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5. 060.01

S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904. 2—2006

代替 GB/T 16904. 2—16904. 5—1997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第2部分:限界规

Checking of rolling stock clearance for standard gauge railways—

Part 2 clearance treadle


2006-12-14 发布


2007-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6904.2—2006


前 言


GB/T 16904《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检查方法;

——第2部分:限界规。

本部分为GB/T 169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6904. 2-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机车车辆上部限界规》、 GB/T 16904. 3—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电力机车上部限界规》、GB/T 16904. 4—1997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双层客车上部限界规》和GB/T 16904. 5-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 车辆限界规机车车辆下部限界规》。

本部分与GB/T 16904. 2-16904. 5—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GB/T 16904. 1—1997中有关限界规的内容、GB/T 16904. 2—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 辆限界规 机车车辆上部限界规》、GB/T 16904. 3-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电 力机车上部限界规》、GB/T 16904. 4-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双层客车上部 限界规》、GB/T 16904. 5-1997《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机车车辆下部限界规》的内 容合并为GB/T 16904. 2-2006《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第2部分:限界规》;

—-修改了表1(1997年版GB/T 16904.1的表1,本版的表1);

—-修改了极限偏差值(1997年版GB/T 16904. 13. 8,本版的表2)

——修改了上部规名称及命名方法(1997年版GB/T 16904. 216904. 4及附录D,本版的4. 2及 附录C);

——修改了 Z值(1997年版GB/T 16904. 1B. 2,本版的B. 2)

——删除了图AK1997年版GB/T 16904. 1的图A1)

——删除了图Bl(1997年版GB/T 16904.1的图Bl)

——删除了图B2(1997年版GB/T 16904. 1的图B2)

--删除了附录C(1997年版GB/T 16904. 1的附录C)

——修改了附录D(1997年版GB/T 16904.1的附录D,本版的附录C),

——修改了公差值[1997年版GB/T 16904.13. 6 a)3. 8,本版的3. 6 a)3. 8];

^修改了倒角范围值[1997年版GB/T 16904.13.6 b),本版的3.6 b)]

--修改了护轨长度要求(1997年版GB/T 16904.1的图A2,本版的图A. 1)

--修改了检查室尺寸要求(1997年版GB/T 16904. 1的图A2,本版的图A. D0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提出。

本部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成森、瞿建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6904. 2 — 16904, 5—19970


I


GB/T 16904.2—2006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第2部分:限界规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以下简称:限界规),其上部限界规(以下简称:上部 规)及下部限界规(以下简称:下部规)的结构及基本形式尺寸、技术要求、安装调整、质量检验、涂装及 标志。

本部分适用于上部规(基本型、拓宽型)和下部规的设计制造及安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690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 16904. 1-2006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第1部分:检查方法

GB 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GB 146. 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3限界规的一般规定

3.1限界规包括上部规、下部规、线路及基础部分。应设限界检查室及限界规检测显示系统,见附录A 的图A.1

3.2上部规分为两种:基本限界上部规、拓宽限界上部规。拓宽限界上部规适用于电力机车、双层客车 等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3.3限界规的内轮廓尺寸不小于GB 146. 1-1983规定的机车车辆限界,但不应超过准确度规定的误 差范围,结构的固定部分尺寸应符合GB 146.2—1983建限-2的规定。


3.4限界规应具有刚性基础。

3. 5在限界规的前后应各有一个大于被检车一倍车长的检查区段,检查区段的线路平直要求见表1

1检查区段的线路平直要求           单位为毫米


项 目

轨距

两轨水平高差

方向及高低(纵向)

技术要求

1 435±1.0

≤1.0

≤5.0


3.6限界检查区段线路的钢轨内侧加装护轨及轨距杆,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护轨与正轨间距42. 5+mm

b)护轨可分段安装,两端导角应在20°25°之间;

c)护轨总长度应大于两倍被检车长度。

其布局见附录A的图A.l0

3.7上部规内横向尺寸应计入计算车辆的最大允许制造宽度和缩减量、机车车辆横向间隙和水平方向


1


GB/T 16904.2—2006

的最大磨耗量、限界规自身的调测误差。

上部规距轨面某一高度处的宽度尺寸的计算按附录B的规定。

3. 8限界规安装、调整后其有关部位的极限偏差不应超过表2规定的数值。


2限界规安装调整后有关部位的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部 位

极限偏差

限界规中心线相对于线路中心线偏移

1.0

上部规高度

0 -4.0

上部规宽度

0

—3. 0

下部规高度

±0. 75

下部规宽度

÷ι.o


3.9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室应有良好的采光和宽阔的视野,应能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并配备必要的 通讯设备。

3. 10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室顶部应设平台、栏杆、扶梯等保证作业安全的设施,以便观察车上部及 顶部情况。

3.11限界规应具有检测显示,记录管理系统。其系统应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卞,检测信号采集、传输、 显示灵敏准确可靠,记录管理便于查询并保存可靠。

3.12限界规(含检查区段线路)每年应由计量部门检定一次。在调整限界规后,应由计量部门对限界 规进行检定。

3.13限界规的型式标记参见附录C

4上部规

4. 1结构组成

上部规由下列结构组成:

a)钢结构框架;

b)中心调节器;

c)活动工作台及梯子;

d)叶板及伸缩调整定位装置;

e)双向摆动及中心复位机构;

f)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

4.2基本结构型式

4. 2. 1基本型上部规基本结构型式,见图Io

4. 2. 2拓宽型上部规基本结构型式,见图2


2


GB/T 16904.2—2006



t







1——钢结构框架;

2--中心位置调节器;

3--活动工作台及梯子;

4--叶板(Vn11111111111νV及伸缩调整定位装置;

5--双向摆动及其中心复位装置;

6--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


1基本型上部规基本结构型式示意图


Γ


r



3


GB/T 16904.2—2006



1——钢结构框架;

2——中心位置调节器;

3--活动工作台及梯子;

4--叶板(V1Vm11111111V及伸缩调整定位装置;

5--双向摆动及其中心复位装置;

6--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


4


2拓宽型上部规基本结构型式示意图


GB/T 16904.2—2006

4.3技术要求

4. 3.1上部规及其基础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和施工安装。

4.3.2钢结构框架由立柱、横梁等部件组焊制成,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4. 3.3焊接件焊前应清除焊缝表面的污垢,其焊接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4.3.4立柱、横梁焊接件在全长内直线度为3.5 mm

4. 3. 5叶板应选用防腐、耐候材料制造;各叶板直线度为0. 5 mm,平面度为1. 0 mm,测量边的直线度 为O. 3 mm,表面粗糙度Ra上限值为12. 5 μmo

4. 3.6叶板应能在平面的两维方向伸缩调整,留有足够的调整量,调定后可定位紧固;每块叶板能定轴 双向摆动且自动中心复位,中心位置稳定可靠。

4. 3.7活动工作台、梯子应焊接牢固,活动工作台开启与收回应灵活安全,收回后不影响机车车辆正常 通行。

4.3.8中心调节器由调节螺杆和刻度尺组成,应选用防腐、耐候材料,其刻度尺的刻线应清晰、准确,其 深度和宽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4. 3. 9限界规上的电器盒、电线管等应全封闭,注意防水及排水。

4.3. 10各紧固螺栓、螺母、垫圈等件应进行防蚀处理。

4.3. 11混凝土地基应平整,基础面应低于轨面15 mm~20 mm,以便进行找平调整。

4.4安装与调整

4. 4. 1上部规应安装在按3. 43. 6要求调整好的线路上。

4.4.2上部规框架两条对角线差不大于5 mm,框架平面与轨道线路垂直,其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铅 垂,框架的立柱、横梁与钢轨平面的垂直度、平行度公差在总长度内为5 mm

4.4.3立柱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其下安装面调整到与轨面平。

4.4.4各叶板之间应有1 mm2 mm间隙,叶板各自应转动灵活,不允许相碰。

4. 4.5中心调节器安装在横梁的中间位置上,并将中心调整在两轨中心线的铅垂线上,锁紧调节螺母。

4.4.6按表2的要求调整各部叶板安装尺寸精度。

4.4.7紧固各部螺栓。

4.4.8现场配套安装传感器及专用计算机部分,并调试合格。

4.4.9上部规不允许安装在电气化铁道接触网下方。

5下部规

5. 1结构组成

下部规的结构组成如下:

a)三维可调支座;

b)叶板及支承轴承;

c)叶板;

d)各种镶块;

e)双向摆动及其中心复位装置;

f)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

5.2基本结构型式

基本结构型式见图3


5


GB/T 16904.2—2006



1——三维可调支座;

2 叶板及支承轴承;

3—各种镶块(切、V1V11111111111V71)

4—-双向摆动及其中心复位装置;

5——非接触传感器及其封闭安装盒。

3下部规基本结构型式示意图

5.3技术要求

5.3. 1下部规及其基础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和施工安装。

5. 3. 2下部规尽可能采用防腐耐候材料;一般钢材应除锈,清污并做表面防腐处理。

5.3.3下部规的叶板分三段组成,设在两轨间及两轨的外侧,可各自在支撑座上自由摆动,三段叶板平 时均复位至铅垂状态。

5. 3. 4下部规分段设铅垂复位装置,当被检车下部有关零件与下部规叶板相碰后,叶板应能摆动让开, 碰过后自动恢复到直立状态,摆动复位铅垂误差最大处小于8 mm

5.3.5GB 146. 1-1983车限-1B、车限-2、车限-3的规定,下部规应设一组或多组,设多组下部规时, 各下部规相距应大于等于4 mo

5. 3.6下部规与线路上的护轨相矛盾时,护轨应分段安装。

5.3.7下部规两轨枕之间的混凝土基础,枕间距大于350 mm,基础上平面位于轨面以下280 mm~ 310 mmo

5. 3. 8下部规上所用各种紧固件应防腐、耐候,紧固后螺纹应外露且不多于3扣。

5. 3. 9各部镶块测量边直线度为0. 2 mm,平面度为0. 3 mm,表面粗糙度Ra6. 3 μm0

5.3. 10各部镶块两侧边作刻度线(或镶不锈钢直尺),其调整范围见表3。刻线深0. 1 mm,0. 1 mm~0∙ 2 mmo


3各种做块调整范围             单位为毫米


镶块

I

In

IV

V

VI

刻度长度

IlO

120

160

150

120

120

调整范围

60 180

60 180

60 200

60 210

60 180

60 180


5.4安装与调整

5.4. 1下部规的中心线应与线路的中心线的垂直线重合,其检查边应垂直于轨道中心平面,平行于轨 平面。

5.4.2下部规安装后,应符合表2的规定。

5.4.3分三段制造的下部规,安装后叶板上边调成一直线,其直线度为1 mm

5.4.4各组镶块应调整到各处实际需要的高度,分别检查车体的弹簧承载部分、转向架的弹簧承载部

6


GB/T 16904. 2—2006


分、非弹簧承载部分的各部件是否超限。

5. 4. 5当被检车作简化下部限界检查时,按GB/T 16904. 1-20063. 2. 5的规定,应上调下部规各 部壤块尺寸。

6质■检验

应在加工现场进行试组装检验。焊接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按3. 8的规定进行检测。 各活动、转动部件应动作灵活,检验合格后填写产品合格证书。

7涂装

7.1上下部规钢结构应全部除锈,涂防锈底漆。

7.2上下部规涂面漆两遍,一般选黄色耐候漆;表面应均匀,粘附牢固,不允许有明显的皱纹、气泡和 脱落。

7.3上部规叶板两面,活动工作台侧面、梯子侧面及接线盒等处涂反八字黑黄相间(间距60 mm 100 mm)警戒色线。

7.4下部规底部涂黑色沥清漆,叶板涂黄色。

8标志牌

8. 1上部规应在明显部位设有标志牌。

8.2下部规在两侧接线盒处设标志牌。

8.3应包括的内容:

a)型号、名称;

b)编号;

c)重量;

d)制造年月日;

e)制造厂名称。


7


GB/T 16904. 2—200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限界规的基本布局


A. 1限界规的基本布局图,见图A.1



(10 m)



1--限界规的基础部分及线路;

2——上部规;

3--下部规;

4--显示系统;

5..检查室。


A. 1限界规的基本布局图


GB/T 16904.2—2006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上部规距轨面某一高度处的宽度计算及计算示例

B. 1缩减■的确定,

B. 1.1当车体长度不大于计算车辆(即车体长度L=13. 22 m,转向架中心距∕ = 9. 35 m)时其车体最 大容许制造宽度不需缩减,限界规尺寸也不缩减。当车体长度大于计算车辆时,应按GB 146. 1-1983 的有关规定,算出其理论缩减量,然后再按以下方法换算为实际缩减量。

B. 1.2机车车辆半宽实际缩减量C"的确定。

机车车辆中部半宽的实际缩减量为:

C = Am ∙ Cm            ..............................( B. 1 )

机车车辆端部半宽的实际缩减量为:

C = A. ∙ C-              ..............................( B. 2 )

C* =max(C ,C)

式中:

Am --中部实际和理论缩减量的比例系数,Am = O. 474 7

A-—端部实际和理论缩减量的比例系数,4=0. 423 4

Cm-- 中部半宽缩减量,单位为毫米(mm)

Ce-—端部半宽缩减量,单位为毫米(mm)

B.2计算

上部规距轨面某一高度处的宽度计算:

AG = 2Bg = 2(B* -C* +Z)+」..............................(B.3 )

式中:

AG--上部规距轨面某一高度处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g-—上部规在某同一高度处的半宽,单位为毫米(mm)

B,——机车车辆限界在某同高度处的最大半宽,单位为毫米(mm)

C*--限界规半宽的实际缩减量,单位为毫米(mm);

Z——限界规半宽间隙常量,上部规半宽间隙常量为13 mm,下部规半宽间隙常量为5 mm

^_—限界规横向长度允差为一;mm/m

对于电力机车上部限界规距轨面高度350 mm1 250 mm处不考虑间隙常量取Z=O,其他部分的 横向宽度尺寸仍按上式进行计算。

示例1a2敞车L = 12 500 mm, Z = 8 700 mm,均小于短计算车辆值,计算在距轨面高350 mm~l 250 mm, B=I 600 mm处限界规的高度。

Ag = 2Bg = 2X(1 6OO-O+13)_mm

Ag = 3 226_mm

示例2YZ25客车L = 25 500 mm,Z=18 000 mm,转向架轴距S=2 400 mm,计算最大实际缩减量为48.14 mm,超过 规定的实际最大缩减量47{因实际上YZz5客车已经做到了 3 106 mm[(3 200-3 106)+ 2 = 47]},这里应仍取47,计算限 界规在距轨面高1 2 5 0 mm3 600 mm,B=I 600 mm处的宽度。

Ag = 2Bg = 2X(1 6OO — 47 + 13)_mm

Ag = 3 132-3 mm


9


GB/T 16904. 2—2006

示例3Pm棚车L=I5 500 mm,∕=11 700 mm,转向架轴距S=I 750 mm,按以下方法计算其实际缩减量,并计算限 界规在距轨面高350 mm~l 250 mm,B=I 600 mm处的宽度。


a)计算中部实际缩减量:

Wm=儘+鹼Xl 000 = 58.31 mm Cm=Wm-Dm = (58.31-36) = 22. 31 mm

C =0. 474 7 Cm^10. 60 mm

b)计算端部实际缩减量:

We=(i⅛∕-)X1 000 = 41.79 mm Ce = We-De = (4L 79 —36) = 5. 79 mτn C* =0. 423 4 Ce=2. 5 mm

c)取最大值:

C* =max(C* ,ɑʃ ) = 10. 6 mm

d)计算距轨面350 mm

1 250 mm, B = 1 600 mm 处的 Ag

Ag = 2Bg=2×(1 600-10. 6 + 13)_mm

Ag =3 204.8-3 205一;mm


注:这样的Psz的车体在1 250 mm以下最大的宽度可以做到3 205-26)mm =3 179 mm(包括制造公差)。

示例4双层客车之一:L=25 500 mm,∕=19 200 mm,S=2 400 mm,计算其中部和端部的实际缩减量及距轨面高 度1 350 mm,3 850 mm,4 800 mm处的限界规横向宽度尺寸Agi »Agz ,Ags «

a)GB 146.1-1983计算其中部和端部的缩减量


We=儒+騎 Xl 000 = 156 mm

We=     ~-晶)X1 Ooo = II4 9 mm

Cm = Wm-Dm = (156 —36) = 120 mm

Ce =WC-De = (114 9 —36) = 78. 9 mm

b)计算实际缩减量:

C =Am ∙ Cm=0. 474 7X120 = 57.0 mm

C =Ae ∙ Ce = O.423 4×78.9 = 33.4 mm

取最大值

C* =max(C ,C ) = 57. 0 mm

c)计算在距轨面高1 250

mm,3 850 mm,4 800 mm 处的 AGl ,Ag2 ,Ag3 °

1 250 mm 处:

As =2Bgi =2X(1 600-57 + 13)_ =3 112一; mm

3 850 mm

Ag2=2Bgz=2X(1 700-57 + 13)-3=3 312一; mm

4 800 mm 处:

Ag3=2% =2X(750-57 + 13)一;.5 = 1 412_.5 mm


10


GB/T 16904.2—200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型号


TX X X - X

-----------型号分类(1,2,3…)

------------上部规(S)下部规(X)

L---分类(j, k…)

----------------名称缩写(TX) 示例:

TXjs-I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基本型上部限界规1型;

TXx-I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下部限界规1型;

TXks-I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拓宽型上部限界规1型。



中 华人民 共和国 国家标准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检查 第2部分:限界规

GB/T 16904. 2—2006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 WWW. bzcbs. com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X1230 1/16 印张1 字数23千字 20073月第一版20073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 • 1-29171 定价 16.00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SOT^ √0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