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


GD

DBJ IS-SI-2ft2O 静案号J HWW-ZOJtt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没计标准

Design SkiruhIrd fbr eιιer^ eΓΓitbieιιey ∏Γ pιιl)li(j huildinɪn Giiaiijcdrnig Province


2G2(D9-28 发布


2021-02-01 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BJ 15-51-20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0999-2020 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 0 2 121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20


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BJ 15-51-2020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霸州市顺浩图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版

印刷厂印刷

*

开本:850毫米xll68毫米1/32印张:6⅞ 字数:184千字

20212月第•版 20212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69.00

统一书号:155074 • 904969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图书出版中心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

粤建公告〔202064

经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同意, 现批准《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广东省地方标准, 编号为DBJ 15-51-2020,其中第4. 3. 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 严格执行。本标准自202121日起实施,原广东省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2007 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广 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并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http//zfcxjst. gd. gov. cn)公开。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0928


3


⅝ r^         _S^

刖   百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6年广东省 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63007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以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GB 50189为依据,对原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进行修订。编制组经广泛调 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 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木标准包括10章及附录。主要内容有:L总则;2.术语; 3.基本规定;4.建筑与建筑热工;5.通风与空气调节;6.给水 排水;7.电气;8.可再生能源应用;9.超低能耗建筑;10.建 筑节能设计审查。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在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基础上,对建筑围护结构 的热工参数、用能设备的性能参数的限值做了相应的修改和提 高,并新增了一档更高标准的高要求值;新增了空调系统冷源系 统能效系数的内容,新增了基本规定及超低能耗建筑两章。本标 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第4. 3. 1条为强制性条 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广 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编制组(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政编码: 510500)o

本标准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4


木标准参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 公室

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市设计院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仕超

唐毅

孟庆林

廖坚卫

赵立华

江刚

邢华伟

曹伟

陈建颱

吴晓瑜

邓秀梅

罗多

任俊

李继路

关旋晖

张宇峰

杨焰文

郭勇

唐辉强

严淑珍

刘鹏

陈宇震

杜文淳

张景玲

肖建平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丁力行

区燕琼 徐进

郑爱军

罗志焱

徐晓宁

朱宝峰

何治新

金勇强


胡振球


5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7

4建筑与建筑热工......................................................9

4.1 一般规定............................................................9

4.2建筑设计............................................................10

4.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13

4.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20

4.5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一般步骤..............................21

5通风与空气调节......................................................23

5.1 一般规定............................................................23

5. 2冷源与热源.........................................................24

5. 3输配系统............................................................29

5.4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 .............................................31

5.5监测、控制与计量 ................................................35

6 给水排水...............................................................36

6.1 一般规定............................................................36

6.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36

6. 3生活热水............................................................37

6.4计量与控制.........................................................38

7 电气.....................................................................39

7.1 一般规定............................................................39

7.2供配电系统.........................................................39

7.3照明系统............................................................40

7.4谐波防治............................................................41

6


7.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42

7.6用电分项计量与能耗监测..........................................44

8 可再生能源应用......................................................48

8.1 一般规定............................................................48

8.2太阳能光伏系统...................................................48

8.3 太阳能热水系统...................................................49

9超低能耗建筑.........................................................51

9.1 一般规定............................................................51

9.2建筑设计优化......................................................51

9.3系统能效优化 ......................................................52

10建筑节能设计审查................................................54

10.1 一般规定 .........................................................54

10.2按照规定性指标进行建筑围护结构审查........................54

10.3按照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审查....................................55

10.4 暖通空调审查...................................................... 56

10.5 给水排水审查...................................................... 57

10.6 建筑电气审查......................................................57

10.7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资料..........................................58

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76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77

附录C围护结构统计方法规定....................................84

附录D典型外墙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86

附录E典型屋面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109

附录F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系数...........................130

附录G建筑热工设计常用参数....................................131

附录H 常用建筑材料性能计算....................................139

附录I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143

附录J管道经济绝热厚度 ..........................................146

本标准用词说明.........................................................148

I用标准名录............................................................149

附:条文说明............................................................151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2

3  Basic Regulation ...................................................... 7

4  Building and Envelope Thermal Design ........................... 9

4. 1 General Regulation ................................................... 9

4. 2 Architectural Design ......................     10

4. 3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DeSign ................................. 13

4. 4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 20

4. 5 General Steps of Building and Building Thermal Energy Efficiency ............................................................ 21

5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 .................................... 23

5. 1 General Regulation ................................................ 23

5. 2  Heating and Cooling Souse .......................................... 24

5. 3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 29

5. 4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31

5. 5  Monitor, Control and Measure   .................................... 31

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 35

6. 1 General Regulation ................................................ 36

6. 2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 36

6. 3  Thermal System ...................................................... 37

6. 4  Measure and Control ................................................ 38

7 Electric ............................................................... 39

7. 1  General Regulation ................................................ 39

7. 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 39

7.3  Lighting ............................................................ 40

8


7.4 Harmonious Control ................................................ 41

7. 5 Monitor System of Building Equipments ...................   42

7. 6 Electricity Itemized Measure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Monitoring .................................................    44

8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 .................................... 48

8. 1 General Regulation ................................................ 48

8. 2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 .......................................... 48

8. 3 Solar Hot Water System ............................................. 49

9 Ultra Low Energy Building .......................................... 51

9. 1 General Regulation ................................................ 51

9. 2 Building Design Optimization ...............................   51

9. 3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 52

10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Review ..................... 54

10. 1  General Regulation ................................................ 54

10. 2  Building Envelope Review BaSed on Prescriptive Indicators ...... 54

10. 3  Design Review Based on Performance Trade-off  .................. 55

10. 4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Review ........................... 56

10. 5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Review ......................   57

10. 6  Electric Review ................................................... 57

10. 7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Review Materials ............... 58

Appendix A Calculation of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all ............................................. 76

Appendix B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Brfbrmance Trade-off................................................... 77

Appendix C Regulations on Statistical Method of Building EnveloPe ................................................... 84

Appendix D Thermal Peiformance Index of Typical Exterior Wall Envelope .......................................... 86

Appendix E Thermal Performance Index of Typical Roof Structure ................................................ 109

9


Appendix F Absorbility Factor of Outer Suiface of Building Envelope ................................................ 130

Appendix G Common Parameters of Building Thermal Design ................................................... 131

Appendix H PerfornIanCe CaIcUlatiOn of Common Building Materials ................................................ 139

Appendix I Calcul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Coefficient of Cold Source System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143

Appendix J Economic Insulation Thickness of Air Conditioning Water Pipes in Buildings .............................. 14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14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149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151


JO


1总 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 律法规,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 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

1. 0. 3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按专业分别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 节能措施,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

1. 0.4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体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 20n/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在方案阶段或 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对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

1. 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 语


2. 0. 1 开敞式建筑 open building

建筑正常使用时,围护结构不封闭且处于自然通风状态的 建筑。

2. 0. 2 透光幕墙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2. 0. 3 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 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

建筑某一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 称窗墙面积比。

2. 0. 4 太阳得热系数SHGC)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 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 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 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 2. 0. 5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 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 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 法,简称权衡判断。

2. 0. 6 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 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

2. 0. 7 建筑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 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

2


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2. 0.8单一立面外窗平均传热系数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single facade window

建筑某一个立面的外窗的传热系数按各自面积加权平均的数 值,简称外窗平均传热系数。

2. 0. 9 传热系数(K)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

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m2 ∙ K)o

单层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

K=l∕(K+0. 16)             (2.0. 9-1)

式中

K =色                 (2.0. 9-2)

A

d——单层材料的厚度(m)

λ——单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 K)]。

多层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

K= ∖∕(Rl+R-,+--Ri+Q. 16)         (2.0. 9-3)

式中

d, R1=-                (2.0.9-4)

dl—单层材料的厚度(m)

λ,——单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 K)]:

0. 16——内外两个空气边界层的热阻值(单位:百∙K∕W),其 中外表面为0.05m2 ∙ K/W,内表面为0. Ilnf ∙ K∕Wo

2. 0. 10 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nvelope

考虑热桥的影响后,屋面或不同朝向外墙等外围护结构(不

3


含门窗)的传热系数。

2.0. 11 热惰性 thermal inertia

受到波动热作用时,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用热惰性 指标0来描述。

单一均质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


D = R ∙ S                  (2. 0. 11-1)

式中0—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

R——材料层的热阻(m2 ∙ K/W);

S——材料的蓄热系数[w/(n? ∙ K) ] o

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平壁的热惰性指标:

0=α+4 +…+4         (2. 0. 11-2)

式中 ,、4……α-各层材料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其 中实体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应按本标 准公式2.0.11-1)计算,封闭空气 层的热惰性指标应为零。

2. 0. 12 平均热惰性指标 average thermal inertia index

考虑热桥的影响后,屋面或不同朝向外墙等外围护结构(不 含门窗)的热惰性指标。计算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 向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的平均热惰性指标时,应先将非匀质复合 围护结构沿平行于热流方向按不同构造划分成若干块,再按下式 计算:


式中   5-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

A1, A2---An——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面积m?)

,,4…,,—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热惰性指标,无 量纲,应按本标准公式(2.0. 11-1)计算。

2. 0. 13 输送能效比ER) ratio of axial power to transferred eool-

4


ing (heat) quantity

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显热 交换量的比值。无因次。

2. 0. 14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cooling source system

在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冷水机组、冷 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净输入功率之和的比值。

2. 0. 15 冷热能综合能效比 comprehensive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of Iieat and cold energy

在热冋收模式下空调(热泵)设备的制冷量与冋收的冷凝 热量之和与设备输入功率的比值。

2. 0. 16 计量装置 metering devices

用来度量电、水、燃气等建筑能耗的仪表、电流互感器、脉 冲采集器等辅助设备的总称。

2. 0. 17 用电分项计量 itemized metering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按照建筑物用电能耗的类型划分,如照明及插座、空调、动 力、特殊用电等,进行电能数据采集的计量方式。

2. 0. 18 能耗分类计量 sorted meter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按照建筑物消耗的能源种类划分,如电量、水量、燃气量、 集中供冷量、集中供热量等,进行能耗数据采集的计量方式。

2. 0. 19 能耗监测系统 monitoring system for energy consumption

通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实 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功能的软 件和硬件系统的统称。

2. 0. 20 太阳能保证率 solar fraction

太阳能供热水、采暖或空调系统中由太阳能供给的能量占该 系统总消耗能量的百分率。

2. 0. 21 中国加权效率 China weighted efficiency

逆变器不同输入电压下反映中国日照资源特征加权总效率的

5


平均值。

2. 0. 22 瞬时效率截距 IinstantaneousefficiBncyintercept 按标准方法测试的用来衡量集热器效率的性能指标。

2. 0. 23 总热损系数 OVBrauhBatlOSSCoBffiCiBnt 集热器中吸热体对环境空气的平均传热系数。

2. 0. 24 超低能耗建筑 ultra-low energy building

建筑能耗指标达到地方规定的能耗指标引导值的公共建筑。


6


3基本规定


3.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首先做好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机 电设备系统,各专业协调,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符 合建筑节能的目标要求。

3. 0.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总图优化设计, 控制建筑的体量,优化朝向、窗墙面积比、遮阳立面设计,减轻 热岛效应等。

3. 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合理设置开敞、 半开敞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配合暖通设计协调 冷热源、冷却塔或室外机的位置。

3.0.4公共建筑围护结构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提高屋面、墙 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宜采用自保温或内保温,降低外门窗、玻璃 幕墙、采光顶的太阳得热系数。

3. 0.5根据公共建筑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空调形式,合理划分 系统.控制冷热媒输送距离,冷热源机房位置宜位于或靠近冷热 负荷中心;选择高效的冷热源设备,合理配置变频水泵,与建筑 设计专业协调冷却塔或室外机的位置及散热条件。

3.0.6应合理控制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容量及风管长度;空调新 风量应取值合理,合理利用过渡季室外新风;空调自控系统完 善,室内温度传感器的位置设置合理。

3. 0.7生活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余热、废热,选择高效的热源 设备及水泵,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设置计量装置及水泵变 频装置。

3. 0.8电气系统宜选用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建筑设 备监控系统应满足节能控制及运行管理的需求。

3. 0.9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并做好分

7


项计量。

3.0.10应根据建筑及设备系统设计,进行建筑年能耗估算。全 年运行能耗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给水排水、电气、电梯、照 明、动力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配备设备的能耗。

3. 0.11建筑的能耗指标不应高于现行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能 耗标准》DBJ/T 15-126的约束值。

3.0.12应根据建筑设备系统的配置,计算建筑的用电负荷指 标。用电设备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给水排水、电气、电梯、照 明、动力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配备设备。

3. 0.13建筑用电负荷指标应符合所在地相应建筑类型用电负荷 指标的限值要求。


8


4建筑与建筑热工


4.1



般规定


4.1.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nf的建筑,或单栋建筑面积小于 等于300η12但总建筑面积大于IoOOm2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 建筑;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 建筑;

3开敞式建筑为丙类公共建筑。

4.1.2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丙类公共建筑可不做节能设计 和计算。

4.1. 3代表城市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4. 1. 3确定。


4.1.3代表城市建筑热工分区


气候分区

代表性城市

夏热冬冷地区

韶关

夏热冬暖 地区

北区A区)

梅州(梅县区、平远县、兴宁市、蕉岭县、梅江区)、河源 (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源城区)、清远(英德 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 治县、佛冈县)、肇庆(怀集县)

南区B区)

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汕尾、揭阳、佛山、惠州、 东莞、云浮、潮州、江门、茂名、阳江、湛江、梅州(五华县、 丰顺县、大埔县)、河源(紫金县)、清远(清新区、清城 区)、肇庆(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广宇县、德 庆县、封开县)


4.1.4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采取减轻热岛效应的措施,总体规 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


9


4.1.5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布 置时,不宜将主要办公室、客房等设置在正东和正西、西北方 向,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宜避开夏季最大日照朝向。

4.1.6建筑的过渡空间和公共空间宜设置成开敞、半开敞空间 和非空调房间;人员常驻房间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应结合外门 窗、内门、通道等组织好自然通风,必要时可辅以机械通风或风 扇满足室内热舒适需求;应结合围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 建筑的用能需求。

4.1. 7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 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 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4.2建筑设计

4. 2.1甲类公共建筑各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包括透光幕墙) 均不宜大于0. 50o

4. 2. 2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凹凸立面朝向应按其所在立面的朝向计算,其计算面积 为在该立面的投影面积;

2楼梯间和电梯间的外墙和外窗均应参与计算;

3外凸窗的顶部、底部和侧面的面积不应计入外墙面积;

4当外墙上的外窗的顶部和侧面为不透光构造的凸窗时, 窗面积应按窗洞口面积计算;当凸窗顶部和侧面透光时,外凸窗 面积应按透光部分实际面积计算。

4. 2.3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透光材 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50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墙 面积比大于等于0. 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 于 0. 30

4. 2.4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综合考虑安全 性、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和经济性,合理采用各种固定或活动式 等有效的建筑外遮阳措施,外遮阳应按下列要求设计:

10


1外廊、阳台、挑檐等应纳入遮阳设计中;

2东西向外遮阳宜为活动式,南向外遮阳宜为水平式;

3建筑物外遮阳装置应兼顾通风及冬季日照。

4. 2.5建筑立面朝向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北向应为北偏西30。至北偏东15。;

2南向应为南偏西30。至南偏东45。;

3西向应为西偏北60。至西偏南60。(包括西偏北60。和西 偏南60°)

4东向应为东偏北75。至东偏南45。(包括东偏北75。和东 偏南45。)。

4. 2.6甲类公共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 的10%。当不能满足本条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权衡判断。

4. 2.7公共建筑的空调房间中,除对室内温度、湿度、风速有严 格要求的特殊房间(如档案库、陈列室、手术室等)外,在有人 员经常活动的房间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均应设置开启窗扇, 当透光幕强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可开启窗扇时,应设置通风换气 装置。设置开启窗时,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甲类公共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可开启窗扇,其有 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 :

2乙类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 的 30%

3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为开启扇 面积和窗开启后的空气流通界面面积的较小值;

4人员密集且人员常驻的空间(如教室、大开间办公室) 应加大通风面积,并宜设置高窗通风。

4. 2.8设置房间空调器的建筑,无集中新风系统时,应遵循以 下原则:

1中、小学教室及幼儿园活动室、寝室应设置被动式通风 装置;


11


2其他公共建筑宜设置被动式通风装置。

4. 2. 9室内设有空调且频繁开启的建筑物的外门宜采用自动门、 闭门器等隔热及避免空气渗透的措施;当有穿堂风时,宜设门斗。

4. 2.10建筑中庭等公共空间宜采取白然通风降温措施,必要时 设置机械排风措施。

4. 2.11建筑室内房间宜采取风扇调风补偿热舒适措施。风扇的 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扇应设置在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构件上,且合理设置预 埋件;

2风扇运行不应影响室内照明;

3宜根据风扇的流场分布特征设计风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4风扇转速宜多档调节。

4. 2.12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 要求的场所,有条件时宜采用导光、反光等装置将自然光引入 室内。

4. 2.13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满足 表4. 2. 13的要求。


4. 2.13房间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要求


房间内表而位置

可见光反射比

顶棚

0.7-0. 9

墙面

0.5-0. 8

地而

0.3-0. 5


4. 2.14空调建筑大面积采用玻璃窗、玻璃幕墙时,宜根据建筑 功能、建筑节能的需要,采用智能化控制的遮阳系统、通风换气 系统。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应能够感知天气的变化,能结合室内人 员的需求,对遮阳装置、通风换气装置进行实时的控制。

4. 2.15空气源空调机组的室外机位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规定:

1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并应方便人员安 装、维修及清洗;

72


2不应将空调室外机设置在闭口天井内,或宽度小于4m 且进深大于6m的凹槽内;

3应远离高温或含腐蚀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排风;

4应避免机组的噪声、气流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空调室外机的进、排风口不应被遮挡;为美观而设置的 遮蔽百叶应采用水平百叶,且通风有效面积应达到90%以上;

6排风与进风之间不应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进、排风口 设在同一立面的空调机位应保证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否则应设置 为侧面进风;

7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排风气流的相互干扰。当室外机水 平多列布置时宜设置合理的间距或将室外机架空,架空采用的构 造物的形式及高度应有利于室外机进风。

4. 2.16当冷却塔进风空间设置遮挡时,有效通风面积应满足冷 却塔的散热需求,且满足本标准第5. 3. 8条的要求。

4. 2.17电梯应具备节能运行功能。两台及以上电梯成组使用 时,应设置群控措施。电梯应具备无外部召唤且轿厢内一段时间 无预置指令时,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模式的功能。

4. 2.18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空载时暂停或低速运转 的功能。

4.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 3.1根据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甲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 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 3.1-1和表4. 3.1-2的规定,当不能 满足本条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


4.3.1-1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2 ∙ K)]

太阳得热系数SfirGC (东、南、西向/北向)

屋面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 W 2. 5

≤0. 40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2. 5

WO. 50


13


续表4 3.1-1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2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北向)

外墙(包括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W2. 5

≤0. 60

非透光幕墙)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 5

WO. 80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0. 70

窗墙面积比WO. 20

W3.5

O. 20v窗墙面积比WO. 30

W3.0

WO. 44/0. 48

0. 30‹窗墙面积比WO. 40

≤2.6

≤0. 40/0. 44

单一立面 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0. 40<窗墙面积比WO. 50

≤2.4

≤0. 35/0. 40

O. 50v窗墙面积比WO. 60

W2.2

WO. 35/0. 40

0. 60‹窗墙面积比WO. 70

≤2.2

≤0. 30/0. 35

0. 70<窗墙面积比WO. 80

≤2.0

≤0. 26/0. 35

窗墙面积比>0. 80

≤1.8

WO. 24/0. 30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10%)

≤2.6

≤0. 30


注:1当屋顶和墙体所用材料的热工性能指标不在本标准附录中时,必须注明


有关节能材料或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

2外墙和屋顶的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的隔热要求。


4.3.1-2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2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北向)

屋面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 W2. 5

WO. 50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 5

WO. 70

外墙(包括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Q W2. 5

≤0.80

非透光幕墙)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 5

≤1.5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W 1.50

单一立面

窗墙面积比W0. 20

≤5.2

≤0.40/—

外窗(包括

O. 20v窗墙面积比WO. 30

≤4.0

WO. 40/0. 40

透光幕墙)

O. 30v窗墙面积比WO. 40

W3.0

≤0. 35/0. 40


14


续表 4. 3.1-2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2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北向)

单一立面 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0. 40v窗墙面积比WO. 50

≤2.7

≤0. 35/0. 40

0. 50V窗墙面积比WO. 60

W2.5

WO. 26/0. 35

0. 60v窗墙面积比WO. 70

W2.5

WO. 24/0. 30

0.7OV窗墙面积比W 0.80

≤2.5

≤0. 22/0. 26

窗墙面积比>0. 80

≤2.0

WO. 18/0. 26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W10%)

W3.0

WO. 30


注:1当屋顶和墙体所用材料的热工性能指标不在本标准附录中时,必须注明 有关节能材料或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


2外墙和屋顶的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的隔热要求。

4.3.2根据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甲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 的热工性能宜分别符合表4. 3. 2-1和表4. 3. 2-2的规定。


4.3.2∙1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要求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rn2 ∙ K)]

太阳得热系数S7/CC (东、南、西向/北向)

屋面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W2. 5

WO. 32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2. 5

WO. 40

外墙(包括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 W2. 5

WO. 50

非透光幕墙)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0>2. 5

≤0. 60

单一立面 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窗墙面积比WO. 20

W2. 8

0. 20‹窗墙面积比WO. 30

≤2. 4

≤0. 30/0. 30

0. 30‹窗墙面积比WO. 40

≤2. 1

≤0. 30/0. 30

0. 40‹窗墙面积比WO. 50

≤2.0

≤0. 28/0. 30

0. 50‹窗墙面积比WO. 60

≤1.8

WO. 28/0. 30

0. 60‹窗墙面积比WO. 70

≤1.8

≤0. 24/0. 28

0. 70‹窗墙面积比WO. 80

Wl. 6

WO. 21/0. 28

窗墙面积比>0. 80

≤1.4

≤0. 19/0. 24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W20%)

≤2. 1

≤0. 24


75


4.3.2∙2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要求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

[W∕(m2 ∙ K)]

太阳得热系数SCC (东、南、西向/北向)

屋而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0W2. 5

≤0. 32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O>2. 5

≤0. 40

外墙(包括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W2.5

≤0. 70

非透光幕墙)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2.5

Wl.O

窗墙面积比W0. 20

W3. 5

WO, 30/—

0. 20‹窗墙面积比W0. 30

W3. 5

≤0. 30/0. 30

0. 30<窗墙面积比W 0. 40

≤3.0

≤0. 28/0. 30

单一立面

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0. 40‹窗墙面积比WO. 50

≤2.7

≤0. 28/0. 30

0. 50‹窗墙面积比WO. 60

≤2. 5

≤0. 21/0. 28

0. 60‹窗墙面积比WO. 70

W2. 5

≤0. 19/0. 24

0. 70‹窗墙而积比WO. 80

W2. 5

≤0. 18/0.21

窗墙面积比>0. 80

≤2.0

≤0. 14/0.21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这10%)

£3.0

≤0. 24


4.3.3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4.3.3的 规定。


4.3.3乙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W/(ι√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屋面

WO. 70

≤0. 90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WLO

Wl.5

单一立面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W3.0

W4.0

≤0. 52

WO. 48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

透明部分面积W20%)

W3.0

£4.0

≤0. 35

≤0. 30


注:1当屋顶和墙体所用材料的热工性能指标不在本标准附录中时,必须注明 有关节能材料或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


2外墙和屋顶的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的隔热要求。


16


4. 3.4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宜符合表4. 3.4的 规定。


4. 3. 4乙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要求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W∕((2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屋面

WO. 50

≤0. 70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1.0

W1.2

单一立而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

W3. O

≤4. O

≤0. 30

WO. 30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 部分面积W20%)

W3.0

≤4.0

WO. 25

WO. 20


4. 3. 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的传热系数应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 数,平均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进行计算;

2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有关规定计算;

3当设置外遮阳构件时,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得 热系数应为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与外遮 阳构件的遮阳系数的乘积。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 得热系数和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有关规定计算;

4典型外墙和屋顶构造的热工性能参数可按本标准附录D、 附录E计取。

4. 3.6夏热冬冷地区的公共建筑,其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 桥部位应设置保温措施,在冬季供暖时,其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 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4. 3.7建筑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分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幕 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 31433-20155.2.2. 1条的规 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77


1 10层及以上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7级;

2 10层以下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6级。

4. 3.8建筑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 用技术条件》GB/T 31433-20155. 2. 2. 1条的规定且不应低于 3级。

4.3.9当公共建筑入口大堂采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 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和玻璃幕墙) 的15%,且应按同一立面透光面积(含全玻幕墙面积)加权计 算平均传热系数。当不能满足本条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 方法进行权衡判断。

4. 3.10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宜采用下列隔热措施;按规定性指标 设计时,计算屋面和外墙热阻,各项节能措施的附加热阻值,可 按表4. 3. 10-1取值。

1屋面、东墙、西墙宜采用通风隔热构造,或采取遮阳、 绿化等措施;

2屋面、外墙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如浅色粉刷、涂层 和面砖等)或反射隔热外饰面;外墙、屋面的等效热阻分别按 表 4. 3. 10-2、表 4. 3. 10-3 计算;

3钢结构等轻型结构体系,其外墙宜采用空气间层。


4. 3.10-1隔热措施的附加热阻值(m2 ∙ K/W)


采取节能措施的屋顶或外墙

附加热阻值(m2 ∙ K/W)

用含水多孔材料做面层的屋面

0. 45

屋面蓄水

0.4

屋面遮阳

0.3

东、西外遮阳墙体(透射比<0. 5

0.3


注:1屋面种植植被层的附加热阻值见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CB


50176-2016 B. 7. 1

2屋面种植、屋面遮阳等均指屋顶被植物、遮阳构件完全覆盖或遮挡的 部分。


18


4.3.10-2外墙使用建筑反射隔热外饰面的等效热阻m2.K/W)


传热系数K

[W∕(m2 ∙ K)]

污染修正后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Pe

P.W0.3

0. 33,w0.4

0. 4<p,.≤0.5

0. 5<p, WO. 6

夏热冬冷 地区

L2<KWL5

0. 19

0. 16

0. 12

0. 07

1.0<KW1.2

0.24

0. 20

0. 15

0. 09

0,7<K WLo

0. 28

0. 23

0. 18

0. Il

KWO. 7

0.40

0. 34

0. 25

0. 16

夏热冬暖 地区 (北区)

2. O<KW2. 5

0. 17

0. 13

0. 07

0. 04

l.5<KW2. 0

0.21

0. 17

0. 09

0. 06

KWL5

0. 29

0. 22

0. 12

0. 07

KWO.7

0.61

0. 48

0. 25

0. 16

夏热冬暖 地区 (南区)

2. 0<KW2. 5

0. 27

0. 17

0. 10

0. 04

1.5<KW2.0

0. 33

0.21

0. 13

0. 06

KWL5

0. 44

0. 29

0. 17

0. 07

KWO. 7

0. 95

0.61

0. 36

0. 16


注:K为外墙或屋面未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的传热系数。

4.3.10-3屋顶使用建筑反射隔热外饰面的等效热阻rη2.K/W)


传热系数K [W∕(m2 ∙ K)]

污染修正后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人

Pe ≤0. 3

0. 3<pe≤0.4

0. 4<pe ≤0. 5

0. 5<≤0. 6

夏热冬冷 地区

0. 8<KWL0

0. 43

0. 33

0. 25

0. 18

0. 6<KW0. 8

0. 54

0. 42

0.31

0. 22

0. 4<KW0* 6

0.71

0. 56

0. 42

0. 29

KWO. 4

1.07

0. 83

0. 63

0. 44

夏热冬暖 地区 (北区)

0. 8<KW1.0

0. 67

0. 43

0. 25

0. 18

0. 6<KW0. 8

0. 83

0. 54

0.31

0. 22

0"4<KWQ6

1. 11

0.71

0. 42

0. 29

KWO. 4

1.67

1.07

0. 63

0.44

夏热冬暖 地区 (南区)

0. 8<KW1.0

1.00

0. 67

0. 43

0. 18

0. 6<KWO. 8

1.25

0. 83

0. 54

0. 22

S4<KW0"6

1.67

1. 11

0.71

0. 29

KWo.4

2. 50

1.67

1.07

0.44


19


4.3.11门窗型材宜采用隔热和力学性能优良的铝塑共挤、铝木 复合、断热铝合金等复合型材;门窗幕墙的玻璃应采用镀膜玻璃 (包括镀热反射膜、LOW-E膜等)、贴膜玻璃(包括贴热反射膜、 LoW-E膜等)、涂膜玻璃等遮阳型的玻璃系统,或采用由上述玻 璃品种组合的中空玻璃。门窗幕墙的性能参数见本标准附录Ho 4. 3.12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空调房间的天花、墙面、地面宜采 用轻质材料。

4.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

4. 4.1公共建筑的节能计算应以相对独立的单体为设计计算单 体,不相连接的或连接不紧密的建筑不可组合成同一单体进行节 能计算。

4. 4.2当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能全部满足第 4. 2. 6条、4. 3.9条及表4. 3. 1-1、表4. 3. 1-2的规定时,必须按 照本标准第4. 4. 3条、4. 4. 4条、4. 4. 6条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4.4.3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前,应对设计建筑的热 工性能进行核查;当满足表4. 4. 3的基本要求时,方可进行权衡 判断。


4.4.3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基本要求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W∕(>2 ∙ K)]

太阳得热系数SHGC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屋而

≤0. 70

WO. 90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1.0

≤1.5

单一立面 外窗(包 括透光 幕墙)

0. 40(窗墙

面积比WO. 70

≤3. O

W4.0

≤0. 44

≤0. 44

窗墙面积

比〉0" 70

≤2.6

≤3.0


4. 4. 4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确认外墙和屋面的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20


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隔热要求。核查外窗玻璃的可 见光透射比,使其满足本标准第4. 2. 3条的规定;

2根据设计建筑生成参照建筑;

3计算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年供暖和空 气调节能耗;

4当设计建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 的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 节能要求;

5当设计建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大于参照建筑的供暖 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调整设计参数,在满足本标准第4.4.2 条、4. 4. 3条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重新计算,直至设计建筑的供 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

4. 4.5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窗墙面积比、内部的空 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当设计建筑的屋顶透 光部分的面积大于本标准第4. 2. 6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 透光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 积符合本标准第4. 2. 6条的规定。

4. 4.6参照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按本标准第

4. 3. 1条的规定取值。参照建筑的外墙和屋面的构造应与设计建 筑一致。当本标准第4.3. 1条对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 系数未作规定时,参照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得热 系数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4. 4.7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 的规定,并应按本标准附录C提供相应的原始信息和计算结果。

4.5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一般步骤


4. 5.1根据本标准第4. 1.3条的规定确定建筑所在地的气候 分区。

4. 5.2符合本标准第1.0.4条规定范围内的建筑应在初步设计


或方案设计阶段进行节能论证。


2/


4.5.3在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充分考 虑利用自然通风,满足本标准第4. 1.4条、4. 1.6条的要求。

4. 5.4建筑朝向和内部空间布局应考虑太阳辐射影响,满足木 标准第4. 1.5条、4. 1.6条的要求。

4.5.5在进行空调机房和冷热源布置时应满足木标准第4. 1.7 条、4. 2. 15条的要求。

4. 5.6计算各朝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对照本标准第4. 3.1 条,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规定性指标要求。

4. 5.7根据各项指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墙体、门窗(透明幕 墙)、屋面构造或材料,然后核算各围护结构的单一性能指标; 计算各个朝向立面的墙体、门窗和透明幕墙(考虑外遮阳作 用)、屋面的平均性能指标后,与本标准第4.2.6条、4.3.1条 中的要求核对。若以上均满足要求,则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满足 规定性能指标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则根据本标准第4. 4节进行 权衡计算,宜到设计建筑的空调采暖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空调 采暖能耗。

4. 5.8夏热冬冷地区,还应对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进行计算, 核算其是否低于露点温度。

4. 5.9计算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有效通风面积与外窗(包括 透光幕墙)面积的比值,检查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7条的 规定。

4. 5.10透明外窗和透明幕墙气密性应满足本标准第4. 3. 7条、 4. 3. 8条的要求。


22


5通风与空气调节

5.1 -般规定

5.1.1甲类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计算 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5.1.2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冬季空调供暖。冬季供暖 应与夏季制冷空调系统相结合,采用空调系统进行供暖,不宜另 设独立的集中热水供暖系统。

5.1.3根据建筑功能需求,经过能效分析,选择适宜的空调 系统。

5.1.4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有关规定。在经济 技术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 用设计温度。

5.1.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系统:

1全年所需供冷、供暖时间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统 不经济;

2需设空气调节的房间布置分散;

3设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统的建筑中,使用时间和要求不 同的房间;

4需增设空调系统,而难以设置机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建筑。

5.1.6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气候特点及空调房间热湿负荷特性,经技术经济 分析论证,确定高温冷源的制备方式和新风除湿方式;

2宜考虑全年对天然冷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措施。

5.1.7机电设备用房、厨房热加工间等发热量较大的房间的通 风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23


1在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宜以通风消除室内余热 为主,空调为辅。机电设备用房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宜按设备正常 运行最大允许温度选取,且不应低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2局部发热量大的房间宜采用机械通风系统。采用直流式 空调送风的区域,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宜低于夏季通风室外 计算温度。

5.2冷源与热源

5. 2.1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用 途、能源供应条件、价格等,结合广东省的能源和环保政策的相 关规定,按下列原则综合论证确定:

1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冷、热源宜采用 废热或工业余热;

2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利用浅层地热能、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受到气候等因素 的限制无法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

3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当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 冷负荷能较好匹配,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全年需求,能充分发挥 冷、热、电联产系统全年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且经济技术比较合 理时,宜采用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4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大, 需要长时间向建筑同时供热和供冷时,应采用冷热平衡的空调系 统供冷、供热;

5夏季需要供冷且冬季需要供暖的建筑,宜采用空气源热 泵类型的机组作为空调冷热源;

6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经技术经济 比较,采用低谷电能够明显起到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 行费用时,宜采用蓄能系统供冷、供热;

7夏热冬冷地区的中、小型建筑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多联 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等系统供冷、供热;

24


8宜回收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热源;

9宜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空调除湿再热热源。

5.2.2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 供暖热源及空气加湿热源:

1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 方式提供热源的建筑;

2夜间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昼间用电高峰时段和 平时段启用电热锅炉的建筑;

3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 电量或自身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

4冬季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控制精度 W ±5%的建筑。

5. 2. 3锅炉供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扣除其 他热源设备所承担的热负荷后确定;

2应根据建筑内对热源的多种需求和负荷变化,合理确定 锅炉台数和单台锅炉容量的配置,单台燃油或燃气锅炉的负荷率 不宜低于50% ;确保锅炉在不同热负荷调节下能高效运行;

3除洗衣、蒸汽消毒等工艺需求必须采用蒸汽供热外,不 宜采用蒸汽锅炉供热;

4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种余热。

5. 2.4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热效率不应低于表5. 2. 4 的数值。


5. 2. 4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热效率(%)


锅炉类型及 燃料种类

锅炉额定蒸发量。(t/h)/额定热功率Q( MW)

D<∖∕

QCo.7

1≤D≤2∕ 0.7≤ρ≤1.4

2<D<6∕

1.4<ρ<4. 2

6WDW8/

4.2WQW5.6

8<Z)≤20/

5.6<QW14.0

D>20∕ ρ>i4.0

燃汕燃 气锅炉

重汕

86

88

轻油

88

90

燃气

88

90


25


5. 2.5冷水(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 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空调冷负 荷大于528kW时不宜少于两台;当小型工程仅设一台时,应选 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并能满足建筑最低负荷的要求。

5. 2.6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按本标准第5. Ll 条的规定计算的空调冷负荷值直接选定,不得另作附加。在设计 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 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 1

5. 2.7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其 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水冷定频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 不应低于表5. 2. 7中的数值;

2水冷变频离心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 5. 2.7中数值的0. 93倍;

3水冷变频螺杆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 5. 2.7中数值的0. 95倍;

4水冷定频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aP) 不宜低于表5. 2. 7中性能系数高要求值。


5.2.7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冷水(热泵) 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


类型

名义制冷量

CC(kW)

性能系数限值 COP(W/ W

性能系数高要求值 COP(W∕W)

活塞式/涡旋式

CCW 528

4. 40

4. 66

水冷

螺杆式

CCW 528

5. 30

5.62

528<CCW1163

5. 60

5.94

CC>1163

5. 80

6. 15

离心式

CCWIl63

5. 60

5.94

1163<CCW211O

5. 80

6. 15

CC>2110

5. 90

6.25


26


续表5. 2. 7


类型

名义制冷量 CC(kW)

性能系数限值

CoP(W/ W)

性能系数高要求值

COP (W/W)

风冷或 蒸发冷却

活塞式/涡旋式

CCW50

3. 00

3. 18

CC>50

3. 20

3.39

螺杆式

CCW50

3. 00

3. 18

CC>50

3. 20

3.39


5. 2.8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不应低于表 5. 2. 8的限值,不宜低于表5. 2. 8的高要求值。对多台冷水机组、 冷却水泵、冷却塔、冷冻泵组成的冷水系统,应将实际参与运行 的所有设备的名义制冷量和耗电功率综合统计计算,当机组类型 不同时,其限值应按冷量加权的方式确定,可按本标准附录I进 行计算。


5.2.8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


类型

名义制冷量CC (kW)

冷源系统能效 系数限值EER-SyS (W/W)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 高要求值EERsys (W/W)

水冷

活塞式/涡旋式

CCW 528

3. 40

3.60

螺杆式

CCW 528

3. 70

3.92

528<CCW1163

3. 90

4. 13

CC>1163

4. 10

4. 35

离心式

CCWIl63

4. 00

4.24

1163<CC≤2110

4. 10

4. 35

CC>21IO

4. 20

4. 45

风冷或 蒸发冷却

活塞式/涡旋式

CCW50

2. 70

2. 86

CC>50

2. 80

2. 97

螺杆式

CCW50

2. 80

2. 97

CC>50

2. 90

3.07


注:本表为一级(次)泵系统的EER-SyS限值。当冷/热水系统采用多级(次)


泵.计算出的EERsys值超过本表限值时,可根据本表推算EERsys限值


27


5. 2.9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机静压为O (表压力)的单 元式空气调节机、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通信基站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和恒温恒湿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 性能系数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 及能效等级》GB 19576中的能效限定值。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 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6中的 能效等级2级的数值。

5. 2.10空气源热泵机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 周期时间的20%

2冬季设计工况下,机组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 5

3对于同时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5. 2.11空气源空调机组的室外机安装应满足本标准第4. 2. 15 条的要求。

5. 2.12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 规定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P4/ (C)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不应低于表5. 2. 12的限值;

2不宜低于表5. 2. 12的高要求值。


5.2.12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多联式空调(热泵) 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PLV)


名义制冷量CC (k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限值 IPLV(C)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高要求值 IPLV(C)

"W28

4. 30

4. 65

28<CCW84

4. 20

4. 55

CC>84

4.00

4. 32


5. 2.13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 降温;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 或使用具有同时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空调(热泵)产品。

5. 2.14采用蒸汽为热源,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回收用汽 28


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

5. 2.15常年有稳定生活热水需求,且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空调 面积大于等于IOOOOm2的建筑,应采取冷凝热回收措施。

5. 2.16进行空调冷凝热回收时不宜降低空调设备的制冷能效。 当热水出水温度高于45C需提高压缩机功率时,冷热能综合能 效比不应低于同类型单冷设备空调制冷能效比或性能系数的二 级能效。


5. 3输配系统

5.3.1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

2只要求按季节同时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调系统,应 采用两管制水系统;

3当建筑内一些区域的空调系统需全年供冷、其他区域仅 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时,可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4全年运行过程中,供冷和供热工况转换频繁或需同时使 用的空调系统,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

5系统较小、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宜 采用一级泵系统;在经过包括设备的适应性、控制系统方案等充 分的技术论证后,在确保运行安全可靠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 经济性的前提下,一级泵可采用变速调节的方式;

6系统较大、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宜 设置二级泵系统。第二级泵系统应根据流量需求变化采用变速变 流量调节方式;

7设有换热器的二次泵水系统,若换热器两侧水系统均设 有末端设备,应充分利用一次泵环路负担末端设备,尽量减少二 次泵环路末端设备的总容量;

8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应不小于5工。在技术 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

9闭式空调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应优先采用高位膨胀水

29


箱方式;

10水系统的电动阀关闭压力应不小于电动阀前后压差;

11选择两管制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冷水 循环泵与热水循环泵宜分别设置。

5. 3.2空调水系统设计应合理划分系统和均匀布置环路,应通 过管路布置和管径选择来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 额。当相对差额大于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衡 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不宜采用增加平衡阀等辅助设备 作为水力平衡的主要手段。

5.3.3采用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的二次空调水系统的循环水泵宜 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

5. 3.4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K)应按式 (5.3.4)计算,且不应大于0.0241。对于多级(次)泵系统, 每增加一级(次)泵,输送能效比EK)可增加0.00312

ER = O. 002342///( ΔΓ ∙ η)           (5. 3.4)

式中H--水泵设计扬程(m)

Ar——供回水温差(七);

η——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 )。

5.3.5采用集中冷却且每台水泵负担多台机组的空调冷却水系 统,冷却水泵宜采用变速变流量运行方式。当冷却水泵采用变速 变流量调节方式时,各台机组的循环水管道上应设置与机组启停 连锁控制的开关式电动阀。

5. 3.6对于小型冷水机组系统,当多台冷水机组共用一台冷冻 水泵时,冷冻水泵宜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当冷冻水泵采用变速 流量调节方式时,应在冷水机组支管上设置电动调节装置。

5.3.7应选择水阻力小的空气调节机组及风机盘管机组。

5. 3.8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

2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冷却塔与建筑 物之间、冷却塔与冷却塔之间、冷却塔下部与楼板之间、冷却塔

30


进风面与遮挡百叶之间应有足够距离;

3冷却塔进风空间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冷却塔所需进风 面积。若设置装饰百叶,百叶通风有效面积比例不应小于80%, 且断面风速不应大于2m/s;

4当冷却水水质较差时,制冷机组的冷凝器水侧宜采用在 线清洗装置。

5.4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

5. 4.1通风系统节能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消除室内余热、余湿或其他污 染物,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2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 用局部排风方式,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3使用时间不同的区域,宜各自设置独立的机械通风系统;

4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 较大变化时,通风机宜采用双速或变速风机。当系统为多台风机 并联时,也可采用台数调节改变系统通风量;

5夏季开敞、半开敞空间和大型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可 采用风扇、蒸发冷却通风或风扇加喷雾等方式降温;

6空调室内可根据需求设置风扇,减少全年空调运行时间;

7室内送、排风口之间应避免气流短路,并避免出现大面 积的气流死角区。

5. 4.2应结合空调冷热源特点,根据室内空气品质、舒适度、 噪声、维修管理便利程度等要求,确定空调方式。空调方式的确 定宜遵守下列原则:

1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 湿度控制和管理的空调区,其空调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 系统;

2房间面积小且温度需独立控制,宜采用独立新风加风机 盘管系统或变风量系统。


37


5. 4.3空调风系统划分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使用时间、温度、湿度、噪声等要求不同的空调区域, 应各白设置独立的空调风系统;

2当局部区域采取空调措施能满足使用要求时,不应采用 全室空调方式;

3在相同使用时间内,供冷与供热需求不同的空调区域, 宜各自设置独立的空调风系统,以免产生再热损失。

5. 4.4全空气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全空气空调系统应具有可调新风比的功能,最大总新风 比不应低于50%o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转换应符合本标准第 7. 5. 6条的规定;

2排风系统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

3在系统设计时,其新风风道尺寸应能满足最大新风比运 行的需要,新、回风管上应设置全自动的防火调节阀或全自动的 多叶调节阀;

4空调机房宜尽量靠近外墙设置,并预留进(排)风口 (百叶);

5服务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单台风机风量大于IOOOom3/h且 管路上无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全空气系统,空调机组宜采用变速风 机。最小调节风量不应低于设计风量的70%

6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 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 度,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 时,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 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

7层高大于IOm的高大空间,冋风口宜设置于4. 5m以下 的空调区。

5. 4.5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根据室内 CO?浓度检测值进行新风需求控制,排风量也宜适应新风的变化 以保持房间的压力需求。

32


5. 4.6风机盘管、多联式室内机、水环热泵等小型末端设备加 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设计宜遵守以下原则:

1新风集中处理后的熔值低于空调室内设计工况等熔点时, 宜直接送入室内;高于空调室内设计工况等焼点时宜进行二次降 温除湿后送入室内;

2室内舒适度要求较高的建筑,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空调 系统的新、排风系统设计宜保持室内的压力需求,并便于调节。 5. 4.7对湿度控制要求较高的房间,独立的新风系统在过渡季 潮湿天气宜具备除湿功能,排风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不宜 单独运行。采用冷却除湿处理新风时,新风再热不宜采用电 加热。

5. 4. 8空调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调系统应根据空气处理过程,通过空气熔湿图(h-d) 原理计算确定系统风量;

2高度大于4.5m的房间,当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 可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当建筑空间高度不小于Iom且体积 大于IOOOOm3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

3设有分层空调的高大空间,上部排风口在空调运行时应 能进行开关控制,上部排风量不宜大于总排风量的50%

4对于建筑顶层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 空间较高时,不宜直接从吊顶内回风;

5输送经冷热处理后的空调风系统,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若必须采用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漏风及绝热措施,绝热材料应选 用吸水率小的产品;

6合理设计空调排风路径,宜充分利用余冷后,由高温高 湿、空气污浊区域排出室外。

5. 4.9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风量大于 10000m3∕hHt,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不宜大于表 5. 4. 9的数值。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下式计算:

%=P∕(3600x%dX%)         (5.4.9)


33


式中 R——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

P—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

D——电机及传动效率(%),取0.855

ηr..风机效率(%),按设计图中标注的效率选择。


5. 4. 9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 [W∕(m3∕h)]


系统形式

%限值

机械通风系统

0. 27

新风系统

0. 24

办公建筑定风量系统

0. 27

办公建筑变风量系统

0. 29

商业、酒店建筑全空气系统

0. 30


注:表小限值不包含厨庁、洁净室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空调系统。


5. 4.10空气过滤器的设计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气过滤器的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气过滤 器》GB/T 14295的有关规定;

2宜设置过滤器阻力监测、报警装置,并应具备更换条件;

3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 需要。

5. 4.11空调系统绝热层的设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中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 结露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并取大值;建筑物内空气调节水管的 保温层厚度亦可参照本标准附录J选用;

2空气调节风管保温材料的最小热阻应符合本标准附录J 的规定;

3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 桥”或“冷桥”的措施;

4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 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

34


5. 4.12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设 置排风能量回收装置。

5. 4.13风扇的设置宜与空调系统协调,且与空调系统末端设备 联动控制,并满足本标准第4. 2. 11条的规定。


5.5监测、控制与计量


5.5.1集中供暖与空调系统,应进行监测与控制,其内容可包 括参数监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 转换、能量及能效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 建筑功能、相关标准、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5.2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进行能量计量,能量计 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燃料的消耗量;

2制冷机的耗电量;

3供冷量;

4供热量;

5补水量;

6循环水泵耗电量;

7冷却塔耗电量。

5. 5.3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 入口处,应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不 同使用单位或区域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5. 5. 4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


35


6给水排水

6.1 -般规定

6.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的有关规定。

6.1.2计量水表应根据建筑类型、用水部门和管理要求等因素 进行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的有关规定。

6.1.3有计量要求的水加热、换热站室等,应安装热水表、热 量表、蒸汽流量计或能源计量表。

6.1.4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应保证设 计工况下水泵效率处在高效区。给水泵的效率不宜低于现行国家 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规定的 泵节能评价值。

6.1.5卫生间的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 生活用水器具》CJ/T 164的有关规定。

6.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6.2.1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或区域给水管网的水 压直接供水。经批准可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6. 2.2二次加压泵站的数量、规模、位置和泵组供水水压,应 根据城镇给水条件、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建筑的分布、使用标 准、安全供水和降低能耗等因素合理确定。

6. 2.3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及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的用途、 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和能耗等因素综合确 定。分区压力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

36


准》GB 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的有关 规定。

6. 2.4变频调速泵组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 选择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宜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的台 数;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况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

6. 2.5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废水及雨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统直 接排至室外管网。


6.3生活热水

6.3.1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利用余热、废热、空气源 热泵或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并应满足本标准第5. 2. 1 条的规定。当最高日生活热水量大于Sn?时,除电力需求侧管理 鼓励用电,且利用谷电加热的情况外,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热源 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

6.3.2当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时,应 确定主用热源和辅助热源,并应进行热源之间合理匹配和切换控 制的节能设计。

6. 3.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 于IOkW的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 (COP)不宜低于表6. 3. 3的规定,并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


6.3.3热泵热水机性能系数(CoP) (W/W)


制热量Z/(kW)

热水机型式

普通型

低温型

20

•次加热型

4. 40

3.70

循环加热

不提供水泵

4. 40

3.70

提供水泵

4. 30

3.60


6. 3.4以燃气或燃油作为热源时,宜采用燃气或燃油机组直接 制备热水。当采用锅炉制备生活热水或开水时,锅炉额定工况下 热效率不应低于本标准表5. 2. 4中的限定值。

6. 3.5区域内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水循环管网服务半径

37


不宜大于300m,且不应大于500m。水加热、热交换站室宜设置 在区域的中心位置。

6. 3.6仅设有洗手盆的建筑不宜设计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筑中,日热水用量设计值大于等于 5m3或定时供应热水的用户,宜设置单独的热水循环系统。

6. 3.7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供水分区宜与用水点处的冷水分区 同区,并应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保证循环 管网有效循环的措施。

6. 3.8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网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层 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中的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也可按本标准附录J的规定选用。

6. 3. 9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系统热水耗热量和系统总供热量宜进行监测;

2对设备运行状态宜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3对每日用水量、供水温度宜进行监测;

4装机数量大于等于3台的工程,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

5对多种热源的切换进行监控。

6.4计量与控制

6. 4.1需分类、分项计量的建筑应进行能量计量,能量计量包 括下列内容:

1供热量;

2水泵的耗电量;

3热源设备的耗电量;

4燃料的消耗量;

5总用水量及分类、分项用水量。

6. 4.2公共建筑宜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空调系统、 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用水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6.4.3公共建筑宜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每层的生活给水分支干管 处设置水流量监测点。

38


7电 气

7.1 -般规定


7.1.1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

7.1.2电气系统宜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且损耗低、谐波 发射量少、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

7.1.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应满足节能控制及运行管理的 需求。


7.2供配电系统


7. 2.1电气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当地供电条件,合理确定供电电 压等级。

7. 2.2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

7. 2.3由两路电源供电的系统,宜采用两路电源同时工作的 方式。

7. 2.4变压器的能效值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 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中的节能评价值。

7. 2.5应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变压器的负荷率宜在 75% ~ 85%范围内。

7. 2. 6配电系统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不宜大于15%o

7. 2.7当单台或成组用电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大于IOOkVar,且 离变电所较远时,宜采用就地补偿方式。

7. 2.8室内配电干线的最大工作压降不宜大于2%,分支线路的 最大工作压降不宜大于3%

7. 2.9新建公共建筑配建的汽车库、停车场的停车位应设置充 电设施,配建比例应符合地方规定。


39


7.3照明系统

7. 3.1室内照明功率密度LPD)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有关规定。

7. 3.2建筑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有关规定。

7. 3.3设计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宜低于相应能效标准 的节能评价值。

7. 3.4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 大、光效较高的光源;

2气体放电灯用镇流器应选用谐波含量低的产品;

3高度较低的功能性照明场所,宜选用LED灯、细管径宜 管荧光灯;

4高大空间及室外作业场所宜选用功率较大的LED灯、金 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

5除需满足特殊工艺要求的场所外,不应选用白炽灯;

6走道、楼梯间、电梯间、卫生间、车库等无人长时间逗 留的场所,照明灯具宜选用LED灯、细管径直管荧光灯;

7疏散指示灯、出口标志灯、室内指向性装饰照明灯

(箱)等宜选用LED光源;

8室外景观、道路照明应选择安全、高效、寿命长、稳定 的光源,避免光污染。

7. 3.5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用高效节能光源,应选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 镇流器;

2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单灯补偿方式,灯 具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 85

3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宜选用开敞式灯具;

4开敞式灯具效率不应低于0.75,筒灯效率不宜低于


40


O. 55,其他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 65

7. 3.6 一般照明无法满足作业面照度要求的场所,宜采用混合 照明。

7. 3.7照明设计不宜采用反射照明或漫射发光顶棚。

7. 3.8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照明控制应结合建筑使用情况及天然采光状况,进行分 区、分组或调光控制;

2除单一灯具的房间,每个房间的灯具开关不宜少于2个, 且每个开关所控制的光源数不宜多于6盏;

3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宜采用智能照明 控制系统,大型宴会厅、会议厅、展览厅、报告厅等场所宜采取 多种场景控制方式;

4面积大于IoOOm2的场所应采取分区照明控制,各分区的 面积不宜大于250m2 ;

5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共 场所的照明,宜采用集中控制或就地感应控制;

6旅馆客房应设置节电控制型总开关;

7道路照明应采用照度感应和定时或逻辑的自动控制方式, 并具备手动控制功能;

8室外景观、建筑夜景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日、重大 节日等多种控制模式。

7. 3.9室内采光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当经济合理时,可采用主 动式导光装置或被动式导光装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自然光导光装置或反光装置时,应同时采取电气照 明措施;

2当采用自然光导光装置时,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 电气照明进行官动控制,有条件时可采用调光控制。

7.4谐波防治


7. 4.1建筑供配电系统中,各级电力变压器的绕组宜采用D,

41


ynll型联结。

7. 4.2当非线性负载含量超过20%时,变压器宜做降容处理。

7.4.3当非线性用电设备较多时,变压器低压侧应设消谐电抗 器,并应防止发生局部谐振。

7. 4.4非线性用电设备宜集中布置,就地设置谐波抑制装置。

7. 4.5大功率非线性用电设备宜由专用回路供电。

7. 4.6当建筑物中非线性用电设备较多时,宜预留滤波器安装 空间。

7.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7. 5.1建筑面积为5000m2及以上且设置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公共 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通 风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等进行白动监测与控制。

7.5.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控制措施应满足通风与空气调节系 统、给水排水系统等的节能运行控制要求。

7. 5.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宜说明采取的节能 控制措施及其使用管理要求。

7. 5.4冷热源机房的控制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应能进行冷水(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冷却塔等设 备的顺序启停和连锁控制;

2应对系统的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冷水 机组宜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

3应能进行水泵的台数控制,宜采用流量优化控制方式;

4二级泵应能进行自动变速控制,宜根据管道压差控制转 速,且压差宜能优化调节;

5应能进行冷却塔风机的分数控制,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 进行变速控制;

6应能进行冷却塔的自动排污控制;

7宜能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使用;

8冷热源主机设备3台以上的,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当


42


采用群控方式时,控制系统应与冷水机组白带控制单元建立通信 连接。

7. 5.5空调风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

1空气温度的监测和控制。当对湿度有要求时,还应对空 气湿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2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

3过滤器宜设置超压报警或显示。

7. 5.6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 优化调整;

2采用可调新风比运行的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 换,宜采用飴值的控制方式,排风系统的控制应与新风量的调节 相适应;

3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变频调节转速的控制 方式;

4对末端变水量系统中的空气调节机组,应采用比例积分 式电动二通阀(常闭型,且能白动复位)水量控制方式;

5采用风机具有变速功能的定风量系统,应采用先风机变 速,后进行水量调节的控制方式;

6高大空间室内温度传感器宜设置于不高于4. 5m的空调 区域。

7. 5.7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温控阀和风速调节相结合的控制方 式,有条件时宜采用联网型温控器,可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进行限 制,并可采取集中启停控制。

7. 5.8以排除房间余热为主的通风系统,宜根据房间温度控制 通风设备的运行台数或转速。

7. 5.9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宜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 定时启停(台数)控制或根据车库内的CO浓度进行自动控制, 并保证每日换气。

7. 5.10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根据室内

43


CO2浓度检测值进行新风需求控制,排风量也宜适应新风量的变 化,并保持房间的正压。

7. 5.11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宜设白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 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表、服务区域是否有人等模式控制设备启停 的功能。


7.6用电分项计量与能耗监测

7. 6.1建筑面积3000n/及以上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建筑面积 ZOOOOnf及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安装用电分项计量系统,并能进 行能效分析和管理。

7. 6.2用电分项计量系统应按照明及插座、空调、动力、特殊 用电分项进行电能监测与计量。

7. 6.3建筑用电分项应按表7. 6. 3划分。


7. 6. 3建筑用电分项能耗划分


用电分项

一级能耗子项

二级能耗子项

公共区域照明及插座

照明及插座 用电

功能区域照明及插座

功能区域照明

功能区域插座

室外景观照明

大宗用电设备

冷(热)源机组

冷(热)源站

冷冻泵或采暖泵

空调用电

冷却泵

冷却塔

空调末端

动力用电

也梯

水泵

通风机


44


续表7. 6. 3


用电分项

・级能耗子项

二级能耗子项

特殊用电

信息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

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机房设备

附属恒温恒湿机组

洗衣机房

廚房餐厅

游泳池

健身房

其他


7. 6.4 一级能耗子项的用电量应直接计量,二级能耗子项的用 电量宜直接计量。

7. 6. 5配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表7. 6. 3的分项计量要求。

7. 6. 6低压配电系统应按表7. 6. 3的规定设置一级能耗子项用 电计量装置。

7. 6.7 一级能耗子项电能计量装置宜选用多功能电能表,二级 能耗子项电能计量装置可选用数字电能表。

7. 6.8电能计量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功能电能表和数字电能表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1. O级。 其性能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交流电测量设备》GB/T 17215、《多功能电能表》DlyT 614的有关规定;

2多功能电能表应具有监测和计量电流、电压、有功电能、 无功电能、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谐波含量、最大需 量等功能;

3数字电能表应至少具有计量三相(单相)有功电能的 功能;

4电流互感器精度等级不应低于0.5级,变比应与被测量 回路的电流值相适应,其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互感器 第2部分:电流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GB 20840. 2的有关 规定;


45


5多功能电能表和数字电能表应具有断电数据保护功能, 当恢复供电后,应能自动恢复正常计量功能。

7. 6.9电能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的通行协议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45和《户用计量仪 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CJ/T 188的有关规定。

7.6.10用电分项计量系统主机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配置系统管理软件,宜配置专用服务器;

2电能监测数据应采取冗余和备份措施,数据保存时间不 应少于3年;

3应配置与上一级数据中心可靠的通信接口。使用公共通 信网络时,应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并采取网络安全 措施;

4能耗数据的编码规则应符合上一级数据中心的要求。

7. 6.11用电分项计量系统管理软件应具有下列功能:

1应具有静态信息手工录入功能,能将建筑基本信息按规 定的格式录入;

2应能设置计量装置的名称、位置和通信通道等基本属性;

3应具有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系统错误信息、确认 和报警记录存档等功能;

4应能自动定时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

5应能自动监测电能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的 工作状态和通信状态;

6应能设置系统电能数据采集周期,采集时间间隔不宜大 于15min,并可调节;

7向上一级电能监测系统上传数据的频率在15min~60min 范围可调节,并具有通过NTP/SNTP协议与上一级系统协调同步 的功能;

8应采用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等方式实现与上一级数据中 心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7. 6.12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按照能耗种类进行能耗分类计

46


量,并能实现管理分析功能。

7. 6.13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宜采用自动计量装置。 白动计量装置应具有标准通信接口,具有远传通信功能。

7. 6.14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所采集的分类能耗数据应能传输 至上级数据中心。


47


8可再生能源应用

8.1 一般规定


8.1.1公共建筑的用能应通过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 的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优先应用可再生能源。

8.1. 2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8.1.3当环境条件允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宜采用可再生能源 直接并网供电。

8.1.4针对海岛等无公共电网地区或电网结构较弱的偏远地区, 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采用独立光伏系统或微电网系统。

8.1.5公共建筑宜采用光热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系统,光热或 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系统不应影响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建筑功能。

8.1.6在冬至日采光面上的日照时数,太阳能集热器不应少 于4ho

8.1.7对于甲类公共建筑,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宜 小于2%或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宜小于40% o

8.1.8太阳能光伏系统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并应设置监控系 统实时监测与显示系统运行数据。宜将光伏监控系统与建筑能源 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一体化管理。

8.1. 9太阳能及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总计量水表,并宜按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或管理 单元分别计量;

2应设置总电表;

3宜设置总热能表或热水进出水温度传感器及流量计。

8.2太阳能光伏系统

8. 2.1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光伏系 48


统应用技术标准》GB/T 51368的规定。

8. 2.2当采用标准光伏组件时,光电转换效率应符合表8.2.2 的规定。


8. 2. 2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


光伏组件类型

组件光电转换效率

晶体硅电池

多晶硅电池组件

26%

单晶硅电池组件

26. 8%

薄膜电池

硅基电池组件

8%

铜钢像硒CIGS)电池组件

23%

蹄化編CdTe)电池组件

22%


8.2.3当需要专门设计光伏构件时,应选择高效率太阳能电池, 其光电转换效率应符合表8. 2. 3的规定。


8.2.3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电池类型

光电转换效率

多晶硅也池

18%

单品锌电池

29.5%


8. 2.4公共建筑在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时,含变压器型的光伏 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 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 (微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 94. 3%95. 5%)

8.2.5公共建筑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时,宜采用光伏系统设计 辅助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8.3太阳能热水系统


8. 3.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 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 50364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标准》GB 50015的规定。

8. 3.2公共建筑在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太阳能保证率推荐

49


值为40%~50%,其辅助热源宜优先利用空气能、余热和废热。

8.3.3公共建筑在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其瞬时效率截距和 总热损系数宜符合表8. 3. 3的规定。


8.3.3集热器瞬时效率截距和总热损系数


太阳能集热器类型

瞬时效率截距%

总热损系数

U[W∕(nf ∙ S

平板型

"0. 76

≤5.2

真空管型

无反射器

30. 68

W2.6

有反射器

>0. 52

W2.5


50


9超低能耗建筑

9.1 -般规定

9.1.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以规划和建筑技术优先、设备系统优 化、各专业协调为设计原则,提高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的性能, 降低建筑供暖供冷系统的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年能 耗指标不应高于现行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J/T 15-126中的能耗指标引导值。

9.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宜结合建筑未来设备实际使用模式、 人员分布特点及人员行为管理需求的情况进行设计。

9.1.3超低能耗建筑应通过制定制度、规范用能行为、建立监 控系统等方式做好建筑能源的管理工作。

9.1.4超低能耗建筑应以控制建筑能耗为目标导向,根据建筑 运行期间各种用能影响因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利用可再生能源对 建筑能耗进行平衡和替代。

9.1.5建筑能耗计算内容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能 耗标准》DBJ/T 15-126中的规定。

9.1.6建筑能耗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 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的相关规定。

9.1.7超低能耗建筑的能耗计算,应考虑自然通风、风扇调风 等措施补偿热舒适带来的节能量。

9.2建筑设计优化

9. 2.1夏季宜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室外热岛强度:

1增加户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

2采用浅色的道路路面、透水地面、建筑屋面及建筑围护


结构材料。


57


9. 2.2建筑进深尺寸不宜过大,主要功能房的平面布置及外窗 的设置宜能强化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并减少阳光对室内的 直射。

9. 2.3应合理设置架空层、冷巷,增加开敞、半开敞空间或非 空调区的面积。

9. 2.4宜采取下列改善建筑室内空间与地下空间天然采光与自 然通风的措施:

1利用采光中庭、采光井、下沉式广场、导光管、采光天 窗、半地下室等改善天然采光;

2设置无动力风帽,在中庭上部设置可开启外窗;

3大空间设置高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9. 2.5夏季空调间歇使用的房间,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 构宜采用轻质材料。

9. 2.6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宜高于本标准表4. 3.2-1、表 4. 3. 2-2、表4. 3. 4的高要求值。

9. 2. 7建筑东西向外窗应采用可调外遮阳。采光顶和天窗面积 应适中,且应做好遮阳和通风散热措施。

9. 2.8建筑屋面宜采用遮阳、通风、植被绿化、蓄水、被动蒸 发等降温技术,并宜与太阳能光伏或光热技术相结合。


9.3系统能效优化


I 通风与空气调节


9. 3.1空调冷源服务半径不宜过大,风系统不宜过长。

9. 3.2空调排风口宜设置于室内热源较集中的区域。

9.3.3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设备及系统的能效系数宜高于本 标准第5. 2. 7~5. 2. 12条中的高要求值。

9. 3.4用于评估室内环境舒适度的温湿度传感器宜安装在距地 面0.8m~1.2m高、空气流通且便于安装、调试、维护的位置, 并远离风口、门口,避免日光直射。

52


9. 3.5集中空调系统应设置能耗分区、分项计量装置和相应的 数据采集、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系统应能实时显示空调系统 能效水平。

9. 3.6宜采用遮阳、自然通风、风扇、机械通风、蒸发冷却以 及利用临近空调区域的排风等技术措施,改善人员经常停留的开 敞、半开敞空间及室内非空调区的舒适度。

9. 3.7全空气系统应具有可调新风比的功能,最大总新风比不 应低于70%。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转换应符合本标准第7. 5. 6条 的规定。

n给水排水

9. 3.8应根据水平衡测试要求设置分级计量水表,并宜对水表 实时监测,实现管网漏损报警。

9. 3.9给水泵宜选用变频调速泵。

9.3.10有稳定热水需求的超低能耗建筑,其热水的热源应充分 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空调冷凝热。

In 电 气

9.3.11电梯宜选用高效节能电梯。

9. 3.12室内照明功率密度LPD)值不宜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的85%o

9. 3.13主要功能区域宜采用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按需照明。 有条件时采用照明调光控制。

9. 3.14根据建筑使用及设备系统特点设置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9. 3.15每个控制系统需进行调试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

9. 3.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应用可再生能源转 换的电能。


53


10建筑节能设计审查


10.1 一般规定


10.1.1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建筑节能设计文件 深度应满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 定》的要求。

10.1.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一般分为建筑方案报建审查、 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三个环节,具体审查方式由当地 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10.1.3若设计中有不符合本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则节能设 计不合格。

10.1.4审查人员审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章节所述内容。

10.2按照规定性指标进行建筑围护结构审查

10. 2.1使用本标准第4. 3节规定性指标进行设计的施工图,需 按规定性指标逐条进行图纸审查。

10. 2. 2按照本标准第4. 1. 3条判断所审查的公共建筑所属气候 分区确定审查的具体要求。

10. 2. 3对照本标准第4. 1.4条、4. 1.5条的要求,审查设计总 平面图上用地红线范围内的通风、遮阳、绿化等内容,并在审查 报告中提出意见。

10. 2. 4甲类公共建筑查阅屋顶的平均传热系数K,外墙的平均 传热系数K,建筑各个立面的窗墙面积比、外窗平均太阳得热系 数MCC和外窗平均传热系数K,审查其是否符合本标准 表4.3. 1-1、表4.3. 1-2的规定;如不符合,则需按本标准第 10. 3节进行权衡法节能审查。乙类建筑审查是否满足本标准表 4. 3. 3的规定,如不符合,则节能审查不通过。

10. 2. 5甲类公共建筑如有天窗(或采光顶),审查天窗(或采

54


光顶)的指标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2.6条、表4.3. 1-1、表 4.3. 1-2的规定;如不符合,则需按本标准第10. 3节进行权衡法 节能审查。乙类建筑审查是否满足本标准表4. 3. 3的规定,如不 符合,则判定为不合格。

10. 2. 6审查屋顶、外墙的隔热性能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隔热要求,如不满足,则节 能审查不通过。

10. 2. 7检查甲类公共建筑透光材料可见光透射比是否符合本标 准第4. 2. 3条的规定。

10. 2. 8核查所选用外窗、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本标 准第4. 3. 7条、4. 3. 8条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2. 9核查入口大堂玻璃幕墙是否符合本标准第4. 3. 9条的规 定,如不符合,则需按本标准第10. 3节进行权衡法节能审查。

10. 2.10核查学校建筑通风装置设置情况是否满足本标准第

4. 2. 8条的要求,如不满足,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2.11检查空调室外机、冷却塔的散热环境是否满足本标准 第4. 2. 15条、4.2. 16条的要求。不满足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 2.12如以上审查项目全部合格,则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审查 通过。对于非强制性审查内容,不符合项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0.3按照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审查

10.3.1使用本标准权衡判断法进行节能设计的甲类公共建筑, 应按权衡判断法的规定进行节能设计审查。

10. 3. 2先按照本标准第10. 2. 4条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本标准 第4. 4. 3条的规定方可进行权衡判断审查。

10. 3. 3审查参照建筑是否按本标准第4.4. 5~4.4.7条进行设置。

10. 3. 4审查设计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量是否超过参照建筑。 如超过,则节能审查不通过。

10. 3. 5审查屋顶、外墙的隔热性能是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隔热要求。如不满足,则节

55


能审查不通过。

10.3.6如以上审查全部通过,则围护结构节能审查通过。对于非强 制性审查内容,不符合项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0.4暖通空调审查

10. 4.1根据本标准第5. L 1条、5.2.6条规定,对建筑热负荷 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进行复核,并对末端设备、管道直径、冷热源 设备容量的确定进行复核,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2检查供暖和空调的热源是否满足本标准第5. 2. 2条的规 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3如果采用锅炉,检查锅炉的热效率是否满足本标准第

5. 2. 4条的规定。

10. 4. 4如果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 机组,检查机组的性能系数COP)是否满足本标准第5. 2. 7条 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5如果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 机组,检查冷源系统的能效系数(EER-SyS)是否满足木标准第 5. 2. 8条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6如果采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时,检查其能效性能系数是 否满足本标准第5. 2. 9条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7如果采用多联式(热泵)机组,检查系统的制冷综合性 能系数/P" (C)是否满足本标准第5. 2. 12条的规定,如不符 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 8对于空调系统采用的各项节能措施进行审查,判定是否 符合本标准相应的条款的规定,不符合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主要检查项目包括:

1检查输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第5. 3. 1~5. 3. 8条 的规定;

2检查空调系统分区是否符合本标准第5. 4. 3条的规定;

3检查新风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第5. 4. 4~5. 4. 7条 的规定

56


4检查空调风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第5. 4. 8~5. 4. 13 条的规定;

5检查有稳定热水需求时,空调冷凝热回收设计是否符合 第5. 2. 15条、5. 2. 16条的规定。

10. 4. 9检查空调系统冷热源设备的能量计量是否符合本标准第 5.5. 2条、5. 5. 4条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4.10如以上审查项目全部合格,则节能审查通过。对于非 强制性审查内容,不符合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5给水排水审查

10. 5.1检查热水系统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 3. 1条、6.3.2条、

6. 3.5条的规定。

10. 5. 2如果采用热泵热水机组,检查其性能参数是否符合本标 准第6. 3. 3条的规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5. 3检查给水排水系统计量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 4. 1条~

6. 4. 3条的规定。

10. 5. 4如以上审查项目全部合格,则节能审查通过。对于非强 制性审查内容,不符合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6建筑电气审查

10. 6.1检查变压器能效值是否符合本标准第7. 2. 4条的规定, 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6. 2检查照明功率密度值是否符合本标准第7.3. 1条的规 定,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6. 3根据本标准第7. 3. 8条规定,对照明控制系统采用的各 项节能措施进行审查,判定是否符合本标准相应条款的规定,不 符合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 6. 4检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第7. 5节的 节能控制要求,判定是否符合本标准相应条款的规定,不符合的 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 6. 5检查符合本标准第7. 6. 1条所设计的公共建筑是否设置

57


用电分项计量系统,如没有设置,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6. 6检查配电系统的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表7. 6. 3的分项计 量要求,如不符合,则判定审查不通过。

10. 6. 7如以上审查项目全部合格,则节能审查通过。对于非强 制性审查内容,不符合的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

10.7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资料


10. 7.1建筑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图审查单位提供建筑节能设计计 算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墙、窗、屋顶等按朝向、围护结构类型统计的面积和性 能指标清单表;

2每个单一朝向立面窗墙面积比的计算;

3有效通风换气面积的计算;

4透光部分的太阳辐射总透射比g、建筑外遮阳系数SO、 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计算;

5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Km及热惰性指标D,,,的计算;

6屋顶的传热系数K及热惰性指标D的计算;

7外墙及屋顶夏季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8空调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

9空调冷(热)水泵、冷却水泵扬程的计算;

10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A)的计算;

11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VyS的计算;

12通风、空调风系统阻力的计算(当风管长度L>30m) 及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计算;

13采用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时空调采暖年耗电量的计算;

14生活热水系统耗热量及加热设备供热量的计算。

当送审建筑工程采用分体式房间空调器时,计算书可不含以上 第8~ 11项内容;当围护结构的规定性指标均符合要求时,计算书可 不含第13项内容;未采用集中热源的热水系统,可不提供第14项。 10. 7. 2建筑设计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向施工图审查单位填报 以下表格(表 10. 7. 2-1~10. 7. 2-7)


58


10.7.2/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按规定性指标 □按性能化指标)


工程名称: 层数:(地上)_层(地下)_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日期


l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査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1

屋顶

传热系数K[W∕(ι√ ∙K)]

KwO. 40(轻质)0w2.5;

KwO. 50(帀质),。〉2,5

K =

D =

K =

D =

是□ 否□

是□ 否□

热情性指标办

2

外墙(包括非 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W∕(t∏2 ∙K)]

KWO. 60(轻质)Z>W2.5;

KW0. 80(重质),n>2. 5

K =

D =

K =

D =

是□ 否□

是□ 否□

热惰性指标0

3

屋顶透明 部分(水步 天窗、采 光顶)

面积占屋顶面积的比例

W屋顶总面积的10%

是□ 否□

是□ 否□

传热系数K [W∕(n/ ∙ K)]

02. 6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SHGC

≤0. 3

是□ 否□

4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

外挑楼板___________

KwO, 70

是□ 否□

是□ 否□

5

外窗(包括 透明幕墙)

传热 系数 K

太阳 得热 系数 SHGC

单一立面 窗墙比C111

传热系数 K[ W/

(m2 ' K)]

太阳得热系数

各单一立面指标 (立面编号/朝向/ 窗墙面积比/K/SHCC

是□ 否□

是□ 否□

东、南、 西向

北向

CmWO.20 —

W3. 5

1/

2/

3/

4/

5/

6/

不够可为 附表

1/

2/

3/

4/

5/

6/

不够可为 附表

0. 20<C≤0. 30

W 3.()

≤ 0. 44

≤ 0. 48

0. 3()<C111 ≤(). 40

≤2. 6

≤0. 40

W0. 44

0. 40<C≤0. 50

≤2.4

W0. 35

≤0. 40

0. 50<Chl≤0. 60

W 2. 2

W0. 35

≤0. 40

0. 60<C≤0. 70

≤2. 2

≤ 0. 3()

&0. 35

0. 70<C111 ≤0. 80

≤2. 0

≤0. 26

≤0. 35

>0. 80

Wl. 8

≤0. 24

≤0. 30


续表 10.7.2-1


序 号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市查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5

外窗(包括 透明幕墙)

透光材料的灯见 光透射比τv

Cni<0. 40,"O. 50

Cm 0 40,Tv ^0. 30

各单一立面指标

(立面编号/窗墙面积比/ 可见光透射比

是□ 否□

是□ 否□

1/

2/

3/

4/

5/

6/

不够可力 附表

1/

2/

3/

4/

5/

6/

不够可力 附表

气密性能

帝墙

3

是□ 否□

是□ 否□

外窗

10层以下6级,10层 以上7

是□ 否□

是□ 否□

大堂命玻幕墻

非中空玻璃面积不应超过 同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和 玻璃幕墙)的15%

是□ 否□

是□ 否□

6

电梯

电梯控制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第4. 2. 17条的规定

是□ 否□

是□ 否□

7

冷却塔 围蔽

冷却塔进风空间设有围蔽结构时, 应符合本标准第4. 2. 16条的规定,有效通风 面积应满足冷却塔的散热要求

是□ 否□

是□ 否□


续表 0.7.2-l


序 号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査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8

其他方能 措施

规划、朝向

1然通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权衡判断(不满足规定性指标时填写以下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屋面

传热系数K [W∕(m2 ∙ K)]

KwO. 7

是□ 否□

是□ 否□

2

外墙

传热系数K [W∕(m2 ∙ K)]

KWLo

是□ 否□

是□ 否□

3

单一立面 外窗

传热系数K

[W∕(rn2 -K)]

0. 40<C111 ≤0. 70 KW3.0

Cm >0. 70 KW2.6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 44

是□ 否□

是□ 否□

4

权衡计算

空调年能耗

参照建筑£C “L      kWh∕m2

设计建筑EC=       kWh∕m2

是□ 否□

是□ 否□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 Fl

建筑节能专项校审人

年 月 Fl

节能审查意见


注:建筑节能C项设计人、市查人签名栏必须由实际工作人员签名,不得代签


10.7.2-2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按规定性指标 □按性能化指标)


工程名称: 层数:(地上)_层(地下)_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口期


1J-

审査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户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1

屋顶

传热系数K[W∕(t∏2 ∙K)] 热情性指标/

KWo.5(轻质),OW2.5

KWo.7(重质),。〉2.5

K =

D =

K =

D =

是□ 否□

是□ 否□

2

外墙(包括4 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好w/(nf ∙K)]

热惰性指标0

KWo.8(轻质)QW2.5

KW1.5(重质),n>2. 5

K =

O =

K =

D =

是□ 否□

是□ 否□

3

屋顶透明 部分(水产 天窗、采 光顶)

面积占屋顶面积的比例

≤ 10%

是□ 否□

是□ 否□

传热系数K

[W∕(n/ ∙ K)]

W3. 0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SHGC

≤0. 3

是□ 否□

4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

外挑楼板___________

KW 1.50

是□ 否□

是□ 否□

5

外窗(包括 透明幕墙)

传热 系数 K

太阳 得热 系数 SHGC

窗墙比C1

传热系数 K[ W/

(m2 ∙ K)]

太阳得热系数

各单一立面指标 (立面编号/朝向/ 窗墙面积比/K/SHCC

是□ 否□

是□ 否□

东、南、 西向

北向

GWo.20 —

W5.2

≤0. 40

1/

2/

3/

4/

5/

6/

不够可另 附表

1/

2/

3/

4/

5/

6/

不够可另 附表

0. 20<C≤0. 30

≤4. 0

≤ 0. 40

W 0. 40

0. 30<C111 ≤0. 40

≤3. 0

W0. 35

≤0. 40

0. 40<C≤0. 50

W2,7

≤0. 35

WO. 40

0. 50<C≤0. 60

W2. 5

≤0. 26

≤0. 35

S 60" W0. 7()

W2. 5

<0. 24

≤ 0. 3()

0. 70<Clll ≤0. 80

≤2.5

WO. 22

≤0. 26

Cm >0. 80

≤2. 0-

≤0. 18

≤0. 26


续表 0.7.2-2


序 号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5

外窗(包括 透明幕墙)

透光材料的U/见 光透射比鼠

Cni <0. 40,τv ^0. 50

Cm ^0. 40,0. 30

各单一立面指标 (立面编号/窗墙面积比/ 可见光透射比

是□ 否□

是□ 否□

1/

2/

3/

4/

5/

6/

不够可为 附表

1/

2/

3/

4/

5/

6/

不够可另 附表

气密性能

寻墙

3

是□ 否□

是□ 否□

外窗

10层以下6级,10层 以上7

是□ 否□

是□ 否□

大堂哈玻幕墙

非中空玻璃面积不应超过 同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和 玻璃幕墙)的15%

是□ 否□

是□ 否□

6

电梯

电梯控制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第4. 2. 17条的规定

是□ 否□

是□ 否□

7

冷却塔 围蔽

冷却塔进风空间设有围蔽结构时,

应符合本标准第4. 2. 16条的规定,有效通风 面积应满足冷却塔的散热要求

是□ 否□

是□ 否□


续表 10.7.2-2


序 号

审査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査人 填写)

图纸

计算书

8

其他方能 措施

规划、朝向

口然通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衡判断(不满足规定性指标时填写以下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屋面

传热系数K [W∕(m2 ∙ K)]

S0. 7

是□ 否□

是□ 否□

2

外墙

传热系数K [W∕(m2 ∙ K)]

Wl.5

是□ 否□

是□ 否□

3

单一立面 外窗

传热系数K

[W∕( m2 ∙ K)]

0. 40<C'lu ≤0. 70 KW4. 0

Cm >0. 70

KW3.0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 SIIGC

wθ∙ 44

是□ 否□

是□ 否□

4

权衡计算

空调年能耗

参照建筑£e"L      kwh/m2

设计建筑EC=       kWh∕m2

是□ 否□

是□ 否□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日

建筑节能专项校审人

年 月 H

节能审査意见


注:建筑节能C项设计人、市查人签名栏必须由实际工作人员签名,不得代签


10.7.2-3夏热冬冷地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


工程名称: 层数:(地上)_层(地下)_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口期


序 号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IT

方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填写)

I

屋顶

传热系数K[W∕(n/ ∙ K)]

WO. 7

是□ 否□

是□ 否□

2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W∕(m? ∙ K)]

W 1.0

是□ 否□

是□ 否□

3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传热系数KN/(m2 ∙ K)]

W3.0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SHGC

wθ∙ 52

是□ 否□

是□ 杏□

4

屋顶透明部分 (水平天窗、采光顶)

传热系数K[W∕(n/ ∙ K)]

W3.0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S"GC

W0. 35

是□ 否□

是□ 否□

5

其他IT能措施

规划、朝向

自然通风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日

建筑节能专项校核人

年 月日

节能审查意见

节能审杏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审査人


8;


注:1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审査人签名栏必须由实际工作人员签名,不得代签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的公共建筑,为乙类建筑C


10.7.2-4夏热冬暖地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表


工程名称: 层数:(地上)一层(地下)_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口期


序 号

审查内容

规定指标

设计指标

设计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填写)

I

屋顶

传热系数K[W∕(n/ ∙ K)]

Wθ∙9

是□ 否□

是□ 否□

2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W∕(m? ∙ K)]

≤1.5

是□ 否□

是□ 否□

3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传热系数KN/(π? ∙ K)]

≤4. 0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SHCC

WO. 48

是□ 否□

是□ 否□

4

屋顶透明部分 (水平天窗、采光顶)

传热系数K[W∕(n/ ∙ K)]

W4.()

是□ 否□

是□ 否□

太阳得热系数5GC

W0. 30

是□ 否□

是□ 否□

5

其他行能措施

规划、朝向

自然通风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日

建筑节能专项校核人

年 月日

节能审查意见

节能审査单位

建筑节能专项审査人


注:1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人、审杳人签名栏必须由实际「.作人员签名,不得代签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nf的公共建筑,为乙类建筑


10. 7. 2-5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审查表


工程名称: 层数:(地上)一层(地下)一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日期


序 号

审查内容

方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自评价

IY能 措施

IT能判断 (审杳人填)

1

负荷计算

提供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书

是□ 否□

是□否□

2

锅炉的额定热 效率应符合本 标准笫5. 2. 4 条的规定

锅炉类型 及燃料 种类

锅炉额定蒸发量D(t/h)/ 额定热功率O(MW)

是□ 杏□

是□ 否□

D<l∕

Q<0" 7

IWoW 2/0. 7 W QWl.4

2<∕9<

6/1.4<

Q<4. 2

6 WOW 8/4. 2 ≤ QW5.6

8<Z)W 20/5. 6<

QW 14. 0

O>20∕

Q>14. 0

燃油 燃气 锅炉

重 油

86

88

Yltl

88

90

燃 气

88

90



续表 10.7.2-5


序 号

审查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自评价

节能 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填)

3

冷热源方式

类型

额定制冷量 CC(kW)

COP

限值

(W/W)

EER-sysX C w∕w)

设计

COP

设计

EER-Sys

计算系统 综合限值 EER-sysZX

设计 EER-SYS

是□ 否□

是□ 否□

电驱动水冷冷 水机组性能系 数应符合本标 准第5. 2. 7条 的规定;冷源系 统能效系数应 符合本标准第

5.2. 8条的规定

活塞式/ 涡旋式

CCW 528

4. 40

3. 40

系统1

螺杆式

CcW 528

5.30

3. 70

528<CCW1163

5. 60

3. 90

系统2

CC>1163

5. 80

4. 10

离心式

CC≤1163

5. 60

4. 00

系统3

1163<C'C≤2110

5. 8()

4. 10

CC>2110

5.90

4. 20

电驱动风冷或 蒸发冷却式冷 水机组性能系 数应符合本标 准第5. 2. 7条 的规定;冷源系 统能效系数应 符合本标准 第5.2.8

的规定

活塞式/ 涡旋式

CCW50

3.00

2. 70

系统4

是□ 否□

是□ 否□

CC>5O

3. 20

2. 80

螺杆式

CCv 5()

3. OO

2. 80

系统5

CC>50

3.20

2. 90


续表 0.7.2-5


序 号

审查内容

节能扌旨标

设计值

设计 白评价

IY能 措施

IT能判断 (审查人填)

3

制冷量大于

7. IkW电驱动 单元式空调机 性能系数应符 合本标准第

5. 2, 9条的规定

类型

名义制冷量

Cc (kW)

能效比 (W/W)

是□ 否□

是□ 否□

风冷式 单元式 空调机

单冷型

(SEER, Wh/Wh)

7WCCW 14

2. 90

"〉14

2. 70

热泵型

(APF, Wh/Wh)

7CCW 14

2. 70

CC>14

2. 60

水冷式单元式空调机 (TPLV,W∕W)

"〉14

3. 70

7 WCCN 14

3. 30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 房用单元式空调机 (AEER,W∕W)

风冷式

3. 00

水冷式

3. 50

乙二醇经济冷却式

3. 20

风冷双冷源式

2. 90

水冷双冷源式

3.40

通讯基站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CoP,W/W)

2. 80

恒温」叵湿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AEER,W/W)

3. 00

多联式空调 (热泵)机组制 冷综合性能系 数应符合本标 准第5.2. 12条 的规定

名义制冷量CC(k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PLP(C)

是□ 否□

是□ 否□

CCW 28

4. 30

28<CC≤84

4. 20

CC>84

4. 00



续表 10.7.2-5


序 号

审查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门评价

IY能 措施

IT能判断 (审查人填)

4

空调冷热水系 统的最大输送 能效比应符合 本标准第5.3.4 条的规定

扬程

效率

、温差

空调冷热水管道:匹RW0. 0241

5

单位风量耗功 率应符合本标 准第5. 4. 9条 的规定

系统形式

吗限值二 W∕(m'∕h)]

机械通风系统

0. 27

新风系统

0. 24

办公建筑定风量系统

0. 27

办公建筑变风量系统

0. 29

商业、酒店建筑全空气系统

0. 30

6

空调风管绝热 层的最小热阻 应符合本标准 第5,4. 11条 的规定

风管类型

风管最小热阻 [(m2 ∙ K)∕W]

一般空调风管

0. 81

低温风管

1. 14




续表 0.7.2-5


序 号

审查内容

节能扌旨标

设计值

设计 白评价

IY能 措施

IT能判断 (审查人填)

7

空调冷凝热 回收系统应 符合本标准 第5. 2. 15条 的规定

是否有集中空调系统

有□ 无□

设置冷凝 热回收 系统 是□否□

是□ 否□

是□ 否□

集中空调系统

空调面积m2)       ,10000

是□ 否□

有稳定的热水需求

是□ 否□

8

空调冷凝热回 收装置冷热能 综合能效比应 符合本标准第 5.2. 16条的 规定

冷热能综合能效比不低于同类型单冷设备空调 制冷能效比(或性能系数)的二级能效

冷热能综合能效比 设计值

是□ 否□

是□ 否□

同类型单冷设备名称

能效比(或性能系数)限值

设计 单位

暖通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   口

暖通节能专项校核人

年 月   日

节能 市查 意见

W

审査 单位

暖通节能专项审査人

年 月   日


10. 7. 2-6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审查表

工程名称: 层数:(地卜.)一层(地下)一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口期


序号

审査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白评

节能

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填)

1

空气源热泵热 水机组性能系 数应符合本标 准第6. 3. 3条 的规定

制热量

H(kW)

热水机型式

性能系数W/W)

是□ 否□

是□ 否□

普通型

低温型

H10

一次加热型

4. 40

3.70

循环

加热

不提供水泵

4. 40

3. 70

提供水泵

4. 3()

3. 60

2

热水锅炉的额 定热效率应符 合木标准第

5. 2. 4条的规定

锅炉类 型及燃 料.种类

锅炉额定蒸发量"t/h)/额定热功率Q(MW)

是□ 否□

是□ 否□

。<1/

()<0. 7

IWoW

2/0. 7 W

0W1.4

2<D<

6/1. 4<

Q<4. 2

6W OW 8/4. 2 W ()≤5.6

8<D≤ 20/5. 6< QWI4.0

O >20/

Q>14. 0

燃油 燃气 锅炉

重 油

86

88

轻 油

88

90

燃 气

88

90


续表 0.7.2-6


序号

审查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自评

节能 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査人填)

3

生活热水热源 系统符合本标 准第6. 3. 1条 的规定

是否有集中空调系统

有□ 无□

设置冷 凝热回 收系统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集中 空调 系统

空调面积a?)

>10000

是□ 否□

全年方稳定的热水需求

是□ 否□

设计 单位

给水排水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 H

给水排水节能专项校核人

年 月   日

节能 审查 意见

节能 市查 单位

给水排水节能专项审查人

年 月   口


^工程名称:


10. 7. 2-7 建筑电气系统节能审查表

层数:(地上.)一层(地下)一层  总建筑面积: 设计口期


序号

市查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查人填)

1

变压器 能效值应 符合本标 准第7. 2. 4 条的规定

变压器型号 规格

(kV ∙ A)

空载损耗节 能评价值 (W)

负载损耗节 能评价值 (W)

空载损耗 (W)

负载损耗 (W)

是□ 否□

是□ 否□

2

照明功 率密度值 应符合本 标准第 7.3. 1条的 规定

房间类型

《建筑照明 设计标准》 GB 50034-2013 照度标准 值(Ix)

照明功率 密度现行值 (WZm2 )

照度值(%)

功率密度值 (W∕m2)

是□ 否□

是□

否□

主要 功能 厉间

通用 房间 或场 所


续表 0.7.2-7


序号

审查内容

节能指标

设计值

设计 自评

节’能措施

节能判断

(审査人填)

3

分项计 量应符合 本标准第 7. 6. 1 条、 7. 6. 3条的 规定

建筑性质

设置分项计量 系统的建筑面 积下限11)

设计面积 (m2

是否设置分 项计量系统

用电分项是 否符合本标 准表7. 6. 3 的规定

是□ 否□

是□ 否□

国家机关办公

2 3000

是□ 否□

是□ 否口

其他公共建筑

⅛= 20000

不属于上述建筑类型及面积要求 范围的公共建筑

是□

设计单位

电气节能专项设计人

年 月   日

电气节能专项校核人

年 月 H

节能审 查意见

方能审查 单位

电气节能专项审查人

年 月 Fl



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A. 0.1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 计规范》GB 5017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A. 0.2对于一般建筑,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也可按下式进行 计算:

K = φKp                  (A. 0.2)

式中K——外墙平均传热系数[w/(n? ∙ K)]

KP——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n/ ∙ K)]

φ—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A. 0.3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中可按表A. 0.3 取值。


A.0.3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0


气候分区

外保温

夹心保温(自保温)

内保温

夏热冬冷地区

1.20

1.40

1.30

夏热冬暖地区

1.20

1.40

1.30


76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B. 0.1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应采用能自动生成符合 本标准要求的参照建筑计算模型的专用计算软件,软件应具有下 列功能:

1全年8760h逐时负荷计算;

2分别逐时设置工作日和节假日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 设备功率、室内温度、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

3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

4计算10个以上建筑分区;

5直接生成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计算报告。

B. 0. 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应以参照建筑与设计建 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总耗电量作为其能耗判断的依据。参照建筑 与设计建筑的供暖耗煤量和耗气量应折算为耗电量。

B. 0.3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能耗应采用同一 软件计算,气象参数均应采用典型气象年数据。

B. 0.4计算设计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 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应与建筑设计 文件一致;

2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应按全年运行的两管制风机盘管系 统设置。建筑功能区除设计文件明确为非空调区外,均应按设置 供暖和空气调节计算;

3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 功率密度值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

77


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 按表 B. 0. 4-1 ~B. 0. 4-10 设置。


B.0.4-1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日运行时间


类别

系统工作时间

办公建筑

工作日

700~18Oo

节假1

宾馆建筑

全年

100~2400

商场建筑

全年

800-21 00

医疗建筑—门诊楼

全年

800~21 00

学校建筑—教学楼

工作日

700~1800

节假日


B. 0.4-2供暖空调区室内温度tC)


建筑

运行

运行

下列计算时刻(刻伊

擴空

调区室内设定温度

类别

时段

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工作日

空调

37

37

37

37

37

37

28

26

26

26

26

26

办公 建筑、 教学楼

供暖

5

5

5

5

5

12

18

20

20

20

20

20

节假日

空调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供暖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宾馆建筑、

全年

空调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住院部

供暖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商场建筑、

全年

空调

37

37

37

37

37

37

37

28

25

25

25

25

门诊楼

供暖

5

5

5

5

5

5

12

16

18

18

18

18

建筑

运行

运行

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室内设定温度(美)

类别

时段

模式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工作日

空调

26

26

26

26

26

26

37

37

37

37

37

37

办公 建筑、 教学楼

供暖

20

20

20

20

20

20

18

12

5

5

5

5

节假日

空调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供暖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78


续表 B. O. 4-2


建筑 类别

运行 时段

运行

模式

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室内设定温度(T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宾馆建筑、 住院部

全年

空调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供暖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商场建筑、 门诊楼

全年

空调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37

37

37

37

供暖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2

5

5

5


B.0.4-3照明功率密度值W/ι√)


_______建筑类别_______

______照明功率密度______

办公建筑

9.0

宾馆建筑

7.0

商场建筑

10.0

医疗建筑—门诊楼

9.0

学校建筑—教学楼

9.0


B. 0.4-4照明开关时间(%)


建筑类别

运行 吋段

下列

计算时刻(h)照明开关时f□J(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办公建筑、 教学楼

工作1

O

O

O

O

O

O

10

50

95

95

95

80

节假日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宾馆建筑、 住院部

全年

10

10

10

10

10

10

30

30

30

30

30

30

商场建筑、 门诊楼

全年

10

10

10

10

10

10

10

50

60

60

60

60

建筑类别

运行时段

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关时间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办公建筑、 教学楼

T作日

80

95

95

95

95

30

30

O

O

O

O

O

节假日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宾馆建筑、 住院部

全年

30

30

50

50

60

90

90

90

90

80

10

10

商场建筑、 门诊楼

全年

60

60

60

60

80

90

IOO

IOO

IOO

10

10

10


79


B.0.4-5不同类型房间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II?/人)


________建筑类别________

人均占有的建筑而积

办公建筑

10

宾馆建筑       -

25

商场建筑       -

8

医疗建筑—门诊楼      一

8

学校建筑—教学楼

6


B.0.4∙6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


建筑类别

运行 时段

下列计算时刻h)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办公建筑、

工作日

0

0

0

0

0

0

10

50

95

95

95

80

教学楼

节假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宾馆建筑、

全年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50

50

50

50

住院部

全年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商场建筑、

全年

0

0

0

0

0

0

0

20

50

80

80

80

门诊楼

全年

0

0

0

0

0

0

0

20

50

95

80

40

建筑类别

运行

下列计算时亥Mh)房间人方

、逐时在室率(%)

时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办公建筑、

工作日

80

95

95

95

95

30

30

0

0

0

0

0

教学楼

节假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宾馆建筑、

全年

50

50

50

50

50

50

70

70

70

70

70

70

住院部

全年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商场建筑、

全年

80

80

80

80

80

80

80

70

50

0

0

0

门诊楼

全年

20

50

60

60

20

20

0

0

0

0

0

0


B.0∙4.7不同类型房间人均新风量[II?/ (h 人)]


___________建筑类别___________

____新风量____

办公建筑

30

宾馆建筑

30

___________尚场建筑___________

30

医疗建筑—门诊楼

30

学校建筑—教学楼

___________30___________


80


B.0.4∙8新风运行情况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建筑类别

运行 时段

下列计算时刻(h)新风运行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办公建筑、 教学楼

工作日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节假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宾馆建筑、 住院部

全年

1

1

1

1

1

1

1

1

1

1

1

I

全年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商场建筑、 门诊楼

全年

0

0

0

0

0

0

0

1

1

1

1

I

全年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建筑类别

运行时段

下列计算时刻h)新风运行情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办公建筑、 教学楼

工作口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节假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宾馆建筑、 住院部

全年

1

1

1

1

1

1

1

1

1

1

1

I

全年

I

1

1

1

1

1

I

1

1

1

I

1

商场建筑、 门诊楼

全年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全年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B∙ 0.4-9不同类型房间电器设备功率密度W/n?)


建筑类别

电气设备功率

________办公建筑________

15

________宾馆建筑________

15

商^场建筑

13

医疗建筑—门诊楼

20

学校建筑—教学楼

5


B∙ 0.4-10电器设备逐时使用率(%)


建筑类别

运行 时段

卜.列计算时刻h)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

I

2

3

4

5

6

7

8

9

10

Il

12

办公建筑、 教学楼

T作日

0

0

0

0

0

0

10

50

95

95

95

50

节假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


续表 B. O. 4-10


建筑类别

运行 时段

卜列计算时刻(h)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

I

2

3

4

5

6

7

8

9

10

Il

12

宾馆建筑、

全年

O

0

0

O

O

0

O

O

O

O

O

O

住院部

全年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商场建筑、

全年

O

0

0

O

O

0

O

30

50

80

80

80

门诊楼

全年

O

0

0

O

O

0

O

20

50

95

80

40

建筑类别

运行

下列计算时刻h)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

时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办公建筑、

工作Il

50

95

95

95

95

30

30

O

O

O

O

O

教学楼

节假日

O

0

0

O

O

0

O

O

O

O

O

O

宾馆建筑、

全年

0

0

0

0

O

80

80

80

80

80

O

O

住院部

全年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商场建筑、

全年

80

80

80

80

80

80

80

70

50

O

O

O

门诊楼

全年

20

50

60

60

20

20

O

O

O

O

O

O


B. 0.5计算参照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建筑构造尺寸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2建筑围护结构做法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围护结构热 工性能参数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第4. 3节的规定;

3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 功率密度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 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 设计建筑一致;

4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应采用全年运行的两管制风机盘管 系统。供暖和空气调节区的设置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B. 0.6计算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供暖和空调总耗电量时, 空气调节系统冷源应采用电驱动冷水机组;夏热冬冷地区、夏热

82


冬暖地区供暖系统热源应采用燃气锅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年供暖和空调总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

E = EH+%              (B.O. 6-1)

式中E——全年供暖和空调总耗电量(kWh/m2)

EC——全年空调耗电量(kWh∕m2 )

EH——全年供暖耗电量(kWh∕m2 ) o

2全年空调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OC—全年累计耗冷量(通过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得到) (kWh)

A...总建筑面积(n/ )

SCOP1-——供冷系统综合性能系数,取2. 50o

3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全年供暖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

Qll

Ell =--------φ                ( B. 0. 6-3)

式中小-热媒为燃气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取0.75

公——标准天然气热值,取9. 87kWh/m3

3..天然气与标煤折算系数,取1.21 kgce∕m3 0


83


附录C围护结构统计方法规定


C. 0.1建筑面积I,应按各层外墙外包线围成的平面面积 的总和计算。包括半地下室面积,不包括地下室的面积。

C. 0.2屋顶面积,应按支承屋顶的外墙外包线围成的面积 计算。

C. 0.3外墙面积,应按不同立面分别计算。某一立面的外墙面 积,由该朝向的外表面积减去外窗面积构成。

C. 0.4外窗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取洞口面积。

C. 0.5外门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取洞口面积。

C. 0.6地面面积,应按外墙内侧围成的面积计算。

C. 0.7透明幕墙按外窗统计,其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 取洞口面积。

C. 0.8非透明幕墙面积按外墙统计,其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 计算,取洞口面积。

C. 0.9地板面积,应按外墙内侧围成的面积计算,并区分为接 触室外空气的地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部的地板。

C. 0.10墙体应按照如下规定进行分类和统计:

1墙体应按其热工性能进行分类,墙体中的梁、混凝土墙 (含混凝土柱)、混凝土凸窗板、填充墙等均应分类;

2各类墙体均应按朝向规定分別统计面积,只要墙体类型 (热惰性指标、传热系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同,均应分类 统计。

C. 0.11窗及透明部分门的面积应按朝向、窗类型(传热系数 和太阳得热系数不同)进行统计。遇到阳台、遮阳设施等,均应 计算其建筑外遮阳系数。

C. 0.12屋面应按类型(不同热惰性指标、传热系数、太阳辐 84


射吸收系数)进行统计。坡屋顶在计取外围护结构面积时应不包 括挑檐部分面积,坡屋顶上的天窗按水平天窗计算其实际窗 面积。

C. 0.13 围护结构总面积应为屋面面积、各个朝向的表面面积 的总和O


85



附录D典型外墙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


典型外墙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可参照表D. 0. 1 ~表D. 0. 36选取。


D.0.1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J1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5( mm)

深色外饰面 (pN0.5)墙体 K[W∕(m2 ∙ K)J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LW∕(m2 ∙ K)J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J

墙体/)(-)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Α [W∕(m ∙ K)]

2

200     <5

H

4

1.外抹灰层 25

2.钢筋混凝土 200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5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人网格布

20

1.39

1. 08

0. 98

2. 50

0. 042

25

1.23

0. 98

0. 89

2. 54

30

1. 09

0. 89

0. 82

2.58

2

250   3

4

1-外抹灰层   25

2.钢筋混凝土 250

3.模塑聚苯乙 δ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人网格布

20

1.34

1.05

0. 95

3.99

0. 042

25

1. 19

0. 95

0. 87

3.03

3()

1. 06

0. 87

0. 8()

3. ()8


D.0.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 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N0.5)墙休 KW/(n/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入 二W∕(m ∙ K)]

4 J      200    25

1.粉刷石膏抹 4 灰丿K人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

3.钢筋混凝土 200

4.内抹灰层   25

20

1.39

1.08

0. 97

2. 50

0. 042

25

1.21

0.98

0. 89

2. 54

30

1. 08

0. 89

0. 82

2. 62

4 δ     250

25

1.粉刷石膏抹 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知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钢筋混凝土 250

4.内抹灰层 25

20

1.33

1.05

0. 95

3.00

0. 042

25

1. 17

0. 95

0. 87

3.07

30

1. 05

0. 87

0. 80

3. 11


D.0.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J1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o(-)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5

200    3

4

1.外抹灰层   25

2.钢筋混凝土 200

3.挤知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入网格布

20

1. 3()

0. 92

0. 85

2. 51

0. 03

25

1. 13

0. 82

0. 76

2.56

30

1.00

0. 73

0. 68

2. 60

1.外抹灰层 25

2.钢筋混凝土 250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ð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人网格布

15

1.46

1.03

0. 93

2. 96

0. 037

.5

250    5

4

20

1.25

0. 90

0. 83

3.00

25

1. 10

0. 80

0. 74

3.05

30

0. 97

0. 72

0. 67

3.09


D.0.4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 mm)

深色外饰面 (p*O.5)墙休 KW/(n/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b        200      25

1.粉刷石膏抹, 灰丿K人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C

3.钢筋混凝土 200

4.内抹灰层   25

15

1. 34

1.06

0. 96

2. 52

0. 03

20

1. 13

0. 92

0. 84

2. 58

25

0. 98

0. 82

0. 76

2. 63

30

0. 86

0. 73

0. 68

2. 68

4 5       250     25

1.粉刷石膏抹

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钢筋混凝土 250

4.内抹灰层 25

15

1. 29

1.03

0. 93

3.02

0. 03

20

I. 09

0. 90

0. 82

3.07

25

0. 95

0. 80

0. 74

3. 12

30

0. 84

0. 72

0. 67

3. 18


D.0.5 灰砂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l22)


基本构造图东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mm)

深色外饰面 (p2 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入 W/(m ∙ K)]

25     180   34

1.外抹灰层   25

2.灰砂砖     180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人网格布

15

1.48

1. 14

1. ()3

2. 59

0. 042

20

1. 29

1. ()3

0. 93

2. 61

25

1. 15

0. 93

0. 85

2. 68


D.0.6灰砂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5      180    25

1.粉刷石膏抹, 灰压人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灰砂砖     180

4•内抹灰层   25

15

1.48

1. 14

1.03

2. 60

0. 042

20

1.29

1.03

0. 93

2.61

25

1. 14

0. 93

0. 85

2. 68


D.0.7灰砂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l22)


基本构造图东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mm)

深色外饰面 (Peo.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入 W/(m ∙ K)]

25      180 δ 4

1.外抹灰层   25

2.灰砂砖     180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人网格布

15

1.42

1.01

0. 92

2. 57

0. 037

20

I. 22

0. 88

0. 81

2. 62

25

1. 07

0. 79

0. 73

2. 66


D.0.8灰砂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ð( mm)

深色外饰血 (p*0.5)墙休 K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5       180

25

L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灰砂砖     180

4∙内抹灰层   25

15

1. 26

1.01

0. 91

2. 63

0. 03

20

1.07

0. 88

0. 81

2. 68

25

0. 93

0. 79

0. 73

2.73


is


D.0.9 混凝土空心砌块(单排孔)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5     190    25

1.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

3.混凝土空心

砖(单排孔)

4.内抹灰层 25

15

1.44

1.12

1.01

1. 88

0. 042

20

1. 26

1. 01

0. 91

1.90

25

1. 12

0. 92

0. 84

1.97


D. 0.10混凝土空心砌块(双排孔)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 m m )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i" ∙ K)]

浅色外饰面

(p<Q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u?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λ [W∕(m ∙ K)]

4 J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混凝上空心

砖(双排孔)

4.内抹灰层   25

15

1. 33

1.05

0. 95

2. 31

0. 042

20

1. 18

0. 95

0. 87

2. 33

25

1. 05

0. 87

0. 8()

2. 40


D.0. 11混凝土空心砌块(双排孔)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O.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混凝土空心

砖(双排孔)

4.内抹灰层 25

10

1.37

1. 07

0. 97

2. 29

0. 03

1

1

Γ

15

1. 15

0. 93

0. 85

2. 35

20

0. 99

0. 83

0. 76

2. 40

25

0. 87

0. 74

0. 69

2. 45


D.0.12混凝土空心砌块(三排孔)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 m m )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i" ∙ K)]

浅色外饰面 (PeO.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In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混凝土空心 破(三排孔)

4.内抹灰层 25

15

1. 31

1.04

0. 94

2.41

0. 037

20

I. 16

0. 94

0. 86

2. 43

25

1. 04

0. 86

0. 79

2. 50


D.0.13混凝土空心砌块(三排孔)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 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b 190 2f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混凝土空心

砖(三排孔)

4.内抹灰层 25

10

1.34

1.06

0. 96

2. 39

0. ()3

15

1. 13

0. 92

0. 84

2. 45

20

0. 98

0. 82

0. 76

2. 50


D. 0.14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 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Q5)墙体 K

[W∕(πι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i"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Λ [W∕(m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陶粒混凝上

空心砌块

4.内抹灰层 25

10

1. 24

0. 99

0. 90

3. 24

0. 042

15

I. 10

0. 90

0. 83

3. 29

20

0. 99

0. 83

0. 77

3. 30


D.0. 15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O.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陶粒混凝土 空心砌块

4.内抹加星   25

10

1. 13

0. 92

0. 84

3.26

0. 03

r

15

0. 97

0. 82

0. 75

3. 32

20

0. 86

0.73

0. 68

3. 37


D. 0.16陶粒混凝土实心砌块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 m m )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i" ∙ K)]

浅色外饰面 (PeO.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In ∙ K)]

43    190

5

:内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陶粒混凝上 实心砌块

4•内抹灰层   25

10

1. 30

1.03

0. 94

3.07

0. 042

15

1. 15

0. 93

0. 85

3. 1 I

20

1. 03

0. 86

0. 79

3. 13


^


D.0. 17陶粒混凝土实心砌块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O(-)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3     190

2

5

L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陶粒混凝土 190

实心砌块

4.内抹灰层 25

10

1. 18

0. 95

0. 87

3.09

0. ()3

15

1. 01

0. 84

0. 7S

3. 15

20

0. 89

0. 75

0. 70

3.20


D∙0. 18 加气混凝土砌块(700kg/n?)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 热工参数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lJl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Q5)墙体 K

[W∕(πι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i"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Λ [W∕(m ∙ K)]

25 190 3

Ill

4

L外抹灰层  2T

2,加气混凝十.Ig。 砌块(700kg∕m3)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

4.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0

0. 93

0. 78

0. 73

3.48

0. 042

10

0. 78

0. 68

0. 64

3.57

15

0. 73

0. 64

0. 60

3.61

20

0. 68

0. 60

0. 56

3.63



D.0.19加气混凝土砌块(7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0.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      19()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加气混凝土[go 砌块(700k"m3)

4.内抹灰层 25

0

0. 93

0. 78

0. 73

3.49

0. 042

IO

0. 78

0. 68

0. 63

3.57

15

0. 73

0. 63

0. 60

3. 62

20

0. 68

0. 60

0. 56

3.63


D.0.20加气混凝土砌块(7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l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 m m )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i" ∙ K)]

浅色外饰面 (PeO.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In ∙ K)]

25    190    3 4

L外抹灰层  2T

2,加气混凝十〔go 砌块(700kg∕∏√)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0

0. 93

0. 78

0. 73

3.48

0.03

10

0. 74

0. 64

0. 60

3.59

15

0. 67

0. 59

0. 56

3.64

20

0. 61

0. 55

0. 52

3.70



D.0.21加气混凝土砌块(7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o(-)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5     190

:*∙ Li

• •• • •...

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加气混凝土[go 砌块(700k"m3)

4.内抹灰层 25

0

0. 93

0. 78

0. 73

3.49

0. ()3

IO

0. 74

0. 64

0. 60

3.59

15

0. 67

0. 59

0. 56

3. 65

20

0. 61

0. 55

0. 52

3. 70


D.0.22加气混凝土砌块(500kg/n?)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J1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Q5)墙体 K

[W∕(πι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i"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Λ [W∕(m ∙ K)]

24

19() J

4

L外抹灰层  2T

2,加气混凝十.Ig。 砌块(500kg∕m3)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

4.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0

0. 82

0. 7 I

0. 66

3. 19

0. 042

10

0. 71

0. 62

0. 58

3.28

15

0. 66

0.58

0. 55

3. 32

20

0. 62

0. 55

0. 52

3. 34


D.0.23加气混凝土砌块(5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O.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加气混凝土[go 砌块(500k"m3)

4.内抹灰层 25

0

0. 82

0. 71

0. 66

3. 20

0. 042

IO

0. 71

0. 62

0. 58

3.28

15

0. 66

0. 58

0. 55

3. 32

20

0. 62

0. 55

0. 52

3. 34


D.0.24加气混凝土砌块(5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l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3 ( m m )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i" ∙ K)]

浅色外饰面 (PeO.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In ∙ K)]

25

Ivo b

∙∙∙.∙.∙∙.∙ ∙∙.∙

4

L外抹灰层 2T

2.加气混凝土

、    190

砌块(500kg∕nJ)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4 灰压入网格布

0

0. 82

0. 71

0. 66

3. 19

0.03

10

0. 67

0. 59

0. 56

3. 30

15

0. 61

0.55

0. 52

3. 35

20

0. 57

0. 51

0. 48

3.41


7        表D.0∙25加气混凝土砌块(500kg/m3)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S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3   190

25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加气混凝土[go 砌块(500k"m3)

4.内抹灰层   25

0

0. 82

0. 71

0. 66

3. 20

0. 03

IO

0. 67

0. 59

0. 56

3. 30

15

0. 61

0. 55

0. 52

3. 36

20

0. 57

0. 51

0. 48

3.41


D.0.26黏土空心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I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25

外『

180 δ

4

1.外抹灰层 25

2.黏上空心砖18()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IO

1.39

1.09

0. 98

2.55

0. 042

15

1. 22

0. 98

0. 89

2.59

20

1.09

0. 89

0. 82

2.61


D. 0.27 黏土空心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O.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 5     180

2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黏土空心砖180

4•内抹灰层   25

10

1.38

1.08

0. 98

2. 55

0. 042

15

1. 22

0. 98

0. 89

2. 60

20

1. 09

0. 89

0. 82

2.61


D.0.28黏土空心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J1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25

L

180      <5

4

1.外抹灰层   25

2.黏上空心砖18()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10

1.25

1.00

0. 91

2. 95

0. ()3

15

1. 06

0. 88

0. 81

3.00

20

0. 93

0. 78

0. 73

3.05


7            表D.0.29黏土空心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3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o(-)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δ 180

25

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黏土空心砖180

4.内抹灰层   25

10

1.25

1.00

0. 91

2. 95

0. 03

15

1. 06

0. 88

0. 81

3. 00

20

0. 93

0. 78

0. 72

3.06


D.0.30 黏土多孔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IJI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25

外卜

180 B a

4

1.外抹灰层 25

2.黏上多孔砖180

3.模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IO

1.39

1.09

0. 98

2.55

0. 042

15

1. 22

0. 98

0. 89

2.59

20

1.09

0. 89

0. 82

2.61


D. 0.31黏土多孔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模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I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O.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堵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A [W∕(m ∙ K)]

4 5      180

2.

L粉刷石膏抹4 灰压入网格布

2•模塑聚苯乙 烯泡沬板      ‘

3.黏土多孔砖180

4•内抹灰层   25

10

1.38

1.08

0. 98

2. 55

0. 042

15

1. 22

0. 98

0. 89

2. 60

20

1.09

0. 89

0. 82

2.61


D.0.32 黏土多孔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内保温)热工参数表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J122)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0∙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25

180     <5

H

1.外抹灰层   25

2.黏上多孔砖18()

3.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4.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10

1.25

1.00

0. 91

2. 95

0. ()3

15

1. 06

0. 88

0. 81

3.00

20

0. 93

0. 78

0. 73

3.05


           表D.0.33黏土多孔砖墙(增强粉刷石膏挤塑聚苯板外保温)热工参数表

<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IOJl21)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2().5)墙体 MW/(n∕ ∙ K)l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fW∕(m2 ∙ K)l

东、西外遮阳 墙体 AT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4 6    180

2^

1∙粉刷石膏抹, 灰压入网格布

2.挤塑聚苯乙

烯泡沫板

3.黏土多孔砖180

4•内抹灰层 25

10

1.25

1.00

0. 91

2. 95

0. 03

15

1. 06

0. 88

0. 81

3.00

20

0. 93

0. 78

0. 72

3.06


D.0.34页岩空心砖(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保温)(企业标准)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面 (p0∙5)墙体 A[W7(m2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tt

K 7

1•水泥砂浆 20

2.抗裂砂浆

4

(网格布)

3.玻化微珠无机

保温砂浆(外保温)

4.页岩空心砖200

5.内抹灰层 20

15

1. 37

1.22

0. 86

3. 51

0. 07

20

1. 26

1.07

0. 99

3.59

30

1. 09

0. 89

0. 75

3.74


续表D.0. 34


基本构造图东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面 (p20.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5

Z

1.水泥砂浆   20

2.页岩空心1200

3.水泥砂浆   IO

4.玻化微珠无机

保温砂浆(内保温)

5.抗裂砂浆

(网格布)       -

6.石灰水泥砂

20

浆(混合砂浆)

15

1. 34

1.25

1. 06

3. 64

0. 07

20

1. 24

1. 12

0. 97

3.72

30

1.08

0. 89

0. 75

3. 88


注:本表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传,如黏土多孔砖、加气混凝砌块、陶粒混泥土砌块、灰砂砖等


δ


D.0.35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玻化微珠无机保温砂浆)(企业标准)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5( mm)

深色外饰面 (p2 0.5)墙体 K[W∕(m2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 ∙ K)]

墙体D(-)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入 [W∕(m ∙ K)]

1.抗裂砂浆 ,

4

(网格布)

2.玻化微珠 无机保温砂浆 3 (外保温)

3.钢筋混 200

凝上

4.内抹灰层 25

30

1.45

1. 36

1.23

2. 99

0. 07


续表D.0. 35


基本构造图示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δ( mm)

深色外饰血 (pN().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Vo.5)墙体 K fW∕(m2 ∙ K)l

东、西外遮阳 墙体 ATW/(n∕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人 [W∕(m ∙ K)]

1.钢筋混 凝土

4

2.水泥砂浆

δ

I1I

3.玻化微珠 无机保温砂浆 (内保温)

250

30

1.43

1. 32

1. 19

3. 12

0. 07

4.抗裂砂浆 (网格布)

25


7


D.0.36 普通混凝土多孔砖墙(岩棉、矿棉、玻璃棉板外保温)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0J121)


基本构造图不

墙体构造层

保温层厚 ð( mm)

深色外饰面 (p2 0.5)墙体 k[w/(m/ ∙ K)]

浅色外饰面 (p<0∙5)墙体 K [W∕(m2 ∙ K)]

东、西外遮阳 墙体 K[W∕(m2 ∙ K)]

墙体0(-)

绝热材料导热 系数最高值入 W/(m ∙ K)]

,∣ι"

■I'            ,■ * f∣ι

1 I1I

I."

1 •水泥砂浆 20

2.粘结型胶 20

粉聚苯颗粒

3.岩棉、矿

棉、玻璃棉板   ð

4.抗裂砂浆 5

(网格布)      、

5,普通混凝 200

土多孔砖墙

6•内抹灰层  20

10

1. 16

1.08

0. 90

3.99

0. 045

20

1. 09

0. 96

0. 84

3. 29

30

0. 79

0. 67

0. 58

3.46

40

0. 69

0.55

0. 46

3.63


注:本表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传,如钢筋混凝土、黏十多孔传、加气混凝砌块、陶粒混泥土砌块、灰砂传等


附录E典型屋面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


典型屋面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可参照表E.O. 1~E.O. 19选取。

E.0.1刚性防水屋面(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δ (mm)

屋面K

[W∕(m2 • K)]

浅色屋面K

[W∕(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Γ W∕(m2 • K)]

屋面。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H

1.混凝土防水层40

2.白灰砂浆隔离层10

3•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4.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5.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6.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b

7.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00

40

0. 83

().71

0. 66

0.6()

3.25

0. ()42


7


续表E. O. 1


基本构造图示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m2 • K)]

屋面D (-)

屋血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S

L 1 2水泥砂浆保护

15

2.混凝上防水层40

3.白灰砂浆隔离层10

4.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5.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6.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7.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3

8.钢筋混凝土屋面板IOO

40

0. 82

0. 7()

0.66

0.6()

3.44

Il

0. ()42


E.0.2刚性防水屋面(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混凝土防水层40

2.白灰砂浆隔离层10

3.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4.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5.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6.挤塑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3

7.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00

40

0.78

0.68

0.63

0.58

3. 34

II

0.03


7


续表E. O. 2


基本构造图示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Bl2 • K)]

屋面。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 1 2水泥砂浆保护 层15

2.混凝土防水层40

3.白灰砂浆隔离层10

4•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5.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6.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7.挤塑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3

8.钢筋混凝土屋面板IOO

40

0. 78

0.68

0.63

0.58

3. 52

0.03

、退凄飘飘為規胸規規規規凄飘轉輿柵胸規■


E.0.3蓄水屋面(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tgp^---

1.钢筋混凝土水池底板50

2.白灰砂浆隔离层10

3.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4.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5.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6.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5

7.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20

0. 83

3. 17

II

0.04

30

0.71

3.25

MPM

40

0.62

3. 34


E.0.4蓄水屋面(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

≡≡≡⅞≡

1.钢筋混凝上水池底板5()

2.白灰砂浆隔禽层10

3.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4.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5.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6.挤塑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5

7.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15

0. 82

3.16

II

0.03

25

0. 67

3.26

30

0.61

3. 32

40

0. 52

3.42


E.0.5蓄水屋面(泡沫玻璃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

1.钢筋混凝土水池底板5(}

2.白灰砂浆隔离层10

3•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4.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5.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6.泡沫玻璃板保温隔热 层»

7.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30

0.81

3. 36

II

0.058

40

0. 72

3.48


E.0.6覆土种植屋面(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

1.种植介质一

2.上工布过滤层一

3.陶粒或卵石排水层IOO

4.混凝土防水层40

5.白灰砂浆隔离层10

6.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8∙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9.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b

10.现浇钢筋混凝土屋血 板100

10

0. 82

4.22

II

0.042

25

0.66

4. 35

^

30

0.62

4. 39

40

0. 55

4.48


E.0.7覆土种植屋面(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勿不勿?"?勿¥

1.种植介质—

2.上工布过滤层一

3.陶粒或卵石排水层IOO

4.混凝土防水层40

5.白灰砂浆隔离层10

6.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8∙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9.挤知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δ

10.现浇钢筋混凝上屋面 板100

IO

0. 77

4.24

II

0.03

25

0. 59

4.40

30

0.54

4.45

40

0.47

4.56


E.0.8覆土种植屋面(泡沫玻璃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 r / F / r / r

1.种植介质一

2.上工布过滤层一

3.陶粒或卵石排水层IOO

4.混凝土防水层40

5.白灰砂浆隔离层10

6.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8.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9.泡沫玻璃板保温隔热 层δ

10.现浇钢筋混凝上屋面 板100

10

0. 86

4.25

II

0.058

25

0. 73

4.43

30

0.69

4.49

40

0.63

4.61


E.0.9覆土种植屋面(水泥膨胀蛭石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

屋面K

[W∕(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nɪ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血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 A[W∕ (m ∙ K)]

1.种植介质一

2.上工布过滤层一

3.陶粒或卵石排水层IOO

4.混凝土防水层40

5.白灰砂浆隔离层10

6.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8∙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9•水泥膨胀蛭石板保温隔 热层3

10.现浇钢筋混凝上屋面 板100

25

0. 88

4.49

II

0. 14

30

0. 86

4. 56

40

0. 83

4.70



E.0.10覆土种植屋面(水泥膨胀珍珠岩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J201)


基本构造图TK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m2

K)]

遮阳屋面K [W/ (n/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yy 〃尹">

1.种植介质—

2.上工布过滤层一

3.陶粒或卵石排水层100

4.混凝土防水层40

5.白灰砂浆隔离层10

6.卷材/涂膜防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8. 1 8水泥陶粒找坡层平 均厚度80

9.水泥膨胀珍珠岩板保温 隔热层δ

10.现浇钢筋混凝上屋面 板100

25

0.89

4.52

II

0.16

30

0.88

4.60

40

0. 85

4.75


E.0.11 一般坡屋面(砂浆卧瓦)(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J202-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块瓦一

2. 1 3水泥砂浆卧瓦

20

3. 1 3水泥砂浆找平

20

4.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3

5.高聚物改性沥防 水层一

6.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15

7.钢筋混凝土屋血板100

40

0. 89

0.76

0. 70

0.64

2.27

II

0.042

50

0.66

0. 58

0. 55

0.51

2.45

60

0. 58

0. 52

0. 50

0.46

2. 53


E.0.12 一般坡屋面(砂浆卧瓦)(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J202U)


基本构造图示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rn )

屋面K

[W∕(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1储∙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块瓦20

2. 1 3水泥砂浆卧瓦 层20

3.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20

4.挤知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5

5•高聚物改性沥青防 水层一

6.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15

7.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00

30

0. 86

0.73

0. 68

0.62

2. 25

11

0.03

40

0. 70

0.61

0. 58

0.53

2. 36

50

0. 50

0.45

0.44

0.41

2. 57

60

0.44

0.40

0. 39

0. 37

2.68


E.0.13 一般坡屋面(挂瓦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J202-1)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丿

1.块瓦20

2.挂瓦条一

3.顺水条一

4. C15细石混凝土找平 层35

5.聚苯乙烯保温隔热层<3

6.高聚物改性沥防 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15

8.钢筋混凝土屋血板100

40

0. 80

0. 69

0.64

0.59

2. 14

II

0.042

50

0.69

0.61

0. 57

0.53

2. 23

60

0.61

0.54

().51

0.48

2.31


E.0.14 一般坡屋面(挂瓦条)(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9J202J)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块瓦20

2.挂瓦条一

3.顺水条一

4. C15细石混凝土找平 层35

5.挤塑聚苯乙烯保温隔热 层5

6•高聚物改性沥青防 水层一

7.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15

8.钢筋混凝上屋面板I(M)

30

0. 77

0. 67

0. 63

0.57

2. 12

II

0.03

40

0.64

0.57

0. 54

0.50

2.23

50

0.54

0.49

0.47

0.44

2. 33

60

0.47

0.43

0.41

0. 39

2.44


E.0.15拉法基坡屋面(挂瓦条)(铝能卷材通风隔热屋面)(企业标准)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块瓦20

2.挂瓦条一

3.通风空气间层(顺水条 面贴侶切卷材)30

4•顺水条(中间置拉法基 挤塑板)5

5.防水卷材一

6. 1 3水泥砂浆找平 层15

7.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10

0. 88

0.75

0. 70

0.63

1.60

II

0.024

20

0.64

0.57

0.54

0.50

1.76

30

0.51

0.46

0.44

0.41

1.92

40

0.42

0.39

0. 37

0. 35

2.08


E.0.16成品上人隔热板屋面(企业标准)


基本构造图东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

屋面K

[W/ (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IfBl8

L成品隔热板的面层30

2.成品隔热板的隔热泡 沫5

3.水泥砂浆保护层30

4.防水层一

5.水泥砂浆找平层20

6.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00

40

0. 79

0. 68

0.64

0.58

2.31

II

0. 042


E.0.17刚性防水屋面(憎水珍珠岩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屋面建筑节能构造06J204)


基本构造图示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

屋面K

[W/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 Hl2 • K)]

屋面0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碎石、卵石混凝土 25

2.憎水珍珠岩3

3.防水层8

4.水泥砂浆20

5.加气混凝土、泡沫混 凝上60

6.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5()

0. 85

3. 89

II

0. 062

60

0. 76

4.08

70

0.69

4.26


E.0.18刚性防水屋面(聚氨酯硬泡沫塑料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屋面建筑节能构造06J204)


基本构造图示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5 (mm )

屋面K

[W/ (m2 • K)]

浅色屋面K

[W/ ( m2

K)]

遮阳屋面K [W/ (nF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W/ (m2 • K)]

屋面D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_    「=_一直._--■_;

1.面层S

2.聚合物砂浆(网格 布)6

3.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力

4.防水层5

5.水泥砂浆20

6.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00

40

0. 72

2. 16

II

0.033

50

0.60

2. 36

60

0. 52

2.45


E.0.19刚性防水屋面(矿棉、岩棉、玻璃棉板保温隔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屋面建筑节能构造06J204)


基本构造图求

屋面构造层

保温层 厚3 (mm)

屋面K

[W/ ( Hl2

K)]

浅色屋面K [W∕(m2

K)]

遮阳屋面K [W/ (m2 ∙ K)]

含水多孔面 层屋面K ^ W/ ( Hl2 *

K)]

屋面T) (-)

屋面 防水 等级

绝热材料导 热系数最高 值入[W/ (m ∙ K)]

1.碎石、卵石混凝土 60

2.矿棉、岩棉、玻璃棉 板3

3.防水层5

4.水泥砂浆20

5.加气混凝土、泡沫混 凝土 60

6.钢筋混凝土屋面 板100

40

0. 80

3.80

TI

0. 190

60

0.69

3.96

上~ =;二!/.一一  ・-_-_ 二:

"-*    3 ,—-   —'    9--

70

0.62

4. 13


注:均适用于坡屋顶C



附录F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系数


F典型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面层类型

表面性质

衣面颜色

吸收系数P

面层类型

表面性质

.表面颜色

吸收系数P

石灰粉刷墙面

光滑、新

白色

0?48

白石子屋面

s

-灰白色-

0. 62

抛光铝反射板

0?12

浅色油毛毡屋面

不光滑、新

-浅黑色-

0/72

水泥拉毛墙

粗糙、旧

-米黄色-

0. 65

黑色油毛毡屋面

不光滑、新

-深黑色-

0. 86

白水泥粉刷墙面

光滑、新

-Afc

0. 48

绿色苴地

0. 80

___水刷石墙面___

粗糙JH

SM

67^

水(开阔湖、海面)

-

0.96

水泥粉刷墙面

光滑、新

-S⅞-

0. 56

黑色漆

-深黑色-

0. 92

砂石粉刷血

S⅛

0. 57

____灰色漆____

深灰色

0.91

浅色饰面砖

浅黄、浅绿

0. 50

褐色漆

-淡褐色-

0. 89

红传墙

IH

红色

0.77

绿色漆

--

-深绿色-

0.89

硅酸盐:砖墙

不光滑

黄灰色

57^

棕色漆

-深棕色-

0. 88

混凝上砌块

0.65

蓝色漆、天蓝色漆

-深蓝色-

0. 88

混凝土墙

TO

-WM

0.73

中棕色

-中棕色-

0. 84

红褐陶瓦屋面

[H

ES

0?74

浅棕色漆

-浅棕色-

0. 80

___灰瓦屋面___

10

浅灰

6Ξ5

棕色、绿色喷泉漆

光亮

中棕、屮绿色

0/79

水泥屋面

IR

Sx

0?74

红油漆

光亮

大红

0/74

___水泥瓦屋面___

深灰

0.69

浅色涂料

浅黄、浅红 --

0. 50

绿豆砂保护层屋面

浅黑色

银色漆

0?25


附录G建筑热工设计常用参数


G.0.1常用建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应按表G. 0. 1 选用。


G. 0.1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材料名称

干密度P (kg/n?)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ʌ

[W∕(m . K)]

蓄热系数5(周期 24h)[W∕(m2 ∙ K)]

普通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2500

1.74

17.2

碎石、卵石混凝土

2300

1. 51

15.36

2100

1.28

13.57

轻骨料混凝土

膨胀矿渣珠混凝土

2000

0. 77

10. 49

1800

0. 63

9. 05

1600

0. 53

7. 87

自然煤肝石、炉渣混凝土

1700

1

11.68

1500

0. 76

9. 54

1300

0. 56

7. 63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

1700

0. 95

11.4

1500

0. 70

9. 16

1300

0. 57

7.78

HOO

0.44

6. 30

黏土陶粒混凝土

1600

0. 84

10. 36

1400

0. 70

8. 93

1200

0. 53

7. 25


737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干密度P (⅛∕m3)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λ

[W∕(rn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2 ∙ K)]

页岩渣、石灰、水泥混

凝土__________

1300

0. 52

7. 39

1500

0. 77

9. 65

页岩陶粒混凝土

1300

0. 63

8. 16

IlOO

0. 50

6.70

火山灰渣、沙、水泥混 凝土

1700

0. 57

6. 30

1500

0. 67

9.09

浮石混凝土

1300

0. 53

7. 54

HOO

0. 42

6. 13

轻混凝土

700

0. 18

3. 10

加气混凝土

500

0. 14

2.31

300

0. 10

砂浆

水泥砂浆

1800

0. 93

11.37

石灰水泥砂浆

1700

0. 87

10. 75

石灰砂浆

1600

0.81

10. 07

石灰石膏砂浆

1500

0. 76

9. 44

无机保温砂浆

600

0. 18

2, 87

400

0. 14

玻化微珠保温浆料

≤350

0. 080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

400

0. 09

0. 95

300

0.070

砌体

重砂浆砌筑黏土石专砌体

1800

0.81

10. 63


J32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干密度P (kg∕m3)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λ

[W∕(rn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2 ∙ K)]

轻砂浆砌筑黏上俳砌体

1700

0. 76

9. 96

灰砂砖砌体

1900

1. 10

12. 72

硅酸盐砖砌体

1800

0. 87

11. 11

炉渣砖砌体

1700

0.81

10. 43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

1520

0. 74

重砂浆砌筑263336 孔黏土空心砖砌体

1400

0.58

7. 92

模数空心砖砌体240x

115x53( 13 排孔)

1230

0. 46

KPl黏土空心砖砌体 240×l15×90

1180

0.44

页岩粉煤灰烧结承重多 孔砖砌体240x115x90

1440

0.51

煤肝石页岩多孔砖砌体 240×115×90

1200

0. 39

纤维材料

矿棉板

80~180

0. 05

0. 60-0. 89

岩棉板

60~160

0.041

0. 47-0. 76

岩棉带

80-120

0.045

玻璃棉板、毡

<40

0.040

0.38

40

0. 035

0. 35

麻刀

150

0. 07

1.34

膨胀珍珠岩、蛭石制品

水泥膨胀珍珠岩

800

0. 26

4. 37

600

0.21

3.44

400

0. 16

2. 49


/33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T密度P

(kg∕m3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人

[W∕(m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2 ∙ K)]

沥青、乳化沥青膨胀珍

400

0. 120

2. 28

珠岩

300

0.093

1. 77

水泥膨胀蛭石

350

0. 14

1.99

泡沫材料及多孔聚合物

聚乙烯泡沫塑料

IOO

0.047

0.7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20

0. 039(白板)

0. 033(灰板)

0. 28

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35

0. 030 (带表皮)

0. 032 (不带表皮)

0. 34

聚氨酯硬泡沫塑料

35

0. 024

0. 29

酚醛板

60

0. 034

(用丁墙体)

0.040

(用于地面)

聚氯乙烯硬泡沫塑料

130

0.048

0. 79

钙塑

120

0.049

0. 83

发泡水泥

150~300

0.070

泡沫玻璃

140

0. 050

0. 65

泡沫石灰

300

0. 116

1. 70

碳化泡沫石灰

400

0. 14

2. 33

泡沫石膏

500

0. 19

2. 78

木材

橡木、枫树(热流方向垂 宜木纹)

700

0. 17

4. 90


134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干密度P (kg∕m3 )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入

[W∕(m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2 ∙ K)]

橡木、枫树(热流方向顺 木纹)

700

0. 35

6. 93

松、木、厶•杉(热流方向垂 直木纹)

500

0. 14

3.85

松、木、云杉(热流方向顺 木纹)

500

0. 29

5.55

建筑板材

胶合板

600

0. 17

4. 57

软木板

300

0.093

1.95

150

0. 058

1.09

纤维板

IOOO

0. 34

8. 13

600

0. 23

5.28

石膏板

1050

0. 33

5.28

水泥刨花板

IOOO

0. 34

7. 27

700

0. 19

4. 56

稻草板

300

0. 13

2. 33

木屑板

200

0. 065

1.54

松散无机材料

锅炉渣

IOOO

0. 29

4.40

粉煤灰

IOOO

0. 23

3.93

高炉炉渣

900

0. 26

3.92

浮石、凝灰石

600

0. 23

3.05

膨胀蛭石

300

0. 14

1.79

膨胀蛭石

200

0. 10

1.24

硅藻土

200

0. 076

1.00


135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T密度P

(kg∕m3 )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人

[W∕(m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2 ∙ K)]

膨胀珍珠岩

120

0.070

0. 84

80

0. 058

0. 63

松散有机材料

木屑

250

0.093

1.84

稻壳

120

0. 06

1.02

干草

IOO

0.047

0. 83

土壤

夯实黏土

2000

1. 16

12. 99

1800

0. 93

I 1.03

加草黏土

1600

0. 76

9. 37

1400

0. 58

7. 69

轻质黏上

1200

0. 47

6. 36

建筑用砂

1600

0. 58

& 26

石材

花岗岩、玄武岩

2800

3. 49

25.49

大理石

2800

2.91

23.27

砾石、石灰岩

2400

2.04

18.03

石灰岩

2000

1. 16

12. 56

卷材、沥青材料

沥青油毡、油毡纸

600

0. 17

3.33

沥青混凝土

2100

1.05

16.39

石汕沥青

1400

0. 27

6. 73

1050

0. 17

4.71

玻璃

平板玻璃

2500

0. 76

10. 69


136


续表G. O. 1


材料名称

干密度P (kg∕nJ)

计算参数

导热系数λ [W∕(m ∙ K)]

蓄热系数S(周期 24h)[W∕(m? ∙ K)]

玻璃钢

1800

0. 52

9. 25

金属

紫铜

8500

407

324

青铜

8000

64

118

建筑钢材

7850

58.2

126

2700

203

191

儲铁

7250

49.9

112


1围护结构在正确设计和正常使用条件下,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可 按本表直接采用。


2有表G. 0.2所列情况者,材料的导热系数计算值L和蓄热系数计克值 S,应分别按下列公式修正:

C= λ • «

S1. = S ∙ a

式中入、S—-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应按本表采用;

ɑ...IE系数,应按表G. 0.2米用C

G. 0.2常用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入及蓄热系数S的修正系数应 按表G. 0.2选用。


G.0.2导热系数人及蓄热系数S的修正系数


序号

材料、构造、施工、地区及使用情况

修正系数a

1

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块状多 孔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及水泥膨胀珍珠 岩等),因卜燥缓慢及灰缝影响

1.60

2

铺设在密闭屋面中的多孔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泡 沫混凝土、水泥膨胀珍珠岩、石灰炉泄等),因I燥缓慢

1.50

3

铺设在密闭屋面中及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 的半硬质矿棉、岩棉、玻璃棉板等,因压缩及吸湿

1.20

4

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的泡沫塑料等,因压缩

1.20


/37


续表G. O. 2


序号

材料、构造、施工、地区及使用情况

修正系数Q

5

开孔型保温材料(如水泥刨花板、木丝板、稻草板等), 表面抹灰或与混凝土浇筑在一起,因灰浆渗入

1.30

6

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砌块墙体及加气混凝土条板墙 体、屋面,因灰缝影响

1.25

7

填充在空心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松散保温材料(如稻 壳、木屑、矿棉、岩棉等),因下沉

1.20


J38


附录H常用建筑材料性能计算


H. 0.1当幕墙背后有实体墙,且幕墙与实体墙之间为封闭空气 层时,实体墙部分的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传热系数K可采用下 式计算:

K = -J------j--------------- ( H. 0. 1)

亡--°∙ 16+"au∙

式中KCW—在实体墙部分面积范围内的外层幕墙传热系数 [W∕(m2 -K)];

Kair幕墙与墙体间封闭空气层的热阻,一般可取0. 17 (m2 ∙ K/W),或参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 设计规范》GB 50176—2016取值;

KWau—实体墙部分面积范围内实体墙的传热系数[W/ (m2 ∙ K) ] 0

注:0. 16 (m2 ∙ K/W)为内外两个空气边界层的热阻值, 其中外表面为0.05 (m2 ∙ K/W),内表面为0.11 (m2 ∙ K∕W)0

幕墙背后单层实体墙的传热系数KWaU可按本标准公式

(2. 0. 9-1)计算;多层实体墙的传热系数KWaU可按公式 (2. 0. 9-3)计算。典型的墙体构造可参考本标准附录D

H. 0. 2常用外窗的热工性能参数按表H. 0. 2选用。


H.0.2常用外窗热工性能参数(参考)


玻璃

普通铝合金窗

断热铝合金窗

铝塑共挤窗

K

[W/ (nF . κ)]

SHGC

K [W/ (m2 ∙ K)]

SHGC

K

[W/ (n/ ∙ K)]

SHGC

透明玻璃

(5mm~6mm)

6.0

0. 78 ~0. 50

5.5

0. 85

4. 3~4.7

0. 64~0. 62


139


续表H. O. 2


玻璃

普通铝合金窗

断热铝合金窗

铝塑共挤窗

K [W/ (rn2 ∙ K)]

SHGC

K [W/ a ∙ K)]

SHGC

K [W/ (rn2 ♦ K)]

SHGC

吸热玻璃

6.0

0. 6 0. 56

5.5

0. 65

4. 3 4. 8

0. 48 ~0. 46

热反射镀 膜玻璃

5.5

0. 55-0. 25

5.0

0.5~0. 25

4. 1-4.6

0. 44-0" 32

遮阳型在线 Low-E玻璃

5.0

0. 55 ~0. 45

4.5

0.5 0.4

3. 1~3. 6

0. 31 0. 19

无色透明 中空玻璃

4.0

0. 75

3.5~3.0

0.7

2. 7 3. 1

0∙56~0.55

Low-E 中空玻璃

3.5

O. 55~0. 3

3.0~2.0

0.5~0. 25

2. 1-2.5

0.41~0. 32


注:1本表仅为部分玻璃与不同型材的组合数据。


2表中热工参数为各种窗型中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不同厂家、玻璃种类以 及型材系列品种都可能有较大浮动,具体数值应以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 值或模拟计算报告为准。


H. 0.3典型玻璃的光学、热工性能参数按表H. 0.3选用。

H.0.3典型玻璃的光学、热工性能参数


玻璃品种

可见光

透射比

太阳辐射 总透射比

&

传热系数 Kg [W∕m2 ∙ K]

镀膜玻 璃半球 辐射率4

透明

玻璃

3mm透明玻璃

0.91

0. 87

5. 26

6mm透明玻璃

0. 90

0. 85

5. 15

12mm透明玻璃

0. 87

0. 78

5.00

吸热 玻璃

6mm绿色吸热玻璃

0. 75

0. 59

5. 15

6mm蓝色吸热玻璃

0. 65

0. 63

5. 18

6mm浅灰色吸热玻璃

0. 66

0. 67

5. 15

6mm深灰色吸热玻璃

0.44

0. 58

5. 15


140


续表H. O. 3


玻璃品种

可见光

透射比

TV

太阳辐射 总透射比

&

传热系数 4 [W/m ∙K]

镀膜玻 璃半球 辐射率7

热反射 玻璃

6mm高透光热反射玻璃

0. 66

0. 69

5. 13

0. 818

6mm中等透光热反射玻璃

0. 47

0.51

4. 79

0. 660

6mm低透光热反射玻璃

0. 32

0. 42

4. 74

0. 641

6mm特低透光热反射玻璃

0. 07

0. 18

4. 08

0. 371

单片

Low-E 玻璃

6mm在线型Low-E玻璃1

0. 80

0. 69

3. 54

0. 180

6mm在线型Low-E玻璃2

0. 73

0. 63

3. 72

0. 250

双玻中 空玻璃

6透明+ 12空气 +6透明

0.81

0. 75

2. 59

6绿色吸热+

12空气+6透明

0. 681

0. 49

2.60

6浅灰色吸热+ 12空气+6透明

0. 39

0. 48

2. 59

6高透光热反射+ 12空气+6透明

0.61

0.61

2. 58

0. 818

6中等透光热反射+ 12空气+6透明

0. 43

0. 42

2. 45

0. 660

6低透光热反射+ 12空气+6透明

0. 29

0. 35

2. 44

0. 641

6高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0. 68

0. 46

1.63

0. 03

6屮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0. 62

0. 46

1.72

0. 08

6中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0. 57

0. 43

1.79

0. 12


141


续表H. O. 3


玻璃品种

可见光

透射比

TV

太阳辐射

总透射比 勾

传热系数

Kg [W∕m2 ∙ K]

镀膜玻 璃半球 辐射率6

6低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0. 35

0. 30

1.84

0. 15

双玻中 空玻璃

6高透光Low-E+ 12僦气+6透明

0. 680

0. 45

1.33

0. 030

6中透光LoW-E+ 12氫气+6透明

0. 623

0. 45

1.44

0. 08

6透明+12空气+

6透明+12空气+

6透明

0. 74

0. 67

1.71

6高透光Low-E +

12空气+6透明+

12空气+6透明

0. 62

0. 42

1.23

0. 03

6屮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12空气+6透明

0. 56

0. 42

1.27

0. 08

三玻 中空 玻璃

6中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12空气+6透明

0.51

0. 39

1.32

0. 12

6低透光Low-E+ 12空气+6透明+ 12空气+6透明

0. 32

0. 27

1.35

0. 15

6高透光Low-E+ 12僦气+6透明+ 12僦气+6透明

0. 62

0. 42

1.01

0. 03

6屮透光Low-E+

12瀛气+6透明+

12氫气+6透明

0. 56

0. 42

1.07

0. 08


/42


附录I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


I. 0.1

计算:

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可按下式

Qc

EERsys =                   (1.0. 1-1)

其中:

EEC=EEL+ EEn+EEq + EE,      (1.0. 1-2)

OC

—------ (I. 0. 1 -3)

L COP

0. 0030966 •

Qq=------------ (I∙0∙ 1-4)

.q

式中

EER-SyS——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

OC-名义工况下该冷源系统各分制冷设备的制冷 量(kW)

"-名义工况下该冷源系统各台制冷设备冷源侧 需要输入的总电量或总用电量(kW)

EL——名义工况各台电制冷设备的耗电量(kW)

Ed.q..该冷源系统对应的各台冷冻(冷却)水泵设

计工况耗电量(kW)

£,—该冷源系统对应的各台冷却塔风机设计工况 耗电量(kW),可近似地将冷却塔的电机铭 牌功率乘以80%作为输入功率;

COP—制冷设备的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

G——冷冻、冷却水泵设计工况流量(nj/h);

H——冷冻、冷却水泵设计工况扬程(mH?。);

η,1.<1——冷冻、冷却水泵设计工况点效率。


143


I. O. 2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合限值EERsysZX及综 合高要求值EERsysZG可按下式计算:

(I)当同一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中,制冷设备类型不同或 不在表5. 2. 8中同一冷量区间时,该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 合限值EER-SySZx应由各台制冷设备机型对应表5. 2. 8中的限值 按下式通过各台制冷设备对应冷量加权计算得出。


lni=iQC,EER, EER~sy^sZX —-------------


(I. 0. 2)


式中EERsysZX—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合限值 (kW∕kW)

Oa——i台制冷设备名义工况制冷量(kW)EER1——第i台制冷设备的EERSyS限值,见本标准 表 5. 2. 8

"--制冷机组台数。

(2)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合高要求值EER-SySZG 参照EER syszx计算。

L 0.3多级(次)泵系统的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合 限值EEK-SySZX及综合高要求值EERsysZG可按下式计算:

(1)根据本标准第5. 3. 4条,每增加一级(次)泵,输送 能效比的限值可增加0. 00312,结合输送能效比与冷源系统能效 系数的定义,则多级(次)泵系统的能效系数综合限值EER-SySZXm按公式I. 0.3-1)计算;系统内有多个不同级(次)泵 系统时,按公式Lo.3-2)计算。


EERsyszxm


1


144


1

EERsyszxl


EERsyszx


(1.0. 3-1)


+0. 00312×( m-l)


ELQqEERl


(I. 0. 3-2)


式中 EERsyszxm——多级(次)泵系统能效系数综合限值 (kW∕kW)

EER-SySZV——系统中第一级(次)泵对应能效系数综 合限值(kW/kW),按式1.0.2)计算; m——泵的级(次)数;

Qez由第J级(次)泵系统直接输送至空调末 端的制冷量(kW)

EERj——第]级(次)泵系统EER-SySZxffI限值, 由式Lo.3-1)计算。

(2)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综合高要求值EERsysz0m 参照EEK-SySZ“"计算。



145


附录J管道经济绝热厚度


J.0.1建筑物内空气调节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可参照表J∙ 0.1 选用。


J.0.1建筑物内空气调节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


绝热材料

公称管径mm)

离心玻璃棉

柔性泡沫橡塑

管道类型'

厚度(mm)

厚度mm)

DV15^DV25

40

25

单冷或冷热合用管道

DN32 ~ ZWlOO

50

32

(5工W管内介质温度W60t)

BVl 25~OA'350

65

44

^DΛr400

75

50

冷或热管道

(OKW管内介质温度< 5T)

DN15-DN25

r32-DArIOO

O∕V125~。/V350

ZλV400

按计算确定

按计算确定

(60CCC管内介质温度

W95°C)

DN∖5~DN25

ON32 "Al 00

r125~DΛ350

^Z)Λ⅛OO

按计算确定

不适宜使用


注:1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人[W∕(m -K)]:

离心玻璃棉              Λ = 0. 031 +0. OooI7%

柔性泡沫橡塑           Λ = 0. 034+0. OOoI3%

式中Zm——绝热层的平均温度K)O

2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应根据实际导热系数进行修正计算C

J. 0. 2室内空调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可按表J. 0. 2选用。

J. 0. 3空气调节风管绝热材料的热阻及常用保温材料最小参考 厚度可按表J. 0.3选用。

146


J.0.2室内空调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


风管类型

适用介质温度(℃)

最小热阻

/?[ (m2 ∙ K)∕W]

冷介质最低温度

热介质最高温度

一般空调风管

15

30

0. 81

低温风管

6

39

1. 14


J.0.3空气调节风管绝热材料的热阻及常用 保温材料最小参考厚度


风管类型

玻璃棉

橡塑

厚度mm)

热阻A

[(m2 ∙ K)∕W]

厚度mm)

热阻A

[(m2 ∙ K)∕W]

一般空调风管

30

0. 85

32

0. 86

低温风管

40

1. 16

44

1. 15


1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人[W∕(m∙K)]:

离心玻璃棉      Λ = 0. 031+0. OOol7%

柔性泡沫橡塑    Λ = 0. 034+0. OOoI3%

式中Zm——保温层的平均温度K)O

2当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应根据实际导热系数进行修正计算。

3在选择空调风管的保温材料时,应根据送风与最不利的环境空气工况通 过计算确定,在考虑本表中所列设计的热阻值时,尚应根据保证风管不 结露的最小热阻值进行校核,设计选择保温材料的热阻值应按以上两者 的较大值选用。


J. 0. 4室内生活热水管道经济绝热厚度可按表J. 0. 4选用 J. 0* 4室内生活热水管道经济绝热厚度


\\^热材料 介质温度、

离心玻璃棉

柔性泡沫橡塑

公称管径mm)

厚度mm)

公称管径mm)

厚度mm)

≤70T

WDN25

40

W/J/V40

32

Z)N32~DW80

50

DN50-DNSQ

36

DNlOO Z)N350

60

DNIOO DWI50

40

NOw400

70

>O∕V200

45


147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米用"应",反面词米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米用"宜",反面词米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48


引用标准名录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 50364

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

7《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 51368

9《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

10《空气过滤器》GB/T 14295

11《交流电测量设备》GB/T 17215

12《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6

13《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

14《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

15《互感器 第2部分:电流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

GB 20840. 2

16《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 31433

17《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18《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 449

19《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 164

20《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CJ/T 188

21《多功能电度表》DL/T614

22《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645

23《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J/T 15-126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