焊口时,不准用手指去量焊口间隙宽度,以免发生挤压手指的伤害。
4)对焊接口时,应使两段电杆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即应使两段电杆外缘的左、 右、上三面互在一条线上(采用细线牵线测量三面是否成直线)。
五、杆塔分解组立安全技术及其要求
(1)按照杆型情况,凡能将横担、地线顶架分解组装在杆上时,尽可能的组装 在电杆上,以便减少高空作业量。
(2)采用人字倒落式抱杆分别起立电杆时,应根据地形条件合理选择起立方 向,临时缆风拉线的布置不得妨碍其他作业。如若为排杆,其临时缆风拉线不得 妨碍另一根电杆起立及高空组装操作的作业,若因地形限制临时拉有妨碍另一根 电杆起立情况存在,可在妨碍处(方向)采用设置两根拉线,采取交错轮换进行 缆风控制。
(3)在电杆需要转动方向时,应派专人控制拉线配合电杆的转向。转向方法是 在电杆下部用钢丝绳套把磨杠缠绕在电杆上,用人力推动磨杠迫使电杆转向,同 时设专人看管锚桩和拉线松紧情况,以防拉线滑脱。
(4)水泥双杆的导、地线横担(构架),安装方法可采用两点平行提升,用人 力拉至杆顶,将绳索在地面锚桩上缠绕固定,然后登杆作业(组装固定),在人员 登杆安装过程中,各临时拉线均要派人专心看守(监视稳定性、安全性)。
(5)叉梁的吊装方法。一般是在靠近电杆的横担上各挂一只单门滑车,牵引绳 穿过滑车一端与地面已组装成X型的两根叉梁上部连接,一端进入绞磨盘,将叉 梁提升到安装位置与预先在电杆上安装好的叉梁包箍组装好,X型叉梁下部两根可 利用绳索通过单门滑车用人力拽拉,使其与电杆上叉梁下抱箍组合。
(6)铁塔分片组装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D分片重量不得超过抱杆起吊所允许的最大承载力。
177
江二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2)铁塔分片应组成稳定的结构。
3)作业必须安全,就位安装方便。
(7)各种塔颈就位安全技术如下:
D酒杯型塔的塔颈可按上述方法吊装,也可在“K”字结点分上下两段进行 吊装。塔颈安装完毕后,应将两侧K型铁用双钩使之相互拉紧,以便吊装横担就 位时调整。
2)猫头型、酒杯型铁塔的横担一般采用分片吊装,在横担就位时,如因上拉 线妨碍就位,应调整抱杆倾角使其就位。当横担重量较轻时,也可以采用整体吊 装法。
3)千字型铁塔利用地线顶架吊装横担时,应先上层后下层。
4)拆除抱杆的操作步骤:①拆除抱杆前,应先在横担下平面的节点处挂好 一只单门滑车。②利用起吊绳作为降落抱杆的牵引绳,将牵引绳从中间抽出,通 过单门滑车捆绑在抱杆重心上部,牵引绳通过底滑车到绞磨盘并使牵引绳受力, 同时在抱杆根部绑上大绳(拉线绳),控制抱杆在下落时不碰撞塔身。③回松承 托绳,使上拉线松弛,拆除上拉线,收紧牵引绳,拆除下托绳及腰环,松牵引绳 使抱杆降落到上平面时,用绳索将抱杆头部和牵引绳绑在一起,以防抱杆晃动。
(8)杆塔分解组立工序安全监察要点如下:
D组装前对所用的工器具要认真检查。
2)钢丝绳与铁件绑扎要衬垫软物以防棱角切割钢丝绳。
3)杆塔组装前,要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有签证。
4)在起吊中抱杆及吊物的垂直下方不得有人,塔上人员要站在塔身内侧的安 全位置上。
5)起吊抱杆时,临时拉线应控制好,使之安全可靠,指挥人员应重点监控。
6)靠近带电线路(设备)进行吊装时,必须单独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并严格 执行。
六、杆塔整体组立安全技术与要求
• (1)平面布置时,四点在同一垂直面上(总牵引地锚、杆塔中心、抱杆顶点及 制动中心)是整体起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否则将危及整体起立的安全 施工。
(2)按照整体起立方案的要求,选定各受力锚桩位置及工器具规格,各种工具 器具不得混用或以小代大。主杆根部马槽与地面夹角应为45°,且两根(处)一 致,否则在起立过程中会使杆身偏扭,受力不均易发生倒杆事故。
(3)临时拉线、制动绳操作点应设在杆高1.2倍以外的安圣区,如遇到地形限 制,应设置转向滑车引出。
178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4)侧面临时拉线应位于基础坑的垂直线两侧,并按指挥信号随时调整松紧。 在整体起立过程中,临时拉线的作用至关重要,指挥人员应重点监控。
(5)牵引滑车组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起立方案的要求,为防止牵引绳受力后扭 劲,引起动滑车翻转,应在动滑车吊环上加重物,以遏制动滑车的翻转。如牵引 滑车组相互间距过小,会在杆塔未立直之前两滑车相碰造成杆塔难以施工的局面。
(6)牵引机动绞磨车(盘)应放置在与总地锚基本等高处,距总地锚5〜6m 为宜,否则会造成绞磨车(盘)上扬或下压,从而容易引起事故。因地形所限, 转向滑车的转向角最大不宜超过90oo
机动绞磨车和人推绞磨车的有关规定如表9-5所示。
表9 -5 机动绞磨车和人推绞磨车的有关规定
磨绳在磨芯上缠绕圈数 |
拉磨尾绳的人数 |
拉磨尾绳人员距绞磨外缘距离 |
不少于5圈 |
不少于2人 |
应大于2. 5m |
(7)整体组立杆塔指挥人应站在视野开阔处,一般是在杆高长度距离以外和总 牵引地锚之间。电杆起立离地0.8m时,应停止牵引,进行冲击试验,用木杠敲击 各绑扎点,使受力均匀,检查无误后方可继续起吊。
(8)杆塔起直后,必须将临时拉线固定好,方可登杆拆除牵引系统的工具;带 拉线的电杆,必须将永久拉线全部安装完毕后,方可拆除临时拉线。严禁作一根 永久拉线拆除一根临时拉线的操作方法。
(9) V型拉线塔(简称拉V塔)均采用整体起吊时,应尽量选在顺线路的方 向,同时应考虑总牵引地锚与塔身地面高差不能过大,以免影响正常起吊的牵引 角和抱杆脱帽角,两侧临时拉线必须在主坑垂直面位置上。
(IO)在现场必须根据拉V塔整体起立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布置。总牵引地锚、 抱杆顶点、杆塔中心、两根制动绳中心要在同垂直面上。
(11)在山地组立拉V塔,当塔身位置高于两侧拉线位置时,在起立时拉线对 塔身压力增大,要及时放松拉线,拉线要有足够的余绳(长度);如果拉线位置是 一侧高一侧低时,则高处拉线要及时收紧,而低的一侧要配合起吊给予放松。
(12)在山坡地,当塔头部低于塔根部位置(即不在一个水平面)时,可分成 两次起立。第一次先将塔头起立到接近塔基水平位置时,用道木或撑木将塔头支 垫固定(水平位),然后放松牵引绳,重新调整抱杆角度和起吊绳长度。
(13)大型拉线猫头塔(简称拉猫塔)应采用整体起吊,由于铁塔底部与基础 连接为较接,所以不受起立方向限制。若塔在平坦地区,应尽量选择顺线路方向 起立,以减少转动塔身工作量,在选定最佳起立方向时,应注意牵引地锚和两侧 临时拉线地锚与塔身地面高差,不宜相差太大。
179
F ∏rcm 近二工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4)由于拉猫塔重心高、吨位大,使用的人字抱杆既重又高,用人力难以将 抱杆抬到塔身上组合,因此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独脚抱杆和牵引系统并用起立。具 体可根据拉猫塔的高度和重量选择施工方法。
(15)由于总牵引地锚距塔身较远,所以在布置总牵引系统时,除滑车组外,还 要接入总牵引绳,两端分别与脱帽环与滑车组相连,如果总牵引绳为双拼钢丝绳时, 至少一端要用平衡二联板,滑车组的动滑车和定滑车之间的距离,应计算后确定。
(16)采用双牵引时,两台绞磨力求做到同步牵引,同时要注意制动绳不得被 其他物件卡住。当塔头离地面0.8m时,应停止牵引并做冲击试验,再依次检验工 具和各绑扎点,在无异常情况下方可继续起吊。检查要点如下:
D各部位受力部件和工具的受力情况是否正常,各种(处)受力地锚或锚桩 有无移动现象,塔身有无弯曲,若有异常,应将铁塔放回地面进行处理。
2)抱杆受力后,杆根有无沉陷和滑动现象;防沉陷和滑动的措施是否完善; 若有异常情况,应采取补救措施。
3)检查牵引系统滑车组运转是否正常;磨绳是否相互摩擦或绞扭;绞磨转动 是否正常;制动器是否灵活,支垫在塔根部的道木对松、放制动绳有无妨碍;塔 脚有无侧向偏移。
(17)在起吊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监控以下各点:
1)严密观察塔身和抱杆的受力情况,两根抱杆受力应平衡且不得出现高差。
2)两侧面拉线松紧应一致,并按起立速度协调调整。为使塔身在起立过程中 能及时发现偏斜,在起立的正面应设置经纬仪监视,一旦发现偏斜,应及时调整 侧面拉线,同时两侧拉线受力不能过大(要及时跟踪,以防倾倒伤人)。
3)松放制动绳的操作,要听指挥人的指挥,开始时,塔身微微移动,不得使 根部过早触及基础而导致基础移步,一般在塔身起立到20。〜25。时,塔根绞链逐渐 与基础接触,同时调节塔根左右侧地面制动绳,使其不偏离中心。
(18)杆塔整体组立安全监察要点:
1)在起吊前,施工负责人必须亲自检查现场布置情况,作业人员要认真检查 各自操作范围内的现场布置情况。
2)总牵引地锚、制动系统中心、抱杆中心和杆塔重心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抱杆脱帽前应拴好后侧临时拉线。
3)在杆塔顶部吊离地面0.8m左右时,应停止起吊,并进行冲击试验和检查。
4)在杆塔起立约70。时要减慢牵引速度;约80。时应停止牵引,利用临时拉线 将杆塔调正。
5)在临时拉线固定后,才能在杆塔上作业。
6)在固定拉线未安装好以前不准拆除临时拉线,转角杆的内角临时拉线,待
180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挂好导地线后方能拆除。
七、座地式摇臂抱杆组立杆塔安全技术与要求
1.选定组装方向
利用座地式摇臂抱杆吊装铁塔时,四个摇臂均可作起吊臂使用。故不受顺线 路和横线路吊装方向的限制,所以在组装之前,应根据塔位的地形条件,选定组 装方向。
2.抱杆组装及使用要求
(1)对抱杆组装前,应根据地形情况选定整体起立方向,平整场地,下面支、 垫道木,抱杆连接要直,若不直时,在接头处加垫片校直,接头螺栓在断面的每 个角上,不得少于4只,且规格要符合要求,拧紧时要平衡用力。
(2)目前抱杆上的4个摇臂有两种长度,4m和6m。如果两种摇臂同时使用, 长摇臂应组装在横线侧(起吊侧),短摇臂装在顺线路侧(平衡侧)。
(3)用于稳定抱杆的四面落地拉线,预先装在抱杆帽的挂环上,拉线对地面夹 角为45°。
(4)用于稳定抱杆的腰环,在抱杆起立前预先套在抱杆上,并且用绳索绑扎在 抱杆上,以备提升抱杆时随用随取,以减少高处安装的麻烦及危险成分。
3.起吊系统布置
(1)先将抱杆四面摇臂平放到与抱杆垂直的位置,若使用长短摇臂时,应分别 对准横线路和顺线路方向,长摇臂主要为了吊装塔片和曲臂,短摇臂用于平衡。
(2)起吊摇臂滑车组牵引绳通过塔身导向滑车接至绞磨。
(3)反向平衡臂是当起吊摇臂受力后作为反向力平衡用的,它与起吊摇臂是交 替互换作用,即一侧作起吊臂时,另一侧就作平衡臂,平衡臂上起吊滑车组牵引 绳引到地面后与挂在底座上的手拉葫芦相连,控制平衡力的大小,此时变幅滑车 组的牵引绳头松开,由保险绳控制摇臂保持水平,工作时注意各交替工作部位。
4.座地式摇臂抱杆组立杆塔工序的安全监察要点
(1)在起吊前,施工负责人必须亲自检查现场布置情况,作业人员要认真检查 各自操作的部位是否安全可靠。
(2)吊件应移到起吊臂的垂直下方,若不是,应在起吊时用撬棍启动吊件,即 边起吊边撬移动,直到保证吊件在正常位置(垂直下方),以防止抱杆受较大的水 平力和扭力。
(3)抱杆座落塔位中心,四角稳固拉线都应收紧,抱杆应调直,从上面引下来 的钢丝绳不得与抱杆腰环相磨,钢丝绳受力后不得相碰。
(4)抱杆腰环四角的稳定钢丝绳要收紧,必须保持杆身水平与垂直,在调整腰 环上的双钩时,要特别注意丝扣松出长度,应防止螺杆脱出(脱离)。
181
壬工工
(5)进行塔腿平台吊装时,抱杆根部应有专人监护,并随时利用起吊反侧的平 衡臂将抱杆调直。
八、铁塔倒装组立安全监察要点
(1)现场布置和工器具的选用要按施工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要求选用,使 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现场施工统一指挥。
(2)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交底,否则不得进行现场作业。
(3)液压提升用的高低压油泵,因地理条件所限,设置在塔身附近时,其上方 要搭好防护棚。
(4)停工或夜晚时,提升段应落地,并收紧操作拉线和保险拉线,封紧绞磨。 因特殊情况提升段不能落地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
(5)组装高塔合拢时应选择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6级以上大风严禁施工。
九、起重机械组立杆塔安全监察要点
(1)起重机械的司机应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作业点及周围环境进行踏勘,确保安 全施工。
(2)司机及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施工作业票中的要求内容,统一指挥。
(3)分段吊装时,上下段连接时,严禁用旋转起重臂来移位找正。
(4)吊装时,起重臂的角度及吊臂的承重要符合铭牌要求。
(5)吊车司机必须持证上岗。
第五节放、撤线与紧线作业的安全技术
一、本项作业的一般安全技术规定与要求
1.确定作业计划阶段
(I)根据调度安排或工作需要,线路专工提出报停电申请,经领导审批签字后 (或报送调度,按调度批准后的停电计划实施)。
(2)停电申请批准后,按供用电的承诺制要求,IokV及以上供电设施计划检 修停电提前7天向社会公告。
(3)工作报告或停电计划批准后,专工、安全员、工作负责人和技术员等到现 场实地勘察,确定施工方案,确保安全组织、技术措施、危险点的控制、施工质 量等项工作的落实。
(4)根据现场勘察情况由安全员制定施工安全组织和技术措施,报局生产部、 安监部、总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2.作业前对现场查看主要内容
(1)放、撤线通过的障碍(物)是否排除,是否需要砍树。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82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2)沿线路应开挖的土石方是否完毕。
(3)合理选择线盘(线轴)的设置地点,充分利用沿线交通便利条件,将线盘 设置在地势平坦、场地开阔的场所。
(4)对耐张段长度和线长应当调配得当,尽量减少切断导线或接头过多。
(5)选择好导线连接地点,不同规格的导线不准在同一耐张段内连接。
(6)对一般平地和丘陵地带导线长度要增加L 5%的裕量,对一般山地应增加 2%裕度,对高山峻岭和深沟壑应增加3%为宜。
(7)导线跨越档的接头,尽量避开在电力线、一二级弱电线路、铁路、高速公 路、一二级公路、特殊管道、索道和通航河流等处出现。
(8)对重要的交叉跨越,如弱电线路、电力线路、铁路、公路等是否需要与有 关部门联系,是否需要搭设跨越架或做出相关安全措施,并做出现场确定。
3.作业前的其他准备阶段及内容 ‘
(1)大型施工项目至少提前一天召开准备大会,生技和各作业班组参加,由专 工布置(讲清)工作任务、停送电时间、施工组织、人员分工、作业地段、带电 设备、作业中的危险点及防范措施、施工工艺等项工作事宜与要求。安全员交代 安全措施及其他要求,有关人员做必要补充。
(2)生技人员至少提前3天开好配电线路停电作业工作票,低压台区工作票和 新架设线路不须停电的作业工作票要至少提前一天开好。
(3)作业前一天,各班组根据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讨论、分解,提出本班组应采 取的安全措施、对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和人员分工。检查安全用具和施工工器具、 材料等是否齐备完好。
(4)作业前召开班前会,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代本次作业工作任务、停电 范围、带电部位、危险点及防范措施、施工工艺要求等。
4.作业阶段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1)调度值班员按照停电操作票完成停电操作后,按照配电线路停电作业会签 单,向停送电联系人发出许可工作命令。
(2)停送电联系人按照配电线路停电作业会签单向各班组负责人发出许可工作 命令。
(3)各作业班组装车出发,安全员和工作负责人检查班组所带安全工用具是否 齐全、完好,作业班组成员是否合格,人员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4)作业班组到达现场后,工作负责人认真核对线路名称及杆号,列队宣读工 作票,交代停电范围、带电部位、本次作业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和其他注意事 项,然后工作负责人向1〜2名作业人员抽查提问(了解工作人员是否100%明白 与理解)。作业人员明确各项内容后,逐个在工作票上亲笔签名后方可开始作业。
183
至二匕二…A…
(5)工作负责人按照工作票所列地点对线路验电,验电前应试验验电器是否良 好。验电时应戴绝缘手套,并设专人监护。线路验电应逐相进行,多层电力线路 验电时应先验低压,后验高压;应先验下层,后验上层。验明线路确无电压后, 应立即按工作票所列位置挂设接地线。挂接地线时,应先接接地端,且应是接触 良好。接地线挂设时不准缠绕,人体不得接触接地线。同杆架设的多层电力线路, 应先挂接低压,后挂接高压;先挂接下层,后挂接上层。杆塔无接地引下线时, 可采用临时接地极(棒),且埋在地下深度不应小于0.6m。
(6)工作票签发人和工作负责人对有触电危险、施工复杂、容易发生事故的工 作,应增设监护人。专职监护人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工作负责人和确定的监护人 在作业中应不间断监护作业人员的动作,及时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如工 作负责人必须离开现场,应临时指定有监护资格的工作班成员担任临时工作负责 人,并设法通知全体工作人员和工作许可人。单位领导、生技管理人员、安全员 应进行巡回检查。
(7)在工作中遇到雷、雨、大风或其他威胁到工作人员安全的任何情况时,工 作负责人或监护人可根据情况,临时停止工作。白天工作间断时,工作地点和接 地线仍保留不动。如果工作班须暂时离开工作地点,则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和指派 人员看守,不准让人和牲畜接近挖好的坑基或接近未竖立稳固的杆塔,以及负载 的起重和牵引机械装置等。恢复工作前,应检查接地线等各项安全措施的完整性。
5.放线作业和挂线作业的安全技术
(1)架设绝缘线宜在干燥天气时进行,气温应符合绝缘线制造厂的规定。
. (2)放线盘(架)与线的安装方式有两种,即立式安装和卧式安装。
(3)放线轴的安装位置要和牵引方向的第一基杆塔保持适当距离,以避免线盘 出线角度过大。放线轴的架设方向(水平)要对准放线的走向,以免线轴在放线 架上产生过大的摆动和走偏现象。
(4)在放线、紧线过程中,应将绝缘线放在塑料滑轮上或套有橡胶护套的铝滑 轮内。滑轮直径不应小于绝缘线外径的1.2倍,槽深不小于绝缘线外径的1.25倍, 槽底部半径不小于0. 75倍绝缘线外径,轮槽槽倾角为15。。
(5)放线时,绝缘线不得在地面、杆塔、横担、绝缘子或其物体上拖拉,应防 止损伤绝缘层。
(6)放线宜采用网套牵引绝缘线。
(7)线芯损伤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断开重接:①在同一截面内,损伤面积超 过线芯导电部分截面的17%;②钢芯断一股。
(8)绝缘线的绝缘层损伤深度在绝缘层厚度的10%及以上时应进行修补。一个 档距内,单根绝缘线绝缘层的损伤修补不宜超过三处。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184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9)绝缘线的连接不允许缠绕,应采用专用的线夹、连续管连接。不同金属、不 同规格、不同绞向的绝缘线不准连接;无承力线的集束线严禁在档内做承力连接。
(10)在一个挡距内,分相架设的绝缘线每根只允许有一个承力接头,接头距 导线固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 5m,低压集束绝缘非承力接头应相互错开,各接头 相距不小于0. 2mo
(11)绝缘线连接后必须进行绝缘处理。绝缘线的全部端头、接头都要进行绝 缘护封,不得有导线、接头裸露,以防止进水。
(12)压缩连接接头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度导线电阻的1.2倍,机械连接接头 的电阻不应大于等长导线电阻的2. 5倍。档距内压缩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体 计算拉断力的90%。
(13)放线的方法很多,以牵引的动力划分,有人力牵引放线、机械牵引放线、 畜力牵引放线等;以牵引导线的数量来分,有单线放线、二线放线、三线放线等; 以放线的方式来分,有地面放线、张力放线、以线渡线放线、带电放线等。较多 应用的是人力地面单根展放导线。
(14)张力放线施工方法是保证放线过程中导线不落地,在展放中始终承受一 个较低的张力,使导线腾空于地面,导线在空中牵引,可以避免损伤农作物,减 少劳动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效。张力放线的工序是:①展放导引绳: ②导引绳展放牵引绳;③牵引绳展放导线;④锚固导线。
(15)地面放线是从放线架上的线轴上方将线头牵出,与一根引绳连接,然后 顺线路方向的地面上拖着展放。
(16)放线作业应设专人统一指挥,展放前明确分工,检查线盘设置是否牢固, 放线轴是否水平、平衡、稳定。
(17)放线时,每个放线盘的轴及支架应设专人看守,负责线盘正常旋转;检 查导线有无出厂断头标记,如无标记,应在断头断股处设置标记(如系红布条或 刷上红磁漆);注意导线有无被盘上钉子、凸缘挂住,同时负责通信联系(如使用 联系信号、吹口哨、摇红旗等)。
(18)每根导线根据耐张段长度、导线规格等因素决定拖引人数,每根导线的 拖动人员中要指定一名专责人,负责行走路线交代明确是走左边,还是走右边, 还是中相,以防止发生绞线情况,要防止挂、磨导线,保持通信联系。
(19)放线时,每基杆塔上要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与地面拖线人员配合,明 确是左边线条、还是右边线条或是中相线,然后将导线放入相应位置的滑轮。拉 线人员应交替有序地排列在一根牵引绳的两侧,拖拉导线向前方行进。滑轮应可 靠地挂在杆身适当位置,尤其要分清左右位置。
(20)当导线通过跨越架前,应先用绝缘绳引拽导引绳跨上及跨过跨越架,然
185
⅛I.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后将导线牵引绳与导线连接牢固,用导线牵引绳牵拉导线通过跨越架。该项工作 应由放线专责人统一指挥进行工作。
(21)放线专责人负责信号传递,保证通信准确、迅速,随时与各岗位负责人 进行联系,以使放线工作顺利进行。
(22)放线时如导线被物体挂卡住,去排除此项故障的人员一定要站在被挂卡 的导线角度的外侧,要防止脱刮挂卡时伤人。
(23)双回路线路,上回路有电,放下回路线时,一定要采取可靠、有效的安 全措施,防止在放线过程中导线弹跳碰及有电线路。
(24)放线完成(到达终端)后,在导线端留足过引线长度位置处装置导线耐 张线夹,耐张线夹与导线之间应加保护,用铝包带包好后,再紧固线夹螺栓,确 认可靠后即可挂线,即使耐张线夹与绝缘子串上的碗头相连接,并插好有关开口 销,挂线完毕应及时适当收紧导线,不能影响行人、铁路、公路交通。
(25)进行机械牵引放线是利用拖拉机或汽车作为动力的放线方法。采用该方 法必须是放线行进方向上道路较好、地形平坦的地方,进行机械牵引牵引绳与导 线连接必须牢靠,行进中要匀速行驶,到达杆位或跨越架处停止牵引,待导线穿 过放线滑轮后,继续牵引。同时必须保证有准确迅速的通信信号,有先进的通信 工具,施工开始通话后不得关机。
6.紧线作业的安全技术与标准
(1)紧线区段的划分与放线区段有直接关系,一般都以耐张段作紧线区段,在 耐张杆塔上进行紧线操作。
(2)当以耐张杆塔作为紧线操作杆基时,无论杆身是否有永久拉线,紧线前两 端(侧)均应安装临时拉线,作为耐张杆的补充加强。临时拉线一般使用钢丝绳 或镀锌钢绞线,其上端固定在横担挂线点的未挂线侧,下端与拉线地锚相接,通 过调节装置来调节拉线的松紧(如双钩调节)。临时拉线与地面夹角为30。〜45°。 临时拉线的方向应在待紧线条(直线)的延长线上。
(3)紧线前应派专人检查待紧导线有无损伤、打节,所有连接是否符合工艺标 准,•导线与导线有无交叉混绞,有无障碍物挂拉、卡绞等情况。
(4)紧线前应检查两端耐张的补充加强拉线与永久拉线是否做好并已作调整 完毕。
(5)紧线前应检查紧线用的牵引设备是否准备就绪,检查负责紧线操作的人员 及紧线工具是否准备完毕。
(6)紧线前应检查导线是否都(指基杆)放入滑轮内,滑轮高度是否一致,紧 线杆待紧导线是否挂好绝缘子串。
(7)紧线前应检查观测导线弧垂的负责人是否到达指定杆塔位置;观测弧垂操
186
第九章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作人员是否已登上指定杆塔及做好弧垂板的安装调整,包括弧垂尺寸大小的确定 和测量工作,弧垂尺寸即是指自挂线滑轮最高缘点的槽底至弧垂板上侧边线(水 平线)的垂直距离。通信工具试通话时应能够通畅。
(8)在配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单线紧线和两线紧线两种方法。单线紧线 时,一般先紧中相线,后紧两个边线。中相紧线略紧,这样在对两边紧线后可使 导线水平弧垂容量(尺度)一致。采用两线紧线时,两个边相导线同时收紧后再 紧中相,待三相(三根)导线全部紧起后,然后再进行逐相调节。
(9)导线和紧线器连接时,应防止导线受到损伤或滑动,如果发现滑动,在安 装紧线器时要采取增加摩擦系数的措施。
(10)紧线前应首先询问挂线端是否做好终端耐张线夹,耐张线夹是否与绝缘 子串挂接完毕,然后收紧余线,即用人力徐徐将导线拉收,待整个耐张段各档内 导线离地2〜3m时,紧线端导线与紧线器连接,用牵引设备牵引钢丝绳来收紧导 线;或者用大棕绳与导线连接,直接用人力将导线拉紧到导线弧垂接近要求时, 杆塔上工作人员再安装紧线器,以进行紧线操作。
(H)当导线离地后,如发现导线上悬挂有杂物时,要立即清除。交通繁忙的 地段、路口应派专人监护,设置安全围栏,以免在紧线时伤害行人或影响交通及 发生事故。
(12)紧线时,一边收紧线,一边观测弧垂,待导线弧垂将要接近规定数据时, 指挥人员应通知(指挥)缓缓牵引收紧导线,以便对弧垂的观测。观测弧垂时应 等导线处于稳定状态时进一步仔细观测,避免因导线弹跳、抖动造成观测不准。
(13)划印与装置耐张线夹。划印要在紧线段内各弧垂观测档的弧垂达到规定 要求,且无变化(不弹跳,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以绝缘子串与耐张杆横担连 接的直角挂板在与横担上固定挂接孔中心至耐张线夹挂接螺栓中心之间长度(水 平拉直绝缘子串的长度尺寸)为划印点,该划印点即是耐张线夹与绝缘子串的碗 头连接中线点。
(14)对于耐张段较短和独立档,紧线时导线拉力较大,因此应严密监视各杆 塔是否有倾斜变形现象,如发现倾斜应及时调整。
二、放线、撤线、紧线工具安全技术与要求
1.放线架与放线轴
放线架一般由N5OX5O角钢制成,最大负荷按5t,提升高度为1. 2m,如线盘 直径过大,可采取开挖地槽措施。
放线轴应按最重线盘毛重考虑(确定轴径)。
2.放线滑车(滑轮)
(1)铝制朝天钩式两用滑车。其特点是既可作悬挂型放线滑车,也可作朝天
18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倒挂)放线滑车,钳压管及钢丝绳连接器,可以从槽内通过。
(2)尼龙朝天钩式两用滑车。使用特征与以上相同,优点是质量轻,不损伤 导线。
(3)转角朝天放线滑车。特点为适用于小角度杆塔拖放导线,分左右向两种。
3.拉线网套与卡线器
拉线网套有单、双头两种;卡线器分单挑卡线器、双挑卡线器、三角卡线器。
4.紧线器
紧线器有虎头紧线器(钳)、双钩紧线器、棘轮手搬紧线器。
三、放线车
放线车可分:平地放线车、六角放线车、手摇千斤顶式电线或电缆放线车、 牵引和张力两用放线车。
四、跨越架
1.搭设跨越架的长度、高度、宽度的要求和长、宽度计算
(1)跨越架的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L= (D + 4)/Sina (9-1)
式中L--所搭跨越架的长度,m;
D—对应架设的架空线路两边导线之间的距离,m;
a——架空线路与被跨越设施的交叉角。
(2)跨越架的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H = hl+h2 (9-2)
式中H——跨越架的高度,m?
Λι——被跨越物的高度,m;
A2--跨越架与被跨物的安全距离,mo
(3)跨越架的宽度计算公式如下:
B = b + 2a (9-3)
式中B——跨越架的宽度,m;
6一被跨越物的宽度,m;
a--跨越架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mo
2.跨越架的分类与施工方法
(1)跨越架按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杉木或竹木跨越架、钢管脚手架式跨越架和 其他特制的跨越架。
(2)按结构形式不同,跨越架可分为单侧平面结构跨越架、•双侧平面结构跨越 架、双侧立体结构跨越架。前二种多用于一般公路、通信线路、低压电力线路等 设施处的跨越。第三种适用于跨越铁路、重要公路、高压电力线路、重要通信线
188
第九章 线路施工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路等。
(3)跨越架的搭设方法:应由下而上进行,拆除时则相反。搭设作业中应有专 人送杆和接杆,不准抛掷。
(4)直立杆与直立杆的距离为1∙ 5m,横杆与横杆之间距离为1m,羊角伸出杆 有效长度为2mo
(5)跨越架应设置支撑杆、斜撑杆和拉线。直立杆的埋深视跨越架高低而定, 但不得小于1. 2mo
(6)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重要公路和通信线路时,在搭设跨越架之前,应邀 请被跨越设施所属单位的人员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五、联系、指挥信号旗与旗语
(1)放线时的联系信号极为重要,应采用无线电对讲机作为通信工具。为了预 防发生通话故障,可相应配备信号旗,作为辅助通信措施。
(2)信号旗应采用红旗和白旗各一面。
(3) 一面红旗高举表示危险,要求立即停止,已发生了问题。
(4) 一面白旗高举表示正常,可以继续进行。
(5)两手中红、白旗平举,相对举过头部连续挥动,表示已经好了,线已放拉 到指定处,或(导线)接头工作已结束。
(6) 一手同握红、白两面旗,并在空中划圆圈,表示工作已全部结束,全部停 止工作,收工。
(7)若同时拖引两条线,一边的线需要停止拖动时,以两手伸开平举,手执红 旗不动表示该边应停拖牵,手执白旗连续挥动表示该边继续拖拉导线前进。
(8)三线同时拖动,一般以左、右及头顶上方分别代表三根线的部位。若要一 边导线停止拖动,用红旗平举不动。另一边和头部则用白旗连续挥动。若中线要 停止拖动,则以红旗举在头顶上方不动,以白旗连续向左右两边平挥。
(9)挥旗人身体转向侧面,两手同向一边平举,以红、白旗上下交替挥动,表 示线要放松,绞磨要倒退;若慢动作挥旗时,表示慢慢放松导线。
(10)每次变换旗语信号均应用吹响哨子示意,并需见到对方变换了同样旗号 时为止,否则应必须继续吹响哨子和挥动旗号。
(Il)各施工班组也可根据过去使用的习惯自定旗号,但必须预先熟悉,统一 识别后使用。
189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第一节 杆、塔、配电变压器台上作业安全技术
一、杆、塔上作业安全技术与要求
(I)攀登木质杆前应先检查杆根是否牢固,有无腐朽现象。新立电杆在杆基未 完全夯实与牢固之前,严禁攀登。遇有冲刷、起土、上拔的电杆,应先培土加固, 或支好杆架,打好临时拉线后,才能上杆。
凡松动导线、地线、拉线的电杆,应先检查杆根是否安全可靠,并打好临时 拉线或搭好台架后,方可上杆作业。
(2)上杆前应先检查登杆工具,如脚扣、升降板、安全带、梯子等是否完整 牢固。
(3)借杆塔脚钉攀登杆塔时,应检查脚钉是否牢固,必须对每一个脚钉都要检查。
(4)在杆、塔上作业,必须使用安全带和戴好安全帽。安全带应系在电杆或牢 固的构件上,应注意防止安全带从杆顶脱出或被锋利物件割伤。系安全带后必须 检查每个扣环是否扣牢。杆塔上作业转移位置时,不得失去安全带的保护。杆塔 上有人工作时,不准调整或拆除拉线。
(5)检修杆、塔不得随意拆除受力构件,如需拆除时,应事先做好补偿措施。 调整倾斜杆塔时,不得有人在杆塔上,应先打好拉线。
(6)使用梯子时,要有专人扶持或事先绑牢梯子。
(7)准备上横担时,应检查横担腐蚀、锈蚀情况,确认安全方可攀登,检查时 安全带应系在主杆上。
(8)现场工作人员应戴好安全帽。杆上人员应防止物件掉落。使用的工具、材 料应用绳索传递,不得乱扔。杆下应有监护人并防止行人逗留。
二、杆、塔上带电作业安全技术与要求
(1)在带电杆塔上刷油漆、除鸟窝、紧杆塔螺丝、检查架空地线(不包括绝缘 架空地线)、查看金具、绝缘子工作时,作业人员活动范围及其所携带工具、材 料,与带电导线(体)最小距离不得小于表10-1规定数值。进行上述工作必须使
190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用无极绳索、绝缘安全带;风力应不大于五级,并应有专人进行监护。如不能保 证表10-1规定距离,应按照带电作业工作安全技术措施进行。
表IO- 1 在带电线路杆塔上工作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电压等级(kV) |
安全距离(m) |
10及以下 |
0. 70 |
154 |
2. 00 |
20 〜35 |
1. 00 |
220 |
3.00 * |
44 |
1.20 |
330 |
4. 00 |
60~110 |
1.50 |
500 |
5.00 |
(2)在IOkV及以下的带电杆塔上进行工作,工作人员距头顶上的最下层高压带 电导线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 7m (即工作人员头顶至带电体、或举起手臂时手至带电 体的距离)。
三、在配电变压器台上工作的安全技术与要求
(1)配电变压器台(架、室)停电检修时,应使用第一种工作票;同一天有几 处配电变压器台(架、室)进行同一类型工作,可使用一张工作票。高压线路不 停电时,工作负责人应向全体人员说明高压线路有电,并加强监护。
(2)在配电变压器台(架、室)上进行工作,不论线路是否停电,必须先拉 开低压刀闸(不包括低压熔断器),后拉开高压隔离开关或跌落熔断器,在停电 的高压引线上挂接接地线。上述操作在工作负责人监护下进行时,可不用操 作票。
(3)在吊起或放落变压器前,必须检查变压器台的结构是否安全牢固。吊起或 放落变压器时,应遵守临近带电部分作业的有关规定。
(4)配电变压器停电做试验时,台架上严禁有人,地面有电部分应设围栏,应 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并设有专人监护。
(5)进行电容器停电工作时,应先断开电源,将对电容器进行放电、接地后, 才能进行工作。
(6)对线路柱上断路器、隔离开关、跌落熔断器进行检修时,必须在连接该设 备的两侧线路全部停电、并经验电、接地后,才能进行工作。
四、高处作业安全技术与要求
高处作业是输配电线路工程中危险因素较多的作业。分析以往所发生的事故 因素,多数是由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所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与个人技术素质低、 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意识淡薄有关。为了确保高处作业的施工安全,安全监察 人员除了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外,还需熟悉和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规章制度,
191
A-TTn 干才一H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有效地监督和提醒操作者安全施工。
1.高处作业分级标准(见表10-2)
表 10-2 |
高处作业的级别规定 | ||
作业高度(m) |
级别 |
作业高度(m) |
级别 |
2~5 |
一级 |
15 〜30 |
三级 |
5〜16 |
二级 |
30以上 |
特级 |
2.要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1)高处作业时,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得失去安全保护,在杆塔或其他高处 作业、转移(位置)时应用水平绳、速差保护器、安全带(绳)等随时进行保护。
(2)在水泥杆(单杆)上作业,安全带(绳)应拴在主杆或横担主材上,也可 拴在水平拉杆上,但不得拴在斜拉(吊)杆上,以防安全带绳被棱角卡(磨)断。
(3)在有拉线杆塔和断面小的杆塔上作业,安全带(绳)应拴在牢固的主材 上。在高塔或大型塔架上做安装作业(包括短距离出线)时,常用安全绳不够 长,可采用防冲击安全带加长安全绳和采用速差保护器。严禁将安全带拴在绝缘 子串上或卡线金具上,以防个别绝缘子的弹簧销脱落或连接金具断裂而发生 意外。
(4)安装50OkV间隔棒时,安全带(绳)应拴在最上面一根导线上,安全带 (绳)的有效长度越短越好,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工作移位途中不得解开安全带 (绳)。
.(5)上下杆塔应采用安全自锁器,分解组塔或在塔上作业时应采用速差保 护器。
3.高处作业的自我保护安全技术与要求
(1)高处作业人员不得在高处导向滑车钢丝绳内角侧和起吊滑车的受力侧站立 或工作。
(2)高处作业人员上下杆塔应沿爬梯、脚钉攀登并使用自锁器。在间隔大的部 位转移作业位置时,应增设临时扶手,不得沿单根构件爬上爬下。
(3)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器具和材料应放在工器具袋内,大件应用绳索绑牢进行 上下、左右传递,严禁抛掷。
(4)高处作业时,施工人员应站在比较安全的位置上(处),一旦发生意外时, 不致被碰压或在紧急情况下有躲避的余地,因此应遵守以下各点:
1)利用内拉线抱杆提升吊件过程中,杆塔上人员应站在杆塔内侧和顶部,监 视吊件上升情况。
2)分解吊装杆塔时,安装人员应在杆塔塔身的两个侧面,不得站在吊件上或
192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站在吊件的垂直下方处,以防吊件下落时造成伤害。
3)升降内拉线抱杆时,塔身内侧不得有人。
4)升降通天或摇臂抱杆时,抱杆上不得有人,提升滑车悬挂点时其下方不得有人。
5)在紧线、看导线弧垂和挂线牵引过程中,划印或挂线施工人员应先站在杆 塔塔身(主体)部位,当弧垂看测好或耐张绝缘子串接近就位并停止牵引时,再 移至操作点进行操作,以防跑线或意外情况出现。
6) 22OkV以下线路的地线附件安装时,往往不用提升工具而用肩扛,扛线人 员应站在地线的内侧用外肩扛线,以防将线放落或出现其他情况时、人被线拉挂 而造人伤亡。高差较大的杆塔不得采用肩扛法施工。
(5)在与带电线路靠近或平行处进行高空附件安装时,应使用防静电接地线, 以防止感应电造成人员坠落事故。 .
4.其他一般安全技术及要求
(1)不同高度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数值见表10-3o .
表10-3 不同高度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对照表
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m) |
2〜5 |
5〜15 |
15 〜30 |
>30 |
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m) |
2 |
3 |
4 |
5 |
(2)高处作业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见表10-4o
表10 - 4 高处作业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
项目 |
带电体的电压等级(kV) | |||||
≤10 |
35 |
6 〜IlO |
220 |
330 |
500 | |
工器具、安装构件、导线、地线等与 带电体的距离(m) |
2.0 |
3.5 |
4.0 |
5.0 |
6.0 |
7.0 |
作业人员的活动范围与带电体的距离(m) |
1.7 |
2.0 |
2.5 |
4.0 |
5.0 |
6.0 |
整体组立杆塔与带电体的距离(m) |
应大于倒杆距离(自杆塔边缘至带电体最近侧为杆高) |
第二节IOkV配变站敷设电缆作业安全技术
一、土方施工安全技术
(1)配变电站基础和电缆沟施工前,必须与有关地下管道、电缆线路的主管单 位取得联系,查明地下管网图,明确地下管网的确实位置,制定施工方案及安全 技术措施。组织外来人员施工时,应交代清楚,并加强监护。
(2)在深度超过L 5m深的坑内工作时,抛土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土石回落坑内
19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伤人。
(3)在松软土地块进行土方施工时,应有防止塌方措施,如设置挡板、撑木 等。禁止由下部掏挖土层的操作行为。
(4)在居民区及交通道路附近进行土方施工时,应设置可靠的围栏或盖板,夜 间应悬挂红灯警示。
(5)进行对石坑、冻土打眼时,应检查锤把、锤头及钢奸。打锤人应站在扶轩 人的侧面,严禁站在对面,打锤不得戴手套,扶锌人应戴安全帽和护目镜。轩头 有开花现象时,应更换无花轩,开花钢钎应及时修理。
(6)在有电缆、管道等地下设施的地段进行土石方开挖时,应有相应的安全措 施并派专人监护。严禁用冲击工具或机械挖掘。
(7)在电杆或地下构筑物附近挖土时,其周围必须加固。在靠近建筑物处挖掘 基坑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塌方措施。
(8)施工中,特别是雨后、解冻期及机械挖土时,应经常检查土方边坡及支 撑,如发现边坡有开裂、疏松或支撑有折断、走动等危险征兆时,应立即停止作 业并采取安全措施,处理完毕方可进行作业。
(9)人工挖掘应遵守下列规定:
1)工具应完整、牢固。
2)挖掘时,两人间距以不相碰撞为宜。
3)在基坑内向上运土时,应在边坡上挖设台阶。严禁利用挡土支撑搁置传土 工具或站在支撑上传递。
. 4)用杠杆式或推磨式提升吊桶运土时,应经常检查绳索的牢固程度。吊桶下 方严禁人员逗留。
(Io)开挖电缆沟时,深度应不小于0.85m,电缆沟验收合格后,在沟底铺上 IOOmm厚的砂层。
二、电缆敷设安全技术与要求
,(1)电缆敷设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1)电缆通道应畅通,排水良好。金属部分的防腐层应完整。隧道内照明、通 风符合要求。
2)电缆型号、电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3)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良好,当对电缆的密封有怀疑时,应进行潮湿 判断。
4)电缆放线架应放置稳妥,钢轴的强度和长度应与电缆盘质量和宽度相配合。
5)电缆敷设前应按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合理安排每盘电缆 的放设,减少电缆接头。
1%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6)在带电区域内敷设电缆,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2)在对电缆敷设时,不应损坏电缆沟、隧道、电缆井和人井的防水层。
(3)并联使用的电力电缆其长度、型号、规格应相同。
(4)电力电缆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5)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盘的外缘上侧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上及地面摩 擦拖拉。电缆不得有被装压变形、电缆绞拧、护层折裂等未消除的机械损伤。
(6)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15m/min,在较复杂路径上敷设时,其速度 应适当放慢。应在牵引头或钢丝网套与牵引电缆之间装设防捻器。
(7)人工敷设时,电缆沟边应修有人工牵引电缆的平整通道。
(8)肩扛电缆的人都应站在电缆的同一侧,合理分配肩扛点距离,禁止把电缆 放在地面上拖拉。
(9)电缆需要穿入过道管时,过道管应预敷牵引绳。 '
(10)电缆穿入保护管时,送电缆人的手与管口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压伤 手指O
(H)直埋电缆一般应使用铠装电缆。在选择电缆时,应注意直埋地块的周围 泥土,不应含有腐蚀电缆金属包皮的物质(含水、气)。
(12)直埋电缆的埋深为0. 7m,至地下建筑物的基础为0∙ 6m。
(13)电力电缆相互间距离要求规定:IOkV及以下为0.lm, IOkV及以上为 0.25m;不同部门使用的电缆相互间距为0.5m;如果电缆用隔板隔开时,可降低 为O.lm,穿入管中时不作规定。
(14)电缆相互交叉时的最小净距为0∙ 5m;电缆在交叉前后Im的范围内,如 用隔板隔开时,上述距离可降低为净距0.25,穿入管中不作规定。
(15)电缆与树木主干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0.7m。
(16)直埋电缆的上、下部位应铺以不小于Ioomm厚的软土或沙层,并加盖保 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保护板可采用混凝土或砖块。
(17)直埋电缆自土沟引入隧道、人井及建筑物时,应穿在管中,并在管中加 以堵塞物,以防漏水。
(18)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IoO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 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19)直埋电缆在回填土之前,应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三、电缆的耐压试验安全技术与要求
(1)电力电缆的交接试验项目包括以下内容:①测量绝缘电阻;②直流耐压试 验及泄漏电流测量;③检查电缆线路的相位;④充油电缆的绝缘油试验。
(2)在没有完成工作许可手续前,工作班成员禁止进入变电所。高压试验工作不
19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得少于两人,试验负责人应对全体试验人员详细布置试验中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
(3)注意试验装置的正确接线。试验装置的外壳应可靠接地,试验电源开关应 有明显的断开点。
(4)试验现场应设置遮栏。向外侧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志牌,电缆 另一端应派专人看守。电缆连接其他设备时应分开试验,三芯电缆试验时,其他 两相应与外屏蔽一同接地。
(5)加压前必须认真检查试验接线。试验仪表及调压的起始状态,在正确无误 后,通知有关人员离开被试电缆,并取得负责人许可后方可加压,加压过程应有 人监护,并呼唤提示警觉。
(6)变更接线或试验结束时,应首先断开试验电源,对电缆应进行反复放电。 将升压设备的高压部分短路接地。
(7)试验未结束前,禁止攀登户外电缆头所在电杆。
(8)电缆拆引前应检查相位标志并做好标记,接引时应进行核对检查。
第三节避雷器及其安装安全技术
一、阀型避雷器的选择与安装
1.阀型避雷器的种类
阀型避雷器一般分为有并联电阻和无并联电阻两种。常用有FS、FZ、FcD等。
(I) FS的火花基间隙没有并联电阻,用来保护IOkV及以下配电装置。
(2) FZ接有并联电阻,用来保护大、中容量的配电装置。
(3) FCD是一种有磁吹型火花间隙和有并联电阻,用来保护旋转电机。
2.安装之前应进行电气试验与检查的项目与内容
(1)核检额定电压是否相符。
(2)磁套管表面有无破损、裂纹、脱釉,磁套与法兰盘连接处的接缝胶合和密 封应良好。
(3)将其不同方向轻轻摇动,其内部应无松动响声。
(4)应垂直安装,并尽量靠近所保护的设备,如果带电部分与地距离小于3m, 应装设遮栏。
(5)接地引下线连接要牢固可靠,应尽量缩短引下线长度,但不宜拉得太紧。
(6)接地引下线应有便于断开的接地螺丝连接,以便测量接地电阻使用。
(7)接地引下线不得穿入导磁性金属管内。
(8)避雷器、低压侧中性点及变压器外壳连在一起。接地电阻容量为IOOkV ∙ A 以上时电阻值不应大于4Ω,容量为IOOkV ∙ A以下者不应大于10∩o
196
第十章变配电设备安装及检修作业安全技术
3.安装与检查应注意事项
(1)密封不严的危害。上端螺栓根部密封不严,内部受潮,致使绝缘电阻降 低。电阻降低后,使线路形成带阻值单相接地。这时流过避雷器的电容电流一般 不会超过30A,但这么大的电流足以使避雷器炸裂。如果三相同时降低,就有可能 发生三相或两相接地短路故障、跳闸、扩大故障。
(2)密封检查。一般采用抽气法。用真空泵的抽气嘴接在避雷器底盖的抽气孔 上,启动真空泵使避雷器内腔真空度达380〜40Omm的水银柱,观察5min。如果 真空下降不超过Imm,说明密封良好;若超过Imm说明密封情况不良,需重新压 封密封部件,直至密封检查合格为止。
二、低压避雷器安装应注意问题
1.低压避雷器不应与配电盘、箱的金属支架直接接触
低压避雷器因击穿接地,会使配电盘、箱外壳呈现有危险电压,而配电盘、 箱保护器都是分路保护的,而对这一接地电流不起保护作用,即容易危及工作人 员安全。
再者低压避雷器击穿后,因接地电阻值很小,工频大电流经过击穿后的避雷 器流入大地,不容易被发现,造成电能流失,使线损增大。
安装方法如下:应先将低压避雷器固定在绝缘胶木板上,然后再将胶木板固 定到配电盘、箱支架上,这样可避免在避雷器被击穿后导致外壳(支架)带电。
2.低压避雷器接线要求
低压避雷器的接地线应选用不小于4mr∏2绝缘铜线,经过交流接触器和出线熔 断器之间,穿过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探头(能使保护器动作),经过击穿式熔断 器连接到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线上。这样既保护了人身和设备安全,又减少了被击 穿时大电流流入大地所造成损失。
3.雷击故障点的查找
查找雷击故障点时,可先检查熔断器是否被击穿,后查避雷器是否击穿带电。 如避雷器完好,则可分别取出出线熔断器,逐相试跳检查,找出出线故障点。
三、避雷器常见故障及定期和预防性测试
(1)避雷器运行中会出现内部隐患。避雷器在运行当中,由于受外界、内部质 量影响和高电压作用,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内部隐患而影响防雷效果、自身损 坏,形成对地短路、断路、爆炸等情况。只有通过定期或在雷雨季节之前的预防 性测试,才能及时发现,及时维修,及时更换。
定期和预防性测试,还包括对接地装置的定期测试、检查维护等工作为必不 可少。
(2)阀型避雷器常见故障。阀型避雷器进水受潮、电阻元件变质断裂、阀片闪
197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络或击穿、火花间隙损坏、并联电阻非线性系数不配合、电容电流不符合要求、 放电电压过高或过低。
(3)氧化锌避雷器常见故障。外部绝缘受损、内部受潮、阀片老化变质、内部 连接松动断路、表面污秽严重、有关技术参数与往年相比变化较大。
四、氧化锌避雷器的构造及特点
氧化锌避雷器基本结构是由氧化锌阀片串联组成。
它的特性是当阀片在某一设计工作电压时,呈绝缘状态,可视为绝缘体。当 电压升高或冲击电压超过工作电压达到起始动作电压时,才发生通路。当电压降 低到动作电压以下时,氧化锌阀片的“导通"状态就终止。
它除具有阀型避雷器特点外,还具有无火花间隙、无工频续流、通流容量大、 放电压迟延、限制过电压效果好,对重复雷击、操作过电压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198
第十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但能否实现安全生产,关键在于生产单位及其主管的各 级各位能否尽职尽责;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不负责任的人,必将要承担 安全生产事故的法律责任。因此,一个单位抓安全生产必须从职责上落实安全, 以关爱生命重视安全,用法律责任鞭策安全。
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可分为人身事故与设备事故,即人与物。一般情况下人的 不安全行为(管理者、设计者、施工或操作者等)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缺陷、 环境影响等)两种因素从小到大、由细到粗都可引发事故,可见人与物的和谐统 一是保持生产安全的基本条件。
安全生产的本质就是使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伤害。只有你、我、他共同努力 创造并实现本质化的安全,才是安全工作的本质体现,先行官更要把求真务实实 践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
第二节安全性评价
一、安全性评价的定义
2000年3月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电办[2000] 3号) 指出"发供电企业应结合实际、综合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等办法, 对企业和工作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及时采 取防范措施:
安全性评价是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企业中的设备、环境、人员和管理 等的安全性进行量度和预测,通过对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确 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应对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 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佳的安全投资效益。它是安全管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具体
199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体现。
二、安全性评价的查评周期和查评步骤
1.安全性评价的查评周期
安全性评价的查评周期一般为一年,复查不超过6个月。
2.安全性评价查评步骤
(1)由基层班组、部(所)根据本单位制定的安全性评价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 自查自评。
(2)由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经整改后报地市供电企业。
(3)地市供电企组织查评组到县供电企业进行查评,并填写查评情况表。经全 面整改后复查,并达到上级单位制定的查评规定要求后,将查评的实况及复查整 改结果报省电力公司。同时,向省公司提出进行核查评价的申请。
(4)省公司安全评价查评专家组来到现场,核查并提出问题:地市电力企业根 据专家组的查评意见。举一反三地对照现场进行复核,并做好全面整改复查后, 填写复核检查情况和整改结果表,报省公司,并申请复查。
3.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
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如图11 - 1所示。
整改后再査评并报 县公司
县公司整改后再报送 査评资料到地市供电 企业
地市供电企业将整改 后的情况再报省公司 专家组
查评后逐项整改
地市供电企业査评 后提出整改意见并
督促整改
省公司提出整改意见 后,地市供电企业逐项
落实整改
图11-1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示意图
4.安全性评价查评方法
(1)现场检查。即指对生产(作业)现场的设备、系统、安全设施等进行表面 观察。
200
第十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
(2)查阅、分析资料。查阅分析各种有关记录、试验报告、检验报告、设备台 账、图纸、规程制度以及管理文件档案等。
(3)现场考问。查证生产一线人员是否掌握应该掌握的技术、安全知识。
(4)仪表指示观测和分析。通过检查各种参数,查评设备运行状况,这是查评 主要方法。
<5)实物检查或实物抽样检查。这种方法用于查评危险性作业的安全工用具、 手持电动工具、起重机具,以及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等。
(6)调查和询问。有许多危险因素、直观的或从资料上是显示不出来的,这就 需要在现场进行调查询问,以核实情况。
(7)现场试验和测试。
三、安全性评价查评依据和查评项目
1.安全性评价查评依据
安全性评价主要以国家、行业颁布的规程、标准、条例为主,同时结合国电 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有限公司)、省公司以及地市供电企业发布的反事 故措施等相关技术文件作为查评依据。
2.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项目
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项目如表H- 1所示。
表11 -1 县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项目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1.变电 设备 |
(1)主变压器 (2)高压配电装置 (3)直流系统 (4)无功补偿设备 (5)电抗器、阻波器 (6)变电所所用电系统 、(7)电缆及其构筑物 (8)变电设备技术管理 (9)电网建设 |
2.架空 送电 线路 |
(1)架空送电线路技 术管理 (2)架空送电线路运 行与检修 (3)架空送电线路设 备检测 (4)架空送电线路维修 (5)防止倒杆断线事故 |
3.电缆 线路 |
(1)线路检查验收 (2)线路保护 (3)线路及线段巡査 (4)电力电缆预防性 试验 (5)电缆防火与阻燃 措施 (6)线缆技术管理 |
201
τ-l-r rpβn
壬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续表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査评 项目 |
主要内容 |
4.中低 压配电 网络 |
(1)配电网络 (2)架空配电线路和 接户线 (3)配电变压器及杆 上开关设备 (4)配电变压器低 压侧 (5)开闭所、小区配 电室和箱式配电站 (6)配电网管理 |
6.劳动 安全和 |
(1)电气安全 (2)高处作业安全 (3)起重作业安全 (4)焊接安全 (5)机械安全和受压 容器安全 (6)带电作业安全 (7)爆破作业安全 |
8.生产 指挥 |
(1)机构设置 (2)劳动组织 (3)生产业务管理 (4)岗位职责 |
作业环 境评价 |
(8)生产区照明 (9)永久登高设施 (10)生产厂房及生产 |
(1)运行管理分级 | |||
(1)调度室 (2)调度所应有设备、 资料 (3)调度管理与事故 处理 (4)倒闸操作管理 (5)无功电压调试与 调整 (6)继电保护与自动 装置 (7)继电保护与自动 装置的管理 (8)继电保护专业人 员素质 (9)自动化运行管理 (10)自动化检修管理 (11)自动化技术管理 (12)通信设备技术 管理 (13)防雷安全 (14)通信设备管理 |
区域地面状况 (11)交通安全 (12)防火、防爆 (13)防汛、抗台风 (14)防震、抗震救灾 |
9.运行 管理 |
(2)运行工作 (3)运行培训 (4)技术管理 | ||
5.调 度继 电保 护、自 动化 及通 信 |
7.安全 管理 |
(1)安全生产方针和 安全目标管理 (2)安全责任制 (3)安全监督机构与 安全监督网 (4)安全生产规章 制度 (5)安全培训与考核 (6)安全例行工作 (7)两项措施计划 (8)发承包工程安全 管理 (9)事故调查及安全 信息反馈 (10)安全考核与奖惩 (H)安全管理现代化 |
10.检 修试 验管 理 |
(1)检修及预防试验 计划管理 (2)检修、试验、施 工管理 (3)投入试运行和检 修(试验)总结(报告) |
第三节作业危险点分析
电工作业的危险点分析是指在作业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 工器具和行为动作分析等。危险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作业人员在作业中违 反安全工作规程,随意操作,如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即使系了也不按规定系牢; 作业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机器设备等物体存在不安全状态,个人不安全行为等。 二是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设备等物体,如裸露的带电体,人与之接触就会发生触电;
202
第十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
设备没有防护设施及其运转部分裸露在外面,人与之接触就会发生伤害等。三是 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作业环境,如环境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将直接或间接危害作 业人员身体健康;蜂、蛇、虫蛰咬,甚至使作业人员发生慌乱失去安全意识发生 事故;气象环境恶劣,使作业人员承受不了,发生危害等。
危险点是一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安全文化理念是对事故预防分析,一是把诱 发事故的客观原因归纳为危险点存在;二是认为危险点演变成事故是一个逐渐生 成、扩大、临界和突变的过程;三是提出预防事故的重点应放在危险点的分析和 预控上;四是指出习惯性违章是生成、扩大危险点甚至使危险点发生突变的重要 因素;五是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六是强调严禁饮酒后上班, 无电当有电操作。
总体上讲电工施工作业主要有触电与电击伤人、设备损坏、高空坠落、物体 打击、蜂、蛇、虫蛰咬、土石方坍塌、火灾、雷电等危险、有害因素发生。
1.触电的概念与种类
触电一般是指人体触及带电体。触电伤害是指由于电流通过人体或因电流的 效应而造成的伤害,其可分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可危及 生命。按照人体触电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分为三种:一是单相触电,系 指人体触及单相带电体的触电事故;二是两相触电,指人体触及两相带电体的触 电事故,其危险性很大;三是跨步电压触电,当带电体接地有电流流入地下时, 电流在接地点周围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处两脚之间出现了跨步电压而触电。
电伤是指有电流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等对人体造成的局部伤害。
触电的危险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时间长短及电流的频率有关。IoOmA的 电流流入人体就会致命、40〜60HZ的交流电比其他频率的电流更危险。
电流引起触电与电击伤害事故。由于电气运行人员、安装检修人员、电气设 备使用人员或其他人员,因违反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安全注意事项 教育不够、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与管理力度差,或由于电气设备及线路事故等因 素,造成人身触电、电击等伤亡事故危险与危害。
2.电气设备及线路事故
发生这类事故,在人为因素方面有因人员经验不足、知识缺乏、思想麻痹、 误操作、违章作业、使用不合格的工器具及不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物的因素影响 作业人员,如电气设备安装不当、振荡、调整试验漏项或精度不够、维护检修欠 妥、设计或设备与材料质量先天性不足;在环境方面由于温度、潮湿、化学腐蚀 及自然气象条件影响、设备设施长期运行自然疲劳老化残损;在管理工作方面有 欠缺、安全作业规程不落实、监督检查效果差等因素。事故的表现形式为电路发
203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生短路、过负荷、接地、缺相、绝缘破坏、跳闸、电气设备损坏、触电与电击伤 人、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土石方坍塌伤人、火灾爆炸、线路倒杆断线停电及连 带其他事故发生。
3.风、雨、雷电事故
天气出现风、雨、雷电气象时不适合外勤作业,特别不能登高作业,否则容 易出现高空坠落或雷击伤人;关于雷击现象会造成毁坏建筑物、电气设备和 设施。
4.静电伤害事故
由于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摩擦、高速运转等原因,而产生的静电荷放电会引起 爆炸、火灾以及对人身和设备的电击伤害的危险与危害。
5.在易爆、易燃危险场所,因电气事故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
由于电气设备的危险温度、放电火花、电弧、静电荷放电等因素会引起可燃 性、易燃性、易爆性物品发生着火、燃烧、爆炸,以及伴随的设备损坏与人身伤 害等事故的危险与危害。
第四节施工安全管理
一、认真编制施工"三措一案",保障施工中人身与设备的安全
施工"三措一案”是指施工安全组织措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措 施及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必须在开工前编制好施工"三措一案”,并完成报审批程 序,这不仅是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和坚持"五同时”的要求,更是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1.施工安全组织措施
概括来讲其主要内容归纳为六项:一是组织施工人员让其了解所要施工的工 程(工作)概况、施工项目、主要施工任务及施工质量要求。二是组织做好工作 票安排,一般以工作程序分别安排好施工(安装或检修)的工作内容,计划开工 日期、工作时(期)间、主要安全措施、工作负责人。三是组织施工人员做具体 分工,明确工作总负责人。四是组织对施工人员做具体分工,明确工作总负责人、 专项工作负责人、安全监督人员、工作票签发人员、技术及质量负责人员、各工 作班组成员及验收单位或部门。五是组织对施工过程中提出具体要求,如工作负 责人适时办理工作票,各班组现场负责人应按照各自职责依照施工计划完成各自 任务,若施工涉及多个班组或相关单位及抽调人员时,应合理安排好时间,确保 工作顺利完成,施工中要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六是组致编写工程、现场运行 规程在施工结束前完成编写、校核、审核、批准工作。七是按照相关规程、规范、
2M
第十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
规定提出施工具体质量要求。
2.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其主要大致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施工前各相关班组要熟悉施工图纸 及说明书或施工任务计划,了解工作内容及施工中注意事项:认真学习相关规程、 导则、条例、标准及其施工验收规范,并做到在施工中认真执行,杜绝工作中缺 项漏项等违反技术规程行为。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三是坚持开好班前、班会后, 每天工作前工作负责人要根据施工计划交代清楚当天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质 量要求、进度;查看工作现场具体情况,填写好安全措施票,并采取可靠的现场 安全措施,指出作业中危险因素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并向全体施工人员宣读和 讲解;作业前应认真检查现场各项安全措施和各种工器具及作业设施设备本身均 应处在安全可靠状态;合理搭配人员(技术力量),成员分工要明确、职责要清 楚,在确认施工人员都理解后方可开工。四是准备好所需工具、材料,并检查是 否安全。五是研制器材的装卸、运输、堆放等措施和方案,防止器材在装运、堆 放过程中受到碰撞与损坏,如金具铁件不应受到弯曲、线盘不得平放、钢筋混凝 土预制件堆放场地应平整结实,分层堆放时应稳固可靠,各支垫位置和方法应符 合规定等。六是要准备好各种记录本、验收单、安装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等, 认真执行三级验收制度。七是严格按照工艺及厂家说明书要求数据进行调试,并 填写好安装报告书,按照编写好的工程或设备现场运行规程进行试运行。八是办 理工程交付使用(书面或口头)移交工作。
3.施工安全措施
施工安全措施是保证施工安全的根本所在。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将其又分为保 证安全的组织措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外线施工一般安全措施,还有就是特 殊环境工作的安全措施。它们又分为登高作业、配电变压器台上的工作、线路作 业时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安全措施、邻近带电导线的工作、在停电的低压配电装置 和低压导线上的工作、在保护仪表等二次回路上的工作、电气试验、在六氟化硫 电器设备上的工作、带电作业、电力电缆工作等等。
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概括讲主要是我们常讲的"两票三制"和作业危险点 分析与预控,即工作票、操作票;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转移、间 断、终结制度和对各专业作业危险点进行分析与预控等措施。保证安全的技术措 施主要是停电、验电(与放电)、挂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等。
"两票三制”具体要求已在《电力安全作业规程》中用法规条款明确规定下 来,电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是保障工作人员工作中安全的"生命 票",不容丝毫马虎!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是工作人员工作中安全的最后一道安全 防护线,作业危险点分析使安全工作实现可控、在控、预控。
205
电气作业现场安全工作手册
4.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因施工项目及工程规模的不同而异,但就其共同点主要应体现的内 容有:一是必须组织制定过细的施工计划,包括工作项目与内容、日程安排、工 程程序、承担施工任务的班组,其中工作内容应具体安排到每个工作日或每专项 工作及工作票的办理。二是编报施工"三措一案"。三是开工前要组织将一些必备 物品,如较重的工器具、材料、仪器等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分区域放置管理,并 做好器材交接试验工作,编制交接试验报告。四是在工作得到许可之后落实到每 个工作班次(工作日)的工作,召开好班前工作会。五是组织施工作业,首先对 照图纸或施工要求,将待安装设备尽量就近移位、开箱检查设备外观有无损坏或 异样,并收集好相关资料;然后是施工现场检查设备、材料与现场安装是否存在 问题,如有问题应立即组织解决;再是准备好下一步工序所需物件和器具;工作 负责人在许可工作之后的整个工作期间,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认真监护并及时纠 正不安全动作。六是坚持做到每个工作日(班)开好班后会、工作小结、办理工 作票间断、转移、终结手续。七是办理和完成施工三级验收工作,并做好记录。 八是编写工程或单位施工安装工作报告(总结)。九是安排最后现场全面清理、整 理工器具及剩余材料等物件后撤离现场。
二、施工现场的"六要”和"十不准"制度
L "六要"
一要在工作前向工作班成员详细交代清楚施工作业线路(柜别)名称、工作 地段、工作任务;交代工作票所列各项内容、安全技术措施;交代工作中危险点 及预控制措施。二要将安全用具(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登高板、验电器、 接地线)以及所需材料备齐。三要严格把住安全关,施工前核对线路名称、双重 编号、色相标牌无误、个人安全措施完备,停电作业必须验明线路或设备确无电 压后再挂好接地线。四要检查到位,所用工具使用前要仔细检查,保证安全完好 可靠(即检测无问题,电气及机械试验合格的用具),安全工器具必须齐全,作业 前,要检查施工作业的电杆或设备应安全稳固。五要加强监护,作业中及时纠正 不安全行为,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对作 业人员的安全进行全过程监护。六要严明纪律,施工现场工作中要执行安规,严 守纪律,令行禁止,认真遵守规程和现场安全措施,严禁戏闹、严禁违章和违反 劳动纪律发生。
2•"十不准"
(1)不准无安全用具的人员进施工现场。 ^
(2)不准无工作票进行停电工作和近电(以规程规定为准)工作。
(3)不准在大雾、雷雨和5级大风以上时登杆作业。
206
第十一章现场电气安全管理
(4)不准在没有确认停电的情况下接触电力设备。
(5)不准使用未经验测或已超过有效期的安全工器具。
(6)不准采取突然剪断导线的方法撤线。
(7)不准在高空作业中上下抛掷物品、工具。
(8)不准使用皮尺测量带电导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
(9)不准以约时方式进行停、送电工作。 .
(10)不准野蛮装卸电杆和其他电力器材。
总之,做好施工"三措一案”与施工现场实施"六要"和"十不准”是规范 管理施工,是保障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和设备安全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它是用鲜血 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是安全科学的总结,更是实现安全施工的需要。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