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CECS 162 : 2004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instrumentation autom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n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2004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instrumentation autom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n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CECS 162 2004

主编单位 哈 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批准单位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 0 0 461


2004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建标协字第12号文《关 于印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02年第一批标准制修订项目 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规程O

本规程在编写过程中,由全国水处理自动化控制学术研究会 组织编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研究,总结了我国给水排水仪表 自动化控制工程施工及验收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给水排 水自动化控制过程、仪表自动化及在国内应用的国外相关产品的 大量文献和工程资料,以及仪表自动化控制ʌ管道施工ʌ电气施工、 电气防爆 防雷 综合布线.工业计算机系统ʌ互联网工程、防腐等 相关专业的标准,并且在广泛征求了给水排水专业、环境工程专 业.仪表自动化控制专业设计 研究 施工及仪器仪表生产和工程 使用等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O

本规程的内容包括总则 术语和主要代号.取源部件和仪表、 仪表控制系统设备ʌ网络工程.防雷.工程验收等7章及附录和条 文说明O

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 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 求,现批准协会标准《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程》,编号为CECS162 2004,推荐给工程施工和使用单位采用O

本规程第4. 6. 14 6. 24 6. 54 61161.1条建议列入《工 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O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 CECS∕TC8归口管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邮 编150001,电话/传真:0451—86412794, E - mail lcs39416 @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sohu. com)负责解释 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

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O


主编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加单位• 哈尔滨天业环保有限公司 哈尔滨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顺德科力给水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远工控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灿生 黄毅轩 刘鹏远 张新欣 陈牧民

陆志豪 马 超 崔福义 南 军 蒋继申

王都喜 胡林献 费霞丽 朴芬淑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441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目次

1总则.........................................................(1 )

2 术语、主要代号................................................... ( 2 )

2. 1术语-...................................................................... ( 2 )

2. 2 主要代号 •……-……   •• ••……••   .......... ( 5 )

3 取源部件和仪表 •....................................... ( 7 )

3.1 一般规定......................................................(7 )

3. 2 压力取源部件和仪表..........................................(8 )

3.3 流量取源部件和仪表 •• •…••'……......................(8 )

3.4 物位取源部件和仪表..........................................(10)

3.5 温度取源部件和仪表…••一.......................................(11)

3.6 水质分析取源部件和仪表-......    (H)

3.7 流动电流检测器 .......        (13)

3.8 仪表试验和调校 •...... ............................... (13)

4 仪表控制系统设备 -......          (17)

4.1 仪表线路 ........................     (17)

4.2 仪表管道 ...................     (18)

4.3 仪表控制系统柜、操作台 •  ....................-.......... (19)

4.4 仪表电源设备...................................................(20)

4.5 控制系统 •............      —.........• (21)

4.6 防爆 防腐和接地 -...... ................................... (25)

4.7 执行器.........................................................(28)

5 网络工程.........................................................(29)

5.1 一般规定 … ............     ・♦・・..........  (29)

5. 2 电缆...............................         (30)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3 光纤......... ............ *  . ........ .....................(35)

5.4 综合布线......................................................(37)

5.5 网络系统测试...................................................(41)

6 防雷.....................................      (44)

6.1 防雷.......... •…*............................................ (44)

6.2 防雷接地 .…••…-...........•................................ (44)

7 工程验收.........................................................(46)

7.1 试运行.........................................................(46)

7.2 工程验收 •  • ........     (46)

附录A 节流装置所要求的直管段最小长度..................(50)

附录B 工控机系统可靠性考核试验方法.....................(52)

附录C 工控机系统鉴定验收文件的完整性检查............(55)

附录D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的检验项目和内容.........(56)

附录E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电气测试方法和内容.........(59)

附录F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62)

本规程用词说明...............................................................(6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总则


1. O. 1 为提高我国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的施工技术和 管理水平,统一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O

1. 0. 2 本规程适用于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的施工及验 收。

1. 0. 3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的施工,应按设计施工图和 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并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设备型号和材料规 格材质亦应符合设计要求O修改设计必须经原设计部门同意O

1. 0. 4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的施工应做好与建筑、电 气、设备、工艺ʌ管道和网络等专业工程的配合O

1. 0. 5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设计施工图纸、有关技术文件及说明书已齐全;

2 施工图纸已经过会审,并进行了技术交底及必要的技术培 训等工作

3 施工现场已具备施工条件;

4 已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对复杂、关键的安装和试验工作已 编制施工方案O

1. 0. 6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的施工除按本规程执行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 术语.主要代号

2. 1术语

2. 1. 1 自动化仪表automatic instrumentation

对被测变量和被控变量进行测量和控制的仪表装置和仪表系 统的总称o

2. 1. 2 控制control

为达到规定的目标,在系统上或系统内进行的有效的活动O

2. 1. 3 传感器transducer

接受输入变量的信息后,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同种或别 种性质输出变量的装置O

2. 1. 4 变送器transmitter

输出为标准化信号的传感器O

2. 1. 5 执行器actuator

在控制系统中通过其机构动作直接改变被控变量的装置O

2. 1. 6 取源部件tap

在被测对象上,为安装连接检测元件所设置的专用管件 引出 口和连接阀门等元件。

2. 1. 7 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

通过精密控制或操纵若干变量以达到既定状态的系统。仪表 控制系统由仪表设备装置仪表管线 仪表动力和辅助设施等硬件 和相关的软件组成O

2. 1. 8 仪表管道instrumentation piping

仪表测量管道、气动和液动信号管道、气源管道和液压管道的 总称O

2. 1. 9 仪表线路instrumentation line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仪表电线、电缆 补偿导线、光缆和电缆槽 保护管等附件的总 称。

2. 1. 10 试验testing

对产品或过程等实体的额定值(或极限值)或特性指标 质量 进行验证或调整的操作O

2. 1. 11 校准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仪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实物 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对应的由参考标准确定的量值之 间关系而进行的一组操作O

2. 1. 12 调整adjustment

为使测量器具达到性能正常 偏差符合规定值而适于使用的 状态所进行的操作O

2. L 13 本质安全线路intrinsically-safe circuit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 电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或蒸汽的线路O 2∙ L 14 现场总线field bus

连接仪表、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 双向传输、 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O其关键性标志是能支持双向、多节点、总 线式的全数字通讯O

2. 1. 15 SCADA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由一个主控站(MTU)和若干个远程终端站(RTU)组成的, 采用无线 微波、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等通讯方式进行监测和控 制的系统o

2. L 16 集散式控制系统(DCS)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由多台计算机和现场终端机连接组成,通过网络将现场控制 站控制管理站和工程师站连接起来,共同完成分散控制和集中操 作管理的综合控制系统O

2. L 17 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IPCS) industry control computer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system

一种由微型计算机或小型计算机构成的,处理来自工业环境 中各种变送器的输入,并将处理结果输出至执行机构和有关外围 设备,以实现过程检测 监视与控制的专用集中型计算机系统O以 下简称 工控机系统O

2. 1. 18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一种用作数字控制的专用电子计算机O它按照用户程序存储 器里的指令安排,通过输入接口采入现场信息,执行逻辑或数值运 算,进而通过输出接口去控制各种执行机构的动作0

2. 1. 19 流动电流检测器(SCD) streaming current detector

用于检测水样中胶体粒子荷电特性的一种仪器。

2. 1. 20 氧化还原电位(ORP)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用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用铂电极作指示电极的电位差值O它 是氧化物质和还原物质量的反映O

2. 1. 21 浊度计turbidimeter

测量水样浊度的仪器。当射入试样水的光束强度固定时,透过 水样后的光束强度与悬浊物的成分 浓度形成函数关系,通过光电 效应可将光束强度转换为电流强度,从而反映水的浊度。

2. 1. 22 pH

水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o

2. 1. 23 溶解氧(DO) dissolved oxygen

溶解于水中的氧的浓度。

2∙ 1. 24 余氯residual chlorine

当以液氯为消毒剂进行饮用水氯消毒时,液氯与水中还原性 物质或细菌等微生物相作用后,剩余在水中的氯量O 2. 1. 25 污泥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活性污泥 固体物的总重量o

2. L 26 路由器router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利用互联网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 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独立性 的仪器O

2. 1. 27 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

针对温度、压力 流量液位(或物位)、成分和物性等参数和时 间.状态,而对滤池排泥、反冲洗等的控制。

2. 1. 28 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

计算机之间通信的一套标准化规则0

2. 1. 29 TCP/IP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即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O是一组被互联网广泛应用的 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播和电子邮件等多个功能的基本协议O 2. L 30 以太网Ethernet network

局域网的一种工作方式O指一个数据从发出到成功到达目的 地的一组规则,其核心思想是多个设备共享传输信道O

2. L 31 操作站operate station

操作人员完成过程监控任务的操作界面O也可对过程进行调 节和控制O

2. 1. 32 控制站control station.

对现场的过程量进行数字采集、存储,并向上传送,以完成局 部的闭环控制与顺序控制的操作界面O

2.2 主要代号

2. 2. 1 给水排水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中应用的代号应符合表

2. 2. 1的规定O


2. 2. 1 主要代号


代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PU

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RT

阴极射线管

Cathode-ray Tube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续表2∙ 2・ ɪ


代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PVC

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CDT

CRT显示终端

CRT Display Terminal

OPS

操作员站

Operator's Station

OPC

操作员控制台

Operator's Console

DCS

分散型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MAP

工厂自动化协议

Manufacturing Automatic Protocol

ICC

工业控制计算机

Industry Control Computer

ICS

工业控制系统

Industry Control System

IPC

工业用可编程控制器

Industrial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FOCA

光缆

Fiber Optics Cable

FO

光纤

Fiber Optics

LAN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RO

路由器

Router

M/A

手动/自动

Manual/Automatic

FB

现场总线

Field Bus

ACS

自动控制系统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O

输入/输出

ɪn/θut

PC

个人电脑

Personal Computer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SCD

流动电流检测器

Streaming Current Detector

MTU

主控站

Master Terminal Unit

RTU

远程终端站

Remote Terminal Unit

DAF

溶气浮选

Dissolved Air Flotation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取源部件和仪表


3. 1 一般规定

3. 1. 1 取源部件预埋件的安装应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O取源部件 的安装应在设备安装之后进行 取源部件的开孔与焊接工作,须在 管道或设备的防腐 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O

3. 1. 2 在管道和设备上开孔时,应采用机械加工方法。

3. 1. 3 安装取源部件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O取源阀

门与设备或管道的连接不宜采用卡套式接头O

3. 1. 4 取源位置须具有工艺代表性,取源部件应安装在介质流速 稳定的地方O当取源部件安装点上下游有弯头、三通或阀门等部件 时,其距离应符合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要求O取样管应短。

3∙ 1. 5 取源部件仪表的安装位置应按设计文件施工,当设计文件 无具体要求时,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线充足,操作 维修方便O不宜安装在振动 潮湿易受机 械损伤.有强磁场干扰 高温 温度变化剧烈和有腐蚀性气体的地 方,安装在室外的仪表应采取相应的防曝晒 防水 防潮 防冻措 施O

2 仪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通风良好,且不影响人行和邻近设 备安装与解体的场所,安装时不应敲击或振动,安装后应牢固、平

TFΛ O

3 就地安装的显示仪表应在手动操作设备时便于观察仪表 示值,同时应满足方便施工,使用和维护。

4 仪表安装前应外观完整 附件齐全,并按设计规定检查其 型号、规格和材质。

3. 1. 6 直接安装在管道上的仪表与管道连接时,仪表上法兰的轴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线应与管道轴线相一致,固定时应使其受力均匀O安装完毕后,应 随同系统一起进行压力试验O

3. 1. 7 仪表和电气设备上接线盒的引入口不应朝上,当不可避免 时,应采取密封措施O

3. 1. 8 仪表和电气设备标志牌上的文字和端子编号等,应书写正 确、清楚O

3 1. 9 对于装有旁通管和旁通阀的采样管,在保证有足够采样源 的前提下应把旁通阀开到最大O

3.2 压力取源部件和仪表

3 2. 1 当压力取源部件与温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段上时,压力取 源部件应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上游侧O

3. 2.2 测量浑浊介质的压力时,取源部件应倾斜向上安装,在水 平的管道上宜与流向成锐角安装O压力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倾斜的 管道上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应在管道水平中心线以下45。夹角 内。

3∙ 2. 3 测量低压的压力表或变送器的安装高度,宜与取压点的高 度一致;测量高压的压力仪表安装在操作岗位附近时,宜距地面不 小于1. 8m,或在仪表正面加防护罩。

3. 2. 4 就地安装的压力表不应固定在振动较大的设备或管道上0

3. 3 流量取源部件和仪表

3∙ 3. 1 管道式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取源部件应安装在满管 流的位置,明渠式超声波流量计取源部件应安装在液面相对稳定 的地方O

3 3. 2 管道式超声波流量计、明渠式超声波流量计传感器的安装 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或产品说明书要求。

3. 3. 3 转子流量计应安装在无振动的垂直管道上,其中心线与铅 垂线间的夹角不应大于2。,被测流体流向必须自下而上,上游直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管段长度不宜小于2倍管道直径O

3. 3. 4 涡轮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前 置放大器与变送器的距离不宜大于3mo

3∙ 3. 5 涡街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放大器与流量计分开安装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 Omo

3. 3. 6 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流量计、被测介质与管道三者之间应连成等电位接地O当 周围有强磁场时,应采取防干扰措施O

2 在垂直的管道上安装时,被测介质的流向应自下而上 在 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时,两个测量电极不应在管道的正上方 和正下方位置O

3 当流量计口径大于300mm时,应由专门的支架支撑,且 宜加装伸缩管o

3. 3. 7 毕托管、文丘里式毕托管和均速管等流量检测元件的取源 部件的轴线,必须与工艺管道轴线相垂直,其上ʌ下游侧直管段的 最小长度应符合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O当设计文件无规定 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O

3 3. 8 在规定的直管段最小长度范围内,不得设置其他取源部件 或检测元件O直管段管子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和凸出物O

3. 3. 9 节流装置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时,取样孔的方位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气体流时,在管道的上半部O

2 测量液体流时,在管道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0~ 450夹角的范围内o

3 3. 10 用均压环取压时,取样孔应在同一截面上均匀设置,且 上>下游侧取样孔的数量必须相等O

3. 3. 11 流量取源部件的安装检验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 3. 11的 规定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9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X ɪɪ 流量取源部件的安装检验质量标准


检验项目

质量标准

节流元件前后直管段最小长度

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温度计在节流元件 上游距离

温度计套管直径 不大于0. 03

>5

温度计套管直径 0. 030 0.13D

>200

温度计装在节流元件下游距离

>5D

单独钻孔 角接取源

上下游取样孔直径

相等

上下游取样孔轴线与 节流元件上下游侧端面距离

0. 50

取样孔轴线与 工艺管道轴线垂直度

允许偏差3

取样孔直径

4~10mm

法兰取源

上下游取样孔轴线与 孔板上下游侧端面距离

版>0.6和)≤L50mm25. 4÷0.5mrJ ^≤0. 6P>0.6150mm≤∕)^

IOOOmm25.4±lmm        ]

取样孔直径

6~12mιn

上下游取样孔直径

相等

P0/2取源

上游取样孔轴线与 孔板上游侧端面距离

Z)±0. W

下游取样孔轴线与 孔板上游侧端面距离

S≤0. 60. 5±0. 02

万>0.60.5D±0. OlD    I

取样孔轴线与工艺管道轴线

垂直相交

上下游取样孔直径

相等


注:D为管道内径,胃为直径比O

3. 4 物位取源部件和仪表


3. 4. 1 物位取源部件应安装在变化灵敏,且不使检测元件受到物 料冲击的地方。

3. 4. 2 内浮筒液位计和浮球液位计采用导向管等装置时,导向管 等装置必须垂直安装,并应保证导向管内液流畅通。

3. 4. 3 双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前应复核尺寸,检查内部管道的严密性。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 应垂直安装,其中心点与正常液位相重合o

3. 4. 4 单室平衡容器宜垂直安装,其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文件规 定O

3∙ 4. 5 补偿式平衡容器安装固定时,应有防止热膨胀而被损坏的 措施O

3. 4. 6 安装浮球液位器用的连接管的长度,应保证浮球能在全量 程范围内自由活动O

3 4. 7 电接点水位计的测量筒应垂直安装,筒体零水位电极的中 轴线与被测容器正常工作时的零水位线应处于同一高度O

3. 4. 8 压差式液位计的引样管应采取防止堵塞和便于疏通的措 施,对传感器应采取保护措施O

3. 4. 9 超声波的发射方向与物位面应保持垂直,在超声波发生器 发射角方向范围内不得有其他障碍物O

3. 4. 10 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连通井内或池壁旁时,应考虑超声 波散射角的影响,距壁距离应符合说明书要求O

3. 5 温度取源部件和仪表

3 5. 1 温度取源部件应安装在介质温度具有代表性,不易受被测 介质强烈冲击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介质流 速呈死角处。热电偶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宜远离强磁场O

3. 5. 2 温度取源部件在管道上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管道垂直安装时,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垂直;

2 在管道的拐弯处安装时,宜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轴线 应与管道轴线相重合;

3 与管道倾斜安装时,宜逆着介质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 管道轴线相交O

3. 6 水质分析取源部件和仪表

3 6. 1 水质分析取源部件应安装在压力稳定、反映真实成分、具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有代表性的地方O

3. 6.2 水质分析取源部件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时,其安装 方位应符合本规程第3. 2.2条的规定°

3∙ 6. 3 分析仪表前的取样管路应设调节阀和带调节阀的旁通管, 取样管道长度应短。

3. 6. 4 在线取样分析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地点应靠近取样点O当在室外安装时应加仪表箱,在 寒冷地区应采取保温措施。

2 安装地点应具备清洗水源、水样自然排放口和必要的试剂 存放空间O

3 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O

3. 6. 5 在线非取样分析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地点应具有固定、保养的空间,在寒冷地区应采取保 温措施

2 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应确保在最低液位以下200mm

3 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O

3∙ 6. 6 浊度仪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浊度仪的安装应确保其主体顶部保持水平,传感器应安装 在采样点附近O浊度仪取源部件安装部位应避开气泡多的地方。

2 安装前应清洗浊度仪主体和脱泡器O主体顶部至少应有

22cm的空间,下面应留有空间,放置容器接取排放水O

3 在较大的输水管上宜安装样品进水龙头,龙头宜安装在管 路的中心点O

3. 6. 7 pH/ORP/DO检测仪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式传感器应安装在被测介质满管处;

2 带自动清洗的控制仪应在传感器旁设置水源或气源,并使 其压力、被测介质流量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3 人工清洗的控制仪,其传感器应安装牢固,同时要方便拆 卸,便于人工清洗。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6. 8 余氯分析仪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析仪应靠近取样点安装 分析仪的外壳应能保护其免受 水处理工艺产生的有害气体或液体的损害

2 余氯的取样点宜选择在氯已完全混合,且已与水样反应的 地点,其与加氯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应为管道直径的10倍。

3. 6. 9 污泥浓度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与垂直方向成15°夹角

2 传感器测量头部分应避免安装在水流湍急,产生大量气泡 的地方,当安装在气泡较多的场合时应加防护罩O

3.7 流动电流检测器(SCD)

3. 7. 1 当采用SCD时,水样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样应具有代表性,取样点的位置宜满足大约2min的延 时时间,且应将SCD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靠近取样点。对于采用静 态混合器的工艺,可在混合器后Im左右取样;对于采用管道混合 的工艺,可在距投药点约40倍管径处取样O

2 取样水含有砂、污泥或其他细小微粒时应使用水样清洁设 备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水样应不含损坏探头和阻碍水样流动的 异物O不宜使用管路过滤器。

3. 7.2 废水处理的SCD水样应在混凝剂投加和混合之后,澄清 阶段之前进行取样。在气浮系统中,宜在废水进入DAF罐之前取 样。

3. 7. 3 对于压滤系统,SCD的取样点宜在压滤机的重力排放段, 不应在滤液与压滤机冲洗液混合处取样O对于离心机应注意避免 取样中可能出现的泥块

3. 8 仪表试验和调校

3. 8. 1 仪表在安装和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校准和试验,确认符合 设计文件要求和产品技术文件所规定的技术性能O仪表系统在使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用前必须进行系统调校,单体仪表的调校宜在安装前进行O

3. 8.2 仪表调校用的电源应稳定O当采用交流电源和60V以上 直流电源时,电压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的士 10%;采用60V以下 直流电源时,电压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的士 5%

3. 8. 3 仪表调校用气源应清洁、干燥,露点至少比最低环境温度 低10℃;气源压力应稳定,波动不应超过额定值的±ιo⅜0

3. 8. 4 仪表工程在系统投用前应进行回路试验O

3. 8. 5 仪表回路试验的电源和气源宜由正式电源和气源供给O

3. 8. 6 调校用的标准仪表应具备有效的鉴定合格书,其基本误差 的绝对值不宜超过被校准仪表基本误差绝对值的l∕30调校用试 剂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并满足试剂对环境的要求O

3. 8. 7 弹簧管压力表.双金属温度指示计经调校合格后,应加封 印O

3. 8. 8 仪表的调校点应在全量程范围内均匀选取, 一般应不少于 5点,系统调试时不少于3O

3. 8. 9 指针式显示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面板清洁,刻度和字迹清晰;

2 指针在全标度范围内移动应平衡.灵活,其示值误差、回程 误差应符合仪表准确度的规定;

3 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倾斜或轻敲表壳后,指针位移应符合 仪表准确度的规定O

3. 8. 10 数字式显示仪表的示值应清晰 稳定,在测量范围内其示 值误差应符合仪表准确度的规定O

3∙ 8. 11 变送器、转换器应进行输入输出特性试验和校准,其准确 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性能要求,输入输出信号范围和类型应与铭牌 标志、设计文件要求一致并与显示仪表配套O

3. 8. 12 温度检测仪表的校准试验点不应少于2O热电偶和热 电阻可在常温下对元件进行检测O

3. 8. 13 压力>差压变送器应按设计文件和使用要求进行零点、量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程调整和零点迁移量调整0

3. 8. 14 浮筒式液位计可采用干校法或湿校法校准O干校挂重质 量的确定,以及湿校试验介质密度的换算,均应符合产品设计使用 状态的要求贮罐液位计、料面计可在安装完成后直接模拟物位进 行就地校准o

3. 8. 15 控制仪表的显示部分应按照本节对显示仪表的要求进行 校准O仪表的控制点误差,比例积分 微分作用,信号处理及各项 控制 操作性能,均应按照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进 行检查、试验、校准和调整,并进行有关组态模式设置和调节参数 预整定O

3 8. 16 系统试验应在投入运行前进行,试验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系统中的仪表设备、装置和仪表线路 仪表管道安装完毕;

2 各仪表的单台试验和校准已经完成;

3 仪表配线和配管经检查确认正确完整,配件附件齐全

4 回路的电源、气源和液压源已能正常供给并符合仪表运行 的要求O

3∙ 8. 17 检测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输入模拟被测变量的标准信号,显示 仪表部分的示值误差不应超过各单台仪表允许基本误差平方和的 平方根值;

2 现场不具备模拟被测变量信号的系统,应在其可模拟输入 信号的最前端进行试验O

3∙ 8. 18 控制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过控制器或操作站的输出向执行器发送控制信号时,执 行机构的全行程动作方向和位置应正确。执行器带有定位器时应 同时试验O

2 当控制器或操作站上有执行器的开度和起点终点信号显 示时,应同时进行检查和试验o

3 8. 19 报警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 系统中有报警信号的仪表设备,应根据设计文件规定的设 定值进行整定;

2 在信号发生端模拟输入信号时,报警灯光、音响和屏幕显 示应正确O报警的消声、复位和记录功能应正常O报警点整定后宜 在调整器件上加封记o

3. 8. 20 程序控制系统和连锁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中的各有关仪表和部件的动作设定值,应根据设计文 件规定进行整定

2 系统连锁调试可先进行分项和分段试验,再进行整套联动 试验

3 程序控制系统的试验应按程序设计的步骤逐步检查试验, 其条件判定、逻辑关系、动作时间和输出状态等均应符合设计文件 规定;

4 系统试验中应与相关的专业配合,共同确认程序运行和连 锁保护条件及功能的正确性,并对试验过程中相关设备和装置的 运行状态和安全防护采取必要措施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仪表控制系统设备


4. 1 仪表线路

4. 1. 1 仪表线路的配线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网络工程中的有关 规定O

4. L 2 从外部进入仪表盘 柜 箱内的电缆电线应在其导通检查 及绝缘电阻检查合格后再进行配线O

4. 1. 3 仪表的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线前应校线,线端应有标号;

2 剥绝缘层时不应损伤线芯;

3 电缆与端子的连接应均匀牢固ʌ导电良好;

4 多股线芯端头宜采用接线片,电线与接线片的连接应压 接O

4. 1. 4 仪表盘 柜 箱内的线路不应有接头,其绝缘保护层不应有 损伤O

4. 1. 5 仪表盘 柜箱接线端子两端的线路,均应按设计图纸标 号O标号应正确ʌ字迹清晰且不易褪色O

4. 1. 6 每一个接线端子上最多只应有两根芯线 接线端子板的安 装应牢固O当端子板在仪表盘 柜 箱底部时,距离基础面的高度不 宜小于250mm 0当端子板在顶部或侧面时,与盘、柜 箱边缘的距 离不宜小于IOOmmo多组接线端子板并排安装时,其间隔净距不 宜小于200mm o

4. 1. 7 剥去外部护套的橡皮绝缘芯线及屏蔽线,应加设绝缘护 套O

4. 1. 8 导线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余 度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1. 9 备用芯线应接在备用端子上,或按可能使用的最大长度预 留,并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标注备用线号o


4.2 仪表管道

4. 2. 1 仪表工程中金属管道的施工,除应按本规程执行外,尚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 中的有关规定O

4. 2. 2 仪表管道应安装在便于安装 维修和不易受损伤的位置, 不宜安装在有腐蚀、易振动和不稳定的位置O仪表管道安装前应将 内部清扫干净O

4. 2. 3 仪表金属管道埋地敷设时,应经试压合格和防腐处理后方 可埋入。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连接时必须采用焊接,在穿过道路和 进出地面处应加保护套管o

4. 2. 4 金属管道的弯制宜采用冷弯,并一次弯成O管子弯制后,应 无裂纹和凹陷。

4. 2. 5 钢管的弯曲半径宜大于管子外径的5倍,其他金属管的弯 曲半径宜大于管子外径的3.5倍,塑料管的弯曲半径宜大于管子 外径的4.50

4. 2. 6 高压管道分支时应采用三通连接,三通的材质应与管道相 同o

4. 2.7 管道连接时,其轴线应一致O

4. 2. 8 直径小于13mm的铜管和不锈钢管,宜采用卡套式接头 连接,也可采用承插法或套管法焊接O承插法焊接时,其插入方向 应顺着流体流向o

4. 2. 9 当管道成排安装时,应排列整齐,间距应均匀一致,维修时 应不产生相互影响O

4. 2. 10 仪表管道应固定在支架上O当管子与支架间有经常性的 相对运动时,应采取在管道与支架间加木块或软垫等措施。

4. 2. 11 不锈钢管固定时,不应与碳钢材料直接接触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3 仪表控制系统柜 操作台

4. 3. 1 仪表操作台应安装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操作维修方便 的地方O安装在有振动影响的地方时,应采取减振措施o

4. 32 仪表盘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 防锈层O

4. 3. 3 仪表操作台应保持盘面平整,内外表面漆层完好O盘的外 形尺寸和仪表安装孔尺寸、盘上安装的仪表和电器设备的型号及 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

4. 3. 4 仪表操作台型钢底座的制作和安装的直线度允许偏差为 lmm∕m,当型钢底座的总长超过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 o

4. 3. 5 仪表操作台型钢底座应在二次抹面安装前找正,其上表面 应高出地面o

4. 3. 6 仪表箱的安装应垂直、平整、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 3mm∕m;箱的高度大于1. 2m时,垂直度允许偏差为4mm∕m0水 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3mm∕mo

4. 3∙7 单独的仪表操作台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 5mm∕mo水平 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lmm∕mo成排的仪表操作台的安装,还 应符合下列规定S

1 相邻两操作台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其接缝的间隙 应不大于2mm

2 当盘间的连接处超过两处时,其顶部高度最大允许偏差为 5mm,当连接超过五处时,盘正面的平面度最大允许偏差为5mm

3 相邻两操作台接缝处盘正面的水平度允许偏差为Immo

4. 3 8 仪表盘 柜及仪表装置的绝缘电阻,接地系统的电阻应符 合设计文件要求。

4. 3. 9 对于系统中全部设备和插卡,应检查其通电状态O测量和 调整电源设备和插卡的输出电压o

4. 3. 10 应通过直接信号显示和软件诊断程序对装置内的插卡、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19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控制和通信设备、操作站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等进行状态检查O

4. 3. 11 对于系统中单独的显示、记录 控制 报警等仪表设备及 输入、输出插卡,应进行校准和试验O

4. 4 仪表电源设备

4. 4. 1 安装电源设备前应检查其外观及技术性能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继电器 接触器和开关的触点,接触应紧密可靠,动作应灵 活,无锈蚀、损坏

2 固定和接线用的紧固件 接线端子应完好无损,且无污物 和锈蚀

3 防爆电气设备及附件的密封垫填料函应完整、密封;

4 设备的电气绝缘性能、输出电压值、熔断器的容量应符合 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5 设备的附件齐全。

4. 4.2 设备的安装应牢固.整齐、美观,设备位号、端子标号、用途 标牌、操作标志及其他标志应完整无缺,书写正确清楚o

4. 4. 3 不宜将设备安装在潮湿、多尘、有腐蚀作用.有振动及可能 干扰其附近仪表等位置O当不可避免时,应采用适合环境的防护措 施O

4. 4. 4 检查、清洗或安装设备时,不应损伤设备的绝缘、内部接线 和触点部分无特殊原因,不应将设备上的密封启封,必须启封时, 启封后应重新密封并做好记录O

4. 4. 5 盘上安装的电源设备,其裸露带电体相互间或与其他裸露 导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m,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须可 靠绝缘O

4. 4. 6 电源箱安装在混凝土墙上时,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箱体 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 2—1. 5mo

4. 4. 7 金属电源箱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接地线连接应牢固可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O

4. 4. 8 盘柜内安装的电源设备和配电线路的两带电导体间、导电 体与裸露的不带电导体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额定电压不大于60V的线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应为3mm

2 对于额定电压大于60V且不大于300V的线路,电气间隙 应为5mm,爬电距离应为6mm

3 对于额定电压大于300V且不大于500V的线路,电气间 隙应为8mm,爬电距离应为10mmo

4. 4. 9 整流器、稳压器应检查其输出电压和稳压特性,电压值和 电压波动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O

4. 4. 10 不间断电源系统安装完毕,应进行自动切换性能试验,切 换时间和切换电压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O

4. 4. 11 供电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用500V 兆欧表测量时,不应小于5MΩ0当产品说明书另有规定时,应符合 其规定O

4. 4. 12 供电系统供电前,系统内所有的开关均应处于断开位置, 并应检查熔断器容量O在仪表工程安装和试验期间,供电开关和仪 表的通电断电状态都应有显示或警示标识O

4. 5 控制系统

4. 5. 1 在控制室内安装的各类控制、显示、记录仪表和辅助单元 均应在室内开箱。应先检查包装箱是否完好,再按"装箱清单"逐一 检查箱内设备的明细及完好程度并做好检查记录O开箱和搬运中 应防止剧烈振动和避免灰尘潮气进入设备。

4. 5. 2 控制仪表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基础底座安装完毕;

2 地板 顶棚、内墙门窗施工完毕

3 供电、室内照明和空调系统已投入运行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接地系统施工完毕,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规定0

4. 5. 3 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系统(设备安装就位前必须检查是否满足设备说明 书的要求(空间是否充足 地面是否结实ʌ安装固定装置与设备是 否配套、地下走线槽是否合理 供电电源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等)o

2 将控制系统(设备)的各部件大致就位,应按厂家的安装说 明,核实各部分的编号和其在图中的位置就位固定后按照接线图 连接,接线之前必须确保所有相关电源处于断开状态O

3 在插件的检查、安装、试验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静电的措施O

4 仪表安装就位后应保证产品规定的供电条件 温度 湿度 和室内清洁。

4. 5. 4 仔细检查并核对控制系统(设备)各部件的连线、电源线、 地线信号线是否连接正确O确认无误后,再检查各部件的电源开 关是否处于''断开''的位置,然后逐个接通各部件的电源,看其通电 检查是否正常启动系统的测试程序进行系统自检,检查所有硬件 是否正常工作。

4. 5. 5 集中控制室应设置控制站和操作站O两个控制室之间应相 邻,控制室和操作站要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 5. 6 供电电源应设两套O控制系统(设备)应使用同一接地系 统,接地电阻应小于o

4. 5. 7 控制站设备固定就位后应按 测点清单"和 信号端子接线 图"仔细对照各机柜及柜内各端子板的位置,确认各接线端子的位 置O

4. 5. 8 确认各端子的开关及所有电源开关处于断开的位置后,按 照要求接好所有的现场接线O

4. 5. 9 确认接线无误后,通电检查各I/O处理模板的测量准确 度是否满足要求,各报警信号、输出信号是否正确O

4. 5. 10 操作站的CRT应安装固定于操作台上,主机应安装于 操作台或主机柜内,操作台与主机间的距离应便于鼠标和键盘的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正常操作o

4. 5. 11 前后开门的主机柜,应留出一定空间O应确认机柜内的换 气扇是否正常工作,风机要进行噪声的调试0

4. 5. 12 确认主机和CRT的供电电源处于“断开"状态后,按照 要求接好所有的现场接线。

4. 5. 13 确认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检查主机能否正常启动,能 否正常显示组态画面。

4. 5. 14 PLC应安装在垂直平面上,正对通风孔,且确保安装在 水平状态O

4. 5. 15 当若干PLC安装在同一柜子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个PLC间距不应小于150mm,PLC两侧的空隙不应 小于100mm

2 产生热量的设备(变压器、电源块 功率接触器等)应安装 在PLC上部;

3PLC安装在垂直导轨上时,应使用DIN导轨固定端 子。

4. 5. 16 PLC的系统配线,在供电距离较近时,可使用两条或三 条单芯硬线。在供电距离较远时,应使用铠甲屏蔽电缆O所有交流 电线缆应走槽盒或穿管,防护金属盒、管应有可靠接地O

4. 5. 17 PLC系统设备的外供电的24V直流电线可选用不小于 Imm2的普通电线或铜网屏蔽电缆,当设备负荷电流较大时,截面 积可扩大至2. 5mm2o

4. 5. 18 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线应选择屏蔽线缆,数字量输入输 出信号线可选用非屏蔽电缆。

4. 5. 19 PLCDCS系统功能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字量输入信号测试由现场人为发出信号,PLC应有正 确的响应(与地址表相符合)o

2 数字量输出信号测试:由PLC根据地址表强制发出信号, 现场应有正确的响应。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模拟量输入信号测试:用信号发生器由现场发出4~ 20mA信号(4 20mA中均分5点),PLC(AD)检测应有正确的响 应,信号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O

4 模拟量输出信号测试:由PLC根据地址表强制发出4 20mA信号(4 20mA中均分5),现场检测仪应有正确的响 应,信号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O

5 调节功能测试 宜在联动调试时进行,当条件不具备时,也 可采用现场强制信号进行调节功能测试应按功能流程图进行,检 查闭环调节功能是否正确有效,输入 输出关系是否正确无误O

6 报警功能测试 模拟现场有报警信号时,PLC应能做出正 确的响应O

4. 5. 20 上位机系统功能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流程画面的测试 画面显示应不受现场环境的干扰,测试 检查每幅画面上的各种动态点是否正确,量程显示是否正确O

2 控制系统的调试及算法整定 检查控制结构和参数的设置 与现场是否相符,调整控制结构参数值和备用回路的输入输出及 反馈值,并逐个回路进行调试 整定,检查是否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3 报表打印功能的测试 用打印机按照预定要求打印出每张 报表,检查正确与否O

4 系统的信号处理准确度测试 检查所有测量信号准确度是 否满足设计指标要求O

5 控制系统(设备)的资料验收 检查厂家提供的随机资料、 现场记录是否完整齐全O

6 对照控制系统(设备)的出厂检验及验收结果是否相符,是 否满足技术指标要求O

7 报警>保护及自启动功能测试 检查所有报警、保护及自启 动功能是否满足设计指标要求O

8 测试验收结论•出具测试验收结论,必须包括测试人员名 单、测试人员签字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5. 21 系统容错能力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键盘操作的容错测试•在操作站的键盘上操作任何未经定 义的键时,系统不得出错或出现死机情况O

2 CPU切换时的容错测试 人为退出控制站中正在运行的 CPU,此时备用的CPU应能自动投入工作,切换过程中,系统不 得出错或出现扰动、死机情况O

3 备份机整体切换时的容错测试人为退出控制站中正在运 行的机器,此时备份机应能自动投入工作,切换过程中,系统不得 出错或出现扰动、死机情况O

4. 5. 22 系统各部件的负荷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控制站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最繁忙工况下的负荷率不 得超过60⅜o计算站数据管理站等的中央处理单元在最繁忙工 况下的负荷率不得超过40%o

2 在繁忙工况下数据通信总线的负荷率不得超过30%,对 于以太网则不得超过20⅜o

4. 5∙ 23 控制系统技术指标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大于40000h

2 系统可用率应大于99.8%

3 系统可维护性以系统平均修复时间MTBR进行衡量;

4 主机联机启动时间应不大于2min;

5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现场运行考核O考机时间及有效 工作率值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4. 5∙ 24 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系统显示、处理、操作、控制 报警诊断 通信、冗余、打印、 拷贝等基本功能的检查试验

2 控制方案、控制和连锁程序的检查O

4. 6 防爆防腐和接地


4. 6. 1 安装在有爆炸危险场所的仪表和材料,必须具有符合国家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现行防爆质量标准的技术鉴定文件或防爆等级标志;其外部应无 损伤和裂纹。

4. 62 敷设在易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缆(线)保护管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保护管与现场仪表检测元件 仪表箱 接线盒和拉线连接 时应安装隔爆密封管件,并做充填密封;保护管应采用管卡固定牢 固,不应焊接固定O密封管件与仪表箱分线箱接线盒及拉线盒间 的距离不应超过0. 45m o

2 全部保护管系统必须确保密封o

4. 6. 3 线路沿工艺管架敷设时应敷设在爆炸和火灾危险性较小 的一侧O

4. 6. 4 正压通风防爆的仪表箱应保证箱内维持不低于设计规定 的压力值O

4. 6. 5 安装在易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设备引入电缆时,应采用 防爆密封填料进行密封O

4. 6. 6 输送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或具有腐蚀性环境的场所,均应采 用upvcλpe等防腐管材o

4. 6. 7 碳钢仪表管道、支架、仪表设备底座、电缆槽 保护管 固定 卡等需要防腐的结构和部位,当其外壁无防腐层时,均应涂防锈漆 和面漆o

4. 6. 8 涂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涂漆前应清除被涂表面的铁锈、焊渣、毛刺和污物

2 涂漆施工的环境温度宜为5 40C

3 涂层应均匀,无漏涂O多层涂刷时,应在漆膜完全干燥后再 涂下一层O

4. 6. 9 仪表管道焊接部位的涂漆,应在管道系统压力试验后进 行O

4. 6. 10 安装在投氯消毒、加药及其他具有腐蚀可能的场所的仪 表和仪表箱、操作台等均应保证其密封性。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6. 11 用电仪表的外壳仪表盘、柜 箱盒和电缆槽保护管 支 架底座等,在正常条件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由于绝缘破坏而有可 能带电者,均应做保护接地O

4. 6. 12 保护接地可接到电气工程低压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网 上,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串联接地,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规定O

4. 6. 13 信号回路接地与屏蔽接地应共用接地装置O 同一信号回 路或同一信号的屏蔽层必须只有一个接地点O

4. 6. 14 信号回路的接地点应设在显示仪表侧,但当采用接地型 热电偶和检测部分已接地的仪表时,不应在显示仪表侧接地O

4. 6. 15 屏蔽电缆(线)屏蔽层的接地应符合本规程第4. 6.14条 的规定O 同一线路的屏蔽层应具有可靠的电气连续性。

4. 6. 16 宜建立统一接地体总等电位连接板)o仪表盘箱架内 的保护接地信号回路接地、屏蔽接地和本质安全型仪表系统接地 应分别接到各自的接地母线上,再由各母线接到总等电位连接 板O

4. 6. 17 非本质安全线路分线箱的接地应接到保护接地网或已接 地的钢结构上;本质安全线路分线箱的接地应接到信号接地干线 或接地式安全栅的接地母线上O

4. 6. 18 本质安全型仪表系统的接地宜采用独立的接地极或接至 信号接地极上O

4. 6. 19 接地装置和避雷带及其支持件应采用热镀锌的钢材 螺 栓O严禁用非镀锌钢材和螺栓O

4. 6. 20 室内接地干线宜采用25mm × 4mm镀锌扁钢,沿墙明 敷,固定卡子的间距为1. 0 1. 5m,与墙面应有1015mm间隙, 离地面200250mm;穿墙、柱时应用钢管保护O

4. 6. 21 各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单独接到接地干线上,严禁几个 设备串接后,再接到干线上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7 执行器


4. 7. 1 执行器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介质流向一致O安装用螺纹 连接的小型执行器等阀体时必须装有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O

4. 7.2 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不得有松动和卡涩现象O

4. 7. 3 执行机构连杆的长度应能调节,并应保证调节机构在全开 到全关的范围内动作灵活ʌ平稳O

4. 7. 4 当调节机构能随管道产生热位移时,执行机构的安装应能 保证其和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不变O

4. 7. 5 气动及液动执行机构的信号管应有足够的伸缩余度,不应 妨碍执行机构的动作O

4. 7. 6 液动执行机构的安装位置应低于调节器O当必须高于调节 器时,两者间最大的高度差不应超过IOm,且管路的集气处应有排 气阀,靠近调节器处应有止回阀或自动切断阀O

4. 7. 7 电磁阀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 阀体间的绝缘电阻O

4. 7. 8 变频调速器宜安装在温度较低的地方O当安装在控制盘内 时应在控制盘外设散热部件O

4. 7. 9 控制阀和执行机构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阀体压力试验和阀座密封试验等项目,可对制造厂出具的 产品合格证明和试验报告进行验证,对事故切断阀应进行阀座密 封试验,其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2 膜头ʌ缸体泄漏性试验和行程试验应合格;

3 事故切断阀和设计规定了全行程时间的阀门,必须进行全 行程时间试验;

4 执行机构在试验时应调整到设计文件规定的工作状态。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网络工程


5. 1 一般规定

5. 1. 1 网络工程的敷设,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4建筑与建筑群综 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的有关规定。

5. 1 2 电缆电线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导通检查,并用直流 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ιoov以下的线路采用直流250V兆 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小于5MΩ;当设计文件有特殊 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O

5. 1. 3 光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缆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光纤导通检查;

2 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15o

5. 1. 4 网络工程应按最短路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 宜交叉。敷设线路时,应使线路不受损伤。

5∙ 1. 5 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物质排放 潮湿 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位置,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防护 或屏蔽措施。

5∙ 1. 6 线路不应敷设在影响操作和妨碍设备、管道检修的位置, 应避开运输、人行通道和吊装孔O

5. 1. 7 线路不宜敷设在高温设备和管道的上方,也不宜敷设在具 有腐蚀性液体的设备和管道的下方O

5. 1. 8 线路与绝热的设备和管道绝热层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200mm,与其他设备和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o

5. 1. 9 线路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应有防水和封堵措施=线路进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9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室外的盘 柜 箱时,宜从底部进入,并应有防水密封措施O

5. L 10 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 处,应留有余度O

5∙ L 11 电缆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接线箱或拉线 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焊药O 补偿导线应采用压接O 同轴电缆和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O

5. 1. 12 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和标号,并应按本规范第

5. 1.2条的规定测量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

5. L 13 测量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 备及部件断开O

5. 1. 14 在线路的终端处,应加标志牌O地下埋设的线路,应在地 面有明显标识。

5. L 15 在构筑物上敷设线路时,宜采用预埋件,不宜在混凝土 梁柱上凿安装孔O在有防腐蚀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不应损坏防 腐蚀层O

5. 2电缆

5. 2. 1 电缆槽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 电缆槽内外应平整,槽

内部应光洁、无毛刺,尺寸应准确,配件应齐全O

5. 2.2 电缆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O 电缆槽的上部与建 筑物和构筑物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O垂直排列的电缆槽拐 弯时,其弯曲弧度应一致。

5. 2. 3 槽与槽之间 槽与仪表盘柜和仪表箱之间 槽与盖之间、盖 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对合严密O槽的端口宜封闭O

5. 2. 4 电缆槽垂直段大于2m时,应在垂直段上、下端槽内增设 固定电缆用的支架O当垂直段大于4m时,还应在其中部增设支 架O

5. 2. 5 电缆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 施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2. 6 电缆管不应有穿孔、裂缝、显著的凹凸不平等,金属电缆管 不应有严重的锈蚀等情况O弯制后不应有裂缝或显著的凹瘪现象, 弯扁程度宜小于管子外径的10%,管口应带护线箍或做成喇叭形 或磨光O

5∙ 2.7 硬质塑料管不得用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场所O在受力较大 处直埋时,应采用厚壁塑料管或钢管O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露 出地面的一段应采取保护措施O

5. 2. 8 电缆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入电缆弯曲半径的规定O每 根电缆管不应超过3个弯头,直角弯不应超过2O

5. 2. 9 电缆管明敷时应安装牢固,不宜将电缆管直接焊在支架 上;电缆管支点间的距离可采用表5. 2.9中的规定O当塑料管的直 线长度大于30m时,宜加装补偿装置O


5・ 2. 9 电缆管支点间的距离(m)


电缆管规格(mɪn)

电缆管类别

硬质塑料管

薄壁钢管

厚壁钢管

20及以下

1.0

1.0

1.5

25 32

1.5

2.0

32 40

1.5

40 50

2.0

2.5

50以上

2.0

70以上

2.5

3.5


5. 2. 10 金属电缆管应采用大一级的短管套接,连接处应密封良 好。硬质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时,其插入深度不应小于管子内径的

1. 118倍,并保证牢固密封。


5. 2. 11 电缆管穿过建筑物伸缩缝时,应采取下列防热膨胀措施 之一

1 根据现场情况,弯管形成自然补偿。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 增加一段软管O

3 在两管连接处预留适当的间距,外套套管单端固定0

5. 2. 12 金属电缆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螺纹连接时,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 1/2

2 金属电缆管埋设时宜采用焊接,管子的对口处应处于套管 的中心位置。焊接应牢固,焊口应严密,并应做防腐处理O

3 镀锌管和薄壁管应采用螺纹连接或套管紧定螺栓连接,不 应采用熔焊连接。

4 在可能有液体、氯气等腐蚀性气体进入管内的位置敷设电 缆管时,其两端管口应密封O

5. 2. 13 电缆管与检测元件或就地仪表之间,应用金属挠性管连 接,并应设有防水弯O与就地仪表箱 接线箱拉线盒等连接时应密 封。

5. 2. 14 埋设的电缆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 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o

5. 2. 15 电缆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湿气体侵入时,应在其最低 点采取排水措施O

5. 2. 16 穿墙保护套管或保护罩两端延伸出墙面的长度不应大于 30mm

5. 2. 17 电缆管穿过楼板时应有预埋件,当需在楼板或钢平台开 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孔的位置适当,大小适宜;

2 开孔时不得切断楼板内的钢筋或平台钢梁O

5. 2. 18 埋设的电缆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mm o当 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 柜 箱时,宜高出盘 柜 箱内地面 50mm o

5. 2. 19 电缆敷设时,在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头附近可留有备用 长度O直埋电缆应在全长上留少量余度,并做波浪形敷设。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2. 20 电缆各支点间的距离应按设计规定O当设计无规定时,不

应大于表5. 2. 20所规定的数值。


5∙ 2. 20 电缆各支点间的距离(m)


电缆类型

支架上敷设

钢索上悬吊敷设

水平

垂直

水平

垂直

控制电缆

0.8

1.0

0.6

0.75


5. 2. 21 电缆最小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10o

5. 2. 22 敷设时,如电缆存放地点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以 及敷设现场的温度低于表5. 2. 22的数值时,应采取措施,否则不 宜敷设O


5. 2. 22 电缆最低允许敷设温度


电缆类型

电缆结构

最低允许敷设温度(℃)

耐寒护套

-20

控制电缆

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15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10


5∙ 2. 23 标志牌应装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处和隧道及竖井的 两端O规格统一并注明线路编号O


5. 2. 24 在垂直敷设或超过45°倾斜敷设的电缆和水平敷设电缆 的首末两端、转弯及接头两端处,应对电缆加以固定o

5. 2. 25 电缆穿管时,裸铠装控制电缆不得与其他外护层的电缆 穿入同一根管内Q

5∙ 2. 26 电缆埋设时,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 7m,穿越农 田时不应小于Im ;只有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 地下建筑物处可埋设浅些,但应采取保护措施O电缆应埋设于冻土 层以下O当无法埋设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O电缆 间最小允许净距应符合表5. 2. 26的规定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2. 26 电缆间最小允许净距


项目

最小允许净距(m)

备注

平行

交叉

电力电缆间及 其与控制电缆 间

IOkV及以下

0.10

0. 50

1平行敷设的间距不作规定

2 13项,当电缆穿管或用隔板隔开 时,平行净距可降低为0. Im ;   I

3在交叉点前后Im范围内,如电缆 穿入管中或用隔板隔开,交叉净距 可降低为0.25m            I

IOkV及以上

0.25

0.50

控制电缆间

0. 50

不同部门的电缆间

0.50

0.50

其他管道

0.50

0. 50

1虽净距能满足要求,但检修管路 可能伤及电缆时,在交叉点前后Im 范围内,应采取保护措施

2当交叉净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 将电缆穿入管中,则其净距可减为 0. 25m

3应采取隔热措施,使电缆周围土 壤的温升不超过10

建筑物基础(边线

0.60

排水沟

1. 00

0. 50


5∙ 2. 27 直埋电缆的上、下必须铺以不小于IOOmm的软土或砂 层,并盖以混凝土保护板,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也可用砖块代替混凝土盖板O


5. 2. 28 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头从开始剥切到制作完毕必须连续 进行, 一次完成O

5. 2. 29 铅护套电缆铅封时,应先擦去表面氧化物,电缆终端头、 电缆接头搪铅时间不宜过长,在铅封未冷却前不得撬动电缆O

5∙ 2. 30 直埋电缆接头盒的金属外壳及电缆的金属护套应做防腐 处理O

5. 2. 31 控制电缆在敷设时应尽量减少和避免接头O当必须采用 电缆接头时,必须连接牢固,并留有余量,不应受到机械拉力O

5. 2. 32 电线与仪表连接的多股线芯端头宜烫锡或采用接线片O 采用接线片时,电线与接线片的连接应压接或焊接,连接处应均匀 牢固、导电良好 锡焊时应使用无腐蚀性焊药o在易受振动影响时,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接线端子上应加弹簧垫圈O电缆(线)与端子的连接处应固定牢固, 并留有适当的余量O

5. 2. 33 控制电缆的端头可采用一般包扎,电缆接头应有防潮措 施0

5. 3光纤

5. 3. 1 敷设光纤前,应对光纤进行检查,光纤应无断点,其衰耗值 应符合设计要求,核对光纤的长度,并应根据施工图的敷设长度来 选配光缆O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和其他障碍物O架 空光缆的接头应设在距杆旁Im以内O

5. 3. 2 敷设光缆时,光缆的牵引接头应做好技术处理,可采用牵 引力自动控制性能的牵引机进行O牵引力应加于光缆的加强芯上, 其牵引力不应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左右;一次牵 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光缆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 8mo

5∙ 3. 3 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由人工逐 个经人孔同步牵引 预先做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 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成圈放置在托架高 处O

5. 3. 4 光缆敷设后,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计观 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

5. 3 5 在测试光纤衰减和光纤长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光纤衰减宜采用光功率计测试o

2 对每根光纤应进行长度测试,测试结果应一致O当在同一 盘光纤中光纤长度差异较大时,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做通光检 查以判断是否有断纤现象存在O

3 光纤接插软线,两段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断面应装配有 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接插软线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 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接插件的检验,要求配线模块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 部件完整,塑料材质满足设计要求;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 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O光纤插座的连接器型式和数量位置应符合 设计要求o

5. 3 6 光缆敷设完毕,应检查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行 抽测O在确认没有损伤后进行接续O

5. 3 7 光缆的接头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采用专用设备操作, 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行监视;接续后应做好接续 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o

5. 3. 8 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必须做永久性标志。

5. 3. 9 缆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对绞电 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接错;

2 缆线中间严禁有接头

3 缆线终接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应牢固,接触良好O 5∙ 3. 10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

5类线不应大于13cm0

2 对绞线在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 对顺序进行卡接O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规定O

3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罩必须可靠 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0o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 宜小于10mmo

5∙ 3. 11 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光纤连接盒进行连接 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 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2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应使用连接器便于光纤跳 接;

3 光纤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 光纤连接允许损耗值,应符合表5. 3.11的规定• 5. 3. 11 光纤连接允许损耗值(dB)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5 各类跳线的终接和接插件间应接触良好,接线无误,标志 齐全O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 计要求,对绞电缆跳线长度不应大于5m,光缆跳线长度不应大于 IOmo

5. 4 综合布线

5 4. 1 电源线 综合布线系统和缆线应分隔布放O缆线间的最小 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 4. 2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 5. 4.2的规定O


5. 4・2 管线敷设最小净距(mm)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

垂直交叉净距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接地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I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5. 4. 3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标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

2 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O布放多层屏蔽


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多数主干电缆或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 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 为25%30%

5. 4. 4 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2. 2m以上O线槽和桥架顶部 与楼板的间距不宜小于300mm,在过梁和其他局部障碍物处,其 间距不宜小于50mm o

2 槽内缆线布置应顺直,不宜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 弯处应绑扎固定,其水平部分缆线可不绑扎O垂直线槽布放缆线时 应每间隔1. 5m固定在缆线支架上O

3 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 1. 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 尾 转 弯及每间隔5IOm处应进行固定O

4 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时,应对缆线进行绑 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 5m,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O

5 楼内光缆宜在金属线槽中敷设,当在桥架敷设时应在绑扎 固定段加装垫套o

5. 4. 5 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 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不设置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 缆线 护套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O

5. 4. 6 构筑物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 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符合本地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有关规 定0

5∙ 4.7 安装支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在金属结构上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预埋件上,应采用焊 接固定O当在混凝土上安装时,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O

2 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管道上,应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 定O

3 安装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构架上时,其安装坡度应与电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缆沟或构架的坡度相同O

5. 4. 8 汇线槽不宜采用焊接,当必须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且不应 有显著变形;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 母宜在汇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O

5. 4. 9 汇线槽安装在管架上时,宜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上方O汇 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半径的 ioO

5. 4. 10 当由汇线槽内引出电缆时,应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 应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o

5. 4. 11 汇线槽应有排水孔O

5∙ 4. 12 支架安装质量应符合表5. 4 12的规定O


5. 4. 12 支架安装质量标准


检验项目

质量标准

支架 间距

钢管

水平敷设

1. 0~l. 5m

垂直敷设

1. 5~2. Om

钢管、铝管ʌ 塑料管和管缆

水平敷设

0. 5 0. 7m

垂直敷设

0. 7~L Om

垂直度

每米

允许偏差2mm I

成排支架顶部高差

每米

允许偏差2mm I

总长大于5m I

允许偏差2mm I


5∙ 4. 13 补偿导线应穿保护管或在汇线槽内敷设,不应直接埋地 敷设O补偿导线应单独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0


5 4. 14 当补偿导线和测量仪表之间不采用切换开关或冷端温度 补偿器时,宜将补偿导线直接和仪表连接o

5. 4. 15 仪表盘内的线路可敷设在小型汇线槽内,也可明敷设 当 明敷设时,电缆、电线束应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扎带扎牢,扎带间距 宜为Ioo 20OmmO 电线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3O

5. 4. 16 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和非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 应加以分隔o当仪表有特殊要求时,应按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9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定进行配线。

5. 4. 17 仪表盘内端子板两端的线路,均应按施工图纸标号O仪表 盘内的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其绝缘护套不应有损伤O

5. 4. 18 仪表管路在穿墙或过楼板处,应加保护管段或保护罩,管 子的接头不应在保护管段或保护罩内O穿过加氯间或其他具有腐 蚀的空间时,保护管段或保护罩应密封O

5. 4. 19 仪表保护管暗敷设质量应符合表5. 4. 19的规定=


5. 4. 19 仪表保护管暗敷设质量标准(m)


项目

位置

允许值

埋设深度

管底距墙表面

0. 15

管顶距公路路面

1

管顶距铁路路面

1

管顶距排水沟底

0.5

埋设宽度

伸出路基

1

伸出排水沟

1

与易燃介质管道距离

平行敷设

1

交叉敷设

0.5

与热力管道距离

平行敷设

1

交叉敷设

0.5

引出地坪高度

出地面

0.2

进入盘内

0. 05


5∙ 4. 20 仪表管道埋地敷设时,应经试压合格和防腐处理后方可 埋入O直接埋地的管道连接时必须采用焊接,在穿过道路及进出地 面处应加保护套管O当管路与高温设备、管道连接时应采取补偿热 膨胀的措施O

5. 4. 21 管缆与仪表连接时,不应使仪表承受机械应力O应防止管 缆受机械损伤或交叉摩擦O敷设后的管缆应留有适当的余度O当 系统规定进行真空度或泄漏量试验时,其内仪表管路应随同系统 一起试验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 4. 22 管路系统宜采用液压试验;液压试验介质应采用洁净的 水,液压试验压力应为1.25倍设计压力O 当试验压力小于 1. 6MPa,管路内介质为气体时,可采用气压进行 气压试验压力应 为1. 15倍设计压力o

5∙ 4. 23 压力试验过程中,若发现有泄漏现象,应卸压进行修理, 然后重新试验o

5. 4. 2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电缆系统的测试分为电气性能测试 和光纤系统性能测试,其中电缆系统测试内容分为基本测试项目 和任选测试项目O

5. 4. 25 电气性能测试仪应按二级精度进行测试,其最低性能要 求应符合表5. 4. 25的规定。


5. 4. 25 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


性能参数

1 IoO兆赫(MHZ)

随机噪声最低值

65-151og(∕∕100) dB

剩余近端串音(NEXT)     I

55-151og(∕∕100) dB

平衡输出信号

37-151og(∕∕100) dB

共模抑制

37-151og(∕∕100) dB

动态精确度

0. 75dB

长度精确度

÷lm÷4⅝

回损

15dB


注 动态精确度适用于从OdB基准值至优于NEXT极限值IOdB的一个宽带,按


60dB限制O

5. 4. 26 现场测试仪应能测试对绞电缆布线系统和光纤链路O

5. 5 网络系统测试

5. 5. 1 路由器基本功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对路由器的测试,可使用终端从路由器的控制端口接入, 也可使用工作站远程登录;

2 检查路由器配置文件的保存;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 测试路由器的口令是否加密

4 测试路由器操作系统口令验证机制屏蔽非法用户登陆的 功能O

5∙ 5.2 节点路由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测试节点各网段中的服务器与路由器的连通性

2 测试节点各网段间的服务器之间的连通性;

3 测试本节点与外部Internet的连通性O

5. 5. 3 路由策略实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路由信息的接受、传播与过滤O根据节点对路由器信息的 需求以及节点中路由协议的设置,测试节点路由信息的接受 传播 与过滤O

2 路由的备份与迂回O当节点具有一个以上的出入路由时, 模拟某路由的故障,测试路由的备份与迂回情况O

3 策略路由O当节点要求实施基于策略的路由,如对称路由、 负载分担 指定特定路由等时,测试其实施情况O

4 基于路由的访问控制O当节点有基于路由的访问控制的需 求时,测试其实施情况O

5. 5 4 节点信息服务功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使用PC机,测试节点ftp服务功能O

2 使用PC机,测试节点E-mail服务功能O

3 使用PC机,测试节点news服务功能O

4 使用PC机,测试节点WWW服务功能o

5∙ 5. 5 节点管理功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用户管理应测试是否能实现用户信息的假如 修改 删除 和锁定等功能O

2 拨号用户接入身份验证应测试拨号用户接入身份验证及 授权软件的功能O在节点配置有拨号用户接入身份验证及授权的 主、备服务器功能时,测试备份工作情况O

3 安全管理应测试节点针对网络安全所采取的措施。除处理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对上面各个设备的安全性测试内容外,尚应测试

1)测试系统被限制的服务,例如用户服务器不对用户提供 shell account服务,各服务器(UNIX系统中所有不必要的服务均 应被禁止O

2)测试节点服务器中所安装的安全软件的作用O

5. 5. 6 节点性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节点局域网的性能测试应检测局域网各网段的功能,模拟 一定量的业务,检测相应网段的性能,如延时 冲突率吞吐量等O

2 节点拨号接入服务器的性能测试应检测拨号接入服务器, 所有拨号端口可被拨通建立连接,连接所协商达到的速率等O

3 重要服务器的性能测试应检测节点中的重要服务器,如提 供节点信息服务的服务器的CPU负载,内存及硬盘的占用情况 等O

5. 5. 7 服务器基本功能的测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 根据服务器所用的操作系统,测试服务器的基本功能O例 如系统配置、系统核心、文件系统、网络系统及输入/输出系统O

2 检查服务器的网络配置O如主机名、IP地址、网络端口配 置以及路由配置等。

3 当服务器内装有下列基本服务及应用软件时,则应测试

1)服务器的远程登录功能(telnet);

2)服务器的文件传送功能(ftp);

3)服务器的信件收发功能(如SendMail/POP 3 >pine∕elm)

4)服务器的信息检索功能WWW, gopher, archie, wais, news);

5)测试服务器的重要系统文件基本安全性能,如用户口令应 加密存放,口令文件、系统文件及主要服务配置文件的安全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θ防雷


6. 1防雷

6. 1. 1 所有进出受保护区的金属线路(如电气线路 信号线路、天 馈线路),如接入到受保护的设备,必须加装防雷保护器所有的保 护器都应可靠接地O

6. 1. 2 根据使用要求,电源防雷应按下列三级防护标准选用

1 B级,用于局部区域的总配电保护,10∕350μs波形,100kA O

2 C级,用于局部区域内各二级电气回路保护98∕20μs波 形,40kAO

3 D级,用于重要设备的重点保护,8∕20μs波形,5k AO

6. L 3 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距 离地面1. 5 1. 8m处设置断接卡,断接卡应加保护措施o

6. 1. 4 独立避雷针(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O当有困难 时,接地装置可与接地网连接,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宜小于3mo

6. L 5 配电装置的架构或屋顶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连接,并应 在其附近装设集中接地装置O

6.2 防雷接地

6. 2. 1 防雷接地应采用等电位接地技术O当系统地与工作地不能 直接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应采用等电位连接器将两者连在一起O

6. 2. 2 接地体在地下不得采用裸铝导体,顶面埋设深度不宜小于 0. 6mo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O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出线 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做防腐处理O

6. 2. 3 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水平接地体的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宜小于5mo

6. 2. 4 接地干线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网相连接O自然接 地体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干线或接地网相连接O

6. 2. 5 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相连 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o

6. 2. 6 接地接零线焊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表6. 2.6的规定O


6. 2. 6 接地(接零)线焊接搭接长度


项目

规定数值

搭接长度

扁钢

>2b

圆钢

>6d

圆钢和扁钢

6d

扁钢搭接焊的棱边数

3


:6为扁钢宽度"为圆钢直径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7 工程验收


7.1 试运行

7. 1. 1 回路试验和系统试验应在取源部件仪表 仪表线路 仪表 供电系统、电器设备及其附件均已按设计和本规程的规定安装完 毕,且仪表设备已经过单体调校合格后进行。

7. 1. 2 当仪表系统调试完毕,并符合设计和本规程的规定后,方 可与工艺系统一起投入试运行O

7. 1. 3 仪表系统的交接验收应在回路试验和系统试验合格,并经 48h连续正常运行后进行o

7. L 4 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试运行期间,应注意设备因部件 等损坏.失效需要更换电路板的次数及由于软件原因造成的故障 次数O

7.2 工程验收

7. 2. 1 所有系统经试运行合格后,承包商应向业主或总承包商移 交,业主应组织工程验收o

7. 2.2 工程验收时应交验下列文件

1 设计图纸、资料及工程竣工图和工程说明O

2 安装的设备及制造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试验记录、合格 证件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电缆清册等明 细表O

3 隐蔽工程记录,包括直埋电缆输电线路的敷设位置图,比 例宜为1 500o地下管段密集的地段不应小于1 100,在管线稀 少 地形简单的地段可为1 IOOOo平行敷设的电缆线路,可合用 一张图纸,图上必须标明各线路的相对位置,并有标明地下管线的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剖面图、电缆的型号 规格及其实际敷设总长度和分段长度,电缆 终端和接头的形式及安装日期、电缆终端和接头中填充的绝缘材 料名称 型号O

4 仪表设备的检验调校记录O

5 系统各项技术性能的测试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故障和修复 记录O

6 工程变更通知书,设备、材料代用单和合理化建议O

7 未完工程项目明细表O

8 工程监理公司竣工验收报告O

9 工程试验 试运行记录O

7. 2. 3 工程验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 路施工及验收规范2B 50168关于给水排水工程仪表自动化控制 单体及系统的质量要求O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给水工程

1)原水水位水量 水质等参数

2)机泵及设备运行性能参数;

3)出厂水水质 水压水量等参数;

4)进.出水泵的开停

5)消毒剂混凝剂及其他药剂的投加控制;

6)滤池恒水位控制及自动冲洗;

7)排泥处理O

2 排水工程

1)原水及出厂水水量水质等参数;

2)机泵及设备运行性能参数;

3)曝气池充氧污泥浓度、污泥界面等参数

4)进、出水泵的开停

5)曝气池供气量.回流污泥量控制;

6)污泥消化浓缩及脱水处理控制

7)排泥处理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3在线仪表管理

1)压力仪测量精度;

2)流量仪测量精度;

3)浊度仪测量精度;

4)余氯仪测量精度;

5)液位仪测量精度;

6)pH/D0/0RP仪测量精度;

7)CoD (化学耗氧量)仪测量精度;

8)TOC(总有机碳)仪测量精度;

9)污泥浓度仪测量精度。

4计算机辅助管理

1)自动生成生产报表,数据准确、全面;

2)具有计算机辅助调度功能;

3)根据出厂压力自动提出配泵方案;

4)自动处理和解决故障。

5 DCS系统

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2)可用率4;

3)平均恢复时间MTBR

4)系统综合误差(5;

5)数据正确率/;

6)数据通信负载容量平均负荷α,峰值负荷A

6系统响应时间

1)主机的联机启动时间;

2)系统查询、报警、控制指令响应时间;

3)实时数据更新时间;

4)计算机画面的切换时间。

7外围系统

1)防雷:防直击雷、感应雷的措施合理、充分; 工獲蚩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2)接地:接地合理、可靠;

3)软件和硬件备份:充足可靠。


网络工程验收时应进行下列检查:

电缆规格应符合规定,应装设标志牌;

电缆的固定、接线、相序排列应符合要求; 电缆终端、电缆接头安装牢固; 接地良好,接地电阻符合设计;

电缆沟、照明、通风、排水等设施符合设计; 直埋电缆路径标志应清晰、牢固、间距适当。 对各项隐蔽工程均应进行中间验收。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49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A 节流装置的直管段最小长度


A. O. 1 节流装置的直管段最小长度应符合表A. O. 1A. O. 2 的规定O


A. 0. 1 孔板 喷嘴和文丘里喷嘴的直管段最小长度(mm)


直 径 比 S

节流件上游侧阻流件形式和直管段的最小长度

节流件下游 侧直管段的 最小长度 乙2

(左面所有 的局部阻流 件)

单个90 弯头或三 通(流体只 从一个支 管流出)

在同一 平面内 有两个 或多个 90o弯头

在不同 平面内 有两个 或多个 90。弯头

渐缩管(在 1. 5D 3。长度内 由 2。变 为D)

渐扩管(在 W2。 长度内由 0. 5D变为 。)

球型 阀全 开

全孔球 阀或闸 阀全开

≤0. 2

10(6)

14(7)

34(17)

5

16(8

18(9)

12(6)

4(2)

0. 25

10(6)

14(7)

34(17)

5

16(8)

18(9)

12(6)

-4(2)

0. 30

10(6)

16(8)

34(17)

5

16(8)

18(9)

12(6)

5(2. 5)

0. 35

12(6)

16(8)

36(18)

5

16(8)

18(9)

12(6)

5(2. 5)

ʒ^

14(7)

18(9)

36(18)

5

16(8)

20(10)

12(6)

6(3)

0. 45

14(7)

18(9)

38(19)

5

17(9)

20(10)

12(6)

6(3)

0. 50

14(7)

20(10)

40(20)

6(5)

18(9)

22(11)

12(6)

6(3)

0. 55

16(8)

22(11)

44(22)

8(5)

20(10)

24(12)

14(7)

6(3)

0.60

18(9)

26(13)

48(24)

9(5)

22(11)

26(13)

14(7)

7(3. 5)

0.65

22(11)

32(16)

54(27)

11(6)

25(13)

28(14)

16(8)

7(3. 5)

0. 70

28(14)

36(18)

62(31)

14(7)

30(15)

32(16)

20(10)

7(3. 5)

0. 75

36(18)

42(21)

70(35)

22(11)

38(19)

36(18)

24(12)

8(4)

0. 80

46(23)

50(25)

80(40)

30(15)

54(27)

44(22)

30(15)

-8(4)

对于所有的 直径比β

阻流件

上游侧最小 直管段长度

直径比不小于0.5的对称骤缩异径管

30(15)


注:1 本表所列数字为管道内径D的倍数

2 本表括号外的数字为"零附加不确定度”的值,括号内的数字为"0. 5⅝附加


不确定度類的值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A. O. 2 经典文丘里管上下游侧的直管段最小长度(mm)


直径比 β

单个90。短 半径弯头

在同一平面 内有两个或 多个90o弯 头

在不同平面 内有两个或 多个90o弯 头

渐缩管在

3. 5D的长 度上从30

D

渐扩管在D 的长度上从 0. 75DD

全开球阀或 闸阀

0. 30

0.5

1.5(0. 5)

(0. 5)

0.5

1. 5(0. 5)

1.5(0.5)

0. 35

0.5

1.5(0. 5)

(0.5)

1.5(0.5)

1.5(0.5)

2.5(0.5)

0.40

0.5

1.5(0. 5)

(0. 5)

2. 5(0. 5)

1. 5(0. 5)

2.5(1.5)

0. 45

1.0(0.5)

1.5(0. 5)

(0. 5)

4. 5(0. 5)

2.5(1. 0)

3.5(1.5)

0. 50

1.5(0. 5)

2.5(1. 5)

(8.5)

5. 5(0. 5)

2. 5(1. 5)

3.5(1.5)

0. 55

2.5(0. 5)

2.5(1.5)

(12. 5)

6. 5(0. 5)

3.5(1.5)

4. 5(2. 5)

0. 60

3.0(1. 0)

3.5(2. 5)

(17. 5)

8. 5(0. 5)

3. 5(L5)

4.5(2.5)

0. 65

4.0(1.5)

4.5(2. 5)

(23. 5)

9.5(1.5)

4.5(2.5)

4. 5(2. 5)

0. 70

4. 0(2. 0)

4.5(2. 5)

(27. 5)

10.5(2. 5)

5. 5(3. 5)

5.5(3.5)

0. 75

4∙5(3. 0)

4∙5(3. 5)

(29∙ 5)

11.5(3. 5)

6. 5(4. 5)

5∙5(3∙5)


注:1 直管段均以直径D的倍数表示,从经典文丘里管上游取压口平面量起0

2 不带括号的值为“零附加不确定度”的值,带括号的值为“0. 5%附加不确定


度類的值

3 下游直管段长度为4倍喉径的长度。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B 工控机系统可靠性考核试验方法


本试验方法是参照行业标准《仪器仪表现场工作可靠性、有效 性、维修性数据收集指南》JB/T 50123中的要求而制定的O B. 0. 1 试验条件

工控机系统的可靠性考核试验是一种可靠性验证试验,旨在 验证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是否达到设计文件或产品企业标准所 规定的可靠性技术指标O

B. 0. 2 现场运行考核

1 准备

1)工控机系统在现场运行过程中,可根据使用说明书进行调 整,并允许按现场操作维护规定进行维护O

2)准备工控机系统现场工作汇总表(表B. 0. 2-1),失效记录 卡(表B. 0. 2-2)和失效分析卡(表B. 0. 2-3) 0

2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工控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供方应由专人与现场保持密切联 系,按表B. 0. 2-1B. 0. 2-2所规定的格式做记录,以收集现场运 行的可靠性数据O

JB/T 50123的要求,通过对现场运行可靠性数据的整理与 分析,填报按表B. 0. 2-3所规定的失效分析卡,并按式(B. 0. 2)计 算现场运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MTBF=T            (B∙°∙2)

式中 T——工控机系统累计运行时间(h);

r--工控机系统在现场运行时间内的累积故障数O当Y

1时按r = l计算MTBF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现场运行时的上述报表需由需方盖章方能生效O

B. 0. 2-1 工控机系统现场工作汇总表


系统名称

系统开始

使用日期

研制单位

系统工作方式

连续间歇 循环

系统投入点

安装环境

大气ʌ空调、尘埃 烟雾、腐蚀

系 统 履 历

序 号

故障发生 部位

故障发生 时刻

累计工作 时间

失效原因分析

维修方式

维修时间

1

2

3

4

项目负 责人 签字

报表 填写人

现场用户 负责人


B. 0. 2-2 失效记录卡

编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产品编号

发现产品失效时间 月  日 时 产品所处状态

失效模式(故障现象

填表人

失效初步分析

分析人

维修方式

替换(元器件部件)    调整 更换 其他

维修时间

重新使用日期        维修人

备注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3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B. O. 2-3 失效分析卡


编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产品编号

累计工作时间

失效分析

关联失效 非关联失效

失效原因 产品的内因 误用失效 维修工作引起的 产品的外因 在调查中 其他原因

部件(元器件 失效模式及原因

部件(元器件 型号规格

产品中该部件(元器件)数

建议措施

失效分析人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C 工控机系统鉴定验收文件的 完整性检查


C. O. 1 工控机系统鉴定验收文件的完整性应符合表C. O. 1的要 求。


C. O. 1 工控机系统鉴定验收文件的完整性


序号

文件名称

文件类别

1

技术任务书或技术建议书

2

技术设计说明书

3

可靠性技术报告(注)      I

4

型式检验报告

5

试验鉴定大纲

6

试用(运行)报告

7

技术经济分析报告

+

8

标准化审查报告

+

9

软件文档及其载体

IO

试制总结

11

使用说明书

12

产业企业标准

13

电路图、逻辑图、系统配制图


注:1 对批量生产的工控机系统产品,其可靠性技术报告中应具有《可靠性验 证报告》的有关内容O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见附录Bo

2 表中“△"表示必备文件,“+"表示可选文件。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5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D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的 检验项目和内容


D. O. 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的检验项目和内容应符合表

D. O. 1的要求O


D. 0. 1 检验项目和内容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施工前检查

1环境要求

Ti)土建施工情况 地面墙面 门 电 源插座及接地装置;

⑵土建工艺 机房面积 预留孔洞

(3)施工电源

(4)地板铺设

施工前检查

2器材检验

(1)外观检查j

⑵型式.规格.数量;

⑶电缆 电气性能测试

(4)光纤特性测试

施工前检查

3安全、防火 要求

(1)消防器材I

⑵危险物的堆放;

(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

施工前检查

二设备安装

1交接间、设 备间 设备机 柜、机架

(1)规格 外观;

⑵安装垂直 水平度;

⑶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

⑷各种螺丝必须紧固

(5)抗震加固措施;

(6)接地措施

随工检查

2配线部件及

8位模块式通 用插座

(1)规格 位置 质量;

⑵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⑶标志齐全;

(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5)屏蔽层可靠连接

随工检查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续表D. O. 1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三电 光缆布 放 楼内

1电缆桥架及 线槽布放

(1)安装位置正确

⑵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⑶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

(4)接地

随工检查

2缆线暗敷 (包括暗管 线 槽 地板等方 式)

(1)缆线规格 路由位置

(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

⑶接地

隐蔽工程签证

四 电 光缆布 放 楼间

1架空缆线

⑴吊线规格 架设位置 装设规格

⑵吊线垂度

⑶缆线规格

⑷卡、挂间隔;

⑸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查

2管道缆线

(1)使用管孔孔位;

⑵缆线规格、走向

⑶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隐蔽工程签证

3埋式缆线

⑴缆线规格,敷设位置 深度

⑵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⑶回土夯实质量

隐蔽工程签证

4隧道缆线

(1)缆线规格

⑵安装位置、路由

⑶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

隐蔽工程签证

5其他

(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

⑵进线室安装、施工质量

随工检查或隐 蔽工程签证

五 缆线终接

1 8位模块式 通用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查

2配线部件

符合工艺要求

3光纤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4各类跳线

符合工艺要求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5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续表D. 0.1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六、系统测试

1工程电气性 能测试

(I)连接图;

(2)长度、衰减;

(3)近端串音(两端都应测试)

(4)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

竣工检查

2光纤特性测 试

(1)衰减;

(2)长度

竣工检查

七、工程总验收

1竣工技术文 件

清点、交接技术文件

竣工检查

2工程验收评 价

考核工程质量,确认验收结果


注:系统测试内容的验收亦可随工进行检验。


工藏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E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 电气测试方法和内容


E. O. 1 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工作区8位模块 式通用插座和交接间配线设备接插间接线端子间的安装连接正确 或错误O

E. 0. 2 测试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范围之内o

E. 0. 3 在选定的某一频率上的信道和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

E. 0. 3-1和表E. 0. 3-2的规定,信道的衰减包括10m(跳线、设备 连接线之和)和各电缆段接茬间的衰减量总和O


E. 0. 3-1 信道衰减量


频率(MHz)

3(dB)

5(dB)

1. 00

4.2

2.5

4. 00

7.3

4.5

8. 00

10.2

6.3

10. 00

11.5

7.0

16. 00

14.9

9.2

20. 00

10.3

25. 00

11.4

31. 25

12.8

62. 50

18.5

100. 00

24.0


注总长度为100m以内0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E. O. 3-2 基本链路衰减量


频率(MHZ)      I

_______3(dB)

_______5(dB)

1. 00

3.2

2.1

4. 00

6. 1

4.0

8. 00

8.8

5.7

10. 00

10.0

6.3

16. 00

13.2

8.2

20. 00

9.2

25. 00

10.3

31. 25

11.5

62. 50

16.7

100. 00

21.6


a 总长度为94m以内0

2 以上测试以20C为准,对3类对绞电缆,每增加ΓC衰减量增加1.5%,5 类对绞电缆,允许有0.4⅝的变化O


E. 0. 4 近端串音是对绞电缆内二条线对间信号的感应O近端串 音必须在每对线的两端进行测量O在某一频率上,线对间近端串音 应符合表E. 0. 4-1和表E. 0. 4-2的规定O


E. 0. 4-1 信道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      I

_______3(dB)

_______5(dB)

1. 00

39. 1

60.0

4. 00

29.3

50.6

8. 00

24.3

45.6

10. 00

22.7

44.0

16. 00

19.3

40.6

20. 00

39.0

25. 00

37.4

31.25

35.7

62. 50

30.6

100. 00

27. 1


注最差值限于60dB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E. O. 4-2 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

3(dB)       ]

5(dB)      ]

1. 00

40.1

60.0

4. 00

30.7

51.8

8. 00

25.9

47.1

10. 00

24.3

45.5

16. 00

21.0

42.3

20. 00

40.7

25. 00

39.1

31. 25

37.6

62. 50

32.7

100. 00

29.3


注最差值限于60dBo


E. O. 5 所有测试结果应有记录,并纳入文档管理O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61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附录F 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F. O. 1 测试前应对所有的光连接器进行清洗,并将测试接收器 校准至零位O

F. 0. 2 测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整个光纤链路(包括光纤和连接器)的衰减进行测试

2 光纤链路的反射测量以确定链路长度及故障点位置O

F. 0. 3 光纤链路系统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O

F. 0. 4 文档的保存和管理应符合E. 0. 5的规定O

F. 0. 5 光缆布线链路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 (介入损耗)应不大于表F. 0. 5-1的规定值(该指标已包括链路接 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o光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出的光回 波损耗应大于表F. 0. 5-2给出的值O


F. 0. 5-1 光缆布线链路的衰减(dB)


布线

链路长度 (m)

类别

单模光缆

多模光缆

波长(nm) J

1310

1550

850

1300

水平

100

光回波损耗

2.2

2.2

2.5

2.2

建筑物主干

500

2.7

2.7

3.9

2.6

建筑群主干

1500

3.6

3.6

7.4

3.6


F. 0. 5-2 最小光回波损耗(dB)


类别

单模光缆

多模光缆

波长(nm) J

1310

1550

850

1300

光回波损耗

26

26

20

20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本规程用词说明


、为便于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 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力,反面词采用"不宜"或不可”。

二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按 执行"或 应符合  的要求(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

时,写法为"可参照  执行”。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