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60
X 85
备案号:62755—2018
YC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
YC/T 384.1—2018
代替 YC/T 384.1—2011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Norm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tobacco enterprises—
Part 1 : Norms for managerment
2018-04-03 发布
2018-04-15 实施
国家烟草专卖局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 行业标准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YC/T 384.1—2018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 ⅛(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一:里河北街16号(IOOO45)
网址:www.spc.org.cn
服务热线:400-168-001()
2018年9月第一版
书号 £ 155066 • 2-44 510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YC/T 384.1—2018
目 次
前言........................................................................................................................m
引言........................................................................................................................IV
1 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基础管理规范要求 ...................................................................................................4
4.1安全责任体系...................................................................................................4
■1.1.1方针、目标和计划、总结.................................................................................4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5
4.1.3 全员参与 ...................................................................................................6
4.1.4安全生产费用管理.......................................................................................6
4.1.5安全文化建设.............................................................................................6
4.2法律法规和制度................................................................................................7
4.2.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7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7
4.2.3 文档管理 ...................................................................................................8
4.3 安全意识和能力培训教育....................................................................................8
4.3.1 培训教育管理.............................................................................................8
4.3.2人员培训教育.............................................................................................9
4.4 运行控制管理...................................................................................................IO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IO
4.4.2 变更管理...................................................................................................11
4.4.3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理..............................................................................11
4.4.4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理..............................................................................13
4.4.5 相关方管理................................................................................................14
4.4.6 安全信息化建设..........................................................................................16
4.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査治理..................................................................16
4.5.1 组织和保障................................................................................................16
4.5.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6
4.5.3 事故隐患排査治理.......................................................................................18
4.5.4预测预警...................................................................................................20
4.6 应急准备和响应................................................................................................20
4.6.1 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20
4.6.2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22
4.7 未遂事件和It故管理..........................................................................................23
4.7.1未遂事件报告、分析、整改和统计.....................................................................23
4.7.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23
YC/T 384.1—2018
4.8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24
4.8.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和岗位达标评价...............................................................24
4.8.2安全生产绩效考核.......................................................................................24
4.8.3持续改进...................................................................................................2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YC/T 381要索对照表.................................26
附录B (资料性附录)YC/T 384.1 2018与YC/T 384.1 2011标准要素对照表.....................30
参考文献..................................................................................................................34
YC/T 384.1—2018
前 言
YC/T 384《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第2部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
—第3部分:考核评价准则和方法;
--第4部分:齿位规范和评价要求。
本部分为YC/T 384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YC/T 384.1 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与 YC/T 384.1—201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结构进行了修改.与GB/T 33000保持基本一致;
—修改、增加、删除了相关定义;
—依据国家法规标准、行业标准的变化•对引用文件和标准内容进行了修改;
--删除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危险物品、危险作业等专业内容•将其并入YC/T 384.2;
针对涉及运行的基础管现内容,设置了运行控制管理要素•增加了有效性的要求;
增加了被派遣劳动者管理、齿位达标、专业安全评估等要求;
—根据烟草加I:单位和商业单位的特点,在部分内容中规范了两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不同要求。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44/SC4)!n∣Io
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局经济运行司、玄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福 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中烟工业有 限责任公司、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 东中烟工业行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 重庆市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南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苏省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 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北京市公司、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郁俊、张一峰、孙胤.、蔡汉力、徐建宁、郑根发、张国军、冯茜、韦博元、E鹏飞、 李铭博、黄志民、宋涛、王浩、李育雷、文旗、李明镜、伍宏、潘晓斌、金毅强、陈庆、程卫、陈材謚、李春华、 段育宏、口东军、胡红春。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YCVT 384.1—2011。
ID
YC/T 384.1—2018
引 言
YC/T 384《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以GB/T 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为修 订依据•井结合烟草企业的特点而修订;修订目的是进一步规范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遵循”安 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主体贡任,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为 基础,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建立并完善烟草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全而提 升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绩效不断提升。
本部分是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规范要求.要求烟草企业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 “PDCA"动态循环模式•白主建立并保持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白我检査、白我纠正、白我完善.构定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本部分涵盖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部耍求,体系相关耍素亏本部分耍素的对 照表参见附录A。
根据YC/T 384.3设定二级要索考评否决项的要求.在本部分内设定了少信的否决项内容,用字体 加粗的方法标注。
本部分修订内容中,重点对烟草企业安全责任体系进行了规范.通过方针和目标、机构人员配置、全 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落实、全员参与•建立规范、系统的货任体系.并将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安全文 化建设作为责任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本部分修订内容中.重点对烟草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传治理进行了规范.按国家耍求把 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着 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査治理双重预防性1作机制。
本部分修订时•对相关要素进行「更新编制.从结构性、合规性、提升性、有效性、补充性等方面对标 盛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标准与原标准要素对照表参见附录Bo
1\
YC/T 384.1—2018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第1部分:基础管理规范
1范围
YC/T 284的本部分规定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管理规范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省级烟草公司(局)、省级工业公司等省级公司、烟草加工和烟草商业生产经营单位。 其中,烟草商业生产经营单位特指地市级烟草公司.烟草加匚单位含烟叶复烤、卷烟制造、雪茄烟制造、 再造烟叶生产的单位。烟草配套和多元化投资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如醋酸纤维、烟草印刷等单位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1651
GB/T 13861
GB/T 15499
GB/T 28001
GB/T 29639 GB,zT 23694 GB 30000.7
个体防拧装备选用规范
生产过程危险和冇■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Il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风险管理术语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7部分:易燃液体
GB/T 33000 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 9004
AQ/T 9007
AQ/T 9009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GΛ653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T.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亲因素
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GBZ/T 229.21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GBZ/T 229.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GBZ/T 229.4 I: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TSG 08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
TSG 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2部分:化学物
第3部分;高温
第4部分:噪声
TSG DOOOl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业管道
TSG GOOOl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YC/T 384.1—2018
TSG T5002 TSG Q7015 TSG NOOOl YC/T 384.2 YC/T 384.3 YC/T 384.4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危
第2部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 第3部分:考核评价准则和方法 第4部分:岗位规范和评价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 3300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 23694、 GB/T 28001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CiI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企业通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管控生产 经营活动各环自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化、岗位安全操作行为规范化、设 备设施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续改进。
[GB/T 3300() 2016•定义 3.1 ]
3.2
危险源 risk source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一般分为第一类危險源和第二 类危险源。
注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发(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注2: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和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从而造成事故的各种触发因素,包括 人的因索、物的因素、环境因索和管理因素。
注 3;改写 GB/T 28001 2011 •定义 3.6。
3.3
安全风险 security risk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注1:第一类危险源固有特性和其他条件所决定的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本标准以凤险严重性 进行衣述,
注2:第二类危险源的各种触发因素控制现状所决定的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可能性、本标准以风险导致伤害 的可能性表述。
注3:采取广凤险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风险,包括未能识别的风险.本标准以剩余风险表述。
注* 改写 GH/T 28001 2011,定义 3.2 2。
3.4
风险单元 risk site
为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并确定风险等级.在综合考虑构建筑物、工艺流程、设备运行、作业活动、作业 环境和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生产经营现场按作业场所、工艺、设备设施划分的白成系统的独立 单位。
3.5
风险评价 risk evaluation
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准则•以确定风险和/或其大小是否叮以接受或容忍的过程。
注1:本标准中风险评价特指对风险严重性J刈险导致伤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 险等级的过程。
YC∕Γ 384.1—2018
注2;本标准中将风险等级分为红、橙、黄、蓝区,其中红区的凤险为最大。
注 3;改写 GB/T 23694 2013,定义 3.3.6。
3.6
事故隐患 accident potential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 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肉其他困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 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亜大事故隐患,根据烟草企业的特点,烟草 企业的•般事故隐患可根据本单位实际细化分级.以确定需重点治理的•般隐患。
注:参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安全生产玉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三条。
3.7
生产性车间 /部门 prod uction workshop/department
根据烟草企业特点确定的,右作业人员在作业现场从事生产性作业活动的车间或部门。
注1:烟草加I:单位的生产性车间/部门至少应包括生产车间、动力部门、仓储部门等IS
注2:烟草商业单位的生产性车间/部门至少应包括仓储部门、动力管理部门、分拣和物流配送部门,烟叶收购站 (点)所在部门等。
3.8
安全生产费用 safety production cost
简称安全费用.企业按照规定标准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或者项目安全生产条件 的资金。
注1:安全生产费用包括: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配 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开展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安全 生产除患排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hi⅛和标准化建设支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 训支Hh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IH;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1:艺、新装备的推广 应用;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人员监护支出;共他与安全生产宜接相关的 支出。
注2:参考国家财政部财企[2012116号《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3.9
建设项目“三同时” construction project **three at the same time”
新建、扩建、改建项A的安全生产设施、消防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等安全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J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工
3.10
设备安全装置 equipment safety devices
设备出厂时附带的和/或企业增加的、用以进行安全防护或职业病危害防护的设备组成部分或附属 装置。
3.11
被派遣劳动者 dispatched worker
用[•单位在临时性、轴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的,由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人员。
注1:临时性工作岗位特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
注2:辅助件工作岗位特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注3:替代性1:作岗位特指用I: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1作的•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 替代工作的岗位。
注4:参考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3.12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工作场所内外与本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YC/T 384.1—2018
注1:翥点相关方特指为本单位提供服务、产品或承租使用房屋和场所.R活动涉及较大安全风险的相关方。
注2: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是烟草企业相关方的一种类型•特指承包动力站房运行或承包生产性军间/部门生产 性业务的相关方。
注 3:改写 GIVT 280。】2011 •定义 3.10。
3.13
职业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
EGBZ/T 224—2010•定义 2.5]
3.14
职业禁忌症 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
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 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 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GBZ/T 224 2010,定义 2.8]
3.15
事件 incident
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或人身伤害(无论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
注1:事故是 种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
注2:未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通常称为"末遂事件";在英文中也可称为“nea广miss"“near-hiJ “close CalI'♦或“dangerous occurrence**0.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事件。
[GB/T 28001—2011 •定义 3.9]
3.16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
为实现整体安全生产绩效的改进,根据安全方针,不断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强化的循环过程。
注L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冇方面C
注2:制定改进目标和a求改进机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注3:持续改进通常采取针对不符合原因的纠正措施.或针对潜在不符合原因的预防措施。
注 4:改写 GB/T 28001 2011,定义 3.3。
4基础管理规范要求
4.1安全责任体系
4.1.1方针、目标和计划、总结
4.1.1.1安全方针的制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方针应形成文本,内容应结合本单位特点,与安全风险程度相适应.体现安全文化特色;
b)方针应定期评审,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各白的安全生产义务•并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1.1.2安全中K期规划的制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省级公司或卜•属各单位应制定安全中长期规划:编制周期宜为3〜5年;
b)规划内容应结合实际,形成文件下发,为制定年度Fl标和工作计划提供总体思路和方向。
4.1.1.3年度安全H标和计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单位应制定年度安全口标.口标应考虑法律法规、前一年度安仝绩效、风险辨识和评价结果、隐 患排查治理情况、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的变更等因素,应是貝体的、可测量的、可以达到的、具
YC/T 384.1—2018
有相关性、明确时限性、体现持续改进;
b)应针对日标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日标的实现;措施应全面、可操作.并明确各项措施的工作 内容、方法、时限、资源和责任等事项,列入年度安全工作计划;
C)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应经过安委会审议后以文件形式下发;目标和工作计划变更时,应重新 审议;
d)下属生产性车间/部门、安全相关专业职能管理部门、商业单位的区县公司应根据本单位的安 全n标和工作计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部门年度n标和安全工作计划;
e)应确定目标及安全1作计划完成情况统if分析周期.每半年至少1次,并保存统计分析记录; f)应于每年年末对各级安全目标和安全T.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井形成总结报告; g)安委会召开年度安全生.产总结会,对本单位总结报告进行审议,提出卜一一年度改进目标和 措施。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
4.1.2.1各雎位应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简称安委会).由主要负责人任安委会负责人•成员应包括分管 安全领导及其他涉及安全专业管理的领导、工会或安全事务代表、安全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性车 问∕部门主要负责人、商业单位区县公司主要负责人等。
4.1.2.2安全生产委员会应符合卜列耍求:
a)安委会应设置办公室.负责安委会的日常T.作;
b)建立安委会工作制度,内容应包括安委会及其办公室职责、I:作流程和要求、会议记录和纪要 要求等;安委会职责至少应包括;对涉及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重大安全事项进行研 究决策.审议年度安全日标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议员工代表安全提案等;
c)安委会会议应由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召开频次应符合当地政府的要求;当地政府没有要求 的,省级公司安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各单位安委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应形成书面记 录或纪要。
4.1.2.3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应符合下列耍求:
a)省级公司、烟草加工和烟草商业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安全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应是专职人员; b)省级公司、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设置安全工程师岗位,由具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或注册消防工程 师资质的人员担任;
c)各单位下属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超过100人的生产性车间/部门和商业单位区县公司. 下设烟叶收购站点的区县公司♦至少配备1名专职安全员;其他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员; d)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的G职安全管理人员和下属各部门专•职安全员总数•不得少丁本单位员T 和被派遣劳动者总数的1%;
C)兼职安全员应经过本单位组织的任职培训,至少由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方能任职。
4.1.2.4省级公司、各单位应制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包括所有部门和各级岗位人员。
4.1.2.5安全生产责任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其职责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其组织相关工作、制定 并批准相关资料的职责和权限.并符合本部分的相应要求;
b)分管安全领导协助主要负责人组织、协闖安全生产工作,其职责应明确其协助主要负责人组织 或负责组织协调相关T.作、制定并批准或审核相关资料的职责和权限,并符合本部分的相应 要求;
c)其他领导应按"党政同责、一齿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负责组织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 工作;其职责应明确其具体的职责和权限.并符合本部分的相应要求;
d)各部门职责中.应明确其为安全属地管理部门,规庖其组织、实施本部门风险管控和隐患自查
YC/T 384.1—2018
自改自报、员匸安全培训等职责和权限;
e)承担建设项目、设备、消防、职业危害、交通、人事培训、后勤等业务管理的部门•应明确其为安 全相关的专业职能部门,规范其组织、协调、监督相关专业风险管控、隐患排査治理等职责和 权限;
f)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明确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规范其组织、协调风险管控和隐患排 查治理、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策划IJ标计划,实施考核和监督检查等职责和权限;
g)各级工会.应明确冗参与、协商、监督安全管理的职责.包括组织班组实施自我安全管理、组织 员「代表参与协F⅛安全1作事项等职责。
4.1.2.6应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落实.这些措施包括:
a)通过部门责任制或岗位规施、安全责任清单等方式•将本部门职责分解、落实到部门内相应的 领导和管理岗位•并将相关岗位职责资料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b)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或岗位告知卡等方式,对各类岗位的风险η控、隐 患自查和自改门报、应急处置等安全职责做出貝体规定;
c)各单位与下属部门签订年度安全責住书或承诺书,明确年度安全工作要求和责任、安全绩效考 核指标.各部门对各项工作的園位职责进行落实。
4.1.3全员参与
4.1.3.1组织全体员T.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具体执行本部分4.5的要求。
4.1.3.2组织I:会代表、安全事务代表参与安全事项协商•保存协商记录;协商事项应包括:
a)安全工作方针、B标和工.作计划的制定;
b)危险源及其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策划;
c)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的有效性验收;
d)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的制定;
e)未遂事件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I)其他影响员T.安全的任何变更和相关事务。
4.1.3.3规范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职责、方式、流程和记录,确保安全信息能传达到部门、员工和相关方。
4.1.3.4推行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a)明确班组长安仝管理的职责和权限.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促进班组安仝fl主管理;
b)每年单位或部门安全工作计划内应明确班组建设重点T作.每年至少组织2次班组安全活动; c)班组应根据计划•结介本班组特点.自主开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安全活动;
d)班组达标创优活动中应将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岗位达标等作为验收和考核帀要内容.执行安全 一票否决制。
4.1.4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4.1.4.1各单位应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使用程序和要求、预算申报的!LHI管理部门。
4.1.4.2制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并纳入年度财务预算。
4.143安全管理部门应参与涉及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预算审査、使用监督以及效果验证。
4.1.4.4隐患治理所需的预算外追加费用•应设定市批快速通道和加急采购程序.确保资金及吋到位。
4.1.4.5各单位至少每半年对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进彳f 1次检查和统计.并保存记录。
4.1.5安全文化建设
4.1.5.1应依据AQ/T 9004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井符合下列要求:
a)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并批准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明确推进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能;
6
YC/T 384.1—2018
b)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
c)规范领导人员安全决策、带班和参加隐患排查的要求.实现"有感领导”;
d)通过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安全事务参与•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与改进.引导全体 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
e)采用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评估方法,对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
4.1.5.2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安全文化有效落地,有选择地开展但不局限于以下匸作:
a)通过手册、宣传栏、电了屏等媒体宣传安全文化理念及安全行为规范;
b)每年安全月、消防安全II、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明确主题并开展相关安全活动;
c)成立员工安全改进小组.建立以信任和免责备为基础的微小差错预她和报告等工作机制;
cl)定期召开有员工代表参加的安全会议.讨论安全绩效和改进行动。
4.2法律法规和制度
4.2.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2.1.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和更新.应符合下列要求:
a)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文本,通过各种渠道公布相应的文本,并确保为最新有效 版本;
b)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章节、条款内容进行适用性识别•识别应由相关适用部门人员参加; 建立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c)清单应列出文号或标准号、颁市实施时间、颁布部门、适用条款或章节、适用部门等•内容无重 要遗漏;
d)及时获取更新信息,及时更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及时传达到各部门和在本单位固定场 所长期工作的牛:产性业务外包等重点相关方。
4.2.1.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内容更新、管理职责和人员变动、未有效遵循时•应组织培训并保存记录; b)结合实际•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转化为本单位规章制度和相关规范要求。
4.2.1.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评价.应符合卜列耍求:
a)每年至少组织1次由法规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与业职能管理部门、生产性年间/部 门人员、安全工程师、T.会代表等参加的安全合规性评价;评价应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岗位 达标、隐患排査等T.作有机结合.确保评价结果客观、有效;
b)评价内容应包括本单位文件内容的合规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的合规性;
c)保存评价记录,记录应列出评价内容、评价发现和结论.结论至少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 合;对评价为基本符合或不符合的,应采取整改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保存相 关记录。
4.2.2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2.2.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包括管理制度、现场制度、安仝操作规程等,总体结构应层级分明、接口清 晰;各单位应建立安全规章制度-览表•并符合下列要求:
a)各单位至少应建立以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领导带班工作制度,安全生产费 用管理、安全目标和工作计划管理、危险源及其风险管控、事故隠患排查治理、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安全培训和教育、建设项目“三同时“•变更管理、相关方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施工和 检维修管理、安全标识管理、安全用电和临时用电管理、危险作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安 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职业危害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未遂事件和
YC/T 384.1—2018
事故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岗位达标管理、安全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各类管理制度可单独 制定.也可将内容相近的合并编制成一个制度。
b)对锅炉房、变配电站、消防泵站、食堂、使用危化品的实验空、危化品储存场所、烟草物流配送车 队、烟叶收购站点等风险较大且有现场管理要求的部位.应制定相应的现场制度或其他规范。
C)制度文本应及时公布.确保相关部门、岗位人员能下载或查阅相关文件"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文 件进行宣讲和培训•确保文件得到有效执行。
4.2.2.2各单位应编制安全操作规程.覆盖所有作业岗位。
4.2.2.3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使用本单位设备的.应由本单位提供安全操作规程。
b)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应由设备专业人员、岗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参加。
c)应在充分识别危险源及其风险、作业流程和方式的基础I:,以生产工序、作业岗位或设备设施 为单元编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与设备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整合.但安全要求 应清晰、明确。
d)安全操作规程基本内容应包括;适用范围、人员资质,主要危险源及其风险、劳动防护用品配置 和穿戴、安全作业、现场应急处置要求等;其中.安全作业要求应具体规定作业前、中、后、排除 故障、清洁保养、检维修等环节的具体风险控制、隐患Fl查和操作要求。
e)安全操作规程应下发到岗位.作为员T上岗作业前必须培训教育的教材.并通过H常教育和考 核*确保作也人员理解、掌握并正确执行。
f)安全操作规程应在新技术、新材料、新T.艺、新设备投入使用前编制;设备设施或作业活动发生 变更时,应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及时进行修订。
4.2.3文档管理
4.2.3.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文件在发布前应经过评审、批准.并保存记录;
b)文件应标明编号、归口管理部门、发布和实施日期.现场使用的书面或电子文本应为现行冇效 版本;
c)发放书面文本应填写发放签收记录;
d)规定文件的定期评审要求•保存评审记录;内外部发生里要变更时,文件应及时评审和修订;
e)文件更新应按权限重新批准;冋收作废的纸质文件并保存记录;作废文件如需保留.应对其进 行标识;
f)识别本单位需执行并控制其版本有效性的外来文件,其中法规标准等外来文件执行本部分4.2 的要求.其他需控制的外来文件执行本单位文件控制的耍求。
4.2.3.2记录和资料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耍求:
a)规定各类记录、资料的标识方法•填写部门、保存部门及期限等.包括非规范格式的记录、资料; b)保存期应大于匹内容需要的可追溯时问,并符合法规的要求;其中:事故调查记录和资料、重大 除患排查和治理的相关记录和资料等.应长期建档保存;
c)记录填写应标明填写人、填写日期等,内容应真实,具体.不应随意涂改;
d)计划、评价结论等记录应将批准人签名•保存签字记录或在信息化系统中履行授权批准手续。
4.3安全意识和能力培训教育
4.3.1培训教育管理
4.3.1.1按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提出的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符合下列要求:
8
YC/T 384.1—2018
a)计划应规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的具体组织部门、计划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方式; b)内部培训计划应包括由相关部门自行组织的培训;采取网络自学方法时应进行闭卷或随机抽 题考试。
4.3.1.2安全培训教材和师资库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至少应建立新员工单位级教育、中层领导和班组长专门安全培训、员工安仝通用安全知识和技 能等基本安全培训教材;教材应符合法规要求.贴近本单位实际.经过评审或申批后确定;
b)建立安全培训内部师资库.根据讲师特K确定授课方向,组织讲师学习、研讨•不断提升授课 水平。
4.3.1.3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和效果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教育培训应保持记录,记录培训内容、时间、地点、课时、培训方式、授课人、考核方式及效果评 价、人员签到等内容;
b)新员工厂级教育培训以及专业、技能类培训应进行书面闭卷考试或现场实操考核,并明确合格 标准.未达到培训效果应组织补课或再培训;
c)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学时、内容等进行统计.形成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4.3.2人员培训教育
4.3.2.1岗位任职安全培训教育,应符合卜冽要求:
a)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任职安全培训,应在任职前或任职一:个月内 组织进行,初次培训学时不应少于32学时,每年应进行再培训.学时不少于12学时;当地政府 有要求的•应取得由当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
b)其他领导和中层干部任职安全培训•应在任职前或任职:个月内组织进行,培训时间不应少于 6学时;每年应参加再培训。
c)兼职安全员应经过本单位组织的兼职安全员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任职。
d)生产性车间/部门的班组长的班组管理安全培训.每年至少组织1次.学时不得少于4学时。
e)教育培训内容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法规耍求.结合本单位及相关岗位实际确定。
4.3.2.2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安全培训教育.应符合卜列耍求:
a)对新员工(含实习生)进行单位级、部门(车间)级和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教育时间不应少于 24学时.并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b)转岗人员和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人员、离开岗位年以上(含-年)的复岗人 员,应由所在部门、班组强行部门(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C)应规定每•级安全教育的学吋,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记录中签字.记录列入员工培训档案; d)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8学时的安全再教育•包括各级培训或教育;
C)各部门应根据本部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传治理、规章制度.形成部门(军间)级安全教育大纲; 班组级教育以危险源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作为基本培训 内容。
4.3.2.3作业资质培训和考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单位应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确定需进行作业资质考核取证的人员并形成清单•登记 其需取得的资质证书名称、培训取证及上岗时间、证件复审情况等。
b)需考核取证的人员应包括: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含特种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特种作业人员、 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和操作人员、职业机动车驾驶员、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相关岗位人 员;其中:本单位在册在岗的机动车驾驶员还应取得烟草系统机动车驾驶员资质。
c)作业人员考核取证前的培训可由本单位自主组织的.应按考核部门相应的培训大纲编制教材 组织培训I.并组织培训;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不再组织考核发证的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作
YC/T 384.1—2018
业人员等.单位应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由本单位确认其作业资质。
d)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确定本单位作业风险较大、需本单位培训考核确认作业资质的 岗位。
4.4运行控制管理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4.4.1.1应明确新、改、扩建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项目各阶段"三同时"工作,保存相关资料 记录。
4.4.1.2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一同时''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针对项目涉及的安全风險,建设不位应组织对其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消防设施进行综合 分析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形成综合分析和预评价报告;当地政府要求时.或本单位不具备能 力时,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安全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b)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 称人员.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I:程师对综合分析和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形成评 审意见:本单位不貝•备评审能力时.应当组织外部专家参加;评审后的报告•应妥善保管以供政 府主管部门备查。
c)报告应对安全生产、消防和职业病防护等设施提出要求.需耍的投资一并纳入项目概算。
4.4.1.3项目设计阶段" 一:同时.‘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综合分析和预评价提出的安全生产、消防、职业病防护等设施要求,应提交项Ii设计单位。
b)初步设计完成后.本单位主耍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组织对各类安全设施的设计资料进 行审査:审査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安仝工程师或注册消防工程师及相关设施使用部门参 力口.形成书面审查报告•.其中•消防设计资料的审查,应在专业人员或消防机构的消防审图后进 彳j,审查资料报消防机构备案;本单位不具备审查能力时•应当组织外部专家参加审查工作;审 查报告应妥善保管备查。
c)当地政府要求吋•应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相关设计审查.并向政府相关部门备案。
<1)初步设il审査中发现的问题,应反馈到设计单位,采取措施解决后方研批准设计方案;项目发 生量大变更,或需进行量新设计•或施工需改变原有安全设施的设计的•应重新进行设计审査。
4.4.1.4项日施工阶段“二同时''管理,应符介下列要求:
a)对施工单位资质、项冃经理和项目部白职安全员安全管理资质证书等进行监仰;
b)对施丁.单位依法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哈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危险性较 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
c)委托监理单位对施「过程安全、各类安全设施的I:程质量实施监督;
d)建设项目各类安全设施应按设计要求采购、施工,确实需变更时,应经过设计单位技术论证后 确定。
4.4.1.5项目试运行和验收阶段•'三同时”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日.运行时间不少于30 II,不 超过180日。
b)试运行期间.应对各类特种设备、电气和防雷系统、消防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等进行检验检 测.并保存资料;发现的问题和不符介•应督促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整改*自至合格达标为止. 并保存整改的记录。
c)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试运行期间应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形 成评价报告或籽评价结论纳入项H安全验收报告.
IO
YC/T 384.1—2018
d)当地政府要求时.或本单位不貝备相应能力时.应委托貝为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验收 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X;貝评价报告。
e)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组织对检验检测资料、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组织对安 全生产设施、消防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验收•形成项目安全验收报告.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部门、相关专业职能部门、相关设施使用部门、注册安仝工程师或注册消防工程师等专业技术 人员.应参加安全验收;验收报告应妥善保管以供政府主管部门备查,其中消防设施竣工验收 应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当地政府要求时,应按其要求山主管部门组织或参加验收。
f>安全设施验收时.应收集其技术和管理资料建档保存.资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行项 冃结算。
4.4.2变更管理
4.4.2.1场所、工艺和设备设施变更,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物用途改变、场所用途变更、场所环境和设备设施变更、工艺技术变更、材料变更,或涉及 相关安全设施变更、重新装修的•应组织安全变更评审.制定变更方案方可实施•保存评审记录 和变更实施资料;
b)需进行安全变更评审的变更事项.应组织安全管理部门、相关专业职能部门、相关设施使用部 门、注册安全I:程师或注册消防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参加竣I:验收;
C)变更涉及特种设备、消防设施、防雷装置、职业病危害困素等,需经检测方可确认安全的.应重 新进行相应检验检测;
d)建筑物需改变原用途时.应按新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重新进行消防设计市查和备案、消防验收和 备案。
4.4.2.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更•具体执行-1.2的要求。
4.4.2.3机构、人员、作业过程等变更,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机构及相关管理职责变更.应调整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修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 关管理文件.具体执行4.1的耍求;
b)对人员变更应按转岗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取证后方可上岗.具体执行本部分4.3的耍求; c)作业过程变更.包括使用的设备设施及作业方式变更•应重新进行危险源及其风险的辨识、凤 险等级确定和控制措施策划•并重新制定或修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4.2.4对于暂时性变更.应确认变更涉及的风险是否改变,风险控制措施是否需改变.是否需制定临 时管理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经过评审后采取相应措施,暂时性变更结朿进行验证后方可恢复正常状 态管理。
4.4.3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理
4.4.3.1设备设施及其安全装置的管理.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选型和采购应符合安全技术要:求,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产品;设备设施安装和大修 后.应经过验收,验收应包括对设备设施安全性能及安全装置完好、可靠性的验收。
b)各类构建筑物、动力设备、消防设施和器材、防雷装置、T.业管道、工业气瓶、车辆、其他各类装 置、工器员等设施•应明确其归口管理部门、选型和采购部门、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部门、使用 部门等,并规范管理职责、流程和要求;
c)建立各类设备设施台账.登记设备设施的规格型号、设备设施所在部门∕部位、购买使Jn日期 等•.并登记设备设施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d)建立生产和动力设备的安全装置清单,其中至少应包括安全联锁装置、安全报警装置、职业危 害防护设施设备等;清单应登记安全装置所在部位、维保和检修周期、维检修责任部门或责任
1 I
YC/T 384.1—2018
人;隔离开关、急停开关、防护罩、防护网、防护栏等安全装置.也应作为设施设备的组成部分统 一进行管理;
e)建立消防器材和设施的台账,登记规格型号、编号、数量、所在部位、安装或购买日期、检查检测 周期、日常管理和检查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f)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设备设施的年度大中修计划.生产性车间,部门应制定设备设施的Il常维 保检修或例保、例检修计划;计划内应包括安全装置的维保和检修项IJ内容.委外进行的应通 过合同或维保检修单明确安全装置的维保和检修项口内容;
g)维保和检修的项目、内容和频次•应根据设备设施的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等确定.并符合国家 和行业相关标准、YC/T 384.2的要求;其中;特种设备维保和检修的项目、内容和频次,应符合 TSG 08、TSG GOOOl .TSG 21、TSG DOoo1、TSG Q7015、TSG T5002、TSG NOOOl 的要求;
h)维保和检修记录应对维保和检修过程发现的设备安全问题及其处置情况进行登记,并保存处 置记录:
i)特种设备改造和重大修理、消防设施维保和检修等.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
4.4.3.2特种设备管理.应符合TSG 08的要求.其中:
a)木单位分管设备管理的领导应担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本单位使用特种设备总量大于 5()台(含50台.不含气瓶)、或使用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也梯的,该负责人应取得相应的特种 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证书;
b)明确本単.位的各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并逐分落实安全责任人;
c)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应配置专职或兼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取得相应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人员证书;特种设备总量大于20台(含20台•不含气瓶)、或使用额定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2.5 MPa锅炉的、使用5台以上(含5台)第III类固定式压力容器的、使用10 km以上(含 10 km)工业管道的单位.应配备专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
d)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e)按台(套)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并山专人管理.保存完好;档案内容应符合TSGo8的要求;
f)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向当地的特种设务主管部门登记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 记证;
g〉每月至少对本单位特种设备进行1次自行检查•并保存记录,检查应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 进行:
h)特种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可继续使用的.应经检验或安全评估合格,由本单位特种设备安 全负责人同意,主要负责人批准,办理登记变更后方可继续使用,并采取加强检验、检测、维护 保养等措施;
>)特种设备按规定的周期•进行设备定期检验井保存记录,具体执行YC/T 384.2内相关特种设 备的要求。
4.4.3.3设备设施的安装施工、检维修作业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辨识作业风险(含紧急情况抢修作业、夜间户外作业),制定作业安全措施方案和作业过程的 应急措施;作业前应通知作业所在属地部门;
b)作业区域应与正常生产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并设置现场作业标识.标明作业内容、时间、现场 责任人等内容;
c)不宜交叉作业,确需交叉作业时,应专门制定交乂作业安全方案•并明确现场的统一指挥人;
d)作业前..应切断他源、气源,并设置警示标识;在能源介质供应和输送设备、管道进行维检修作 业前•应停止或切断能源介质的供应•并符合YC/T 384.2的相关要求;
e)进入设备内部或作业人员无法相互观察的作业.应确定作业流程和沟通方式;属于有限空间作 业的•应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
12
YC/T 384.1—2018
f)作业使用的设备和工貝,应完好可毒.应符合YC/'T 384.2的相关要求;
g)作业完成后•应清理现场,拆除隔离设施.确认设备设施及其安全装置完好可靠后向属地部门 移交;
h)作业涉及危险作业、临时用电、相关方作业的,应符合本部分和YC/T 384.2的相关要求。
4.4.3.4安全标识管理.应符介下列要求:
a)明确各类安全标识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并建立安全标识清单•清单应登记各类安 全标识的名称、设置位置、设置形式.并明确安全标识检查、维护和更新的责任部门和责任岗 位;其中.设备固定安全标员可在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内列出.由岗位人员负责日常检査.建筑物 的消防出口、疏散等建筑物固定标识、交通划线和标识等道路固定标识等∙ M列入消防、交通等 台账或清单.IftJ不再列入安全标识清单;
b)安全标识应设置准确、状态完好.具体执行YC/T 384.2内的相关要求。
4.4.4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理
4.4.4.1职业危害识别和申报、告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依据GBZ/T 229第1〜4部分,确定本单位职业危害作业场所、作业岗位及其危害分级;其中: 接触噪声(存在有损听力.有生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 h/d或4() h/周噪声暴露等效声 级分80 dB的作业)、烟草加【:过程中接触烟草粉尘、接触高于豁免值的放射源和微波辐射的 作业岗位以及焊接、高温、里蒸杀虫作业岗位等.应确定为职业危害作业岗位;
b)建立职业危害作业岗位清单,登记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在部门及作业场所、作业人 员姓名、性别、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周期等;
c)单位工作场所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口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索的. 应及吋、如实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报危害项H ;
d)与员工签订、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将箕丄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职业 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或合同附件中写明。
4.4.4.2规定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的职责、耍求和方法.T.作周期内每月至少进行1次危害 因素控制情况的检杳.能使用检测仪器进行测量的.每季度至少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次.并保存记 录;日常监测发现的问题,应组织整改,必要时由具有资质的职业丑生技术服务机构追加检测。
4.4.4.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年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期业危害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检测;
b>检测范围应当包含用人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全部T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在确保正常生产 的状况下.配合职业卩生技术服务机构做好采样前的现场调査和工作日写实工作•井山陪同人 员在技术服务机构现场记录表上签字确认;
c)职业丑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进行现场采样检测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不 得故意减少生产负荷或停产、停机;用人单位应当对技术服务机构现场采样检测过程进行拍照 或摄像留证;采样检测结束时•用人单位陪同人员应当对现场采样检测记录进行确认并签字;
d)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GBZ 1、GBZ 2.1、GBZ 2.2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应当采取治理措施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c)检测及整改资料应当存人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备査,并向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公布。
4.4.4.4职业危害作业岗位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应符合卜列要求:
a)职业危害作业岗位人员•应按期到职业健康体检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包括上岗 前、在岗期间定期、离岗时、盧齿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査;体检的周期和项目,貝,体执行 GBZ 188;
13
YC/T 384.1—2018
b)对于体检发现异常的应进行复查.确定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禁忌症和疑似职业病的人员.应调离 原岗位;每年监护体检后,应对结果及其趋势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组织制订措施和 对策;
c)建立职业危害作业岗位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内容应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 接触史、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档案应由专人负责管理.保存 期不应低于GBZ 188规定的各类职业危害人员离岗后随访期,并确保资料的机密和维护劳动 者的隐私权、保密权,
4.4.4.5特殊作业人员的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体检.应符合卜.列要求:
a)依据GBZ 188,电T、职业机动车驾驶员、压力容器作业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体检;体 检要求应执行GBZ 188及相关国家和地方规定;保存每次体检资料;
b)体检应按GBZ 188确定的目标疾病和禁忌症.按期到职业健康体检医疗机构进行,并保存体 检资料;对于体检发现异常的应进行复查,确定有特定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应调离原岗位。
4.4.4.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应符合下列姿求;
a)应根据劳动者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及危害程度、劳动环境条件、劳动防护用 品有效使用时间.制定本单位各类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b)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品种、数量和发放:、报废周期等应符合GB/T 11651和国家和地方相关规 定要求.并符合YC/T 381.2相关要素的耍求;
c)应根据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制定采购计划,购买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宜购买、使用获得安 全标志的劳动防护用品;
d)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应经过检查验收后,方可入库.查验并保存劳动防护用品的检验合格证或 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的原件或复印件;
e)应填写并保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的记录,包括使用部门领用记录和发放到使用者的签收记录; f)劳动防护用品由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发放的•本单位应对其发放标准、发放记录等进彳j监督 检查•确保符合法规标范要求;
g)各T.种存类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后的使用期限应符合GB 11651的耍求•并同时符合产品说明 书、产品标志规定的出厂使用年限;
h)共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明确保管和管理人员,定点保存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4.4.5相关方管理
4.4.5.1重点相关方识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a)充分识别本单位的帀点相关方,至少应包括:建筑施工和拆除、房屋修缮和装修装潢、设备设施 安装拆除和维修保养、食堂运行、污水处理运行、绿化保洁、外墙清洗、杀虫作业、危险物品供应 和运输、物流运输、生产性业务外包、保安服务、消防服务、物业服务、房屋承租等相关方;其他 非歪点相关方•至少应按外来人员进行管理;
b)明确各重点相关方的归口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c)归口管理部门建立重点相关方清单.并在清单内明确监管责任人;重点相关方在属地管理部门 进行长期作业的.属地管理部门也应建立重点相关方清单,明确本部门的监管责任人。
4.4.5.2重点相关方选择和安全协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重点相关方他位的营业执照、行政许可、人员资质等进行审查,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要求并 具备相应安全生产条件的方可选择;收集并保存重点相关方资质资料;
b)签订安全协议前•应组织重点相关方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形成风险控制 清单.井作为安全协议的附件;重点相关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变更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辨识、 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
14
YC/T 384.1—2018
c)与重点相关方签订安全协议,或在与其鐘订的服务合同中规定安全内容;单项项目的安全协议 有效期为一个施工或服务周期;长期在单位从事零星项目施工或服务的承包方•安全协议有效 期可与合同期一致,但不得超过3年,宜一年一签;相关方设备、活动、人员有较大变化.应重新 鐘订安全协议;
d)安仝协议内,应依据风险特点和风险程度.明确双方的安全管理职责、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作 业管理、原辅材料管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违章和事故处置、相应的违约责任追究、考 核和合同终止条款等个性化内容.并要求在本单位现场工作的重点相关方配备专职或兼职安 全员。
4.4.5.3重点相关方安全交底•应符合下列耍求:
a)相关方在一个服务期内首次进场作业前•归口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应共同组织对相关方项 目负责人和安全员进行安全交底并保存记录•并由相关方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服务期超 过一年的至少每年进行1次再交底•相关方活动和人员发生较大变化的•应及时组织交底;交 底记录应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b)交底的内容应包括:作业过程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要求•相关方需执行的本单位相关安全规章制 度、应急预案或应急措施•相关方的隐患排查治理要求等;
c)相关方人员进行危险作业.应执行YC/T 38-1.2的相应要求。
4.4.5.4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的管理,还应符合卜列要求:
a)选择时应审核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的单位营业执照的业务把闹和人员资质证明•并将安全 保障能力作为其重要的资信条件;其派出的承包团队应配置生产管理人员和安全员,防止变相 成为被派遣劳动者;
b)安仝协议内应明确生产性业务外包相关方的主体责任.明确其使用本单位相关设备设施的Il 常检修和维保、职业危宙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体检等事项的责任和要求;
c)相关方应制定并实施安全规章制度.至少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上岗人员流动和换齿、培训管 理、设备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检修、危险作业管理、作业现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事件事故报告 和处理等•内容应符合本单位安全管理的相关耍求.相关规章制度应报本单位备案审査;
d)相关方应编制岗位或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并报本单位备案审査;使用本单位设备的,本 单位应提供安全操作规程;
e)应要求其对各级人员进彳『安全教育培训、资质考核取让,并符合本单位管理制度的要求;其三 级安全教育的教材和大纲.应报本单位备案市查.或使用本单位规范的教材和大纲;
f)相关方应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应按本单位配备标准执行;
g)相关方应执行本单位职业危宙管理要求•职业病危吿因素检测、监护体检及监护档案资料应报 本单位备案审査;
h)应要求其参加本单位和所在区域的应急预案演练;应要求其编制相关岗位的应急处置卡,其中 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演练;其应急处置卡和相关预案 应报本单位备案审查.演练记录应报本单位备案。
4.4.5.5重点相关方日常监督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重点相关方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和属地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相关方作业场所及其设备设施、作业 活动进行监督检査•并保存记录;各单位应根据不同类别車点相关方的作业特点确定监督检查 频次;对单项作业的相关方.作业期问至少监督检查1次;对超过一个月连续作业的相关方•监 督检查每月不少丁 1次。
b)重点相关方属地管理部门应指定部门安全员或班组长等,对相关方作业进行现场监督•发现事 故隐患立即制止,并要求其整改.无法解决的,立即报告相关方的归11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部 门解决•并保存相应的记录。
15
YC/T 384.1—2018
c)安全管理部门应对必口管理和属地管理部门的重点相关方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査,并保存 记录。
d)在本单位固定场所进行长期作业的重点相关方,对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应符合本 部分4.5的要求。
4.4.5.6对重点相关方的安全绩效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重点相关方,至少每年进行1次安全绩效评价;
b)评价时应由归口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参加.依据11常监督检查的结果对其 资质、相关制度和要求的执行情况、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隐患排查治 理情况、未遂事件和事故发生情况等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
c)重点相关方年度安全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下一年度或下一服务期选择相关方的依据;评价 不合格的应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合格的.归口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追究 责任。
4.4.5.7外来人员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来人员进入本单位.门口应办理身份确认和登记手续,人员进入生产现场、库区等区域•应由 接待部门安排人员陪同;
b)需较长时间进入本单位的外来人员等,应办理出人证.人员离开本单位后.应冋收出入证,并建 立出入证发放好冋收台账;
c)应告知外来人员进入厂区的安全注意事项.其中重点相关方人员还应执行4.4.5.3的要求。
4.4.6安全信息化建设
4.4.6.1安全信息化系统建立.应符合卜.列耍求:
a)省级公司和各单位.应建立安全信息化系统;省级公司系统应与下属各单位联网,各单位系统 终端至少应覆盖各部门、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
b)系统应包括主要安全管理业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数据处理模块,并及时更新,至少应包 括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c)系统应能实现省级公司范用内安全基础数据信息共享,符合行业安全信息上报的要求;
d)系统应对照YC/T 384.1、YC/T 384.2和YC/T 384.3的内容和本单位|'|身特点.设置相应的 模块.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落实各项管理要求。
4.4.6.2安全信息化系统应符合行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耍求和基本功能框架的要求。
4.4.6.3安全信息化系统应具有保密和防止网络人侵.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功能、并明确专人维护和 更新。
4.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4.5.1组织和保障
4.5.1.1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技术负责人、9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风险分级管控 和隐患排查治理小组.组织全体员工参与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杳治理。
4.5.1.2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4.5.1.3应保障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査治理的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4.5.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4.5.2.1按照划分风险单元、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实施风险管控。
4.5.2.2根据场所、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划分风险单兀.
16
YC/T 384.1—2018
4.5.2.3风险辨识时应综合考虑起因物和致害物、可能引起事件的诱导性原因、伤害发生的过程和形 式、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索,貝体可参照GB/T 13861和GB 6441 ;风险的辨识应客观、充分、符合实际。
4.5.2.4风险评价和风险等级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结合实际选择本单位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对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的分析.对单元内的所有风 除进行评价;
b)在分析风险的严重性时.应综合考虑危险根源的能量级别、可能导致事故的伤亡和损失情况、 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等因素;
c)在分析风险导致事件的可能性时,应综合考虑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的 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人员胜任度、隐患和事件发生率等因素;
d)风险单元内有多种风险的,以最大的风险作为单元风险等级评价的依据;
e)应对风险单元的风险等级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应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红色为风 险等级最高。
4.5.2.5风险控制应符合卜列要求:
a)根据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结果.策划并确定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应分为保持现有控制措施、 新增或改进措施、改进控制措施;当风险单元在黄区及以上时.应根据风险特性及风险控制现 状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新增或改进措施.
b)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应甚于以卜顺序:消除、取代、工程控制等技术措施(含事故预先探测性 措施和I:艺技术预防性措施)•标识、警告和(或)其他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并符合法 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c)纣区风险为重大风险.应按隐患进行治理.采取应急措施.并形成管控档案;当风险涉及正在进 行中的作业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经过治理风险等级降低方可恢复作业。
d)橙区风险为较大风险.应建立管控方案.并形成管控档案;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 采取应急措施;管控方案内容应包括需增加、改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强化措施的执行度.力 争降低风险等级。
e)黄区风险为中度风险,需帀点控制并跟踪检查;现有控制措施不充分的.应增加控制措施,现有 控制措施执行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应制定有效性改进措施。
f)蓝区风险为可容许风险.需保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g)新增或改进措施等、新增加的风险控制措施等.应纳入本单位或部门Ll标及措施管理。
4.5.2.6风险告知和预警.应符合下列要求:
a)风险等级为黄区、蓝区的.通过危险源及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告知相关管理和作业人员;
b)风险等级为红区、橙区的.应通过公告栏等方式及时告知相关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并发出风险 预警•自至红区风险得到治理并降低等级.橙区风险采取了相应措施后.方可解除预警。
4.5.2.7风险管控资料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风险的辨识、评价、控制措施策划和确定的结果.按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清单应报 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后•至少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后下发到岗位。
b)单位应建立"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的风险分布图(表Μ
C)籽红区、橙区、黄区风险单元和本单位确认的需重:点控制的其他风险单元列入本单位的隐患排 查重点部位。
d)隐患排查帀点部位应采用风险告知卡等简洁明了的方式告知岗位风险。
4.5.2.8风险的辨识、评价、控制措施的策划应根据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及作业活动、法律法规和标准 的变更及时进行•并更新相关资料•正常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1次更新。
17
YC/T 384.1—2018
4.5.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4.5.3.1隐患的判定、分级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a)凡发现以下情况并可能导致事故的,应判定为隐患:违反国家、行业法律法规或标准的;违反单 位规章制度和标准的;未按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内的风险控制措施执行的。
b)各单位应确定隐患分级分类准则。
c)隐患分级应综合考虑隐患导致事故的严至性和整改难度.可分为重大和一般两个等级•重大隐 患至少应包括GA653、国家或当地政府部门、烟草行业确定的重大隐患。
d)各单位根据实际可对一般隐患进一步分级以确定需重点治理的一般隐患。
e)隐患分类准则应根据国家安监总用隐患排查上报标准和烟草行业有关规定确定。
4.5.3.2隐患排査方式、隐患排査标准和清单.应符合卜•列要求:
a)應患排查方式至少应符合表I的要求;Ki患举报及其他渠道发现的除患应纳入隙患进行管理。 b)建立本单位隐患排查清单.各部门和隐患排查重点部位的岗位应建立隐患排查清单。
c)隐患排查清单内至少应列出:风险单元、隐患的排查内容、级别和类别、排查频次、排査人等;其 中:除患排查内容应不少于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排查频次应根据风险严重性或风险等级 确定。
d〉相关隐患排查的具体要求见表1。
表1相关隐患排查方式和要求一览表
序号 |
排查方式 |
组织部f J |
参加人员 |
排查范围 |
频次 |
1 |
单位级综合安全检 查,执行本单位的隐 患排查标准 |
单位安全 管理部门 |
有关领导、相关安全C一业职能 管理部门、安全匸程师、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会代表;其 中: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至 少参加二次•分管安全领导每 季度至少参加一次•根据排查 内容安排其他领导参加 |
每次检査覆盖本 单位所看凤险等 级为红区和橙区 风险的所在部位: 每季度覆盖所有 隐患排查重点 部位 |
每季度不少于1次: 安全管理部门每周 至少对各红区风险 进行1次检査 |
2 |
生产性部门的综合 安全检查•执行部门 的隐患排查清单 |
部门安全 分管领导 |
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兼职安全 员、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班组 长、员T∙代表;其中:部门主要 负责人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 分管安全领导每月至少参加 一次,根据排查内容安排其他 领导参加 |
每次检查覆盖本 部门所有风险等 级为红区和橙区 风险的所在部位、 所有隐患排在重 点部位;每季度涵 盖本部门所有 部位 |
每月不少于1次 |
3 |
重要节假日安全检 查,执行节假日隐患 排查清单 |
单位安全 管理部门 |
根据排査内容,安排有关领 导、部门和工会参加 |
生产性车间/部门 和隐患排查重点 部位、节日加班部 门、施I:现场等 |
国庆、春节和其他长 暇;可与综合安全检 査合并进行 |
4 |
季节性安全检查,执 行季节性隐患排查 清单 |
单位安全 管理部门 |
根据排查内容,安排有关领 导、部门和工会参加 |
与季节有关的生 产性车间/部门和 隐患排查重点 部位 |
根据季节安排,可与 综合安全检查合并 进行 |
18
YC∕Γ 384.1—2018
表1 (续)
序号 |
排查方式 |
组织部门 |
参加人员 |
排査范鬧 |
頻次 |
5 |
专项安全检查.每次 制定专项隐患排查 清单 |
安全相关 专业职能 管理部门 |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
相关专业涉及的 部位 |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 每年至少安排2次 |
6 |
专业安全评估,每次 制定专业安全评估 排查清单 |
安全相关 专业职能 管理部门 |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
相关设备设施 |
根据设备设施的使 用期、现状确定;每 3年1次,评估290分 以上,可每5年进行 1次 |
7 |
生产性车间/部门日 常安全员巡查,执行 相应隐患排查清单 |
车间/部门 的专兼职 安全员 |
专兼职安全员 |
每次检査覆避本 部门所有风险等 级为红区和橙区 风险的所在部位、 所有隐患排查重 点部位: 每月涵盖本部门 所有部位 |
每天至少1次 |
8 |
生产性车间/部门班 组长的班中日常巡 査,执行相应隐患排 查清单 |
车间/部门 的专兼职 班组长 |
班组长 |
每班抽查本班设 备设施、作业活 动、作业环境和相 关现场情况:每周 涵盖本班组所有 部位 |
每班至少1次 |
9 |
作业岗位隐思自査. 执行本岗位隐患排 查清单 |
车间/部门 的专兼职 班组长 |
岗位作业人员 |
每班涵盖岗位所 有设备设施、作业 活动、作业环境和 相关现场情况 |
每日班前、班中、 班后 |
IO |
设备设施检验检测、 安全生产标准化自 评(体系审核)、合规 性评价、政府和上级 检査 |
相关部门 |
本单位相关人员或外部检验 检测、评审、检查人员 |
相关排查计划确 定的排查范围 |
相关排查活动的 周期 |
4.5.3.3隐患排查的实施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单位和生产性部门/车间的综合安全检查,每次排查前应根据排查标准、清单确定抽样项口和 排查方法,形成计划方案;
b)专项安全检查、专业安全评估等排査,应事先制定计划方案:
c)各种隐患排查方式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及时报告并登记在隐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内;
d)重大隐患应经过安全管理部门确认后.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主要负责人负责 或委托分管安全领导报省级公M 。省级公司报国家局;
19
YC/T 384.1—2018
e)省级公司应制定一般除患的报告流程,各单位认为需重点治理的一般隐患应报单位分管安全 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山单位报省级公司;
f)对举报或其他渠道发现的除患.应组织进行确认后报告和处置。
4.5.3.4隐患治理及其有效性验收或确认.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发现的隐患应要求责任部门立即组织治理.如排查时现场无法立即整改的,应下发隐患治理通 知,明确治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要求和期限;
b)从发现隐患到隐患治理完成期间,应对隐患进行监控,必要时采取相应的临时性措施;
c)责任部门应组织对隠患现状特征、危害程度、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制订并实施治理措施;
d)重大隐患和本单位认为需重点治理的一般隐患.应分别由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和业务分 管领导组织治理和治理有效性验收.并保存相应记录;
e) 一般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经过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领导、部门安全员进行有效性确 认,井保存相关记录.
4.5.3.5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通报和报送•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如实将隐患排査和治理情况向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通报;各单位应根据隐患级别、类 别和所在场所•确定通报范用、通报责任部门、通报时机、通报方式、通报内容;
b)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频次.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c)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按当地政府要求.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材料,接受督办。
4.5.3.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料、台账和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a)收集并整理隐患排查治理全过程的相关记录和资料。
b)建立本单位隐患徘查治理登记台賑;生产性车间/部门、商业单位的区县公司等.应建立部门隐 患排查治理登记台账。
c)重大隐患排查治理记录和资料.应形成书面档案卷宗或电子资料卷宗。
d)每季度至少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査治理情况进行1次统计.统计结果报省级公司。
e)各单位应收集隐患排查治理的数据.每年至少对数据进行1次趋势分析•形成趋势分析表或分 析报告;趋势分析结果应纳入年度安全工作总结。
D 各单位应按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止.定期登录国家或当地政府部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平 介•报送相关资料和数据.接受系统评价,如评价结果达不到政府部门的要求,应及时查找原 因.加以改进。
4.5.4预测预警
4.5.4.1各单位应根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未遂事件和事故发生的趋势等•运用定 量或定性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安全生产事故预测预 警系统。
4.5.4.2本单位经风险评价,风险等级为红区、橙区的.应按4.5.2.6的要求进行风险预警。
4.6应急准备和响应
4.6.1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4.6.1.1应急物资和器材的配置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应急需配备的应急物资和器材;
b)医务室应配置急救药品和急救设施;本单位无医务室的,应在生产现场配置急救箱;
c)应急物资和器材应完好、有效;建立应急物资和器材清単•明确各类应急物资和器材的类型、数 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经常性维护保养的周期和职
20
YC/T 384.1—2018
责等。
4.6.1.2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单位应建立志愿消防队并明确其职责.建立志愿消防队名录,制定志愿消防队应急处置手 册.并组织队员学习;
b)应确保火情发生时志愿消防队员在现场或立即能赶赴现场,宜按班次或部位设立分队或小组; c)按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要求.依托本单位志愿消防队伍.在有关场所建立微型消防站.具体执行
YC/T 384.2 的要求;
d)距社会消防队较远的单位,按当地政府耍求建立专职消防队(站 >;具体执行YC/T 384.2的 要求;
e)各单位或其卜.属生产性车间∕部门,应明确急救人员;急救人员应经过本单位培训考核,具备相 应的急救能力。
4.6.1.3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GB/T 29639的要求.根据本单位事故和紧急情况分析、策划并确定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 案体系架构,形成综介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清单,登记各预案的名称、类 別、适用范围、预案归口管理部门等;
b)烟草加工单位至少应编制综合应急预案;火灾(内容应分别对办公区域火灾、联合工房及中间 仓库火灾、库区或露天堆场火灾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应急措施.或单独编制相关火灾专项预 案)、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火灾爆炸、膨丝生产线二氣化碳泄漏、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疏散、粉尘 火灾爆炸、食物中毒等专项应急预案:锅炉房、空压站、污水处理站的沼气脱硫系统、酒精和姻 用香精储存场所、汽柴油库、汽柴油加油点、除尘房、变配电站(室)、放射源使用现场、剧毒品存 储使用现场、使用燃气的食堂、使用燃气的生产现场、200座及以上的大型会议场所、研发和质 检部门化学实验室、电梯、起重机械、货运车辆、班车车辆等现场处置方案;
c)烟草商业单位应编制综合应急预案;火灾(内容应分别对办公区域火灾、联合工房及中间仓库 火灾、库区或露天堆场火灾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应急措施.或单独编制相关火灾专项预案)、鋼 炉和压力容器爆炸疏散、食物中毒等专项应急预案;锅炉房、空压站、柴油库、柴油加油点、变配 电站(室八使用燃气的食堂、200座及以上的大型会议场所、电梯、起重机械、货运和配送车辆、 班车车辆、烟叶收购站点、烟草营销门店等现场处置方案;烟草商业单位的下属县级公司应按 上述要求编制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d)田蒸杀虫、有限空间作业、危险介质设施的拆除和维修作业.应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其他危 险作业应在作业方案内规定应急措施;
e)组织1 000人以I:的大型活动(包括营销活动、员T体育和娱乐活动、旅游和其他活动),应在 活动前针对M能发生的事故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编制或预案主要内容的修改.应在主要负责人领导和组织卜.成立编制工作组.由应急 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相关专业职能管理部门、事故风险涉及部门、注册安全T.程师或注册 消防匸程师等组成;
g)工作组在预案策划编制前,应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并形成评估和调查表。
4.6.1.4应急预案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综合应急预案应对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综合性工作方案.架构和内容应 符合GB/T 29639的要求。
1»专项应急预案应针对相关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活动制定专项性工作方案. 架构和内容应符合GB/T 29639的要求。
C)现场处置方案应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制定现场处置措施;各项内容应具体、 简单、倂对性强;架构和内容应符合(1B/T 29639的要求。
21
YC/T 384.1—2018
d)应急预案内容应符合GB/T 29639的要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预案内应赋予生产现场带 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e)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 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内应包括向政府和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 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和器材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 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f)对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车辆伤宮等人员伤害事故,应在综合应急预案内规定 通用的报告和处置流程.可在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内规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g)各单位白职消防队应按照办公场所、生产车间和库区等不同区域或场所的特点,编制专门的灭 火方案,明确具体的灭火和救援的流程和方法。
4.6.2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
4.6.2.1应急预案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急预案的编制完成后,或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 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的.应组织进行评审,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注册 消防工程师应参加评审•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参加*并保存评审记录;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 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 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
b)应急预案经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应急预案应下发到预案涉及部门•其中专 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形成纸质版下发到有关部门、班组、应急救援队伍。
c)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场所,岗位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下发到岗位;简明 告知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并便于员工携带。
d)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应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用和应急防范措 施等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e)应在应急预案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和冇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5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 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应歪新备案。
D 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应急预案评估,编制工作组应组织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注册安仝工程 师或注册消防工程师参加评估.并可邀清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参加;评估发现的问题应 对相关预案进行完善修订。
g)应急预案编制或修改后.应组织各级人员培训.并保存记录。
4.6.2.2应急预案的演练.应符合下列耍求:
a)每年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并组织演练•计划内容至少应包括:演练内容和演练方式,计划时 间,演练组织部门和参与部门等;演练内容和方法UJ■参照AQ/T 9007选择.不同类型演练可相 互组合;
b)各专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演练,各现场处置方案每平年至少应组织1次演练;演练 每二年应覆盖所有适用人员,包括相关方在本単.位的工作人员;
c)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应参加火灾专•项应急预案及相关现场处置方案的演练.除参加演练外 应定期组织11常训练;
d)每次演练前应制定现场演练方案或桌面演练脚本.包括演练所需的保障措施、应急措施;应急 预案演练应按工作方案进彳j.并保存演练过程的记录和资料;
e)每次应急预案的演练结束后,应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及预案的适宜性、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评 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H;修改、完善的点见.保存评估记录.评估可根据演练规
22
YC/T 384.1—2018
模参照AQ/T 9009进行。
4.7未遂事件和事故管理
4.7.1未遂事件报告、分析、整改和统计
4.7.1.1未遂事件的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a)规范未遂事件报告、分析、处理的职责、流程和要求;
b)未遂事件发生后.应及时报告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 未遂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后果、发生地点和时间、未遂事件的初步原因分析等;
C)应制定相应措施.鼓励部门报告未遂事件.对瞒报、不报的部门予以考核。
4.7.1.2未遂事件的分析、整改和统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未遂事件进行立接和间接原因分析.并保存分析记录;
b)未遂事件的责任部门应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整改,保存整改记录;
c)由于个人违章造成的未遂事件,应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同时对周边人员进行教育,情节严重的 应通过安全绩效考核进行处罚;
d)建立所在部门和本单位未遂事件统计台账.登记未遂事件发生过程和后果、发生地点和时 间、未遂事件发生原因,整改情况、处理结果等;当未遂事件频繁发生或集中在某些领域发 生时.应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常情况下.每年至少对数据进行1次分析,保存分账及其 分析记录.
4.7.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
4.7.2.1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报告,应符合下列耍求:
a)发生死亡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委托分管安全领导立即报省级公司,省级公 司立即向国家局报告,并在8 h内提交书而事故快报;
b)发生可能造成1〜4级伤残的重伤事故和一般火灾事故,应由分管安全领导立即向省级公司报 告.并在8 h内提交书面事故快报;
c)事故快报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地点和吋间、发生过程和后果、现场应急现状和人员抢救现状、 事故向当地政府报告情况等;
d)按相关法规和当地政府要求.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其中涉及国家规定的死亡和垂 伤、火灾的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 h 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 关部门报告。
4.7.2.2事故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发生死亡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除由事发单位配合政府部门调査外•省级公司应组织调查组对 事发单位进行内部调查;发生可能造成1〜4级伤残的重伤事故和一般火灾事故Jl事发单位 配合政府部门调査或接受政府委托白行进行调查•调査结果应报省级公司备案;其他事故由本 单位负责组织调查;
b)事发单位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配合调查.事发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以及 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应擅离职守,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c)事故调查应符合GB 6441 、GB/T 15499的要求•查明事故发生过程及人员伤亡情况、确定事故 性质、事故直接和间接损失、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并提出事故 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建议.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发生至事故调查报告完成.不应超过60个 工作日;
23
YC/T 384.1—2018
d)应保存事故调查资料和记录.形成事故结案归档资料.重伤和死亡事故、火灾事故的归档资料 应K期保存•其他事故的归档资料至少保存5年。
4.7.2.3事故处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省级公司的事故调査报告.应经过省级公司领导层专题会市议批复,形成事故处理决定并进行 通报;责任单位应将整改和事故处理的情况报省级公司;
b)本单位的事件週査报告,应经过本单位领导层专题会审议批复,形成事故处理决定井进行 通报;
c)事故处置应遵循事故原因査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 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
4.7.2.4各单位应建立事故统计台账.登记事故发生过程和后果、发生地点和时间、事故发生原因,调查 情况、处理结果、整改情况等.每年至少对数据进行1次分析。
4.7.2.5为从业人员(含被派遣劳动者)缴纳二伤社会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办理I:伤申报手续,及时对 工伤人员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职业病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个人或其家属;由劳务派遣机构负责 缴纳工.伤保险的.本单位应对其缴纳情况、工伤中报、劳动能力鉴定和职业病鉴定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符 合要求。
4.8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4.8.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和岗位达标评价
4.8.1.1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单位至少应每年进行1次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井保存自评计划和相关|'1评资料;
b)自评应覆盖本单位所有部门•覆盖YC/T 384.1、本单位涉及的YC/T 384.2的所有要素,基本 流程和耍求符合YC/T 384.3的耍求;
4.8.1.2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规范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单位应按YC/T 384.4的要求制定各类领导、管理和作业岗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规范. 岗位规范内容.应涵盖YC/T 384.4的基本内容;
b)各单位应开展岗位达标推进工作.每三年至少进行1次达标评价.每年对重:点岗位达标情况进 行1次复査;评价和复查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符合YC/T 384.4的要求。
4.8.2安全生产绩效考核
4.8.2.1规范安全绩效考核管理的职责、范围、周期和方法、考核奖惩等流程和要求;绩效考核至少每年 进行1次.
4.8.2.2安全绩效考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当年Fl标和兩点工作确定年度安全考核指标及具体考核内容;
b)考核时应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岗位达标考评、Il常检查发现的情 况等作为里要的考核输入;考核的资料应保存•并公示考核结果。
4.8.2.3考核结果应与评先、职务任用、经济收人挂钩;考核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应予以激励.不合格的应 予以教育•直至处罚,并要求其整改。
4.8.3持续改进
4.8.3.1根据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统计的结果、事故预测预警系统数据、安全绩效情况等 所反映的趋势.客观分析并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现场管控力 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
24
YC/T 384.1—2018
4.8.3.2每年通过安委会对年度安全生产1作进行总结,对目标的实现程度、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 治理和应急救援的管理现状、员T.和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未遂事件和事故、客观环境变更等情况进行 总结•寻找主动改进需求并提出资源优化方案、整改和改进要求•保存总结会记录,并将会议决定纳入下 一年度本单位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具体执行4.1.1的要求。
25
YC/T 384.1—2018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YC/T 384要素对照表
表A.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YC/T 384要素对照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YC/T 384.1/2/3 |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三级要素 |
384.1 一级要素 |
384.1二级姿素 |
384.2 |
384.3 |
4组织所 处理的环境 |
4.1 理解组织及其环 境 |
引言 |
引言 | |||
4.2理解工作人员和 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 期里 |
4.1 安全责任体 系 |
4.1.3全员参与 |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5 相关方管 豊______ | |||||
4.3确定职业健康安 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
引言、范围 |
引言、范围 | ||||
4.4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 |
引言 |
引言 | ||||
5领导 作用和工作 人员参与 |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
引言 |
引言 | |||
4」安全责任体 系 |
4.1.2__机构人员 和职责_____ | |||||
5.2职业健康安全方 针 |
4.1 安全责任体 系 |
4.1.1 __方针、目 标和计划、总结 | ||||
5.3 组织的岗位、职 责和权限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可1.2 机构人员 和职责 | ||||
5.4 工作人员协商和 参与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Tn__全员参与 (协商、参与要求) | ||||
6策划 |
6.1应对风险和机遇 的措施 |
-^^^―^^^^^^^^^^― 6.1.1总则 |
引力 |
引言 |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 |
4.5.1 组织和保 障 | |||||
6.1.2 危险 源辨识和职 业健康安全 风险评价 |
4.5安全凤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 |
4.5.2 安全风险 分级管控(辨识和 评价、分级要求) | ||||
6.1.3法律 法规和其他 要求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1 法律法规 和其他要求 |
相关要素对执行 法规标准的要求 | |||
6.1.4 措施 的策划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査治理 |
4.5.2 安全风险 分级管控(管控措 施策划要求) |
相关要素对确定 现场风险控制措 施的要求 |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2 规章制度 和安全操作规程 (策划编制) |
相关要素对制度、 台账清单的要求 |
26
YC∕Γ 384.1—2018
表A.1 (续)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YC/T 384.1/2/3 |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级要索 |
384.1 一级要素 |
384.1二级要素 |
384.2 |
384.3 |
6策划 |
6.2职业健康安全目 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
6.2.1 职业 健康安全目 标 6.2.2 实现 职业健康安全 目标的策划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 1 方针、目 标和计划、总结 | ||
7支持 |
7.1资源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2 机构人员 和职责_____ | |||
Tm__安全生产 费用管理 | ||||||
7.2能力 |
4.3 安全意识和 能力培训教育 |
4.3.1培训教育 管理 | ||||
4.3.2 人员培训 教育 |
相关要素对资质 的要求 | |||||
7.3意识 |
4.3 安全意识和 能力培训教育 |
•4.32 人员培训 教育______ | ||||
4.】安全责任体 系 |
4.1.5__安全文化 建设______ | |||||
7.4沟通 |
7.41总则 7.4.2 内部 沟通 7.4.3 外部 沟通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3 全员参与 (协商、沟通要求) | |||
7.5文件化信息 |
7.5.1总则 7.5.2 创建 和更新 7.5.3 文件 化信息的控 制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2 规章制度 和安全操作规程 4.2.3文档管理 |
相关要素对记录、 清单•、资料、档案 的姿求 | ||
8运行 |
8.1运行的策划和控 制 |
8.1.1总则 8.1.2 消除 危险源和降 低职业健康 安全风险 8.1.3 变更 管理 8.1.4外包 8.1.5釆购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1建设项目 "三同时”管理 |
相关要素对作业 活动、设备设施及 其运行维保、作业 环境、现场规范的 要求 | |
4.4.2变更管理 | ||||||
4.4.3 设备设施 及其维检修管理 | ||||||
4.4.4 职业健康 和劳动保护管理 | ||||||
4.4.5相关方管 理 | ||||||
4.4.6 安全信息 化建设 |
27
YC/T 384.1—2018
表A.1 (续)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YC/T 384.1/2/3 |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索 |
-:级要素 |
384.1 一级要素 |
384.1二级要素 |
384.2 |
384.3 |
8运行 |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
4.6应急准备和 响应 |
4.6.1应急资源 和应急预案 |
相关要素对现场 应急物资器材和 队伍的要求 | ||
4.6.2 应急预案 管理和演练 |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 |
4.5.4预测预警 |
相关要素对异常 情况的监测要求 | ||||
9绩效 评价 |
9.1监视、测质、分析 和绩效评价 |
9.1.1总则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3设备设施 及其维检修管理 (设备设施检测检 验要求) |
相关要素对设备 设施的检查、检验 检测、检定校准的 要求 | |
4.4.4 职业健康 和劳动保护管理 (职业危害检测和 体检要求) |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 |
4.5.3 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 |
相关要素对现场 隐患排查的要求 | ||||
9.1.2 合规 性评价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1 法律法规 和其他要求(合规 性评价要求) | ||||
9.2内部审核 |
9.2.1总则 9.2.2 内部 审核方案 |
4.8绩效考核和 改进 |
4.8.1 安全生产 标准化H评和岗 位达标评价 |
对安全生产标 准化自评和复 核、自评考评 员的要求 | ||
4.8.2安全生产 绩效考核 | ||||||
9.3管理评审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1 方针、目 标和计划、总结 (年度总结的要 求) | ||||
4.8绩效评定和 持续改进 |
4.8.3持续改进 (年度安委会总结 会的要求) |
28
YC∕Γ 384.1—2018
表A.1 (续)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YC/T 384.1/2/3 |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索 |
三级要素 |
384.1 一级要素 |
384.1二级要素 |
384.2 |
384.3 |
IO改进 |
10.1总则 |
引高 |
引言 | |||
4.8绩效评定和 持续改进 |
4.8.3持续改进 | |||||
10.2事件、不符合和 纠正措施 |
4.7未遂事件和 事故管理 |
4.7.1 未遂事件 报告、分析、整改 和统计 |
对自评不符 | |||
4. 7. 2 事故报 告、调查、处理和 统计 |
令项迸仃整 改和跟踪、原 因分析和纠 正措施的要 求 |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fP故隐 患排査治理 |
4.5.3 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针对原 因治理的要求) | |||||
10.3持续改进 |
4.8绩效评定和 持续改进 |
4.8.3持续改进 |
29
YC/T 384.1—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YC/T 384.1—2018 与 YC/T 3 84.1—2011 标准要素对照表
表 B.1 YC/T 384.1—2018 与 YC/T 384.1—2011 标准要素对照表
YC/T 384.1—2011 |
新版标准 YC7T 384.1—X ××× |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备注 |
4.1职业健康安 全方针、规划、目 标和计划 |
_职业健康安全方 针、规划、计划和总结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1方针、目标和计划、总结 | |
4.1.2目标和方案管理 |
4.1.1方针、目标和计划、总结 | |||
4.1.3 安全投入费用管 理 ___ ___ |
4.1.4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 |||
4.2危险源管理 |
4.2.1危险源管理要求 |
4.5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 |
4.5.1组织和保障 |
4.5.2要素增加 了相关内容 |
4.2.2__危险源辨识和风 险评价要求_______ |
4.5.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
4.2.3 危险源控制措施 的策划 |
4.5.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
4.3法律法规和 其他要求管理 |
4.3.1 ^^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的识别、获取和更新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
4.3.2 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的贯彻和应用 |
4.2.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
4.3.3__法律法规和丈他 要求的合规性评价 |
4.2.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 |||
4.4组织机构和 职责 |
4.4.1安全生产委员会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 | |
4.4.2 安全管理机构和I 人员 |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 | |||
4.4.3安全生产费任制 |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 | |||
4.5职业健康安 全文件和记录 |
4.5.]__职业健康安全文 件总体要求______ |
4.2法律法规和 制度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________________ | |
4.5.2 安全管理文件要 求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________________ | |||
4.5.3 安全操作规程要 求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________________ | |||
4.5.4__文件和记录控制 要求__________ |
4.2.3文档管理 | |||
4.6 能力、意识 和安全培训教育 |
4.6.1 各级人员任职墨 求和安全培训 |
4.3 安全意识和 能力培训教育 |
4.3.2人员培训教育 | |
4.6.2 作业人员的培训’ ⅜¾E_____________ |
4.3.2人员培训教育 | |||
4.6.3新员工安全三级 教育和转复岗人员安全 教育 |
4.3.2人员培训教育 | |||
4.6.4 安全教育培训管 理要求________ |
4.3.1培训教育管理 |
30
YC∕Γ 384.1—2018
表B.1 (续)
YC/T 384.1—2011 |
新版标准 YC/T 384.1—X X X X | |||
-•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备注 |
4.6 能力、意识 和安全培训教育 |
4.6.5 外来务工人员的 聘用和培训教育 |
4.3 安全意识和 能力培训教育 |
4.3.2人员培训教育 | |
4.6.6安全文化建设 |
4∙1安全贵任体 系 |
4.1.5安全文化建设 | ||
4.7 参与、协商 和沟通 |
4.7.1 参与、协商和沟通 管理制度_______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3全员参与 | |
4.1.3全员参与 | ||||
4.8 建设项目 ”三同时”和企业 安全技术措施项 目管理 |
4.8.1 __建设项目"三同 时”总体要求______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 |
4.8.2^^可行性分析和设 计阶段•、三同时"管理 |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 |||
4.8.3 施工阶段的“三同 时”管理 |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 |||
4.8.1验收阶段的17I商^ 时”管理__________ |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 |||
4.8.5企业安全技术措 施项目管理 |
4.4.2 变更管理(关于场所、工 艺和设备设施变更的内容) |
新增加要素•规 范了各类变更 的要求 | ||
4.9 车间和班组 安全管理 |
4.9.1车间安全管理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3全员参与 | |
4.9.2班组安全管理 |
4.1.3全员参与 | |||
1.10 相关方安 全管理 |
4.10.1相关方识别和管 理制度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5相关方管理 | |
4.10.2相关方管理要求 |
4.4.5相关方管理 | |||
4.10.3对相关方的监督 检査 |
4.4.5相关方管理 | |||
4.10.4临时工作人员和 外来人员管理 |
4.4.5相关方管理 | |||
4.11 安全信息 化 |
4.11.1安全信息化系统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6安全信息化建设 | |
4.11.2安全信息化系统 管理_________ |
4.4.6安全信息化建设 | |||
4.12.1 安全标 识管理要求 |
4.12.1安全标识管理要 求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3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 理 | |
4.12.2安全标识应用要 求 |
4.4.3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 理 | |||
•1.13 设备设施 安全基础管理 |
4.13.1设备设施通用安 全管理要求 |
4.4运行控制管 理 |
4.4.3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 理 |
新增了维检修 的管理要素 |
4.13.2特种设备管理 |
4.4.3 设备设施及其维检修管 理 |
31
YC/T 384.1—2018
表B l (续)
YC/T 384.1—2011 |
新版标准 YC/T 384.1—X X X X | |||
-•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备注 |
4.14 消防安全 基础管理 |
4.14.1消防安全管理机 构、人员和制度 |
Ti_安全责任 体系 |
4.1.2机构人员和职贡 | |
"ɑ法律法规 和制度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________________ | |||
414.2 建筑工程消防管 理 |
Ti__运行控制 管理 |
4.4.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 ||
4.14.3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
纳入 YC/T 384.2-4.33 消防” | |||
4.14.4志愿和专职消防 队、灭火方案 |
4.6.应急准备 和响应 |
4.6.1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
专职消防队配 置和设备设施 要求,纳入384.2 消防要素 | |
4.15 危险物品 和危险作业管理 |
4.15.1危险化学品通用' 管理要求 |
纳入YC/T 384.2 “4.17 危险化学品" | ||
4.15.2剧毒品、放射源 管理 |
剧毒品管理纳入YC/T 384.2一,*4.17—危险化学 口,■ 口口 | |||
放射源管理纳入YC/T 384.2 “4.18放射源和射 线射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15.3危险作业管理 |
纳入YC/T 384.2 “4.19危险作业" | |||
4.16 交通安全 基础管理 |
4.16.1交通安全管理机 构、人员和制度 |
4.1安全责任体 系 |
4.1.2机构人员和职责 | |
_T^法律法规 和制度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 | |||
4.16.2机动军管理 |
纳入YC/T 384.2 ∙*4.12道路交通和卷烟配送” | |||
4.16.3驾驶员管理 | ||||
4.16.4个人车辆及停车 场所管理 |
个人车辆纳人YC/T 384.2 “4.12 道路交通和卷 烟配送" | |||
停牟场所纳人YC/T 38" “4.35办公和后勤而 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17 职业危害 和劳动防护用品 管理 |
4.17.1职业危害管理机 构、人员和制度 |
4.1安全责任 体系 |
4.1.2机构和职责 | |
^71 __法律法规 和制度 |
42.2 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 程________________ | |||
417.2 职业危害作业管 理___________ |
4,4 运行控制 管理 |
4.44 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 理_______________ | ||
4.17.3 职业危害作业人 员和职业健康监护 |
4.4.4 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 理________________ | |||
4.17.4__劳动防护用品、 急救药品和设施管理 |
4.4.4 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管 理_______________ | |||
4.18应急准备 和响应 |
4.18.1应急总体要求 |
4.6 应急准备 和响应 |
4.6.1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 |
4.18.2应急预案编制和 管理 |
4.6.1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 | |||
4.18.3应急预案的演练 和评审 |
4.6.2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 |
32
YC∕Γ 384.1—2018
表B.1 (续)
YC/T 384.1—2011 |
新版标准 YC/T 384.1—X X X X | |||
-•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备注 |
1.19安全检查、 内部审核和隐患 管理 |
4.19.1安全检查 |
4.5 安全风险 分级管控和事 故隐患排查治 理 4.8绩效考核 和改进 |
4.5.1组织和保障 4.5.3事故隐思排森治理 |
4.5. 1 包括安 全检查.增加了 相关内容: 4.8. 1 新增加 要素; 4.5.3 新增加 要素.包括事故 预警,同时适用 于应急准备和 响应 |
4.19.2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内部审核 |
4.8.1安全生产标准化门评和 岗位达标评价(关于自评的规范 要求) | |||
4.19.3事故隐患管理 |
4.5.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4.5.4预测预警 | |||
4.20事件、事故 管理 |
4.20.1事件、事故报告、 调查和处理制度 |
4.7未遂事件 和事故管理 |
4.7.1未遂事件报告、分析、整 改和统计 4.7.2 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 统计 | |
4.20.2事件、事故调查、 分析和处理要求 |
4.7.1未遂事件报告、分析、整 改和统计 4.7.2 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 统计 | |||
4.20.3工伤管理 |
4.7.2 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 统计_____________ | |||
4.21安全绩效 考核和管理评审 |
4.21.1安全绩效考核 |
4.8绩效考核 和改进 |
4.8.1安全生产标准化白评和 岗位达标评价(关于达标评价的 要求) 4.8.2安全生产绩效考核 |
4.8. 1 新增加 要素 |
4.21.2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管理评审 |
1.8.3持续改进(关于年度安委 会总结会的规范要求)_____ |
YC/T 384.1—201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2016年12月9日)
[2]国办发[2017]3号文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3]国办发[2017〕29号文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企业仝员安仝生产责任制工作的 通知
[4]国办发[2017:8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5]国务院令第493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6]国务院令第549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7J国务院令第586号 工伤保险条例
[8]国务院安委办[2012〕1号文关于建立安全事故際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
[9]国务院安委办〔2012128号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査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口0]国务院安委办[2016J3号文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
[11]国务院安委办:2016"1号文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 意见
∞0ZIL∙sg I/ɔʌ.
[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0号 口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 [1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口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 口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 口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90号 [1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1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 [2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 [2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0号 [2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95号
[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4〕第114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査治理暂行规定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 建设项口职业病防护设施":同时”监督管理办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用人唯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倂管理办法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项目 关于修订特种设备目录的公告
[24]安监总厅管Pq[2013)149号关于印发I:费行业事故隐患排查上报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
[25]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小标识管理规范
[26]安监总厅安健[20151124号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27]安监总厅安健[2015J16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28]公安部令第106号 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29]公安部令第108号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劳务派遣暂行规定
[31]教育部等五部门教职成12016)3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YC/T 384.1-2018
书号/55066 • 2-44510