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S
JTS 202-201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ncrete Constnichon of Pon and Waterway Engineering
2011-04-22 发布
2011-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JTS 202—2011
普通取釘的力学主编单位 批准部门 施行日期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1年7月1日
4炭咬通咬板"
2011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书 名: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著 作 者: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赵冲久
出版发行:人民交通出版社
地 址:(Igull)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3号
网 址:h 11p : /,F w Ww. <∙hina^ybook. com
销售电话:(UlU)M 9814WU, W 07 W 7915 总经销:北京交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印 刷:北京鑫正大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88U %T23O IZlG
印 张:& Cg
字 数:234∙ Cg千
版 次:2UIl年6月第1版
印 次:2UIl年6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1G114・1634
印 数:OUGiI WUau 册
定 价:WW. UU元
(如有印刷、装订质量同题的图书由本社负责调换)
关于发布《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JTS 202—2011)的公告
2011年第24号
现发布《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规范》为强制性行业标 准,编号为JTS 202—2011 ,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 268T6)、《港口工程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规程》(.ITJ/T 273-97)和《港口工程液态渣混凝 土技术规程》(JTJ/T 274-98)同时废止,
本《规范》第4. 1.3条、第4.2.2条、第4.3.4条、第6.3.5条、第9.3. 7条和第93条 条中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部组织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由部水运局 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修订说明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在《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 268T6)的基础上,经深入调查研究, 总结我国近年来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实践经验,吸纳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广泛征求 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结合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编制而成,本规范主要 包括混凝土性能要求、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 和特殊混凝土施工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为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 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 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 268T6)自发布实施以来,为保证水运工程混凝土 质量、加快施工速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水运工程建设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随着 水运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施工技术不断出现,特 别是对水运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保证和提高措施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水运工程混凝 土施工规范》(JTJ 268T6)已不能适应施工技术的需要,为此,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组织中 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对本规范进行修订,
本规范的第4.1.3.条、第4. 2.2条、第4.3.4条、第6. 3. 5条、第9. 3. 7条、第9. 5. 2 条中的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共分10章和8个附录并附有条文说明,本规范编写人员分工如下:
1总则:黄孝篇 米胜东 王海滨
2术语:黄孝篇
3基本规定:黄孝篇米胜东王海滨
4原材料:黄孝菊许彩虹
5配合比设计:米胜东 许彩虹 潘德强 黄孝篇
6模板工程:张树仁
7钢筋工程:罗承斌
8混凝土工程:王海滨潘德强王定武李俊毅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程志文
10特殊混凝土施工:李俊毅王海滨罗承斌王定武
附录A引气剂的品质标准:黄孝篇
附录B引气剂溶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黄孝篇
附录C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验:黄孝篇
附录D混凝土用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罗承斌
附录E合成纤维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縫试验方法:李俊毅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张树仁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附录G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罗承斌
本规范于2009年IO月26日通过部审,2011年4月22日发布,自2011年7月1日 起实施.
本规范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 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交通部运 输部水运局技术管理处,邮政编码:100736 )和本规范管理组(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 南路1002号,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00222 ),以便再修订时 参考<,
目 次
目 次
1总则................................................................................................(1)
2 术语................................................................................................(2)
3基本规定..........................................................................................(3)
4 原材料.............................................................................................(6)
4. 1 水泥..........................................................................................(6)
4.2细骨料.......................................................................................(6)
4.3粗骨料.......................................................................................(8)
4.4掺合料....................................................................................(10)
4.5 外加剂....................................................................................(12)
4.6拌和用水.................................................................................(12)
4.7 钢筋.......................................................................................(13)
5配合比设计....................................................................................(14)
5.1 一般规定.................................................................................(14)
5.2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17)
6模板工程.......................................................................................(26)
6. 1 一般规定.................................................................................(26)
6.2模板设计.................................................................................(26)
6.3模板制作.................................................................................(27)
6.4模板安装.................................................................................(28)
6.5模板拆除.................................................................................(31)
6.6 特种模板 ................................................................................. (32)
7钢筋工程.......................................................................................(33)
7.1 一般规定.................................................................................(33)
7.2 加工.......................................................................................(33)
7.3 接头.......................................................................................(35)
7.4 装设.......................................................................................(36)
8 混凝土工程....................................................................................(38)
8.1 拌制.......................................................................................(38)
8.2 运输.......................................................................................(39)
8.3 浇筑.......................................................................................(39)
8.4 养护.......................................................................................(42)
8.5 质量检查.................................................................................(42)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8.6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 ...............................................................(46)
8.7施工缺陷修补...........................................................................(47)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49)
9.1 预应力筋制作...........................................................................(49)
9.2预应力张拉、放松机具设备 ............................................................(49)
9.3 施加预应力..............................................................................(51)
9.4先张法....................................................................................(52)
9.5后张法....................................................................................(53)
9.6无粘结预应力...........................................................................(54)
10 特殊混凝土施工 .............................................................................. (55)
10. I 雨天施工.................................................................................(55)
10.2热天施工.................................................................................(55)
10.3冷天施工.................................................................................(55)
10.4 水下混凝土施工 ........................................................................ (57)
10.5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 (60)
10. 6 泵送混凝土施工 ........................................................................ (61)
10.7 真空吸水混凝土施工 ..................................................................(61)
10.8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施工 ......................................................(63)
10.9膨胀混凝土施工 ........................................................................(65)
10. 10 合成纤维混凝土施工 ............................................................... (65)
附录A引气剂的品质标准.....................................................................(67)
附录B引气剂溶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68)
B.1引气剂溶液的配制 .....................................................................(68)
B.2使用方法.................................................................................(68)
B.3注意事项.................................................................................(68)
附录C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验 ......................................................(69)
附录D混凝土用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70)
D.1钢筋混凝土用普通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70)
D.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71)
附录E合成纤维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试验方法 ..........................................(73)
E. 1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制作 ............................................................(73)
E.2试验及评定方法........................................................................(74)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75)
F. I计算模板时的荷载标准值............................................................(75)
F.2计算模板时的荷载分项系数.........................................................(76)
附录G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 .............................................(77)
G. 1坍落扩展度、TWo流动时间试验方法................................................(77)
目 次
G.2 L型仪试验方法 ........................................................................ (77)
G.3 U型仪试验方法 ........................................................................ (78)
G.4拌合物稳定性跳桌试验方法 .........................................................(79)
附录H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81)
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 员名单 ..............................................................................(82)
附条文说明.......................................................................................(85)
1总 则
1总 则
1.0.1为统一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运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所用的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 混凝土的施工"水运工程中附属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所用混凝土的施工可参照执行, 1.0.3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2术 语
2. 0.1 海水环境 marine CnVironmCnt
受海水影响的水运工程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2.0.2 胶凝材料 CCmCntitiouSmatCrial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或水泥与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 的总称,
2.0.3 石粉 CrLIShCrdIISt
骨料中公称粒径小于8(ψ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骨料相同的颗粒,
2.0.4 水胶比 WatCrtObindcrratio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单位体积用水量与单位体积胶凝材料总量的比值,
2. 0. 5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crfOrmancC ConCrCtC
用常规材料、常规工艺,在常温下,以低水胶比、大掺量优质掺合料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制作的高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良好工作性和较高强度的水泥基混凝土,
2. 0. 6 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CtC
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等因素引起的温度变化导致裂縫,或结构断面最小 尺寸等于或大于Im的混凝土,
3基本规定
3基本规定
3.0.1混凝土除强度和拌合物的和易性必须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外,尚应具备所需要的 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防止钢筋锈蚀和抵抗冰凌撞击的性能.
3.0.2混凝土在建筑物上部位的划分应符合表3.0.2-1和表3.0.2-2的规定,
海水环境混凝土部位划分 表3.(). 2-1 | |||||
掩护条件 |
划分类别 |
大气区 |
浪溅区 |
水位变动区 |
水下区 |
有掩护 条件 |
按港工设计水位 |
设计高水位 加1.5Hl以上 |
大气区下界至设 计高水位减l.O∣rι 之间 |
浪溅区下界至设 计低水位减1.0ιrι 之间 |
水位变动区下界至 泥面 |
无掩护 条件 |
按港工设计水位 |
设计高水位 加(% + 1.0ιf∣) 以上 |
大气区下界至设 计高水位减小之间 |
浪溅区下界至设 计低水位减I.Oin 之间 |
水位变动区下界至 泥面 |
按天文潮位 |
最高天文潮 位加O∙7倍百 年一遇有效波 高%,.;以上 |
大气区下界至最 高天文潮汐减百年 一遇有效波高%,3 之间 |
浪溅区下界至最 低天文潮位减O∙2 倍百年一遇有效波 高竹,.:之间 |
水位变动区下界至 泥面 |
注:①%为设计高水位时的重现期50年%/波列累积频率为1 %的波高)波峰面高度(m);
②当浪溅区上界计算值低于码头面高程时,应取码头面高程为浪渐区上界;
③■当无掩护条件的海港工程混験土结构无法按港工有关规范计算设计水位时,可按天文潮潮位确定混疑土结 构的部位划分
淡水环境混凝土部位划分 |
表 3.0.2-2 | |
水上区 |
水下区 |
水位变动区 |
设计高水位以上 |
设计低水位以下 |
水上区和水下区之间 |
注:水上区也可按历年来平均最高水位以上划分.. |
3.0.3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 0.3 规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 |
表 3.0. 3 | |||||||||||
普通混凝土 |
Cl 5 |
C2O |
C25 |
C3O |
C35 |
C40 |
(45 |
C5() |
C55 |
C6() |
C70 |
C8O |
引气混凝土 |
Cl 5 |
C2O |
C25 |
C3() |
C35 |
C40 |
(45 |
C5O |
C55 |
— |
— |
— |
3.0.4配合比选定,应保证拌合物的和易性,并应采取减小泌水率和离析的措施,混凝 土的和易性应按坍落度、泌水性、离析和捣实难易程度综合评定,,塑性、低塑性混凝土拌 合物在浇筑时的坍落度宜按表3.0.4选用。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塑性、低塑性混凝土坍落度选用值(mm) 表3.0.4
混凝土种类 |
____坍落度____ |
素混凝土 |
10-40 |
配筋率不超过1.5%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
50 〜7() |
配筋率超过1.5%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
70 ^ 90 |
3.0.5混凝土的抗渗性应按经过标准养护28(1试件所能经受的最大水压力确定,并以抗 渗等级表示,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按表3.0.5所列数值选定,
混凝土抗渗等级 表3.0.5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3 |
抗渗等级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3 |
抗渗等级 |
3‹5 |
m |
15 43c 2() |
PlO |
5 43 < 1() |
42() |
Pl 2 | |
1()W3<15 |
PS |
— |
— |
3.0.6混凝土的抗冻性应按(20 ±2)气:水中养护28d标准试件所能经受的最大冻融循 环次数确定,并以抗冻等级表示,有掩护条件的水位变动区及浪溅区下部Im范围、无掩 护条件的设计高水位至设计低水位之间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应按表3. 0. 6 的规定选取,码头面层混凝土应选用比同一地区低2 ~3级的抗冻等级,
混凝土抗冻等级 表3.0.6
所在地区 |
海水环境 |
淡水环境 | ||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
严重受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低于 -8Cc) |
1-350 |
IH(X) |
l'25() |
b"2(X) |
受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4工~ -8cC) |
l'3(X) |
F25O |
l-2(X) |
Fl 50 |
微冻地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OcC - -4工) |
F25O |
l-'2(X} |
Fl 50 |
∏∞ |
注:①试验过程中试件所接触的介质应与建筑物实际接触的介质相同;
②,开敞式码头结构和防波堤等建筑物混疑土宜选用高1级的抗冻等级或采取其他措施..
3.0.7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及最冷月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但有偶然受冻情况的海水 环境所用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控制在表3.0.7所列的范围内,
混凝土含气量选择范围 表3.0.7
骨料最大粒径(HHQ |
含气量 |
骨料最大粒径(HHQ |
含气量(%) |
10.0 |
5.()〜8.0 |
31.5 |
3.5 ~6. 5 |
2(). 0 |
4. () -7.() |
40.0 |
3.0 ~ 6.() |
25.() |
3. 5 -7.() |
63.() |
3.0 ~ 5.() |
注:泵送混疑土含气量应控制在5.0% -7.0%
3.0.8海港工程浪溅区采用普通混凝土时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不应大于200OC,采用高性 能混凝土时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不应大于1000C,
3.0.9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氯离子最高限量应符合表3.0.9的规定,
3基本规定
混凝土拌合物氯离子的最高限量值(%) 表3.0.9
环境条件 |
预应力混凝土 |
钢筋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海水环境 |
0. ()6 |
O. IO |
1.30 |
淡水环境 |
().()6 |
0. 3() |
1.3() |
注:混疑土拌合物氯离子的最高限量值以胶凝材料质量百分比计..
3.0.10海水环境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3.0. IO的规定"
海水环境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表3.0.10
建筑物所处地区 |
构件所在部位 | |||
大气区 |
浪溅区 |
水位变动区 |
水下区 | |
北方 |
5() |
6() |
5() |
40 |
南方 |
50 |
65 |
50 |
4() |
注:①混疑土保护层厚度系指主筋表面与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
②表中数值系箍筋直径为6mm时主筋的保护层厚度,当箍筋直径大于6mm时,保护层厚度应按表中规定増
加 5ιιιιιι;
③位于浪溅区的码头面板、桩等细薄构件的混疑土保护层,南、北方一律取用50mm;
④南方指最冷月月平均气温大于(汽:地区..
3.0.11海水环境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3.0. 11的规定,
海水环境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表3. 0.U
构件厚度 (in) |
构件所在 |
部位(HHQ | ||
大气区 |
浪溅区 |
水位变动区 |
水下区 | |
蓋().5 |
65 |
80 |
65 |
65 |
<0.5 |
2. 5倍预应力筋直径且不小于5() |
注:①构件厚度系指规定保护层最小厚度方向上的构件尺寸;
②后张法的预应力筋保护层厚度系指预留孔道壁至构件表面的最小跑离;
③■制作构件时,如采用特殊施工工艺或专门防腐措施,应经充分技术论证,对钢筋的防腐作用确有保证时,保护
层厚度可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④有效预应力小于4(X)MPa的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按表3.0. IO执行,但不宜小于L 5倍主筋直径..
3.0.12淡水环境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3.0. 12的规定,
淡水环境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表3.0.12
保护层最小厚度 |
构件所在部位 | |||
水上区 |
水位变动区 |
水下区 | ||
水气积聚 |
非水气积聚 | |||
4() |
35 |
40 |
35 |
注:①混薩土保护层厚度系指主筋表面与混疑土表面的最小跑离;
②表中数值系箍筋直径为6"""时主筋的保护层厚度,箍筋直径大于6mm时保护层厚度应按表中规定増
加 5mm;
③无箍筋的构件(如板等)其保护层厚度应按表中规定减少5""";
④碳素钢丝、钢绞线的保护层厚度宜按表中规定增加2。""",如对混凝土质量有特殊措施时,可不增加保护层厚度;
⑤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1.5倍主筋直径..
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4原材料
4.1水 泥
4.1.1配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 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品种水 泥,其质量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的熟 料中的铝酸三钙含量宜在6% ~ 12%“
4.1.2立窑水泥可用于不冻地区的素混凝土和临时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当有充分论证 时,方可用于受冻地区的素混凝土,
4.1.3水泥品种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和部位选取,并应符合下列定,
4.1.3.1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 灰质硅酸盐水泥,
4.1.3.2不受冻地区海水环境浪溅区部位混凝土,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 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4.1.3.3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标准稠度用水量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 泥,不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 水泥.
4.1.3.4水运工程严禁使用烧粘土质的火山灰质硅酸耗水泥。
4.1.4与其他侵蚀性水接触的混凝土所用水泥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选用,
4.1.5水泥进场的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 关规定.
4.2细骨料
4.2.1拌制混凝土应采用质地坚固、粒径在5mm以下的砂作为细骨料,其杂质含量限值 应符合表4. 2.1的规定,
砂杂质含量限值 表4.2. I
项次 |
项 目 |
有抗冻性要求 |
无抗冻性要求 | |||
> C40 |
WC40 |
⅛C60 |
C55 ~C3() |
< C30 | ||
1 |
总含泥量(按质量计,%) |
这 2.() |
W 3.() |
42.0 |
W 3.() |
45.() |
其中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0.5 |
W().5 |
W1.0 |
<2.0 | ||
2 |
云母含量(按质量计,%) |
<1.0 |
W 2.() |
4原材料
续表4.2. 1
项次 |
项 目 |
有抗冻性要求 |
无抗冻性要求 | |||
> C4() |
WC40 |
⅛C60 |
C55 ~C3() |
< C3() | ||
3 |
轻物质(以质量计,%) |
≤ 1.0 |
≤ 1.0 | |||
4 |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质量计,% ) |
W1.0 |
41.() | |||
5 |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当深于标准色时,应采用水泥胶 砂法进行砂浆强度对比试验,相对抗压强度不应低 于95% |
注:①有抗冻要求和强度大于等于(30的混疑土,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用硫酸钠法进行检睑,经浸烘5次循
环的失重率不应大于8% ;
②对于惯用的砂源,可不进行表中2、4、5项试睑;
③轻物质是指表观密度小于2<XX}k⅛∙zι.r'的物质..
4.2.2海水环境工程中严禁采用碱活性细骨料。淡水环境工程中所用细骨料具有碱活 性时,应采用碱含量小于0.6%的水泥并采取其他措施,经试验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 4.2.3砂的粗细程度和级配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砂的粗细程度应根据细度模数按表4.2. 3-1划分,
砂的粗细程度划分 表4.2.3-1
粗细程度 |
细度模数刈 |
粗细程度 |
细度模数丹 |
粗砂 |
3.7 ~ 3.1 |
细砂 |
2.2 ~1.6 |
中砂 |
3.() ~ 2. 3 |
特细砂 |
1.5 ~().7 |
4.2.3.2级配分区应符合表4.2.3-2的规定:,
砂的颗粒级配区 表4.2. 3-2
公称粒径 (ιrιιtι) |
方孔筛筛孔边长 (Itnri) |
级配区 | ||
I区 |
H区 |
ΠI区 | ||
累计筛余(% ) | ||||
5. (及) |
4.75 |
10 ~() |
10 -0 |
1() ~() |
2. 50 |
2.36 |
35 ~ 5 |
25 〜() |
15 ~() |
1.25 |
1.18 |
65 -35 |
50 〜10 |
25-0 |
(),63 |
0. 6() |
85 〜71 |
70 〜41 |
40-16 |
().315 |
0. 3() |
95 ~ 8() |
92 -7() |
85 -55 |
0. 16 |
().15 |
1∞ - 9() |
I(K) ~ 90 |
100 ~ 90 |
注:①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比相比,除公称粒径为5. OOmm和0. 63mm的累积筛余外,其 余公称粒径的累积筛余允许超出表列范围,但超出总量不大于5% ;
②当使用I区砂,特别是当级配接近上限时,宜适当提高混薩土的砂率,确保混疑土不誦析;当使用∏I区砂时, 应适当降低混凝土的砂率或掺入减水剂,提高拌合物的和易性并便于振实;
③当采用特细砂时,应符合有关的规定;
④I区砂宜配制低流动性混疑土、H区砂宜配制不同强度等级混疑土、IU区砂宜降低砂率配制不同强度等级混
疑土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4.2.3.3当砂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确保 工程质量后,方可使用,
4.2.4采用海砂时,海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浪溅区、水位变动区的钢筋混凝土,海砂中氯离子含量以胶凝材料的质量百 分率计不宜超过0.07%,当含量超过限值时,宜通过淋洗降至限值以下;淋洗确有困难 时可在所拌制的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亚硝酸钙或其他经论证的缓蚀剂,
4.2.4.2在碳素钢丝、钢绞线及钢筋有效预应力大于400MPa的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宜 采用海砂;采用海砂时,海砂中氯离子含量以胶凝材料的质量百分率计不宜超过0.03%,
4.2.4.3如拌和用水和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低于限定值时,砂中氯离子的含量可适当 放宽,但应满足第3. 0.9条的规定,
4.2.5当采用特细砂、人工砂或混合砂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 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有关规定“
4.2.6砂进场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lS 257)中的有关 规定.
4.3粗骨料
4.3.1粗骨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1配制混凝土应采用质地坚硬的碎石、卵石或碎石与卵石的混合物作为粗骨 料,其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抗压强度或压碎值指标进行检验,在选择采石场、对粗骨料强 度有严格要求或对质量有争议时,宜用岩石立方体抗压强度作检验;常用的石料质量控制 可用压碎指标进行检验,强度值或压碎值宜符合表4.3. 1-1的规定,卵石压碎值指标宜 符合表4.3. 1-2的规定<,
岩石抗压强度或压碎值指标 表4.3. I-I
岩石品种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岩石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MPa) |
碎石压碎指标 (%) |
C6() ~ (40 |
言80 |
WlO | |
沉积岩 |
C35 ~C1() |
蓋6() |
≤16 |
变质岩或深 |
C6() ~ (40 |
⅛1∞ |
≤12 |
成的火成岩 |
C35 ~C10 |
言60 |
W 20 |
C6() ~ (40 |
⅛120 |
W13 | |
喷出的火成岩 |
C35 ~C1() |
蓋8() |
W 3() |
注: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包括片麻岩、石英岩等;深成的火成岩包括花岗岩、正长石和橄榄岩等;喷出
的火成岩包括玄武岩和辉绿岩等
卵石的压碎值指标 表4.3.1-2
混凝土强度等级 |
C6() ^ (4() |
C35 ~C1() |
压碎指标(%) |
这12 |
W16 |
8
4原材料
4.3.1.2卵石中软弱颗粒含量应符合表4. 3.1-3的规定,
软弱颗粒的含量 表4.3. 1-3
指标名称 |
有抗冻要求 |
无抗冻要求 |
软弱颗粒含量(以质量计,%) |
45 |
WlO |
4.3.1.3粗骨料的其他物理性能宜符合表4.3. 1-4的规定,
粗骨料物理性能的要求 表4. 3.1-4
指标名称 |
有抗冻要求 |
无抗冻要求 | ||
⅛ C30 |
< C3() |
蓋C30 |
< (30 | |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
W15 |
W 25 |
W15 |
W 25 |
山皮水锈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
425 |
43() | ||
颗粒密度弱必力 |
蓋 2300 |
蓋 2300 |
注:①针片状颗粒是指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 4倍者;片状颗粒是指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
粒径0.4倍者..平均粒径是指该粒径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②也皮水锈颗粒是指风化面积超过1/4的颗粒;
③用卵石或卵石与碎石混合物配制受拉、受穹构件的混疑土时,应进行混疑土的抗拉强度试睑;试睑结果不合 格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抗拉强度;
④对粗骨料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检睑,经浸烘5次循环后的失重率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 应不大于3%,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30的混凝土应不大于5% ..
4.3.2粗骨料的杂质含量限值应符合表4.3.2中的规定"
粗骨料杂质含量限值 表4.3. 2
项次 |
杂质名称 |
有抗冻要求 |
无抗冻要求 | |||
1 |
总含泥量(按质量计,%) |
> C4() |
WC40 |
⅛C60 |
C55 ~C3() |
< C30 |
W0. 5 |
W ().7 |
WO. 5 |
W1.() |
W 2.0 | ||
2 |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W0. 2 |
应().2 |
WO. 5 |
WO. 7 | |
3 |
水溶性硫酸盐及硫化物(按质量计,%) |
≤0.5 |
≤ 1.0 | |||
4 |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当深于标准色时,应进行混凝土 对比试验,相对抗压强度不应低于95% |
注:①粗骨料中不得混人爆烧过的石灰石块、白云石块,骨料颗粒表面不宜附有粘土薄膜;
②对于惯用的石矿,可不进行表中第3、4项检睑;
■③含泥基本是非粘土质的石粉时,对无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所用粗骨料的总含泥量可由1.0%、2.0%分别提高
到 1.5%、3.(%
4.3.3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不大于80mm;
(2)不大于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
(3)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
(4)不大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4/5,在南方地区浪溅区不大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的 2/3;
(5)厚度为IOOmm和小于IoOmm混凝土板允许采用最大粒径不大于1/2板厚的
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骨料,
4.3.4海水环境工程中严禁采用碱活性粗骨料,淡水环境工程中所用粗骨料具有碱活性 时,应采用碱含量小于0.6%的水泥并采取其他措施,经试验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
4.3.5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应满足表4. 3.5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4.3.5.1当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40mm且级配适当时,可不分级;但对装配式薄壁结 构所用的粗骨料,通过1/2最大粒径的筛余率应为30% ~60% “
4.3.5.2在保证混凝土不离析的情况下,可采用中断级配"根据粗骨料开采和制备的 具体情况,也可采用其他分级方法,但在确定各粒径级配的数量尺寸时,应保证粗骨料运 输和堆放不发生显著分离现象,
4.3.5.3当卵石的颗粒级配不符合表4.3.5要求时,应采取措施并经试验证明能确保 工程质量后,方可使用,
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范围 表4.3. 5
级配 情况 |
公称粒级 (ιrιιrι) |
累积筛余量(按质量计,%) | |||||||||||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HHrl) | |||||||||||||
2.36 |
4. 75 |
9.5 |
16.0 |
19.0 |
26.5 |
31.5 |
37. 5 |
53 |
63 |
75 |
9() | ||
5 -1() |
95 ~ I(X) |
80 ~ I(X) |
()~15 |
0 |
— | ||||||||
连 |
5 -16 |
95 ~ I(X) |
85 ~ KX) |
3O~6O |
0 ~ 1() |
() |
— | ||||||
续 |
5 -20 |
95 ~ I(X) |
90 ~ I(X) |
40~&) |
— |
0 ~ 1() |
() |
— | |||||
粒 |
5 -25 |
95 ~ I(X) |
90 ~ I(X) |
— |
30 ~70 |
— |
0~5 |
0 |
— |
— |
— |
— |
— |
级 |
5~31.5 |
95 ~ I(X) |
90 ~ I(X) |
70~9() |
— |
15 ~45 |
— |
()~5 |
0 |
— |
— |
— |
— |
5〜40 |
— |
95 ~ I(X) |
70~9() |
— |
3()~65 |
— |
— |
()~5 |
() |
— |
— |
— | |
10 - 2() |
— |
95 〜I(X) |
85 ~1(X) |
— |
()~15 |
() |
— |
— |
— |
— |
— | ||
单 |
16 ~31.5 |
— |
95 ~ I(X) |
— |
85 ~1(X) |
— |
— |
()~ 1() |
0 |
— |
— |
— |
— |
粒 |
20 -40 |
— |
— |
95 Jl(X) |
— |
80 Jl(X) |
— |
— |
()~ 10 |
0 |
— |
— |
— |
级 |
31.5 ~63 |
— |
— |
- |
95 JI(X) |
— |
— |
75 ~ I(X) |
45~75 |
— |
0 ~ 1() |
() |
— |
4O~8O |
— |
— |
— |
— |
95 ~1(X) |
— |
— |
70 ~ KX) |
— |
3O~6() |
()〜1() |
0 |
注:公称粒级的上限为该粒径级的最大粒径
4.3. 6粗骨料进场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 关规定"
4.4掺合料
4.4.1混凝土中掺加的硅灰应符合下列规定“
4.4.1.1硅灰品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的有关规定,
4.4.1.2硅灰进场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J 275)和《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关规定,
4.4.2混凝土中掺加的粉煤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4原材料
4.4.2.1粉煤灰应质量稳定并附有质量证明文件"
4.4.2.2粉煤灰的品质应满足下列要求:
(1)粉煤灰的质量满足表4.4.2-I的要求;
粉煤灰质量指标 表4.4.2-1
粉煤灰等级 |
细 度 (45μ∣rι方孔筛筛余% ) |
烧失量 (% ) |
需水量比 (% ) |
$().;含量 (%) |
I |
W12 |
≤5 |
W 95 |
W3 |
I |
425 |
W8 |
≤105 |
W3 |
m |
W45 |
W15 |
W115 |
W3 |
(2)当粉煤灰中CaO含量大于5%时需经试验证明安定性合格;
(3)采用干排法的粉煤灰,其含水率不大于I%,.
4.4.2.3粉煤灰进场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257) 的有关规定,
4.4.2.4当检验结果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从同一批中加倍取样进行复验,复验后 仍有指标不符合要求时,该批粉煤灰应作不合格品或降级处理。
4.4.2.5粉煤灰应按品种、等级分别运输储存,不得混入杂物,
4.4.3混凝土中掺加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下列规定,
4.4.3.1粒化高炉矿渣粉应质量稳定并附质量证明文件,
4.4.3.2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质量应符合表4.4. 3的规定,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质量指标 表4.4. 3
项 目 |
级 别 | |||
SIO5 |
S95 |
$75 | ||
密度(M/S) |
蓋 2800 | |||
比表面积(Hj/kg |
⅛4∞ | |||
活性指数(%) |
7d |
^95 |
蓋75 |
蓋55 |
28d |
⅛105 |
益95 |
蓋75 | |
流动度比(%) |
蓋85 |
蓋9() |
蓋95 | |
含水量(%) |
W1.0 | |||
三氧化硫(%) |
W 4.0 | |||
氯离子(%) |
WO. 02 | |||
烧失量(%) |
W 3.0 |
4.4.3.3粒化高炉矿渣粉进场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 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和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 关规定,
4.4.3.4粒化高炉矿渣粉应按品种、等级分别运输储存,不得混入杂物,
1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4.5外加剂
4.5.1混凝土应根据要求选用减水剂、引气剂、早强剂、防冻剂、泵送剂、缓凝剂、膨胀剂 等外加剂,外加剂的品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泵送 剂》(JC 473)、《砂浆和混凝土防水剂》(JC 474)、《混凝土防冻剂》(JC 475)和《混凝土膨 胀剂》(JC 476)的有关规定,在所掺用的外加剂中,以胶凝材料质量百分率计的氯离子 含量不宜大于0.02% .
4.5.2有抗冻要求混凝土掺加的引气剂宜采用松香热聚物或松香皂等,品质应符合附 录A的规定,引气剂溶液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见附录B,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 合第3. 0. 7条有关含气量的规定,
4.5.3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得掺用氯盐外加剂,
4.5.4冷天施工时掺用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4.5.4.1采用三乙醇胺作早强剂时,掺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0.05% ,
4.5.4.2素混凝土中掺用氯盐或以氯盐为主的防冻剂时,氯盐质量总和不得超过以胶 凝材料质量百分率计的2%,
4.5.5引气剂应进行溶液泡沫度检测,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 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或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
4.5.6每批外加剂进场的检查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关规定,
4.6拌和用水
4.6.1混凝土拌和用水不得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或促使钢筋锈蚀,并应符合表4.6.1 | ||
的规定. |
拌和用水质量指标 |
表 4.6. 1 |
项 目 |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Pll值 |
>5.0 |
>4.5 |
不溶物(∣rι⅛zL) |
< 2(XX) |
< 5(XX) |
可溶物(Uψ/L) |
< 2(XX) |
< 5(XX) |
氯化物(以Cl-计,uψ/L) |
<200 |
< 2(XX) |
硫酸⅛fc(以S();计/呻1) |
<6∞ |
< 2200 |
4.6.2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均不得采用海水拌和,在缺乏淡水的地区,需采用 海水拌和素混凝土有抗冻要求时水灰比应降低0.05.
4.6.3混凝土不得采用沼泽水、工业废水或含有害杂质的水拌和,
4.6.4使用非生活饮用水时,开工前应检验其质量"水源有改变或对水质有怀疑时,应 及时检验"
4.6.5拌和用水的检验规则及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有关规定,
12
4原材料
4.7钢 筋
4.7.1钢筋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钢筋混凝土用余热 处理钢筋》(GB 13014)、《冷轧带肋钢筋》(GB 13788)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 4463)的有关规定,环氧树脂涂层钢筋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C 3042)的有关规定,碳素钢丝、钢纹线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 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的有关规定,其力学、工艺性能应 满足附录D中有关的要求,
4.7.2每批钢筋的进场检验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的有关规定,
1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5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并应经济合理,
5.1.2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试配 调整后确定,
5.1.3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几」,=几* + l∙645c (5.1.3)
式中/s,——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MPa);
几*——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工地实际统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5.1.4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1施工单位如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二1— (5丄4)
式中σ——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忆——第,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N——统计批内的试件组数,N'25 ;
吗——N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5.1.4.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计算的强度标准差小于2. 5MPa时,计算 配制强度用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应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 C30,计算的强度标准差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 差应为3. OMPa,
5.1.4.3施工单位没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宜按表5. 1.4中混凝土强度标准 差的平均水平,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管理水平,酌情选取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值, 开工后应尽快积累统计资料,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值进行修正。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平均水平 表5.1.4
强度等级 |
< C20 |
C2() ^ C40 |
> C40 |
混凝土强度标准(MPQ |
3.5 |
4. 5 |
5. 5 |
5.1.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基本参数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5.1.5.1水胶比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4
5配合比设计
(1)用建立强度与水胶比关系曲线的方法求水胶比,按指定的坍落度,用实际施工应 用的材料,拌制数种不同水胶比混凝土拌和物,并根据28d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极 限抗压强度绘制强度与水胶比的关系曲线,从曲线上查出与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相应的 水胶比;
(2)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按强度要求得出的水胶比还应与按表5. 1.5-1及表 5.1.5-2中的按耐久性要求规定的水胶比相比较,当计算的水胶比大时,取表中规定值,
海水环境混凝土按耐久性要求的水胶比最大允许值 表5.1.5-1
环 境 条 件 |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
北方 |
南方 |
北方 |
南方 | |||
大气区 |
().55 |
0. 5() |
().65 |
0. 65 | ||
浪溅区 |
().4() |
().4() |
().65 |
0. 65 | ||
水位变动区 |
严重受冻 |
().45 |
— |
0.45 |
— | |
受冻 |
0. 5() |
— |
0. 5() |
— | ||
微冻 |
().55 |
— |
().55 |
— | ||
不冻 |
— |
0. 5() |
— |
().65 | ||
水下区 |
无水头作用 |
().55 |
().55 |
().65 |
0. 65 | |
受水头作用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 |
().55 |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 -1() |
0. 50 |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1() |
().45 |
注:除全日潮型港口夕卜,其他海港有抗冻性要求的细薄构件水胶比最大允许值应酌情减小..
淡水环境混凝土按耐久性要求的水胶比最大允许值 表5.1.5-2
环 境 条 件 |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
水上区 |
水气积聚或通风不良 |
0. 6() |
().65 | |
无水气积聚或通风良好 |
0. 65 | |||
水位变动区 |
严重受冻 |
0.55 |
().55 | |
受冻 |
0. 6() |
().6() | ||
微冻 |
0. 65 |
().65 | ||
不冻 |
0. 65 |
().65 | ||
水下区 |
无水头作用 |
0. 65 |
0. 65 | |
受水头作用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 |
().6() |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5 -10 |
().55 | |||
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1() |
0. 50 |
5.1.5.2根据所用的砂石情况和确定的坍落度值,宜按经验或按表5. 1.5-3选择用 水量.
1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用水量选用值(kg/m‘) 表5. L 5-3
坍落度(HHr力 |
碎石最大粒径(ιrιιrι) | |||
2() |
4() |
63 |
8() | |
10 ~ 3() |
185 |
170 |
160 |
150 |
30 ~ 5() |
195 |
180 |
17() |
16() |
5() ~ 7() |
21() |
195 |
185 |
175 |
注:①采用卵石时,用水量可减少10-15k⅛--∣√;
②采用粗砂时,用水量可减少1(広;/"」;采用细砂时可増加1(東!/"』;
③掺外加剂后的用水量按外加剂的减水率进行计算调整..
5.1.5.3胶凝材料用量可按选定的水胶比和用水量计算近似值,宜按经验或按表
5. 1.5-4选取数种不同砂率,拌制混凝土,确定最佳砂率,在保持胶凝材料用量和其他条 件相同的情况下,坍落度最大的拌合物所对应的砂率应为最佳砂率,
砂率选用值(%) 表5. 1.5-4
碎石最大粒径 (Iriiri) |
近似胶凝材料用量(k"/S) | |||||||
2()0 |
225 |
25() |
275 |
3(X1 |
35() |
4(X) |
45() | |
2() |
38 -44 |
37 -43 |
36 -42 |
35 -41 |
34 〜4() |
32 〜38 |
3() ~ 36 |
28 ~34 |
4() |
36 -42 |
35 〜41 |
34 -4() |
33 〜39 |
32 -38 |
3() ~ 36 |
28 -34 |
26-32 |
63 |
33 -39 |
32 -38 |
31 -37 |
3() ~ 36 |
29 〜35 |
27 -33 |
26 -32 |
25 ~31 |
80 |
32 -38 |
31 -37 |
30 〜36 |
29 〜35 |
28 -34 |
26 -32 |
25 -31 |
24 ~ 3() |
注:①采用卵石时,砂率可减少2% ~4%;
②采用引气剂时,空气含量每增加1%,砂率可减少0.5% ~'1.0% ;
■③采用细砂时,砂率可减少3% ;采用粗砂时,砂率可增加3%..
5.1.6按选定的水胶比和已确定的最佳砂率,拌制数种胶凝材料用量不同的混凝土拌和 物,测定其坍落度,并绘制坍落度与胶凝材料用量的关系曲线,从曲线上查出与施工要求 坍落度相应的胶凝材料用量,对于在海水环境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上述过程应在不 掺加减水剂的情况下进行,确定胶凝材料用量,且不得低于表5. 1.6规定的限值,
海水环境按耐久性要求的最低胶凝材料用量(kg/mD 表5.1.6
环境条件 |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
北方 |
南方 |
北方 |
南方 | ||
大气区 |
320 |
360 |
280 |
280 | |
浪溅区 |
400 |
400 |
280 |
280 | |
水位变动区 |
Κ35() |
4(X) |
36() |
400 |
28() |
B(X) |
36() |
36() | |||
卜25() |
330 |
330 | |||
l-^2(X} |
3(X) |
3()() | |||
_______水下区 |
32() |
32() |
28() |
280 |
注:有耐久性要求的大体积混疑土,胶疑材料用量应按混疑土的耐久性和降低水泥水化热综合考虑
16
5配合比设计
5.1.7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砂石用量宜采用绝对体积法按下列公式计算:
JlOOO(I -0.014) - 竺 J % (5. 1.7-1)
PW PB
ws = Vγps (5.1.7-2)
Wc =V(∖ - γ)pc (5. 1.7-3)
式中 卩——混凝土中砂石料的绝对体积(L);
A——混凝土拌和物中的空气含量,以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数表示,对于普通混凝 土取/1 =1 ;
Wm——混凝土的用水量(kg);
Pw---水密度(kg∕L);
W3——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
pε——胶凝材料密度(kg∕L);
K——混凝土中砂的质量(kg);
γ——砂率(按体积计);
PS——砂的表观密度(kg∕L);
Wc——混凝土中的石的质量(kg);
Pc——石表观密度(kg∕L),
5.1.8经济合理的配合比应按以上确定的配合比和施工要求的坍落度,经试拌校正后得 出"当采用皮带机运输时应考虑有2% ~3%的砂浆损失,
5.1.9确定的配合比应根据指定的要求制作试件进行试验校核,
5.2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2.1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1抗冻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的掺量通应过试验确定,混凝土的含气量 应符合第3.0.7条的规定,
5.2.1.2抗冻混凝土水胶比应符合表5. 1.6-2和表5. 1.6-3的规定,
5.2.1.3海水环境抗冻混凝土最低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5. 1.6的规定H
5.2.1.4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应按第5.1节中的有关规定进行,采用绝对体积 法进行计算应计人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
5.2.1.5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抗冻融性能及其他要求,进行试验校核,试 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
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的有关规定,
5.2.2.2高性能混凝土除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耐久性及稠度等指标外,尚应 符合表5.2. 2/的规定<,
1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指标 表5.2. 2-1
混疑土拌合物 |
硬化混凝土 | ||||
水胶比 |
胶疑材料总量 (k⅛∙z>r>j) |
坍落度 (ιrιιrι) |
强度等级 |
抗氯离子渗透性 (C) | |
浪溅区 |
WO. 35 |
N400 |
⅛1∞ |
蓋C45 |
41(XX) |
水位变动区、 大气区 |
WO. 40 |
N 380 |
⅛C40 |
注:对掺加粉煤灰或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混疑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可按9<宽龄期的试验结果评定
5.2.2.3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掺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单掺一种掺合料的掺量按表5.2.2-2确定;
高性能混凝土的掺合料掺量(%) 表5.2.2-2
粒化高炉矿渣粉 |
粉煤灰 |
硅灰 |
5() ^ 80 |
25 -4() |
3〜8 |
注:高性能混疑土的掺合料掺量以占胶凝材料质量计..
(2)同时掺入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时,其总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65% ,其中 粉煤灰掺入量不超过20% ;
(3)掺粒化高炉矿渣粉或粉煤灰的高性能混凝土必要时同时掺入2% ~4%的硅灰,
5.2.2.4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 ,
5.2.2.5拌合物中胶凝材料体积不应大于混凝土体积的35% .
5.2.2.6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计算-试配法,其配制强度的确定和配合比 计算方法应按第5.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有抗冻性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还应符合第5.2.1 条的有关规定,
5.2.2.7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其他要求进行试验校 核,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和《水运 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3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3.1配制抗渗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 要求:
(1)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含泥量不大于1.0%,其中泥 块含量不大于0.5% ;
(2)细骨料总含泥量不大于3.0% ,其中泥块含量不大于1.0%;
(3)细骨料中云母含量不大于1%,
5.2.3.2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遵守第5.1节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胶凝材料总量不小于320kg∕n?;
(2)外加剂采用膨胀剂、引气剂、减水剂;
(3)掺用矿物掺合料;
(4)砂率为 35% ~45%;
18
5配合比设计
(5)掺用引气剂的抗渗混凝土,其含气量控制在3% ~5%的范围内"
5.2.3.3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抗抗渗性能及其他要求进行试验校核,试验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4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4.1泵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 ;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 管径之比符合表5.2.4-1的规定;
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 表5.2.4-1
粗骨料品种 |
泵送高度(山) |
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比 |
碎石 |
<50 |
Wl:3.() |
50 ~ 1()0 |
W I : 4.() | |
卵石 |
<50 |
Wl:2. 5 |
5() -1∞ |
Wl:3.() | |
> 1∞ |
Wl:5.() |
(2)细骨料细度模数为2.4 ~2.9,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少于15% ;
(3)掺用的泵送剂或减水剂及掺用的活性矿物掺合料,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5.2. 4.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 1节中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拌合物坍落度的选用,考虑泵送高度、水平距离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取100 ~ 20Omm,对不同泵送高度按表5.2.4-2选用;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选用值 表5.2.4-2
泵送高度J因 |
坍落度(Iw) |
泵送高度(W) |
坍落度(Iw) |
<30 |
100 -140 |
60 - I(X) |
160 ~ 18() |
3() 60 |
140 -160 |
> 1∞ |
18() ~ 20() |
(2)泵送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根据管径、距离、坍落度、骨料种类、气候条件等因 素确定,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不小于300kg∕nJ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不小于34OkynJ ;
(3)泵送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60;
(4)砂率根据骨料粒径、胶凝材料用量和拌合物的和易性等综合分析确定,在38% ~ 45%的范围内;
(5)有抗冻要求的泵送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5% ~7%的范围内.
5.2.4.3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要求性能进行试验校核,试验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5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5.1膨胀混凝土所用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海水或侵蚀性水环境工程中不能采用含氧化钙类膨胀剂;
1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2)膨胀剂不能与含氯盐的外加剂复合使用“
5.2.5.2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 I节中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 要求:
(I)采用等量取代法掺加膨胀剂,膨胀剂取代胶凝材料率的取值范围为0. 06-0.12;
(2)膨胀混凝土按耐久性要求的水胶比最大允许值为0. 50;
(3)膨胀混凝土的最低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300kg∕nJ ,海水环境中有抗冻性要求的 膨胀混凝土的最低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33OkVm:、,
5.2.5.3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甘■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I)按第5. 1节中有关规定计算按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每立方米中胶凝材料、水、砂及 石用量;
(2)根据选取膨胀剂掺量系数及每立方米基准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按下列公式计 算膨胀剂用量及胶凝材料实际用量:
E=∕∙C0 (5.2.5-1)
C = (I-力♦ & (5. 2.5-2)
式中E——膨胀剂掺量(kg);
/一膨胀剂取代胶凝材料率;
CU——基准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
C——胶凝材料实际用量(kg),
(3)按等稠度原则,根据所掺膨胀剂需水量比及其他外加剂的效率确定的膨胀混凝 土的用水量满足下式要求:
W ≤ Wtl (5.2.5-3)
式中w—膨胀混凝土的用水量(kg);
%——基准混凝土的用水量(kg) "
(4)在砂料中扣除膨胀剂所增加的绝对体积相同的砂重,按下式计算调整后的砂重:
S=SL [E∕p°-E∕pg-( %-/)/P(JPS (5-2.5-4)
式中S——调整后的砂重(kg);
SU——基准混凝土中的砂重(kg);
E——膨胀剂掺量(kg);
心——膨胀剂的密度(∣q/nJ);
PB——胶凝材料的密度(kj/nJ);
%——基准混凝土的用水量(kg);
W一膨胀混凝土的用水量(kg);
Pm---水的表观密度(k"m‘),取IOoO kg/m‘;
PS——砂的表观密度(k^nf )
5.2.5.4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变形性能及其他要求的性能进行试验校核, 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6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0
5配合比设计
5.2.6.1配制粉煤灰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中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 列要求:
(1)预应力混凝土采用I级粉煤灰;
(2)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及以上的素混凝土采用I级、U级粉煤灰,海水环境
浪溅区钢筋混凝土采用需水量比不大于100%的I级、II级粉煤灰;
(3)强度等级C30以下素混凝土允许采用In级粉煤灰;
(4)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采用I级、II级粉煤灰,
5.2.6.2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 1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 要求:
(1)掺用粉煤灰的混凝土掺入减水剂,减水剂的适用性和合理掺量由试验确定;
(2)根据各类工程和各种施工条件的不同要求,粉煤灰可以与各类外加剂同时使用, 外加剂的适用性和掺量由试验确定;
(3)粉煤灰用于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时掺入引气剂;混凝土中的含气量按3.0. 7条 确定;
(4)粉煤灰取代水泥率按混凝土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指标、混凝土工程部位和水 泥品种进行选择,当采用P ♦ I和P ♦ 口型硅酸盐水泥时不超过30% ;当采用P ♦0型普
通硅酸盐水泥时不超过20%;泵送混凝土或流态混凝土按泵送和浇筑要求确定最佳 掺量;
(5)当混凝土有耐久性要求时,采用超 粉煤灰超量系数选用表表5.2.6
量取代法,超量系数按表5. 2. 6选用;当混 |
粉煤灰等级 |
超量系数 |
凝土超强较多或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采用- |
I |
1.1 〜1.4 |
等量取代法;当主要为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
R |
1.3 ~ 1.7 |
时,采用外加法C在采用超量取代法时,同—- |
HI |
1.5 ~ 2.() |
时掺加减水剂,
5.2.6.3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贵■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按第5.1节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得出按基准混凝土配合 比每立方米中水泥、水、砂、石用量;
(2)取代法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根据选定的粉煤灰取代率,超量系数以及每立 方米基准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粉煤灰取代水泥量、粉煤灰总掺量、粉煤 灰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用水量和调整后用砂量:
F = C0 •/ (5. 2. 6-1)
F1 =K-F (5. 2. 6-2)
C = CU-F (5. 2. 6-3)
W ≤ Wit (5. 2. 6-4)
S = S0 - [ F∕pf - F∕pc - (τηι - r)∕pj - ps (5. 2. 6-5)
式中F—粉煤灰取代水泥用量(kg);
&——基准混凝土水泥用量(kg);
2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一粉煤灰取代水泥率(% );
F1——粉煤灰总掺量(kg);
K——取代系数,K=I,等量取代;K>l,超量取代;
C——粉煤灰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
W一粉煤灰混凝土的用水量(kg);
%——基准混凝土用水量(kg);
S——调整后的用砂量(kg);
SU——基准混凝土砂用量(kg);
Pf——粉煤灰的表观密度(kj/nJ);
PC——水泥的密度(kg/nJ);
Pb—水的密度(kg/nJ);
P1——砂的表观密度(kg/ni、 ) "
(3)外掺法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在选定外掺法粉煤灰掺加率后,根据基准混凝 土胶凝材料用量,按下式计算每立方米粉煤灰用量:
F=G,∙f (5.2.6-6)
式中F..粉煤灰用量(kg);
CU——基准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
f——粉煤灰掺加率(%);
(4)按照等稠度原则,根据所掺的粉煤灰需水量比和减水剂效率,确定粉煤灰混凝土 的用水量且粉煤灰混凝土的用水量不大于基准混凝土用水量;
(5)在砂料中扣除粉煤灰所增加的绝对体积相同的砂重,按下列公式计算调整后的 用砂量:
S=Su-(f7p∕ 3, (5.2.6-7)
式中S——调整后的用砂量(kg);
S0——基准混凝土砂用量(kg);
F..粉煤灰用量(kg);
Pf——粉煤灰的表观密度(kg/n/ );
P,——砂的表观密度(kg∕nJ),
5.2.6.4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要求的性能进行试验校核,试验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7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1采用的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I)水泥采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强度等级不低于42. 5;
(2)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混凝土输送管的1/3和钢筋最小净距 的1/4,且不大于40mm;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22
5配合比设计
(3)细骨料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
5.2.7.2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满足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水陆强度比、水下抗分散性、 水下自密实性、耐久性及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并经济合理;
(2)水下混凝土水胶比的选择同时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取按强度要求得出的水 胶比和按耐久性要求规定的水胶比较小值作为配合比的设计依据;
(3)水下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比设计强度标准值提高40% ~50% ,或按下式计算: 九。=孤& + 1,645<7 (5.2.7)
式中f…——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MPa);
a——水下混凝土的陆水强度比,为水陆强度比的倒数,根据工程所用材料的情 况按经验取值,或通过试验确定;
£…——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工地实际统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4)水下混凝土的配制强度计算式中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值按第5. 1.5条 的规定计算;施工单位没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按表5. 2.7-1中混凝土强度标 准差的平均水平选取;开工后按积累的统计资料进行修正;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平均水平% 表5.2. 7-1
强度等级 |
< C2() |
C20 ^ C40 |
> C40 |
σi,(MPa) |
4.() |
5.() |
6.() |
(5)有耐久性要求的水下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允许值符合表5.2.7-2的规定,
水下混凝土按耐久性要求的水胶比最大允许值 表5.2. 7-2
环境条件 |
钢筋混凝土 |
素混凝土 | |
海水环境 |
水位变动区 |
0.45 |
0.45 |
水下区 |
0. 50 |
0. 50 | |
淡水或其他地下水环境 |
水位变动区 |
0. 5() |
0. 5() |
水下区 |
0. 5() |
0. 5() |
5.2.7.3水下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配合比的砂率取0.40 -0.50、水胶比0.50 〜0.60,有试验依据时砂率和水 胶比酌情增大或减小;
(2)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无显著离析、泌水现象, 灌注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为160 ~220mm;
(3)每立方米水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350kg,当掺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 时,其中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
(4)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早于全部混凝土灌注完成时间,当混凝土数量较大或灌注 量受到限制而需灌注时间较长时,通过试验掺入适量的缓凝剂,确保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 足需要"
2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5.2.7.4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所用的砂石情况、高效减水剂或复合型水下不分散剂的情况和确定的扩展 度值选择单位用水量,在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减少单位用水量;
(2)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500kg/ni';
(3)根据经验,在保证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分散性的情况下选取最佳砂 率,通常砂率为38% ~42% ;
(4)有抗冻要求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空气含量为4.0% ~6.0% ,
5.2.7.5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要求的性能进行试验校核,试验应按现行行 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规定进行,
5.2.8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8.1采用的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水泥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10% ,空隙率小于40% ;
(3)细骨料选用级配合格的中砂,砂的含泥量小于1%,
5.2.8.2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1节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所用的砂、石、高效减水剂和确定的和易性,并在达到要求的工作性和自密 实性同时,选择较少的单位用水量;
(2)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为450 ~600kVnJ ;
(3)水与胶凝材料的体积比为0.8-l.I;
(4)粗集料体积一般为混凝土总体积的28% ~35%;
(5)根据经验,在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填密度的情况下选取最佳砂率,砂的 体积一■般按占砂浆体积40% ~ 50%选取,
5.2.8.3对确定的配合比制作试件应根据要求的性能进行试验校核,试验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的有关规定,
5.2.9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9.1采用的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微膨胀水泥;
(2)骨料选用级配良好的洁净中砂和空隙率较小的粗骨料;
(3)掺用的外加剂选用缓凝剂、缓凝型减水剂或膨胀剂,
5.2.9.2配合比设计除按第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外,在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条件 下,尚宜满足下列要求:
(1)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2)采用较小的水胶比;
(3)采用微膨胀水泥或掺用膨胀剂时,通过试验确定用量或掺量"
5.2.9.3在配合比确定后应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测定,
5.2.10合成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0.1采用的原材料除应符合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24
5配合比设计
(1)选用聚丙烯睛纤维、聚丙烯纤维、改性聚脂纤维或其他经过试验和技术论证符合 性能要求的纤维;
(2)纤维直径为10〜IOOam,长度为4~25mm;
(3)纤维泊松比不大于0.4;
(4)在混凝土拌合物及硬化混凝土中具有化学稳定性,不降低强度;
(5)纤维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具有易分散性,且与硬化混凝土有良好的粘结性能;
(6)纤维抗拉强度不低于280MPa;
(7)纤维及其表面处理层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无不利影响;
(8)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0mm ,
5.2.10.2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合成纤维混凝土应用的环境和工作条件,结合纤维的几何参数、物理力学特 征等,通过试验确定合成纤维的品种和型号;
(2)有抗冻要求的合成纤维混凝土掺入引气剂,含气量符合表3.0.7的要求;
(3)合成纤维掺量一般不超过2kg∕m’,常用掺量为0.6 ~ 1.2kg/m’;
(4)当坍落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掺用高效减水剂,
5.2.10.3在校核合成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按附录E对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早 期收缩裂縫试验,限裂等级应符合有关规定,
2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6模板工程
6.1 -般规定
6.1.1模板及支撑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正确;
(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力、侧压力和 施工中产生的荷载,模板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3)与钢筋和混凝土施工工艺相适应,便于钢筋绑扎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和养护;
(4)面板平整、光洁,接缝严密、不漏浆;
(5)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保证施工安全,
6.1.2模板的材料可选用钢材、木材、胶合板和塑料等,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6.1.3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刷脱模剂"脱模剂不得污染工程结构和构件、钢筋、 混凝土接茬部位,
6.1.4组合钢模板和滑动模板等的设计、制作和施工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执行"
6.2模板设计
6.2.1模板设计方案应满足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体型、施工分层或分段的要求,并应满足 混凝土施工方案所确定的浇筑顺序、浇筑方式、浇筑速度和施工荷载等控制条件的要求, 6.2.2模板设计应对模板及支撑的材料、制作、安装与拆除工艺提出具体要求,大型模 板和承重模板应有模板总装图、支撑系统布置图和细部结构详图,并应标明设计荷载和变 形控制要求.
6.2.3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可参照附录F,普通模板与支撑系统应考虑下列荷载 按表6. 2.3的规定进行荷载组合:
(1)模板和支架的自身重力;
(2)新浇混凝土的重力;
(3)钢筋和预埋件的重力;
(4)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重力;
(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6)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
(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26
6模板工程
模板及支架的荷载组合 表6.2. 3
序号 |
模板构件名称 |
荷载组合 | |
计算强度用 |
睑算刚度用 | ||
1 |
梁、板和拱等的底模板及支架 |
(1八(2)、(3)、(4) |
(1)、(2)、(3) |
2 |
柱和墙等的侧模板 |
(5)、(6)、(7) | |
3 |
梁和板等的侧模板 |
(5)、(6)、(7) |
⑹、⑺ |
4 |
基础、墩台等厚大结构的侧模板 |
⑹、⑺ |
(6) |
注:处在波浪和水流作用水域的模板及支撑在计算稳定时尚应考虑波浪和水流的作用
6.2.4当验算模板及支架刚度时,其最大变形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I)结构外露面模板的挠度,不大于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且满足结构表面平整度 要求;
(2)结构隐蔽面模板的挠度,不大于构件计算跨度的1/250;
(3)钢模板面板的变形,不大于1.5mm;
(4)支架的压缩变形值或弹性挠度,不大于相应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
6.2.5模板及支撑结构在自重和风荷载等作用下应满足稳定性要求,
6.3模板制作
6.3.1模板及支撑应按模板设计图和工艺文件加工制作,成品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 使用,.
6.3.2钢模板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6.3.2.1模板零、构件下料的尺寸应准确,料口应平整;面板、肋、背棱等部件焊前应调 平、调直.
6.3.2.2模板的组拼组焊应在专用工装和平台上进行,并应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和 方法“
6.3.2.3模板的焊縫应均匀,焊縫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焊渣应清理干净,不得有夹 渣、气孔、咬肉和裂纹等缺陷,.
6.3.2.4模板面板应平整、无锈蚀,并应刷油保护;模板外表面应涂刷防锈油漆"
6.3.3木模板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1木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应平整、光滑,
6.3.3.2模板的拼縫宜做成搭接縫或企口縫,当采用平縫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浆, 6.3.4胶合板模板的板面组配宜采取错縫布置,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要求;高 分子合成材料面板或塑料模板的制作接縫应严密,边肋及加强肋安装应与模板成一整体. 6.3.5模板的吊环严禁使用冷拉钢筋。焊接式钢吊环的焊縫长度及焊縫高度应满足设 计要求.
6.3.6混凝土底胎的场地应坚实、平整,胎模尺寸应准确,表面应密实、光滑,
6.3.7透水模板的敷面材料应敷设平整,
6.3.8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 8的规定,
2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 表6.3. 8
序号 |
模板名称 |
项 目 |
允许偏差(""") | |
1 |
钢模板、胶木模板 |
长度与宽度 |
±2 | |
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
2 | |||
对角线差 |
3 | |||
连接孔眼位置 |
[ | |||
2 |
木模板 |
长度与宽度 |
+ 5 _ 2 | |
对角线差 |
3 | |||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
1 | |||
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
3 | |||
面板縫隙 |
1 | |||
3 |
混凝土底胎模 |
单个台座 |
长度与宽度 |
±3 |
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
3 | |||
四角相对高差 |
5 | |||
长线台座 |
宽度 |
±3 | ||
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
3 | |||
每IOin相对高差 |
5 | |||
边线平直度,拉15"线检查 |
5 |
6.4模板安装
6.4.1模板及支架系统的安装应满足模板设计的要求,并应与钢筋绑扎及装设等工序配 合进行.
6.4.2大型模板及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采取满足稳定性要求的临时固定措施,
6.4.3模板支撑的支承部分应稳定、坚固、可靠,应能抵抗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偶然 冲撞和振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3.1支撑应支承在坚实的地基或者混凝土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斜撑不得 滑动.
6.4.3.2当采用在下层混凝土中预埋锚拉螺栓作为上层模板支承时,下层混凝土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
6.4.3.3桩帽或墩台等构件的模板,当采用夹桩木作为支承时,应对夹桩木进行设计, 安装后应对夹桩木的标高及稳固情况进行检查,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得产生松动。
6.4.4跨度大于4m的现浇梁、板构件的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 跨长度的 1/1000 ~3∕ 1000:,
6.4.5预制构件模板的支立宜采用"帮包底”的支模方法.当采用“底托帮”支模方法 时,应在侧模板底端设置防止漏浆的措施"
6.4.6对结构或构件竖向棱角和底部棱边处宜作抹角处理,
28
6模板工程
6.4.7模板的钢拉杆不应有弯曲"伸出混凝土外露面的拉杆宜采用端部可拆卸的结构 形式,拉杆与锚定件的连接应牢固.
6.4.8分层浇筑的模板应逐层控制上下层的偏差,模板下端与混凝土的接触不应有 错台"
6.4.9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遗漏,并应安装牢固,其位置的允许偏差 应符合表6.4.9的规定,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 表6.4. 9 | |||
序 号 |
项 目 |
允许偏差(UHQ | |
1 |
预埋钢板、预埋管、预留孔或洞中心线位置 |
3 | |
2 |
预埋螺栓 |
中心线位置 |
2 |
外露长度 |
+ IO O | ||
3 |
预留孔或洞 |
中心线位置 |
IO |
预留洞截面内部尺寸 |
+ 10 0 |
6.4.10预制构件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4. 10的规定,
预制构件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表6.4.10
序号 |
项 目 |
允许偏差(""") | ||
1 |
模板接缝表面错牙 |
2 | ||
2 |
长 度 |
粧类构件 |
±3() | |
梁、板类构件 |
±5 | |||
方块类 |
边长≤5ιιι |
+ 5 ___________-H)___________ | ||
边长>5ιιι |
土 1() | |||
沉箱、沉井、 扶壁等 |
最小边长≤ IOiii |
±5 | ||
最小边长> IOiii |
±1.5 SoOo | |||
3 |
« 面 尺 寸 |
桩类 |
宽度 |
+ 2 ___________-5___________ |
高度 |
+ 2 ___________-5___________ | |||
梁、板类 |
宽度 |
0 __________-5__________ | ||
高度、厚度 |
0 __________-5__________ | |||
方块类 |
宽度 |
+ 5 | ||
高度 |
-1() | |||
沉箱、沉井、扶壁 |
宽度 |
±15 | ||
高度 |
±10 | |||
壁、板厚度 |
±5 |
2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续表 6.4.1()
序号 |
项 |
目 |
允许偏差(Iw) |
侧向弯曲矢高 |
粧类 |
"1(X)0且不大于2() | |
4 |
梁、板类 |
"1000且不大于15 | |
5 |
全高竖向倾斜 |
宽度45ιrι |
10 |
高度>5ιrι |
15 | ||
6 |
顶面两对角线差 |
短边W3ιrι |
15 |
短边> 3∣rι |
3() | ||
7 |
桩顶倾斜 |
7 历'1000 | |
8 |
粧尖对桩纵轴线偏差 |
10 |
注:①L为构件长度,B为构件截面宽度,单位为....η;
②空心方块、工字形方块的壁厚按沉箱壁厚允许偏差执行
6.4.11现浇结构和构件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4. 11的规定,
-般现浇结构、构件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表6.4.11
序号 |
项 目 |
允许偏差(HHQ | |
1 |
轴线 |
柱 |
5 |
粧帽、独立基础 |
1() | ||
梁 |
5 | ||
管沟 |
10 | ||
2 |
前沿线 |
码头胸堵、帽梁、坞墙 |
5 |
防波堤胸堵、挡土堵、防浪墙 |
10 | ||
3 |
标高 |
墙顶 |
± 1() |
粧帽、墩台、基础等支承面 |
0 ________-U)________ | ||
4 |
截面尺寸 |
柱 |
±5 |
粧帽、墩台 |
± 10 | ||
堵 |
+ 5 _________-5_________ | ||
梁的宽度 |
±5 | ||
5 |
顶面对角线差 |
短边43ιrι |
15 |
短边> 3∣rι |
25 | ||
6 |
长度 |
梁 |
+ 5 ________zJ0________ |
墙、廊道、管沟等 |
± 10 | ||
7 |
全高竖向倾斜 |
3 "/'IOOO | |
8 |
______________侧向弯曲矢高 |
"1000且不大于25 | |
9 |
_______________相邻板错台 |
2 |
注出为结构全高,为构件长度,单位为..>..>-
3()
6模板工程
6.4.12混凝土浇筑时,应按模板设计荷载控制浇筑顺序、浇筑速度和施工荷载,模板上 不得堆放超过模板设计荷载的材料和设备.
6.4.1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调整模板的形状及位置,对重要部位 的承重模板,应进行监测.
6.5模板拆除
6.5.1模板拆除的顺序应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当无要求时,应按照先支后拆、后支 先拆的原则"
6.5.2模板拆除时,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6.5.2.1侧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 进行.
6.5.2.2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 坍陷和裂缝后进行.
6.5.2.3底模等承重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足够承受自重及其他可能叠加荷载 或混凝土强度符合表6.5.2规定时进行,
混凝土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表6.5. 2
序号 |
结构型式 |
结构跨度(W) |
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 |
1 |
板 |
<2 |
5() |
2 -8 |
75 | ||
>8 |
1∞ | ||
2 |
梁 |
W8 |
75 |
>8 |
I(X) | ||
3 |
悬臂构件 |
W2 |
75 |
>2 |
I(X) |
注:混疑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系指与设计的混薩土强度等级相应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淮值..
6.5.2.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底模拆除应在构件建立预应力后进行,
6.5.2.5水下和水位变动区结构和构件的模板拆除时间应适当延后"
6.5.3大型模板和承重模板拆除时,应按模板设计的要求,采取防止模板倾覆或坠落的 措施.
6.5.4模板拆除后,应对遗留在结构或构件表面上的拉杆及拉杆孔眼进行处理,拉杆头 的保护层的厚度不得小于设计最小厚度,拉杆孔眼的封堵应密实、平整,
6.5.5对拆下的模板、支撑及配件应及时清理、维修,分类堆存、妥善保管,钢模板应做好 防锈,
6.5.6大型模板堆放时,应垫平、放稳,并应采取防止翘曲变形的措施;大模板竖立存放 应满足自稳要求,
3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6.6特种模板
6.6.1充气胶囊芯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6.6.1.1胶囊使用前应进行漏气检查<,
6.6.1.2胶囊的充气压力应能保证预留空心的设计形状和尺寸,用于空心桩和空心 板时,其气压宜采用0. 03 ~0.05MPa,从开始浇筑混凝土到胶囊放气时止,其气压应保持 稳定,
6.6.1.3固定胶囊的箍筋或压防(块)数量和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
6.6.1.4胶囊的放气时间应经试验确定,并以满足混凝土强度能够维持其构件形状为 原则,抽胶囊时应避免碰损孔壁,
6.6.1.5胶囊在使用中应避免被绑扎钢筋的铁丝头、定位箍筋焊口等扎破或划破,,每 次用后应将其表面的灰浆清洗干净。
6.6.2整体弹性钢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6.6.2.1弹性钢模板宜用Q235钢板,冷压成型,
6.6.2.2模板的回弹角度应经试验确定,宜使模板顶口回弹量为30 ~ 40mm ,
6.6.2.3模板下口侧板与底板应为圆弧连接,其半径宜为30mm,
6.6.2.4弹性钢模板宜用专用顶撑或对拉卡具固定.当采用对拉卡具时,卡具横杆距 模板顶口的高度宜为30 ~50mm<,
6.6.3扭工字块、钩连体、四脚空心块等人工块体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6.6.3.1模板的几何尺寸应能保证块体的设计重量.
6.6.3.2模板的结构型式应与块体的浇筑、脱模、起吊工艺相适应‹,
6.6.3.3模板的分片应便于小片制作、大片组装和支拆,
6.6.3.4人工块体模板宜在工厂制作,其曲面、折角宜冷压成型,模板的接縫应采用连 续焊,并应磨平、抛光.
6.6.4永久性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6.6.4.1永久性混凝土模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级满足设计要求;
(2)采用钢模预制,制作和安装质量符合第6.4. 11条的有关规定;
(3)模板与结构混凝土的结合面按施工縫要求进行处理.
6.6.4.2当采用永久性金属模板时,金属模板的材质、形状、尺寸和表面处理应满足设 计要求"
32
7钢筋工程
7钢筋工程
7.1 -般规定
7.1.1钢筋应按设计要求采用,若需以另一种类或规格的钢筋代替时,应征得设计单位 的同意,并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7.1.2钢筋进场时,应检查其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炉号、批次及直径分批验收,验收 时,应查明标牌及进行外观检查,并应在使用之前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力学、 工艺性能检验,钢筋力学、工艺性能参见附录D,
7.1.3钢筋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锈蚀和污染"钢筋进场后,应分品种、牌号、等级、规格 及生产厂家等堆存整齐,不得混杂,且应设立识别标志,钢筋及已加工成半成品的钢筋宜 堆置在仓库、棚内,露天堆置时,应防雨、防雪、防潮,加工成半成品的钢筋宜根据使用要 求分类堆存,并防止出现锈蚀和污染,钢筋加工和安装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再次对钢筋进 行外观质量检查,
7.1.4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包装、标志、搬运和存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 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的有关规定,
7.1.5钢筋施工中,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 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7.1.6进口钢筋应进行化学成份检验和焊接试验,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7.1.7预制构件的吊环严禁使用冷拉钢筋,
7.2加 工
7.2.1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以采用冷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2.1.1当采用冷拉法调直钢筋时,HPB235、HPB300牌号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 4% ,HRB335、HRB400牌号钢筋和KL4OO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
7.2.1.2经机械调直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不应有局部弯曲"
7.2.2钢筋的弯钩或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7.2.2.1 HPB235、HPB300牌号钢筋末端需作180。弯钩时,其弯弧内径不应小于钢筋 直径的2.5倍,HRB335、HRB400牌号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或弯钩时,HRB335 牌号钢筋的弯弧内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HRB400牌号钢筋的弯弧内径不应小于 钢筋直径的5倍,见图7.2. 2,冷轧带肋CRB550钢筋末端可不制作弯钩,当钢筋末端需 制作90。或135。弯折或弯钩时,其弯弧内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7.2.2.2钢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HPB235、HPB300牌号钢筋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
3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倍,HRB335、HRB400牌号钢筋应满足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要求时,作135。的弯钩时不宜 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作90。的弯折时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a) b) c)
图7.2.2钢筋的弯钩和弯折示意图
■ 180。弯钩;b) 135。弯钩;(・)90。弯折
7.2.3弯起钢筋弯折点处弯曲直径,HPB235、HPB300牌号的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 10倍,HRB335、HRB400牌号的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12倍,见图7.2.3,
图7. 2. 3钢筋穹折示意图
7.2.4非焊接箍筋端末端应有弯钩,弯钩的形式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2.4.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径除应符合第7. 2. 2条的规定外,尚不得小于受力钢筋 直径.
7.2.4.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见图7.2.4,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要求 的结构,应为135。"
图7. 2.4箍筋弯折示意图
Qi35。弯钩:b)9()。弯钩
34
7钢筋工程
7.2.4.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要 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7.2.5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加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 术规范》(JTJ 275)和《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 3042)的有关规定,
7.2.6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加工后的钢筋偏差应符合表7.2. 6的 规定.
加工钢筋的允许偏差(mm) 表7.2. 6
项 目 |
允许偏差 |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
±1() |
钢筋弯起点的位置 |
±2() |
箍筋内净尺寸 |
±5 |
7.3接 头
7.3.1受力钢筋的接头形式应按设计要求采用,若设计无要求时,钢筋宜采用焊接接头 和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接头,但绑扎接头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且不得用 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中,冷轧带肋CRB550钢筋的连接不得采用焊接接头,, 7.3.2钢筋接头末端与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也不应位于构件 的最大弯矩处<,受弯构件的受力钢筋接头应设置在1/2最大弯矩处.
7.3.3钢筋焊接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7.3.3.1钢筋焊接接头的材料、焊接方法、外观检查及力学性能检验等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的有关规定"
7.3.3.2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布置.在任一焊接接头中心至受力 钢筋的最大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50Omm的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应有一处以上接头;在 该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之和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满足设计要 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非预应力筋在受拉区不大于50% ;
(2)预应力筋不超过25% ,当焊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不超过50% ;
(3)受压区和后张法的螺丝端杆不限制"
7.3.4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应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3.4.1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可用于HRB335、HRB400牌号钢筋和KL400钢筋的连接,
7.3.4.2钢筋连接件处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7.3.4.3带肋钢筋套筒挤压接头、鐵粗直螺纹钢筋接头、钢筋锥螺纹接头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的规定,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JGJ 163)的规定,
7.3.5钢筋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7.3.5.1钢筋绑扎搭接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表7.3.5的规定,
3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受力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表7.3. 5
钢筋类型 |
受拉区 |
受压区 |
IlPB23 5 IIPB300 |
25d |
15d |
IlRB335 |
35d |
25d |
IlRB400 |
40d |
3()d |
注:®d为钢筋直径..直径等于或小于12mm的受压钢筋末端,如不做成穹钩,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
②两根直径不同钢筋的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
■③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Omm,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
④冷轧帯肋钢筋绑扎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淮《冷轧带肋钢筋混疑土结构技术规程》(JCJ 95)的相关 规定;
⑤钢筋焊接网绑扎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淮《钢筋焊接网混疑土结构技术规程》(JCJ I l4)的相关规定
7.3.5.2 受拉区段内,HPB235、HPB300钢筋的末端应做成弯钩,HRB335、HRB400钢 筋的末端可不做成弯钩,
7.3.5.3钢筋搭接处中心及两端应用铁丝扎紧。
7.3.5.4绑扎接头处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30mm,
7.3.5.5设置在同一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应相互错开布置,钢筋搭接接头 中点位于其他任一搭接钢筋接头连接区段应按同一连接区段计,钢筋接头连接区段的长 度应为1.3倍搭接长度(图7.3.5),同一连接区段,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 积的百分数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压区不得大于50%,受拉区不得超 过 25%
图7. 3. 5钢筋绑扎接头设置示意图 注:图中所示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截面面积按两根计
7.3.6当钢筋成束布置时,成束筋中单根钢筋的接头应错开,间距不宜小于40倍钢筋直 径,搭接的接头长度应加长20% "
7.3.7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连接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 技术规范》(JTJ 275)和《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 3042)的有关规定,
7.4装 设
7.4.1钢筋与模板之间应设置垫块,垫块的间距和支垫方法应能确保钢筋在混凝土浇筑 过程中不发生位移.当采用水泥砂浆垫块或混凝土垫块时,垫块的强度与密实性不应低 于构件本体混凝土"垫块的外观颜色宜与构件本体混凝土一致,垫块与模板的接触面宜 尽量小,垫块厚度的允许偏差为)mm,
36
7钢筋工程
7.4.2绑扎及装设钢筋骨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7.4.2.1钢筋骨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受力钢筋不应产生位置偏移,钢筋的交叉点宜 用铁丝扎牢,预制吊装的钢筋骨架或钢筋网还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7.4.2.2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的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 叉点可间隔交错绑扎且受力钢筋不产生位置偏移;双向受力的钢筋应全部扎牢,
7.4.2.3桩、柱和梁中骨架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规定外,应保持与主筋垂直
7.4.2.4箍筋弯钩的搭接点沿构件轴线方向应交错布置,
7.4.2.5绑扎骨架中,在绑扎接头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若设计无要求 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搭接钢筋受拉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5倍搭接钢筋直径,且不大于100mm;
(2)当搭接钢筋受压时,其箍筋间距不大于10倍搭接钢筋直径,且不大于200mm,
7.4.2.6绑扎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混凝土保护层内,缺扣、松扣的数量不应超过绑 扎数的10%,且不应集中"
7.4.2.7多层非焊接钢筋骨架的各层钢筋之间,应保持层距准确,宜采用短钢筋支垫,
7.4.3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绑扎与装设除应满足以上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的有关规定,
7.4.4钢筋装设的位置偏差应符合表7.4.4的规定<,
钢筋骨架绑扎与装设的允许偏差(mm) 表7.4.4
序 号 |
检查项目 |
允许偏差 | |
1 |
钢筋骨架外轮廓尺寸 |
长度 |
+ 5 -1() |
宽度、高度 |
+ 5 -10 | ||
2 |
受力钢筋 |
间距 |
± 15 |
层距或排距 |
± 10 | ||
3 |
弯起钢筋弯起点位置 |
±2() | |
4 |
____________箍筋、分布筋间跑 |
±2() |
注:预制构件外伸环形钢筋的间跑或倾斜允许误差为±20mm..
3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8混凝土工程
8.1拌 制
8.1.1混凝土的拌制宜由混凝土搅拌站或搅拌船集中搅拌"混凝土搅拌应按配料单配 料,不得任意更改,
8.1.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必须称量,称量偏差不得超过表8.1.2规定的数值,
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 ) 表8」.2
原材料名称 |
水上拌制 |
陆上拌制 | |
单罐计量允许偏差 |
累计计量允许偏差 | ||
水泥、掺合料 |
±2 |
±2 |
±1 |
粗、细骨料 |
±3 |
±3 |
±2 |
水 |
±2 |
±2 |
±1 |
外加剂 |
±1 |
±1 |
±1 |
注:①表中“水上拌制"指混凝土搅拌船在水上工程现场拌制混凝土; "陆上拌制"指陆上混凝土集中搅拌站拌制混 疑土;
②表中‘•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罐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偏差的平均值-该项指标仅适用于 采用微机控制的陆上搅拌站
8.1.3称量使用的各种衡器必须按有关规定由法定计量单位定期进行检定,每一工作 班正式称量前,应对称量系统进行零点校准,
8.1.4混凝土应搅拌均匀,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起,至开始卸料时止,其连续搅拌的 最短时间应按搅拌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并经试验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可按表8. 1.4 采用"
混凝土在搅拌机中连续搅拌的最短时间(Q 表8.1.4
混凝土坍落度 (ιrιιrι) |
搅拌机机型 |
搅拌机出料量(L) | ||
500 |
750 ~ l(X)0 |
> I(XX) | ||
W40 |
强制式 |
9() |
120 |
150 |
>40 且 V i OO |
强制式 |
6() |
90 |
12() |
⅛1∞ |
强制式 |
60 |
9() |
注:掺加外加剂与掺合料时,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38
8混凝土工程
8.1.5搅拌站应严格控制生产废弃物的排放.
8.2运 输
8.2.1运输能力应与搅拌及浇筑能力相适应,并宜缩短运输时间和减少倒运次数,
8.2.2运输工具宜采用搅拌车,在运距较短时可使用自卸汽车,运输工具在使用前应喷 水润湿,但不得留有积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发生离析、漏浆、泌水和坍落度损 失较大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后,如有上述现象发生,应进行二次拌制,二次拌制时,不 得任意加水,必要时可同时加水和胶凝材料或减水剂,保持水胶比不变,
8.2.3采用吊罐运输混凝土时,吊罐应便于卸料,卸料活门应开启方便,不得漏浆,吊罐 的装料量宜为其容积的90% ~95%,
8.2.4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时,车箱内壁应光洁、平整、不吸水、不漏浆,
8.2.5采用皮带机运输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2.5.1皮带机的倾角应经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表8.2.5的规定采用,
皮带机的最大允许倾角 表8.2. 5
混疑土坍落度 (ιrιιrι) |
最大允许倾角(D | |
向上提升时 |
向下降落时 | |
<40 |
18 |
12 |
40 - 8() |
15 |
10 |
8.2.5.2皮带机末端的下方应设置刮浆板,
8.2.5.3皮带机的最大运转速度不应超过1.2m/s,
8.2.5.4混凝土在进入皮带机时,应设置漏斗或供料器,在转运或卸料处应设置避免 混凝土发生离析的挡板或漏斗"
8.2.5.5皮带机运输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两条皮带机接运,且不宜大于40m , 8.2.6采用管道运送混凝土时,应选择与混凝土浇筑强度、距离和高度相匹配的泵送设 备,并按泵送设备说明书的有关规定进行,
8.3浇 筑
8.3.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支撑系统、钢筋和预埋件位置和装设的正确性,并应掌 握水文气象预报,
8.3.2在地基上直接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并不得扰动原状土壤,,对干燥的非粘 性土地基,应用水湿润;对岩石地基应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如有流 动水时,应采取防水措施,
8.3.3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泥水和钢筋预埋件上的灰浆、油污等清除 干净.
8.3.4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中断,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硬化速度和 振捣能力经试验确定,或参照表8.3.4的规定执行,
3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浇筑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 表8.3.4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Ce) |
允许间歇时间(心 | |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
3() ^ 35 |
1.5 |
2.() |
20 29 |
2.() |
2. 5 |
1() ~19 |
2.5 |
3.() |
5 ~9 |
3.() |
3. 5 |
注「①允许间歇时间为混疑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
②表列数值未考虑掺外加剂的影响;
■③如间歇时间过长应在现场进行重塑试睑,如混疑土不能重塑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④重塑试睑可用插入式振捣器在振动下靠自重插入混凝土中,并经振捣15,后在振捣器周围IoOmm处仍能翻 浆,即认为能重塑
8.3.5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易于 施工的部位,有抗渗要求、与底板相连的墙体,其水平施工縫宜留置在距底板大于Im高 的位置"
8.3.6施工縫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8.3.6.1施工縫应做成垂直缝或水平縫,
8.3.6.2有抗渗要求的墙或薄壁结构,宜做成樺状或设置止水板,
8.3.6.3在埋有块石的混凝土中留置水平施工縫时,宜使埋入的块石外露一半,
8.3.7在施工縫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8.3.7.1已浇筑的混凝土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8.3.7.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凿毛处理,清除水泥薄膜、松动石子和软弱混凝 土层"
8.3.7.3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先用水充分润湿水平縫老混凝土表面,达到饱和面干,低 洼处不得留有积水.
8.3.8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其自由 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如可能发生离析时,应采用串筒、斜槽、溜管或振动溜管等措施 下落.
8.3.9乘低潮位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浇筑速度大于潮位上涨速度,并保持混 凝土在水位以上进行振捣,底层混凝土初凝前不宜受水淹没,浇筑完后,应及时封顶,并 宜推迟拆模时间,
8.3.10有附着性海生物滋长的海域,应注意其对水下混凝土接茬部位质量的危害,可采 取缩短浇筑间隔时间或避免在其生长旺季施工,
8.3.11无掩护海域现场浇筑面层混凝土时,应采取防浪、防雨、防冻等措施,
8.3.12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按一定的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分层的间歇时间应 符合第8.3.4条的规定,
40
8混凝土工程
8.3.13浇筑斜面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渐向高处浇筑"必要时应在底部加挡板,
8.3.14浇筑与墩柱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墩柱浇筑完毕后停歇1 ~2h,待墩柱混凝 土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
8.3.15浇筑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应根据气温、浇筑能力和振捣设备综合分析确定,其分 层允许厚度应符合表8.3.15的规定,
浇筑混凝土的分层允许厚度(mm) |
表8.3.15 | ||
捣实方法 |
捣实后的厚度 |
捣实方法 |
捣实后的厚度 |
插入式振捣器振实 |
≤5(X) |
附着式(外挂)振捣器振实 |
W 300 |
表面振动器振实 |
W 200 |
人工振实 |
≤2∞ |
8.3.16混凝土振捣应符合下列规定,
8.3.16.1每一振点的振捣持续时间应能保证混凝土获得足够的捣实程度,
8.3.16.2插入式振捣器的振捣顺序宜从近模板处开始,先外后内,移动间距不应大于 振捣器有效振捣半径的1.5倍,,振捣器的作用半径应根据试验确定,缺乏试验资料时,可 采用250~300mm,插入式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并应避 免碰撞钢筋、模板、芯管、充气胶囊和各种预埋件等,插入式振捣器应垂直插入混凝土中, 并快插慢拔,上下抽动,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不少于50mm,,
8.3.16.3表面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8.3.16.4附着式振动器应与模板紧密连接,其设置间距应通过试验确定,
8.3.16.5当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引气混凝土时,其振捣时间宜为15 ~20s,
8.3.17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混凝土构件时,混凝土应随浇筑高度的上升分层减水, 8.3.18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宜采用二次振捣及二次抹面,如有泌水现象,应予排除, 8.3.19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检查模板和支撑系统的坚固性与稳定性,并不得随意拆 除。浇筑空心构件混凝土时,布灰、振捣应均匀对称地进行。当采用胶囊作空心内模时, 应加强二次抹面,消除混凝土表面气孔,
8.3.20在土模中浇筑混凝土时,应防止振捣棒碰撞侧壁和触及底模,
8.3.21浇筑厚大无筋或配筋稀蹄的结构混凝土,需埋放块石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8.3.21.1当气温低于0%:时,应停埋块石,
8.3.21.2受拉区的混凝土内不得埋放块石<,
8.3.21.3混凝土中埋放块石尺寸应根据运输条件和振捣设备能力而定,块石形状应 大致方正,最长边与最短边之比不应大于2,凡有显著风化迹象、裂縫夹泥砂层、片状体 或强度低于第4.3. 1条所规定指标值的块石,均不得使用,
8.3.21.4混凝土中所埋放的块石距混凝土结构物表面的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I)有抗冻性要求的,不小于30Omm ;
(2)无抗冻性要求的,不小于IOOmm或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8.3.21.5块石应立放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层上,并被混凝土充分包裹<,埋放前应冲洗 干净并保持湿润,块石与块石之间的净距不得小于IoOmm或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
4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2倍。
8.3.22构件浇筑完毕后,应在每个构件上标明型号、制作日期等,对于安装时易混淆或 安装方向有要求的构件,应加标志,所有标志应按构件类型,统一标在同一位置上,
8. 4养 护
8.4.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加以覆盖,结硬后保湿养护,养护方法应根据构件外型 选定,宜采用洒水、土工布覆盖浇水、包裹塑料薄膜、喷涂养护液进行养护。当日平均温度 低于+5ρ时,不宜洒水养护,
8.4.2混凝土潮湿养护的时间不应少于表8.4.2的规定<,
混凝土潮湿养护时间(d) 表8.4. 2
水泥品种 |
混凝土潮湿养护时间 |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 |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⅛t水泥 |
蓋14 |
注:①对有抗冻要求的混疑土,按表列规定进行潮湿养护之后,宜在空气中干燥碳化7 ~14d;
②对厚大结构的混凝土,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时,潮湿养护不得少于14d;使用矿渣硅酸捡水泥、火 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时,潮湿养护不得少于21(1..
8.4.3混凝土的潮湿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8.4.3.1素混凝土宜采用淡水、养护剂养护,在缺乏淡水的地区,可采用海水保持潮湿 养护"
8.4.3.2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采用淡水养护确有困难时, 北方地区应适当降低水灰比,南方地区可采用掺入适量的钢筋阻锈剂,并在2天后拆模, 再喷涂养护剂养护.
8.4.4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不得采用海水养护,
8.4.5混凝土强度未达到2. 5MPa以前,人员不得在已浇筑的结构上行走、运送工具或 设置上层结构的支撑和模板"混凝土达到上述强度的时间应经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 料时,可按表8.4.5采用.
混凝土达到2.5MPa所需的时间(h) 表8.4. 5
水泥品种 |
水泥强度 等级 |
混凝土强度 等级 |
混凝土平均硬化温度(CC) | |||||
5 |
10 |
15 |
2() |
25 |
3() | |||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
蓋 42.5 |
< C3() |
4()~44 |
25 ~28 |
2() ~ 23 |
18 ~2() |
15 ~17 |
14~ 15 |
⅛ C3() |
37 -4() |
21 ~24 |
18 ~20 |
14-16 |
12 -14 |
11 ~ 12 | ||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 酸盐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32.5 |
< C3() |
78 ~82 |
56 ~ 60 |
45 -48 |
33 ~36 |
22 ~24 |
18 ~2() |
蓋42. 5 |
蓋 C3() |
60 ~ 64 |
44 -48 |
35 -38 |
28 ~ 3() |
20 〜22 |
16 ~ 18 |
8.5质量检查
8.5.1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和养护情况,每工作班应至少检查2次,
8.5.2在施工中的原材料检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42
8混凝土工程
(1 )水泥在正常保管情况下,每三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对于库存超过三个月、快硬硅 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有潮结现象的水泥,使用前进行复验;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时,及时 检查;
(2)拌和用水使用非饮用水拌制混凝土时,开工前检查其质量,水源有改变或对水质 有怀疑时,及时检查;
(3)外加剂在正常保管情况下,每2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引气剂水溶液的泡沫度每月 至少检查一次;
(4)掺合料在正常保管情况下,每1个月至少检查一次含水率,
8.5.3原材料称量视值检查每一工作班检查次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1)使用散装水泥时,检查4次;使用袋装水泥时,对袋的重量抽查2次;
(2)掺合料检查4次;
(3)拌和用水检查4次;
(4)粗、细骨料检查2次;
(5)外加剂检查4次,
8.5.4施工过程中应检查骨料含水率,每一工作班至少测定2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 时,应及时测定并调整.
8.5.5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含气量,应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对坍落度 至少检测2次,引气混凝土的含气量至少测定1次,当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至浇筑 人模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可在拌制地点取样检测,
8.5.6评定混凝土强度、抗渗性、抗冻性、抗氯离子渗透试件的制作、养护和试验应按现 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 规范》(JTJ 275)的有关规定进行,确定结构构件拆模、吊运、预应力筋张拉、放松或加荷 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与结构构件同条件养护,
8.5.7检验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立方体试件,其最小边长应根据骨料最大粒径来确 定,当采用非标准尺寸试件时,应将其抗压强度乘以折算系数,换算成标准尺寸试件的抗 压强度值.允许的试件最小边长及其相应的强度折算系数应按表8∙ 5. 7选取,
允许的试件最小边长及其强度折算系数 |
表 8. 5. 7 | |||
骨料最大粒径 (ιrιιrι) |
试件最小边长 (ιrιιrι) |
强度折算系数 | ||
31.5 |
IoO |
().95 | ||
40.() |
150 |
1.∞ | ||
50.() |
20() |
1. ()5 |
8.5.8用于检查结构混凝土质量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制作,预拌混 凝土除应按本规范留置试件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 14902)的有关 规定。
8.5.9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件的留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4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I)连续浇筑超过IoOOnj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Onj取样不少于一组,不足 20Onj者取一组;
(2)连续浇筑不超过IOOOni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IoOnj取样不少于一组,不 足IOOm'者取一•组;
(3)当混凝土配合比有变化时,每一配合比均留置试件<,
8.5.10留置的每组抗压强度试件应由3个立方体试块组成,试样应取自同一罐混凝土, 并应以3个试件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强度的代表值,当3个试件强度中的最大值 或最小值之一,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代表值应取中间值;当3个试件强度 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该组试件不应作为强度评 定的依据。
8.5.11混凝土强度的评定验收应分批进行.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 配合比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对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宜按分项工程划分 验收批;对预制混凝土构件,宜按月划分验收批,,对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该批 内按规定留置的所有标准试件组数强度代表值,作为统计数据进行评定,除非查明确系试 验失误,不得抛弃任一强度代表值.
8.5.12当验收批内混凝土试件组数大于等于5时,混凝土强度的统计数据应同时满足 式(8.5. 12-1)和式(8.5. 12-2)的要求,如只有强度最小值不能满足式(8.5. 12-2)的要求, 可将混凝土试件的强度代表值按时间顺序排列,并结合生产过程管理图表,分析低强度数 据出现的原因和规律,将验收批适当划小,再行评定。
mb sQfMk (8.5.12-1)
f^. ^f^ - Cσ, (8. 5.12-2)
式中吗逹——兀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S外——九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MPa) ,s加的取值不得低于气-2 (MPa);
£内——该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Zu.n,in——九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中的最小值(MPa);
C——系数,按表8.5. 12选取;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的平均水平,按表5. 1.4选取,:
系数C 表8. 5.12
n |
5 ~9 |
1() ~19 |
蓋20 |
C |
().7 |
O. 9 |
1.0 |
8.5.13当验收批内混凝土试件组数m = 2 ~4时,混凝土强度统计数据应同时满足式 (8.5. 13-1)和式(8.5. 13-2)的要求,
吟 a,/®*+。 (8.5.13-1)
工…M、工H-O• 5。 (8. 5.13-2)
44
8混凝土工程
式中吗3——九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m——该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D——常数,其取值与表5」.4中的气相同;
£仁而——九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中的最小值(MPa):,
8.5.14混凝土抗折强度试件的留置应符合第8.5.9条的规定,
8.5.15混凝土抗折强度的评定验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试件组数6 ~ 25组时,混凝土平均抗折强度符合下式的规定:
&=厶+ K" (8.5.15)
式中‰——混凝土平均抗折强度(MPa);
以——混凝土设计抗折强度(MPa);
K一合格判断系数,按表8.5. 15选取;
。——混凝土抗折强度实际标准差(MPa),
合格判断系数 表8. 5.15
n |
5 -9 |
IO - 14 |
15 〜24 |
蓋25 |
K |
().35 |
0.45 |
0.55 |
().65 |
(2)当试件组数大于25组时,每25组允许有1组小于0.85 Jm ,但不小于0.75 fm ;
(3)当试件组数小于或等于5组时,其平均抗折强度不小于1.05几t,任意一组最低 强度不小于0.85 f心,
8.5.16混凝土抗渗试件的留置及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分项工程,留置试件不少于3组,当混凝土技术条件变化 时,至少增加1组;
(2)各组试件的抗渗等级达到设计抗渗等级,,
8.5.17混凝土抗冻性试件的留置及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每一有抗冻要求的单位工程,留置试件不少于3组;跨年度施工或混凝土技术条 件变化时,至少增加1组;
(2)当试件组数为3组时,至少有两组达到设计抗冻等级;当试件组数大于3组时, 达到设计等级的组数不低于总组数的75% ;
(3)当设计抗冻等级不大于F250时,最低1组的抗冻等级最多比设计抗冻等级低50 次循环;当设计抗冻等级大于F300时,最低1组的抗冻等级最多比设计抗冻等级低100 次循环.
8.5.18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件的留置及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浇筑IOOOnJ留置1组,每个混凝土分项工程至少留置 3组;
(2)当对留置试件抗氯离子渗透性合格评定结论有怀疑时,采用在构件上钻取芯样 进行验证性检测,同类构件的芯样不少于3个,混凝土构件养护龄期不大于58d;
(3)试件组数为3组时,任何一组的平均值不大于第3.0.8条规定的数值;
(4)试件组数为4 ~ IO组时,总的平均值不大于第3. 0. 8条规定的数值;其中任何一
4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组的平均值不大于限值的10% ;
(5)试件组数大于IO组时,总的平均值不大于第3. 0. 8条规定的数值,其中任何一 组的平均值不大于限值的15%,
8.5.19当对混凝土强度合格评定结论有怀疑时,可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或辅以芯样 校核,并按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技术规程》(JTJ/T 272)的有关规 定执行,对结构或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重新进行评估.必要时,还可进行构件荷载 试验,
8.5.20当怀疑结构内部有缺陷时,可采用超声波法或钻孔压水等方法进行检查"当采 用钻孔压水法时,混凝土的渗水率应小于0. 0IOLZmin,
8.5.21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 检验标准》(JTS 257)的规定进行检查.
8.5.22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S 268)的规定,
8.6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
8.6.1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8.6.1.1施工中应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充分利用低温季节施工,
8.6.1.2热天施工应采取下列措施:
(1)混凝土入模温度不高于30%:;
(2)混凝土施工安排温度较低的夜间进行;
(3)降低骨料和拌和用水的温度;
(4)避免混凝土表面骤然降温,
8.6.1.3冷天施工应采取下列措施:
(1)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T;
(2)浇筑完毕后覆盖保温,防止冷击;
(3)不使用冷水养护
8.6.1.4无筋或少筋大体积混凝土中宜埋放块石,埋放块石时应按第8.3节的有关规 定执行"
8.6.1.5当混凝土早期升温时,宜采取下列散热措施:
(1)分层浇筑;
(2)顶面洒水或用流动水散热;
(3)采用钢模板;
(4)布设冷却水管.
8.6.1.6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应采取下列保温措施:
(1)在寒冷季节推迟拆模时间,拆模后采用草袋、帆布、塑料薄膜覆盖等保温措施;
(2)对于地下结构及时进行回填保温、减小干缩,
8.6.1.7拆模不宜在混凝土可能受冷击时进行,
46
8混凝土工程
8.6.1.8施工縫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岩基或老混凝土上浇筑的混凝土结构,纵向分段长度不大于15m;
(2)在底板上连续浇筑墙体的结构,墙体上的水平施工縫设置在墙体距底板顶面大 于等于1.0m的位置;
(3)对不适合设置施工縫的结构,采取跳仓浇筑和设置闭合块的方法,减小一次浇筑 的长度;
(4)上下两层相邻混凝土避免错縫浇筑;
(5)在已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上浇筑新混凝土时,间隔时间不超过7心
8.6.1.9岩石地基表面宜处理平整,在地基与结构之间可设置缓冲层,
8.6.2养护宜满足下列要求:
(1)养护期不少于14(1;
(2)热天采用流动水养护;在不冻地区,冷天采用滞水养护,
8.6.3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度应控制在设计要求的温差内,当设计无要求时,温差不宜 超过25直;
8.7施工缺陷修补
8.7.1混凝土施工缺陷的修补应符合下列规定,
8.7.1.1对混凝土结构性能有影响的施工缺陷应会同设计单位研究确定修补方案,
8.7.1.2修补应选用粘结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收缩或微膨胀颜色与混凝土基本一致 的材料.
8.7.1.3修补完成后应防止烈日暴晒或雨淋;水泥基修补材料应进行养护,
8.7.2混凝土表面缺陷的修补应符合下列规定,
8.7.2.1影响外观的严重麻面、砂斑,应采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冲刷干净,可用水泥浆或 1:2水泥砂浆抹平,并用薄膜覆盖养护,
8.7.2.2蜂窝、孔洞、局部缺陷应将松散薄弱部分全部凿除,冲刷干净,宜在结合面上 涂刷一层环氧树脂粘结剂,并应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无收缩水泥砂浆或细石混 凝土填塞修补;体积较小的蜂窝、孔洞、局部缺陷,可直接采用丙乳砂浆、环氧砂浆修补;大 面积缺陷可采用喷射混凝土或砂浆修补"
8.7.2.3露筋缺陷应将钢筋周围疏松部分全部凿除,修补方法应符合第8.7.2. 2款的 规定.
8.7.2.4预应力混凝土表面缺陷,宜在混凝土施加预应力之前修补"
8.7.3混凝土裂縫的修补应符合下列规定,
8.7.3.1修补前应对裂縫产生的性质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修补方案。
8.7.3.2缝宽随温度变化的裂縫,宜在低温季节裂縫宽度较大时修补,,
8.7.3.3宽度为0.2~0.5mm的纵深或贯穿裂縫,应采用环氧树脂、甲凝等灌浆材料 进行压力灌浆修补;宽度大于0.5mm时也可采用水泥灌浆,
8.7.3.4宽度在0.2mm以下,深度不大,且已停止发展的表面裂縫,应清洁表面后,用
4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环氧树脂浆液或胶泥封闭,或采用沿裂縫凿U形槽,用环氧树脂浆液或胶泥封闭,必要时 再贴玻璃纤维布,
8.7.3.5预制构件或已加预应力的构件,出现可能导致钢筋锈蚀的裂縫,且预期裂縫 不会继续扩展时应以环氧树脂灌浆,密封裂缝;预期裂縫还会继续扩展时,除应进行灌浆 外,可用聚硫橡胶覆盖或用氯丁橡胶条嵌入,加以密封处理,
8.7.4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小于规定值Iomm以上时,除水下区外,应予以修 补,可采用喷射水泥砂浆、水泥环氧砂浆、水泥聚合物乳胶砂浆或表面涂料等措施,
48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1预应力筋制作
9.1.1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根据预应力筋种类、张拉方式和锚固方式经计算确定,并 应考虑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焊接接头和徽头或其他型式锚头的预留量、冷拉伸长值、 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台座长度、构件长度、构件间距和连接杆长度等因素"
9.1.2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的允许偏差和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9.1.2.1采用钢丝束作预应力筋,且两端采用徽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下料长 度的相对差值不应大于配筋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
9.1.2.2采用钢筋作预应力筋时,冷拉后同一构件内各钢筋的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不 应大于构件配筋长度的1/2000 ,且不应大于20mm,
9.1.2.3预应力筋每工作班应抽查总数的3% ,且不得少于3根,,
9.1.3钢丝、钢纹线、钢棒及精轧螺纹钢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 切割.
9.1.4成束预应力筋应逐根理顺,捆扎成束,并宜用穿束网套穿束,
9.1.5预应力筋端部锚具的制作质量和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9.1.5.1挤压锚具制作时压力表油压应符合操作说明书的规定,挤压后预应力筋外端 应露出挤压套筒1 ~5mm,对挤压锚具的抽检数量,每工作班应抽查5%,且不应少于 5件.
9.1.5.2钢绞线压花锚成形时,表面应清洁、无油污,梨形头尺寸和直线段长度应满足 设计要求,对压花锚的抽检数量,每工作班应抽查3件.
9.1.5.3钢丝徽头的强度不得低于其强度标准值的98%,每批钢丝应抽取6个徽头 试件进行强度检测,,
9.2预应力张拉、放松机具设备
9.2.1预应力筋张拉所用的张拉梁,应按预应力筋的布置、根数、张拉荷载、张拉条件等 因素经过计算选定。设计时,除应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外,尚应考虑操作简便等因素,
9.2.2预应力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应定期维护和校验,并应配套标定,配套使用,专人 保管.
9.2.2.1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应按使用条件配套标定,建立张拉力与仪表示值的关系 曲线,油压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1.6级,荷重传感器等级不应低于1级,所用试验机 或测力计的精度不应低于±2%,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
4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一致.
9.2.2.2张拉设备的校验或标定期限,应根据千斤顶密封圈的老化程度,油管、仪表的 使用状态和使用环境等因素确定,不宜超过半年,
9.2.2.3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千斤顶更换密封圈、改变油压管管道或更换计量 仪表时,应重新配套标定<,
9.2.3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形式应根据设计要求或使用条件选用.
9.2.4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 的适应性、安全性.
9.2.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复验抽样方案应根据生产厂或加工厂的管理 水平、生产批量及供货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对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IoOo套,对 非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500套,对少量加工的非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 200 套,
9.2.6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复验的内容应根据设计要求、使用条件和相关技 术标准等综合确定"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复验内容应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硬度和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9.2.6.1外观和尺寸偏差检查,抽检数量不应少于10%,且不得少于10套锚具.当 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或超过产品标准及设计图纸规定尺寸的允许偏差时,应另取双倍数量 的锚具重做检查,如仍有一套不符合要求,则应逐套检查,合格者可使用,.
9.2.6.2夹片式和锥塞式锚夹具硬度检查应从每批中抽取5%,且不少于5件,有硬 度要求的零件应做硬度试验,对多孔夹片式锚具的夹片,每套不少于抽5片.每个零件应 测试3点,其硬度应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当有一个零件不合格时,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 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逐个检查,合格者可使用,
9.2.6.3首次使用的锚具,或改变锚具型号、规格时,经上述两项试验合格后,应从同 批中取6套锚具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当有一个试件不 符合要求时,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试验,如仍有一套不合格则该批锚具为不合 格品。
9.2.6.4重复使用的锚具组件应进行互换性检查,互换性合格率应达95%以上;每次 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无污物、锈蚀、变形、裂纹和机械损伤等,对失效的锚具 组件应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9.2.7先张法放松预应力筋的放松器设计与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9.2.7.1放松器宜选用通用性强的结构型式,多根预应力筋应能一次性放松,
9.2.7.2放松器的结构应以刚度控制,应力校核<,
9.2.7.3放松器应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维修,
9.2.8先张法放松器的型式及其有关参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9.2.8.1当采用楔形放松器时,楔块的宽度、高度应根据张拉台座的布置、放松预应力 筋最大回缩量选定;楔块的倾斜度应根据楔形的正压力、放松器的扭矩和楔块的润滑条件 等因素经计算确定<,
5()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2.8.2当采用砂箱放松器时,砂箱的直径、高度应根据承受的正压力、砂的承载能力 和放松预应力筋时的最大回缩量确定,
9.2.8.3当采用平面推力轴承时,轴承的选型应根据预应力筋的布置、单根预应力筋 的张拉力、端头螺杆的直径等因素综合确定,
9.3施加预应力
9.3.1施加预应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9.3.1.1先张法多根直线预应力钢筋同时张拉时,其张拉力的合力线水平位置应在构 件中轴线的垂直面内,垂直位置应在台座设计允许偏心范围内。
9.3. 1.2多根直线预应力钢筋单根张拉时,张拉力的作用线应与钢筋的设计轴线 一致.
9.3.1.3后张法直线预应力筋张拉力作用线应与孔道中心线一致‹,
9.3.1.4曲线预应力筋的张拉力作用线应与孔道中心线末端的切线一致,
9.3.2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减少张拉体系的摩阻力,摩阻力数值应通过试验确定, 并在张拉时补足,
9.3.3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满足设计要求,.预应力筋如需超张拉时,可比设计要 求提高5% ,其最大张拉控制应力,不得超过表9. 3.3的规定<?
最大张拉控制应力允许值 表9.3. 3
钢 种 |
张拉方法 | |
先张法 |
后张法 | |
钢丝、钢绞线 |
______________(>∙8Q& |
________6 75嘉_________ |
钢棒 |
__________0∙75厶 |
注也点为预应力筋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
9.3.4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预应力值的偏差应不超过± 5% ,
9.3.5预应力筋可通过超张拉方法张拉减少松弛影响,进行张拉,设计未规定时,可从 零应力开始张拉至1.05倍张拉控制应力,持荷2min后卸荷至张拉控制应力;或从应力为 零开始,张拉至L 03倍张拉控制应力,
9.3.6采用应力控制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3十计算理论伸 长值的相对偏差不应超过为±6%.如有异常,应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 方可继续张拉<,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9.3.6.1预应力筋的计算伸长值,可按下式计算:
F • £
AZ=ξ⅛ (963)
式中 组—— 预应力筋的计算伸长值(mm);
3——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 取张拉端的拉力与跨中扣除孔道摩阻损失后的拉力的平均值;
5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4..预应力筋的截面积(mn/);
E1——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9.3.6.2预应力筋的实际伸长值,宜在初应力为10%张拉控制应力时开始量测,但应 加上量测前张拉力的推算伸长值;先张法尚应扣除钢模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缩值;后张 法尚应扣除混凝土构件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缩值,
9.3.7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数量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9.3.7.1结构、构件中钢丝、钢丝束、钢绞线断裂或滑脱的数量,对后张法,严禁超过结 构、构件同一截面钢丝总根数的3%,且一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对先张法,严禁超过结 构、构件同一截面钢丝总根数的5%, 一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且严禁相邻两根预应力筋断 裂或滑脱。
9.3.7.2结构、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发生断裂或滑脱必须予以更换。
9.3.8后张法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不得大于表9.3.8规定的允许值,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允许值(mm) 表9.3.8
序 |
号 |
锚 具类 别 |
内缩量允许值 |
支承式锚具 |
1 | ||
锥塞式锚具 |
5 | ||
夹片式锚具 |
5 | ||
每块后加的锚具垫板 |
1 |
9.3.9采用热轧带肋钢筋作预应力筋时,张拉时的温度不得低于-15气】
9.3.10张拉过程应做好记录<,
9.4先张法
9.4.1张拉台座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进行抗倾和抗滑验算,其抗倾系数不 得小于I∙5,抗滑系数不得小于1.3,并应采取预防台座区差异沉降的措施,张拉台座可 采用墩板式、压柱式、墩台—压柱式、低桩墩台一压柱式等"墩板式张拉台座可采用钢底 模板、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底模板,底模板的构造应保证放松预应力筋时不产生有害 滑移,并应采取预防底模板拱凸变形或出现裂纹的措施,
9.4.2张拉台座长度应根据构件的通用长度、单构件混凝土体积、生产能力和场区的地 形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9.4.3张拉梁、锚固梁安装时,其受力中心的位置应与台座底板中心一致,水平位置偏差 不得大于3mm:,
9.4.4多根预应力筋同时张拉,应预先调整初应力,保持各根钢筋的应力基本一致,
9.4.5构件的侧模板在施加预应力之后安装时,宜先施加70%的控制应力,待模板安装 后,再施加至设计要求的张拉控制应力,
9.4.6放松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设计 强度标准值的75% :,
52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4.7预应力筋的放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9.4.7.1轴心受压构件,所有预应力筋应同时放松,
9.4.7.2偏心受压构件,在采用整体张拉工艺时,所有预应力筋宜同时放松;预应力筋 不能同时放松时,应先同时放松预压力较小区域的预应力筋,再同时放松预压力较大区域 的预应力筋<,
9.4.7.3当不能按第9.4.7.1款和9.4.7.2的要求放松时,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 地放松"
9.4.8放松后的预应力筋应由放松端开始按顺序向另一端切断,切割钢筋时应分阶段、 对称、相互交错地进行,
9.5后张法
9.5.1预留孔道的尺寸与位置应正确,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垫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 线,并采取措施固定在模板上,在浇筑混凝土时不得移动,.
9.5.2预留孔道可采用预埋管法或抽芯管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9.5.2.1采用预埋管法时,预埋管应有一定的轴向刚度,密封良好,接头应严密,不 漏浆.
9.5.2.2采用抽芯管法时,钢管应平直光滑,胶管宜充压力水或采取其他防止变形的 措施.
9.5.2.3振捣时应采取防止预留孔道变位或变形的措施,
9.5.2.4预埋管道宜用钢筋井字架固定,其间距:金属螺旋管、塑料波纹管及钢管间距 不宜大于1 m,胶管间距不宜大于O. 5m,曲线孔道宜适当加密"
9.5.2.5灌浆孔间距,预埋管不宜大于30m,抽芯管不宜大于12m;采用真空辅助灌浆 时,灌浆孔间距可适当加大,曲线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宜设排气孔,,
9.5.2.6电焊作业必须采取措施保护预埋管道和预应力筋。
9.5.3预埋管的抽芯时间,应根据气温和所用水泥性能通过试验确定,抽芯的顺序应先 上后下,用钢管作孔道芯管时,宜在浇筑混凝土后每隔5 ~15min将芯管转动一次,抽管 的速度应均匀,边抽边转,抽管的拉力作用线应与孔道中心线一致,
9.5.4孔道形成后应立即逐孔进行检查,发现堵塞应及时蹄通
9.5.5预应力筋张拉时,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 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 ,
9.5.6预应力筋张拉顺序、张拉端的设置,应按设计规定进行,,
9.5.7平卧重叠浇筑的构件,宜先上后下逐层进行张拉,并逐层加大张拉力,底层张拉 力对钢丝、钢绞线、钢棒不宜比顶层大5% ,且不应超过第9.3.3条的规定,
9.5.8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宜小于预应 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锚具应采用封端混凝土保护,封闭预应力锚具的 混凝土质量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如需长期外露时,应有防止锚具锈蚀的措施,
9.5.9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及时进行孔道灌浆,,灌浆材料的品种及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9.5.10灌浆前孔道应湿润、洁净"灌浆顺序宜先灌注下层孔道,,对曲线孔道和竖向孔 道应由最低点的压浆孔压入,
9.5.11灌浆量应均匀,不得中断,并采取措施保证灌浆密实饱满,
9.5.12孔道内的灌浆材料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不得移动构件、切割主筋和拆卸 锚具.
9.5.13灌浆过程和灌浆后48h内,若环境温度低于+5。(:,应对结构或构件采取保温 措施,
9.6无粘结预应力
9.6.1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时,其施工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9.6.2无粘结预应力筋用的包裹物应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和防水性能,
9.6.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涂包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或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 力钢绞线》(JGI61)的规定,
9.6.4无粘结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要求的数量、位置和形状铺设就位,并固定牢靠,
9.6.5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端和固定端处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锚固和防腐处理,
54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10.1雨天施工
10.1.1雨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0.1.1.1砂石堆场应有排水和防止污水浸染的设施,必要时应加盖防雨棚,
10.1.1.2运输工具宜有防雨措施,
10.1.1.3雨天施工应适当增加骨料含水率的测定次数,并根据其含水率的变化及时 调整搅拌用水量,
10.1.2浇筑混凝土时如遇小雨,应采取下列措施:
(1)适当减少拌合物用水量或增加水泥用量;
(2)缩短每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加强振捣,保证层间粘结良好;
(3)及时排除模内积水,防止周围雨水流入,对新浇筑面及时防护"
10.1.3浇筑混凝土时如遇中雨,应采取下列措施:
(1)浇筑断面较小的薄壁构件按第10.1.2条的规定执行;
(2)具有一定浇筑面积的结构停止浇筑,并加遮盖,,
10.1.4浇筑混凝土如遇大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采取表面防冲措施,
10.2热天施工
10.2.1气温超过30%:时,混凝土施工宜采取下列措施:
(1)充分利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施工;
(2)适当加大混凝土的坍落度;
(3)掺入缓凝型减水剂;
(4)采取措施,降低砂、石、水的温度;
(5)改善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条件,防止暴晒,并采取相应的散热措施;
(6)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早覆盖,终凝后及时养护,如采用潮湿养护,增加浇水养 护次数和养护时间.
10.3冷天施工
10.3.1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应采取冷天施工措施并密切注意天气 预报“
10.3.2施工前应准备好加热、保温和防冻的材料,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火措施,
10.3.3冷天施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使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强度
5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等级不应低于42. 5,并应注意其中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冻、抗渗等性能的影响.冷天施工 不得使用高铝水泥"
10.3.4骨料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和易冻裂的矿物质,
10.3.5冷天施工应使用无氯盐类及低碱含量的防冻剂或低温早强剂,对有抗冻性要求 的混凝土应掺入引气剂,且不得采用蒸汽养护法,混凝土中含气量应符合表3.0. 7的 规定,
10.3.6掺加防冻剂时,防冻剂及其应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规范》(GB 50119)和《混凝土防冻剂》(JC 475)的有关规定,
10.3.7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综合考虑气温条件、材料温度、保温方法、运输过程中的热 量损失等因素,在保证混凝土的浇筑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P条件下,通过试算和试验 确定"
10.3.8蓄热法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8.1结构的冷却表面积与结构体积的比值不得大于5,且日最低气温不低于 -IOT ,
10.3.8.2养护期间,如气温急剧下降,应立即采取避免混凝土受冻的有效措施,
10.3.8.3结构物的棱角部分应加强保温,迎风面应增设挡风设施,
10.3.8.4当新浇筑的混凝土与暴露在外的老混凝土接触时,应在老混凝土周围1.0 ~ 1.5m范围内,进行防寒保温<,对外露的粗钢筋或其他预埋铁件,应在长L 0 ~ 1.5m的 范围内进行防寒保温.
10.3.9蒸汽加热法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9.1混凝土采用蒸汽加热法养护,应采用饱和蒸汽,构件应均匀受热,并应设法 排除冷凝水和防止冻结,
10.3.9.2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覆盖保温,保温4 ~ 6h后再进行升温"
10.3.9.3升温速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结构的冷却表面积与结构体积的比值大于和等于5的结构,每小时升温15T;
(2)结构的冷却表面积与结构体积的比值小于5的结构,每小时升温IOP ;
(3)配筋稠密、连续长度较短的细薄构件,每小时升温20T .
10.3.9.4恒温时间应根据恒温温度、混凝土强度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恒温的允许最 高温度不应超过表10.3.9规定的数值"
恒温允许最高温度(七) |
表10. |
.9 | |
水泥品种 |
允许最高温度 | ||
普通硅酸盐水泥 |
75 | ||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
85 | ||
注: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恒温允许最高温度不应超过5()t.. |
10.3.9.5降温速度每小时不应大于1OT <,
10.3.9.6先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构件,恒温允许最高温度应根据设计规定的允许张拉
56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钢筋温度与养护温度之差经计算确定,当钢筋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强度养护至7. 5MPa 或钢丝、钢紋线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强度养护至IOMPa以上时,可不受设计规定的温差 限制,按非预应力构件进行蒸汽养护,
10.3.10电毯法加热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0.1电热毯宜由四层玻璃纤维布中间夹以电阻丝制成"其几何尺寸应根据混 凝土表面或模板外侧与支架组成的区格大小确定,电热毯的电压宜为60 ~80V,单片功 率宜为75 ~ IOOWo
10.3.10.2当布置电热毯时,在模板周边的各区格可间隔布毯,并应与对面模板错开,, 电热毯外侧应设置耐温、保温材料,
10.3.10.3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覆盖保温,保温4 ~6h后再进行升温,
10.3.10.4电热毯养护的通电持续时间应根据气温及养护温度确定"
10.3.11拆除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1.1养护完毕应经试验确定混凝土已达到所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拆模,
10.3.11.2模板与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至5气:后拆模"
10.3.11.3混凝土与外界温差大于20P时,拆除模板后的混凝土表面应临时加以 覆盖"
10.3.12混凝土的允许受冻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标准值的50%且不低于IoMPao
10. 3.13混凝土冷天施工时,应做好温度测量和记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3.13.1水和骨料在装入搅拌机时的温度、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每一工作 班应至少测量4次,
10.3.13.2对混凝土养护期间温度的测量次数,用蓄热法时每昼夜应为4次;用电毯 法加热养护时每昼夜应为3次,
10.3.13.3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测温孔布置图,
10.3.13.4测温时,应采取措施将温度计与外界气温隔离,并应留置在测温孔内3min 以上<,
10.3.13.5测温孔的设置,当采用蓄热法养护时,应设置于易于散热的部位;当采用电 毯法加热养护时,大体积结构应在表面及内部分别设置,.
10.3.14混凝土强度应以标准养护28(1的试件,作为评定结构中的混凝土是否能够达到 设计标准的依据.试件数量除应根据规定制取外,尚应增制2组补充试件与结构中的 混凝土同条件养护,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的混凝土强度和转入常温养护28(1的混凝土 强度。
10.3.15无掩护且有冰凌的海域,冬季冰期内不宜施工,
10.4水下混凝土施工
10.4.1水下混凝土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水下普通混凝土或水下不分散混 凝土"
10.4.2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基本性能应符合表10.4.2的规定,
5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表10.4.2
工作性 |
扩展度(HHQ |
4(X) ~ 550 | |
30ι亩Ii扩展度损失(ιrιιrι ) |
W 5() | ||
水下抗分散性 |
水陆成型试件抗压强度比(% ) |
7d |
^65 |
28d |
蓋75 | ||
悬浮物含量(uψ/'L) |
<180 | ||
Pll值 |
<12 | ||
力学性能 |
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
10.4.3水下混凝土施工,当水深大于1.5m时宜采用导管法或泵压法,水下不分散混凝 土也可采用吊罐法;当水深小于1-5m时,水下普通混凝土宜采用夯击法及振捣法;临时 性工程的水下普通混凝土可采用袋装法.
10.4.4采用导管法、泵压法及吊罐法施工的水下混凝土的生产与输送除应符合第8章 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4.1水下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浇筑时间不得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0.4.4.2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应较普通混凝土延 长60s以上,且搅拌机的搅拌能力应能满足在规定时间内浇筑完毕"
10.4.4.3泵送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时,宜采用泵送能力较大的活塞式混凝土泵,并宜适 当增大管径,减少弯头和减小输送距离,
10.4.5导管法、泵压法及吊罐法施工应在能防止水流影响的模板内或其他围水结构中 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5.1围水结构设计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围水结构的设计,除按有关规定的荷载计算外,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水流和波浪 等荷载的影响;
(2)围水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常采用钢模板或钢围焼、素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围再
(3)需重复利用的围水结构,构造简单,装拆方便,并制成装配式或整体式,减少水下 作业;必要时在陆上进行试拼:,
10.4.5.2围水结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围水结构组装牢固,水下安装不变形;
(2)围水结构下沉定位时,考虑水流、波浪等因素的影响并采用螺栓或锚缆固定;
(3)围水结构接缝严密,围水结构与旧混凝土或岩石接触处有较大縫隙时,一般采用 袋装混凝土或砂袋封堵"
10.4.6采用导管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6.1导管法施工应采用刚性导管,导管内径宜为200 ~350mm,导管在使用前, 除应对其规格、质量和拼接构造进行检查外,还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进行水 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围水结构内水深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縫可能承 受浇筑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的L3倍,最大内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58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PnE =匕瓦2 一 ”乩 (10.4.7)
式中PM——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
匕——混凝土拌和物的重度(取24kN/nJ);
hcmay——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m);
"——围水结构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nJ);
Hw——围水结构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
10.4.6.2首批混凝土采用专用储料斗进行储备,其储量应能确保距基底面200 -40Omm的导管底口一次性埋入混凝土内不少于I m,
10.4.6.3浇筑首批混凝土采用的隔水栓、阀应与导管密贴,且结构应合理,使用应 方便,
10.4.6.4导管平面布置的位置与数量,应按混凝土浇筑范围和流动半径而定,并应考 虑基底面的平整度及障碍物的影响“混凝土流动半径不宜大于3m,当采用减水剂或导管 管径较大时,可适当加大。
10.4.6.5需要采用多根导管浇筑时,每根导管首批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太大,各导 管首批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先低处后高处。混凝土进入正 常浇筑阶段时,应对各导管及时、合理补料,使混凝土面同步上升,
10.4.6.6在正常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测探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 埋深应与混凝土需浇筑的总高度、深度和导管的间距相适应,宜控制在2 ~6m,
10.4.6.7混凝土面的最终浇筑标高应略高于设计标高值,可在混凝土硬化后清除超 高部分,清除超高部分后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
10.4.7水下普通混凝土采用泵压法施工时,除满足导管法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10.4.7.1泵压法施工宜采用100 - 15Omm内径的金属输送管,每根的浇筑面积宜为3 ~5nJ,灌注范围较广时,可用柔性软管由潜水员移动浇筑位置,
10.4.7.2混凝土泵的输送管不得透水,
10.4.7.3泵压混凝土前应排除管内积水,泵送管前端应安装滑阀,
10.4.7.4 泵送管出口宜伸入混凝土内300 ~400mm,
10.4.8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时,水下浇筑落差不宜大于50Omm,流动半径不宜大 于 3m<,
10.4.9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采用吊罐法施工时,除应符合第10.4. 8条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10.4.9.1吊罐法施工可用于混凝土运距短的中小型水下工程,
10.4. 9.2吊罐的结构应保证混凝土能顺畅装入和排出,罐的有效容积不宜小于 0.5m∖,
10.4.9.3吊罐施工应按顺序快速浇筑,不得中途停顿"
10.4.10采用夯击法施工时,除应符合第8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10.1混凝土坍落度宜保持在70~1 OOmm,
5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10.4.10.2岸坡坡度不大于1 : 1.5时,首批混凝土应自岸侧开始浇筑,当坡度大于 1:1.5时,应用导管在边角处筑一小岛,使其露出水面20Omm左右,
10.4.10.3继续浇筑时,应采取由岸向水顺序进行,不断向水区扩展,每批续浇的混凝 土,均应倾注在已浇出水的混凝土顶面,采取夯击方法,使外侧混凝土逐渐扩展"
10.4.11采用振捣法施工时,除应符合第8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11.1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保持在30 ~60mm,
10.4.11.2振捣法施工应采用由岸向水、赶浆振捣的顺序及浇筑方式进行<,续浇时, 将混凝土倾注在已出水首批混凝土内侧,通过振捣,使混凝土向水区推进,
10.4.11.3全部水下浇筑,应在首批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10.4.12采用袋装堆筑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0.4.12.1混凝土坍落度宜保持在50 ~70mm,
10.4.12.2混凝土袋应为透水的纤维编织袋,
10.4.12.3袋装堆筑法不得采用干拌混凝土,袋的装料量宜为袋容积的2/3,
10.4.12.4堆筑时应交错叠置,相互紧靠,层与层之间宜用短钢筋插接牢固"
10.5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10.5.1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符合表10.5.1的规定.其性能试验检测应按附录 G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 表10.5.1
性 能 |
指标要求 |
检测方法 | ||
填充性(HHn) |
I级 |
65() WSFW750 |
坍落扩展度 | |
II级 |
550 WSr 应 65() | |||
填充性(Q |
24 GW5 |
% "流动时间 | ||
间隙通过性、抗离析性 |
I级 |
钢筋净距46 w |
H JH] ⅛(λ 8 |
L型仪 |
II级 |
钢筋净距6()IrHri | |||
间隙通过性、抗离析性 |
I级 |
钢筋净距48 w |
△h W 3() |
Ul型仪 |
II级 |
钢筋净距6()IrHrl |
(ιrιιrι) | ||
抗离析性 |
拌合物稳定性跳桌试睑 |
注:①表中Sr为坍落扩展度;%*为混凝土拌合物达直径Soo"""所需的时间;山/IL为前、后槽混凝土拌合物的高 度比小A为前、后槽混凝土拌合物的高度差;
②对于密集配筋构件,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时,拌合物工作性指标应按表中的I级指标要求;
③对于钢筋最小净足超过粗骨料最大粒径5倍的混疑土构件或钢管混疑土构件,采用自密实混疑土施工时,拌 合物工作性指标可按表中的II级指标要求;
④在进行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对于每一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优先选用坍落扩展度、L型仪或坍落 扩展度、U型仪检测评价分别对其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进行测试评价..
10.5.2自密实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除应符合第8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5.2.1混凝土生产应采用预拌方式<,当混凝土用量较少,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 下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现场搅拌,禁止使用人工搅拌,
6()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10. 5.2.2拌制用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应为水泥± 1% ,矿物掺合料± 1% ,粗、细骨 料± 2% ,水± 1 % ,外加剂± 1 % ,
10.5.2.3自密实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适当延长,延长时间可根据现场试 拌确定,
10. 5.2.4在正式生产前必须对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进行鉴定,检测其工作性,
10. 5.2.5自密实混凝土应根据待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情况对生产速度、运输时间 及浇筑速度进行协调,制订合理的运输计划,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与浇筑在其工作性保持期 内完成<:.
10. 5.2.6浇筑过程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水平或垂直浇筑距离“
10. 5.2.7当场地狭窄或浇筑口很小时,可采用人工浇筑的方法,但应保证施工连贯,
10.6泵送混凝土施工
10.6.1泵送混凝土的拌和、泵送和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0.6.1.1混凝土的可泵性,可采用压力泌水试验测定,IoS时相对压力泌水率不宜超 过 40%一
10. 6.1.2掺用泵送剂时,可采用二次添加的方法,搅拌时间应延长3OS"
10.6.1.3配管设计时,泵送管路的水平换算距离应与泵送能力相适应,并留有余地,
10. 6.1.4安装导管前应彻底清除管内污物并用压力水冲洗,
10.6.1.5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水泥砂浆对管壁进行润滑,水泥砂浆配合比应与该 泵送混凝土中水泥砂浆配比相同。
10. 6.1.6泵送作业应连续进行,因故中断时,应使混凝土泵保持转动,防止导管堵 塞。在常温下,间歇时间过久,应将存留在导管内的混凝土排除,并加以清洗,
10.6.1.7泵送混凝土应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的方法,刮去顶层浮浆,保证混凝土 的密实性.
10.6.1.8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振捣时间可按表10.6.1选用"
泵送混凝土振捣时间 表I().6.1
混凝土坍落度(Iw) |
振捣时间(Q |
混凝土坍落度(Iw) |
振捣时间(Q |
8() -140 |
15 -3() |
15() ~ 180 |
10 2() |
10. 6.1.9泵送作业结束后应及时用压力水将导管冲洗干净,,
10.6.2评定混凝土坍落度、含气量和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的试件应在灌筑地点的泵车出 口处制取,
10.7真空吸水混凝土施工
10.7.1平面混凝土的真空脱水宜采用软吸垫,立面和斜度大于70。的斜面宜采用刚性 或半刚性吸垫"真空脱水设备宜采用真空度可调式机组.
10.7.2混凝土真空吸水工艺宜采用先低真空度,后高真空度的变真空度工艺,低真空度 宜为0. 05MPa,并保持4min,高真空度的最低值可按下式计算:
6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P = 0.0533 +0.0001 耳 (10.7.2)
式中P——高真空度的最低值(MPa);
H一混凝土真空脱水深度(mm):,
10.7.3混凝土以分钟计真空脱水时间可取以毫米计板厚数值的0. 10-0.15倍,或根据 经验观察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明显被吸干,用手指压上无痕、用脚踩只留有轻微的痕迹,即 可认为真空抽吸完成,也可按下式计算:
t = (l.l -0.01T )小 (10.7.3)
式中t——混凝土真空脱水时间(min);
T——气温(T:);
九——气温为10%:时的脱水时间(min),小可按表10.7.3选用,
气温为IQt时的脱水时间 表10.7.3
脱水深度()rιιrι ) |
最少脱水时间()rιiιι) |
脱水深度()rιιrι ) |
最少脱水时间(∣rιiιι) |
≤1∞ |
().1 H |
≤2∞ |
().2, - 1() |
≤150 |
0. 15〃-5 |
— |
— |
注出为混凝土真空脱水深度
10.7.4对于下列情况,混凝土真空脱水时间应适当延长:
(1)水泥用量大于380kg∕nJ ;
(2)采用掺合料时,延长50%。
10.7.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第5.1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5.1石子可采用中断级配;当要求同时提高强度和节约水泥时,宜采用连续 级配.
10.7.5.2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宜选用40~60mm,当混凝土厚度大、要求脱水时间 短或表面平整度要求高时,宜选用20 ~40mm,
10.7.6真空吸水系统应严密不漏气,脱水处理前,设备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6.1真空泵的空载真空度应高于0.087MPa,
10.7.6.2连接软管、真空吸垫和接头,应无损伤、漏气或阻塞,胶管应能承受外界大 气压力,在抽真空时不被压扁.
10.7.6.3真空系统应保持清洁,应防止固体颗粒被吸入真空泵内,在脱水处理前应 进行试运转"
10.7.7厚度小于IOOmm的平面混凝土,可采用振动梁振动,厚度超过IOomm或配筋 密集时,可辅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10.7.8真空脱水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8.1振捣密实后的混凝土可采用振动梁或振动刮尺进行振动刮平,混凝土厚度 应高出设计厚度1.0% ~ L 5%,振动刮平后,应立即进行真空脱水,
10.7.8.2振动刮平后的混凝土表面应铺放真空吸垫,气垫薄膜与边膜应保持80 ~
1 OOmm 距离
10.7.8.3真空泵启动3min内,如真空度达不到0.59MPa以上时,应检查真空泵、接
62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头和气垫薄膜的密封状况并及时处理,
10.7.8.4真空脱水施工中应记录真空度、脱水时间与脱水量,并观察气垫薄膜内各处 水流的情况,如发现局部水体移动不畅时,可间歇、短暂地掀起邻近的局部密封边,借助 渗入少量空气,促使混凝土表层水体正常移动。
10.7.8.5真空脱水过程中,不宜临时关停真空泵或掀起密封边,因故必须中途关停 真空泵时,在继续进行真空脱水前,可在四周密封边外抹一层水泥浆恢复良好的密封 状态.
10.7.8.6真空脱水过程中应保证相邻两次抽吸区间有30 ~50mm的搭接。
10.7.8.7卷起吸垫与过滤布后,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
10.7.8.8真空脱水后,应立即采用圆盘式抹光机进行抹面处理,再用叶片式抹光机抹 平,不得加水泥砂浆面层.
10.7.9混凝土经真空脱水后,应按第8.4节规定进行养护,
10.7.10现场混凝土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10.1现场混凝土检验应采用配备小真空吸垫的真空试模,.试验所采用的混凝 土、真空度和其他工艺条件,均应与工程实际一致,
10.7.10.2真空脱水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应采用钻芯取样法检验,
10.8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施工
10.8.1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0.8.1.1预填骨料的粒径宜为50 ~200mm;其级配宜为:粒径50 ~ 80mm的占13% ~ 15% ,粒径 80 〜20Omm 的占 85% ~87% “
10. 8.1.2预填骨料应经高压水冲洗,去除粉尘与碎屑,
10. 8.1.3 砂应通过2. 5mm筛,细度模量宜为1.2 ~ 2. O范围内,平均粒径不应大 于0.35mm,.
10. 8.1.4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型,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10. 8.1.5加气剂宜采用纯度为96%以上的脱脂铝粉,掺量宜为水泥质量的0.03% ~ 0.06%,
10. 8.2水下升浆混凝土用砂浆流动度宜为(18 ±2) S,泌水率不应大于1.25% ,膨胀率 不应大于4.5% ,初凝时间不应小于10.5h,终凝时间不应大于23.5h<,
10. 8.3升浆用水泥砂浆宜用叶片转速为147r/min的高速砂浆搅拌机拌制,.
10.8.4按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基础的大小及升浆能力宜对基础进行分段抛填和升浆, 段与段之间宜以钢隔板分开,使其成为独立的升浆单元,
10. 8.5隔板安装应稳定、牢固,隔板间的竖縫宜采用橡皮板紧固连接,隔板与基础间 宜采用袋装混凝土封堵,
10.8.6隔板安装固定后,应立即在隔板两侧均匀抛石,两侧抛石高度不宜低于1.5m,其 高差应严格控制在0∙5m以内,隔板两侧块石抛填的水平推进长度之差不得大于Lom, 隔板两侧块石抛填固定后,方可进行其他部位预填骨料的大面积的抛填,抛填中,不得将
6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块石直接抛砸在钢隔板上,抛填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块石顶面标高的偏差宜控制在 300mm 以内
10.8.7预填骨料块石抛填完成后,应及时打管升浆或立即用土工布等覆盖,
10. 8.8成孔及布管宜用①127mm导向管定位*垂直定位于升浆点的抛填块石顶面,用 重锤在导向定位管内施打护管至岩面,再分别穿入压浆管和管壁打有“花孔"的观察管, 之后拔出护管。升浆管的布管排距、管距应根据升浆压力、预填骨料粒径及升浆单元体的 尺寸确定,宜为3. Om;观测管宜布置在两排升浆管中间,其排距和管距宜为3.0m,
10. 8.9压浆泵额定压力不宜低于1.5MP毎、排量不宜小于4nj/h;储浆罐的容积宜为
I nJ ,罐内应设有20r/min的搅拌器,
10. 8.10升浆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8.10.1升浆前应先用水泥净浆润滑管路,
10.8.10.2每根升浆管应配一台压浆泵,每一排管同时升浆,正常升浆压力应控制在 0.3 ~0. 5MPa,当升浆管被浆体埋深2m、灌浆压力升至1. OMPa时应提升升浆管,使灌浆 压力恢复正常,提管后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0.5m,
10. 8.10.3升浆顶面至设计标高以上0.5m时应结束升浆,升浆结束后应及时清理 升浆体表面的浮浆,
10. 8.10.4升浆过程中,应采用比重锤测定压浆面的位置、浆体的流动半径及浆面的 流动坡度等,
10. 8.11升浆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8.11.1混凝土试件应模拟水下升浆施工条件制作,检验升浆混凝土质量应满足下 列要求:
(1 )抗压强度试件尺寸为200mnι X 20OmmX 20Omm,每个升浆单元留置试件6〜10 组;满足式(10.8. 11-1)和(10.8. 11-2)的要求为合格‹,
吗Il女仆 (10.8. II-I)
几.*、0-8和M (10.8.11-2)
式中^u——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的平均值(MPa);
£以——该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W——该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中的最小值(MPa);
(2)根据需要,每个升浆单元留置抗折强度试件3 ~5组,试件尺寸为IOommX
1 OOmm x40Omm;满足式(10.8. 11-3)和(10.8. 11-4)的要求为合格<,
‰^Λm (10.8.11-3)
為η、0-8 笠., (10.8.11-4)
式中吗⅛——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平均值(MPa);
——该验收批混凝土设计抗折强度标准值(MPa);
‹而——该验收批混凝土抗折强度中的最小值(MPa);
(3)根据需要,每个升浆单元留置抗渗试件2 ~3组,抗渗等级满足设计要求,
10.8.11.2对升浆体应钻孔取芯检验‹,检验时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升浆单元,对升浆体
64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钻孔取芯,并检验升浆的充填饱满程度、砂浆与预填骨料结合的紧密程度,
10. 8.11.3在钻孔取芯的成孔中应放入水下电视监测器观测头,在屏幕上观察孔壁升 浆的充填饱满程度、砂浆与预填骨料结合的紧密程度,
10.9膨胀混凝土施工
10. 9.1膨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
10. 9.2膨胀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应符合表10.9.2的规定,
膨胀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表10.9.2
项 目 |
龄期(d) |
指标值(X 1()T) |
限制膨胀率 |
水中14 |
蓋1.5 |
限制收缩率 |
空气中28 |
W3.0 |
10.9.3评定膨胀混凝土抗冻性,应采用成型24h后、带模在水中养护13d后拆模、再继 续在水中养护14cl的抗冻试件进行抗冻性试验"浇筑结构闭合块、后浇带等填充用膨胀 混凝土的强度试件,应在成型后第三天拆模,
10.9.4膨胀混凝土的拌制I、运输、浇筑和养护除应符合第8章中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 足下列要求:
(1)膨胀剂按质量计允许偏差为±1%;
(2)膨胀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延长60s;
(3)膨胀混凝土潮湿养护时间不少于I5d<,
10.9.5膨胀混凝土的质量检查除应符合第8.5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9.5.1膨胀混凝土质量应按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进行检查,
10.9.5.2膨胀混凝土变形性能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及结构的重要性 综合确定,每50OnJ膨胀混凝土取一组,不足50OnJ者取一组,
10.10合成纤维混凝土施工
10.10.1合成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C30,
10.10.2限裂等级应符合表10. 10.2的规定<,
限裂等级评定标准 表10.10.2
限裂效能等级 |
裂縫降低系数 |
一级 |
乃7() |
二级 |
55 Wq <70 |
注:裂縫降低系数按附录K中规定进行计算
10.10.3合成纤维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和养护除应符合第8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10.10.3.1拌制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在加水之前投入合成纤维,拌和时间应延长
40 ~60s<.
10.10.3∙ 2出机后运输的时间不宜超过3Ominɔ
6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10.10.3.3浇筑后应在接近初凝前完成压面,终凝前完成压光,
10.10.4合成纤维混凝土质量检验除应符合第8. 5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 规定.
10.10.4.1合成纤维的掺量应采用水洗法在混凝土浇筑地点取样检验,测得的纤维实 际含量与配合比要求的含量相差不应超过15%,每个工作班应至少检验2次,
10.10.4.2合成纤维混凝土应进行早期收缩裂縫检验,每单位工程相同配合比应留置 两组试件,且每500nJ至少留置一组试件"检验方法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66
附录A引气剂的品质标准
附录A引气剂的品质标准
A. 0.1不含氢氧化钠的松香热聚物0. 2%溶液的泡沫度手摇法不得小于40%、机摇法 不得小于20% ,30min后泡溶量不得小于30Oml/%
A.0.2含氢氧化钠松香皂1%溶液的泡沫度手摇法不得小于45%、机摇法不得小 于 12% „
6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附录B引气剂溶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
B.1引气剂溶液的配制
B.1.1用松香热聚物配制引气剂溶液时,松香热聚物、氢氧化钠、水以质量计的比例应 为 I :0.2:30,
B.1.2引气剂溶液的配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将氢氧化钠按比例溶于占总用水量2/3温度高于70T的热水搅拌均匀;
(2)加入捣碎的松香热聚物并搅拌,全部溶解后加入其余的用水,配成浓度为3. 2% 的引气剂溶液"
B.2使用方法
B.2.1引气剂用量应按第3. 0.7条规定的含气量值确定,与扣除引气剂溶液的水分的 拌和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到搅拌机中与水泥、砂、石共同搅拌"
B.2.2拌制好的新鲜混凝土应立即测定其含气量,检验引气剂掺量是否合理,
B.3注意事项
B.3.1引气剂溶液应在使用前24h配制,不得有沉淀物,
B.3.2引气剂需与氯化钙联合使用时应分别掺入拌和水中,并分别加入搅拌机"
B.3.3引气剂溶液不宜用铁容器盛装"引气剂固形物的贮存和运输应避免潮湿或 日晒
B.3.4引气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较普通混凝土搅拌时间延长30 ~60s<,
68
附录C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睑
附录C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验
C.0.1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验可用于测定松香热聚物引气剂、松香皂引气剂的 起泡能力,
C.0.2引气剂溶液泡沫度手摇法检验应采用IOOml带塞量筒和20ml移液管进行,
C.0.3引气剂溶液的配制应将引气剂0.2克溶解于IoOnil浓度为1 %的氢氧化钠溶液 中,配制成试验所需浓度的溶液,
C.0.4试验应(20±2)P温度下进行,用移液管吸取引气剂溶液20ml,移入带塞的量 筒中,盖紧量筒塞,应在15s内摇动50次,再静置Imin读取溶液的毫升数,
C.0.5引气剂溶液泡沫度应按下式计算:
8 =(匕-K)/匕 XlOO (C. 0.5)
式中B——引气剂溶液泡沫度(%);
K,——引气剂溶液毫升数(ml);
V1——静置Imin后引气剂溶液毫升数(nɪl).
6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附录D混凝土用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D.1钢筋混凝土用普通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热轧光圆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表DJJ
牌号 |
公称直径 (ιrιιrι) |
屈服强度七匕 (MPQ |
抗拉强度心 (MPa) |
伸长率(% ) |
冷弯18()。 d.弯心直径 ɑ■钢筋公称直径 | |
断后伸长率 |
最大力总伸长率 | |||||
不小于 | ||||||
IlPB235 |
6 -22 |
235 |
37() |
25.0 |
10.0 |
d = a |
IlPB300 |
6 -22 |
3()0 |
420 |
热轧带肋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表DJ. 2 | |||||||||||
牌号 |
公称直径 (ιrιιrι) |
屈服强度工。 (MPa) |
抗拉强度Rm (MPa) |
伸长率(% ) |
弯曲性能: 冷弯18()。 |
反向弯曲: 正弯9()。 反弯20。 | |||||
断后 伸长率4 |
最大力 总伸长率七, | ||||||||||
不小于 |
G钢筋公称直径 | ||||||||||
IlRB335 |
6 ~25 |
335 |
455 |
17 |
7. 5 |
3d |
4d | ||||
28 -4() |
4d |
5d | |||||||||
>4() ~5() |
5d |
6d | |||||||||
IIKB4∞ |
6 -25 |
4(K) |
540 |
16 |
4d |
5d | |||||
28 -4() |
5d |
6d | |||||||||
>4() ~5() |
6d |
7d | |||||||||
IIKB5(X) |
6 -25 |
5(K) |
630 |
15 |
6d |
7d | |||||
28 -4() |
7d |
8d | |||||||||
>4() ~5() |
8d |
9d | |||||||||
余热处理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表DJ. 3 | |||||||||||
表面 形状 |
钢筋 级别 |
强度等级 代号 |
公称直径 (ιrιιrι) |
屈服σ (M Pa) |
抗拉强度% (MPQ |
伸长度① (%) |
冷穹90。 d-穹心直径 。-钢筋公称直径 | ||||
不小于 | |||||||||||
月牙助 |
m |
KI4(X) |
8 ”5 28 -40 |
44() |
6()() |
14 |
d 二 3。 d = ^a |
7()
附录D混凝土用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冷轧带助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 表E 1.4
牌号 |
公称直径 (ιrιιrι) |
屈服强度*小,± (MRl) |
抗拉强度^ (MPa) |
强屈比 R/R' |
伸长率 (% ) |
冷弯18(尸 D-弯心直径 "钢筋公称直径 |
不/ |
'于 | |||||
CRB55() |
4 -12 |
5(X) |
55() |
1. ()3 |
8.0 |
0二 3d |
注:R“「规定非比例延伸率为0. 2%时的应力
D.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冷拉钢丝的力学性能 表1).2」
公称 直径 D (ιrιιrι} |
抗拉 强度 仆 (MPa) 不小于 |
规定非比例 伸长应力 県 (MPQ 不小于 |
最大力下 总伸长率 纵(%) (% 二 2()()IrHri) 不小于 |
弯曲次数/‘ (次/180。) 不小于 |
弯曲半径 R (ιrιιrι) |
断面收缩率 W (% ) 不小于 |
每 2 IOiriiri 扭距的 扭转次数n 不小于 |
初始应力相当于 70%公称抗拉强度时, IoOOh后应力松弛率r (% ) 不大于 |
3. (X) |
1470 1570 1670 1770 |
11∞ 1180 1250 133() |
1.5 |
4 |
7.5 |
— |
— |
8 |
4. (X) |
4 |
10 |
35 |
8 | ||||
5. (X) |
4 |
15 |
8 | |||||
6. (X) |
1470 1570 1670 1770 |
11∞ 118() 125() 1330 |
5 |
15 |
3() |
7 | ||
7.∞ |
5 |
20 |
6 | |||||
8. (X) |
5 |
2() |
5 |
注:4,一拉伸试睑时钢筋原始标距一
消除应力光圆及螺旋筋钢丝的力学性能 表E2.2
公称 直径 d |
抗拉 强度 CrS (MPa) |
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 σ内.e (MPa) 不小于 |
最大力下 总伸长率 (%)% (% 二 2(X}∣rιιrι} |
弯曲次数/‘ (次/18()。) |
弯曲 半径 R |
应力松弛性能 | |||
初始应力相当于 公称抗拉强度的 百分数(%) |
I(XX)Ii后应力松弛率 釈% )不大于 | ||||||||
WLR |
WNR | ||||||||
(iriiri) |
不小于 |
WLR |
WNR |
不小于 |
不小于 |
(ιrιιrι) |
对所有规格 | ||
4.∞ |
147() 1570 |
1290 138() |
1250 133() |
3 |
10 | ||||
4. 8() |
1670 |
1470 |
1410 |
15 |
6() |
1.() |
4. 5 | ||
5. (X) |
1770 I860 |
156() 1640 |
15(X) 158() | ||||||
6.∞ |
1470 |
129() |
125() |
4 |
15 | ||||
6.25 |
1570 1670 |
138() 147() |
133() 1410 |
4 |
2() |
7() |
2.() |
8 | |
7.∞ |
177() |
1560 |
150() |
J. D |
4 |
20 | |||
8.00 |
1470 |
129() |
125() |
4 |
2() | ||||
9. (X) |
1570 |
138() |
133() |
4 |
25 |
8() |
4. 5 |
12 | |
10.∞ |
1470 |
1290 |
125() |
4 |
25 | ||||
12. (X) |
4 |
3() |
注人「拉伸试睑时钢筋原始标距;
* IR低松池钢丝;
WNR-普通松弛钢丝..
7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消除应力的刻痕钢丝的力学性能 表D.2.3
公称 直径 d |
抗拉 |
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 |
最大力下 |
弯曲次数/‘ (次/18()。) |
弯曲 半径 及 |
应力松弛性能 | |||
强度 仆 |
σ内: (MRl) |
总伸长率 (%心 |
初始应力相当于 公称抗拉强度的 |
I(XX)Ii后应力松弛率 釈% )不大于 | |||||
(MPa) |
不小于 |
(L0 二 2(X}∣rιιrι) |
不小于 |
(ιrιιrι) |
百分数(%) |
WLR |
WNK | ||
(ιrιιrι) |
不小于 |
WLR |
WNK |
不小于 |
对所有规格 | ||||
1470 |
1290 |
125() | |||||||
W5.0 |
1570 167() |
1380 1470 |
133() 1410 |
15 |
60 |
1.5 |
4. 5 | ||
1770 |
156() |
1500 | |||||||
1860 |
1640 |
158() |
3.5 |
3 | |||||
1470 |
1290 |
125() |
70 |
2.5 |
8 | ||||
>5.0 |
1570 1670 |
138() 147() |
1330 1410 |
2() | |||||
1770 |
1560 |
15(X) |
80 |
4.5 |
12 |
注:L「拉伸试验时钢筋原始标距:
Wl K低松弛钢丝;
我NR.普通松弛钢丝,,
72
附录E合成纤维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试睑方法
附录E合成纤维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试验方法
E.1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制作
E.1.1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E. 1.1.1模具尺寸及格式(图E. 1.1)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模具为600mm × 600mm X 63mm的平面薄板;
(2)模具边框用63nιnι ×40nιnι ×6.3nιnι的槽钢制作,边框内设</>6间距60mm的双排 栓钉,栓钉长度分别为50mm和Ioomm,间隔布置;
(3)底板采用厚度不小于5mm的钢板或不小于20mm的密度板,底板上铺聚乙烯薄 膜隔离层;
(4)当采用密度板做底模时,底模下设木方横肋,确保浇筑混凝土后底板不变形,
J底板 06栓钉 '聚乙烯薄膜
图K. I. 1合成纤维混凝土开裂试睑图模具
E. 1.1.2试件的制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1)按工程采用的配合比配制不掺加合成纤维的基准混凝土 1块;
(2)同时成型同配合比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1块;
(3)试件浇筑、振实、抹平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h,环境温度为(20 ±2)气::,
7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E.2试验及评定方法
E.2.1早期收缩裂縫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I)试件成型2h后取下塑料薄膜,每块试件各用I台电风扇吹试件表面,风向平行 试件表面,风速0.5nι∕s,环境温度(20±2)P,相对湿度不大于60%,24h后观察裂缝数 量、宽度和长度;
(2)裂縫以肉眼可见裂縫为准,用钢尺测量其长度,取裂縫两端直线距离为裂縫长 度;当裂縫出现明显弯折时,以折线长度之和代表裂縫长度;
(3)用分度值0.0Imm的读数显微镜测读裂縫宽度,可取裂縫中点附近的宽度代表 该裂缝的名义最大宽度.
E.2.2裂縫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儿=《%" (E∙2.2)
式中Aσ——试件裂縫的名义总面积"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记作4力,基准混凝土试件 记作 4i(mnF);
ωj nιas...第i条裂缝名义最大宽度(mm);
4..第i条裂缝的长度(mm) “
E.2.3裂縫降低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个_巨 (E.2.3)
式中η——裂縫降低系数;
4嚕——基准混凝土试件裂縫的名义总面积(mnJ);
Afir——合成纤维混凝土试件裂縫的名义总面积(nιm2):,
E.2.4合成纤维混凝土的早龄期限裂效能等级可按2组试验的裂縫降低系数平均值, 按表10.10.2中的规定评定,
74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F.1计算模板时的荷载标准值
F.1.1模板和支架自重力标准值应按设计图确定,重度取值,松树木材可按6kN/nJ 计,落叶松木材可按7. 5kN/nr'计,阔叶树木材可按8kN/nJ计,杉木和根木可按5kN/nJ 计;对组合钢模板及连接件可按O. 5kN/n/计,组合钢模板连接件及钢楞可按 0.75kN∕n/计,
F.1.2新浇混凝土自重力标准值,对普通混凝土重度可采用24kN/m∖对其他混凝土可 根据实际重度确定,
F.1.3钢筋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按设计图纸确定,
F.1.4施工人员和设备荷载标准值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F. 1.4.1计算模板和直接支承模板的楞木时,均布荷载可取2. 5kN/nJ,并以集中荷 载2. 5kN进行验算,比较两者的计算弯矩值,按大值采用,.
F. 1.4.2计算支承小楞的梁和楞木构件时,均布荷载可取1.5kN/n九
F. 1.4.3计算支架立柱及支承架构件时,均布荷载可取LokN/m:
F. 1.4.4大型浇筑设备自重按实际情况计算<,
F. 1.4.5模板单块宽度小于15Omm时,集中荷载可分布在相邻的两块上,
F.1.5振捣混凝土所产生的荷载标准值水平面模板可采用2.0kN∕m2 ,垂直面模板可采 用 4. 0kN∕m2:,
F. 1.6新浇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标准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F. 1.6.1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在6m/h以下时,混凝土对模板的最 大侧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FE=8K,+24Kys (F-1.6-1)
式中FM——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nJ);
K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加外加剂时取1.0;掺缓凝作用外加剂时, 取 2.0;
K1——温度校正系数,可按表F. 1.6采用; y一混凝土浇筑速度(m/h), 温度校正系数風 表心1.6
温度(CC) 5 1() 15 2() 25 3() |
35 |
KI 1.53 1.33 1.16 1. (X) ().86 0.74 |
0. 65 |
注:温度系指混薩土的温度,在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混凝土浇筑时的气温
7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F. 1.6.2采用外部振动器,在振动影响的高度内,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可按下 式计算:
FE=" (F.1.6-2)
式中FM——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kN/nr);
y——混凝土的重度(kN/ni'),可取24kN∕nι,;
H一对模板产生压力的混凝土浇筑层高度(m),可取4h新浇筑混凝土的高度.
F.1.6.3采用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时,最大侧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仆"5 (F. 1.6-3)
式中FM——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kN/nr);
/一混凝土能保持坍落度不低于15Omm的时间(h);
P一混凝土的浇筑速度(nι/h):,
F.1.7倾倒混凝土所产生的水平动力荷载可按表F. 1.7采用,
倾倒混凝土产生的水平动力荷载 表F.1.7
序 号 |
向模板内供料的方法 |
水平荷载(kN/|t/) |
1 |
用溜槽串筒或直接由混凝土导管 |
2.0 |
2 |
用容量0.2次以下运输器具 |
2.() |
3 |
用容量O∙2~()∙8"的运输器具 |
4.() |
4 |
用容量0.8次以上的运输器具 |
6.() |
注:作用在有效压力高度以内
F.1.8其他荷载应按实际情况考虑,对无掩护海域的模板,确定波浪荷载时,可取重现 期为5年的有效波波高,
F.2计算模板时的荷载分项系数
F.2.1计算模板时的荷载标准值应采用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求得,荷 载分项系数应按表F. 2.1采用.
荷载分项系数 表心2. I
项 次 |
荷载类别 |
荷载分项系数 |
1 |
模板自重 |
1.2 |
2 |
新浇混凝土自重 | |
3 |
钢筋自重 | |
4 |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 |
1.4 |
5 |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 |
6 |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 |
1.2 |
7 |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
1.4 |
76
附录G自密实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睑方法
附录G自密实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
G.1坍落扩展度、TSOO流动时间试验方法
G.1.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坍落度筒,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坍落度仪》(JG3021)的有关规定;
(2)底板为硬质不吸水的光滑正方形平板,边长为1 Ooomm ,最大挠度不超过3mm,在 平板表面标出坍落度筒的中心位置和直径分别为500mm、60Omm、70Omm、80Omm、90Omm
的同心圆,具体见图G. 1/;
(3)铲子、抹刀、精度1 mm的钢尺、秒表, G.1.2试验步骤应满足下列要求:
(1)润湿底板和坍落度筒,坍落度筒内壁和底 板上无明水;底板放置在坚实的水平面上,并把筒 放在底板中心,然后用脚踩住两侧的脚踏板,坍落 度筒在装料时保持在固定的位置;
(2)用铲子将混凝土加入到坍落度筒中,每次 加入量为坍落度筒体积的1/3,中间间隔30s,不振 捣,加满后用抹刀抹平,将底盘坍落度筒周围多余 的混凝土清除;
(3)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筒,使混凝土自由 流出;坍落度筒的提离过程在5s内完成;从开始装 料到提离坍落度筒的整个过程不间断地进行,并在 150s内完成"
G.1.3试验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500
图C. 1.1坍落扩展度测试底板(""")
(1 )从提离坍落度筒开始,记录混凝土到达50Onnn圆圈所需要的时间7双;
(2)测量混凝土最终的扩展直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并计算两个所测直 径的平均值;
(3)观察最终坍落后的混凝土的状况,如发现粗骨料在中央堆积或最终扩展后的混 凝土边缘有较多水泥浆析出,记录此混凝土拌合物抗离析性不好,
G.2 L型仪试验方法
G.2.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I)L型仪用硬质不吸水材料制成,由前槽(竖向)和后槽(水平)组成,具体外形尺寸
7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见图G.2.l .前槽和后槽之间有一活动门隔开,活动门前设一垂直钢筋栅,钢筋栅由3根 (或2根)长为150mm的,12光圆钢筋组成,钢筋净间距为40mm或60mm;
(2)铲刀、抹刀、秒表,
G.2.2试验步骤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将仪器水平放在地面上,保证活动门可以自由地开关;
(2)润湿仪器内表面,清除多余的水;
(3)用混凝土将仪器前槽填满;
(4)静置Imin后,迅速提起活动门使混凝土拌合物流进水平部分,见图G.2.2,
G. 2.3试验应在混凝土拌合物停止流动时,测量并记录回和H2,
G.2.4整个试验在5min内完成<,
G.3 U型仪试验方法
G.3.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I)U型仪为由硬质透明不吸水材料制成的槽子,具体尺寸见图G.3. 1 ;槽子中央有 一隔板,将槽子分成等容积的前槽和后槽,隔板下开一间隙,间隙尺寸为60mm,隔板处设 有闸板,抽出闸板可使前槽和后槽相连通;在U型仪中央隔板(后槽一侧)设置垂直钢筋 栅,钢筋栅由直径为12mm的光圆钢筋组成,钢筋净间距为40mm或60mm;
(2)铲刀、抹刀、秒表,
G.3.2试验步骤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将仪器水平放在地面上,保证活动门可以自由地开关;
78
附录G自密实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睑方法
(2)润湿仪器内表面,清除多余的水;
(3)用混凝土将仪器前槽部分填满;
'^j筋栅:3 612或2 ¢12钢筋 净间距40或60
图C.3.1 U型仪结构图(mm)
(4)静置Imin,提起闸板使混凝土流进后槽,
G.3.3试验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混凝土停止流动时,测量前后槽混凝土高度儿、%;
(2)计算:乩=%-%,得填充高度差.
G.3.4整个试验应在5min内完成,
G.4拌合物稳定性跳桌试验方法
G.4.1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拌合物稳定性检测筒由硬质、光滑、平整的金属板制成,其内径为115mm,外径 为135mm,分3节,每节高度均为IoOmm,并用活动扣件固定,见图G.4. 1;
(2)振幅为(25 ±2)nιnι的跳桌;
(3)抹刀、5mm筛子、台秤、天平、海绵、料斗,
G.4.2试验步骤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将混凝土拌合物用料斗装入稳定性检测筒内,平至料 斗口,垂直移走料斗,静置Imin,用抹刀将多余的拌合物除去 并抹平,要轻抹,不允许压抹;
(2)将稳定性检测筒放置在跳桌上,每秒钟转动一次摇 柄,使跳桌跳动25次;
(3)分节拆除稳定性检测筒,并将每节筒内拌合物装入孔 B .
径为5mm的圆孔筛子中,用清水冲洗拌合物,筛除浆体和细骨 "
料,将剩余的粗骨料用海绵拭干表面的水分,用天平称其质量,图c∙4∙ 1稳定性检测筒立
精确到1g,分别得到上、中、下三段拌合物中粗骨料的湿重: 面图(单位:仙,)
7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G.4.3粗骨料振动离析率应按下式计算:
£ = (X-叫)/叫,X 100 式中A——粗骨料振动离析率(%);
叫——下段混凝土拌合物中湿骨料的质量(g);
叫——上段混凝土拌合物中湿骨料的质量(g); 叫,——三段混凝土拌合物中湿骨料质量的平均值(g):,
(G.4.3)
8()
附录H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录H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H.0.1为方便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H.0.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有关规定”或 “应按……执行力
8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 主要起草人、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 力口单 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黄孝薪(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米胜东(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海滨(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定武(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李俊毅(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许彩虹(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罗承斌(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张树仁(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程志文(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潘德强(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校人员名单:胡 明(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李德春(交通运输部水运局)
吴敦龙(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黄孝祷■(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海滨(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许彩虹(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叶国良(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天韵(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82
附加说明
李晓明(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方(人民交通出版社)
管理组人员名单:米胜东(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俊毅(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许彩虹(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天韵(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JTS 202—2011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U 次
1 总则.............................................................................................(89)
3基本规定.......................................................................................(90)
4原材料..........................................................................................(92)
4. 1 水泥.......................................................................................(92)
4.4掺合料....................................................................................(92)
5配合比设计....................................................................................(93)
5.1 一般规定.................................................................................(93)
5.2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93)
6模板工程.......................................................................................(98)
6.1 一般规定.................................................................................(98)
6.2模板设计.................................................................................(98)
6.3模板制作.................................................................................(98)
6.4模板安装.................................................................................(98)
6.5模板拆除.................................................................................(98)
6.6 特种模板 ................................................................................. (99)
7钢筋工程.......................................................................................(IOO)
7.1 一般规定.................................................................................(IOO)
7.2 加工.......................................................................................(IOO)
7.3 接头.......................................................................................(IoI)
7.4 装设.......................................................................................(IoI)
8 混凝土工程....................................................................................(103)
8.1 拌制.......................................................................................(103)
8.2 运输.......................................................................................(104)
8.3 浇筑.......................................................................................(104)
8.4 养护.......................................................................................(104)
8.5 质量检查.................................................................................(104)
8.6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 ...............................................................(104)
8.7 施工缺陷修补 ...........................................................................(105)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106)
9. I 预应力筋制作...........................................................................(106)
9.2预应力张拉、放松机具设备 .........................................................(106)
8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9.3 施加预应力..............................................................................(109)
9.4先张法....................................................................................(109)
9.5 后张法 ....................................................................................(IIO)
9.6无粘结预应力...........................................................................(IlI)
10特殊混凝土施工...........................................................................(112)
10.3冷天施工..............................................................................(112)
10.4 水下混凝土施工 .....................................................................(112)
10.5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114)
10.7 真空吸水混凝土施工 ...............................................................(115)
10.8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施工 ...................................................(115)
10.9膨胀混凝土施工 .....................................................................(115)
10.10 合成纤维混凝土施工 ...............................................................(116)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117)
XX
条文说明
1总 则
1.0.2水运工程中附属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处于近海陆上区,其受海洋大气的影响除与 时间因素有关外,同时也与其距海岸的距离有关,大气区所含盐分的浓度与距岸远近、地 形、风向、风速等多种因素有关,
2002年出版的日本土木学会混凝土标准中,提出近海大气区混凝土表面的氯离子浓 度见表1.0. 2所列.
近海大气区混凝土表面的氯离子浓度(占混凝土质量的%) 表1.0.2
浪溅区 |
距海岸的距离(LG | ||||
岸线附近 |
0.10 |
().25 |
0. 5() |
1.0 | |
().65 |
().45 |
0. 225 |
().15 |
().1 |
0.075 |
1980年,R. BrOWnC的研究以及挪威对35座海边大桥的取样调查表明,氯离子浓度在 0.07%以上即可能发生锈蚀,故条文列入水运工程中附属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可参照 执行
8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3基本规定
3.0.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8—2010)混 凝土强度分级从原来的标号改为等级,划分等级的依据是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强度 标准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O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天龄期, 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 过5%.
表中的普通混凝土,是相对于引气混凝土而言,对于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45的引气 混凝土掺加活性矿物掺合料并用引气剂和高性能减水剂已可制备,且工程中也需要,因此 增加C45、C50、C55三个等级<,
3.0.4原规范中坍落度选用值,施工单位普遍反映偏小,不利于施工,影响施工质量,因 此进行了调整。
3.0.5抗渗等级代号改以P表示,与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 方法标准》(GB/T 50082-2009)的规定相一•致,
3.0.6本条在表3. 0.6增加注②是根据近几年工程实例调查,特别是1988年对北方重 力式海工混凝土建筑物的调查结果发现:防波堤等混凝土建筑物普遍较顺岸码头混凝土 建筑物受冻破坏要严重,为了确保《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8-2010)中规定的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准期50年,因此对防波堤这类建筑物的抗 冻等级比表中规定的同一地区的抗冻等级高一级,而对开敞式码头结构混凝土的抗冻性 因目前还未能积累资料,暂按防波堤结构混凝土对待,有待今后在继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 步研究确认“
另考虑到北方地区码头的混凝土面层因浪溅积水等原因也会发生冻融破坏,但比临 水面混凝土轻微,因此无必要按同一地区选抗冻等级,可适当低2 ~3级,
3.0.7本次修订中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增加了骨料粒径为25mm时混凝土含气量的选择范围,
3.0.8抗氯离子渗透性的限值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
3.0.9素混凝土中氯离子限量的规定,尽管氯盐有促进水泥水化作用,可以利用来提高 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特别是氯盐有降低冰点的作用,作为低温早强剂常用在混凝土冷天施 工中,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混凝土(无筋混凝土)中,掺用过多的氯盐,或者与氯盐溶液 长时间的接触,也会发生种种腐蚀和损害现象”,虽然其危害作用机理十分复杂,但危害 的后果却很明显,特别是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形成大量微细裂縫,甚至有较粗大的裂縫, 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在无筋混凝土中掺用氯盐也必须限量,限量按4.5节中
9()
条文说明
规定的氯化钙限量换算成氯离子含量占水泥质量的百分数计,
3.0.10~3.0.12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中,钢筋、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在设计 规范中已作出规定,但为保证耐久性,在施工这一环节也应注意严加控制,因此,在本规范 中作出规定,
9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4原材料
4.1水 泥
4.1.1增加了“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品种水泥",考虑当前适应工程特殊性能要求施工 的水泥品种,已形成产品,并已制定一系列有关标准,在水运工程中,有些工程因特殊要求 业已采用,证明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在本条中增加这部分内容<,
按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中的有关规定,取消了采用水泥 的等级规定,
4.1.3取消了原规范中“抗硫酸盐水泥1, 20世纪50年代初,检测水泥品种对混凝土 抗冻性的影响时,发现抗硫酸盐水泥的抗冻性较好,分析原因是因为抗硫酸盐水泥是纯熟 料水泥,细度也较高,C,A含量低等,因此提出了具有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优先选用抗硫 酸盐水泥,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大有提高硅酸盐水泥的质量水平大 有提高,1973年曾为了确定水泥中CjA含量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试 验:采用 C,A 含量为 6.36%、6.45%、8. 47%、9. 34%、10. 53%、13. 12% 纯熟料水泥及 C,A含量为6.36%、8.47%、9.34%、9.50%、13. 12%的普通水泥配制普通混凝土和引气 混凝土进行抗冻性试验,其结果为,当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4. 1% ~5.0%时,C,A含量高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的抗冻性较好,C,A含量低的稍差,当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 1 % ~5.3%时,纯熟料水泥混凝土其含气量较高的抗冻性较好,含气量低的抗冻性较差, 因此可看出C,A含量对混凝土的抗冻性几乎没什么影响,含气量的高低才是有效混凝土 抗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国内外学者在对不同水泥品种进行的氯离子有效扩散系数与孔径分布的对比试 验表明:抗硫酸盐水泥最差,说明这种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防止钢筋锈蚀能力较差,此外 考虑到这种水泥的价格及产量,因此取消,
4.4掺合料
水运工程中,目前已采用掺加硅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掺合料配制混凝土,因此在本 节中增加了其品质要求.
92
条文说明
5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4式5. 1.4中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是反映施工工地实际管理水平的强度标准值,一 般根据本工地前期大样本(m大于等于25组)资料统计而得.
表5.1.4中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平均水平,是在对近15年水运工程2万多组实测资 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确定的,当工地没有前期统计资料时,在开工初期一般根据对本工 地管理水平的估计,参照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平均水平酌情增减"开工后则须尽快积累 资料进行统计,及时调整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值.
5.1.5除规定外工程中还参考下列经验公式计算水胶比:
普通混凝土
.=A °,47(5.1.5-1)
L + 0. 23
引气混凝土
W 0.47(1 -0.044)
C — f 1∙丿
'⅛L+0.23(1 -0. 044)
式中:/Ie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几]——水泥强度等级值;
Λ——水泥富裕系数;
4——含气量,以体积百分率表示,
其中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一般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5.2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2.5 一般情况下,膨胀剂与其他混凝土外加剂或外掺料互容性是良好的,但为了慎重 起见,须经试配确定"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规定,膨胀剂应按内 掺法计算<,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 476—2001)规定,检验膨胀剂时,E/C + E =K,规定取代率等于12%,也允许取代率大于12%,但生产厂在产品说明书中,应对检 验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规定统一的取代率,这实质上表明了膨胀剂可等量 取代水泥,,膨胀剂等量取代水泥12%以内,控制最大水灰比0.50及最低水泥用量
9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330kg∕nJ的条件下,已验证可以满足北方港工具有一定抗冻性要求的膨胀混凝土,因此 确定本条规定。
5.2.6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按《港口工程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规程》(JTJ/T 273— 97)中有关内容编入.
5.2.7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总结近些年来水下混凝土施工经验,并参考交通运输部 “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成果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ITJ 041-2000)中的相关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5.2.7.1要求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小于42. 5 ,主要是考虑水下混凝土的水下实际强度 会比陆上降低,为保证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规定了水泥最低强度等级,
5.2.7.2 原规范对水下混凝土的陆上配制强度规定为比设计标准值提高40% ~ 50% ,主要考虑水下混凝土不能振捣,只能靠自身流动性填充密实,其水下混凝土抗压强 度约为空气中施工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50% ~90%,因此,长期以来,水下混凝土的配制 按陆上配制强度为设计标准值的1. 4-1.5倍进行.
根据交通运输部“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成果,根据水陆强度比对设计标准 强度进行修正是必要的,并规定了水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强度标准值的保证率为 95%以上,将水下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确定为几.。 =所…+1. 645。,交通运输部“水下混凝 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配合比,水下混凝土的水陆强度比大多能达到 80%、甚至90%以上“
为了便于施工,本次修订将陆上配制强度为设计标准值的1. 4~1.5倍或几.。 =所M + 1. 645。确定水下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的规定均列入,
表5.2.7-1中的水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取值是基于交通运输部“水下混凝土 材料及耐久性研究"和依托工程数据统计得出的,工程在没有前期统计资料时,开工初 期一般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工地管理水平,参照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平均水平酌情增减, 开工后须尽快积累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及时调整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值‹,
水下混凝土结构物除受水中各种盐类的侵蚀,也受到水流的冲刷和磨耗,北方和西部 寒冷地区处水位变动区结构还受到冻融作用,水下浇筑过程中,环境水及水中盐分也易 混入混凝土中"因此,根据交通运输部"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成果,规定水胶 比最大允许值时,不作南方、北方划分,并偏于严格.
5.2.7.3由于是水下浇筑,混凝土靠自身流动性自动填充、密实,水下混凝土的工作性 要求比普通混凝土高得多,在配合比设计时,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对提高混凝土 的流动性、填充性和抑制混凝土离析有利,,
5.2.7.4不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混凝土的粘性,其本身的减水率并不高,为了控 制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减小水胶比,同时又能获得理想的流动性能,配制水下不分散混凝 土在使用不分散剂的同时,一般还使用高效减水剂“配制水下普通混凝土主要使用高效 减水剂,不仅要求减水率高,同时要求能保证混凝土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具有足够的流动 性,该种高效减水剂一般采用聚竣酸盐类、氨基磺酸盐复合木钙或复合紫系类产品,按照 我国目前外加剂生产水平,减水率可达到25%以上,配制水下混凝土对工作性的要求比
94
条文说明
普通混凝土高得多,外加剂的选择非常关键,须充分考虑各种外加剂之间、外加剂与胶凝 材料之间的相互适应性.
5.2.8为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自密实混凝土所用材料除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 定外,经参照现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O2— 2004),提出了 一些特殊要求,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中往往都掺有粉煤灰或磨细矿物掺合料,如果水泥中再含有较 多的矿物掺合料,则可能引起硬化混凝土强度发展较慢等问题,所以对于自密实混凝 土,可优先使用不含矿物掺合料或矿物掺合料含量较少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 水泥.
砂的含泥量大,石子中的针片状颗料含量高,将使混凝土的需水量增大;石子的空隙 率大,则为满足相同的拌合物工作性所需的砂浆量增大,这些均会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 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 中,砂的含泥量一般要求小于3. 0%;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14685-2001)中,石子的针片状颗料含量要求小于15% ,空隙率要求小于47% . 但是,配制自密实混凝土要求砂石的品质更高,对砂的含泥量、石子中针片状颗料含量、石 子空隙率等指标要求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中的相应指标要求,,自密实混凝土要求石子为 连续级配,目的也是为了使石子获得较低的空隙率"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往往用于薄壁构件、密集配筋构件等场合,所以粗骨料粒径不宜过 大,否则将影响拌合物的间隙通过性;即使不是在这些场合使用,粗骨料粒径过大也会增 大拌合物中粗骨料的分层离析几率;而且粒径较大的粗骨料会增大内摩擦,从而增大拌合 物流动阻力,所以限定自密实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一般宜小于20mm。
自密实混凝土的砂浆量较大,砂率较大,如果选用细砂,则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等力学性能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同时,细砂的比表面积较大将增大拌合物的需水量,对拌 合物的工作性产生不利影响;若选用粗砂则会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黏聚性,,所以,自密实 混凝土一般宜选用中砂或偏粗中砂。经试验证实可以达到需要的性能指标时,也可采用 中砂以外的其他砂及混合砂,
外加剂是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关键组成材料,通过掺入适宜的外加剂,混凝土才能 在较低的水胶比下获得适宜的黏度、良好的流动性、良好的黏聚性和保塑性,才能实现自 密实所需的工作性,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过大,易引起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不良,而且不 经济;胶凝材料用量过小,则浆体量过少,难以满足拌合物自密实的工作性要求,根据大 量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用量范围宜为450 ~550ks/m∖,高掺合料、少水 泥用量的自密实混凝土 ,应注意提高其抗碳化的能力。考虑高强超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 制备,胶凝材料可适当增加,
单位用水量不仅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耐久性,所以在满足 拌合物工作性的前提下还应尽量减小单位用水量,对于一般条件下的自密实混凝土,单 位体积用水量宜小于200kg∕nJ,高耐久性自密实混凝土宜小于175k⅛/nJ,在较低用水 量下,拌合物工作性可通过增加外加剂掺量、改善掺合料的需水性等技术措施来保证,
9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有些工程的施工条件特殊,采用实验室的测试方法并不能准确评价混凝土拌合物的 工作性是否满足实际施工要求,这时即需要进行足尺试验,以便直观准确地判断拌合物的 工作性是否适宜.
初始配合比选定后,宜采用实际的原材料进行试配,研究与应用表明,自密实混凝土 的工作性对原材料的波动较为敏感,工程施工时,其原材料必须与试配时采用的原材料一 致,当原材料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对配合比进行重新试配调整,,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 相似,自密实混凝土一般比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大、砂率高,若配合比 设计不当,容易导致结构在非荷载作用下的抗裂性能降低,尤其是28d前的早期抗裂性 能,为了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除了对原材料比如水泥、外加剂等提出更高的要 求外,配合比的优化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在保证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前提下,配合比 应尽量与普通混凝土靠拢,这样得到的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不会比普通混凝土增大 很多,
5.2.10在保证分散性良好的前提下,从阻裂增韧角度,选用直径细的纤维;纤维愈细,单 位体积混凝土中纤维的根数愈多,阻裂效果愈显著.纤维长度应与粗集料的粒径相适应, 直径愈大的粗集料应选择较长的纤维,但纤维越长,分散性越差,现场混凝土搅拌时越容 易结团"
为保证合成纤维混凝土所用合成纤维的长期性能,合成纤维中不得含有再生塑料,且 应无毒,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合成纤维应有高抗碱、抗酸、抗老化、抗生物侵蚀等性能,具有足够的耐碱性,可不受 混凝土中水泥碱性水化物的侵蚀,合成纤维对外加剂也应具有化学稳定性,
合成纤维对骨料的握裹状况也即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纤维能否起作用的另一 个关键,当纤维表面为憎水性时,纤维表面包裹的水泥浆体较少,纤维受力后容易在混凝 土中发生滑移,,所以应使纤维有一定的亲水性,以使纤维表面与水泥能充分粘结.根据 国内的工程应用情况和近年来采用纤维的效果及ASTM Cl 116(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 的有关规定,确定了合成纤维的抗拉性能指标要求,
目前工程中应用的合成纤维有单丝状和膜裂网片状等,其限裂和增韧效果无显著差 别,纤维抗拉强度和拉伸极限成一定的反比关系,若纤维抗拉强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脆性 加大,若拉伸极限过大,混凝土中的纤维在受力变形过程中又可能无法控制裂纹,合成 纤维的各种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表5.2.10给出了几种常用单丝合成纤维的几何特征和 主要力学指标,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5.2.10确定,应结合合成纤维的力学参数等进 行试验优选后综合考虑确定其品种和型号,
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在常用掺量下,一■般合成纤维体积率不大于0. 15%,混凝土强 度等级可不考虑纤维的影响"合成纤维的掺加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在原则上不必改变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也不取代原设计的受力钢筋;同时不能减少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 量,否则将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但当合成纤维体积率大于0. 15%时,混凝土抗压强度 等有关参数的选取应考虑纤维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确定。
96
条文说明
另外,高强混凝土中加入低弹性模量的合成纤维后,混凝土韧性可得到改善,但混凝 土抗压强度会略有降低,应进行与基准混凝土的强度对比试验"
单丝合成纤维的几何特征和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参考值 表5. 2.10
主要参数和性能 |
纤 维 |
品 种 | ||
聚丙烯庸纤维 |
聚丙烯纤维 |
聚酰胺纤维 |
改性聚脂纤维 | |
直径(μ∣∣∣) |
13 |
18 -65 |
23 |
2j15 |
长度(∣rιιrι) |
6 -25 |
4 -19 |
19 |
6 -2() |
截面形状 |
肾形或圆形 |
圆形 |
圆形 |
三角形 |
密度(U") |
1.18 |
0. 91 |
1.16 |
0. 9 ~ 1.35 |
抗拉强度(N/|w') |
500 ~ 91() |
276 - 650 |
600 ~ 97() |
4(X) ~ 11()() |
弹性模量(N/mJ) |
7.5 X 1(" ~21 × IO3 |
3. 79 X 1(" |
4 X 1(" ~ 6 X 1(" |
1.4 × IO4 ~ 1.8 X 1(尸 |
极限伸长率(% ) |
11 ~2() |
15 -18 |
15 -2() |
16 〜35 |
安全性 |
无毒材料 |
无毒材料 |
无毒材料 |
无毒材料 |
熔点(CC) |
24() |
176 |
22() |
25() |
吸水性(%) |
<2 |
<().1 |
<4 |
<0.4 |
合成纤维掺量应根据使用目的及混凝土种类的要求而确定,同时考虑混凝土配合比、 骨料和外加剂的具体情况,进行合成纤维多种掺量的试配和性能比较,从而选择最佳 方案,
合成纤维掺量较小时,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较低,常达不到设计要求,用于防止混凝 土早期收缩裂縫时,工程上常采用的纤维体积率为0.1%,对抗裂、抗渗、耐磨要求高的 部位,掺量相对高一些,对使用特细砂地区的掺量相对高一些,但当掺量较大时,抗压强 度和弹性模量会略有降低,因此除特殊用途外,高掺量在一般工程中不一定适用,应用时 要注意这点.合成纤维的密度一般为0.9 ~0.96kg/CnJ ,合成纤维重量掺量一般以不超 过2kg∕m’为宜,常用掺量为0.8 ~ 1.2kg∕ms:,
由于数目很大的细纤维分布于混凝土的水泥砂浆中,增加了拌合料的粘稠度,使坍落 度略有降低,比普通混凝土约降低30%左右,若这时的可施工性未显著降低,施工对坍 落度要求可适当降低;若发现因坍落度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不应用增加用水量来提高 坍落度,更严禁在工地临时加水,而应调整配合比,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的办法,并应通过 试验调整减水剂用量,比如略增大减水剂用量来提高坍落度,控制坍落度在适宜范围内 满足施工要求<,
9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6模板工程
6.1 -般规定
6.1.2目前我国水运工程的模板用材已向多样化发展,除钢材和木材外,胶木板、竹胶 板、塑料等已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故对原条文进行相应修改,
6.1.3脱模剂污染钢筋和混凝土将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在施工中要注意避免"
6.2模板设计
6.2.1增加条文,为方便施工和保证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质量,模板的设计方案不仅考 虑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混凝土施工的条件和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6.2.2增加条文,对模板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
6.2.4模板的刚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外形,模板设计时需进行必要的验算, 条文中“结构外露面"是指暴露在外又不进行表面装修的结构表面;“结构隐蔽面”是指埋 入地下或进行表面装修的结构表面,
6.3模板制作
6.3.1模板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混凝土成型的质量.故规定对模板成品应进行验收,
6.3.2对钢模板制作工艺和质量要点的规定,条文中的前三款是根据钢模板加工的实 践经验制定的,第四款是根据沿海、沿江地区,钢材的锈蚀较严重,为保证钢模板面板的质 量和钢模板的周转次数,故规定面板应涂防锈油脂,其他外表面应涂刷防锈漆。
6.3.5增加条文,对模板吊环材料的规定,对保证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故列为强制性 条文
6.4模板安装
6.4.2有些工程曾发生因模板临时固定措施不当而造成的模板坠落、倾倒事故,为保证 施工安全,故规定大型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倒的临时固定措施"
6.4.12增加条文。模板上的施工荷载超设计荷载将危及施工安全,
6.4.13增加条文,,强调了混凝土施工过程对模板及支架的检查和控制,,
6.5模板拆除
6.5.1模板拆除不仅关系到混凝土构件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施工安全,故规定:模板拆 除应按施工方案要求的程序进行,
9X
条文说明
6.5.2对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的规定.过早拆模时,混凝土的强度低,容易造成混凝 土结构缺棱、掉角及表面粘皮等缺陷.
6.5.5增加条文,模板拉杆头和孔眼的处理虽很细小,但涉及工程的耐久性,故作此 规定.
6.6特种模板
6.6.1对充气胶囊芯模的要求,强调了对充气胶囊芯模漏气的检查。漏气的胶囊不得 使用,
6.6.2对整体弹性钢模板的要求“
弹性钢模板的回弹量、弹性趋于高度和底角弯曲半径试探性钢模板的主要技术参数, 试验表明钢板弯曲后,在屈服强度内其弹性变形与钢板厚度及弯曲半径有关,弹性钢模 板设计主要在于确定模板的回弹量和弯曲半径,当模板的回弹量为30 ~40mm时,侧模 与构件可全部脱开,能满足构件脱模的要求.
6.6.3对人工块体模板的特殊规定<,
(1)人工块体的预制工艺分为平式、立式、正式和倒式等,其底模、侧模或顶模各有不 同,因此块体的模板结构形式应与选定的预制工艺相适应。
(2)人工块体的外形比较复杂,为便于加工制作,模板设计时应模板支拆、讲块体模 板划分为几个大片,再按模板的曲率、折角及加工制作的方便,将大片分解为若干小片 模板.
(3)人工块体模板的数量大,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为保证加工质量,故规定块体的钢 模板宜在工厂制作,冷压成型"
6.6.4永久性模板(如混凝土镶面板、混凝土套箱和大型钢护角等)在水运工程有不少 应用,故增加相关内容,
9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7钢筋工程
7.1 -般规定
7.1.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的供应问题,当缺乏设计所要求的钢筋品种、牌号、等级、 规格、直径及数量时,钢筋代换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中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不产生偏差,钢筋代换由 设计单位负责,即:由施工单位书面提出变更质疑,由设计单位下发具体的变更通知, 7.1.2为了加强对钢筋外观质量的控制,钢筋进场时外观质量检查参照现行国标《混凝 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及《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 圆钢筋》(GB 1499. 1—2008)、《钢筋混凝土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 13014—1991)、《冷轧带肋钢筋》(GB 13788一 2008)中的相关要求,普通钢筋外观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确定为: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 面不得有裂纹、结疤、折迭、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7.1.5本节条文基本上沿用了原规范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参照了现行《水运工程质 量检验标准》(JTS 257)中的有关内容作了局部增加和调整<,
7.2加 工
7.2.1对于钢筋的调直方法及冷拉率,本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经参照现行《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中的相关内容,提出了钢筋调直优先采用机械 方法,并补充了冷拉调直余热处理In级钢筋的冷拉率要求,
钢筋调直过程中,对于可能产生的轻微伤痕,一般不影响使用,但不能有明显伤痕, 7.2.2本条所指钢筋主要是受力钢筋,其弯制的形状由设计规定,
对于HRB335、HRB400牌号钢筋的弯弧内径,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中的相关规定,对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将"不 宜"修改为“不应",
HRB335 、HRB400牌号钢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设计无要求时,为了指导操作,经参考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中的相关内容,补充了 HRB335、HRB400牌号钢筋弯后平直长度的要求,
7.2.4本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204-2002)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目前,加工箍筋的钢筋除I级钢筋外,其它牌号的钢筋也有使用"
7.2.5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 3042—1997)和《冷轧带肋钢筋混凝
10()
条文说明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03)中的有关要求,条文中补充了环氧涂层钢筋"
7.2.6本条文与现行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中的 相关内容进行了统一,
7.3接 头
7.3.1经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03)的规 定,补充了“冷轧带肋CRB 550钢筋的连接严禁采用焊接接头”的要求"
7.3.3本条文基本沿用了原规范的相关内容.
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03)对钢筋焊接所用材料(包括钢 筋、钢板、型钢、焊条与焊剂、气体等)、焊接方法(包括接头型式及适用范围、操作方法 及要求等)、外观检查及力学性能检验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为方便现场施工,凡是涉 及钢筋焊接接头方面的工作按照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规定执行,
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对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设 计原则和性能等级、接头的应用、型式检验和施工现场检验与验收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钢筋连接件处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JTJ 267T8)中的规定“
由于机械连接中的连接件的强度比钢筋母材一般高出10%以上,截面积也比钢 筋母材大10% ~30%或30%以上,局部锈蚀对连接件的影响不如对钢筋锈蚀敏感" 此外,连接件保护层厚度是局部问题,要求过严会影响全部受力主筋间距和保护层 厚度.
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0)分别对丝头(使用要求、材 料要求、制造工艺要求、外观质量要求、加工现场检验及防护等)、连接套筒(使用要求、材 料要求、制造工艺要求、外观质量要求、出厂检验及防护等)及接头(外观质量及操作要 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接头施工时,要符合相关规定*
7.3.5本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经参照现行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204-2002)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
7.3.6本条文依据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J 267→8)中的相 关内容增补,
7.4装 设
7.4.1本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增补了以下内容:
1 .垫块可靠的固定,是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关键,因此,不管垫块的间距和支垫方法 如何,关键是要确保钢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
2.为确保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尤其是长期外露的结构物外表面),减小因垫块而产生 的表面色斑,垫块的外观颜色需与构件本体混凝土一致,且与模板的接触面尽量小, 7.4.2本条文基本沿用了原规范的内容,只是补充了部分说明和要求,
根据现场起重、运输的条件,钢筋可以先组成单元体,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吊装,经整理
1()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后即可浇筑混凝土,这对保证钢筋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都有好处,但预制的钢筋骨架 或钢筋网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确保钢筋骨架的多层之间层距准确,其间要牢固支垫,
7.4.4钢筋骨架绑扎与装设的允许偏差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ITS 257)中的内容作了增加和调整,
102
条文说明
8混凝土工程
8.1拌 制
8.1.1混凝土的集中搅拌包括对所使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要求.
8.1.2由于水运工程有大量的混凝土要用混凝土搅拌船在水上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搅 拌船受波浪、水流的影响,工作条件较差,因此对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分为水上拌制和 陆上拌制两种不同情况规定,.
对陆上拌制混凝土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值参考了 2009年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取值,经调查和征求意见证实,水运工程混凝土搅拌中, 外加剂的计量偏差已可以控制在± 1 %的范围以内,已小于国标单罐计量允许的± 2%偏 差,故定为± 1 % -
8.1.4本条参照了《混凝土搅拌机》(GB/T 9142—2000)搅拌时间的规定(表8. 1.4 4):
表 8.1.4-1
公称容量(L) |
5() T 500 |
750 - I(XX) |
125() ~ 2000 |
2500 〜6(XX) | ||||
搅拌方式 |
自落式 |
强制式 |
自落式 |
强制式 |
自落式 |
强制式 |
自落式 |
强制式 |
搅拌时间(G |
W45 |
435 |
W 6() |
≤40 |
W 8() |
W45 |
≤1∞ |
W45 |
同时参照了 2009年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搅拌时间规定 (表 8.142):
表 8.1.4-2
混凝土坍落度 |
搅拌机机型 |
搅拌机出料量(L) | ||
(ιrιιrι) |
<250 |
25() ~ 5()() |
>5(X) | |
≤40 |
强制式 |
60 |
9() |
120 |
>40 且 < 1∞ |
强制式 |
60 |
6() |
90 |
⅛1∞ |
强制式 |
60 |
水运工程现已基本不用自落式搅拌机,故取消了对自落式搅拌机搅拌时间的规定,
表8. 1.4注①将原规范"掺粉煤灰混凝土"改为"掺有外加剂与掺合料",是因为现 今水运工程混凝土几乎没有不掺外加剂与掺合料的,早已超出了仅“掺粉煤灰"的 范围.
8.1.5为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增加此条。
10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8.2运 输
8.2.4本次修订,经调查,由于工程规模的大型化,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已不多用, 少量应用时,也多是以汽车的载重量控制混凝土量,所以取消了 30Omm混凝土厚度的控 制指标"
8.2.5移动式皮带机最长约20m,两台接运约40m,故限制水平运距40m左右为宜,
8.3浇 筑
8.3.16 “足够的捣实程度”是指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水泥浆和不再沉落为度,
8.4养 护
8.4.2经试验研究和工程经验证明,对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按表列规定进行潮湿养护 之后,在空气中干燥碳化7~14d,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次数提高20% ~30%<,原《水运工 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 268T6)表7.4.2注①中“碳化14~21 d”,经调查,几乎所有工 程的进度和工期都无法满足要求,况且能干燥碳化7 ~14d,性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故修改为7 ~ 14心
8.5质量检查
8.5.9随着水运工程规模的发展,连续浇筑IOOOnj以上的工程不断增多,如仍按IoOnj 取一组,取样频次过多,
本条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件的留置参照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规范》(征求意见稿)、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87)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水运 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编制.
8.5.10同一罐混凝土,系指一次称量拌和而成的混凝土 ,,
8.5.11评定混凝土强度的验收批,须是条件相同的混凝土组成,验收批划分过大,对施 工的过程控制不利,一旦判定为不合格,对工程范围的影响太大;划分过小,不仅检验过于 频繁,且样本信息量过少,影响判定的准确性.
8.5.13本条适用于对小批量零星混凝土的检验评定"对零星浇筑的混凝土,在进行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施工配制强度计算式中的。取值不小于气 ,
8.5.14、8.5.16、8.5.17条均按原《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221T8)局部修 订中的规定制定,
8.5.18按修订后的《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J 269)中的规定制定‹,
8.6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
根据理论计算及工程实践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降温、散热、保温的具体措施作了
104
条文说明
规定,同时对降低底板对混凝土的约束及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措施也作了具体规定:,
8.7施工缺陷修补
8.7.3裂縫修补是个较重要的问题,不同原因产生的裂縫,其危害性也不一样,因此提 出了对裂縫产生的原因、性质必须进行调查分析,并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修补方案,
裂縫容许宽度的极限与结构的功能有关,对以耐久性控制的工程縫宽主要是与钢筋 锈蚀有关,对以防水抗渗为主的工程縫宽与渗漏水量有关,.按耐久性规定的最大容许裂 縫宽度,部分国家规定如表8.7.3-1所示"
部分国家裂缝限值(mm) 表8. 7.3-1 | |||
国 名 |
提出者 |
环境条件 |
容许裂縫宽度 |
日本 |
运输省 |
港湾构筑物 |
().2 |
美国 |
ACI建筑规范 |
室内构件 |
0.38 |
室外构件 |
0. 25 | ||
原苏联 |
钢筋混凝土规范 |
— |
().2 |
欧洲 |
欧洲混凝土委员会 |
受严重腐蚀作用的结构构件 |
().1 |
无保护措施的普通结构构件 |
().2 | ||
有保护措施的普通结构构件 |
0.3 |
在表8.7.3-2中规定的裂縫宽度限值是根据1979年由试验研究及实际调查后,在 《港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允许裂縫宽度值的研究与确定》的报告中提出的意见,近几年来又 对港工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意见进行了修订,并指出:就抗冻 钢锈而言,缝宽WO. Imm、就抗渗而言,縫宽W0.05mm的无须修补;超过表中限值的裂縫 一般应予修补,介于两者之间宽度的裂縫,根据縫深、縫型、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表面 有无涂料等情况,综合判断,确定是否应予修补。
允许最大裂缝宽度(mm) |
表X.7.3-2 | |||
结构部位 |
环 境 |
条 |
件 | |
海水 |
淡水 | |||
水上区 |
().13 |
0. 2() | ||
水变区 |
0. 2() |
0. 25 | ||
水下区 |
0. 30 |
0. 35 |
10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9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9.1预应力筋制作
9.1.1因现代预应力筋材料越来越多样化,从发展趋势看,预应力筋材料、张拉方式、连 接和锚固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因此改为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计算时“应根据预应 力筋种类、张拉方式和锚固方式,及其考虑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焊接接头和機:头或其 他型式锚头的预留量、冷拉伸长值、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台座长度、构件长度、构件间 距和连接杆长度等因素”,以期对使用各种材料、张拉方式和锚固方式适应性更强,并给 今后的发展留有空间,
原条文中的“冷拉拉长值"改为“冷拉伸长值”,“联结杆”改为“连接杆",
9.1.2原条文中“预应力筋下料的允许偏差”改为“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的允许偏差”,并 增加了抽检数量的规定,其中9. L2.1 “采用钢丝束鐵头锚具时”改为“采用钢丝束作预 应力筋,且两端采用徽头锚具时",以期表述得更明确,因为采用钢丝束徽头锚具,并采 用整体张拉工艺时,下料长度对预应力均匀性影响很大,需严格控制,
删除原条文中“粗钢筋"的提法,因为一般认为直径\25mm为粗钢筋,自从钢筋机械 连接工艺诞生后,习惯都称“粗钢筋的机械连接”,其中也包括直径小于25mm的钢筋,对 粗钢筋的定义不统一,因此改为“采用钢筋作预应力筋时”,原条文规定的允许偏差主要 是根据航务工程预制厂先张法预应力方桩制作现行控制标准制订的,目前仍是航务工程 中的常用产品之一,因此予以保留,
9.1.3加“精轧螺纹钢筋";原条文中的“热处理钢筋"改为“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或 “钢棒”(下同);原条文中的“宜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改为“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 断
9.1.5根据交通部水运司《关于对〈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修订工作大纲的批复〉》 (水运函字〔2004〕260)文件精神,新增加了对钢丝和钢绞线的有关要求,
钢丝徽头的强度不得低于其强度标准值的98%是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 50204-2002)规定编写的,
9.2预应力张拉、放松机具设备
原标题为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所包括内容不全面,所以加上“放松机具丁
9.2.1原文中的“考虑装拆方便、操作灵活等特点”简化为“考虑操作简便等因素",
9.2.2预应力张拉控制用的仪表常用油压表,目前有些航务工程预制厂也有直接采用电 阻应变式等荷重传感器配套数字显示仪进行控制的,或称电阻应变称重传感器,《电阻应
106
条文说明
变称重传感器》(GB 7551 —87)中传感器等级有0.02-1.0八个等级,因此增加了对压力 表和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原条文中的"仪表的精度应满足+2%的张拉应力的要求”,改为 “所用试验机或测力计的精度不应低于±2%”,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的规定一致;油压表的准确度等级规定不应低于1.6级,与国家计量 检定规程《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JJQ 52—1999)提法一致;计量 检定规程计量性能要求中规定的准确度等级定为1、1.6、2.5、4四个等级,
关于“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的规定,因为千 斤顶立置与卧置运行的内摩擦力差异很小,所以这里所指的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主 要不在于是水平状态还是垂直状态,而是在于千斤顶主动工作还是被动工作,使仪表读数 与千斤顶输出力之间的关系相一致<,
其中千斤顶“皮圈”均改为“密封圈",
张拉设备的校验或标定的期限,因考虑生产条件差异性较大,增加了应考虑“使用环 境”的因素.
考虑到预应力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在预应力工程中的重要性,增加了应有"专人保 管”的管理要求.
9.2.2.3款中原条文“如在使用过程中,张拉设备出现异常现象”改为“如在使用过 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包括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预应力筋、锚夹具和连接器等出现异常 现象;增加了因“更换计量仪表后”也应重新配套标定,其中原条文中的“配套校验”改为 “配套标定\
9.2.3原条文中的"联结器"统一改为“连接器”,
9.2.4自原来用于市政高架道路工程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芯板梁结构用于水运工 程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先张法都是用钢筋作预应力筋,后张法都用钢纹线作预应力筋的 情况,钢绞线作为先张法预应力筋的情况已较为普遍,不能再同以前把先张法和后张法使 用的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绝然分开,而且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品种、名称繁多,要具 体化难免挂一漏万,因此改为按《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2000) 对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要求的表述,更具有普遍意义<,
原条文中规定“先张法预应力所用的徽杆、盒式中间连接器、螺杆的螺帽等的接触面 应精加工,使接触面受力均匀”和“螺杆的螺纹宜采用梯形螺纹”等具体要求,是支承式锚 具的成熟经验,由于表述的对象太具体,对各种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加工要求不可能在 本规范作详细规定,因此对这些细节不再在本规范内作具体规定,而在设计或加工要求中 明确.
9.2.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按锚固方式不同分为夹片式(单孔或多孔夹片 锚具)、支承式(徽头锚具、螺母锚具等)、锥塞式(钢质锥形锚具等)和握裹式(挤压锚 具、压花锚具等)四种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很多具体的锚、夹和连接方式或不同型号的 产品"
原条文只提及先张法预应力筋的夹具、连接器、螺杆,对常用的徽杆和帮条锚等 支承式锚具未作规定,因此改为“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连接器,包括徽杆、螺杆和
107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帮条锚头等支承式锚具,在进场时应按设计技术要求或《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 接器》(GB/I43 70—2000)有关规定进行验收,”使之更具有通用性,同时增加了抽 样规定.
一般来说,抽样方案应视生产(加工)厂的管理水平而定,目前生产厂出厂检验时, 同一类产品,同一批材料,用同一种工艺一次投料生产的产品,每个抽检组批不得超过 IoOO套;《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2002)和《建筑施工手 册》(1997年4月第四版)规定:“在同种材料和同一生产工艺条件下的产品才能列为同 一批量"锚固多根预应力筋的锚具以不超过IooO套为一个验收批;锚固单根预应力筋的 锚具或夹具,每个验收批可以扩大为2000套,连接器的每个验收批不宜超过500套”, 因《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2002)中已不包括冷拉热轧 钢筋所用的锚具,并考虑航务工程中先张法预应力构件仍较普遍,小批量委托加工的夹具 和连接器也较常见,因此增加了“进场复验抽样方案应根据生产厂或加工厂的管理水平、 生产批量及供货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并规定“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IoOo套,非 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500套,对少量加工的非定型产品同一组批不宜超过 200 套 J
9.2.6原条文明确了对采用冷拉热轧钢筋作预应力筋时用的夹具、螺杆、螺帽和端头连 接器、盒式连接器等的验收作了具体规定,但缺少对常用的徽杆、帮条锚头等,有较大的局 限性,但要全面包含各种形式的夹具和连接器与第8. 2.4条一样,难免挂一漏万,同时考 虑到目前先张法工艺也不是单一采用冷拉热轧钢筋作预应力筋,尚缺采用钢丝、钢较线作 预应力筋时所用的夹具、连接器的验收规定,因此对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验 收或复验与原条文8.2.9并作一条,复验原则首先要根据设计要求、使用条件和相关技术 标准来确定,如有些锚具尚需做疲劳试验、周期荷载试验和单项或多项辅助性试验,当设 计无明确要求时,具体内容视各种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个性要求选定,
进场验收是对生产(加工)厂出厂检验合格基础上的检验,因此将原条文中的“验收” 改为“复验1,
原条文中的有关具体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在设计要求中明确,不再在规范中作具体 规定,
保留原条文中航务工程预制厂的普遍经验,对夹具和连接器互换性检查的规定.
按照《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14370—2000)的定义,锚具:“在后张法 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 夹具:“在先张法构件施工时,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固定在生产台座(或设备)上 的临时固定装置;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施工时,在张拉千斤顶或设备上夹持预应力筋的临 时固定装置(又称工锚具)”;连接器:“用于连接预应力筋的装置1,本条文照顾习惯称 呼,称“重复使用的锚夹具和连接器、
9.2.8其中对原条文中的“砂箱千斤顶”统一改为“砂箱放松器”;原条文“先张法放松器 的型式及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改为“先张法放松器的型式及其有关参数的选择应符合 下列要求”;原条文中“砂质的容许应力”改为“砂的承载能力”,
108
条文说明
9.3施加预应力
9.3.1按照内容分款;在先张法多根直线预应力钢筋同时张拉时增加了“张拉力的合力 线垂直位置应在允许偏心范围内”,以策安全,
9.3.6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允许偏差改为 ±6% «
原条文公式中量纲有误,“弓——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kN) ”改为“心——预应 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I,
预应力筋的实际伸长值增加了"先张法尚应扣除台座或钢模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 缩值”,
9.3.7保留原条文对结构中钢丝(束),钢纹线断裂或滑脱的数量的规定,
去掉了原条文中"粗钢筋"的提法.原因是:
(1)因为习惯称直径大于等于25mm的钢筋为粗钢筋,自从钢筋机械连接形式问世 后,钢筋直径16~40mm都称粗钢筋,定义不统一;
(2)对预应力结构无论是“粗钢筋”还是“细钢筋”,断裂或滑脱均会对结构安全产生 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也未按钢筋直径的 “粗细”分别作出不同的规定.
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将严重影响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要严 格控制和执行.
9.3.9原条文中“当采用H、m、W级钢筋作预应力筋时”改为“当采用热轧带肋钢筋作 预应力筋时" “
9.3.10及时填写预应力张拉记录对文件化管理和可追溯性具有重要作用,是预应力工 程中的重要质量记录,对其及时性、真实性要给予充分重视,因放松时不再进行张拉记录 的填写,一般只记录放松时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把原条文中"放松预应力筋时”删除,改 为:“张拉过程应做好记录”,
9.4先张法
9.4.1本条文增加了“并应进行抗倾和抗滑验算”,使之通顺,
本条文是根据航务工程系统先张法台座设计、施工和使用经验而制定的,
“并应采取措施,预防台座区的差异沉降"是针对新建预应力台座,特别是新建临时 预应力台座,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差异沉降、底板变形和开裂等事 故而制定的,
张拉台座的结构形式是对航务工程预制厂所用台座的结构形式的归纳,目前我国航 务工程预制厂较大吨位的台座为1200OkN,形式为压柱式;稍次的吨位为6000kN,形式为 墩板式"在软土地区对大吨位墩板式台座的墩子基础加桩基效果较好,可以借鉴,
原条文中的“保证放松预应力筋时的水平滑移稳定”改为"保证放松预应力筋时不产
生有害滑移”;,
109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9.4.2把原条文“张拉台座长度,应根据桩、梁、板的通用长度和场区的地形,生产能力 综合考虑"中的“桩、梁、板"改为“构件",使之更具有普遍性,
先张法预应力台座的长度是预制厂(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选择合 理与否,对场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施工(生产)组织影响很大,需进行全面、认真考虑. 目前,国内航务工程系统预应力台座的长度从50 ~200m不等,均是根据规定所述因素综 合考虑选定的.
“构件的通用长度”是指因地、因时和因工程的桩、梁、板等构件习惯用的长度,并非 指标准构件的通用长度"
9.4.3本条是对先张法施工中张拉梁、锚固梁安装的精度要求.
9.4.4初应力调整一致是多根预应力筋张拉时确保质量的重要因素,
原条文中“使各根钢筋的应力基本一致”基本两字仍保留,因为很难做到完全一致, 原条文是根据裕溪口厂的经验,能使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差降低到5%以内,反复张拉次 数越多,应力也逐趋于一致,
9.4.5本条是为防止安全事故的角度提出的"
原条文中"宜先施加70%的控制应力,待到模板支设后,再施加至设计要求的荷载” 统一提控制应力,
9.4.7力r应按设计规定进行";
原条文“8.4.9.2偏心受压构件(如梁等),应先同时放松预压力较小区域的预应力 筋,再同时放松预压力较大区域的预应力筋"与原条文"8.2.8. I放松器的结构型式,宜 通用性强、多根预应力筋能一次性放松"似有矛盾,另外目前整体张拉的预应力构件无论 是轴心受压构件(如桩等)还是偏心受压构件(如梁等),一般都用整体放松工艺,因此,在 8.4.7.2款中增加了“在采用整体张拉工艺时,所有预应力筋可同时放松”,在没有条件所 有预应力筋同时放松时,按原规定要求不变‹,
9.5后张法
9.5.1本条文是对后张法预留孔道的基本要求,
9.5.2本条文增加了“预留孔道可采用预埋管法或抽芯管法”,明确两类预留孔工艺,并 分款表述;
原条文中预留孔道可采用预埋“波纹管”名称改为“预应力用金属螺旋管(下同)", 与《预应力用金属螺旋管》(JG/T3010)标准的名称统一「铁皮管”目前使用很少,因此 删去;
增加了对金属螺旋管和塑料波纹管的基本质量要求,详细要求参见《预应力混凝土 用金属螺旋管》(JG/T 3013—1994)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 5292004):,
9.5.6实际工程中预应力筋张拉顺序和锚固端的设置,设计均有具体要求,删除原有具 体规定"
9.5.7原条文中的“热处理钢筋”改为“钢棒",
11()
条文说明
9.5.8增加“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原条文中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当无要求时,“不宜小于15mm”改为“不宜小 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致,
根据《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增加了对封闭预应力 锚具的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9.5.9原条文中的水泥浆改为灌浆材料,删除原条文中的具体规定"
9.5.11目前灌浆工艺技术已有较大的改进,将原条文中的具体规定改为原则性的要求。
9.6无粘结预应力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水运工程中运用还刚起步,根据《关于对〈水运工程混凝 土施工规范修订工作大纲的批复〉》(水运函字〔2004〕260)精神,增加了对无粘结预应力 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待积累经验后逐步充实完善,
11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10特殊混凝土施工
10.3冷天施工
10.3.3现在混凝土在冬天施工中普遍采用强度等级42. 5的水泥,故进行了修改工因高 铝水泥趋向于再结晶,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且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不如硅酸盐水泥, 10.3.7原条文中根据出机温度的要求,加热搅拌用水和骨料温度的计算公式是20世纪 70年代制订规范时,参照日本土木学会施工规范中规定编写的,根据工地施工技术人员 的反映,按该公式计算的出缸温度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差甚远,最后还须以试验实测结果为 准,因此认为该计算公式无实际指导意义.
10.3.10电毯加热法养护工艺是将民用电毯原理移植于混凝土冷天施工的一种加热养 护工艺,在北方工地已应用多年,对于表面系数较大、气温较低、工艺周期要求较短的工 程,具有实用价值,采用电热养护工艺,由于电热毯功率低、温度分布均匀,故其养护温度 接近常温,与常温电热法相比,具有控制技术简单、安全和耗能低等特点"但施工时要按 构件尺寸做好保温措施以便提高保温效果和节能,遇停电时可利用蓄热过程以免混凝土 冻坏.保温材料要具备耐热性,因有时电热毯接线可能出现短路,局部过热,用易燃材料 将会引起火灾<,
由于模板边部(即上下左右)的热量散热较多,因此,在北京、天津、太原、兰州、石家 庄等寒冷地区,按本条布毯原则进行,即边部连续布毯,若在沈阳、西宁、银川等寒冷地 区,采用电热毯施工墙板,亦按上述原则布毯,只是对通电和间断时间稍加调整即可,对寒 冷和严寒地区须提高布毯密度或通过试验增加电热毯功率解决,
电热毯养护的主要施工工序以及通电制度系北京六建公司研究实践的总结,对寒冷 地区须通过热工计算和试验加以调整应用。
水运工程施工单位混凝土预制厂也曾成功采用电热毯养护法,
10.4水下混凝土施工
10.4.2本条文坍落度值沿用了原规范的内容.对于普通混凝土,一■般以坍落度值表示 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指标,但对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因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坍落度值 显然已不能正确反映水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目前,扩展度(坍扩度)已成为衡量水下混凝 土工作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根据经验,一般取400 ~550mm,1
10.4.4因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粘性大,泵送时的压送阻力大,其泵送阻力一般是普通混凝 土的2 ~3倍,因此,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采用泵压输送时,尽量选用泵送能力大的活塞 式泵,并适当增大管径,减少弯头和减小输送距离以减小泵送阻力"
112
条文说明
10.4.5随着水下混凝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采用的围水结构类型也越来越多,除了单一 的模板外,还包括围堰、吊箱、沉井和护筒等,当然还可直接在土(岩)中成孔、槽后进行水 下混凝土灌注,鉴于此,本条文将原规范中的"模板”扩大到了“围水结构”,
10.4.6本条文在原规范的基础上,总结近些年来水下混凝土施工经验,并参考交通部 “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成果以及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1-2000)中的相关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导管在加工及拼接过程中要确保质量,以避免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水及悬挂或 提拔过程中管身破裂,因此,导管除在加工及拼接中加强过程控制外,还须进行必要的试 验,经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中的相关内容,提出 了水密试验的相关要求,包括最大内压力的计算方法‹,
导管的水密试验一般采用以下方法:把拼装好的导管灌入70%的水,两端封闭,一端 焊接输风管接头,输入计算的风压力,将导管滚动数次,经过15min不漏水即为合格,
首批混凝土为导管的封口混凝土 ,其数量需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 充导管底部的需要"首批混凝土要先储备再集中灌注,因此需要专用的混凝土储料设施.
首批混凝土储备时,需在导管上的漏斗口下设置隔水栓、阀,当混凝土储量满足要求 时,即可开启栓、阀,使首批混凝土在很短的时间内下落至导管底,
目前采用的隔水栓主要有球栓和钢板垫,根据使用的方法不同,隔水栓的开启分为 剪球法、拔球法及提板法,
当采用拔球、提板和打开阀门的方法进行首批混凝土灌注时,一般在球、板的下面和 阀门的上面垫一层塑料膜,以便下落的混凝土压着塑料膜垫层与水呈隔绝状态,有效地排 出导管内的水<,
当水下灌注面积较小时,采用单根导管,如钻孔灌注桩的水下混凝土灌注;当灌注面 积较大时,须根据混凝土的流动半径布置多根导管,若基底有难以清除的深坑陡坎或其他 障碍物时,适当增加导管数量。
导管布置前,先仔细探明基底的情况,包括各部位的标高、障碍物等,
当混凝土的灌注面较大时,每根导管的首批混凝土的坍落度不能太大,一■般取许用坍 落度的下限,以避免因落下的混凝土不能形成一定的坡度(一般为1 /6 ~ 1 /4)而埋不住导 管底口.
首批混凝土的灌注一般从基底最低处的导管开始,并逐渐由低处向高处进行,当某 导管首批混凝土的灌注完成后,该导管即进入了正常灌注状态,在进行其他导管首批混凝 土灌注的同时,要及时对已进入正常灌注状态的导管进行补料,这样既可缩短导管前后两 次灌注的时间间隔,便于混凝土流动,又能使混凝土面整体上升,减小高差,
导管最小埋深主要与混凝土需灌注的总高度、灌注深度和导管的间距有关,当然也受 到混凝土的性能、灌注速度等方面的影响.
10.4.8本条文参考了交通部“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成果.
日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设计施工指南》规定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浇筑落差小于 50Cm,水下流动距离原则上定为5m以内。“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项目组的大
113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型水槽模拟试验研究表明,水下浇筑落差和水下流动距离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强度和 强度的变异均有较明显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下混凝土在水中下落和在水下向周围扩散 流动时,受到水的冲刷,水下落差和流动距离越大,浆体的流失越多,从而造成性能下降和 质量不均匀,为保证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质量,须控制水下浇筑落差和流动半径.根据 “水下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目前水下不分散剂的产品性 能和水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水平,本条文规定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浇筑落差不宜大于 50Omm ,流动半径不宜大于3m,
10.5自密实混凝土施工
10.5.1自密实混凝土性能除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经参照现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标准《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2—2004),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
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最重要内容就是其工作性,工作性是衡量混凝土是否达到 自密实要求的重要指标.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相对于坍落度测试,坍落扩展度测试指标与混凝土的自密实 性能相关性比较好;通过T.流动时间测试可以评价拌合物的黏度,。",越小拌合物黏度 越低,拌合物的流动越快.
在无筋构件或钢筋间距较大的构件中进行混凝土自密实施工时,即拌合物受到的流 动阻力较小时(接近于水平自由流动状态),坍落扩展度、T.流动时间可以较好的反映自 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填充性能.
设置钢筋的L型仪是针对施工实际情况设计的拌合物工作性能测试装置,可以用来 测试混凝土拌合物的自密实填充性、在有阻挡情况下的抗离析性能和钢筋通过能力,
设置钢筋栅的U型仪可以用来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屈服应力、塑性黏度以及拌合物 的填充能力、在有阻挡情况下的抗离析性能和间隙通过能力,
拌和物稳定性跳桌试验是通过测定经过振动后上中下三层混凝土拌和物中粗骨料的 含量来评价拌和物的抗离析性能,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拌和物在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 接近于工程实际情况,测试条件比较苛刻"拌和物稳定性跳桌试验方法操作比较麻烦,在 施工现场不易操作,主要用于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参数优选,
10.5.2自密实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除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经参照现行中国土木 工程学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2—2004),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种类多、拌合物黏性较大,因此需优先使用剪切力大的强制 式搅拌机,以节约拌制时间,并使拌合物充分搅拌均匀,
试验表明,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对材料的计量精度比较敏感,计量精度偏差较大 时,将严重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因此本条规定的计量精度要求比普通混凝土 严格.
自密实混凝土中掺入的外加剂和粉煤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均匀 性,对保证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生产中应控制好混凝土搅 拌时间"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适当延长,一般情况下搅拌时间不小于90s,
114
条文说明
具体时间根据现场试拌试验确定,
自密实混凝土质量对各种因素的影响较为敏感,因此应特别重视自密实混凝土生产 中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合比,检测中尤其应注意的是自密实混凝土的抗 离析能力
由于自密实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没有振捣,仅靠自重成型,因此须保证其在入模之 前,仍具有优异的工作性,否则将影响混凝土工程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缩短 自密实混凝土从出机到入模的时间非常必要,在施工中务必做好施工组织工作,保证运 输、施工过程的连续性,
10.7真空吸水混凝土施工
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证实,混凝土的真空吸水工艺不仅能使混凝土很快具有0. 2~ 0.3MPa的塑性结构强度,可以提前拆模,还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提高 混凝土的耐磨性,经过盘式、叶片式机械抹光的真空吸水混凝土并不降低其抗冻性
10.7.8.8试验和实践表明,圆盘式抹光机在抹光的过程中,由于机械的振动、压实、抹 光摩擦作用,改善和封闭了混凝土自身的吸水通道,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结构 强度,
10.8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施工
本节内容是根据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总结编写 而成<,
对水下预填骨料升浆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各项参数的选取,曾结合大连益远 15万t船坞和大连30万t高新工程船坞进行了大型的模拟试验,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应用 在以上两座大型船坞工程中,实现了大连益远15万t船坞复杂石灰岩基础预填骨料升浆 混凝土的湿法施工和两座船坞利用沉箱结构坞墙兼作施工围堰,,不仅省去了传统施工围 堰大量材料的抛填和完工后拆除的工序,而且大大缩短了工期。
10.8.3施工经验证明,用叶片转速为147r∕min的高速砂浆搅拌机较普通砂浆搅拌机拌 制砂浆的抗压强度可提高20%左右,
10. 8.8预填骨料块石抛填完成后,不能立即打管升浆,需立即用土工布等覆盖,目的是 防止泥沙回淤、充填骨料空隙,降低升浆效果,
10.9膨胀混凝土施工
本节是根据原交通部交水发〔1998〕820号文中“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局部修 订的要求,编制"膨胀混凝土施工"条文,因此,在本次修订时纳入修订范围,
10.9.1混凝土强度低时,抗拉强度也低"如果膨胀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就可能出现自 身限制不足的崩溃现象,因此膨胀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大于25MPao
如果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则膨胀混凝土实际抗压强度几"."可能小于 25MPa,因此为保证膨胀混凝土的质量,确定膨胀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为C30,
115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 )
10.9.2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lI9)对补偿收缩混凝土 变形性能的规定,即水中限制膨胀率14d > 1.5 X 10 -4,限制收缩率28d W3. 0 X 10 -4 , 10. 9.3膨胀混凝土的膨胀期主要发生于14(1之内,为使膨胀混凝土抗冻性的试验结果 不至于偏低,为近似真实反映膨胀混凝土在约束状态下的抗冻性,本条确定用于评定膨胀 混凝土抗冻等级的抗冻试件的条件"
10.9.5膨胀剂的掺量是直接影响膨胀混凝土质量的关键,超过适宜掺量会使混凝土产 生膨胀破坏,低于要求掺量时,会使膨胀混凝土的膨胀率达不到要求,因此除采用正确的 掺量及正确计算之外,在称量上须严格控制,膨胀混凝土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须引起使 用单位的充分重视,膨胀剂水化过程中,生成水化硫铝酸钙需要大量水份,膨胀混凝土 在雾室养护、水中养护、盖湿布养护三种条件下,I4d以内基本达到最大膨胀率.为更好 地发挥膨胀混凝土的膨性能,浇筑后潮湿养护15天是非常必要的。
10-10合成纤维混凝土施工
10.10.3合成纤维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工艺至为重要.本应在特种搅拌机中进行,但根 据目前国内施工现状规定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和,要特别注意合成纤维混凝土拌合物搅 拌的均匀性,避免成团,不可采用手工拌合,同时应视搅拌设备工作效率适当延长搅拌时 间,以保证合成纤维在混凝土中彻底分散均匀,
混凝土搅拌完成后进行随机取样,可判断合成纤维是否分散均匀,因为合成纤维在混 凝土中呈均匀、乱向分布的状况下才能发挥其作用,
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初凝提前了 1 〜L5h,终凝也略有提前,为使合成纤维混凝土表面 平整光滑,适当加强混凝土收面作业,压面时使用钢或铁质抹子,若部分纤维影响抹平, 采用人工拍打抹平"
116
条文说明
附录F普通模板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
F.1计算模板时的荷载标准值
在基本沿用原规范规定的基础上,补充了组合钢模板及连接件和组合钢模板连接件 及钢楞的自重力标准值"
在本规范修订的调研工作时曾提出希望能对原规范推荐的新浇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 计算式进行修订,由于原推荐公式应用已经很久,尚未发生重大不适,同时,本次修订对之 未安排必要的专题试验研究,不便进行修订,故仍然保留原规范的推荐式,,
F.2计算模板时的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模板时的荷载分项系数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 (DL/T 5 H 0—2000)规定制定的 <,
117
⅝Sd⅛^^*^
<ΛMαfr....:
统一书号:15114 ∙ 1634 定价:55.00元 网上购书 / www.chinasy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